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请看!|“六点图书”新年书单发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六点图书 Author vihorae



今天为大家介绍六点2020年即将推出的原创力作、重要书目以及多个系列的书单,也许这将是你在2020年最期待阅读指南之一。读,是一种自我教化的方式。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1

本书预售已开启,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论家:个体与亲亲》

孙向晨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家”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学界悄然而成一重要论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此显要的主题在近现代却迟迟难以进入主流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立场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中国人进入现代世界的巨大障碍。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应该更从容地面对这个问题。针对以往或“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偏颇,本书以“双重本体”立意,坚持现代个体的自由,尊重传统亲亲的价值;以此“双重视野”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个体”与“亲亲”以一种相反相成的方式确立其在现代世界的内在关系。


“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但“家”的理念仍不时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由“生生”而“亲亲”,由“孝”而“仁”,再到“家国天下”,这绝不是简单地建构一种伦理规范,“家”更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



2

(封面暂定)

《注疏版布里格手记》

里尔克 著

陈早 著/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里格手记》是徳国现代小说的开端。这个注疏版通过对里尔克的大量书信、日记、手稿文献的研究和疏解,将文本形态分为【正文】【参考】和【解读】,且将三者融为一体。【正文】部分为《布里格手记》原文。【参考】栏下是创作背景介绍、实物图片、文献引证。【解读】栏下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全书特别整理了《布里格手记》大事记和手记形式解析,并附有若干里尔克重要书信和散文。


中文注疏版《布里格手记》,是中国年轻学人对里尔克小说的首度注疏,极具原创性。版式设计和印制方面,每一面都由设计师精心设计,以双色印刷,精装呈现,将会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喜欢里尔克的读者一定不会失望。


3

《〈 赞歌集〉会笺义证 》

刘皓明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是与维吉尔同时代的大诗人,先后撰作《杂咏集》、《对歌集》、《赞歌集》、《书信集》等诗集,且完整流传于后世,对西洋后世诗歌影响巨大而深远。贺拉斯的作品包含大量神话话、传说、历史、时事乃至哲学的內容,涉及背景深厚,具有极高的诗歌水平和诗学意义,故而直到不久前,除了《书信集》中《诗艺》一首外,其作品鲜有汉语翻译,更无详尽的注释研究著作。其《赞歌集》四卷共一百余首,是西方后世抒情诗的源头,文艺复兴以来历代诗人无不研究模仿。


《〈赞歌集〉会笺义证 》用中国传统考据与诗论的方式来研究西方古典诗歌,具有高度独创性。本书分两大板块,文本部分包括《赞歌集》前二卷的完整汉译,也是贺拉斯《赞歌集》的首次汉译,译文直接译自拉丁原文。文本部分为拉丁文-汉文对照。此外,作者对拉丁文传世文本进行了详细的校勘,所采用的拉丁原文以及据此翻译的汉文都建立在这个校勘基础之上。阐释部分包含篇幅为原文几十倍的详尽笺注与阐释。



4

《华昢或新大地法》

刘小枫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说过,“哥伦布时代的西方航海家不断发现新的陆地以来,世界地理的准确轮廓才开始逐渐明确。”实际上,人类对作为地理概念的“世界”的理解,曾经长期受到历史限制。


本书作者刘小枫教授长期关注与研究世界史与中国史,本书以地理大发现作为引子,全书主体部分论及麦金德的世界历史地理观、地缘史学与中国史、大地的法与世界历史。


本书作者既融贯中西,又会通古今,本书是从地缘政治史学角度重新思考“普遍历史”的一部力作。


5

《凯若斯古希腊文述要》

刘小枫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可视为《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的精简通俗版,对那些仅想尽快掌握古希腊语法或学习古希腊语知识的读者而言,本书能为其带来极大便利。


作者心怀古典心性,据西人典籍,广采博取,将古希腊语文知识融于生动活泼的文化阐述中,自学本书的习者可较为全面地接触古希腊语文的各类文体(文学、史学和哲学),走进那山海之间鲜活的希腊世界。


6

《莎士比亚〈李尔王〉与现代思想的兴起》

娄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然而,随着当今学术研究的深入,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能仅仅被当作文学作品看待,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应被视为一个融合了文学、哲学与政治思想的西方最经典文本之一。


本书作者娄林,基于多年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研究以及其深厚的文学与哲学素养,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观点,即:莎士比亚借助李尔王的故事,在哲学与政治两个方面传达了极其深刻的思考。


第一,政制的延续与更迭是政治生活中最为关键的事实,也是政治哲学思考的核心之一。《李尔王》的关注焦点在于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成为合格的政治继承者,这就是考狄莉亚、奥本尼和埃德加在剧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埃德蒙、高纳里尔和里根作为李尔王之后的实际的政治继承者,除了传统所谓道德之恶以外,更主要的特征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形而上学或者哲学的根基。这是西方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诉求之一:政治与哲学越接近,而离道德越遥远。《李尔王》如何传达出哲学的古今差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古今政治哲学的差异,是本研究最为关注的地方。


