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读 | 2021年度“ 通识阅读 ”书单 :世界政治史与战争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 2023-02-27

沃格林说,西方崛起的400年是灵知主义政治化的历史,“冷战”的根源就隐藏在这个历史之中……20世纪更是全球政治纷乱、战争频繁惨烈的一百年。21世纪的初年,纽约双子塔的坍塌令无数人震惊,其后则是美国发动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长达七年的伊拉克战争;2020年,新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启,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冲击整个世界;2021年,“后疫情世界”的种种冲突矛盾,若隐若现,纷至沓来……我们身处和平的土地,这恰恰应该促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当今世界并非处于和平的年代,阅读世界政治与战争的历史,是通识阅读的一门基础功课。

“古典学研究”公号特别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荐2021年度“通识阅读”书单,以世界政治与战争为主题(其中原创偏少,译作居多),其意则在于警醒和敦促:对于世界政治史和战争史亟需深入、严肃而又谨慎的阅读与思考

“古典学研究”公号编辑部


★ 书单说明

书单推荐以2021年的中文出版物为主(只有个别是2020年12月出版的),分为四大类,按出版时序排列:(1)主题推荐;(2)年度著作;(3)年度译作;(4)再版新读;再者,如去年一样,最后设有“年度国产电影”和“年度国产电视剧集”两个类别。


一、主题推荐(2种)




No.

1

《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加]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 著 阙建容 译

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年3月

朝鲜半岛战争爆发的第三天(1950年6月27日),周恩来来到毛泽东书房,两位新中国领袖紧急商讨朝鲜半岛局势。毛泽东一眼就看出,美国干涉朝鲜半岛内战,意在挽回没有直接军事介入中国内战的失误。周恩来说:

杜鲁门把朝鲜当作希腊,选在这里,看来是决心用武力实现霸占全朝鲜的目的。(杨凤安、王天成,《驾驭朝鲜战争的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页12)杜鲁门得知朝鲜半岛爆发内战时就说过,“这是远东的希腊”。1948年出任干涉希腊内战的联合军事先头增援集团军司令的美国陆军中将范佛里特,随后在朝鲜半岛战争中出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1951)。我们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一点儿希腊神话或希腊悲剧的故事,若是大学文科生,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知识会更多。但即便是研究古希腊文明的古典学博士生,若问“杜鲁门把朝鲜当作希腊”是什么回事,他们多半会一脸茫然。若有人问我们何谓“国际性内战”,它起源于何时,我们自己也会如此。推荐人: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


No.

2

《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美国建构的全球法秩序》强世功 著香港:三联书店,2021年8月强世功教授正在写作出版“文明复兴三部曲”,三部曲的题目分别为《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美国建构的全球法秩序》《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中国对全球法秩序的重构》《地理、帝国与文明:重新想象全球法秩序》。从标题可以看出,强教授试图以帝国、文明和普遍历史为线索,梳理西方帝国的政治和历史遗产、审视美国对于当代政治和法律秩序的塑造,以及在此背景下,思考中国崛起的普遍历史意义,它在政治、法律乃至文明的意义上,可能带来的新形式。作为个别事件,强教授的写作当然是为了解决其个人思想困惑,从而实现“学者为己”的求道精神,作为思想史事件,强教授的写作具有普遍意义,它凝结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美国建构的全球法秩序》是“文明复兴三部曲”的第一卷,也是目前已经出版的一卷。在该书中,强教授从贸易、气候、人权、长臂管辖、反恐等多个领域分析了美国构建的全球秩序,其基本内容和内在张力。强教授用“世界帝国”这个概念概括美国秩序,并将其放置在“文明史”视野下加以审视,并且颇具批判性。阅读本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更有助于刺激我们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在何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文明”形态,从而帮助人类摆脱“世界帝国”的历史宿命,结成“天下一家”的普遍和谐。推荐人:孔元(中国社会科学院)
冷战结束三十年,以动乱、仇恨、极度贫困、体系性不公为表征的“起火的世界”业已表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及其对后冷战全球政治的分析,远比其弟子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更为靠谱更能准确地预测后来全球政治局势的发展走向。“全球失序”的根源在于,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建构起的世界帝国体系由于缺乏国际政治力量的有效制约,业已蜕变为一种任性的、拒不承担国际责任的专制政体。美国已从昨日世界文明的解放者日益沦为今日世界自私自利并自诩为永远正确的霸凌者,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今天之表现更像前苏联,而中国则近似于冷战中的美国。未来的世界格局虽表面上会围绕中美“脱钩”与“反脱钩”的斗争展开,但其背后实质则是围绕世界帝国秩序的征服与反抗,由此会形成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帝国秩序的拥护者,与以中国为首的世界帝国秩序的反抗者两大阵营。换言之,中美博弈绝非简单的势力之争,更非庸俗化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纯粹的“守成”与“崛起”竞逐,而是两种全球化、两种全球治理体系和两种治理方式的较量。作为强世功教授“文明复兴三部曲”的第一部,此等切中肯綮、高屋建瓴的论断无疑为我们评估全球格局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最为基本的分析框架。立基于此等分析框架,我们可能更为深彻地理解世界潮流的整体态势、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家崛起与文明复兴的历史意涵。推荐人:魏磊杰(厦门大学)

