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胃静脉曲张临床诊疗经验
孤立性胃静脉曲张临床诊疗经验
目的 探讨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IGV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纳入IGV患者57例,男38例、女19例,平均年龄(55.4±13.27)岁,肝硬化41例、非肝硬化16例,合并胃肾分流道者10例。基于LDRf分型,Lgf型IGV最常见,占73.7%(42/57);IGV直径较为粗大,D2.0型及以上者占63.2%(36/57)。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了内镜下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治疗,其中合并胃肾分流道者,均联合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胃肾分流道球囊临时封堵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异位栓塞、穿孔、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内复发出血率为8.8%(5/57),多数为排胶出血。
结论 IGV除多见于肝硬化之外,也可见于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等非肝硬化病因。内镜下以Lgf型最为常见,且直径较为粗大。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是IGV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合并胃肾分流道的IGV患者,联合DSA下胃肾分流道球囊临时封堵术,可减少组织胶异位栓塞的发生。
孤立性胃静脉曲张;LDRf分型;胃肾分流道;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
食管胃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症常见的并发症,食管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85%,胃静脉曲张的患病率为17%~25%[1-2]。胃静脉曲张虽然较少见,但是一旦发生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往往病情更为严重,患者死亡率也更高,可达 45%~55%[1-3]。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solated gastric varices, IGV)是相对特殊的一类胃静脉曲张,只在胃内存在静脉曲张,而不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研究发现,IGV相关的侧支循环血管解剖结构复杂,其在病因、内镜下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同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连通型胃静脉曲张存在一定差异[3-5]。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我科收治的IGV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GV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诊疗方面的经验。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首次就诊我科的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 179例,其中,食管及胃均有静脉曲张患者912例、仅有食管静脉曲张193例、IGV 74例。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IGV患者57例,根据病因分为肝硬化组41例及非肝硬化组16例。
1.纳入标准:(1)经胃镜明确诊断为IGV;(2)具有腹部增强CT、CTA或MR等影像学检查。
2.排除标准:(1)既往因门静脉高压症或消化道静脉曲张,曾行内镜下治疗(组织胶注射治疗、硬化治疗、套扎术等)、介入治疗(脾栓塞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球囊阻断逆行静脉血管栓塞术、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等)、外科手术治疗(肝移植术、脾切除术、贲门血管离断术、门体分流术等);(2)本研究涉及的病史、化验等临床资料不全;(3)合并心脏、呼吸、肾脏、血液等方面严重疾病,预计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判断;(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未签署内镜下治疗等相关知情同意书。
二、IGV治疗方法
1.内镜下IGV组织胶注射治疗:(1)器械及耗材:GIF 260/290电子胃镜和CV-260/290内镜主机(日本Olympus公司)、一次性注射用针23G(NM-400L-0423,日本Olympus公司)、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0.5 ml/支,北京康派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聚桂醇注射液(10 ml/支,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2)操作方法:采用新三明治夹心法(聚桂醇注射液+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聚桂醇注射液/空气),行静脉曲张内注射治疗,视静脉曲张情况,分单点或多点注射,每点组织胶用量0.5~1.5 ml,直至目标血管充分闭塞。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胃肾分流道球囊临时封堵术:(1)器械及耗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美国GE公司)、血管鞘、造影导管、球囊导管。(2)操作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血管鞘,使血管鞘远端位于左肾静脉主干,经血管鞘置入导丝,导丝超选进入胃肾分流道,沿导丝置入球囊导管,充盈球囊,造影确认胃肾分流道存在及球囊位置正确后,排空球囊,固定血管鞘及球囊导管。
对于不存在胃肾分流道的IGV患者,直接进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而对于合并胃肾分流道的IGV患者,尤其分流道直径>6 mm时,为降低组织胶异位栓塞的情况,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胃肾分流道球囊封堵术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即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前,预先于介入放射科行胃肾分流道球囊导管置入术,内镜下组织胶治疗过程中,保持球囊充盈状态,临时阻断分流道,待组织胶注射治疗结束,排空球囊,并拔除球囊导管。术后所有患者均予积极抗感染、抑酸等治疗,并定期复查胃镜及腹部增强CT。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描述,并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并使用是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IGV临床特点
