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医生专栏】谈抑郁症的诊断与心理、药物治疗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8-09

图 / 张进


一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

2003年张国荣的离世,让抑郁症从一个只在业内被研究讨论的话题,初步进入大众视野,而今抑郁症正在肉眼可见地越来越被更多人所认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然而,不少人对抑郁的存在误区,比如,会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相混淆,所以我们来和大家一块来分享,抑郁症到底是怎么样的病,我们应怎样看待抑郁症,怎样看待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

事实上,一般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差别是很显著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一些不太好的情绪,除了情绪低落,还有兴趣减退、无缘无故的悲观,等等。家庭闹点小矛盾,婆媳关系、子女教育,工作上的不顺利等,都可能成为情绪问题的引爆点。

还有产后抑郁,因为忽然有了一个小生命,对原有的家庭关系、生活节奏形成冲击,这也会造成消极的情绪体验。

从大的方面看,抑郁症也是时代的问题。我的父母那一代,他们上班的口号叫快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所以那个时候整个社会似乎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腾飞,伴随而来的的就是各种压力、矛盾的增加,更多的人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不少人每当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低落,就会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仿佛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染上抑郁症。但事实上,抑郁情绪并不等于抑郁症。

抑郁症的英文名称是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其中major在这里的含义是重度,所以,抑郁情绪只有严重到一定程度,才会被定性为疾病。事实上,从诊断标准来说,抑郁症的9项核心症状之中,要至少满足大于等于5项,才可能被诊断抑郁症,而且症症需要存在有足够长的时间,至少要有两周以上。

除此之外,还应当排除一些由于特定生理因素,比如激因为素水平失调,导致的抑郁情绪。

有研究显示,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排解抑郁情绪,然而,如果抑郁情绪已经相当严重,到了抑郁症的程度,运动就很难有相应的效果了。

我们有不少工具,可用于抑郁情绪、抑郁症的自我筛查,比如一些医院团队开发了抑郁量表APP,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大家可以随时自测,如果自测结果认为抑郁的危险较高,建议尽快求医。

很遗憾的是,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现在只有10%的抑郁患者会选择就医。每当在新闻中看到有人因抑郁自杀的事,我们就会感到痛心、遗憾,如果他们能够积极求医,并得到良好医治,或许完全有可能避免这样的结局。

二  心理治疗介入,越早越好

严格来说,抑郁症并不是一种“病”。“病”在英语中写作“disease”,它的特征是,起因明确。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新冠肺炎,它的病原体非常明确就是新冠病毒,当体内的病毒被清除后,这个病也就慢慢就好了。

但抑郁症并非如此,抑郁症的病因可能是多元的,根据研究,它与生物学因素、人格因素等,都有关系,所以抑郁症的英文名称“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也没有“disase”,由此可见抑郁症的复杂性。

虽然如此,部分性格的人群,拥有更高的危险罹患抑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

在心理学上,有“A型性格”与“B型性格”的说法。A型性格,更加激进、好胜,有热情;B型性格的人则更倾向于委曲求全。很显然,B型人格更容易抑郁。

此外,内向、心思细腻的也更容易得抑郁症,我们从很多的著名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到痕迹。艺术家被认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为什么艺术家容易得抑郁症?就是因为艺术家他心思细腻,他能够感受到那种很细腻的这种情感,正因为有这份新的情感的体验,他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才能够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一个艺术家。

那么如果是那种神经比较大条,他对很多这东西都无所谓,所以他不太容易感受到这种负面情绪,所以他能够非常好的去处理某些生活中工作中产生的这种细节,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应激反应,也就不太容易出问题。

有一句俗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东西确实受性格影响很大。那么性格是否能够改变?答案是可以。心理治疗很大一部分要做一些改变自我的某些性格缺陷的工作。

心理治疗的介入,越早越好,根据我们的统计,越早介入,患者预后的结局也越好。青少年患者的可塑性很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比成年人、中老年人更加显著。

怎样让抑郁的孩子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力量?我们认为,更关键的是心理治疗,药物虽然也很重要,但只能救一时之急。所以大家,特别是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吃点药孩子就能好了,远远不是这样。如果家长希望自己学精神科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建议除了用药方面,多了解心理治疗方面的知识。

