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新课标?特级教师陈继英带你读透新课标的新概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名家教育 Author 陈继英
校长会 观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标准是指引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深入研读,抓住关键,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吃透其精神,更好地引领教学实践。
不少老师反映听专家解读新课标讲座,看专家解读新课标的文章,总感觉云里雾里,纷繁无比,新课标似乎成了“易经”。对此,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陈继英表示,我们不是”专家“,也无需将新课标看成“易经”,更不要分条解读,揭微显隐。新课标若是需要如此学习,这将有违教育部修订编写新课标的初衷。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校长会智库”(ID:xiaozhangclub)一起来学习陈继英老师对于新课标深入浅出的解读,相信会给您带来启发。
作者介绍
陈继英,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首届教育名家,深圳市教育局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主讲专家,班主任管理艺术实践与研究专家。是我国“人生语文”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构建者,“新思维读写互动”作文教学体系创立人。
新课标,是教师上课、专家编写教材的指导性文件,自然而然应该让教师能够易读好懂,易学好用,没必要搞得神乎其神。
其实,从教学大纲到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再到新修订的课标,阅读后,细心比较,你会发现最大的变化。
2001版课程标准强调“立德树人,2022年印发的新课标也强调“立德树人“,是课标的一贯精神,是我国教育课程标准不变的根基,是为“不变”。
但旧版课标,以教学内容导向为核心,主要围绕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来构建框架,谈育人的因素较少,揭示课程育人价值的内容较少,而新修订的课标之“变”,更突出育人因素以及育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说“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本次课标修订的根本点。
新课标的各项内容与指标都指向人的核心素养培育,基础教育课程已由学科立场向人的全面育人立场转变。总体看,新课标之变在于要求学科都要挖掘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解决三维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的问题。
为此,新课标将“核心素养”看成是课程的DNA,是将人的核心素养具体演绎到课程层面的依据,新课程的所有内容与指标,都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具体设置、推演和编写,新课标要求所有课程都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也就是说,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方向。
2022年新课标的显著变化是,增加了许多新说法、新概念,理论性增强了。我们学习阅读新课标时,把这些新概念、新说法,从课标原文中提取出来,仔细看清其内涵,再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有效实施落实新课标思想,这样,理解新课标的内涵自然就轻松了很多。
那么,新课标出现了哪些新说法,新概念呢?下列一些新说法与新概念,是以前的课标没有的。
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运用情境、素养型课程、大单元学习、主题引领、项目式学习、混合式语文学习、课程主题与载体、过程性评价等等。
下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内容,对这些新概念、新说法中的主要说法作个简要梳理与归纳。
01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新课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位,明确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性质、任务。也就是说,语文课要教什么,学什么,“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语文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与核心任务,教师教育教学需要围绕其内涵进行有效设计并进行有效实施,不必左右犹疑。
(1)“思维能力”,具体内涵指什么?
新课标里列出了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能力,以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点,这些在教育教学中是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加以有效训练的。培养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等。其实,这也并不是很新的提法,笔者2006年出版的《新课程新思维新高考作文教程》对这些都有专节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专门的训练。
(2)审美创造是什么意思?
审美创造,是指通过学生学习语文的审美体验、评价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等。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早就在这样做了,只是有很多老师可能自觉意识还不够明确。例如,在小说、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意义的理解与鉴赏,对古典诗歌炼词炼字的品味、语言意境的赏析等,都在教学实际中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运用着,当然,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想象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
(3)文化自信,指的是什么?
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民族、国家深厚文化的价值意义的坚定信念,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自觉。义务教育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要学习好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显然就是通过学习这些文化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阅读理解能力。这里要指出的是,要强调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外来先进文化,而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辩证地对待、认识、分析各民族的文化现象。
(4)语言运用的内涵如何理解?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这一点老师们在教学时大都有体验深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建构、运用为基础的。这里,可以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理解为“一核四翼”,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性的不同方面。但具体到一个单元、一个任务群的教学,或是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所偏重,或重点强调一两个方面,或注重综合,再有突破。
02什么是“学习任务群”?
在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高中新课标规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新课标设计了六个学习任务群。
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各科都有其凝练的“核心素养”,并且以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呈现学习任务。这是很大的变化。
在单元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如何落实任务群,每个单元也都承担有一两个学习任务群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设计的六个任务群,在三个层面中呈现:
第一层面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是基础层面的任务群内容;
第二个层面包含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智能发展层面的内容与学习任务群;
第三层面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拓展型内容与任务群。
这些学习任务群,都是由相关语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阅读实践为主线,来设计学习任务群的。
新课标设计学习任务群有什么价值呢?
这样设计的价值,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着力点。旨在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内在整体性、行为倾向性等特点,实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的目的,在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任务群的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的呈现,是通过任务群“类化”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群学习中,通过“任务”驱动,“以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为主线”,形成“做中学”的学习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深入到学生的深层思维。
03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主要是强化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视角审视、处理不同板块的教学。这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学科教学单位,其表现是,学科教学单元内容要进行二次开发与整体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结构化教学设计,这具有多种课型,但不管何种课型,都要符合学科实践性学习规律。
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方法:需要在教学上课以前,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组建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规划,并在整体规划下做好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般呈现形式为:确定主题任务—明确教学任务目标—预想学习结果设计—具体的结构化学习任务设计—具体递进性活动设计—课型、课时、作业、测试环节的科学设计安排等。
04如何做好“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标思想的一个有力举措。
整本书教学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做好。其实,我国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四书》、《五经》都是整本书的阅读学习。
但是现代学校,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太多了,采用文选组元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多学习现代与古代的一些好文章。这样一来,整本书阅读就被消弱了,学生整体阅读量和对经典书籍的阅读就不够了,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不利。
小学阶段是人读书最佳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与习惯,事半功倍。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要重视“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教师要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通过一系列有效、有趣的读书交流活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二年级开始就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这就是“整本书阅读”,关键是开展好,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接轨。
整本书阅读方法与操作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由节选课文引出整本书阅读;可以课内外结合,课外阅读整本书,课内交流讨论阅读问题;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同学们共读一本书,然后开读书交流会;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推荐阅读书目,学生自选书来读;还可家校、小组共读一本书,然后进行交流展示等等。
05什么是混合式语文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发挥二者优势,根据学习内容、学生需求、学习环境等特点,对传递方式进行合理的选取与利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种学习方式,也要发挥教师设计、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也就说,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有效设计与规划,将这种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真正为学生学习创设有利学习条件。
在当今智能时代,混合式语文学习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碎片化的时间,由于学习手段、学生注意力的改变,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管控行为,一种课内外、校内外持续性学习的行为。这种学习方法,目的在于优势互补,但是,通过教师合理合情的教学设计与有效监控,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好的学习效果。
06什么是“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打破各学科学习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阅读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目的是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融通学习,形成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类似的学习习惯,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性。
我们现行的分科教学,各门学科知识之间条块分明,各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学生已形成单向度学习思考的习惯,缺少融合互通的能力,因而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出现诸多不足。
随着新课标教学思想的推进,我们语文老师也应逐步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例如,人文学科之间的语文、历史、政治、地理之间的跨学科学习,语文与自然学科之间跨学科学习,都可用语法知识、段落知识,提取中心句知识学习阅读历史、政治、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以此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各学科之间的融通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做好跨学科学习教学的探索,形成新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8月15日-21日,校长会智库将举办理想中层成长计划(第二期)——“以‘学校规划’提升团队执行力深度研讨会”,通过线上直播课程和线下孵化营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各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专业的诊断与提升,从而助力学校整体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