本书立意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尤其在道德与政制方面的认识和思考,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现状和思考未来走向具有启发意义。



7

六点评论

《哲人与历史——现代政治思想中的历史意识》

刘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根据思想史家施特劳斯的判断,历史意识决定了17世纪以来西方思想的基本品质。本书问题意识源于施特劳斯的上述判断,全书借助施特劳斯的思想史眼光,考察了历史意识对西方现代文化与政治哲学的影响,也呈现了施特劳斯对历史意识的判断和突破。


本书由五个篇章构成,前两篇考察波普尔与罗森茨维格的政治哲学,探讨他们应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方案;第三篇考察尼采对现代文化历史困境的分析和应对方案;最后两篇文章考察施特劳斯对现代历史意识的判断和突破。全书的基本结论是:17世纪以来兴起的历史意识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政治学、哲学思想的走向,施特劳斯对历史意识的洞察,是当代思想克服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尝试。


8

六点评论

《荷马史诗与英雄悲剧》

陈斯一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是对荷马史诗的文本性质、历史背景、诗学原则的研究,系统梳理了现当代古典学的各派观点,着力批判“口头派”将荷马史诗降格为黑暗时代的口传民俗作品、否定经典文学批评方法的观点,论证荷马史诗的书面性,从而捍卫其文学经典地位和经典文学批评方法的适用性。第二部分(第四至八章)详细解读了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从自然和习俗的张力这一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赫克托尔、阿基琉斯、奥德修斯所承载的英雄道德的不同面向,展现英雄悲剧的整体结构和内在冲突,以及诗人荷马对此的系统反思。


9

六点评论

《蒙以养正——哲学与青年教育》

曹聪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探究西方思想史上哲学与青年教育问题的古今之变,分别围绕柏拉图、卢梭和尼采的经典文本进行深度阐释。


全书分三个部分。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启航”是柏拉图《巴门尼德》中的核心议题。第一部分透过戏剧情节呈现出城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探讨青年苏格拉底在巴门尼德的教育下如何发生灵魂“转向”。卢梭在《爱弥儿》中以生动的文学笔法试图用哲学改造“常人”并设计公民社会。第二部分首先探源古今两种人性理解的哲学基础,继而讨论卢梭的现代方案及其面临的种种困境。尼采认为,真正的教育必然基于哲学性惊异,以此持守人类高贵精神的本性。第三部分从尼采对时代精神的批判入手,具体考察尼采提出的未来哲人的使命及其教育方案。


全书剖析古典教育的实质及其在现代性中遭遇的根本挑战,旨在为当今社会形塑年轻灵魂的高贵品质提供镜鉴。


10

《列奥·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

对施特劳斯解读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详细研究》

赵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聚焦于西方当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在其早期到晚期的学术生涯中,对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研究所产生的巨大转变。作者向我们呈现了施特劳斯是如何在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中,不断地推进对整个现代自然权利传统和政治哲学的批判。


11

经典与解释

《金文与中国上古文明》

龙国富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继《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殷周青铜器器皿及其铭文进行诠释考古,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祭祀、农业、渔猎、建筑、手工业、鬼神、礼制、天象等,展现金文器皿及其铭文原貌,对其金文做释文翻译和考古研究,根据金文器皿及其铭文原貌辨析遗迹和遗物年代、制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制造目的等,以此基础探求中国文化根源,揭示中国上古文明。  


《金文与中国上古文明》收录殷周青铜器及其铭文40种,每种一篇,每篇结构按“器皿及金文拓片和摹写”、“金文考释和翻译”、“时代及地点考古”、“性质、体裁及书写风格考辨”、 “相关史事、思想和学术价值”顺序撰写。


12

《非洲现代史》

李安山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洲大陆创造的各种文明使世界文明增色,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竞技惠及全人类,她所特有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使整个世界受益匪浅。《非洲现代史》共30章,作者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梳理了非洲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以及非洲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迷宫中的忒修斯与手持线团的阿里阿德涅”壁画

庞贝古城出土,公元35—45年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八种

1

尼采注疏集

《尼采与布克哈特——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

[德] 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

黄明嘉 史敏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克哈特是19世纪欧洲文史大家,与尼采是同时代人,但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布克哈特缺乏足够认识。在本书中,冯·马丁将尼采与布克哈特并举,一方面总结了布克哈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尼采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对布克哈特有更全面的认识



2

尼采全集·注疏版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德] 尼采 著

娄林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根据尼采自己的说法,“我的那些作品的确不容易读懂,譬如我的《扎拉图斯特拉》,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他读懂了”(《道德的谱系》,前言第八节),无论多么艰难,理解《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一个尽量贴近尼采的译本。


目前汉语学界译本众多,但研究相对滞后。此次新译本主要着眼于学术品性,广泛吸纳尼采学界的研究成果,保留原译本的主要法文和德文注释,同时择要加入在研读过程中所见极有启发的学术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尝试提供一个兼具文学与学术的译本,因为尼采本人对这部著作的文学性极为关注,自诩这本书为德语文学的佳作。



