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花创投系列 | 北极数据CEO刘沂鑫:数据分析成强需求,中国企业正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

东西消费 东西消费与科技 2022-06-11


撰文:EW | 杨晶(北京)

审核:EW | 岳鸿(上海)

支持:东西消费组


导 读

 

6月,商业智能分析服务商“北极数据”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梅花创投及盈动资本。

 

北极数据创立于2018年,主要为企业科学化决策提供基于搜索的数据分析产品。其产品特征为“可以像使用百度一样用自然语言快速搜索数据”。目前北极数据在国内的客户涵盖连锁零售商、社交APP、连锁茶饮店等。



日前,东西文娱 | 东西消费对谈了北极数据两位创始人之一的刘沂鑫。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职美国最大的地产科技上市公司CoreLogic,负责研发过内部数据搜索引擎产品,带领团队实现了3500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增长。其产品也被高盛、摩根大通、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等超过200家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使用。对企业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有较为深刻的洞察。
 
刘沂鑫称,搜索式数据分析在欧美已经应用的比较普遍,但这种技术之前没有中文版本。使用价格也较为昂贵,年费达百万美元。北极数据弥补的就是这一市场需求。
 
据介绍,在欧美,北极数据所从事的技术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增强型分析”(augmented analytics)。欧美企业的数字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则起步于2014年,时间晚了25年左右。目前,国内互联网大厂在智能化方面走在国际前列,它们有自己的数据分析部门及团队,人才实力较强,但传统型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在智能化方面不足。
 
行业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在过去二十多年完成了数字化、信息化,但智能化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化的关键在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产生价值。
 
2020年4月,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正式写入中央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标志着数据正式融入了我国经济价值创造体系,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
 
据IDC报告,北极数据所处于的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2019年为4.9亿美元,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美元,未来5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2%。
  
北极数据对标的国际大厂主要是美国的thoughtspot,后者服务了全球50强中的头部10几家。企业软件供应商SAP、Salesforce、 Tableau等巨头也相继投入这一领域。中国企业的需求性和政策发展空间,让北极数据看到了更多机会。


 

 
 
产品:
用自然语言快速搜索数据
按秒产生数据报告
 
数据分析行业发源于企业经营数字化这一趋势中。在过去50年,行业将企业的数据处理划分为3个阶段。
 
一是上世纪70年代的数据1.0时代,主要特征是“写代码生成报表”,需要程序员编程,按月来产生数据报告;

二是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2.0时代,主要特征是“拖曳式图表”,需要数据分析师分析,按周来产生数据报告;

三是2020年代以来的数据3.0时代,主要特征是“自然语言搜索和推送”,任何人都能来操作,按秒来产生数据报告。
 
北极数据考察了不少企业的数据分析发展状况,发现企业在数据分析上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相应体制还未成型,表现在一家上规模企业常常只有数个数据分析师(一般1-2位),面对企业数据分析需求,人手普遍不足且用人成本昂贵,数据分析报告多耗费数日甚至一周;数据主要沉淀在EXCEL表上或企业自研内部系统,使用起来复杂、缓慢。
 
北极数据产品的特征是能在像谷歌、百度一样的搜索框里,通过输入自然语言去完成企业数据的搜索,搜索结果通过图表形式进行具体呈现(如下图)。用户使用门槛大幅降低,数据结果出具时间以秒级计算。
 
这背后,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起了非常复杂的语义树,能够以中文自然问句完成和数据库的交互,其产品搜索数据的匹配度,能根据企业的数据分析需求去调节。在正常的数据分析之外,北极数据还会给企业客户提供一定的分析预测。这能省去2.0时代需掌握EXCEL表各种复杂口令带来的隐形成本。
 

不过,刘沂鑫也强调,数据分析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数据来进行,而不是凭空去预测未来,这部分是机器最不擅长、但是是人类最擅长的事情。“因而科学化的决策一定是机器与人的合力,它少不了人本身的经验。”
 
西南地区某大型连锁百货是北极数据的第一个客户。该企业需求是希望能快速掌握百货中200多家品牌的经营状况。北极数据调研发现,该企业年收上十亿元,但数据分析师只有3位,人手和效率都难以满足企业智能化发展。北极数据向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让企业主在搜索框里,通过输入品牌名字,就可以任意查阅任意品牌的相关营收。
 
除此之外,月活近1.4亿的某社交App和某知名茶饮连锁店也都是北极数据的客户。前者的需求是运营团队希望掌握和分析App搜索框内沉淀的用户搜索数据,更好的去做运营决策。后者的需求是总部希望更便利掌握全国各店铺的营收情况,从而尽速掌握品牌的整体经营。北极数据测算发现称,通过“数据搜索+推送”平均能为企业提升20倍效率。
 

目前,北极数据产品基于云原生架构研发,向企业客户部署起来方便,其收费主要是年度使用费。计算标准除了技术服务费之外,也会按照终端使用的人头数去收取使用费。
 
刘沂鑫称,使用数据分析产品的成本比雇佣数据分析师的成本低。“雇佣一位数据分析师的成本普遍在30-50万之间,而机器分析普遍便宜。”
 
获得梅花创投等融资后,北极数据计划一方面继续招募人才,提升研发实力,推进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也计划继续拓展用户,增强营收体系。


 
市场空间:
行业年增速20%,
掣肘主要是人才不足
 
IDC报告,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未来5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9.2%。刘沂鑫认为,中国的发展空间应该能达到60亿美元,目前只有6亿美元左右,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国内市场还处于市场教育期。”
 
前不久,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指导主办的“2021(第六届)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在北京举办。该活动吸引了全国2000多家数据企业报名,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该行业的企业基盘。这当中,拓尔思、汇纳科技、慧辰资讯等泛数据分析行业的公司已上市。拓尔思市值最大,近90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的业务与北极数据有些许重合,但技术层次属于不同代。
 
在创业型企业中,据爱企查显示,标注为北极数据竞品的同属数据智能解决方案的企业共有20余家,大部分都处于早期融资阶段(种子轮或A轮),且融资发生时间离现在较近的也多发生在2017-2018年。
 
这两年对数据分析行业是一个窗口期,只有少数企业成长壮大。
 
阿里巴巴曾于2014年时在国内较早公开提出“从IT到DT”的战略。刘沂鑫常接触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他观察大厂在企业的数据智能化分析上投入多,走在国际前沿,团队人才足,但其产品多是企业自用,技术不外溢。而广大偏传统企业在数据分析与决策方面还不足。虽然有一些企业开发了自有的数据库,但使用起来仍然费时费力。
 
对美国数据分析市场较熟悉的刘沂鑫称,目前中国市场最缺的是数据分析师。“在过去25年里,美国培养了200-300万的数据分析师,中国目前数据分析师只有10-20万之间,缺口有200多万。”
 
刘沂鑫称,搜索式数据分析在欧美已经应用的比较普遍,但这种技术之前没有中文版本。使用价格也较为昂贵,年费达百万美元。北极数据弥补的就是这一市场需求。
 
 
目前北极数据拥有10余人左右团队,融资后正在大规模招聘。除CEO刘沂鑫外,CTO周丞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担任再惠首席架构师。
 
在经历过去数年打磨产品后,接下来,北极数据将专注互联网、零售、金融三大行业,尽速实现营收扩张。
 


往期主题相关合集




近期东西消费栏目




东西消费的朋友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