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笃行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打造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跨界帮扶的生动场景?|之江策

尹维杰 之江策 2023-03-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推动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要主动建立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帮扶机制,找准蕴含其中的功能定位、实践路径,打破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固有的“治理迷思”。

  +

+

导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村困弱群体走向富有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亦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根底。面向新时代乡村发展实际,如何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长期有效帮扶已然成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现实课题。就帮扶对象而言,农村困弱群体的共同富裕,表现为共进性富裕和纵向比较的相对富足。


在乡村发展实际的全过程,长期伴随多维需求保障的非均衡供给、社会转型的过渡性与不适应性、结构性障碍难以破除等客观维度派生出低收入群体的生成逻辑。为此,要通过构建精准识别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低收入人群的监测机制、共富能力培育机制、内生动力机制等多维度保障机制,促成低收入群体走向治理现代化。更为重要之处,在于推动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要主动建立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帮扶机制,找准蕴含其中的功能定位、实践路径,打破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固有的“治理迷思”。


本研究基于制度逻辑的功能视角,选取C县创新实施“侨·爱心共富农场”为案例样本,进行演绎式阐明。通过认助帮扶、技术帮扶、全程帮扶等三大帮扶机制,多维阐释长三角经济强县打造共同富裕样本过程中的制度依赖。同时,本文的研究案例,也可为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拓展治理业态,并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借鉴模型、思考空间。   



01

C县打造“侨·爱心共富农场”的功能定位

实现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对象人群在农村困弱群体。C县通过打造“侨·爱心共富农场”的共同富裕发展模式,搭建以“侨”为媒的功能载体,实施深层次的跨界帮扶机制。通过要素整合、机制设计、基础构筑等,激活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精神动能。


(一)内外要素的充分整合:党建组织引领

通过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动态帮扶机制引领共同富裕,以打造“支部建在村庄”的的治理方式,全方位融入“侨·爱心共富农场”运作始终,以实现经济整合、政治互构、功能融通。同时,突出发挥“村书记抓共同富裕”的政治内核,坚持“党建就是生产力”的价值理念,秉承“产业发展到哪、支部就设到哪”的原则,坚决遏制部分贫困农户“等靠要”的心理。此外,坚持把原本游离在行政管理体系外分散的村民纳入共富农场建设之中,打造多元利益主体博弈机制。


通过紧密联合侨企、侨联、侨界人士创新开展党建“结对子”“共帮扶”的行动机制,实行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活动联办等路径方式,强化乡村共富的党建包干责任制。为更好发挥产业功能优势,深化“党建+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坚持把党建“嵌入”到“侨·爱心共富农场”的各种治理要素,聚焦“最小单元”抓基层治理的要求,实施“微”网格管理机制,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组织侨企党员和青年志愿者联合开展“侨心助农”活动,以现场认购、助农采摘、直播带货等多种帮扶方式实现富农增收。通过选优配强一支“过得硬、懂经营、善带富”的领头雁队伍,运用组织振兴的力量打通“侨·爱心共富农场”运行的党建力量。为有效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与统筹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艺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参与动员力、思想引领力,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以一体化思维打通相对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能。


此外,在制度和政策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凝聚实现乡村社会发展的价值共识,坚持内外机理同时发力。通过产业帮扶、技术帮扶、销售帮扶、就业帮扶等手段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提高帮扶效能,以党建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制度功能,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为进一步加强对小微权力腐败的群众监督意识,把农民满意度视为村干部晋升的重要参照,强化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组织力。


(二)共同富裕的机制设计:主体利益联结

通过强化“村民共富”的价值取向,深化新型帮扶机制的内涵,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联结。在解决好市场承接农村劳动力回流不均问题的同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打造产业联合体、提高组织化程度等手段,强化农民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适时发挥侨界人士的高学历优势,强化对低收入农户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道德观念、伦理规则、劳动技能等,调动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的主动精神。[1]在现有治理成效基础上,着眼“侨·爱心共富农场”发展前沿,充分整合小农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等主体在内的村民共建共富共享机制。通过乡村数字化的方式,整合数字场景功能应用,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多种就业岗位。[2]鉴于传统乡村社会的联动治理逻辑,当原有社会连接弱化而村庄的现代连接和村民自治能力不足时,通过发挥乡村精英的示范引领,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打造联营合作机制,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以“侨·爱心农场”建设托举实现共同富裕。


