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夷陵之战中真正对蜀军造成致命打击的是火攻吗?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33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三十四)周郎谢幕
百年东吴(三十五)借荆州
百年东吴(三十六)交州风云
百年东吴(三十六)第一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七)皖城之战
百年东吴(三十八)湘水划界
百年东吴(三十九)第二次合肥之战
百年东吴(四十)第二次濡须之战
百年东吴(四十一)谋取荆州
百年东吴(四十二)荆州情报战
百年东吴(四十三)建都武昌
百年东吴(四十四)受封吴王
百年东吴(四十五)孙刘交兵
百年东吴(四十六)猇亭连营




百年东吴(四十七)马鞍山之战

黄初三年(222年)六月,驻守后方的蜀军士卒突然发现有黄气出现在距离秭归十多里的地方,宽达几十丈。

这或许是预示着吴军将破的吉兆吧,或许刘备收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如是所想。

根据宋书五行志的记载,当年秭归附近的黄气叫做黄祥,这是一种预示灾祥的黄色物象。也就是说这并不一定是吉兆,而是可吉可凶。遗憾的是,刘备遇到的就是凶兆,仅仅十几天后他的大军就将彻底灰飞烟灭。

此时陆逊的营帐内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当陆逊表示决战的时机很快就要到来时,之前纷纷请战的诸将却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应该在蜀军刚到的时候打对方个立足未稳,如今双方已经对峙半年,敌军据险固守且防备严密,战机早就错过了。

其实这种看法倒也不能算错,但是从全局角度来看就有些片面了。几个月前,刘备率军从秭归出发,快速进兵来到猇亭前线,这种做法符合孙子兵法中“轻地则无止”的观点,因为蜀军没有在边境地区过久纠缠。

这时候要是立刻发起进攻就是散地作战,敌军士气正盛,一旦失利就是兵败如山倒,这太过冒险。

而蜀军到达猇亭后,就变成了重地作战,此时应该因粮于敌,逼迫对方在不利的局面下交战,但蜀军没能做到这一点,于是优势就逐渐转移到东吴一方了。

陆逊苦等了半年,终于等到蜀军师老兵疲又无计可施的时刻,因此这就是他发动反击的绝佳时机。

为了弄清对方虚实,陆逊先派一支小部队进攻蜀军的一处营寨进行试探,结果不克而还。诸将见状纷纷不屑道:“这是让士卒白白送死。”

见这些功臣元老和皇亲国戚还是不服,陆逊劝道:“刘备乃强敌不可小觑,我们应上下一心而非内生不和。我虽是一介书生,但主上既然委以重任必有道理,诸位应各尽职责,切不可违反军令。”

这一席话陆逊是握着剑柄说的,虽然彬彬有礼,但却也透露着大都督的威严,众将听后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此时陆逊已然胸有成竹,通过这次试探,他发现了蜀军的软肋。刘备沿着山岭连营驻兵,虽然利于防守,但周围林木众多,非常适合发起火攻。

当时已经到了闰六月,换算成阳历大概是八月底九月初,宜昌市的汛期基本已经过去,天气逐渐干燥下来,这是发动火攻的有利因素。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之前我们在讲火烧乌林时提到,火攻分为内发和外发,在外发时必须于上风方向点火,因此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当时吴军的具体部署。

百年东吴(三十一)火烧乌林

有一种说法认为吴军主力在江北,最后决战阶段是吴军南渡长江发动进攻的。其根据就是当时孙桓的偏师在夷道陷入重围,而陆逊没有救援,因此陆逊必然不在夷道。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倘若吴军主力在江北,为何不顺手消灭势单力孤的黄权部,而放任他投降曹魏呢?

