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怕的不是“阳”,而是认知障碍

沧浪大侠 沧浪闲话 2023-02-21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各地开始逐步放开严格的管控措施,随后阳性人数暴增,医院门庭若市,以致于连医生都不够用了。
这就是所谓的“医疗挤兑”,本是意料中之事。
连生活在小城市的我,身边也阳了一大堆。遇到熟人打招呼,好多人都会开玩笑地问一句“你阳过了吗”?
但仍然有许多人深陷于恐慌之中。
没有症状的拼命买药,有效的、别人说有效的药都一个劲往家里屯。
据说,大城市人利用小城市人的后知后觉,把小县城里的药也“抢”光了。
现在,他们开始跑到国外去“抢”了,画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点症状的,无论需要不需要,一概往医院跑,而且一定要往大医院跑,跑到医院不能正常接诊为止。
还有人有点症状就拍成视频,发朋友圈、发微信群、发某音,往那些原本就六神无主的人心里又添了一把堵,制造出一团团恐慌情绪。
各式备药清单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好像就是一个“乱”。
于是,一大堆反“放开”派又跳出来冒充先知指点江山:
我早说过了……¥%#¥@……
其实,乱象并非因“阳”而生,实为认知障碍所致。
假如把几个问题抖开来,就会发现他们比认知障碍更严重,属于认知缺陷。
请他们思考第一个问题:封控到何时为止?
5年?10年?50年?100年?
但凡懂一点基本常识都能知道,地球并不是为人类所独享,除了我们看到的飞禽走兽、花花草草,还有数百千亿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数百万种病毒。
病毒一直和我们共处着。
无论你封多久,都不会消灭它,只能减缓它的扩散速度。
只要你有放开的一天,就会有它蓬勃发展的一天。
今天不放开,未来还是要放开。什么时候放开,它就从什么时候开始与我们共存。

所以,在未来的日子,你我至少都会阳一次,或许几个月后,或许几年后,但都会有那一天。
正如所有人都曾经感冒过一样。
也许,我都已经阳过了,只是不知道而已。因为3年间,除了进医院做过2次核酸,我再也没有做过。
既然如此,放开本身就没有问题。问题是:放开之前要做哪好哪些准备事项。
首先,要让公众对它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知。
不是所有人阳后的情况都一样,某些人没症状,某些人有症状。
没症状的没事,相当于接种疫苗产生抗体;有症状的分为轻症和重症。
轻症不需要去医院,把医疗资源让给有需要的人。特别轻的休息就行,不那么轻的吃点药。我不是医生,没有资格推荐吃什么药,但如果我需要的话会用泰诺。
重症再去医院。一般重症住院治疗,有需要的进ICU。
所以,放开前第二个准备工作是增加医院床位和ICU床位。
这样,就不会出现“医疗挤兑”问题,或者即便有情况也不那么严重。
现在之所以大多数人只要阳了就往医院跑,原因就是此前对它妖魔化了,而放开前又没有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
药品被抢购一空的现象本也不应发生。
这个逻辑并不复杂。

从药厂到药店终端每一个环节都有库存,且还在不停地生产;阳人虽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药,需要药的也不一定是在同一时间需要。
一旦抢购,无论是否需要,无论何时需要,都在同一时间内超需求准备,自然会导致药品在特定时间内供应不足。
这也反应了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问题:虽然我现在不需要,但我以后可能需要,先备着,至于其他需要药的人能不能买到,不关我的事!
如果大多数人都有“让需要药的人买到药”的想法,就不会抢购屯药,也不会出现药品紧缺的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商品——食品、药品、能源——如果出现紧缺,基本都不是供应不足的问题,而是协调的问题。
所以,这也不是放开的问题,症结在于人心不善。
由此看来,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知有缺陷。
因为认知有缺陷,才会导致医院人满为患;因为认知有缺陷,才导致药品一抢而空。
放开前要做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确保高危人群注射有效疫苗
请注意,是有效疫苗!并且所有的疫苗都是有效疫苗。这个问题不多说,懂的自然懂。
第二个问题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该由谁负责?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和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你认为放开后大街上弥漫着新冠病毒,会危及你的健康或生命,你完全可以自己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没人强迫你出门。
你有什么理由逼着其他人也陪着你封闭?

那些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完全可以承受一次大号感冒的,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轻重缓急去办自己的事,把避阳当作第一重要的人,就让他们好好躲在家里吧。
每个人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
就好比到了酒桌上,你明明只能喝2两,却偏要充好汉喝2斤,结果喝掉了性命或者喝成残废,该由谁负责?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70.9万人因为喝酒丧命,难道因此就把酒厂都关掉再立法禁止喝酒?
道理很简单:喝酒人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
中国每年死于抽烟的人数超过100万,难道就立法禁止香烟?
同样的道理,抽烟者对自己的健康生命负责。
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香烟盒上都印着抽烟致死者的肺部图片,这就是官方履行职责的正确方式——告诉你抽烟可能的后果,抽不抽、抽多少烟由你自己决定,因为你是自己健康和生命的第一责任人。
这世上,致命的病很多,并非只有一种;致命的原因也很多,并非只有疾病。
奉劝这些谩骂谴责放开的人,回家裹起被子别出门,像乌龟一样把头缩进腔子去,也许可以活上一千年。
——正文完——
关注本号吧
本号文章荐读:
中国医药进口辉瑞新冠药物,为何那么多人抵制?
华西医院研一学生在岗猝死,最令人气愤的是医院回应
追悼死难同胞的日子,更要正确看待俄乌战争
舆论真的不能“影响”案件办理吗?
全程复盘叶婷事件后,很多疑问仍然无解
杞县叶婷事件:有太多问题需要追问
为什么要对廖勇入室打人案紧盯不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