二、年度著作(3种,提名1种)




No.

1

《西南边疆之战》(“清代战争全史”第四卷)邹建达 著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自从西太平洋成为外敌侵扰的主要通道之一,山高路险的中国西南(以及沟壑纵横的西北)作为中国战略腹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元代以降中国治国理政的一大变化,即是西南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一是军事卫所的网状布局,二是“改土归流”在清代雍正朝敷衍成势。中央王朝将广阔的西南山地建构成国家的战略腹地,是以长期的持续投入、艰苦征战与温和教化为基础的。

《西南边疆之战》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叙述了清代治理西南的“改土归流”之战、两次金川之役、清朝与缅甸的战争(这三次战争都与改土归流有密切关系),以及处理藩属国关系的安南之役。这些战事的共同特点,是西南特有的高山地形与恶劣气候,给清军造成了严重困扰,每次战争都代价不菲。这正是清王朝对中国的重大贡献,西南地区建立起因地制宜的中央治理体系之后,这里成为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后方之一。推荐人:张翔(首都师范大学)


No.

2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章永乐 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

本质上,门罗主义是区域主义的典型体现,而晚近百年以来不同区域主义之生成大多是为了要对抗同时代某种具有霸权性的普世主义。秉持此等宏观的思维脉络,章永乐教授对“门罗主义”这一观念在东半球的百年流变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国际和国内不同行为体在各自历史语境下借用此话语或践行此主张内在所谋求的政治目的进行了深刻剖析。无论对这一议题的巧妙切入抑或对诸多史料的提炼统合,都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书进行反向解读,窃以为,在全球化时代,往昔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讲求分庭抗礼的政治统合根本不具可行性,但却并不妨碍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讲求经济统合的全球大舞台上通过重塑普世主义来对冲实质为“西方唯我论”的伪普世主义。道理很简单,2.0版的“深度全球化”亟需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然美国治下的“新罗马帝国”秉持的“历史终结论”逻辑却阻遏着此等对话,炽化了文明之间的隔阂与冲突。由此,未来二十甚至三十年可能成为世界文明冲突“新常态”的两种普世主义观念的博弈,必然会呈现为中国所推动的旨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天下观与美国执持的世界帝国历史终结论之间的对抗。从这个角度看,章永乐教授的这部著作与前述强世功教授的著作,存在的某种潜在的令人意味深长的智识勾连甚至接力关系。推荐人:魏磊杰(厦门大学)



No.

3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

马晓娟 著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毋庸多言,对比一下日本知识界的中国研究,今天中国知识界确实需要加强对日本的研究。而在日本研究当中,窃以为尤需加强对于近代以来日本右翼思潮及其政治实践的研究。日本右翼思潮不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在当代日本大有回潮之势。只有充分意识到日本右翼思潮的话语特征、论述逻辑与实践方式,才能称得上较为完整的认识现代日本。

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以石原莞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就值得引起关注。作者从近代日本陆军教育体制与衍生而出的政治文化入手,分析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一批军事参谋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为日本军方的中坚力量,最终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推手。此外,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叙述石原莞尔的对华战略构想,期间穿插叙述日本“二二六”兵变前后的军方内部斗争,呈现出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杂面貌。最后,本书还探究了石原莞尔的总体战思想,并尽可能的呈现其思想源流,无疑有助于人们以石原莞尔为中心,洞察近代日本右翼思潮的基本特征。顺带一提,读这本书同时,可与前些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结合起来一起研究。

推荐人:王锐(华东师范大学)

提名1种




No.

