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致敬|2019年度古典学研究专栏回顾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 2022-07-13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一批核心学术期刊继续开设古典学研究专栏,刊发古典学研究论文40余篇,尤值一提的是,有不少新期刊加入支持古典学研究的行列,令人感佩。我们感谢古典学人们的勤奋和坚持,更感谢这些期刊主编和编辑老师的全力支持。新的一年,唯有继续奋进,方能摘下这时日,捕捉那些“悄然的时刻”。



《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专题研究:古典诗学研究”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古典诗学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希罗多德与古希腊诗术的起源

林志猛(浙江大学):诗艺与德性——柏拉图评析古希腊诗人

娄   林(中国人民大学):荷尔德林和德意志的命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年第1期,“专题研究:古典学的教育意涵”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历史意识与古典教育

陈斯一(北京大学):亚里士多德论诗乐教育

张培均(中国人民大学):亚里士多德论闲暇教育

王   晖(湖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技艺:论《普罗塔戈拉》的教育之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启示与理性(19)”

李长春(中山大学):重建古典研究的整全视野[导语]

黄   铭(重庆大学):略论董仲舒春秋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远近内外”为中心

谷继明(同济大学):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

马永康(中山大学):显微镜、望远镜与康有为的悟道


《跨文化研究》,2019年第1辑,“经典解释·莎士比亚绎读”

娄  林(中国人民大学):“当疯子引领盲人”(4.1.49):《李尔王》中埃德加的疯狂

姚云帆(上海师范大学):“心”和“展开”:论《哈姆雷特》开场的两个词语

胡   镓(扬州大学):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欲:析《奥赛罗》中的伊阿古


《外国语文》,2019年第3期,“西方古典语文与文学研究”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西方古典语文与文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的演说术与修辞术之辩(上篇)

朱   琦(四川外国语大学):城邦的正义与秩序——《理想国》427c-444a义疏

曹   聪(扬州大学):如何理解《王制》“女性戏剧”的自然问题?——以《王制》451d-457b为中心

崔   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微茫正声:阿里斯托芬的政治与哲学


《跨文化对话》,2019年第40辑,“古典学圆桌”

陈戎女(北京语言大学):阅读荷马:西方古典与中国

杨风岸(北京语言大学):太人性的神:荷马史诗中的赫菲斯托斯

王承教(中山大学):赫尔墨斯的摩吕与伊诺的头巾


《浙江学刊》,2019年第3期

张文涛(重庆大学):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审美神义论

林志猛(浙江大学):尼采的悲剧世界观

樊熙奇(同济大学):共同体与个体生命的保护机制:论埃斯波西托的“免疫”概念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启示与理性(20)”

张志扬(海南大学):高山仰止 以观沧海[导语]

贺晴川(中国人民大学):灵知主义与天下时代

陈   辉(同济大学):灵知之镜——对汉斯·约纳斯灵知主义研究的重构

周   洁(海南大学):沃格林的三个战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启示与理性(21)”

程志敏(海南大学):无问西东的可能性[导语]

叶   然(中山大学):悲剧王座的竞赛——从尼采的重述回归阿里斯托芬的原版

罗   峰(华东师范大学):《哈姆雷特》中的血气与政治

方   旭(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紧急状态与魏玛共和——以《魏玛宪法》第48条为中心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经典新说”

罗   峰(华东师范大学):欧里庇得斯悲剧的新酒神精神

胡   镓(扬州大学):真实与真知:《地母节妇女》中的悲喜剧竞赛

陈戎女(北京语言大学):《安提戈涅》的中国面相:戏曲新编的策略、路径和意义

杨诗卉(北京语言大学):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改编与演出——跨文化戏剧的求索之路

黄薇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典戏剧与现代舞台——以希腊悲剧在美国上演的情况为例


《江汉论坛》,2019年9期,“经典绎读”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安德里亚与17世纪的“玫瑰十字会”传说

罗   峰(华东师范大学):王者的血气——《酒神的伴侣》中的彭透斯解析


《江汉论坛》,2019年10期,“经典绎读”

陈会亮(河南大学):《裘利斯·凯撒》中政制对决问题及其意义

姚啸宇(中国人民大学):潘杜尔夫与《约翰王》的神权僭政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0期,“[文学研究]专题研讨:古今之争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主持人语

冯   庆(中国人民大学):近代情性论变革的动机与悖论——以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内在理路”为线索

刘   伟(中山大学):共和境阈之下的“新”经学

陈   慧(中山大学):以韩抗俗:“五四”前后林纾的韩愈批评及其问题指向




“经典与解释”书系已达500余种




(编辑:Agaliis)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