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致敬 || 《海南大学学报》“启示与理性”专栏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 2022-07-13


编者按:为充分利用海南大学人文学科的思想资源,进一步提高《海南大学学报》的学术品质,2012年暑期,学报主编孙绍先教授邀请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张志扬教授主持开设“启示与理性”栏目。该栏目每年3期,分为“中西方古典学”与“现代欧陆哲学”两大题域。截至2019年底,“启示与理性”栏目已办22期,刊发古典学论文(含导语)共计83篇。为感谢《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对中国古典学事业的全力支持,“古典学研究”公号特制作“启示与理性”专栏总回顾,以示我们的敬意


“启示与理性“专栏主持人:张志扬教授



2012年第5

张志扬(海南大学):知白守黑者不同而和[发刊词]

林志猛(浙江大学):诗人的“神学”——柏拉图《法义》的诗学批评

罗 峰(中国人民大学):狄俄尼索斯的肆心——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开场绎读

王承教(中山大学):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冥府结构

张 缨(华东师范大学):何来迷途,如何指津——略论作为教育者的迈蒙尼德

凌 曦(中山大学):尼采论神话与希腊品格


2013年第1

张志扬(海南大学):归根复命——古典学的民族文化种性[导语]

贾冬阳(中山大学):哲人、洞穴与“灵魂立法”——柏拉图“洞穴比喻”的临界启示

张轩辞(中国人民大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快乐的讨论

彭 磊(中国人民大学):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中的罗马共和

刘 振(中山大学):尼采《偶像的黄昏》与形而上学问题


2013年第3

张志扬(海南大学):顺受其正[导语]

柯小刚(同济大学):治气与教化——《五帝本纪》读解

张 毅(中国人民大学):《左传》中的释言句式与乱世君子

朱 赢(南开大学):樗下的彷徨——庄子“逍遥义”散论

黄汉林(中山大学):《诗经·风雨》诗旨辨析


2013年第5

萌萌逝世七周年纪念专题

张志扬(海南大学):人是可能死于羞愧的[导语]

朱 赢(南开大学):“中国”人的德性──有感于“人是可能死于羞愧的”

郑文龙(西南政法大学):从《创世纪》看犹太教的羞愧感与神法的关系

郭熙明(海南大学):如何“拯救复仇”?——一次亲近萌萌的尝试

王凌云(云南大学):温暖的现象学——一个以萌萌思想为线索的考察


2014年第1

张志扬(海南大学):古希腊古典学的两种阅读取向[导语]

刘小枫(重庆大学):城邦卫士与性情净化——亚里士多德《论诗术》中的肃剧定义试解

梁中和(四川大学):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论柏拉图式的爱与“个人”的关系及其展示出的哲人处境

李向利(中国人民大学):剌达曼堤斯的审判——《高尔吉亚》灵魂审判神话中的哲学与政治

王江涛(中山大学):试论古典政治哲学中的勇敢美德


2014年第2

张志扬(海南大学):施特劳斯从雅典回到耶路撒冷——“我们为什么仍然还是犹太人”[导语]

刘小枫(重庆大学):双重写作与启蒙——施特劳斯与托兰德问题

赵雪纲(中国政法大学):施特劳斯论洛克

徐 戬(中山大学):谋杀启蒙——施特劳斯笔下的雅可比之“相”

刘 振(扬州大学):哲人与僭政——施特劳斯与科耶夫关于《论僭政》的争论


2015年第1

张志扬(海南大学):开端·元典·经学[导语]

柯小刚(同济大学):坤德与政教——《诗经·葛覃》大义发微

李 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君子之道的仁义抱负与文教起点——试论介于质教与文教之间的儒家诗教

刘 珂(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卮言句式析解下的“以弱胜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兵法思想解读

汪韶军(海南大学):《老子》“见小曰明”释论


2015年第3

张志扬(海南大学):以身正史,以史正论[导语]

朱振宇(浙江大学):《神曲》中的“水”与“土”

贾冬阳(海南大学):城邦中的三种爱智生活——苏格拉底的“临界之思”初探

许 欢(山东大学):美诺悖论的两种消解方式——论柏拉图和伊壁鸠鲁在研究起点上的差异


2015年第5

张志扬(海南大学):古典学——历史考证之界限[导语]

王江涛(华东政法大学):“美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柏拉图《希琵阿斯前篇》开场绎读

唐 敏(中山大学):柏拉图托名对话《阿克西俄科斯》初探

黄增喜(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是眼睛——从视觉优先性看俄狄浦斯的悲剧


2016年第1

张志扬(海南大学):中国学术:“以用代体”,还是“以体制用”?——试谈“中国学术的研究范式”的背景与前提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约阿希姆的“属灵理智”与“历史终结”论


2016年第3

张志扬(海南大学):西方“人论”三则——“自然理性”的算计与遮蔽[导语]

戴志恒(中山大学):斯威夫特的返归——论《格列佛游记》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然与理性


2016年第5

张志扬(海南大学):人算命算,不如天算——“自然理性”的算计与被算计[导语]

曾维术(山西农业大学):人种志遮盖下的政治哲学——《日耳曼尼亚志》的结构与意图分析

陈 坎(南开大学):对话与练习死亡——苏格拉底死亡观的政治与哲学意蕴


2017年第1

张志扬(海南大学):苦难现场与心理疗愈[导语]