1

《履正而行: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与学术》王锐 著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11月

王锐《履正而行》试图揭示“政治能力从何而来”。通过检讨章太炎、廖平、钱穆、陈独秀、李大钊、嵇文甫、胡绳等多位学人的学说,评述他们在学术上“屡正”的心路历程,作者指出了“政治能力”的多个层次。首先,对学人自身来说,应当同时对现实变局进行积极介入和抽离观察,以“时中”的心态把握时势的变和不变。然后,在面向国民群众时,学人应当通过政治理论、经典解释或政治史学等学术范式,尝试树立大公无私、热诚自信的公民人格。

政治问题也许并没有显著的定解,这是由其“不测风云”的本质所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秉持“时中”的态度,对这种“无定”进行秩序化的思索和参与性的体验。随着这种思和行的循环运作,“政治能力”可能会不期而遇,而政治的能动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也将真正通向“讲信修睦”的性情。推荐人:冯庆(中国人民大学)

三、年度译作(8种,提名2种)





No.

1

《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

[美]多尔帕伦 著 方旭、张培均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界受全球化的“接轨”想象鼓舞,热切拥抱一个“敌人”自动消失的世界。2017年12月18日,白宫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式把中国定位成挑战美国地缘政治优势的战略对手——向来倾心美利坚的学人们对一个“脱钩”的世界猝不及防。就此而言,社会科学的普遍堕落让人触目惊心:尽管“新冷战”已然揭幕,学术界的“达沃斯人”们却一再回避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对中国的遏制。

四十年来的“美利坚”话语已然无法满足年青一代的求知欲望。占领了大学课堂的“公知”精神不会告诉我们,美国人如何理解所谓“地缘政治”——道德贫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早在80年前,多尔帕伦教授为美国人编写了《豪斯霍弗将军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如今翻译成中文出版,书名改为《地缘政治学的世界》,非常值得列入政治学的必读书目。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地缘政治学在当今的政治学学科建设中杳无踪影;而是因为,如今必须把被“公知”们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站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多尔帕伦教授让我恍然意识到:真正的启蒙尚未开始……
推荐人:徐戬(河南大学)




No.

2

《克服历史主义》

[德]特洛尔奇等 著 刘小枫 选编 陈湛、郭笑遥等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年7月与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很多欧洲思想家一样,特洛尔奇也同样对虚无主义、历史主义、相对主义等一系列现代革命的思想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与诸多论者不同,在特洛尔奇看来,新教思想更多是对中世纪遗产的延伸和再造,真正的起点始自17世纪,亦即人开始依赖于自身主动创造的文化以反对一切教会文化和天启恩典。而将一切绝对和永恒的整体精神追求还原为历史性产物的思想潮流,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面对绝对性和超越性丧失殆尽的现代处境,特洛尔奇否认了借助神迹的护教策略,同时也对黑格尔进化论式的整合道路进行了批评,因其低估了文明间的绝对冲突。

当然我们知道,西方思想中历史意识的诞生与基督教思想密不可分,因此特洛尔奇转而立足于阐发基督教观念的绝对性、殊异性和非民族性,来力图克服历史相对主义所造成的虚无主义后果,重建欧洲文明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推荐人: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


No.

3

《战争艺术史》(全四册)[德] 汉斯·德尔布吕克 著 姜昊骞 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8月

作者在卷首援引了波利比乌斯以佐证自己那新颖又古老的史学方法,那位普世帝国主义的古希腊受害者清楚地知道,罗马帝国的扩张尝试注定要失败。一如德尔布吕克清楚地知道,一战德国的战略尝试注定要失败。要想避免这种失败,除非能够清楚地理解全部政治现实,除非能够真正进入克劳塞维茨的思考:“战争无非是政治以其他手段的延续。”

尽管出于简洁通达进行了省略,但不应忽视,本书的全称事实上是《政治史框架下的战争艺术史》。以希波战争为起点,以拿破仑时代为终结,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构成了贯穿四卷本的真正核心主题,在全部的历史中,准确地把握政治现实成为了把握战争艺术的前提。作者不无谦逊地说自己是在写一部兰克意义上的“历史手册”,如何才能从这样一部手册中取得最大的收获?他坦率地指出,“要从世界史的高度去整体把握”。对于当下的读者,既要以世界史的高度来把握本书,又要在阅读本书时培养出真正世界史的眼光,这注定充满乐趣与挑战。
推荐人:万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No.

4

《〈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德]莱因哈特 著 陈早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

熟识欧洲文明史的读书人如果关心战争问题的话,即刻就会想到荷马的《伊利亚特》。《伊利亚特》常常被视为欧洲古典文明的开端,文明肇始于战争或者说文明即战争吗?这就如柏拉图《法义》中的一种看法,城邦的一切目的都着眼于战争?

