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18C,“医学影像第一股”来了?
医疗器械媒体报道先锋
分享专业医疗器械知识
关注近日,港交所官网披露将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上市框架。自3月31日起,《主板上市规则》将新增一个章节(即18C章),有意根据新章节上市的公司可自该日起提交正式申请。
据了解,新增设的18C章主要面向尚未商业化或处于初期商业化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涉及行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等五大前沿行业。目前潜在18C上市申请人共有11家,有3家具名公司,即晶泰科技、上海云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美时医疗控股有限公司。
其中,美时医疗是全球尖端医疗影像技术的创新公司之一,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医学成像解决方案,业务布局涵盖医学影像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CT)、数字X光机系统(DR)等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和维护等等。
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推出了支持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的18A,使得中所研发型医疗科技企业登陆二级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与之相比,18C进一步扩充了上市框架,为“特专科技”公司赴港设立新的上市渠道。
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五个前沿行业及其各自细分领域。其中符合条件与医疗相关的有医疗AI、SaaS、医疗数据化企业机器人、合成生物学、纳米材料等等,均具备申报18C上市的资格。
具体来看“特专科技公司”因扎根新兴赛道,发展潜力受到市场看好。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投入时间较长等原因,这些公司存在着商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实现盈利等情况,难以满足现有上市制度下港股主板对盈利、收益或现金流量等要求。
容许未商业化的企业上市
而此次新增的18C章,则容许了未商业化的企业IPO上市,放宽了对收益及盈利的要求,将市值、研发投入占比等作为上市标准,同时增设了历史融资等门槛来保护投资者。主要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两类,已实现有意义商业化的“已商业化公司”、“未商业化公司”;其中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达到2.5亿港元即为“已商业化公司”,否则就算作“未商业化公司”。
市值要求,最低60亿港元
从具体要求来看,在公司市值方面,18C规则将已商业化公司市值门槛降低为“不低于60亿港元”,将未商业化公司市值门槛降低为“不低于100亿港元”。在这一方面,18C的要求明显高于18A的15亿港币,并不适用于大部分18A公司。
研发占比要求
在研发开支比例上,18C的要求更为符合“特专科技公司”特性,相比此前“咨询文件”的未商业化公司50%、商业化公司15%。修订后的调整为“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至少达 1.5 亿港元但少于2.5 亿港元的未商业化公司研发开支比例最少占30%”。而考虑到整体研发及营运开支的波动,特专科技公司无需在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中每年都符合研发开支要求,只要至少有两个会计年度符合且前三个会计年度合计达标即可。
投资人要求
除此之外,18C还灵活规定了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投资的指示性基准。要求一组两至五名的资深独立投资者,在上市申请当日及上市申请前12个月期间,合共持有相等于申请人已发行股本10%或以上的股份或可换股证券;或已对申请人股份或可换股证券投资合计至少15亿港元。
且其中至少两名此类投资者在此期间,各自持有相等于申请人已发行股本3%,或以上的股份或可换股证券;或已对申请人股份或可换股证券投资各自至少4.5亿港元。
优化定价
以及在优化定价过程方面,新规提出至少50%的发售股份须分配予独立定价投资者,比如符合相同独立性规定的机构专业投资者,和管理资产总值、基金规模或投资组合规模至少达10亿港元的其他独立投资者。
对于医疗科技企业来说,此次18C进一步增加了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融资渠道,尤其是未商业化的“独角兽企业”,有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加快创新产出。这将有望使更多细分领域的独角兽登陆港股市场,增强港股市场的吸引力。
但在18C市值和研发占比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其市值要求方面,其最低门槛60亿港元,已是“准独角兽”企业,远高于18A的15亿港元估值。另外,18C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也给出了明确界限,反映了新规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总的而言,18C所针对的创新型企业在估值和研发实力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次港交所公布的潜在上市名单中,申请人共有11家,其中8家不具名,另有3家具名,包括晶泰科技、上海云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美时医疗控股有限公司。
其中,美时医疗为全球尖端医疗影像技术的创新公司之一,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医学成像解决方案,包括医学影像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CT)、数字X光机系统(DR)等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和维护。根据此前报道,美时医疗拟香港IPO上市,计划募资近2亿美元(约13亿人民币)(募资13亿!又一医疗影像公司拟赴港IPO)。
