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吴天明--西北汉子西北风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2021-08-21


 吴天明--西北汉子西北风

沈及明|文

 

2015年,我应邀前往西安,参加为纪念吴天明导演而举办的电影研讨会。会后,天明的女儿吴妍妍邀我们一席人去一家餐馆,商讨为吴天明建造纪念碑的事;同行的有天明的挚友芦苇、许还山等人,一路上大家言来语往,还在热烈地继续着研讨会上关于天明的话题,思维仍活跃在天明的电影世界里,心中和眼前时时闪动着已逝去的天明的身影……


不料,一进到餐馆,我惊呆了——却见同样敦厚的体态,同样朴实的面孔,同样的语速、神态、笑声——活脱脱的吴天明在迎客、张罗……一刹那惊怔,我几乎相信天明还活在我们中间!经吴妍妍介绍,才知道这是天明的嫡亲三弟。但我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天明的许多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与吴天明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吴天明挟携着他导演的影片《人生》《老井》,在中国影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影片中那浓郁的乡土之情,那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热辣辣扑面而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冲击着人们的心胸!这是吴天明刻骨铭心的艺术追求。


那时,我在《当代电影》任副主编,被吴天明的影片吸引,激动不已,就迫不及待地约稿、组稿。在《当代电影》发表了《人生》《老井》影片的系列评论,还特意登出吴天明的访问记。就这样,我们的刊物为这股吹进影坛的“西北风”推波助澜!


一切都很简单,一切都很自然,八十年代电影人的相识相知,凭着艺术的纽带,那是一杯薄酒,一壶清茶,就可以结识成一辈子朋友的纯真年代。因为吴天明的电影作品,因为他的为人,因为共同的艺术理想与追求,我们成为朋友。

 

天明每次到北京,都要到我们编辑部来坐坐。编辑部同仁都喜欢他,在简陋的办公室,大家海阔天空的聊天。他从来都是快人快语,高兴起来往往哈哈大笑,走廊里都能听到他的大嗓门,连隔壁办公室的同事都说“这是吴天明又来了”,便会凑到我们门口听他聊西影有什么新片子。


中午饿了,就到食堂给他打饭,他爱吃肉,酷爱我们食堂的溜肥肠。打饭前他总要大声招呼:“多来点肉,再来个溜肥肠!”这个西北汉子,吃饭也如同他的性格,看着他捧着大号的搪瓷饭盆,呼噜呼噜如风卷残云,真是爽快!


天明就是这样的真性情,纯朴,实诚。尽管他那时正担任着西影厂厂长,非常艰难,但你听不到他半句怨言。对生活,对艺术,对事业,对肩上的担当,他永远充满激情。


1983年,新上任的电影局长石方禹,是位具有艺术气质的诗人,他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力求电影走创新探索的路。为此,组织并率领四、五个成员的电影剧本咨询小组,到各电影厂阅读剧本,他亲任组长,现场办公。我有幸成为小组成员。一行人来到西影厂前,方禹局长就说:“我看好吴天明,看看他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好剧本!”大家也是充满期待。


在西影厂,众多剧本中,吴天明力荐一部根据作家张子良的长篇散文诗《默默的小理河》改编的电影剧本。天明准备交给名不见经传的张子恩导演(后来他拍摄的《神鞭》曾轰动电影界)。但这个剧本在厂里充满争议,尤其还要让一位年轻人执导,更令不少人反对;吴天明力排众议,坚持认为这是一部独特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好作品。


在剧本咨询小组讨论会上,吴天明慷慨陈词阐述他对这个剧本的欣赏,主张大胆地给年轻人机会,尽早投入拍摄。说到动情处,他这个倔强的汉子眼中充满泪水;针对某些人对这个剧本和年轻人的不屑,天明动了粗口,拍了桌子。天明不顾厂长的身份,在新上任的局长面前不装不媚,尽显本色,淋漓尽致大声为这部作品、为青年人呐喊!我们无不动容。


方禹局长和小组成员认真讨论后,一致肯定了《默默的小理河》剧本,并支持吴天明大胆任用、培养年轻导演的举措。记得,当时是我代表小组读的讨论意见。吴天明喜出望外,他毫不掩饰自己激动的心情,连连拍着桌子,大声叫喊:“好!好!”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西影厂的前一天,天明找到我,说他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让方禹局长和小组成员看看刚刚拍摄完,只粗剪连起来的《红高粱》——尽管没有声音(连双片都不是)的工作样片。他说:“《红高粱》真的很棒!”


我向方禹局长转达了吴天明厂长的请求。方禹局长说:“既然天明这样看好这个片子,我一定看。”本来已经订好的机票,立即改变行程,第二天即在放映室观看尚未完成的《红高粱》样片。


偌大的放映室,除了我们小组成员,仅有吴天明和《红高粱》的责任编辑李彬二人,连导演张艺谋都没能进场。


李彬始终有些担心,她坐在我后面一直小声嘀咕:片子没有声音,女演员也不漂亮,这么早看片,局长要是不喜欢,天明会受多大打击!我安慰她说,妳要相信天明,相信方禹局长,他俩性格不同,但对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


其实,天明来北京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正在全心支持张艺谋拍摄《红高粱》,从多处听说筹备过程中,就充满争议甚至质疑,天明承担着风险。但他坚信未来的影片必将震动人心。我非常相信天明的判断和艺术感觉,也相信张艺谋的创作能力。


果然,样片刚刚放映,几个镜头就把人震住了,随着情节的进展,方禹局长一直看得很专注,很兴奋。放映快结束时方禹局长问我,怎么样?我说,太棒了!