古典语文学家卡尔·莱因哈特未竟之作《〈伊利亚特〉和她的诗人》意欲以“柏拉图的方式”讲解《伊利亚特》。其讲解看似处理诸多难题和矛盾,实则凭借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细致入微辨析荷马的整体意图。莱因哈特主要依据《伊利亚特》本身解析其机体,关注其主题,阿基琉斯的“怒火使他计上心头”,与母亲和宙斯启动了一场密谋,这导致包括帕特罗克洛斯战死的深重苦难。然则,其后阿基琉斯转变。“目盲者与明视者并行进入阿基琉斯;他们一体两面。”如此,这一形象可谓为荷马的诗歌辩证法。进而,其与普里阿摩斯的和解展现熠熠生辉的人性主题。其伟大的报复激情达至巅峰时是《伊利亚特》的顶点亦是其终点。因为“最好的东西既非战争,也非内乱——这些事情的必然性令人憎恶——而是和平,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友善(柏拉图《法义》628c9-11)。”

“史诗的主题不是抢劫,而是命运和激情”,更是阿基琉斯的恍悟。诗者,思也。此为文明之根。

推荐人:肖有志(上海大学)


No.

5

《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恐怖、自由战争和全球秩序危机》[英]欧迪瑟乌斯、[英]佩蒂托 编 郭小雨等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年9月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施米特。此论虽有夸张嫌疑,但绝非没有根据,例如:政治家看到的是划分敌友;法学家看到的是政治决断;1930年代,谋求扩张的日本人拿走了大空间理论;21世纪初,致力于反恐战争的美国人则把例外状态包装为紧急状态。当然,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更津津乐道于施米特与纳粹的那些八卦……对此,施米特本人倒是颇有先见之明:“一本书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作者手中,更少与作者本人的命运有关。”

本论文集继法学、政治学、哲学、神学之后,提出了一种国际关系的视角——编者称《大地的法》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失落的经典”——与施米特展开对话,无论是批判抑或辩护,其目光自然聚焦于其中的空间秩序理论。值得一提的是,两位编者在各自的论文中分别讨论了当今世界秩序中的干涉主义与单边主义,锋芒所向,不言而喻。这些论述是否精准把握住施米特的思想和时代的精神,或有争辩的空间,但若能激发读者带着这些时代议题重读《大地的法》,则功德圆满了。

推荐人:王江涛(华东政法大学)

此书是一部讨论施米特《大地的法》的论文集,出版于2007年,缘起是两位编者认为《大地的法》对理解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危机极有帮助,主要意图是将施米特的国际秩序思想引入对当前国际秩序思考,旗帜鲜明主张国际秩序的多元主义,反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这倒是很契合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大地的法》是施米特对现代全球秩序演进的新解释,赤裸裸地揭示了所谓的欧洲公法和普世国际法的真相:它们皆仰赖暴力和歧视性划界。换言之,《大地的法》也是对普世国际法的解构,并断言人间根本没有普世国际法。原因何在?一切普世国际法必须基于道德进行建构,而所有伪称是普世性的国际法的道德皆是虚伪的,是一种谋求权力的工具。

实际上,不管是欧洲公法的崩溃还是普世国际法当前的种种危机,根源在于其中丝毫不牵涉正义。《大地的法》就完全没有提及正义这一根本性的政治德性。我们若带着这个问题意识阅读这部《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会收获良多。毕竟,如果一种不涉及正义,还能算作吗?

推荐人:马勇(湖南大学)


No.

6

《全球史讲稿》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陈浩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是在当今在全球史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德国学者,其学术兴趣涵盖了十八世纪直至当今的欧亚历史的各个方面:思想史、文化史和殖民史等等。他与哈佛大学国际史学大家入江昭合作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2012-)蜚声学界。本书先后对时下方兴未艾的全球史观念做了概括性的阐释,系统梳理了“西方”这个文化或文明概念的生成,亚洲的兴起、战争、革命的史学议题以及帝国与殖民主义问题。作者曾应邀于德国荷尔德林学会发表讲演,揭示了这位浪漫主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得以产生的具体世界历史情景,在这篇题为《飞鹰的高度: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时代的空间和视阈》的讲演中,奥斯特哈默以高翔的飞鹰从空中俯视大地,洞悉人世间的冷暖,比喻全球史研究所富有的广阔视野和清晰观察力,然而,遗憾的是中译本删去了此文,读者因此也无法领略到这位杰出的史学家以全球史视野关照经典文学作品而获得的灼见。

推荐人: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



No.