以最近的高考为例,高考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孩子对高考的认知却可以不同。在当今的环境下,高考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追求卓越的必经之路,你是追求卓越的自己,还是还心怀恐惧、怨恨上考场,就有显著的不同。

但什么情况下孩子才会主动追求卓越?显然,家长跟孩子天天说你要优秀,你要努力,并没有用。

我看到很多家长,整天盯着孩子,甚至在家里装监控器,生怕孩子玩手机、玩玩电脑,可是孩子在监控下,就像是一个工具,实现家长满足自己内心需要(说难听了就是虚荣心)的工具,家长可曾想过孩子自己想要的什么?而且,孩子一出问题,家长态度又是180度大转弯,只要你开心就可以了,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有有点分裂?在这种教养之下,孩子怎么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追求卓越的动力?

所以,家长需要自己学习有关的知识,更好地陪伴孩子了。

三  怎么看待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不少患者对药物治疗有些恐惧,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那么,怎样看待药物的副作用呢?

不少患者担反映说,吃药后,心情虽然不那么压抑了,但反应却跟不上,好像脑子变笨了,记忆力也下降了,担心脑子被吃坏了。

这并非完全是错觉,因为基本上所有精神科药物,都着重于改善情绪,而非改善认知,药物的效果本就如此,情绪的稳定也是之后恢认知功能的基础和保障。不过患者可以放心,当前被允许使用的药物,不会以破坏认知功能为代价来稳定情绪。

事实上,由于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通常并不存在能够立竿见影的“神药”,我们难以确知某一个药对特定病人到底是好是不好。除了上面说到的情况,由于双相抑郁发作很容易被诊断为单相抑郁,这时如果医生给患者开抗抑郁药,很容易造成转相为躁狂,像这样的误诊,也难以绝对避免的。我们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打一场持久战。

还有患者怀疑,吃药后情绪、心态能好转,一旦停药症状又恶化,是不是药物有成瘾性。

正如前面所说,目前医学界仍然没有完全明确抑郁症的病根,我们不能像外科医生那样,做一个手术,把病灶切除,把缺损的地方补好,从而根治抑郁。

所以,当症状稳定下来后,仍然要坚持服药,这段时间称为“巩固期”,一般会持续半年左右。就像扑灭火灾,明火扑灭后,消防队员依然不能马上撤走的,因为要防止死灰复燃;

症状消除之后,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依旧不能记急着停药,否则会增加复发风险。就像割野草时如果不能除根,只能反复地割,才能防止野草再次露头,这段时期叫做“维持期”,维持期的长度,取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残留症状的多少、既往复发的次数,等等。一般来说,如果是首次发作,维持期大概一年左右,如果是第二次、第三次发作,我们建议在两年到三年,当然未必要终身服药。

关于停药的具体步骤,主要还是要遵从医嘱,不过可以给大家讲一些注意事项,可供自行把握参考。

首先,不能骤然减药停药,而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安排,例如,一种药一种药地停,一点一点地减量;或者先是工作日不服药,周末依然服药;由此过渡到完全停药。

第二,不建议在一些重要节点的前后停药,比如结婚、升学、换工作,因为生活环境的骤然改变,要花费精力去适应,导致复发危险增加,最好是选一个相对来说是比较平静的,没有太多波澜的时段停药。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坚持服药是为了防止复发,维持来之不易的治疗成果,这跟药物成瘾有本质区别。

第三,很多人担心的是药是不是含有激素,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讲,这些药物里面不存在激素。确实是有些药物像米氮等等,吃了以后胃口会比较好,体重增加,但是和激素没有关系。


相关阅读:

“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 
双相情感障碍:过山车般的人生
抑郁如流放太空,死寂、无可凭依
家人陪伴、药物治疗,助我渡过产后抑郁
十年抑郁,我在自我剖析中获得成长
我挺过了比生孩子更痛苦的抑郁
刘宏:精神科医生谈心理咨询
甘照宇:何时需要去看精神科?
清茶: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精神状态
王骏:孩子抑郁了,一定要吃药休学吗?





本文整理自2021世界卫生日绿丝带主题科普第4期: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

讲师:方贻儒  张晨
主持:香枝
整理:端午
扫描海报二维码收看回放

往期讲座精华:

抑郁症,一场心灵“感冒”?

女性罹患抑郁的危险,比男性高5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