孙桓应该是被陆逊刻意留在夷道县城的诱饵,陆逊主力去执行进攻任务,因此才会分兵。

今天湖北宜都市有个陆城街道,据分析很可能就是当年陆逊的驻地,因此可以判断陆逊一直呆在夷道县城一带而非长江北岸。

夏季湖北省多起东南风,东吴军队所在的夷道县城正好位于蜀军大营猇亭的东南方,完全符合兵法所说“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的理念。

在陆逊的谋划中,此战一定要打成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因此陆逊同时做了其他的部署。

前文所说留下孙桓诱敌就是其中之一,此举是为了吸引蜀军注意力,从而方便进行偷袭。

此外,陆逊还命朱然与韩当领兵五千以断其归路,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吴军依仗水军优势发起进攻,很快击溃了驻守在夷陵以西涿乡的蜀汉水军(可能是蜀军夹江而立水寨中的西大营),顺利截断了蜀军退路,导致刘备即将面临当初关羽的困境。

而前线的蜀军果然上当,向驻守夷道城的孙桓部发起猛攻,而猇亭大营则渐渐疏于防备。

此时孙桓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派人求救,而诸将也大多主张前去救援,毕竟倘若夷道失陷,吴军就失去了根据地。

但是陆逊却临危不乱,他做出了最理智的决定,即按原计划行事,不去救孙桓。

他认为孙桓很得军心,而且夷道城防备完善粮草充足,蜀军急切间难以攻下,如果援救的话就要与敌军野战,那就正中对方的下怀。

这时候若按原计划行事,则可以击溃蜀军主力,最后就算夷道城丢了也无大碍。而孙桓那边在听说陆逊不来援救非常愤恨,直到后来见陆逊大获全胜这才心悦诚服。

很快吴军就发起了火攻,突如其来的大火让蜀军官兵彻底陷入了混乱。陆逊趁势命令全军出击,攻破蜀军四十多处营寨,取得一场大胜。

不过猇亭火攻并未让刘备全军覆没,虽然部队陷入混乱,损失肯定不小,但一番整顿后预计仍有三四万人。

然而此时后路已断,原路返回秭归是不可能了,这时刘备之前的一个部署就起作用了。

当初他命马良前往佷山县联络五溪蛮,虽然这些蛮兵不一定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但此举无意间打通了经武陵山区返回秭归的山路,也让刘备不至步了关羽后尘。

当时刘备在马鞍山收拢败卒准备撤退,没想到陆逊来得这么快,转瞬间就将他围在山上。

关于马鞍山的具体地点也有些争议,有些观点包括谭其骧地图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已经深入西陵峡之中。

我认为这值得商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说明刘备是原路返回秭归的,但他的后路明明被朱然和韩当切断了,这就产生了矛盾。

另一方面,之前我们也论证过,夷陵之战主战场在江南,刘备又是如何在不掌握制江权的情况下转移到江北去的呢?

根据宜昌市地方志的记载,马鞍山位于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东南,而且从宜都市就可以看得到,因此距离猇亭主战场应该不远。

见蜀军最后的部队已经陷入重围,陆逊立刻命令进攻,夷陵之役中最为惨烈的马鞍山之战开始了。

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由于蜀军占据地利,而且退无可退只能拼死抵抗,吴军虽然兵力上占据优势,但打得并不轻松。

据记载,在这场最后的战斗中,蜀军所剩的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之前我说火烧连营后蜀军实力尚存的原因,而吴军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想必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土崩瓦解,死者万数。(三国志陆逊传)

其实陆逊只要围而不攻,马鞍山的蜀军就会因断粮而不战自溃,那么他为何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强攻呢?

