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指望单靠“马奇诺防线”就能一劳永逸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1-02
有不少朋友留言希望小镇谈谈疫情防控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有明确的解读了,比如昨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
小镇也有些自己的体会,简单分享一下。还是建议大家尽量读原文,大家也可以关注小镇朋友的公众号“出卷人”,帮助大家阅读原文。

- 1 -
最近几个月,国内疫情确诊数量激增,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第九版放松入境政策导致的,从时间节点上有一定重合,但一定要明白相关性不同于因果性,这是典型的逻辑错误。
除了入境政策放松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变量,最重要的变量就是病毒变异。从今年6月底开始在国内肆虐的病毒变异株逐渐变成了传染力更强的BA.5.2,这种新变异株传染性进一步加强、代际传播的间隔进一步缩短。
比如最近广州疾控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广州面临的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从感染到传播甚至只需要1天,这就对流调等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难度大增。

科学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方式来解答。无论BA.1、BA.2还是目前的BA.5.2都有专业机构研究过潜伏期,国家调整入境政策也是基于这些科学的研究。从整体来看,感染BA.1后7天内出现症状的概率在98%左右,10天内出现症状的概率接近99.9%,BA.1的潜伏期相比德尔塔已大大缩短,而BA.2的平均潜伏期比BA.1还要短半天左右。
根据全球主要传染毒株变化情况,针对新毒株潜伏期大大缩短的新特点,第九版将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原本的“14+14”调整到“7+3”,从概率上讲,集中隔离14天减少到7天导致漏网的概率仅增加1%左右,如果能够坚决落实“3天居家隔离”,实际影响还会更小。
按照国内目前境外输入病例每天在两位数甚至个位数的情况下(如11月12日,境外输入36例,全国新增本土 1711 例),增加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而给中国与世界交流、中国同胞回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带来的正面价值远大于风险,这也是“动态清零”要追求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下半年开始面对的主要毒株BA.5.2,潜伏期相比BA.2更短,平均潜伏期大概下降了0.7天左右。
根据毒株变化,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入境管控政策和解除高风险的时间限制上都有所放松,这是基于科学、负责任的决策。
具体包括:
密切接触者管控措施从“7+3”调整为“5+3”;
入境人员管控措施从“7+3”调整为“5+3”;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登机前48小时两次核酸阴性证明调整为前48小时内1次;等等。
这些与管控时间有关的政策调整,核心就是根据主要流行的新毒株潜伏期的变化而调整,这就是中国防控政策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整的体现。

- 2 -
最近全国很多地方疫情防控挑战很大,除了反复提到的“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小镇还观察到一个情况,那就是有更多此前没有经受过病毒严峻考验的城市出现疫情。
新冠疫情爆发已近3年,网络上大家讨论的已经很多了,身在一二线、省会等大城市的人往往有一种错觉,好像全国都已经习惯了疫情防控下的状态,大城市的疫情防控压力很大,一线人员也非常辛苦。
但大城市的状态其实是少数,即使到现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病毒仍然像是一个传说,难免有侥幸心理。很多的地方到现在仍然没有有效的行动起来,平时缺少准备,甚至有规模不小的城市,直到今年3季度才开始推行“场所码”。
第九版都已经发布几个月了,连基本的“场所码”都才刚刚开始部署推行,更不要说流调能力和迅速反应了,第九版各项具体措施又能落地多少?
注意第一部分提到的,病毒潜伏期更短、传染力更强,在奥密克戎出现之前,德尔塔传播力相对比较弱,2021年虽然国内少数地方出现疫情反复,但很快就能遏制住,关键在于基本控制在经验丰富的大城市和边境城市。
现在很多地区应对疫情的能力远远没有跟上病毒的变异,场所码的基础都没有,流调能力可想而知。那么面对从感染到传播甚至只有1天的新毒株,除了全城管控还能如何?
本来经过2年多的探索,我们已经有非常成熟的防控经验,以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较低的人口流动情况,搞好流调难度要比大城市容易得多,现在国家乃至各省都已经有了更加强大、成熟的健康码系统,大多数地区根本不需要进行系统开发,只要用起来就行。
做好流动人员“落地检”,落实风险区域的定期检测,严格落实场所码制度,发现感染者后立即开展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哪至于动不动只能靠“一刀切”、随意采取“静默”管理呢?
一定要明白,大城市生活的人在网络上有更高的话语权,而在疫情上,由于大城市过去几年经历更多,往往会出现种种错判。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基本功没有打好,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这次二十条优化措施来看,也对一些政策进行了简化,针对这些基本功不牢的地区专门点了几条需要认真做好的。
比如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降低判定的复杂度,但要求“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将“高中低”三类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
比如对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的具体管理措施进行明确,还明确了具体哪一天开展核酸检测;
明确平时需要加强的基本功,比如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等等。
二战法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要指望一道马奇诺防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虚幻的安全感甚至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麻痹大意之下,后果很严重。
从这个意义上看,面对目前新毒株传染力不断增强的情况,对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保持一定的压力,未必是坏事,毕竟虽然主要靠大城市和枢纽城市承担最大的压力,但其他地区也不能马放南山。

