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五大部委2023年度工作会议集中简评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 胡子de全球观察 2024-01-09

微信公众号声明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信息或事件

近期,各大部委相继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及十九大以来主要工作成绩,分析当前形势,并对2023年进行工作部署。我们详细跟踪与资本市场关系紧密的五大部委的年度工作会议动向,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通过与往年会议情况进行比较,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总结当前工作重点和政策边际变化。

核心观点

需求端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发改委2023年的重点工作思路。在财政缺口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及财政政策不断优化的趋势下,财政赤字率目标或“升中有稳”,减税降费规模或有所回落。人民银行着重在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三方面发力,并考虑到疫情后复苏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更加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视,证监会将推行全面注册制及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正文


一、发改委

1、发改委2023年重点工作
一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是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发改部门是负责我国经济增长的统筹部门和动力部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任自然落在此处。年初,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经济恢复方面,受疫情达峰退坡的影响,我国经济恢复的速度要比预想的更快。二是消费方面,提出三方面政策目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三是投资方面,重点是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将更加积极发挥好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

2、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公报的篇幅较往年大幅缩减,由去年的2600余字减少为今年的500余字。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负责经济增长的牵头部门,此次会议还将重点放在了“全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改委2023年年度工作会议的关键词突出重复了三个“高水平”:高水平科技、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内容,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经之路。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对于我国长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部

1、财政部2023年重点工作
重点工作包括: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财政部2023年的关键词是“优化”,总共提及了7次优化:包括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税制结构,优化税费支持政策、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优化完善助企纾困政策,优化预算管理制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2、财政赤字率或升中有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基础上,细化了半句“注重精准、更可持续”,相比之下,上一年的表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表述中发现,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财政赤字率将提升到3%的水平,理由依据多是通过“加力提效”的表述,参照过往经验。我们认为,国际上通常将3%赤字率、60%政府负债率作为“警戒线”,因此在经济正常运转的环境下,财政赤字率超过3%的可能性不大,上行空间不足。基准情形下,参考市场一致预期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赤字率水平上调至3%具有一定可能性(约60%)。但同时需要指出,考虑到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年末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财政状况显著改善的影响,财政赤字率仍然保持在2.8%水平不变的概率也是存在的(约40%)。
3、减税降费规模或有所回落
近期,财政部长刘昆在采访中表示,2022年我国实施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其中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2013年至2021年,税务部门办理新增减税降费累计8.8万亿元,我国宏观税负从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特别是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当年宏观税负比2018年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当前累积财政缺口不断扩大,累积财政缺口对过去12个月平均财政收入的倍数,由2002年的7.6倍增长到2022年的27.6倍。展望2023年,相关表述由2022年的“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调整为“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考虑到累积财政缺口的不断扩大,预计财政减税降费的规模或有所回落。

三、人民银行

1、人民银行2023年重点工作
一是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二是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健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四是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五是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六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七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全面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2、三方面突出重点
①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较2022年的“灵活适度”相比更加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用。我们认为2023年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结构性政策的发力,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疫情政策优化以来,社会经济活动显著恢复,参考国际经验,以服务行业为突出代表的物价水平上涨现象或将发生,对货币政策造成一定掣肘制约。二是当前阶段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于同期名义增速,为保持其基本匹配从累积效应来看边际水平或将有所回落。三是从官宣口径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的重点工作是稳物价,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示结构性通胀风险,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物价水平的重视程度和潜在问题所在。
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度鲜明。2022年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形成较大拖累,为扭转颓势,重新恢复房地产对于我国经济的支柱作用,人民银行将在既有16条措施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力度。但房地产市场链条较长,涉及面较广,政策落实效果显现效果需要时间消化。
③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已审批核发三张金融控股公司牌照。在回顾2022年工作时,人民银行指出“善始善终做好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并对2023年的工作提出“加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随着蚂蚁金服等14家金融平台企业整改完成,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和监管重点逐渐清晰,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将常态化并对金融行业形成较大影响。具体内容可参考政策组前期已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系列报告。

四、银保监会

1、银保监会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共提出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可被概括为四个重点治理目标。一是“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一表述体现了对2023年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预期与进取态势。二是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本年度会议列出四项具体整治工作,与往年同期相比,对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乱象治理空前重视。三是要“提升监管有效性,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目标延续了改善银行业保险业政府治理水准、提升制度建设水平的一贯要求。四是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是银保监会近年来首次将地产业独自成项纳入工作重点,标志着房地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积极调控。
2、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会议指出,在过去一年中银保监会持续稳妥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议对2022年以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详细回顾,其中,金融杠杆、存量信用、影子银行、金融违规、地方政府债务增量风险、大中型企业债务风险是重点聚焦的治理对象。在对2023年工作进行部署时,与2022年、2021年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议相比,本次会议首次将“化解金融风险”的各方面要求单独计项列入未来工作部署,治理方案覆盖的行业、领域与问题较近两年明显增加,表明本次会议对防范金融风险空前重视。

五、证监会

1、证监会2023年重点工作
证监会2023年重点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全面注册制、落实经济稳增长、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统筹监管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体包括:一是全力以赴抓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扎实细致做好制度规则制定修订、在审企业平移、技术系统准备、监管转型、廉洁风险防控等工作。深化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二是更加精准服务稳增长大局。增强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政策对科创企业的适应性和包容度。大力推进公募REITs常态化发行。三是统筹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端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权益类基金高质量发展,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四是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围绕全面实行注册制后的市场秩序和生态塑造,加强各条线监管力量统筹,督促行业机构完善合规内控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五是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成效。稳妥有序化解私募基金、地方交易场所、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
2、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建设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对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提出了六点举措,分别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及树立正确资本市场文化。从存量看,过去五年时间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虽然稳步上升,由五年前的25%左右上升至2022年的30%左右,但仍然与发达国家的比重有较大差距。从增量看,直接融资比重波动较大,除个别月份异常值以外,大部分在20%到60%之间,平均水平仅与间接融资相当,暂无显著优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弥补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分析: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文章来源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五大部委2023年度工作会议集中简评》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2月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胡玉玮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2090003

研究助理:冯天泽

相关研究: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释放三大投资机遇

【中信建投◆政策深度】从地方两会看2023年地方经济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政策空窗期在即,投资策略以静制动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蚂蚁金服整改基本完成,互联网平台企业投资价值凸显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十味药方,精准施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美方撤销原裁定 中概股退市警报暂时解除

【中信建投◆政策简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学习体会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团队

胡玉玮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团队负责人。经济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欧盟访问学者。曾担任中国证监会研究院国际金融部负责人、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驻华代表(养老金与保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顾问专家,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客座研究员。参与或主持多项国际、国家和部委重大经济金融领域研究课题,多篇政策研究报告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或批转。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

冯天泽

中信建投政策分析研究员,CFA,FRM,北京大学理学学士、金融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金公司,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政策、金融监管、汇率及外汇储备等。

周之瀚

中信建投政策分析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理学学士与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数字经济等。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胡子de全球观察)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胡玉玮政策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