本研究共纳入IGV患者57例,其中男38例、女19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55.4±13.27)岁,87.7%的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病史,49.1%的患者合并饮酒史。伴发疾病:肝癌5例、高血压23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5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胰腺炎及胰腺假性囊肿等胰腺相关疾病14例;肝功能:Child A级36例(63.2%)、Child B级19例(33.3%)、Child C级2例(3.5%);血常规检查:因合并消化道出血病史,多数表现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8.3±22.04)g/L,而白细胞及血小板指标基本正常,白细胞(3.9±1.77)×109/L,血小板(109.2±55.84)×109/L;影像学检查:12例(21.1%)IGV患者合并门体分流道,其中以胃肾分流道最为常见,占门体分流道83%(10/12)。
基于LDRf分型的内镜下IGV特点(表1):位于胃底部的静脉曲张(Lgf型)最为常见,占73.7%,而静脉曲张延至胃体(Lgfb型)则较少见,占26.3%。IGV直径往往较粗,最大直径在1.5 cm及以下患者(D0-1.5)仅占36.8%;而最大直径在1.5 cm以上患者(D2.0及以上)占63.2%,其中直径在1.5~2.0 cm患者(D2.0)占33.3%,直径在2.0 cm以上患者(D3.0及以上)占29.8%。
二、IGV治疗情况
57例IGV患者均成功接受了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其中合并胃肾分流道10例,均辅以DSA下胃肾分流道球囊临时封堵术,以降低组织胶异位栓塞的风险。术后6例出现发热、8例出现腹痛,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异位栓塞、穿孔、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1年生存率为98.2%、复发出血率为8.8%,多数为排胶出血所致,均给予追加组织胶注射治疗(表1)。
三、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IGV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比较
本研究根据IGV病因的不同,分为肝硬化组41例(71.9%)及非肝硬化组16例(28.1%)。肝硬化组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最常见,占43.9%(18/41),其中乙肝肝硬化15例、丙肝肝硬化3例;另外,酒精性肝硬化7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5例、其他因素所致肝硬化11例。非肝硬化组中,胰腺相关疾病所致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最常见,占87.5%(14/16),其余2例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所致门静脉高压。
影像学检查发现,门体分流道在肝硬化组中更为常见,本研究中12例合并门体分流道的IGV患者均为肝硬化组,占肝硬化组所有患者的29.3%,其中10例(83.3%,10/12)为胃肾分流道;而非肝硬化组中,所有患者均未合并门体分流道,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内镜下静脉曲张特点及治疗情况:基于LDRf分型,在肝硬化组中,Lgf型较为多见,占85.4%;而在非肝硬化组中,Lgfb型,即静脉曲张延至胃体者,较为多见,占56.3%,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静脉曲张的直径往往更粗,肝硬化组中,静脉曲张直径D0-1.5患者占22%,D2.0者占39%,D3.0及以上患者(即直径>2 cm)占39%;而非肝硬化组中则分别为75%、18.8%、6.3%,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肝硬化组比较,非肝硬化组所需治疗的次数(1.9±1.00 vs 1.2±0.42)、组织胶的总用量(11.3±7.04 vs 6.3±3.52),均更多,P<0.05,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书籍广告
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门静脉及其属支静脉压力增高所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可出现消化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亢、腹水等并发症[1]。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最主要的病因,约占80%~85%[1,6-7],我国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另有部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继发于非肝硬化因素,如肝外门静脉血管阻塞、布加综合征、肝窦阻塞综合症、特发性门静脉高压、内脏动静脉瘘等,统称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7-8]。在各类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胰腺相关疾病或其并发症导致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也称为左侧门静脉高压或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是唯一可以治愈的门静脉高压类型[9]。本研究共纳入57例IGV患者,其中病因为肝硬化者占71.9%,非肝硬化者占28.1%,而在非肝硬化组中,87.5%(14/16)患者为胰腺相关疾病所致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
内镜检查是IGV诊断的金标准,同时,CT、MRI等腹部影像学检查、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等,对于IGV的预测及诊断,亦具有重要作用。不同IGV患者,其内镜下特点不一。IGV在内镜下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如结节状、瘤样、条索状、树枝状、蚯蚓样等改变,可呈单一形态,或多种形态并存。在胃腔内的分布方面,可为单独的一条血管或多条血管蔓状分布;可单独位于胃底、胃体、或胃窦,也可在胃内多部位并存。目前关于IGV的内镜下描述记录方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静脉曲张学组推荐使用LDRf分型[1]。相较于Sarin分型[2]按照IGV的位置分布情况将其记录为IGV1、IGV2两种;LDRf分型主要包括:静脉曲张位置、静脉曲张直径、静脉曲张表面黏膜情况三个要素,记录方法简单,同时能够更好地体现IGV的多态性,提供IGV更详尽的信息,从而为静脉曲张病情的评估,以及后续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建议。本研究基于LDRf分型发现,内镜下IGV最常见于胃底部(Lgf型),占73.7%,而且直径往往较为粗大,最大直径在1.5 cm及以下患者(D0-1.5)仅占36.8%,而直径在1.5~2.0 cm患者(D2.0)占33.3%,直径在2.0 cm以上患者(D3.0及以上)占29.8%。一般认为,胃静脉曲张直径>2 cm是预测胃静脉曲张首次出血的一项高风险因素[10]。
书籍广告
