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人创作困境,无性吸引及无浪漫谱系者将寻找何种出路?|性别梦
文|远浪
引言
由于吸引倾向(见此说明)与社会规范不同,许多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中的同人爱好者在解读角色关系、创作同人作品时,常有与众不同的表达,却常常因此被排斥在主流之外,这不禁让其感到困惑与苦恼。
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与浪漫关系霸权(Amatonormativity)息息相关。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人通过探索新的路径,对这一霸权模式作出了挑战。
本文鼓励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中的同人爱好者们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继续思考和创作。
因为,正是这种无性吸引/无浪漫视角所创造的“不同”,能够拓宽我们对人类关系及互动模式的认识,而这也符合同人文化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自我表达的初衷。
说明:我们正推动将“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以促进大家认识到Asexual是关于从不或很少感受到性吸引的议题,并避免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的混淆。大家可点击这里阅读《关于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倡议理由书》。
图源:Unsplash(作者:Jigar Panchal)
同人文化
“同人”一词原意为志同道合之人。在当代语境下,“同人”多指由个人或集体进行的,并基于动漫、游戏、小说等原作的二次创作。
同人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除了我们熟悉的同人文/小说、同人图外,也有许多以歌曲、视频和游戏等形式呈现的同人作品[1](本文中出现的“同人创作”主要指同人文/小说)。
随着日本同人志和欧美粉丝小说的传入,当代中国的同人文化方兴未艾。
近年来,因社交媒体兴盛,同人文化逐渐走入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视野,使得越来越多人开始欣赏同人作品和进行同人创作,并把作品发布到LOFTER、微博等网络平台。
近年来,许多同人活动延伸到线下,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已连续举办多届同人展,这让同人爱好者们齐聚一堂,互相交流,并从中收获创作与交友的快乐。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同人文化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自主性,即人们创作同人的动机通常是一种“表达欲”。
这种表达欲可能源于对原作某些方面(如不尽人意的故事结局)的遗憾,以及分享自身想法与灵感的冲动,也就是网络上常说的“为爱发电”。
毕竟,原作已经成型,解读和创作的自由就留给了大众。
二是社群性,即同人创作者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希望收获读者的共鸣、赞美或建议。[2]
可以说,同人文化像一张网,联结起个性化、多元化的自我表达,由此建构出一个属于创作的乌托邦。
注[1]:徐璐. 中国当代同人写作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347/d.cnki.gssdu.2023.000992.
注[2]:郑熙青. 网络粉丝社群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同构性与亲密性 [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 (05): 70-80.
图源:Unsplash(作者:Alexander Grey)
创作困境
在网络上的同人社群中,我有时会听到来自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者的声音:
“我感受不到浪漫吸引,因此在写同人文时,我只能拙劣地模仿那些‘似乎大家都觉得浪漫的事’。”
“我对人物关系的理解总是与其他人背道而驰。”
“一旦用浪漫爱或性来解读我喜欢的角色配对,我就觉得TA们‘变味了’。”
…………
Gender Dream
从这些困惑中我们不难看出,同人创作虽然应当是自由的,但仍不免受到社会主流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同人爱好者感觉被排斥在外。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想先介绍两个概念。
一是浪漫关系霸权(Amatonormativity)。
它也被称作亲密范式霸权,意指社会上一种普遍的假设,认为所有人都处于或渴望进入浪漫关系,且浪漫关系会使人更加“完整”。
这种霸权模式让一些人,尤其是处于无浪漫谱系中的人感到不适。
这些伙伴不希望被认为是渴望浪漫关系的,更不希望被形容成“不完整的”。
无浪漫谱系者既然从未或几乎很少感受到浪漫吸引,那其生命中本就不缺少这一块拼图,更无“不完整”一说。
二是CP(系Coupling的缩写)。
这一概念源于日本,意指“有浪漫关系的角色配对”。
在描写CP相处模式时,多数创作者会参考现实中传统意义上的情侣会做的事情,比如亲吻、亲密的肢体接触,以及进行性行为等。[3]
浪漫关系霸权深刻影响了当代同人文化。
在同人文化中,CP是解读角色关系的主流视角,而对CP的描绘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同人创作空间。
此外,许多同人语言也建构在传统的CP观之上。
比如,许多人会严格地区分角色配对的攻受关系,其中“攻”属于性爱关系的施动者,“受”则属于性爱关系中的被动者。
(不过,如今“攻受关系”不仅区分性爱关系中的角色,也可以被用于区分性格、气质等,即一个角色给人带来的抽象的感觉。)
类似的语言在同人社群中被广泛地使用。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并无批判任何一种解读之意。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论是对浪漫关系、友谊、亲情,还是对任何关系的喜好——并完全可以通过同人创作等渠道,将自身的喜好表达出来。
然而,当一种理解和创作模式成为霸权,就必定意味着对另一种模式的挤压和忽略,从而削弱甚至剥夺一些人表达喜好的自由。
因此,在面对浪漫关系霸权主导的同人文化及其衍生语言时,许多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者才会感到如此地无所适从,并产生了本篇开头所列举的那些疑惑:
为什么一定要用浪漫爱和性来解读角色关系呢?是否存在更多解读和创作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中的同人作者都会排斥描写性或浪漫关系。
事实上,个体对性与浪漫爱的认识和感受均有不同,不能因这些个体同属一个谱系便一概而论。
注[3]:王敏. 网络同人文化解读 [J]. 东南传播, 2010, (08): 89-91.
