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IV(51)稻子熟了,您却走了——深切缅怀袁隆平老师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2021-08-21


 稻子熟了,您却走了

于无声|文


新华社消息,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老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谈到过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初心: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时间倒回1930年9月7日,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 


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被林巧稚接生时的出生证。图片来自网络。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庆、湖北等。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的学院,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湖南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现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来战胜饥饿。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一路坎坷。

 

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而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中国的土地,找了6年之久……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多年来,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时出现,袁隆平的应对方法永远只有一条:下田实践。他说:我喜欢泥巴和稻子成熟时的味道。

 

“在田里,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腿在田里冷水中泡着,很凉。但我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捞针。”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跟袁老儿子有过业务交集,也有幸当面聆听袁老教诲。我曾经三次去安江农校参观学习。安江那片土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留下了袁老双脚丈量的印记。


在那里,我读到了袁老写给他去世的妈妈的一封信,每字每句,情深意长,是一个大写的人流露出来对母亲的赤子之心。


我在这里把这封信分享给大家,此时此刻,或许,这封信也能代表千千万万能吃饱饭的中国人对袁老最好的怀念和最崇高的敬意。



妈妈,稻子熟了。

----袁隆平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本来是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儿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您还记得吗?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儿,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在母亲怀抱里的袁隆平。图片来自网络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而今天,袁老,您也走了。在全中国全世界的稻子都要熟了的时候……


国之栋梁,民之谷仓。粒米之恩,永世难忘。


从今后,一日三餐,饱食的人们啊,当常忆袁公之德,当常怀感恩之心。


袁老,您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于无声,一个喜欢文学的小企业主,一个永远有梦的老男人。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辑:安然以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说事儿》重启,现以“一张老照片的往事”为题征稿:
不限历史时期,不限题材,不限字数。以一张老照片为主题,讲述照片内外的故事。照片与稿件内容应相互吻合或相关。
让我们共同诉说真实的往昔,聆听岁月的声音。欢迎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一枚园地编辑组



点击阅读更多

一堂“跑偏”的课

良心剧《琅琊榜》

没有“内卷”,就没有“躺平”

郭桢:废墟上站起来的我

汉水伊家:家乡的老槐树

黑麦:热爱春天和自然,热爱这人间

学生跳楼,或许和学校无关,但一定和教育有关

成都49中事件里的众生相

谢刚博士:我为什么还活着--谈青少年自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