我认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攻山的主力正是当初关羽和于禁的降军,因为他们是降卒,地位比较低,所以才会被当作炮灰消耗掉。

总之,火烧连营只能算是夷陵之战的一个开胃菜,真正的大决战发生在马鞍山,此战过后,夷陵之役的主要战斗才算基本结束。

此时蜀军船只军械、粮草辎重等损失殆尽,阵亡士卒的尸体顺水漂流,几乎阻塞了江面。

见到如此惨状,身在江北的黄权自然也得知了刘备全军覆没的消息,但由于制江权掌握在东吴手里,他只能望江兴叹,迫于无奈最后只好北上投降曹魏。

此时刘备见大势已去,只好命人点燃铠甲暂时阻挡吴军,然后趁夜色逃走,顺利穿过武陵山区,走小路返回秭归。可惜立下大功的马良却死于乱军之中,这对人才不足的蜀汉来说又是一个重大损失。

然而即便到了秭归也算不上彻底脱离险境,因为一个年轻人带着复仇的正在前面等着他,他就是孙桓。

之前在夷道城被打得狼狈不堪,孙桓心里憋着一口恶气,这次抓住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他率领水军溯江而上,抵达三峡西端出口夔门准备阻击刘备。

刘备再次翻山越岭,几乎仅以身免,这才勉强逃回白帝城。与此同时赵云又率江州军前来恭迎圣驾。至此他才算基本安全了。

当年刘备前往江东结亲,那一次他在京口曾与尚且年幼的孙桓有过一面之缘。恐怕当时刘备万万想不到这孩子多年后竟然将他逼到如此窘境。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看着陆逊和孙桓两个后起之秀,戎马一生的刘备或许真的感到自己已经老了。

进驻白帝城后,刘备将此地所在的鱼腹县改名为永安县,取永保安宁之意。

然而此时刘备还并不安宁,吴将李异、刘阿等仍然驻扎在距离白帝城不远的南山(今重庆奉节县东北),形成一定的威胁。不仅如此徐盛、潘璋、宋谦等诸将纷纷表示应该继续进攻。

然而陆逊以及朱然、骆统这些文官出身的人考虑得明显更长远些。

首先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虽然白帝城位于江边,但当地地理情况非常不适合拥有水军优势的吴军发挥。

在今天三峡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后,夔门一带的水势已经放缓许多,但正所谓“夔门天下雄”,当初此地水流汹涌,呼啸奔腾,那雄奇壮丽之景远非今天可比。因此东吴水军虽强,但也没有用武之地。

其次就是全局战略方面,当时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已经蠢蠢欲动了。

此时在白帝城陷入苦战的话,倘若魏军从襄阳出发直取夷陵,到时候被截断退路的东吴军队就危险了,因此必须立即撤退。

果不其然,陆逊在八月份前后撤军,而曹丕在十月份就大举南征。

听闻曹丕出兵,刘备又有了想法,于是写信给陆逊说:“听闻魏军已至江陵,我也准备再次东征,将军还挺得住吗?”

陆逊一看这封信乐了,这不就是放嘴炮吗?要是真的进攻,那就是军事机密,岂能写信通知对方如同儿戏一般。因此刘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东吴将注意力转向曹魏一边。

于是陆逊回信也不客气:“您刚遭遇大败,恐怕元气未复吧,此时跟我们和解并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如果非要再开战端,就让你们有来无回。”

此时刘备在重大挫折下身体每况愈下,再加上汉嘉太守黄元安叛乱一事令他焦头烂额,已经没有精力再跟陆逊斗嘴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听闻前线取得大捷后,孙权大喜过望,他问陆逊:“当初诸将不服,你为何不上报呢?”

陆逊回答说:“我愿效仿蔺相如和寇恂。”

这两位都是通过实际行动促成将相和的代表人物,陆逊的意思就是我可以用战绩让众将心服口服,靠主君将他们强行压服不算本事。

孙权听后大为赞许,加授陆逊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随后又改封为江陵侯。

夷陵之战结束后,荆州的纷争宣告结束,自此蜀汉势力再未东出益州,而荆州也成了魏吴双方角力之所。

此时曹丕已经意识到自己上了孙权的当,对方永远不可能送来人质。另外吴蜀也相争并未如他所愿两败俱伤,因此这次南征已经不可避免了。

在击退强敌后,东吴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