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研究:观今宜鉴古

刘海峰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教育研究:观今宜鉴古

刘海峰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任何学科都存在理论与历史的关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历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论从史出”,教育历史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则可归结为“古为今用”。

如果将教育学比作学术之林中的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教育史和比较教育、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则是这棵大树的主要分支或基干。而从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看,教育史有如这棵大树的主根。根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因此需要教育史研究者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还要甘于寂寞,愿下“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功夫。根的事业又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实才能更加成熟甜美。教育史研究的对象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但它的目的是面向未来,为现实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为预测、规划未来提供理论支持。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史能够起到根的作用。

学习和研究教育史可以扩大我们的教育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连绵不断的,看起来它似乎是过去的、消逝的东西,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周围,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事物常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到未来。《论语·学而》中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借鉴古往今来的教育成果,可以启发我们的理论思维,减少盲目性,把握规律性,进一步丰富思想,深化认识。

历史虽是不可逆转的过去存在,但过去的并不会完全过去,在许多情况下,死者往往影响着生者,过去还会制约着现在。西方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凝定稳固了的现实、现实则是变化流动着的历史。这就好像历史与新闻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一样,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则是现在的历史。历史与现实之间互相依存、互为渗透,很难将其绝对分割开来。

社会和教育发展是一个生生不息、薪尽火传的运动过程,我们应将教育的现状看成是过去状况的结果以及未来状况的起因;以往的教育制度、思想和活动的积淀不仅是现实的基础,而且影响和作用于现实的变化。现实与未来都是历史的有限与无限之延伸。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察古可以明今。当今的教育是在对以往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割断历史,忽视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将会使我们的教育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两千年前,古罗马人崇拜的守护神雅努斯神像有两副面孔,前面一副面孔注意未来,脑后一副面孔回顾过去。这一有趣的信仰,把未来和过去相互间的深刻联系和辨证哲理,揭示得既生动又具体,并使人们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历史。正确地认识过去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现在,明智地规划未来。

历史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在于历史经验的取得,是以时间的消逝和人类生命的耗费为代价的。一时的感受抵不上一生的经验,一生的经验比不上全人类的经验。借鉴以往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吸取历史上的失败教训,可以使我们在高教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美国学者哈罗德•珀金从“历史的观点”来审视高等教育时指出:“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的大学。……虽然研究高等教育的历史学家手中没有水晶球可作预言,没有魔镜可供占卜,但他在这一领域也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东西:如果你想要知道你要去哪儿,它帮助你了解你曾去过哪儿。”(克拉克等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45页)这段话简明生动地阐述了教育史的功用。知道了我们曾去过什么地方以及如何走去的,对我们去开辟新的领地或深耕旧的领地皆很有益处。它可使我们轻车熟路地前行,至少可使我们少走弯路。

只顾当前现实问题而轻视历史往往会成为“平面人”,而当我们对有关教育问题追源溯流,将某一教育问题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时,看清其来龙去脉后,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横断切面或二维的平面,而是三维的空间乃至四维的时空发展过程和整体,我们的认识就更为深化,更为全面和透彻,洞若观火。因此,研究某一重大课题,一般都需要从现实、历史、比较三个方面着手,若缺少了历史考察这一支柱,研究往往深度不够。

鉴古可以知今,忘记过去就不了解现在,也不大可能预测未来。养成一种历史思维和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习惯,有助于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各种教育问题。因此,教育史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句古话永远都不会过时。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海峰随笔 ||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

秋月无边

高考改革应防止“现代化的陷阱”

研究生必读 || 文字与健康:不要让导师折寿

海峰随笔||学术之美 一头雾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