C县凝聚全县侨企、新乡贤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志愿力量,搭建政府部门、乡村党组织、普通党员、人才精英、村民等共同参加的协商议事平台,打造涉侨社会组织自治管理的“榴莲工作室”。以“顾问团、监督员、服务队”三支队伍开展“微治理云咨询”活动。


通过 “微项目”“长兴鲜”“直播带货”等形式,建立“侨爱云”数字化服务矩阵,联络海外侨胞、留学人员、友华人士,开通涉侨事务“跨国远程办”,加强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引领带动小农户共建共富,推动“大主体”与“小农户”互利共赢。在“侨·爱心共富农场”建设的全过程,日常听取涉农意见,建立群众终端、治理末端、反馈渠道,打造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相互联动机制。以破解“强政府”“强宗族”等单一式的管制思维,规范乡村多元主体赖以承载的运行机制和潜在的职能界限,坚持不能“富了集体、穷了老乡”,亦不能“分光吃光”。


(三)融合发展的基础构筑:耦合产业建立

通过聚焦低收入农户帮扶的全过程,推动经营机制向“市场化法人”方向转变,探索采用独资、入股、合资等各类方式,以“侨实力”带动实现产业振兴。在规范发展“强村公司”的同时,以项目联合开发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整合市场、资金以及民间等各方资源力量,建构起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决策、监督功能的发挥效能。借助跨界平等协商的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主动融入市场环境,转变传统的“以政府部门为中心进行管理”为“以农户为中心全程服务”的治理理念,动态摸排完善需求清单、禀赋清单、意愿清单等“三张清单”,推动跨界帮扶落在点子上、要害处。


与此同时,通过促进乡村资源要素流动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潜能,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实现了乡村发展中更大的价值释放和更高的产出水平。[3]为更好盘活乡村共富的建设资金,C县细化帮扶项目“一地一策”的治理举措,坚持以“侨”为媒,有效实现“乡村资源”转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资源”,增强农产品经济效益,强化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功能协同。


建立持续增收机制关键是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对象,强化产业扶持,做好产业、劳务、人力对接。伴随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C县充分盘活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建设“智慧田园”等网络终端实现可持续增收,全程监管乡村治理水平。比如完成“一码”整合,更好解决基层治理中的“万码奔腾”现象,更加方便群众生活,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通过借助大数据平台,整合清廉乡村、文明诚信、解纷码等智能治理端口,实现数字农业与电商产业的有效融合。


利用政务信息化服务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综合互联网+政务、5G+政务大数据治理、无纸化办公、12345热线等多个场景服务,积极引导美丽乡村向“共富乡村”迭代升级,使“共富乡村”成为深化“十百千万帮扶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以及乡村新社区的新方向,成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抓手。C县普遍将集体经济置于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下协同推进,达成发展与共享的有效结合,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村民,实现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02

C县打造“侨·爱心共富农场”的实践路径

农民群众的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共富的价值要义。接借助持续发挥“侨”的功能优势,整合侨界独特资源,迭代升级“侨·爱心共富农场”滴灌式共建模式,通过政策供给、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以“认助帮扶、技术帮扶、全程帮扶”三大帮扶举措,打通乡村“侨助共富”的帮扶路径,创新帮扶机制物化共富内涵。


(一)以政策创新强化“认助帮扶”

近年来,C县持续发挥侨界联系群众的独特资源优势,聚焦“扩中提低”整体目标,有效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不断丰富农民增收路径。立足全县乡镇(街道)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特点,“点对点”推动侨企、侨商、侨贤参与农产品种植增收,引导侨界将“侨捐”落到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关键点上。例如,通过举办“侨·爱心共富农场”认助仪式,拓展认助帮扶范围,解决农民就业,以相对收入公平的方式解决相对贫困的根本,实现对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新乡贤通过认助土地(大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共同富裕。特别是在具体性帮扶项目治理中,考虑到制度控制和政策动员以外影响治理模型形成的外生变量,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多方协同治理闭环。C县紧密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在共同富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多种制度逻辑共存的乡村治理格局,通过拓展侨界参与主体发挥结对帮扶的外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共同富裕精神文化氛围、人文场景[4],体现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在创建“侨·爱心共富农场”的过程中,探索实施“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涉侨阵地”的三方联动模式,通过“高校培养、社会招募、组织推荐”等方式,创新建立“基层侨联组织阵地网、侨贤议事会、榴莲工作室等富民责任载体。围绕“侨助共富”行动,依托“侨智、侨创”平台,巩固和放大实施乡村共富效能,特别是紧密聚焦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探索实施“侨团(企)+合作社+基地+农户” 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旅游+农事体验”模式,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协调农户群体利益关系,不断完善村集体的组织功能与社区治理功能,着力营造共同富裕发展中的乡村共创、共建、共富和共享氛围。


