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梦推荐】无性吸引和无浪漫视角如何重塑人际联结?
文|Nadine
引言
在一个围绕着性和浪漫体验粗暴地设置了种种规范的社会中,处于无性吸引和无浪漫吸引光谱上的我们,格外容易为人际关系感到困扰:
传统的异性恋核心家庭对性既缄口不言,又将性和/或浪漫的缺乏视作反常。
而即使是在酷儿社群内,许多人也习惯于用性吸引涵盖所有种类的吸引和亲密,甚至于将无性吸引者的异议贴上“恐同”或是“性压抑”的标签,并且在谈论亲密关系时,也常默认单偶制浪漫关系为前提。
本文将探讨现有的性和浪漫规范如何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无性吸引和无浪漫视角又能如何帮我们审视和挑战这些规范。
我们希望,不仅无性吸引和无浪漫伙伴们能够更加被理解,而且不在光谱上的人们也可以更不受束缚地生活。
注:我们正推动将“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以促进大家认识到Asexual是关于从不或很少感受到性吸引的议题,并避免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的混淆。大家可在本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中找到关于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倡议理由书。
Photo by Ankush Minda on Unsplash
有性吸引规范・有浪漫吸引规范
“规范”或“常态”(Norm)的形成有赖于部分群体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多数情况下,TA们的生命体验被视作“正常”或值得推崇的,而不同的体验或被视为“不正常”“病态”,或被彻底忽视。
有性吸引规范(Allonormativity)和有浪漫吸引规范(Amatonormativity),即是默认所有人会经历相同程度的性吸引和浪漫吸引。
在生活中常见的有性吸引规范包括:将性吸引力和性经验与人格挂钩,认为对性缺乏兴趣是需要从心理和生理层面进行医治的,将性关系等同于浪漫关系和将关系等同于吸引,认为性是一段好的伴侣关系所必须的……
常见的有浪漫吸引规范包括:认为异性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这点还错误地假设了所有人都是异性恋者),认为浪漫关系比其它关系都重要,以单偶制浪漫关系为基础设计社会制度(比如手术需要配偶签字,家庭装食物比单人份食物便宜)……
讽刺的是,在强迫许多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吸引者屈从它们的同时,这些规范严重抹煞了有障碍群体、老年人等等的爱与欲。
何况,同任何僵化而压迫人的规范一样,上述的“常态”是并不存在的、模糊的捏造物:什么程度和频率的性欲望和性活动才算“正常”?浪漫吸引和其它形式吸引的边界到底在何处?
我们感知世界和别人的方式太过多样、穿插交叠,因而每一种自称完美的分类方式都是充满漏洞的;如果仅承认一种分类的合理性,那么得到的结果几乎必然是偏颇甚至有害的。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亲族关系、家庭的迷思
“亲族”(Kin)在词源上既指“生育(某事物)”,又指“类别”“相似或亲近之物”,虽然强调血缘关系,但似乎又不视其为必要条件——毕竟与外人通婚是保障族群延续(生育和结盟)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文化中,亲族关系(Kinship)的确认并不需要血缘或婚姻,而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情感纽带和在族群中所起到的作用。
换言之,“亲族”指涉所有能够引发一个人亲近感和认同感的关系,其对象不仅可以是原生家庭和被社会承认的配偶,还可以是朋友、导师;而即使是血缘和婚姻关系,也可能不足以使人们成为彼此的“亲族”。
但是,围绕有性吸引规范运作的当代社会用“血浓于水”的思维,贬低其它形式的亲族关系的价值,独尊血缘和婚姻关系,尤其是由单偶制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异性恋核心家庭,不参与或只少量参与此结构的个体,经常发现自己被排除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之外。
而由于亲族关系是权力流动和/或自我巩固的重要手段——孩子通过父母和教师获得教育资源和知识,亲友之间相互介绍工作岗位——这样的社会排斥对个人和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探究无性吸引、无浪漫以及别的群体如何被传统家庭结构边缘化,对亲族关系更多样化的理解又能如何改善这一局面。
我们无法完全确定核心家庭为何成为了当今最被看重的亲族关系单位,但工业革命不可否认地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人在工厂中生产货品,家庭则生产工人,性活动因而成为了严加监管的对象。
如果我们暂且使用一个粗糙的二元性别系统来理解这一机制,当人被理解为有限的“资源”,而“制造更多产品”成为最终目的时——
男性性活动的缺乏和不直接导向劳动力再生产(生育)的性活动都遭到鞭挞,女性的性存在则被彻底抹煞,母职吞噬人格,任何性表达都使她被冠以“歇斯底里”的束身衣;
而不参与生育活动的个体或被去性化(例如有障碍群体),或被高度性化、成为非边缘化群体的臆想对象(例如同性恋和非单性恋)。
家庭成为性监管的手段和唯一允许性活动发生的场所,但一旦这对单偶制夫妻决定停止生育,二人的性活动也就成为禁忌;孩子的性存在则只能在涉及未来家庭组建的情况下进行讨论。
