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名篇背后,藏着一整个时代的世界秩序

华夏出版社 经典与解释 2022-01-09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英] 蒂利亚德 (E. M. W. Tillyard)著

牟芳芳 译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SHAKESPEARE!

、内容简介、


蒂利亚德的《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观念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范本。它率先以严肃的态度探讨莎士比亚的政治思想,认为莎翁对探讨人世政治有巨大兴趣。它与后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往往具有极端民主倾向,而蒂利亚德的研究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座山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的这几个特点使得它在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占有一个不能抹去的位置,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梳理了宇宙论背景、历史背景、文学背景。第二部分讲莎士比亚的两个历史四联剧,另及《约翰王》和《麦克白》。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主要的八个历史剧整体系列的综合阐释,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对待这些历史主题所保持的精思熟虑以及他大多数历史剧的精致架构,让人们更加相信莎士比亚是受过教育的,在广阔的智慧和思考的力量上是可以媲美但丁和弥尔顿的诗人;他提升了编年史剧的水平,将编年史剧变成一种独立的真正的戏剧类型,而不只是悲剧的附属品。



SHAKESPEARE!

、作者简介、


作者


蒂利亚德


蒂利亚德(E. M. W. Tillyard,1889—1962),英国学者、批评家,尤以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研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莎士比亚的问题剧》《弥尔顿》《弥尔顿研究》等,其中《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这本小书最具声名,多次再版,广被引用。


译者


牟芳芳,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外国文学》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是19世纪英国文学、英国戏剧。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过《智性与宗教——纽曼的“哲学”自由教育理念》《论纽曼对“文学”教育的辩护》《历史叙事与资本逻辑——透析〈光之杯〉中的北京形象》等论文。独立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蒂利亚德著,华夏出版社,2016),合译《好奇的追寻》(玛格利特•阿特伍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合编《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2:文学与人生》(外研社,2016)。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合著《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美国卷》(商务印书馆,2015),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语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等。



SHAKEPEARE!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宇宙论背景

1. 引言

2. 历史的语境

3. 伊丽莎白时期的世界秩序

4. 莎士比亚如何获悉这种观念

第二章 历史背景

1. 马基雅维利

2. 中世纪准则

3. 傅华萨与李维

4. 中世纪的期待

5. 都铎王朝的神话

6. 波利多尔·弗吉尔

7. 莫尔爵士

8. 霍尔

9. 霍林斯赫德

10. 历史的用处

11. 伊丽莎白时期有关近期英国历史的观念

12. 反叛的原则

第三章  戏剧之外的文学背景

1. 为官之鉴

2.斯宾塞、锡德尼、沃纳

第四章  戏剧的背景

1. 道德剧

2. 《高布达克》

3. 英国编年史剧

第五章  回顾


第二部分  莎士比亚

第一章  早期的莎士比亚

第二章  最初的历史剧四部曲

1. 前言

2.《亨利六世》上篇

3.《亨利六世》中篇

4.《亨利六世》下篇

5.《理查三世》

第三章  约翰王

第四章  第二个历史剧四部曲

1. 引言

2.《理查二世》

3.《亨利四世》

4.《亨利五世》

第五章  《麦克白》


结论



SHAKEPEARE!

、内容试读、


莎士比亚


伊丽莎白时期的世界秩序


大多数莎士比亚的读者都知道他的秩序观或层级观就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里俄底修斯的演说里;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可它一定是对莎士比亚历史剧背景的说明;也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体现或暗示了多么深厚的思想内涵。(在此我可以请读者们把这段演说置于眼前吗?)


它的主旨首先是政治的,但明显又远远超出了实践政治(practical politics)的范围。首先,我们了解到天上的秩序在地上得到复制,国王相当于太阳;其次天上的无序会导致地上的无序,包括地上组织的物理实体和人类组建的国家。当莎士比亚把层级称作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时,他很可能想到了另一个对应物:社会状况中人的上升级别与创造物的阶梯或存在之链,后者包括从最卑微的无生命物质一直到最高级的大天使的一切存在体。“只要把层级(degree)的琴弦拆去,听吧!多少刺耳的噪音就会发出来”(《莎士比亚全集》),这里的音乐隐喻不仅仅是个隐喻,它隐含了传统的柏拉图学说(用德莱顿的说法就是):“和谐,天堂的和谐/是这一宇宙体系的起源”,而在世界的尾声,“音乐将使天空不再和谐”(《圣西西莉亚节颂》)。