依照脱贫攻坚成果的“三拓展”,整合提升组织引领力、号召力、动员会、执行力,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C县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不同治理主体共同参与为“元”的“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以此推动当前乡村共同富裕治理效能优化。


(二)以数字赋能强化“技术帮扶” 

为迎合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的需要,通过多方联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等相关部门,邀请各种植领域专家提供专业技术帮扶,不断优化税种和纳税服务体系,完善再分配机制,打通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制度的痛点、难点。[5]联合县供销社、文旅集团等部门,指导农场开发集采摘、垂钓、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农事体验”生态产品,提升农旅体验附加值,通过机制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盘活“领导、管理、决策及整合的功能”。基于弱势群体成分的多样性,共富型社会政策所提供的帮助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社会服务的提供,更有社会关系的支持。[6]C县适时发挥“党建+治理”在侨界帮扶的张力释放,打通党组织领导、基层民主决策、村庄业态规划、股份制合作等策略实现了与原生宗族逻辑融合共存,共同构成乡村治理体系,助推实现乡村走向共同富裕。


依托大数据平台,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以及农副产品经营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生产,打造供需对接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借助既有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为更有效缩减贫富差距,长兴县通过技术赋能、改革赋权的方式,增进“侨·爱心共富农场”的价值内涵,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贫困农户和小农在技能掌握、权利获得、社会融入、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考虑到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梯次升级也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C县通过自营与外援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乡村建设资金,募集基层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公益基金、个人捐赠和社会团体资助等。以“侨助共富”的路径,规范和引导乡贤理事会、村民自治议事团、雷锋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吸引企业家、优秀人才和精英参与乡村治理,优化乡村发展空间。


(三)以机制创新强化“全程帮扶”

依托全国致富带头人、侨贤代表等各类人群,无偿提供“网络直播”带货平台,实现带技术、带设备、带人员,以网红品牌帮助农场打通销售市场。同时,挂牌成立“侨贤议事会”,打造“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让低收入农户的帮扶治理转变为一个动态有序的行动过程。基于乡村治理周期性、复杂性的动态特征,着眼于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多方利益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打好侨爱“协作牌”。


通过派单式、网格化、端口式等多种途径,协同“侨·爱心共富农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困弱群体量身定制流程式帮扶模式,更好凝聚和促进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力量[7]。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低收入群众的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农村脱贫人群不稳定户、边缘贫困人群以及因公共突发事件导致收入锐减的预警机制,确保整个帮扶流程切实可控。


全过程帮扶在于及时解决村民的动态需求难题,推动传统的乡村治理实现正式村民自治与非正式乡村德治相结合的规范运行。通过紧盯物质强村、精神富民等内在需求,针对可挖掘、可展现的侨文化“富矿”资源以及村集体经济底子薄等实际情况,支持侨团参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挖掘,借助现场认购、助农采摘、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农户丰产增收,拓宽共富农场发展。


以“侨贤智囊团”形式激活侨智献计献策,扣牢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精神纽带。紧紧围绕农民实际发展诉求,打造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加快其实现社会融入步伐。绝对贫困治理可以在短期内依托于“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行动逻辑得以完成,但帮扶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优化“整体性治理”格局,C县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协同发力推进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治理,打造“侨·爱心共富农场”,通过持续拓展生产性服务领域,探索多种共同富裕帮扶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帮扶对农民的覆盖率。


03

新时代深化乡村走向共同富裕

跨界帮扶的对策建议

“共同富裕,侨有所为”。打造共富农场是实现农村“消薄提低”的应然之举,通过构建“侨界主导、村民参与、村企结对”等模式,以党建赋能为重要载体渠道,打通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跨界帮扶路径,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善于发挥党建赋能,多鼓励侨界人士发挥侨界资金、技术、项目优势,打造多元化、示范性、高辨识度的共富基地。


(一)深化党建赋能,释放侨助共富的动能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党,尤其是在基层,发挥党组织在实现乡村走向共同富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要善于谋划推进村建总支、组建支部等方式路径[8],打造柔性有力的“侨助共富”生动场景。坚持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大事、要事、关键事的能力。特别是要依靠党在联系侨界和农村困弱群众之间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侨界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组织基础。