7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美]赫拉尔多·L.芒克、理查德·斯奈德 编著 汪卫华 译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11月

潘维教授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汪卫华教授翻译了本奇特的书”。“奇特”在何处呢?近900页如砖头一样的体积,英文版在豆瓣上常年高达9.7的天花板分数,一站式地囊括了政治学研究十五位大师的学术人生故事……包括这些,但又不止这些。

访谈录的体例,让我们得以不仅读他们写,还能听他们说,重新发现学术殿堂里政治科学理论背后的人,并由此回到让他们这一代在学术上建功立业的历史行程。站在一个与这些理论初创不一样的历史时空内,正是通过访谈中的所说,我们得以理解是什么设定了他们研究的议程,在从现代化到民主转型的理论范式中,什么构成了他们的方法,而科学研究者的激情又要如何理解,比较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是如何得到构建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反观我们自己又是如何认受这种科学性的……这本书展示了比较政治学这一领域的美式智识宇宙,今天重读这本书中文版,很难不产生一种迫切的学术激情,我们也可以并且必须构建自己的平行宇宙。

推荐人:田雷(华东师范大学)

2021对于两次世界大战所塑造的现代美国而言,这是一本记忆之书,也是一本未来之书。这本汇聚了十五位政治学者的口述史,既是20世纪美国人对美国历史、美国政治和美国文化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国家记忆,也是20世纪美国对美国道路、美国模式和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展望。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所塑造的现代政治学,也就是美国政治学而言,这是一本希望之书,也是一本失望之书。这本书既会燃起人们对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的向往:让政治学变得像自然科学那样坚实有力,也会让人们对此心生彷徨:政治学终究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

不过,无论缅怀过去还是寄望未来,人们或许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发现一条个体追求与国家命运、学术旨趣与政治进程交织互嵌的时间河流,并在这迂回曲折的时间之河中,看到美国的浮沉,看到美国政治学的兴衰,看到现代政治世界的力量与无力。推荐人:欧树军(中国人民大学)


No.

8

《欧洲的黄昏》[保加利亚] 伊万·克拉斯特耶夫 著 马百亮 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11月

对于理解2015年以来的欧洲难民危机及其深远后果而言,保加利亚学者克拉斯特耶夫(Ivan Krastev)的《欧洲的黄昏》(After Europe)是一部具有重要贡献的作品。作者阐发了中东欧与西欧在历史经验和政治心态上的深刻差异,从而解释了为何难民危机深化了欧盟的“东西裂痕”,并探讨这一危机何以对欧盟的核心价值观造成深刻的冲击:欧盟向中东输出“民主”的结果反而带来更为汹涌的移民浪潮,保障移民的“人权”需要欧盟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而欧盟内部反对移民、怀疑欧盟一体化的右翼民粹主义势力所打出的,也恰恰是“民主”的旗号。随着欧盟的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整合作用逐渐减弱,作者担心欧盟重蹈哈布斯堡帝国的分裂覆辙。尽管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作者的观点过于悲观,本书的分析仍然有助于中国读者深入理解欧盟的内在矛盾和未来发展方向。入冬以来,波兰与立陶宛边境上的移民/难民数量持续增加,欧洲再次发生围绕着移民/难民的政治冲突,阅读该书,可谓正当其时。推荐人:章永乐(北京大学)

提名2种




No.

1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德]韦尔纳•耶格尔 著 陈文庆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

耶格尔(Werner Jaeger)所著Paideia第一卷于1933年出版,借助古希腊语paideia所包含的诸多意味,以统一的视野考察了古希腊之全景,成为了那一时期德国乃至整体西方世界古典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为尚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记忆中的德国和欧洲提供了某种具有古典高贵性的精神慰藉。1936年,第一卷的修订版问世。不久,耶格尔离开德国,远赴重洋执教于哈佛大学古典系,在那里他为Paideia第一卷加添了内容颇为丰富的大量注释,这使得1946年所出的英译版相对于此前的德文版,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1944年与1947年,Paideia的第二卷与第三卷相继出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心境还是外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物非人亦非,第一卷出版时的带来那种精神震撼已不复有,但仍有由第一卷所开启的效果历史与精神影响的余波回响。由华师大出版社六点工作室组织编译出版的《教化》三卷本,是这部古典学巨著(opus magnum)在汉语世界的第一次完整呈现。该书是莱因哈特(Karl Reinhardt)所言“第三次人文主义”(dritter Humanismus)的扛鼎之作,也成为这场人文主义运动命运的缩影。

推荐人:白钢(复旦大学)




No.