3

尼采全集·注疏版

《朝霞》

[德] 尼采 著

田立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格言警句式的书所涉及的内容特别庞杂,尼采主要对于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初步的描述了“权力意志”以及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致力于拆毁道德的理性根基,将道德还原为动物性的生存本能、认为道德判断最初与利弊有关、认为卓越是对支配欲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尼采攻击说:基督教对灵魂和罪的强调具有毁灭性的恶果,这需要科学来纠正。尼采最严厉地批评了德国浪漫的唯心论传统;论述中逐渐突出了权力感(sense of power)的重要位置,不过尼采蔑视了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因此他的权力是一个更深邃的或更形而上学的一个概念,政治经济权力只是其某个表现而已。


《朝霞》这部作品反映出的尼采既是一位天才的语文学家、心理学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4

柏拉图注疏集

《哲人-王:柏拉图<王制>的论证》

[美] 里夫(C.D.C.Reeve) 著

孔祥润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哲人-王》一经面世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它为习惯于在柏拉图思想中寻找瑕疵之人提供了关于《王制》的这样一种解读:当柏拉图的论证渗透到这部富有争议的作品的每个角落时,他的论证始终是首尾一贯的。

 ——费拉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哲人-王》以其广博的视角和畅达的行文而格外引人注目,它的着眼点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段落、论证或理论,而是作为首尾一贯的文本的整个《王制》。

——尼赫马斯,普林斯顿大学


5

古典学丛编

《<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

卡尔·莱因哈特(Karl Reinhardt)著

陈早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深受尼采影响的莱因哈特,力求让语文学摆脱19世纪末历史-实证主义的负累,回归诗意和人文主义的教养目标。在学术的成熟期,莱因哈特的研究重心从哲学转入肃剧和诗。他把生命的最后几年贡献给了史诗《伊利亚特》,辞世时留下4000余页手稿。这份丰富的遗产经下一代学者的精心整理而成书出版,定名为《<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本书顺沿史诗文本,展开了一卷卷细致的解读。莱因哈特的笔,在轰轰烈烈大怒大悲中复活了微妙无声的人心和优柔暧昧的神意。跟随他的目光,我们在古远的硝烟中领教着我们自己的轻狂、昏盲和矛盾。尼采曾期待语文学成为一门“阅读的艺术”,莱因哈特的这部《伊利亚特》研究大概就是这一理想并不算迟到的成功。



6

洛克集

《洛克的政治思想》

[美] 约翰·邓恩 著

赵保庆 赵雪纲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20世纪的洛克思想研究中,邓恩《洛克的政治思想》一书毫无疑问已成为经典。洛克政治思想对现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塑造,无有出其右者,此为不刊之论。而能将洛克政治思想作贯通解释者,邓恩当为其中之佼佼者。


本书1969年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时至今日,凡研究洛克政治思想者,均不能绕过此书。邓恩以此书踏足学界之时,年方而立。此后数十年来,以此为基础,邓恩对于现代世俗主义的民主自由理念、政制设计,乃至对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社会主义理想,均有不同凡响的洞见叠连发表。积毕生究问思索,方成就邓恩今日英语世界政治理论大家之气象!



7

施米特集

《施米特与国际战略》

[德] 瓦德(Erich Vad)著

温玉伟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瓦德(Erich Vad)上世纪80年代以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研究取得博士头衔之后,于90年代中期曾任“北约”和西欧联盟国际军事参谋部成员(本书即成书于这个时期) ,2006年至2013 年出任德国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和德联邦总理府军事顾问等职,并于2010年升任将军,2013年退役。


从这份简历可以看出,作者并非一位单纯的书斋学者:在冷战结束这个地缘政治大变局之下,作者借重温施米特这位“新经典作家”,很好地将现实政治处境与政治军事理论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大地的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人们怀疑和攻讦施米特的自由主义政治语境下,作者凭借自己长期的国际政治经验和理论反问,“为何不可以是施米特?”


时至今日,虽然仍有人在批评施米特对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区分敌友)。然而,敌友区分的事实,在国际关系、尤其在安全战略实践中,总是或隐或显地摆在人们面前。


通过作者的眼光,我们看到,在习传事物终结、曾经结构稳固的事物发生动摇、变革纷起,以及新的定位变得必要的时代,施米特的思想范畴和概念获得了现实性。在地缘政治大变动的时代,施米特根本性的政治、跨时空以及战略理论等视野,为人们理解不断变化的政治世界,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8

地缘政治学丛编

《撒克逊时代》

[美] 荷马李 著

邱宁 译

李世祥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撒克逊时代》是荷马李继《无知之勇》之后的又一本军事著作。《无知之勇》于1909年出版,但并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注意,反而是之后在日本出版,第一版便卖了八万多册,还成了日本军事策略家和士官学校学生的必读书。英国驻守印度的陆军元帅罗伯茨(Frederick Roberts)因为读到这本书而邀请荷马李研究英国面临的威胁。荷马李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写了这本《撒克逊时代》。


