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脱碳控制全球平均温度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WHXB 2022-05-11

第一作者:Frits M. Dautzenberg

通讯作者:Frits M. Dautzenberg

通讯单位:Serenix Corporation, USA

注:此论文是“CO2还原”专刊邀请稿,客座编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志敏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教授


引用信息

Dautzenberg Frits Mathias, 路勇, 徐彬. 通过脱碳控制全球平均温度.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 (5), 2008066. 

doi: 10.3866/PKU.WHXB202008066


Frits Mathias Dautzenberg, Yong Lu, Bin Xu. Controlling theGlobal Mean Temperature by Decarbonization. Acta Phys. -Chim. Sin. 2021, 37 (5), 2008066. 

doi: 10.3866/PKU.WHXB202008066


主要亮点

综合考虑受控于太阳活动的大气H2O含量和人类活动相关的CO2排放因素对全球平均温度(Te)的影响,建立了更精确的Te预测模型,可以分析过去、当前和未来大气中CO2和H2O含量并可计算出相应的Te。本模型预测,依据将较基准情景(business-as-usual,BAU),到2050年Te 可能上升至15.5 ℃;通过合理的绿色技术行动方案,Te 可能降至约14.2 ℃,预测未来30年CO2可减排513 千兆吨。要强调的是,全球变暖的成因和预测应该视为开放的科学问题,因为涉及与全球变暖相关的物理过程的多个问题仍然无解。





研究背景:意义、现状

建立能可靠预测全球平均温度(Te)的方法,对于寻求政治和全球合作以及大量财政资源来推动CO2减排至关重要。基于可预见的若干年内CO2排放量不能显著降低这一假设,目前的气候模型似乎都预测Te将会持续上升。然而,将大气中的CO2作为多因素地球气候系统的唯一变量,来关联观察到的温度异常,很可能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大气中H2O的存在是至少应该要考虑的。本文基于地球平均温度观测值和热力学数据,建立了更精确的预测模型。对将较基准(business-as-usual,BAU)、更激进的Plausible和Drawdown 情景方案,运用本模型分别预测了未来30年的CO2减排量。





核心内容



1  全球平均温度(Te)精准预测模型

基于地球平均温度观测值和热力学数据,建立了新的预测模型,即:Te (℃) = a × [10−6(v) H2O] + b × [10−6(v) CO2], 其中 a = 2.696 × 10−3 ℃/(10−6(v))(观测值) 或 a = 2.623 × 10−3 ℃/(10−6(v))(热力学计算值),b = 1.065 × 10−2 ℃/(10−6(v))(观测值)或 b = 1.052 × 10−2 ℃/(10−6(v))(热力学计算值)。

图1 基于大气中H2O气和CO2浓度观测值建立的 Te预测模型


2 未来30年CO2减排预测

本模型预测,依据将较基准情景(business-as-usual,BAU),到2050年Te 可能上升至15.5 ℃;通过合理的绿色技术行动方案,Te 可能降至约14.2 ℃,预测未来30年CO2可减排513 千兆吨。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包括诸如各种CO2减排行动,碳捕获,矿化以及生物碳生产等,其中至2050年CO2减排的主要贡献将来自于电力、农业和运输行业。另外,也对更激进的Plausible和Drawdown 方案进行了分析,预测未来30年CO2可分别减排1051 和1747千兆吨,但这些方案可能会减少全球粮食生产。

图2 本模型基于不同情景方案的2050年大气CO2浓度预测





结论与展望

受控于太阳活动的大气H2O含量是Te的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才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CO2排放,而CO2排放将来可能降低。本文综合分析历史上大气中H2O和CO2含量并与Te关联,建立了更精确的Te预测模型。通过碳捕获,矿化以及生物碳生产等合理的绿色技术行动方案,本模型预测2050年Te 可能降至约14.2 ℃,未来30年CO2可减排513 千兆吨。但是也要指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和预测应该视为开放的科学问题,因为涉及与全球变暖相关的物理过程的多个问题仍然无解。例如,太阳活动耦合米兰科维奇(Milankovitch)循环扮演的角色就没有完全理解。还有,海洋对CO2的吸收和火山活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忽略。



作者介绍

 Frits M. Dautzenberg 


1942年生,获荷兰埃因霍恩科技大学化工专业博士学位。专注应用催化与催化技术研发。先后任职Catalytric Inc主管工程技术的副总裁、ABB Lummus Global主管科技发展的副总裁。退休后创建了Serenix Corporation,专注催化剂和催化工艺技术咨询。

相关拓展

1、南开大学展思辉教授课题组:层状NiO/g-C3N4复合材料在无铁光电类芬顿体系中去除环丙沙星的研究

2、中山大学黄海保教授课题组:磷酸根修饰的Mn掺杂介孔TiO2在VUV-PCO体系高效催化氧化甲苯性能

3、电子科技大学董帆教授课题组综述:二维光催化材料电子结构和性能调控策略研究进展

4、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孟钢/方晓东研究员团队:桥连氧化钨纳米线的可控合成及气敏性质

5、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课题组:黑磷(BP)/g-C3N4异质结光催化CO2还原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原文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访问:http://www.whxb.pku.edu.cn/CN/10.3866/PKU.WHXB2020080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