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笃行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描绘省域治理现代化中的绿色生态“富春山居图”?

张环宙 之江策 2023-03-14

 导  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是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本文基于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选取省、县、村层面的地方治理典型案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从治理思想、治理方式、治理内容、治理模式四个方面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省域治理体系框架,以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视域下的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正  文 

(约6200字)


1

引 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源动力。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来,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深化其重大意义,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省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省域层面的落实和体现,是立足省域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治理实践”[1],并提出争当省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奋斗目标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子走下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从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治理建设是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在浙江考察期间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是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宜居城市是现代化治理的发展方向。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率先确立了“绿色浙江”的发展路径,通过实践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探索和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地方治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治理优势和治理特色,为现代化省域治理提供了优秀范例。当前,浙江正处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关键阶段,推动浙江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到成为省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步提升的必由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浙江现代化省域治理的理念、制度、方式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提出了特殊要求,省域治理体系的构建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的框架下展开。

本文以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为例,选取浙江各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治理建设典型案例,总结梳理案例治理思路和成功经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浙江省域治理现代化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实现路径,以期总结浙江经验,为全国各地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与省域治理现代化相兼容的发展目标提供浙江样板,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模范标准。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浙江省域治理典型案例

本文围绕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的省域治理,兼顾治理思路与模式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选取“省级-县级-村级”三个层次的治理案例,分别对应省域治理“顶层设计—模式细化-举措执行”的不同层面,全面、系统地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省域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省级治理案例

浙江省市场经济改革率先起步,但其压缩型和粗放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2]。在“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战略指引下,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全域美丽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为省域治理提供绿色动能,积极推进省域治理创新,提高治理能力水平[3]。省级层面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拆治归”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浙江先后部署开展了四轮“811”专项行动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环境治理新措施,集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生活垃圾处理等治理措施,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到全新的高度。第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浙江省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均衡发展,开展“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和“五美三宜”的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整体改善城乡环境面貌,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浙江省各地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投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


(二)县级治理案例

1. 浦江县:综合治水与产业升级。浦江县“低、小、散”式传统水晶产业发展导致了全县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在浙江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后,浦江县展开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洁农村行动,关停个体水晶加工户19518户、各类低小散畜禽养殖场和印染、造纸、化工等污染企业,拆除违法建筑572万平方米。基于治水拆违的系列举措,浦江县一方面通过展开清淤工作和农村治污、打造水系联通的生态格局、建设生态湿地和生态廊道等,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以倒逼传统水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浦江县将2000多家水晶家庭作坊集中到4个大型水晶产业集聚园区统一管理,实现了产业集聚、治污统一,并因势利导带动挂锁产业的集聚和快速发展。到2017年,浦江县22条劣V类支流全部被消灭,全县51条支流中优于Ⅲ类水质的达到42条,成功捧回了浙江省“五水共治”先进县的“大禹鼎”,全县GDP比上年增长6.1%。

2. 遂昌县:数字电商与休闲旅游比翼齐飞。遂昌县因林多地少、交通不畅而导致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下,遂昌县确立了以“互联网+”助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2010年遂昌成立网店协会,逐渐构筑起以生态精品农产品为基础、以“赶街” “嘉言民生” “企协网”为核心平台、以信息技术和线下物流为保障的农村电商格局,实现农副产品的集约化营销。农村电商网络带动了遂昌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依托4个国家4A级景区和5个3A级景区资源,遂昌县将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融入县域旅游品牌内涵,通过与淘宝网合作的“特色中国•遂昌馆”推出一系列旅游产品。通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遂昌形成了县域数字经济与治理发展道路。遂昌县所在丽水市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创新基地,推进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其下辖的松阳县、龙泉县等亦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融合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通道,实现县域治理思路的转换和治理体系的提升。

图1  遂昌大柘农业产业集聚区

图2  遂昌《醉美乡村风景线》


(三)村级治理案例

1. 余村:美丽乡村建设与治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矿山经济令安吉余村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2003年安吉县规划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县,余村人转变发展思路,开始从“靠山吃山”向“养山用山”的方向发展[4]。余村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村庄改造,实现垃圾不落地、美丽庭院全覆盖,成为美丽乡村改造的生动样本。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到安吉余村调研时肯定了这一做法,并由此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此后,余村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重新编制了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以体验式、开放式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激发农民自建、自管、自用。余村的地方治理思想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打造形成完整的休闲旅游产业链,拉动村民就业和收入提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余村时,肯定了余村的乡村振兴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绿色发展将令余村的明天更美好。

图3  余村


2. 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治理。安吉鲁家村曾一度因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全县经济倒数第一的“落后村”。2013年在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工作的推动下,鲁家村转变发展思路,率先提出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和示范区的理念,由此确定了三次产业融合的发展定位和“公司+村+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鲁家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家庭农场建设-股份制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以家庭农场集群为基础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4]。鲁家农场经济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演进,兼顾了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2018年鲁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的不足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00万元,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近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812元。2018年,鲁家村代表浙江领取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成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示范样本。

图4  鲁家村综合治理


3

基于典型案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省域治理体系构建

(一)治理思想:以“八八战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

顶层设计的蓝图绘制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总纲,也是省域治理的大战略[5]。“八八战略”中指出的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指明了浙江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

浙江省级层面的治理思想在“八八战略”的统领下,经历了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两美浙江”的深化和提升,确立了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转型和地方治理战略思想,构筑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由此,浙江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治理路子[6],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探索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7],为省域治理构筑起绿色谱系,积累绿色动力,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8]