在这本书里,荷马李注重分析地缘政治与经济。他预言,美国最大的危险是日本,而且研判日本会从海上攻击美国。当时他被美国人讥为疯子。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隔30年,荷马李的预言成真,验证了他对军事研究的独到之处。他认为英、德两国的工业竞争,将导致无可避免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证实了荷马李的一些看法,他预言德国对全球的野心,二战中也显露出来。




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注疏集”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
托马斯·阿奎那 著
黄瑞成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是亚里士多德注疏传统中最完备翔实的一部。本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之必备,也是托马斯·阿奎那道德哲学、神学伦理学和政治神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历代哲学家和神学家广泛引证。


从方法上看,托马斯·阿奎那对全部亚里士多德著作了然于胸,对整部《尼各马可伦理学》有通盘把握,他的义疏亦步亦趋,严格按照亚里士多德行文次第条分缕析,忠实阐发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古文献注疏的一贯品质。从内容上看,注疏家将《尼各马可伦理学》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之整体中来考察,阐发了其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表明《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的具体运用,也是过渡到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之要津,堪为研究《尼各马可伦理学》乃至全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门径。


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中译本,集15年之功由中古拉丁语文本译成百万言,为迄今最大规模的拉丁语经典汉译作品。



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 两种

10

《牛津西方音乐史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

[美] 理查德·塔鲁斯金

殷石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2010)为塔鲁斯金独立编纂完成的西方音乐通史著作,自2005年首次出版至今,在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极高认可,该书已经成为西方音乐学术界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首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共分为19个章节,其中涉及“中世纪音乐”的部分为第1-12章(1-500页),其篇幅相当于一部断代史;其内容着重于西方音乐高度依赖于“乐谱文本”和“作品形态”的实践机制何以在中世纪浮出水面的轨迹及原因。后面的7个章节涉及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图景,涉及16世纪教会音乐及等重要史学问题。就其章节架构和编纂模式而言,此书异于以往同类型著作最大的不同,便是根本没有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而是把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看作是文字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史开端。值得注意的是,塔鲁斯金对于西方早期音乐起源的观察,引入了不同“文明共同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影响的观察点,使得他的写作能够传达出意识形态与音乐体裁之间的微妙关联。

11

《牛津西方音乐史第五卷:二十世纪晚期音乐》

[美] 理查德·塔鲁斯金

班丽霞 何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2010)为塔鲁斯金独立编纂完成的西方音乐通史著作,自2005年首次出版至今,在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第五卷《二十世纪晚期音乐》共分为十章,本卷以冷战为线索讨论了二十世纪晚期音乐的发展。第一章“先刮一刮”讨论二战后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音乐文化开始出现不同倾向;第二章“不确定性”主要关注战后短时间美国音乐的走向;第三章“顶点”集中讨论战后的整体序列主义;第四章“第三次革命”讨论了电子音乐以及音乐与更多媒介交融的倾向;第五章“僵局I”由作曲家布里顿出发讨论了音乐与社会;第六章“僵局II”由作曲家卡特出发讨论了音乐与历史;第七章“六十年代”讨论了音乐消费的变化以及流行音乐对严肃音乐的冲击;第八章“和协的先锋派?”讨论极简主义音乐的出现和发展;第九章“所有之后”关注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第十章“千禧之末”讨论二十世纪末的新倾向以及音乐的未来发展。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

12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

[美] 查尔斯·施密特  [英] 昆廷·斯金纳  编

徐卫翔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是由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文艺复兴研究巨擘查尔斯•施密特共同主编的一部全面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综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关学术领域里的重量级人物。


全书结构按哲学各分支而非哲学家或学派来安排组织,共分三个部分23个章节,内容涵盖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逻辑与语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修辞等各个方面。编者从文艺复兴哲学自身的具体历史语境出发,以其自身话语来呈现文艺复兴哲学不同侧面的内在发展,勾勒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面貌与特征。



男人的历史 三卷

13

图为《男人的历史》卷一

《男人的历史》

[法] 阿兰·科尔班 让-雅克·库尔第纳 乔治·维加埃罗 主编

杨嘉彦 赵济鸿 王苏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

在西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形象一直十分完美,男性气概就是建立在这一理想之上的。一种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力量由此被创造出来,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男性气概的理解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商业社会和尚武社会中的男性气概形象有别,朝臣和骑士、文人与村夫对于男性气概的理解亦不同。《男人的历史》由三卷组成:第一卷《男性气概的创造:从古代到启蒙运动时期》,第二卷《男性气概的胜利:19世纪》,第三卷《男性气概的危机?20—21世纪》。


第一卷追溯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直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男性气概的历史,阐述了不同时期男性气概形象的不同与转变。本书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部与男性气概有关的社会史、政治史和经济文化史。