2

《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美]弗朗西斯·福山 著 刘芳 译

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年10月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福山声称自己也感到分外震惊。作为长期关注美国政治发展走向的专业学者,福山坦承,《身份政治》的缘起,正是特朗普的当选,以及此前的英国脱欧公投,该书副标题“对尊严的渴求与怨恨的政治”针对的正是特朗普的竞选口号“美国第一”及其所代表的民粹主义。《身份政治》一改当年撰写《历史的终结和末人》时的优雅自信,著述《政治秩序的起源》时的深邃从容,此时的福山尽管依然保持着自己作为研究者的不偏不倚,但对于美利坚国家未来深深的焦虑和不安,可以说渗透在字里行间,《身份政治》无疑是一部写给美国当权者们的忧患之书。

透过诊断身份政治背后的精神机理,福山力图揭示并分析自由民主社会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诸如民粹主义、种族主义、部落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以及现有体制表现出的疲软乏力,回天乏术,政治光谱上左翼势力避重就轻,凌空蹈虚,热衷身份政治,无视日趋严重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中产阶层贫困化,新右翼势力趁机以反建制、反政治正确为旗帜,利用并煽动怨恨情绪。福山认定,特朗普既是美国衰败的产物,也是衰败的推手,但从《身份政治》最后提出的筑牢美利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方案来看,似乎与特朗普执政期间的实际做法并无多少出入,特朗普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所回应的正是福山的恩师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利坚国民身份面临的挑战》所揭示的问题,但福山却极力撇清亨廷顿学术与特朗普政治之间的任何联系。那么问题来了,福山对特朗普究竟是啥态度?

推荐人:任军锋(复旦大学)

四、再版新读(3种)




No.

1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美]柯博文 著 马俊亚 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本书绝版已久,今年得以再版。虽非最新研究著作,但亦值得一读。本书作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为了与共产党的理论相区隔,蒋介石命令其意识形态代言人们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极力抬高,宣扬自己是让中国一洗百年国耻的关键人物。但在现实当中,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蒋介石一退再退,不断妥协,让国内的爱国群众越发不满,最终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作者强调,蒋介石与国民党宣扬民族主义,置诸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背景来看并无问题,但关键在于,蒋介石的宣传基本流于说到做不到,在对日问题上绥靖退让,不但不能抵御日本在东北与华北的侵略,而且还顺从日本意志,压制国内的抗日声音。作者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至少到1936年秋,民族主义问题是不利于南京政府的。在其他情况下,本应被激发起来为国民党政权服务的中国青年却变得离心离德。”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对许多中国人有着独特的吸引力”,20世纪中国确实需要一场革命,“但这场创建的建筑师将是毛泽东,而非蒋介石”。通过本书,能让人更为深入的认识到国民党为何德不配位,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取得胜利。话又说回来,只要史书读得足够多,只要有基本的政治判断,这一点恐怕并不难认识到。推荐人:王锐(华东师范大学)


No.

2

《尼科洛的微笑:马基雅维利传》[意]毛里齐奥·维罗利 著 段保良 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7月

维罗利的这本传记一开头就写了著名的“马基雅维利之梦”:伟大的古代哲学家和史家柏拉图、普鲁塔克、塔西佗等衣冠楚楚地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而一伙衣衫褴褛、品德高尚的人正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而他说,他宁愿待在地狱里和古代世界的伟人们谈论政治。这个故事不知真假,却表现出马基雅维利的“学人心性”,就是尚古。如果略过他和古人表面的差异,他们考虑政治的出发点都是“必然”,尤其是战争这种最危险与紧急的“必然”。

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所有的政治德性最终都是在战争的笼罩之下展开讨论,正如柏拉图对于理想政制的建构起点,也是护卫者如何才能护城邦以周全。只不过,战争是柏拉图的背景,却是悬在马基雅维利头上的利剑。他在炮灰纷飞中阅读古代,我们在甜美和平中思考战争,他的轻与重、他的苦难与微笑,都凝结在了这一对照之中。

推荐人:秦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No.

3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英] 蒂利亚德 著 牟芳芳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年7月 

蒂利亚德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入莎士比亚,意在揭示伊丽莎白时期的伟大作家们对待政治的严肃态度,尤其莎士比亚对当时的政治和都铎王朝的观点。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寻莎士比亚政治观念和创作思想的宇宙论背景、历史背景和戏剧背景;第二部分是对莎士比亚历史剧作的细致解读。

蒂利亚德认为,莎士比亚熟知当时盛行的宇宙论知识,即秩序是整个宇宙的规范,人间秩序是宇宙秩序的对应物;混乱或无序是罪的结果,无序不会长久,上帝最终会重建秩序。莎士比亚用他的历史剧揭示,都铎王朝就是上帝重建英格兰秩序的工具,同时提醒统治者和臣民们切勿违背秩序,重蹈覆辙。蒂利亚德认为,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他把八部历史剧设计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将博林布鲁克的犯罪到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家族的结合嵌入到了英国历史模式中。推荐人:黄薇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五、年度国产电影(1部)




No.