片子刚一放完,场灯一亮,方禹就站起来带头鼓掌,竖起大姆指说:“好!天明好样的。艺谋好样的!”吴天明激动地给了局长一个大大的熊抱,高声喊着:“走,吃羊肉泡馍去!”我看李彬,已是热泪盈眶……


我们一行人高兴地走出厂门,只见张艺谋蹲在厂门口,他在紧张地等消息,还不知道结果,大概是饿极了,正蹲在地上吃肉夹馍。方禹走过去拍着艺谋的肩膀,连连说:“好!真棒!天明好样的,你一定别辜负他,好好打造一部精品!”艺谋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天明搂着艺谋,大声吆喝着:“走,到老孙家吃羊肉泡去!”


在吴天明一路的扶持下,《红高粱》轰动国内外影坛……


张艺谋一举成名。

 

天明在电影圈人缘好,口碑好,是公认的。他嫉恶如仇,又温热待人。


在西影厂那几天,每逢去餐厅吃饭时,天明总是让女士优先,还周到的为我们小组的两位女士拉开坐椅,伸手让坐;连石方禹都笑着打趣说:“天明,没想到你这个西北汉子,还这么有绅士派头!”引得天明憨笑。


其实他外粗内细。天明知道北京的朋友们爱吃羊肉串,那时北京还没有多少卖羊肉串的地方,他特地托人打制了一个烤肉串的炉子,千里迢迢从西安运送到我家。来人笑说,“这是吴厂长特制的——天明牌烤炉!”


天明可能想不到,这个“吴厂长特制的”烤羊肉串炉子,在我家接待过多少拨电影界的朋友,是一番什么景象!


那常是一拨十几二十人挤在我家的小屋,用这简单实用的炉子,烤出香喷喷的肉串,喝着冒着泡的啤酒,高谈阔论,谈电影,谈创作,有手舞足蹈的豪言壮语,有深思隽永的妙语连珠,各抒己见,皆赤诚坦露,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也心无芥蒂,互相碰撞出构思灵感的火花,便大声叫好,好不惬意!


多少年后,时过境迁,虽然可以有钱吃大餐聚会了,但朋友们却常常怀念那简陋朴素的“羊肉串沙龙”;争相说这是八十年代电影圈的一景,特别想念打造烤串炉子的厂长吴天明……



许多年过去了,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电影业界的状况已今非昔比。


我最后一次见到天明,是在黄健中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的会场。难得出头露面,已在体制外多年的天明,也出席盛会向健中道贺,他的到来,引起了在场人们一片轰动,影界的朋友们纷纷拥到他身边!


天明依旧是光头,高嗓大喉地招呼,照例给所有朋友一个大大的熊抱,爽朗,激情不减。许多久未见面的朋友,又簇集在天明周围,热聊了起来……


从外表你根本看不出他内心有纠结,有隐痛,有挣扎;许多人并不知道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并不深知他落寞的忧思,以及他孜孜矻矻追求的心有不甘。


倒是和我同坐一桌的谢飞心重,望着那边围着天明的小圈子沉思,胸臆中似有什么在翻腾。他把本是会场主角的黄健中悄悄叫到我们桌边“私聊”,对健中说:“你帮帮天明,你认识那么多投资人,给天明介绍几个,让他们也为天明(拍电影)投资。”


谢飞极中肯、认真,我听了也不禁动容。健中也激动,说:“不是没谈过,现在很多投资人,只看最大利益化,市场化;但在这方面,天明毫不妥协,几次没谈成。行,我再努力。”


我和谢飞当然明白,“毫不妥协”几个字的份量和内涵。


啊,伯乐难寻!

 

天明猝然逝世后,许多人和文章都称颂他是“影坛伯乐”。说他无私地扶持了不少影坛新人,可谓肝脑涂地,真真切切有着许多感人的“伯乐”事迹。


天明是一位难得的优异的电影事业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有独特美学追求的电影导演艺术家;他本人就是一匹奔腾的千里马,但是这匹千里马在继续前行时,他的“伯乐”在哪儿呢?


至今,没有答案。



【作者简介】沈及明,女,1943年出生于北京。1954年至1960年在北京女一中初高中学习。1960年至1965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1965年毕业后到中央实验话剧院编导室工作。197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工作,任《电影文化》编辑部主任。1984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任《当代电影》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7年退休。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辑:呼斯楞豫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回首往昔岁月,记录时代坎坷。一枚园地《说事儿》欢迎您的来稿。(不限历史时期,不限题材字数,未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anranyodai
《一枚园地文集》民声l已制作完成,读者可添加微信657767929获取。


点击阅读更多

民声Ⅴ(17)阳光下的蛛丝网--深圳一个小老板的艰难时世
民声Ⅴ(16)汉水伊家:家乡丹江口的柑橘树
民声V(14)你是这样的人

牛角鱼:呼吁尽快大力发展“粉红贷”
左右两边一起把莫言放火上烤,有意思么?

说事儿(108)公立大医院的老作风
说事儿(107)布尕玉

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民声V系列  园地回顾

专辑 一砚翁 庞旸 于无声 大灰羊 风吹沙 风铃 吟诗作赋 黄宁 耕夫呓语 黑麦 汉水伊家 青禾 王力坚 南宫踏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