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19世纪男性气概的历史。在19世纪,由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塑造的男性形象以强有力的姿态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支配地位。各种不同的地点与环境都成为培养男子汉的场所,比如学校、花街柳巷、军营、工地和小酒馆等等。在这一时期,男性气概也部分地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如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为了个人和家族荣誉血洒决斗场,因工作劳累而猝死等等。此外,战士在殖民战争、军事斗争中体现出来的男子气概,工人在生产劳动、打架斗殴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男子气概,人们在旅行和殖民活动中表现出的男子气概,也成为本卷论述的对象。男性气概在19世纪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德行的问题,而是作为价值观念的基础引导和塑造着整个社会,可以说架构了世界的形象。


第三卷聚焦于20世纪。19世纪关于男性气概的标准似乎已经过时。20世纪中期,男性的身份与形象遭遇了重大危机,对于性别身份的定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西方变得更加喧哗与躁动:男人不再是男人,“真正”的男人。就男性的这种困扰而言,男性气概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男性的世界里危机正在扩散: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消失殆尽,周期性的经济萧条消磨了工人们高涨的工作热情,墨守成规的风气使人们不再有冒险精神。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和凯歌高进以及女性主义的发展都对男性霸权提出了挑战。本卷就当代男性所应有的男性气概向我们提出了思考。




递归与偶然

14

《递归与偶然》

许煜 著

苏子滢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活在深受技术影响的21世纪,“如何理解技术”是每一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问题。本书从递归与偶然这两个概念出发,运用系统论和有机论的思想资源,重启了中西传统中对技术的思考与反思,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供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考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欧诺弥亚译丛

15

权利丛编

《权利哲学史》

[美] 加里·B. 赫伯特(Gary B. Herbert) 著

黄涛 王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权利哲学史》围绕“权利”这一核心概念,细致梳理从古希腊到现代政治哲学有关权利的哲学阐释,对于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现代政治哲学家的权利理论,尤其做了精彩的发挥。在系统解释了权利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之后,本书对后现代有关权利的解构与论证亦有涉及。


本书是一部系统而完整的权利哲学史著作,作者对“权利”概念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学术研究,其视野宽广,且书写缜密。本书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权利观念的内在结构、历史演进的更深层次理解,可为推动和更新当代中国权利观念研究提供不可或缺之资源。



16

不列颠古典法学丛编

《霍布斯与自然法传统》

[意]诺伯特·博比奥(Norberto Bobbio) 著

何俊毅 琚轶亚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比奥是意大利著名法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社会主义者。《霍布斯与自然法传统》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当代西方世界霍布斯研究的一部全面又极富创见的政治哲学著作。本书清晰地界定了霍布斯在整个自然法传统中的位置,并且探讨了霍布斯笔下的“不完全社团”和“自然法与民约法关系”等诸多重要的论题,对于霍布斯政治思想的若干基础和重要论题皆有发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与西方顶级政治思想家诸如滕尼斯、施米特、施特劳斯等人皆有对话,是我们全面系统了解20世纪霍布斯研究的一份不可或缺的文献。




虚无主义批判译丛

17


《存在之问:颠转海德格尔》

[美] 斯坦利·罗森 著

李昀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在本书中,著名哲学家罗森展开了与海德格尔以及受其影响的当代哲学家的对话,一方面捍卫了经典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也对其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罗森反驳了海德格尔的主张,即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源自亚里士多德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提出形而上学其实是对日常经验之本质的常识性反思,以及对更美好的生活之标准的一般思考。


应该说,罗森既能够回到哲学的起源,探讨古希腊,也能够批判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对当代西哲的两大分支——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基本主张是,最精彩的哲学都应该以对日常生活或人类生存状态的解释为基础。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罗森之谈迈向了哲学的新阶段,即标准术语和思辨哲学与“深入丰富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六点非洲系列

18

《非洲文学批评史稿》

[尼日利亚] 泰居莫拉·奥拉尼央 [加纳] 阿托·奎森 主编

姚峰 孙晓萌 汪琳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洲文学与批评史稿》由两位活跃在西方学术界的非裔学者编纂而成,囊括了非洲文学批评与理论的最关键文本。在这里,你既可以读到非洲本土知识分子为民族独立运动所激发的深入思考——何为非洲文学?非洲文学应该由什么语言写作?“非洲作家”应该具有怎样的身份意识与责任感?反独裁小说与社会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怎样的批判效果?也能于笼罩在非洲文学之上的后殖民、后现代理论的迷雾森林里穿行,从非洲学者对日益破碎的西方理论话语的批判中,辨识出重建整体视野的可能。


本书编选广博,但并不杂乱。不管是介绍“事实”还是辨析“观点”,选文都突显了鲜明的非洲本土立场,能够很好地补充和矫正我们理解非洲的角度,为中国当下的非洲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恰切的“观看之道”。




私人词典系列

19

《普鲁斯特私人词典》

[法] 让-保罗·昂托旺 拉斐尔·昂托旺 著

张苗 杨淑岚 刘欢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鲁斯特私人词典》是一次关于普鲁斯特的头脑风暴、一场游走于《追忆似水年华》页缘内外的愉快历险。