胃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低于食管静脉曲张,约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10%~30%,但是病情往往更严重,35%~90%的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在自发性止血后可发生再出血,死亡率高[1-2,4]。另有研究表明,位于胃底部的IGV(Lgf型)虽然较食管连通型胃静脉曲张(Leg型)少见,仅占所有胃静脉曲张的7%,但是出血发生率却最高,为78%[3-4]。目前指南及共识[1,11]推荐IGV首选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Nazish等[12]在一项纳入159例胃静脉曲张患者(其中139例为IGV)的研究中提出,经过一次组织胶注射治疗,73.1%患者实现静脉曲张清除,88.67%患者成功止血。Chirapongsathorn等[13]在一项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83例患者)的临床荟萃分析中指出,与口服普萘洛尔、套扎治疗、酒精或乙醇胺硬化治疗等比较,组织胶注射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再发出血率及死亡率。本研究中,所有57例IGV患者均成功进行了组织胶注射治疗,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穿孔、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1年内生存率为98.2%,1年内复发出血率为8.8%,其中复发出血的患者多数为排胶出血所致,均给予追加组织胶治疗。
IGV常常合并门体分流道,其中80%~85%为胃肾分流道,10%~15%为胃腔分流道[4,14]。门体分流道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静脉的压力,减少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但却增加了组织胶异位栓塞的风险,尤其是分流道的直径较为粗大的时候。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的IGV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球囊阻断逆行静脉血管栓塞术(balloon 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 BRTO)[15-17]。一项纳入142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无论择期还是急诊治疗,BRTO术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技术成功率(89.4%~91.2%)、静脉曲张闭塞率(94.1%~98.2%)、5年累积复发率(3.9%~7.7%)、5年累积再发出血率(1.8%~5.0%)[18]。同经颈静脉肝内分体分流术(t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 systemic shunts, TIPS)的对比研究发现,BRTO在出血控制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方面不劣于TIPS,而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面却明显低于TIPS,后者可能与BRTO术后阻断了门体分流道,使回流至肝脏的血液增多,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相关[19-22]。本研究针对10例合并胃肾分流道的IGV患者,采用了内镜联合介入的方法,即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前,通过介入放射科的协助,预先在胃肾分流道内留置球囊,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过程中保持球囊充盈,临时封堵分流道,预防组织胶异位栓塞的发生。所有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上述治疗,且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的情况,其疗效在既往的一些研究中也已得到证实[23]。
另外,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超声胃镜在门静脉高压、消化道静脉曲张的诊疗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4-26]。超声内镜引导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弹簧圈置入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组织胶联合弹簧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胃静脉曲张的治疗,尤其是合并巨大分流道的IGV患者[27-30]。
本研究按门静脉高压病因的不同,将57例IGV患者分为肝硬化及非肝硬化两组,并对其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肝硬化组以Lgf型多见,占85.4%;而非肝硬化组,静脉曲张则较为广泛,以Lgfb型较为多见,占56.3%;在静脉曲张直径方面,肝硬化组往往更为粗大,直径2 cm以上患者(D3.0及以上)占39.0%,而非肝硬化组则相对较细,仅占6.3%;而在治疗方面,非肝硬化组所需治疗的次数、组织胶的总用量,均较肝硬化组多。这些可能与非肝硬化组中多数患者(87.5%)为胰腺相关疾病所致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有关。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静脉曲张的血液引流区域靠近脾门,血流量相对较大,同时由于不具有胃肾分流道等门体交通支,胃静脉曲张的压力一般较高,在胃腔内的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因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次数及组织胶用量也相应较多,而且治疗后也较容易出现静脉曲张复发。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是唯一可治愈的门脉高压,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如无明显手术禁忌,建议针对胰腺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必要时联合脾切除术,从而达到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及消化道静脉曲张目的[9,31]。
书籍广告
总之,IGV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静脉曲张,内镜下形态多样。LDRf分型对IGV的记录直观、简单、有效,值得推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是IGV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合并胃肾分流道的患者,除了BRTO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相关治疗等方法,我科开展的DSA下球囊临时封堵术联合内镜治疗,也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等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IGV在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方面,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具有一定差异。但本研究样本量仍较少,还需更大样本量及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探究IGV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
好书推荐,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300问及案例分析》第2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