最后,伊丽莎白时期的观众听到“这一种混乱的状态,[只有]在层级被扼杀[以后才会发生]”(《莎士比亚全集》),受过教育的那部分人对混乱的理解,至少会比一般人更为精确。他们会把它理解成类似于创造宇宙之前原始元素的斗争状态,而且一旦上帝那维护秩序的意志放松其持续施加的压力,它还会再次堕入这样的状态。


伊丽莎白一世


上述引证虽是些片段,却表明莎士比亚心中有一整套观念(doctrine)。我已经围绕这个问题写了另外一本书,因此在此只做一简短说明。


伊丽莎白时期有关世界秩序的观念总体上是中世纪的,虽然摈除了很多中世纪的细节。宇宙是个整体,每个事物在其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是上帝的完美作品。任何不完美的地方都不是上帝的作为,而是人造成的;因为随着人的堕落宇宙也经历了相应的堕落。尽管有这些堕落,上帝完美的标志仍在那里,而到达救赎的两条路之一就是研究创造物。不过,尽管整体的概念是基本的,但对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人们,世界的真实秩序以三种不同却相关的方式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来:一根链条,一系列对应的层面,随音乐而起的舞蹈。


作为一根链条,创造物是一系列物体,从最底层的无生命物体到最接近上帝之位的大天使。这一上升是渐次的,不能略过中间任何一个层次;在有生命与无生命、植物性与感性、感性与理性、理性与天使之间的重大分界线上,有一些必要的过渡。对于存在之链最杰出的表述之一是十五世纪法理学家福蒂斯丘爵士(Sir John Fortescue)做出的:


在此秩序中,火热之物与冰冷之物,干燥之物与潮湿之物,沉重之物与轻盈之物,庞然大物与微小之物,高耸之物与低矮之物,均和谐共处。在此秩序中,天上的王国里天使之上有天使,位阶之上有位阶;土地上、天空中、海洋里人之上有人,兽之上有兽,鸟之上有鸟,鱼之上有鱼;由此使得一切爬行于地上之虫、翔于高空之鸟、潜于深海之鱼无一不系于最为和谐的秩序之链中。上帝创造了和事物一样种类繁多的创造物,每种造物都与别的造物有所不同,并因此不同而低于或高于其他所有造物。因此,从最高级的天使到最低级的天使,中间每个天使都有高于他或低于他的天使;从人到最卑微的虫子之间的每种造物也都有在某一方面高于他或低于他的物种。因此,没有一物是不被这秩序之纽带所联结。因为上帝如此规定了所有创造物,所以认为他把人类排除在此规定之外的想法便是不虔诚的,而且是上帝让人类成为地上最高级的创造物。


最后一句话完美地表明伊丽莎白时期的人们对于整体和对应物的诉求有多么强烈。权宜之计最不可能成为证明英格兰法律正当性的理由。福蒂斯丘论证它们的依据是,它们是宇宙这一巨大拼图中必要的一块。对莎士比亚来说,要证实他所关注的政治秩序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希格登《复合编年史》第二卷开篇不久就用一段话说明了造物之链中一个大的类别是如何与另一个类别相联系的。希格登的确选对了他的证据。可以肯定的是他会给出最完美的老生常谈,不仅在当时,直到都铎王朝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作者。他的第二卷开头对“层级”的简短小结与我所知一点不差:


在事物的普遍秩序中,较低级别的顶端与较高级别的末端相接触。比方说,牡蛎在动物这个级别中可以说处于最低层,仅仅比植物高一点,因为它们紧贴地面,缺少行动,还只有触觉这一种知觉。大地的上表面与水的下表面相连;而水的最高处则与天空的最低处相接,并经由这一上升的阶梯到达宇宙最外部的空间。同样,身体这一级别中最高贵的是人的身体,当其体液达到均匀的平衡状态,便触及其上一级别的边缘,那就是人的灵魂,而后者居于精神级别中的最底层。因此人的灵魂被称作肉体与灵魂的界限或交汇处;正是在这里,最低等的精神力量开始上升至最高等的精神力量。甚至在有些时候,当它涤清世俗情感之后,会达到精神性生命的状态。