1

《长津湖》导演:陈凯歌 、徐克、林超贤编剧:兰晓龙、黄建新

首映:2021-9-30

2021年的《长津湖》目前已超越《战狼2》的票房成绩,名列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的首位。从2017年《战狼2》暑期档的突然爆火开始,不少观察家当时即预感到大众文化领域一种整体的新变化,联系到四年后的《长津湖》,不妨说一种主旋律大片的新形态已基本奠定形成。从《长津湖》的三位导演搭档,可看出这一新形态的一个基本特点:家国温情+特效制作+枪战动作,这大概将成为中国电影所谓“工业化”的主流路向。它无意追求画面影像的强烈风格(如张艺谋《悬崖之上》那样》);也无意在政治军事情境的还原写实方面下功夫(相比于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长津湖》在这方面饱受诟病);在总体构思方面也相当粗糙,甚至不如2020年《金刚川》精巧。但无论如何,《长津湖》聚焦在共和国历史、聚焦于重大战争的具体进程,凸显战争的壮烈与惨烈,这就已经触摸到当前的时代最强劲脉搏。

如果从19世纪鸦片战争起,近二百年来中国饱受战争之苦,从枪林弹雨中一路拼杀出来,新中国电影史在战争题材上更是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之作,比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等等。现在这部《长津湖》也许有必要放在这个经典序列里做比较分析,由此当可进一步看清楚它的得失。不过,这已超出了推荐文字的要求,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推荐人:舒炜(河南大学)


六、年度国产电视剧集(4部)




No.

1

《山海情》

集数:23

导演:孔笙 、孙墨龙 

编剧: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

首播:2021-1-2我把《山海情》视为一种“元电视剧”,它壮阔地恢复了土地、食物、天气包括人包括钱的原始形象,恢复了社会主义政治最淳朴的一面和能量收支。《黄土地》也有漫天黄沙无限贫瘠,《一秒钟》也有无穷尽碎石滩无休止的沙尘暴,但编导的镜头都剧情化寓言化,《山海情》剔除了这种导向,结结实实地表现了一种历史性的穷,一种史诗性的穷。苍莽大地,赤土赤子,每一粒风沙都是原始的,每一个人都赤身拼自然,就像马得福脸上的高原红,开始是化妆,后来是肉身。

《山海情》是一个反影像官僚主义的例子。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都去掉了剧情片方程式,水花和得福没有在一起就没有,谁也不会要死要活,而且他们也获得各自的幸福。麦苗到了福建后有隐约的三角情出现,但没有一丝三角恋的狗血。有孩子生病,孕妇出马,但不流产不死人。有官僚,但没有人道主义式坏人。爱情不当道,阴谋没旋律,同样是沙尘暴,这些年,也有很多影视剧拍沙尘暴,烂剧不说了。我们说好的,《爱在苍茫大地》第一集,沙尘暴;《最美的青春》开场,也是沙尘暴,这些沙尘暴都内嵌了小剧情,找孩子什么的,但《山海情》的沙尘暴一点不拖时间,沙尘过后,拍拍干净,继续上路。剧情片拍法就最后一集找熊孩子拉垮结尾,其他都是大叙事,否则像蘑菇棚这种构造,乌漆嘛黑,搁张艺谋后代手里,马上可以《菊豆》,但《山海情》没有游离出去的野生情节。《山海情》的拍法因此体现了一种影像清官秩序,国家大事才能立足屏幕。这是史诗的拍法。这种拍法短暂地在共和国影像里出现过,但来不及成熟。也曾出现在科波拉的《教父I》中,盘旋在一代教父马龙白兰度周边的,都是黑帮大事,而不是后来教父片中的浪漫事务。

推荐人: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




No.

2

《觉醒年代》集数:43导演:张永新编剧:龙平平

首播:2021-2-1

2021年初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获得了观众如潮般的好评。该电视剧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主角,以他们相识、相交、相知最后结成同志为线索,辅以蔡元培、鲁迅、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干将和毛泽东、赵世炎、陈延年、邓中夏等进步青年联合登场,勾勒了当年进步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追求真理的热血图景。应该说,主线副线都非常清晰完整。

此情此景,令我回想起十年前,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热播,引发了社会各界自觉追思缅怀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等“两弹一星元勋”和岳振华等优秀的解放军指战员。事实证明,群众的口味不总是庸俗的,更有可能是高尚的,人们会对美好事物和崇高理想怀有本能的朴素敬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过剧情结构来看,《觉醒年代》也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总共43集的篇幅,直到27集后半段才讲到五四运动爆发。这造成1919年以前太拖沓,1919年以后太跳跃。事实上,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只在北京大中学校的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其内容更多地是延续辛亥时期的思想。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让新文化运动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也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更新的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外,社会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之争、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等思潮五四运动以前难以想象的。今后这类题材的影视剧还会再拍,我希望它们能够汲取《觉醒年代》的长处,并优化剧情结构,以更好地向观众展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推荐人: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



No.