据了解,美时医疗创立于2006年,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及国际水平的管理团队,由特聘专家马启元教授领军的创业团队,分别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医学院,香港大学等名校。
CEO为知名教授
据悉,马启元教授现任美时医董事长兼CEO,曾在北美从事研究开发、管理及经营30多年,具有长期的科研开发和科技产业化经验,工作领域包括微电子学、超导技术、射频电路、磁共振成像及生物电子设备;担任过 IBM、GE、TRW、杜邦及其他领先电子公司的顾问。
马启元教授美时医疗董事长兼CEO
还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医学院的副教授以及香港大学磁共振工程中心副主任;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教授奖,国际未来电子学会最佳论文奖等。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中芯国际的共同发起人,也是深圳科通等数家高科技企业的董事,曾担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顾问。
拥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
历经多年发展,目前美时医疗已拥有多项全球领先的原创技术,包括高温超导射频技术、超高场超导磁体技术、专用磁共振系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诊断平台技术等。并与哈佛医学院、加州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且在中国大陆、美国及中国香港设有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在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建设的MRI研发生产基地。
作为全球尖端医疗影像技术的创新企业,美时医疗自主研发了多款创新产品,包括PICA复合型全身MRI、MICA 1.5T/3T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台1.5T儿科专用MRI、亚洲首台7T小动物磁共振系统、人工智能DR系统和移动诊断系统等。
首款使用高温超导射频线圈技术的MRI
其中PICA复合型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了美国FDA、中国NMPA和欧盟CE认证,2014年3月通过了ACR(美国放射学会)磁共振临床成像质量标准检测,是美国第一个通过ACR标准鉴定的开放式磁共振系统,同时也是首款使用高温超导射频线圈技术(该技术将人体图像分辨率提高了200-300%。)的全身磁共振成像扫描设备。
2015年, 美时医疗推出全新的PICA SMAR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全新的磁体设计和超高磁性材料的应用使系统的屏蔽房所需面积更小,磁体重量更轻。强大而高效的梯度系统和先进的扫描技术使扫描速度更快,图像的分辨率更高,图像质量接近中高场产品。
全球首台1.5T儿科专用磁共振
2016年,美时医疗研发的全球首台1.5T儿科专用磁共振系统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全球首台,国产儿科超导MRI来了)该产品机身娇小玲珑,轻便易安装,可以直接放进儿童急救室,零距离地为婴幼儿诊断,成像清晰、分辨率高、能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与成人常规的磁共振相比,噪音降低80%,成像时间减少50%。2023年2月21日,美时医疗儿科专用机NEONA正式获得FDA注册认可。
正在开发7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
2017年,美时医疗成功开发出亚洲首台7T生物核磁,并进入一流医院和医学院。其官网显示,目前该公司正在开发7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用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等脑科疾病。而在去年进博会,该公司还展示了一款全新设计的超高场7 -9.4 T(特斯拉)临床前生物医学研发用磁共振系统,可大幅提高成像的分辨率。特别是非氢原子成像如检测癌细胞的纳原子成像和诊断糖尿病的磷原子成像。
中国宠物磁共振市场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美时医疗还开发了宠物专用磁共振,包括永磁和超导两类,2022年其在中国宠物磁共振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公司所研发的PANION Premier作为专用的下一代1.5T顶级宠物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零液氦蒸发,能降低维护成本; 临床应用包括各种MRA、DWI、SWI 序列,对细小肿瘤高度敏感; 更带有强大的梯度系统令 TE 更短和空间分辨率更高,扫描更迅速,无涡流技术有效提高了图像质量。
——
港交所针对特专科技公司推出的18C章,进一步拓展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渠道,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将会很好地促进公司发展,将于3月31日开板,那么美时医疗作为全球尖端医疗影像技术的创新公司之一,在新规落地后,将会何时成功IPO?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
END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微信视频号 器械之家相关阅读
全球首创!全流程骨科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成功实施首次科研手术
国内首套,术中磁共振系统获批
多家巨头大裁员,一子公司裁80%
ChatGPT力推!这家医疗公司值得期待“血管介入机器人第一股”,杀入IVD国内最大,MRI磁体生产商拟IPO没有创新,何必展会?!超多创新医疗解决方案,快点进来刚刚,再生材料巨头被最大股东清仓
最新,美敦力两大部门或合并
夫妻创立,植介入械企拟IPO
商务合作:qxzj@landianyil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