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在这样的家庭中,性最核心又最禁忌。
公开谈论性被认为是“非正常”的(除了一些极其不健全的性教育),即使关于家庭的一切都在为潜在的性活动(制造未来的家庭)服务;而由于性被视作一段浪漫关系的必然元素,孩子的情感动向也遭到层层监察。
无性吸引/无浪漫者到达一定年龄之前通常感觉不到压力,且一部分无性吸引者对有伴侣的性行为或偏好或中立,TA们的性活动和有性吸引者或许区别不大,以至于终身意识不到自己对性的感知有何不同,或认为这些不同并不重要。
但另一部分无性吸引者无法或不愿满足性和浪漫规范的要求,成为以性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无法理解的存在,与这些压迫性结构的遭遇也更暴力,例如被认为不成熟或被病理化为“性冷淡”,没有性的情感关系被质疑和否定,在社会压力下被迫参与性活动,等等。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性解放运动挑战了核心家庭对性的掌控,但它同样遵循有性吸引规范,并混淆浪漫吸引与性吸引,认为感受到吸引必然意味着发展一段含有浪漫和性的稳定单偶制关系。
虽然这样的关系并非是性活动发生的唯一场所,但作为例外的性活动仍旧遭到侧目——自慰被视作是恋爱市场的失败者不得已的选择,非浪漫性质和/或非单偶制的性则被认为伤风败俗。
这实际还是将性活动视作需要被管控的肮脏之物,而只有浪漫性质的单偶制关系才能使其具有正当性;这相应使得处于浪漫关系中的人们时刻担忧伴侣在性方面的不忠。
更加进步的性解放活动家不再混淆性与浪漫,让浪漫关系之外的性变得正当,但TA们并未挑战浪漫关系的排它性,也容易过度依赖性科学话语,将性与健康和思想进步挂钩,令对任何形式的性活动都不感兴趣的人无所适从。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新的可能:关系安纳其
从前文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传统家庭及其衍生结构(稳定的单偶制恋爱关系)维护有性吸引和有浪漫吸引规范,即使允许处于无性吸引和无浪漫光谱上的个体参与,也通常要求一定的妥协。
不愿参与这些结构的个体,更容易感到不安全和被孤立:
我们大概都体会过看到密友“脱单”时的复杂心情,既为其感到高兴,又担心友情被逐渐遗忘;
对许多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者而言,年纪增长就意味着朋友们一个个进入关系和组建家庭,不仅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亲族关系——友谊——成为别人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而且如果不能倚仗原生家庭,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际保障,甚至生病时都无人照顾。
但是,这样的状况是有性吸引有浪漫规范,还有僵化而等级制的亲族关系造成的,并不能用来否定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者的身份和选择。
本文将介绍一种理解人际联结的思路“关系安纳其”(Relationship Anarchy),希望藉此帮助更多人拥有理想的亲族关系。
“安纳其”的本义是“没有统治者”,区别于“等级”(Hierarchy)——“神圣的统治者”。
政治实践中的安纳其主义流派纷繁,可以粗糙地总结为“认为社会可以在没有一个统治阶层的情况下运转”。
对关系安纳其的理解同样众说纷纭,但可以简单理解为安纳其主义在人际关系层面上的应用——反对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和婚恋的排它性。
实际上,关系安纳其已然是许多人的生活,比如多边关系(Polyamory)或共同居住的好友,但这样的生活通常被以刻奇的心理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也很容易被曲解为更传统的恋爱关系。
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者可能会参与的“酷儿柏拉图关系”(Queer Platonic Relationship)——任何模糊浪漫情感和友情的关系——也和关系安纳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高度个人化的形态使得依赖性和浪漫来划分各种关系的传统等级制关系难以维系。
但是,每一种社会关系形态都有成为僵化规范的危险。
当酷儿柏拉图关系被默认为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并绝对高于别的人际联结时,它也需要被进一步挑战。
当然,以上这些与个人选择并无直接关系,除非TA将这种选择强加于所有人,否则特定的生活选择并不等同于维护等级制度。
关系安纳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在于其对关系排它性的反对,以及拒绝将人的情感视作需要争夺和可以私有的资源。
同样,两个人选择进入一段排它关系是应当被尊重的,但这段排它关系并不应该影响参与者生活中别的人际联结。
在今天,建立和维系传统家庭的负累愈加沉重,个体也愈发孤立,无论是否处于无性吸引和无浪漫光谱上,人们都可以从关系安纳其中有所借鉴和获益。
Photo by Andrew Moca on Unsplash
END
推荐阅读
欢迎扫码联系桢棋
加入无性吸引议题交流群
无性吸引之声
关于无性吸引(无性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