正是在存在之链中的这一关键位置,而不是托勒密天文学中地球的中心地位,使人成为有趣的创造对象。地球受到月球变化的影响,这在更高级的空间里是没有的,它还因其中心位置成了事物残渣的贮藏地,可见地球所处并非理想境地。但是,在柏拉图之前,直到蒲柏之后,人在造物中的惊人地位——就像所有轨道汇合交叉的克拉彭枢纽一样——就锻炼了人的想象力,并培育了真正的人文主义传统;而这一传统在英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便是伊丽莎白时代。下面是对人介于天使和野兽之间的位置、人的高等能力和堕落的倾向的典型说明,作者是莎士比亚同时代人海沃德爵士(Sir John Hayward):


你是一个人,被赋予理性和理解,上帝在其中刻下了自己的真实形象。在其他的生命中有上帝的些许形象,有他神圣本质的些许足迹;但是在人这里,他刻印了自己的形象。有些事物与上帝的相似在于其存在,有些在于其生存,有些在于他们的优秀特质和行为。但这不是上帝的形象。他的形象只在于我们的理解。明白你有如此高贵的本质,且在你的理解中显示了上帝的形象,因此对自己的管控应当符合一个有理解力的生命。不要像那些野蛮的兽类,缺少理解力:桀骜不驯或是笨重迟钝……毫无疑问,天底下的所有生命,其存在都由上帝赐予,没有哪个退化,没有哪个抛弃了本质的尊严和存在,只有人如此。只有人,抛弃了他原有的本质,像海神普罗狄斯一样变成各种形态。这是由他的自由意志引起的。就像每一种兽类都会特别倾向于众多感官中的一种,人也会因为他对某一感官的特别倾向而变成那种兽类。(《大卫的眼泪》(David’s Tears,1623),页165、168)


不过,如果人在感官上与兽类相连,在理解力上与上帝和天使相连,那么他在社会性上最是他自己。下面这段文字是大约1598年从意大利文译过来的,毫无疑问会被每一位伊丽莎白时期的人所接受:


人,正如他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生物,他的目的也与它们不同。其他生物的目的只有生存,繁衍与自己相似的后代。人,生于自然和富足的王国,不仅要生存和繁衍,而且要生活得快乐美好。自然为其他生物提供其生存所需之物,自然让人生存,但理性和财富使他活得好。生物依照自然的法则生存,人依靠理性、审慎和艺术生活。活着的生物可以孤单过活,而孤身一人的人,因为无法自足,而且如果没有家庭与公共交往,他在本性上就是一个罪恶的生物,所以只能悲惨、郁闷地度过一生。因此,正如哲学家所说,不能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不是神就是野兽,只有上帝是自足的,只有野兽才最适合孤独地生存。(Hannibal Romei,《宫廷学院》[Courtier’s Academy,I.K.译,1598],页247)


正因为脑中有这样一套观念,莎士比亚才让俄底修斯提到“社会上的秩序”“学校中的班次”“城市中的和平”“各地间的贸易”遵循层级而各居其位(《莎士比亚全集》)。这些组织和活动才符合人在所有存在中的地位。


中世纪的人虽然觉得存在之链的观念有用,但并没有对它做出详细的阐述。要了解中世纪和伊丽莎白时期的全部独创性,我们必须回到不同等级的创造物之间的种种对应关系。这些等级包括上帝与天使、宏观世界或物理宇宙、国家或政体、微观世界或人。动物和植物则包含在一个比这些小得多的层级中。基于这些对应关系所获得的智性和情感的满足,是难以描述的,也是难以高估的。对我们来说很愚蠢或者微不足道的东西,对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严肃或令人高兴的证据,它能证明他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宇宙中,没有任何浪费,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的计划……




延伸阅读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英]蒂利亚德 著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复制后打开淘宝:信GikTXR1ngCG信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京东⬇️ 




近期新书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知圣篇

昭告幽微

道德真經取善集

古希腊传记

的嬗变

城邦人的自由向往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

历史主义与民族精神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诗与政治哲学丨如何读懂莎士比亚戏剧?秩序之下,冲突与动荡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译者说明古典四重奏第一期 | 礼法、德性与友爱:柏拉图哲学四人谈他影响了周作人、陈寅恪,又引起了叔本华与海德格尔的争论伊丽莎白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四元素说”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