《普鲁斯特私人词典》是六点私人词典系列中的一部,由法国作家让-保罗·昂托旺与其子拉斐尔·昂托旺合写而成。本书采用不拘一格的“私人词典”形式,以首字母为顺序,盘点了与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有关联的概念、人物、物件和地点等等关键词。两位作者的写作方式类似“头脑风暴”。在讲述普鲁斯特的生平往事、与当时法国文艺界的交往细节的同时,他们也用俏皮的文笔谈到了对普鲁斯特作品的独特阐释,这些理解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而,这本书既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展现了普鲁斯特的生活和写作的全貌,其本身也能构成一部独特的小品文集。


20


《精神分析私人词典》

[法]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著

罗琛岑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似一段想象的冒险,第一人称叙述的流浪经历,穿过乡间蜿蜒的小路,读者可按序阅读,亦可跳跃选读。本书阐述了精神分析如何从文学、电影、戏剧、旅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最终成为一种普世文化。穿过城市和博物馆,遇见熟悉或喜爱的人物、诗歌与小说,《第二性》、夏洛克·福尔摩斯、好莱坞、哥廷根、《被窃之信》、玛丽莲·梦露、纽约、巴黎、达·芬奇、W或者《童年的回忆》等等,通过这些经历和字词,作者追踪了一段永恒变化的精神冒险,它的历史以及它的地理。



西方伦理学史 修订重版

21

《西方伦理学史》(修订版)


布克克(Vernon J. Bourke) 著

黄慰愿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弗农·布尔克的《西方伦理学史》详细论述了自前苏格拉底到二十世纪中期各个时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包括了各种重要学派的思想。资料丰富,叙述客观。


相较于其他伦理学史著作,本书的重要特点有两条:一是它所介绍的伦理思想范围极其广泛、所包括的原始资料非常丰富;二是作者对书中介绍的各种伦理理论所持的客观中立态度。根据WorldCat Identities的统计,该书自1968年由美国Doubleday出版社初版以来,到2008年之间,以三种语言(英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共出版或重印了20次,被世界1208个图书馆收藏。一直是西方伦理学史的几部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影像背后

22

《影像背后II(2005-2014):吕克・达内电影手记》

[比利时] 达内 著

王恬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

达内兄弟是当今影坛著名的比利时导演组合,其执导的影片《洛塞塔》和《孩子》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斩获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儿子》则斩获2002年戛纳影展最佳男主角奖;2008年,两人凭借《罗尔娜的沉默》一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剧本奖。两人的电影个人风格独特,以类似纪录片的方式自然、冷静地透视各色底层人物的生活,不哗众取宠,也不乏个人思考,在国内拥有众多影迷。


《影像背后II》是《影像背后》一书的续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类似创作心得的手记。第二部分是荣获多个奖项的两个剧本《单车少年》(2011)和《两天一夜》(2014)。本书不仅有助于电影爱好者更好地欣赏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更可供导演、编剧乃至电影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和借鉴,作为“作者电影”的第一手文献,甚至是研究比利时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存在的领域 四卷

23

《存在的领域》(四卷)

[美] 乔治·桑塔亚纳

李莹 张菁洲 王漠琳 聂渡洛 犹家仲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桑塔亚纳是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诗人,曾任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20世纪上半叶西方理想主义-自然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本质的领域》详细阐述了本质(essence)概念,并说明了本质的领域在四个领域(其他三个包括物质的领域、精神的领域和真理的领域)中的首要地位。


第二卷《物质的领域》从自然哲学的角度阐述物质的基本概念。桑塔亚纳厘清了不同思想流派的物质概念,追溯了不同概念的生成背景,并陈述了物质的多种特性。


第三卷《真理的领域》指出,有的真理都必然地会被编织到传统之中去,那些在传统这些虚构的东西不断被重复,被使用在交流层面,它们也因此被冠以名称,并且得到确定的意义,并且成为人类话语中的标准本质。在接受传统与面对现实之间,人需要不断地协调自己的精神,在冰冷毫无剧情的世界创造出剧情,这是人类的宿命。


第四卷《精神的领域》认为,精神生命有一种自然的运动和若干自然的目标。我们能够在精神与生命世界之间做出的对比也仅仅是某些部分的对比。精神比世俗的艺术和抱负追求更加内在和磨练的完美。



文化与价值:西方人文精神洞察

24

《文化与价值:西方人文精神洞察》

[美] Lawrence S. Cunningham, John J. Reich 著

朱婳玥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本书是西方大学中最重要的通识教材之一,乃作者20年心血之作。出版以来,畅销不衰,目前引进的为第8版。本书横跨西方历史,涵盖整个西方文化及重要的非西方文化,涉及艺术、音乐、哲学、文学,伦理等多重领域,为读者提供了解西方文化的坚实平台。