董 波(中山大学):亚里士多德与权利概念

樊 黎(同济大学):发现自然的视野——《斐德若》论美

肖有志(上海大学):政治与生命感觉——索福克勒斯悲剧主题研究


2017年第3

张志扬(海南大学):学问与问题[导语]

林志猛(浙江大学):柏拉图《会饮》论喜剧诗人的爱欲观

章 勇(重庆大学):自然与正义——论阿那克西曼德对自然的探究

方 旭(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战争的现代转向——卡尔·施米特论战争的概念

龙卓婷(中国人民大学):科学与德性相容吗?——卢梭《论科学与文艺》中的修辞策略


2017年第5

张志扬(海南大学):“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为什么总是存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导语]

颜清辉(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显隐之间——论老子的身份结构与《道德经》的语境

张文涛(重庆大学):柏拉图笔下的“自然状态”问题

曹 聪(扬州大学):尼采的表面与核心——以施特劳斯《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为中心


2018年第1

张志扬(海南大学):问题意识——逆向夜行[导语]

程志敏(海南大学):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顾丽玲(浙江工商大学):哲人因何赴死——以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为视角

黄俊松(中山大学):试论希罗多德《历史》开篇


2018年第3

张志扬(海南大学):知白守黑需要思想叙事[导语]

张 毅(中国人民大学):晋文公的“德教”与“权谋”——《左传·城濮之战》解读

陈斯一(北京大学):从需要到分享——亚里士多德论友爱的谱系

肖训能(重庆大学):从强力到德性——《法义》中克勒尼阿斯的立法观念及其转向


2018年第5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重审西方大传统[导语]

于 璐(重庆大学):西塞罗《论共和国》中罗马改制的理想与现实

童群霖(中国人民大学):意志、自然法与人的类型——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式伦理学的改造

娄 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民主时代的危险——《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索上舞者”的政治哲学意蕴


2019年第1

李长春(中山大学):重建古典研究的整全视野[导语]

黄 铭(重庆大学):略论董仲舒春秋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远近内外”为中心

谷继明(同济大学):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

马永康(中山大学):显微镜、望远镜与康有为的悟道


2019年第3

张志扬(海南大学):高山仰止 以观沧海[导语]

贺晴川(中国人民大学):灵知主义与天下时代

陈 辉(同济大学):灵知之镜——对汉斯·约纳斯灵知主义研究的重构

周 洁(海南大学):沃格林的三个战场


2019年第5

程志敏(海南大学):无问西东的可能性[导语]

叶 然(中山大学):悲剧王座的竞赛——从尼采的重述回归阿里斯托芬的原版

罗 峰(华东师范大学):《哈姆雷特》中的血气与政治

方 旭(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紧急状态与魏玛共和——以《魏玛宪法》第48条为中心



《海南大学学报》书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启示与理性”栏目约稿信



诸位学界同仁: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为双月刊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3年,1999年被评为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1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6年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是海南省迄今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2018年获“海南省政府期刊奖”,2019年获“全国社科学报精品期刊”称号。


为了充分利用海南大学人文学科的思想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报》的学术品质,《学报》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萌萌学术工作室合作,由张志扬教授主持《学报》“启示与理性”栏目(本栏目创办至今,已刊发八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主旨与题域同步于《启示与理性》学刊——我们心中的“哲学/思想”应有“临界”底经验,既相切于现实的根基,又相关于超验的神域,目前至少要有走出迄今仍在两极震荡中的本体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努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语言哲学转向及其后现代思潮似乎给形而上学判了“死刑”,然而如今不到四分之一世纪时间,形而上学“复活”的势头比预想的要快得多。如何面对西方哲学的这种摇摆现象?我们是否只有跟随摇摆的命?此其一

其二,中西文化之争的“螳螂捕蝉”,今有明显的科学技术之“黄雀在后”如果科学设定了人类的命运不过就在坍缩的“黑洞”之前,甚至有比“黑洞”来得更早的“人是机器”智能时代,那么世界的诸文化冲突能否转变为智慧文化对科学政治的纠正与救治?

其三,我们已经尝试着展开探讨“中国人问题与犹太人问题”(见《启示与理性》学刊第五辑《中国人问题与犹太人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11),此后仍将继续深入特殊文化种性之比较我们注意到“原生文化”如埃及、西亚、印度、中国,多属“无形神”系,而“次生文化”的“两希精神”则转变为“形而上学一元论”或“一神论”这究竟是“进步”,还是蜕化为“帝国意识形态”,从而使“启蒙”一开始就蒙上了“殖民”的阴影?


本栏目欢迎“中/西古典学研究”、“现代欧陆哲学研究”及“反省科学技术理性”等相关题域的研究论文,尤其欢迎以无可逃避的成为命运的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究中学、西学之堂奥,特别是西方“正典”背后之“负典”、“光照”背后之“阴影”的思想大作,万字以内为宜。敬请学界同仁不吝赐稿!

《学报》对采用的稿件不收取任何费用

投稿邮箱:mmxsgzs@126.com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萌萌学术工作室2020年1月1日 海甸岛








● 张志扬 | 高山仰止,以观沧海

● 刘小枫|张志扬的《门》与当代汉语哲学的言路

● 我们致敬 ||  “经典与解释”的2019年

● 我们致敬|2019年度古典学研究专栏回顾

● 元旦特辑|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18年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书系2017年度回顾

● 正月特辑|“经典与解释”书系2016年度回顾

● 新春重磅|古典学研究专栏的十年

(编辑:缉熙)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