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生的关键,无非是搞明白两个问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谋略那些事 Author 谋略那些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四十五卷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九年(丙寅,公元66年)
【原文】
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国姓小侯”。置《五经》师,搜选斑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原文】
明帝尊崇儒学,上自太子、诸王、侯爵,下至高官的子弟、功臣的子孙,无人不学习儒家经典。明帝还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马氏的儿子们在南宫设立学校,这些学生号称“四姓小侯”。明帝给他们安排讲解儒家《五经》的老师,寻找选拔学问高超的贤才授课。即便是期门、羽林等禁卫武官,也都命令通晓《孝经》章句的含义。匈奴也派出贵族子弟到汉朝学习。
【解析】
自汉元帝以来,汉朝的皇帝好儒者甚多。
有如此现象,即是当时风气如此,更与皇帝的老师多为大儒有密切关系。
对于皇帝好儒这问题,汉宣帝与汉元帝之间关于汉家制度对话的时候也提了过。
古代的学术问题并不在于其本质好坏,而在于是否利于统治。
比如,汉光武帝对谶纬的态度,就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
再看上面材料,汉明帝是汉光武帝的儿子,看上去是他对儒学大力推广,实际上内里包含的逻辑可并不单纯。
其一,引导
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莫不受经。
这一段是说皇太子、诸侯王、群臣子弟都接受经书教育。
但细细品味,并不是汉明帝主动让他们学,应该是汉明帝重用相关儒生,懂的经书的升职、重用较多。
于是这些人为了投其所好或为了家族权势而争相学习经书。
这种学习并不是因为经书本身而学习,而是功利性的学习。
针对这一点,也是领导的权力影响的体现。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想升职、获得重用、得到利益的人极多,但上位者表现出某种偏好之后,不用他说,自然会有人立马调整以适应这种偏好。
其二,选材、培养、保护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国姓小侯”。置《五经》师,搜选斑能以授其业。
这一段是说汉明帝给外戚子弟找名师来培养教学。
观西汉一朝,受外戚影响极重,尤其是经历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个时期的外戚干政。
东汉的皇帝对于外戚的情绪可谓极其复杂。
即是强大的力量得用,但又害怕再出现如王莽一般的情况。
于是,如材料中写的,让其中子弟多学经书,用里面的思想、君臣关系来束缚外戚子弟,让他们忠诚皇家。
当然,历来外戚家的子弟也多有不法,当与皇室联系的关键人(皇后、皇太后)故去之后,外戚处境极为尴尬,被打击清算也是大概率事件,那些不法弟子通常也是发力切入口。
将这些弟子集中起来教育,免得出去外面鬼混,虽然未必能学出什么东西来,但却能引导其不出大错。
进一步,如果这些外戚子弟中有才者,在这种顶级教育资源条件下学习,也能迅速脱颖而出跻身进入朝堂,成为汉明帝的助力。
其三,无用之有用
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
这段材料中,汉明帝让期门、羽林卫士也学习,只不过是汉明帝让他们要精通《孝经》中的内涵。
之前就提到过,对于学术,重点不在其本身,而在于是否利于帝王统治。
咱们就事论事来说,这些卫士职能就是守卫,武艺高强就行了。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卫士可不光是武艺高强,而且还要有忠诚度。
毕竟天天携带武器出入帝王身边,谁知某天突然来了个背刺,这到哪说理去。
如何确保其忠诚?
出身清白、无劣迹。
勋贵子弟,根红正。
多般考察,立场坚。
但这些都不够,所以汉明帝让其精通《孝经》的内涵就出来了。
《孝经》不单单是说对长辈之孝,其中更是将孝道与对君主的忠联系起来。
到此,你明白了吧?
让期门、羽林卫士学习精通《孝经》,其实就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忠君意识,某种程度和外戚学习经书一样,只不过更为单纯而已。
其四,文化输出
匈奴亦遣子入学。
这个就有的说了,稍微聊聊。
匈奴对于汉朝,武力上能对砍,但文明程度上,匈奴,乃至于后续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比不过中原王朝。
对于先进文明,落后文明天然会有学习的欲望。
匈奴人想学汉朝的东西,前提是汉朝愿意教。
这个分情况,从匈奴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想学汉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对于思想层面的学术性东西,更多是匈奴上层拿来装X体现自己不同的。
汉朝学术性的东西,对于匈奴基本上没用,甚至反过来,匈奴学了只会弱化匈奴战斗力。
毕竟,一个农耕民族、一个游牧民族,用农耕民族的思想操作系统来执行游牧民族,这不扯淡吗?
但,从汉朝角度来看,向匈奴输出儒家文化,是同化匈奴,教化蛮夷的表现,也是致敬圣人推崇有教无类。
一旦这种同化持续的时间够长,匈奴上下必定会受到影响,倾向东汉朝廷。
【闲扯】
前两天咱们就聊到汉明帝在用人上没有形成自己的节奏。
但就今天来看,那个结论不完全对,最起码那些群臣子弟都主动在学经书,这个也算是汉明帝弄出来的节奏。
咱们聊上位者,很多东西容易敏感,也太过遥远,不如说点实际的东西。
在上面内容中就提到了两次,皇帝对于学术的态度。
这个其实也是咱们个人对于身边有些东西的态度。
虽然说,极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并不好,但这个东西却真能够帮你获得想要的。
人一生的问题,其实无非两个,我要什么?以及我如何要?
这两个问题的根子,却是我的目的是什么。
之前的文章反复提过,不知道要的目的是什么,不如不动,先想明白。
想明白了,就知道做什么,方法手段不过是帮你实现目的而已,永远并不是关键。
所以,再问你,汉明帝真的好儒吗?
——END——
近期文章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