滴水不漏——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指南

25

《滴水不漏——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指南》

[英] 迈克·伯特利 奈杰尔·赖特 著

毕唯乐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一篇滴水不漏的论文——论文的结构和答辩指南》是一本指导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写作研究性论文的指南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三节讨论了构写论文的前期准备,包括确定主题、撰写大纲及厘定结构;第二部分的六节内容涉及具体论文撰写过程中,主题问题聚焦及谋篇布局规划等实际问题;第三部分三节介绍了论文答辩及出版的相关内容。本书结构缜密,内容详实,具有一定参考性及实操性。




快与慢文丛 五种


1

《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


[德] 勒策 著

温玉伟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思想史上的古今之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知识人之间的论争,后者是随着走出中世纪之后新知识的兴起,直抵当下的一场恒久冲突。无论从狭义、广义来看,这场冲突必然涉及对政制、学问、灵魂高低的讨论。与充满硝烟的有形战争一样,在古今之争这场无形的精神和灵魂冲突中,无人可以幸免。这本简论古今之争的小册子出自文艺学专家勒策教授之手,论述了西方主流思想中对古今之争的探讨。


2

《变化之永恒:论蒙田》

[瑞士] 让·斯塔罗宾斯基 著

左天梦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现象学视角出发,通过对《蒙田随笔集》七大主题——友谊、死亡、自由、身体、爱情、语言、公共生活——的分析和阐释,向读者展示了蒙田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探索自我与探索世界过程中,揭示并鄙弃表象,但又对此过程中获取的“事物的实质”及“真相”表示质疑。这一转变让蒙田从与这个世界的对立、决裂走向重归于好。这是一本分析蒙田思想的著作,亦是一次对自我以及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究之旅。



3

《论康德》

[法] 亚历山大·科耶夫 著

梁文栋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

科耶夫在《异教哲学思想史》一书中曾经提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之间只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就是康德。当科耶夫准备出版他的研究成果时,却将这部分内容遗失了,直到他去世后,他的这一相关手稿才被人重新发现。科耶夫理解的康德与他的《异教哲学思想史》和《黑格尔哲学导论》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学史。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脉络以及西方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4

《论无神论》

[法] 亚历山大·科耶夫 著

杨维春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论无神论》一书写于1931年,即著名的“黑格尔讲座”开始前两年。当时科耶夫只有29岁。“我这里所写的不过是我哲学的大纲,而并非最终的版本,因而尚不能出版。”可见,按照科耶夫的原意,是不准备出版这本书的。然而,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本《论无神论》已经为作者之后的《黑格尔导读》等论著打下了良好的概念基础。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写作是紧接在其关于索洛维约夫的博士论文之后,在思想上延续了其在博士论文中的思考。无论如何,从1931年开始,当时年轻的科耶夫就有一个创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计划,而在这项计划中,一个主导的问题意识就是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关系问题。因而《论无神论》可以被视为科耶夫对人的思考的绪论。这对我们了解科耶夫的整个思想体系,特别是他早期的思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

《最崇高的歇斯底里患者》

[斯洛文尼亚] 齐泽克 著

俞盛宙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对拉康了解多少?对马克思了解多少?对康德了解多少?对解构与分析哲学了解多少?我们把黑格尔看成是一个抽象与反动的思想家,而齐泽克则使他成为一个具体与革命的思想家。在本书中,通过对黑格尔绝妙的解读,齐泽克赋予陈词滥调以活力,并用全新的方式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解答。




轻与重文丛 十三种


6

《论电影》

[法] 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7

《乡愁》

[法] 芭芭拉·卡森 著

唐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

本书开篇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脚一踏上科西嘉岛,我就会有一种思乡情愫,尽管我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我的祖先也非来自于此?这或许是因为科西嘉岛属于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孕育于此。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询问中,通过对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和阿伦特的分析,作者以博学的语言知识告诉我们,乡愁与其说是对故土的怀念,不如说是对母语的眷恋。



8

《经济的未来》

[法] 让-皮埃尔·迪皮伊 著

解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经济学理论以“科学”的名义,试图降低政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摧毁了经济学自身。本书从目前经济理论的失败、西方国家无法继续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两个方面出发,得出一个结论:西方政府成为了资本市场的走狗,而当今世界则不会再有将来。作者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出发,结合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揭露了那种用物来代替人进行管理的做法,认为应当恢复政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而这正是让人类能够走出经济大骗局的唯一方法。



9

《后现代性的天使化身》

[法] 热拉尔·波米耶 著

秦庆林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本书是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热拉尔·波米耶论述当代西方人在后现代主义情境中所遭遇的身体困境的力作。这一困境体现在当代人在自由资本主义和无节制的科学主义的作用下,其身体已经异化为没有任何理想、梦想、希望的完美机器,在越来越虚拟的世界中深受空虚的折磨,并且为了获得存在感而不自觉地成为折磨自己身体的同谋,一个人的身体变成了多个“物化”的身体。被剥夺了梦想的躯体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开出的药方是:重新梦想社会和政治理想,规划未来和明确的信仰,确认人的身体比天使之躯更美更强大,而不是寄望于拥有“天使的翅膀”。该书对于深刻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和心理危机具有重要价值。