3

《山河令》集数:36导演:成志超、马华干、李宏宇编剧:小初

首播:2021-2-22

如果问我今年哪部剧最好看,我的回答是《山河令》。真正耽美,悦目到秃。绝代配绝代,才能双向奔赴。那是黄药师配欧阳锋,段誉配慕容复,杨过配雕,这样的般配,方能并肩天涯,大开大阖。情商等值智商等值,就能避开低端烂桥段,不搞小打小闹小误会,谢绝一哭一啼双撕扯。难得国产剧清风明月般的CP,可惜只剩了一江春水独自流。

后来的古装剧,就一路水泻。《上阳赋》里的章子怡,可以用汪峰的一句歌词来形容,“我想哭却流不出眼泪,我想喊却发不出声音”。不过,等到周冬雨主演的《千古玦尘》进场,马上觉得《上阳赋》也不算太差。反正,2021年的语法是,如果觉得这部烂,那就再看一部。看完《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就会觉得《上古》也能忍受。再看《君九龄》,你就觉得,原来《斗罗大陆》里,王一博的古装也是相当好看的呀。《锦心似玉》让你觉得剧情老套,拖沓,腐朽,封建玛丽苏,那么看看,《雁归西窗月》,这个低配版的《锦心》会让你觉得,哎呀,真是误会钟汉良和谭松韵了,人家毕竟还是有点演技的。

总之,这一年,我的脑袋里一直回响着公安局的禁毒广告:珍爱生命,远离古装。好在最近《风起洛阳》和《雪中悍刀行》出场,虽然绝对辜负了我们一年的等待,但多少为古装赢回及格的尊严,同时,两剧也有力地向我们观众揭示了男明星的力量,这种力量,三金影后章子怡、周冬雨想都别想。《风起洛阳》里,只要王一博出场,这个悬疑剧的类型立马改变。《悍刀行》中,只要张若昀出手,这个武侠剧的速度立马慢下来。

好吧,最后允许我赞美一下《风起》的发型师,看了整整一年古装男主一样一样一样的龙须造型,王一博竟然没有龙须出场,我很感动,为此,我相信他食材般表演是一种神秘的演技。推荐人:毛尖(华东师范大学)



No.

4

《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集数:6导演:毛卫宁编剧:刘戈建、李修文

首播:2021-9-26

作为近期涌现的口碑佳作之一,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热播可能并非偶然。这部作品在多方面达到了新时期中国影视创作和大众文化生产所致力的诉求。

首先,“能文能武”的标题和对应的主体情节,破除了所谓“神剧”等桎梏国产影视剧的诸多套路,一定程度的实现了唯物史观与英雄叙事的良好结合,创造性的恢复并改进了主旋律战争片的许多优良传统。第二,合理编创,写实而不窠臼于所谓的“真实”。譬如将主角李延年的角色设定为沉稳的中年形象,不仅符合当代观众对当下现实的认知感受,更以承前启后的形象弧光打破了以往青少年英雄角色的固有格局。第三,以政委为主角的叙事动力,显现出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与古典德性的统一,发挥角色的能动性,通过鲜活的人物行为——以军事专业知识和思想觉悟转变呈现克服困难的过程,从而还原真实的战场。在该剧中所看到的英雄不是天降猛男,战场不是奇观,胜利不是奇迹,因此,该剧不仅能吸引和满足普罗大众的不同关注视角,及趣味差异,更具说服力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教化意义。第四,诸如躲避轰炸封锁区、狙击手打坦克、利用多种反斜面调度战场等具体细节,通过优质的视听制作,均实现了合情合理的观赏体验。第五,非脸谱化的群像描写,破处了所谓“人海战术”的刻板印象。而以正面战场为主线,以揭露美帝卧底阴谋的隐藏战场为辅线的立体结合,不仅突出了志愿军组织形式的优越性,更全景画的呈现出以弱胜强,以正胜邪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一场局部战斗的写实案例,反映出这场战争在20世纪中国史和整体世界史中的重要意义。推荐人:张小迪(北京电影学院)






● 读 • 历史 || 2020年度“通识阅读”书单

● 读 • 中国 ||  2019年度“通识阅读”书单

● 新年特辑|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21年

● 我们致敬 || “ 经典与解释 ”的2020年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19年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18年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17

(编辑:张梦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