- 3 -
关于二十条优化措施,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群疫苗接种问题。
国家已经喊了一年多加强疫苗接种了,现在几乎每次例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都强调,第九版提,二十条优化措施又提,但是结果如何呢?
中国明明是全球新冠疫苗研究和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威胁最大的也正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和免疫力较弱群体,国家、全民两年多来付出巨大大家坚持“动态清零”,尽可能维护一个安全的环境,很大程度就是为了保护老年群体和高风险群体。
国家专门制定了针对老年和有基础性疾病人群新冠肺炎重症防治方案,也不断动员老年人接种,但因为种种原因,进展并不理想。
在全球有数据可查的国家和地区中,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老年人尤其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基本是世界倒数第一,最近几个月,疫苗接种数量也出现大幅下降。
我们不跟其他国家比,就跟中国香港对比下,今年初香港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几个月时间新冠肺炎导致1万多例死亡,要知道香港才不过7百多万人。
有很多人对香港有很多不屑,但起码在疫苗接种方面,香港做的要好得多,或许也是因为吃痛。拿80岁以上加强针接种率为例,今年3月,大陆是19.7%,香港是11.5%,到7月,大陆是38.4%,香港增长到40.1%,到11月,香港已经达到63.2%。
可以看到,中国香港8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工作一直在稳步开展,每4个月增长20个百分点以上。
对比一下。
11月5日,也就是上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公布了最新的数据,全国完成全程接种的占90.24%,60岁以上老人完成全程接种的占86.35%;全国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占57.4%,60岁以上老人完成加强免疫的占68.4%。
美国老人接种率远高于社会平均,65岁以上老人接种两针的比例达到92.4%,但就算这样,美国政府仍然多次预警,今年很可能面临大流行的挑战。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11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公布80岁以上老人总体接种率和加强针接种率,而是说80岁以上老人总体接种率和加强针的接种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数据不得而知,但是从今年8月开始,中国大陆60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进展相对缓慢。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比例,7月22日84.7%,8月10日85.6%,11月11日86.38%,近4个月只提高了1.68个百分点。
80岁以上老人接种率又如何呢?大概率增长更小,或许大概相当于香港7月的水平,什么时候才能追上香港现在的水平?
病毒一直在变异,传播力越来越强,提高全民疫苗接种比例尤其是老年人接种比例,是关键的关键,也是我们面对病毒少数有效的措施,更是我们本来可以做到的。

- 4 -
在社会关切的问题上,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新冠疫情更是如此,但还是要讲科学、有作为,把已经确定有效的措施执行到位,要比争吵有意义得多。
对于实践而非空谈者,在一些核心问题上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比如疫苗接种、增强物资保供、提升应急和流调能力、加强医疗资源建设、相关药物储备、重点人群保护等等方面,都认为需要做好,都认为“层层加码”行不通。
那就应该先暂停争吵,把应该做的先做到位,平时加强营养和锻炼,才能有更强的抵御疾病的能力。
轮子还是要脚踏实地的转起来,就怕空转白白浪费宝贵时间。


报告解读
■  中国未来的两大主线
■  沉浮百余年,中国当为全人类开新路
■  3000点保卫战一再打响,未来会怎样?

其他文章推荐
  荒谬的背后全是利益
  聊聊美国中期选举:阶级让步于族群
  税务招这么多人,要有大动作?
■  有利可图是好事
  腾讯要被国有化?
  谈谈财政部关于财税的最新政策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