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0.08.045.
图源:Unsplash(作者:Nigel Hoare)
新的探索
在对主流同人文化感到困惑之余,许多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上的同人爱好者们意识到,同人创作不应局限于对浪漫及性关系的描绘。
它也可以探讨友谊、亲情,乃至任何超越性别等身份的情感共鸣。
于是,TA们做出了新的探索。
比如,有人会强调自己偏爱的关系模式并非CP,而是CB(系Combination的缩写),即亲情、友情等非浪漫关系。
而面对网络上将CB称为“CP的进化前形态”,即人们常说的“友谊之上,恋人未满”等一系列观点,TA们提出了质疑:
“这无疑也是浪漫关系霸权的体现。为什么爱情一定要被置于友谊之上呢?”
还有人会将自己喜爱的角色也当作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者来看待。
这样一来,在创作时,TA们就不需要为了迎合主流,而试图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浪漫爱或性行为,也就为自己留下了创作空间。
另有一些人不愿意将角色配对放在任何一个现有的框架中,不论是CP还是CB。
TA们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独属于某一对角色的互动模式。
此外我发现,在社群中,酷儿柏拉图关系(即queer platonic relationship,以下简称QPR)是许多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者对人类关系的理想范本。
QPR并非传统的友谊或浪漫关系,而是指一种具有承诺性的非浪漫关系,通常意味着情感承诺、紧密的纽带和双方之间强烈的影响。
在具体实践中,QPR可能包含浪漫或性元素,可能是专偶或者多偶的。
直到近几年,QPR才在网络上略有普及,但它并非一种新出现的关系模式。
有学者认为,在18至19世纪的欧洲文学中,便涌现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QPR。
这种关系淡化,甚至取代了当时女性的人生中必然出现的异性浪漫及性关系,从而形成对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反抗[4],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比如,在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简·爱》里,简·爱与海伦·彭斯在罗沃德学校相识后,关系日益亲密。
因两人同样悲惨的命运和截然相反的性格,她们在逆境中互相扶持,并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品质。
而在当代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对女性友谊或QPR的展现。
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描绘了两位贫民窟女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一关系既包含竞争与嫉妒,也有同舟共济的情谊。
在过去,QPR挑战了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主导的爱情观。
如今,若QPR能被更多人发掘和了解,到了未来,它必然会为我们理解人类关系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并为我们建立人与人的联系提供更多选择。
到目前为止,尽管这些新兴的探索之声尚显微弱,且难以融入主流视野,但它们无疑构成了对传统模式的挑战。
随着人们对多元化愈加重视,这些声音也将变得更加不可或缺。
注[4]:Cole, Megan. (2024). The Fiction of Amatonormativity: Reactions to Queer Platonic Relationships in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Eighteenth-Century Fiction. 36. 269-292.
10.3138/ecf.36.2.269.
图源:Unsplash(作者:Nigel Hoare)
总结
同人应当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形式。
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喜欢某种解读或某篇作品,与此同时,也应当为每一种合理表达留下足够的空间,让所有人都能在同人文化中舒适且自由地创作。
这是对每一位个体的尊重,不应成为心血来潮的一纸空谈。
因此,我鼓励无性吸引/无浪漫谱系中的同人爱好者发挥主体性,探索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同人语言,并骄傲地使用它们,这是对于“被边缘化”的反抗,也是另辟蹊径的创造。
就像所有来自性少数群体的声音一样,这种反抗与创造之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群体中本就存在无数种可能性,只有看见这些可能性,我们的思维才不会固步自封,并不断突破新的边界。
END
基础
资料
观点:跨性别语境下不宜说“激素替代治疗”,可表述为“激素肯定法”
观点:描述性吸引的倾向宜说“性吸引倾向”,如需泛指可说“吸引倾向”
补充
推荐
社
群
欢迎扫码联系田倞
加入社群
性
别
梦
Gender Dr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