同时,坚持在工作协同、要素集聚、资源整合等方面多向发力,直面群众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急愁难盼”问题,打造农业农村发展联营机制,实现从集体富裕到共同富裕的转变。对于农村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应当主动用足发挥好“党建+产业”的整合力量,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共富农场的日常运维中,始终坚持以“贴心、快捷、便民”的服务理念为宗旨,为乡村精细化治理赋能增级,扎实推动乡村走向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二)做好政策动员,筑牢兜底性服务的制度基础

在政府层面做好政策动员,建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的土地利益协调机制,明晰村集体与农民个体之间的利益边界,构建完善的利益均衡机制。[9]要善于引导侨资源、借助侨力量、发挥侨优势,高质量打造“侨助共富”的地域文化品牌,灵活运用侨企、村集体、农户交织互动的帮扶模式。特别是要将本地社会组织和帮扶集团的行业团体纳入政策动员之中,通过产业帮扶、技术帮扶、销售帮扶、就业帮扶等多元化帮扶手段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常态化把脉问诊共富清单项目的推进情况。围绕“党政所需、侨务所能、侨胞所长”的功能定位,强化党建统领的整体布局,通过“党建带侨建”,持续建强侨联组织阵地和活动平台,实现侨务资源利用最大化。


不断汇集侨界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力量,通过组织“地方搭台、部门协作、侨联互动”的模式,打造侨界先进要素向农村的互联路径。运用侨资源多方牵线搭桥,对接企业和劳动者需求、创造就业岗位等方式,充分利用留守妇女、老人、低收入群体的劳动能力和闲暇时间,做强侨助乡村振兴产业链,打造共富实践基地,拓宽共富新路径。


(三)营造浓厚环境,构建多方协同共富的生动场景

围绕薄弱环节,坚持以“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结对贫困农户,营造良性有序的帮扶机制,达到从“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的转变。激发侨界人士共富攻坚、助农增收的社会责任,以青年群体理论宣讲凝聚侨界共识、汇聚侨界力量。以侨界资源激活乡村资源,主动对接梳理问题清单、协调纾困破难、跟踪反馈问效,实现富农增收。


同时,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行动,不断巩固扩大助农增收“十百千万”行动成果,以云端直播、公益认购等志愿服务,开展共富攻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坚持动态摸排完善需求清单、禀赋清单、意愿清单等“三张清单”,推动帮扶帮在点子上、要害处。特别是要立足结对村户共富需求和资源禀赋,细化帮扶项目“一地一策”,推动侨界资金、项目、举措落实到位。以产业、文化、人才、村务等手段推动乡村共富。以此为基础,有效引导农民从纯粹的物质捐赠到全面的共同富裕,从传统被动的“授人以鱼”转化为新型帮扶的“授人以渔”。以市场为主体,将项目、产业包装进行推介,实现侨团与经济薄弱村结对,进一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



参考文献

[1]高强.构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新机制[J],战略研究,2021(16):32-33.

[2]曹琳琳.赋能数字乡村 助推共同富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5-11(11).

[3]郑瑞强,郭如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障碍因子与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管理学报,2021(6):784-785.

[4]顾益康,张永梅.破解农民共同富裕之难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2022(1):5-6.

[5]傅夏仙,黄祖辉.扎实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25(1).

[6]王思斌.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N],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1):7-8.

[7]易卓.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组织路径创新——基于某省Z镇党建示范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1):102.

[8]王彬等.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J],开放导报,2022(3):109-110.

[9]盖凯程.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17(7)


▲上下滑动查看



作       者:尹维杰

单       位: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党校

课题名称:2021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专项课题“实践逻辑与功能启示:乡村治理创新中的自治、法治与徳治——基于浙江省长兴县‘诚信指数’建设的思考”;2022年度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跨界帮扶机制研究——以C县‘侨·爱心共富农场’为例”。

尹维杰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哲学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专项研究预立项课题“实践逻辑与功能启示:乡村治理创新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基于长兴县‘诚信指数’建设的思考;2022年度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跨界帮扶机制研究——以C县侨·爱心共富农场为例”(课题编号:ND22049)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往期回顾-
如何打造生态产业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之江策
青年说|扬青年之志,筑共富未来(视频)
浙江如何建设科技文化强省?|之江策
如何建构一支更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之江策
青年说|浙有善,育先行(视频)
如何借助数字乡村建设突破共富瓶颈?|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