10

《与古希腊偶遇》

[法]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 著

黄琰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这是一本着眼“相遇”的书,创造了智慧的爱琴海的诗人与文人的相遇。我们从荷马的梦幻花园徜徉到修昔底德的历史必然性,做着一个关于古希腊的梦,梦中那双跨越千年的慧眼正凝视着,那些逝去的天才们的不朽之作……



11

《蓝色人生》

[法] 斯蒂芬斯 著

杨亦雨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6月

本书从人生中的“逆境”这一角度,探讨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为“逆境”一词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在作者看来,“逆境”不是一个纯粹消极、令人却步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给人带来勇气、重新认识自我、再次发现生命之美的过程。本书引导读者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以全新的角度审视生命的真谛,对于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坎坷,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精神分析的享乐与过度》

[法] 莫妮克·达维德-梅纳尔 著 

姜余 严和来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精神分析家莫妮克・达维德-梅纳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内容上作者选择谈论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中前沿的话题:享乐。享乐理论是拉康对精神分析的重大贡献,它解释了为何病人们会粘着于痛苦和陷在症状的泥淖中。该书不仅厘清了享乐在症状学上的意义,还指出它与人类命运及理性的关系。从语言上作者力图避免使用复杂的精神分析和哲学术语,尽量用大众所熟悉的语言、电影乃至治疗个案来说明问题。因此该书属于面向大众的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书籍,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3

《反启蒙》

[以色列] 泽夫·斯坦赫尔 著

张引弘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200多年间反启蒙的历史。作者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两面,一面是为人熟知的“洛克—康德式”的现代性,但同时,在18世纪到当代,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这就是反启蒙的传统。反启蒙思想并非一种反动的思想,而是属于现代思想之列。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作者从不同侧面讨论了从柏克、梅斯特、赫尔德到卡莱尔、梅尼克、勒南、索雷尔、莫拉斯等人的观点,以及反启蒙思想在这些思想家之间的流变。



14

《哲学家与爱》

[法] 奥德·朗瑟兰  玛丽·勒莫尼耶 著

郑万玲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爱,热衷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如同躲避鼠疫。但古往今来,从不乏有哲学家探讨爱这一伟大的奥秘。爱,在哲学里被描述成一种必须警惕的情感,要么因为它是虚幻的,是折磨人的,要么因为它让人偏离智慧、道德等理想。让我们看看伟大的思想家,从苏格拉底、卢克莱修、蒙田、卢梭到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波伏娃,他们都对爱有什么样的观点。本书揭示了古今伟大的哲学家关于爱的思考以及他们经历的情感生活,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能引发读者的思想共鸣。



15

《绵延的辩证法》

[法] 加斯东·巴什拉  著

陈元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本书作者巴什拉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诗人,1955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院士,1961年获法兰西文学国家大奖。巴什拉力图调和理性与经验,建立一种新的唯理论。他的哲学思想对法国的科学哲学和文艺批评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哲学由两部分构成:科学认识论和诗学想象理论。他的科学认识论主要是通过反思科学史来认识理性问题,认为科学史是由一连串的“认识论的断裂”构成,理性和经验应该建立辩证的、互补的关系,才能把握现代科学的这种不连续的、辩证的、整合的特征。本书分为八章,论述了时间现象的心理学、物质的绵延与原因、智力的绵延与原因、绵延的隐喻等问题。



16

《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

[法] 雅克·达拉斯 著

曹胜超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本书作者达拉斯是法国著名翻译家,尤其是惠特曼和庞德诗歌的法文译者,也是重要的诗人和散论作家。《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是他对欧洲思想史的一种独特构想,即从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从但丁到德国浪漫派的欧洲思想和诗歌,而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当下欧洲也不无启发。



17

《精神修炼与古代哲学》

[法] 皮埃尔·阿多 著

姜丹丹 张书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哲学”在希腊人那里就是“爱智慧”,哲学的目的是回答“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阿多的思想随笔正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哲学”寻找这个本源。阿多从阅读古代“思想经验”、苏格拉底三段论以及米什莱的罗马史入手,明确地得出结论:古人将哲学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通过冥想改变自身的具体努力,一种每时每刻都在趋向智慧的精神修炼。



18

《反暴力的古希腊》

[法]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 著

张书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暴力,是今天全世界的问题,也曾是古希腊人所直面的问题。暴力成就了古希腊悲剧,也展现了神话中诸神的残酷和不义。但是,古希腊文人与无神论者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拒斥和禁绝暴力的努力......




读 • 中国 ||  2019年度“通识阅读”书单

 我们致敬 ||  “经典与解释”的2019年

我们致敬|2019年度古典学研究专栏回顾

年度致敬 || 《海南大学学报》“启示与理性”专栏

 重磅书讯|丁耘:《道体学引论》

 荐书丨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新书预售 | 孙向晨《论家:个体与亲亲》

 新书 | 张新刚《友爱共同体:古希腊政治思想研究》(李强作序)

 新书上市 | 刘小枫《拥彗先驱:走向政治史学》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