(二)治理方式: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法治体系

法治是现代化省域治理的基本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转型,有赖于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所提供的基本行动框架和司法保障。浙江省不断完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地方法治体系。首先,构建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自2003年起加快各类污染治理、环境管理与技术举措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出台步伐,使环境整治具有更加明确、严格、可操作的法律依据,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生态立法体系相适应的、契合省域治理目标的法律制度框架。其次,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执法。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深化联动执法机制,加大资源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最后,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浙江各级司法机关面向群众及时搜集、分析、评估生态环境相关矛盾纠纷,提出法律意见建议,协助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工作。


(三)治理内容: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1. 完善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省域治理需完善生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价值实现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形成[9]。浙江各地积极探索建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商品化、资本化和市场化[10]。其一,积极培育多种市场主体,依靠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经营,发挥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的资源整合和联合经营的作用。其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导工商企业、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绿色农业开发与经营。如安吉鲁家村对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充分培育,并建立“公司+村+农场”多主体共同运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借助规划招商新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形成了资本聚集的“洼地效应”,最终实现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共建共营、共营共享,共享共赢的“三统三共”模式。

2. 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高质量增长模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源动力,也是现代化省域治理中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核心要求[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省域治理体系构建重点在于生态产业化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浙江各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的绿色产业经济体系,探索形成低耗、减排、高效的高质量增长模式。其一,推动涉农产业链纵向延伸,促进农业效益链和农业附加价值实现。如遂昌县整合茶叶、食用菌、笋竹等优势农业产业链,借助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形成农产品价值链,实现农业附加价值提高。其二,推动三次产业横向融合,提高生态资源附加价值。如余村明确“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径,将农村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业结构重点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拓展,生态资源由单一的生产性功能产品向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等多功能产品发展。其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集聚,促进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如浦江县以治水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突破口,将低、小、散、重污染、难监管的小作坊式生产转向资源集中整合、能源统一供给和污水固废集中处理的产业园区式生产,形成产业生态链和生态网。

3. 规划引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引领机制是形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布局的重要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省域治理体系构建应以规划先行,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浙江各地修正点状发展、局部发展的传统规划编制思路,基于乡村或区域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整体性和专业性规划,打造合理并相互适应的空间格局和产业格局,承载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安吉余村基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系统分析本村资源现状和发展空间,开创性地将村域依势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区三块独立空间,实行村庄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环境提升规划的“多规合一”。做到村庄内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


(四)治理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与协同发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省域治理需要主体间和区域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浙江各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的环境综合治理中,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的行动体系。其一,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整合各部门、各层级职能,形成治理行政合力。如浙江省打破了单一治水的传统模式,在“五水共治”中率先推出河长制全覆盖和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将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各项治水工作进行职能整合和统筹协调。其二,以企业为主体,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形成绿色行动体系。如浙江省落实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通过推行环保设计减少企业产品、服务和经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三,以民众为基础,健全环境治理的群众参与渠道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如浙江省为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渠道,令市民掌握建设项目的审批权、排污企业抽查的“点单权”等;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清洁庭院” “美丽庭院”和“门前三包”等行动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浙江现代化省域治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现代化省域治理体系构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中地方治理的典型案例,从治理思想、治理方式、治理内容、治理模式四个方面总结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省域治理体系构建的初步框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格局下,现代化省域治理应以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地方发展路径兼容目标的战略思想为统领,健全地方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监管制度,完善资源利用的交易制度和市场机制,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专业规划带动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产业格局的形成,联动省、县、村各级各主体,建立职能互补、协同共治的省域治理机制。唯有自上而下同步完善省级层面的治理顶层设计、县级层面的治理模式创新和农村社区基层的治理运行机制,推进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浙江省委.《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2019.

[2] 沈满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6(12):23-30.

[3] 陈真亮.从生态之治到生态善治: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之图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388-390.

[4] 孙侃.“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 中共浙江省委. 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N].人民日报.2018-07-20.

[6] 何显明.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N].浙江日报.2020-03-30.

[7] 王祖强,刘磊.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浙江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9):39-44,91-92.

[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9] 黄志平.推进自然资源“四大转型” 争当部门治理现代化排头兵[J].政策瞭望,2020(1):24-26.

[10] 张环宙. 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N].人民日报.2020-03-20.

[11] 黄祖辉.“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机制和路径[J].浙江经济,2017(8):11-12.


▲上下滑动查看


作      者:张环宙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课题名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19AGL018)、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委托研究课题、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21WH70080ZD)资助。

张环宙,女,教授,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国际旅游与休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大运河等滨水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旅游规划与管理等研究。任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共同富裕”智库专家等,浙江省 151 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

深耕城市滨水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转化实践理论研究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国家发改委重大委托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多项成果成果被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被国家发改委、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采纳。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著5部,在《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等重要核心期刊及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主持文旅规划、乡村旅游、城市发展、文化策划、遗产保护等相关课题60余项,学术效益很好地转化为了社会效益。


-往期回顾-

盈丰扬帆:党建何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之江策

如何优化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之江策

如何让盲盒消费更健康有序?她们给出了有力的回答……|之江策

青年说|樊村行,觅柚情(视频)

“一号工程”升级进行时:数字经济如何吹响“两个先行”进军号?|之江策

如何让我省失智老人老有所依生活更有温度?|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