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古今丛编(刘小枫主编)
出版说明
自严复译泰西政法诸书至20世纪40年代,因应与西方政制相遇这一史无前例的重大事件,我国学界诸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西学堂奥,凭着个人禀赋和志趣奋力迻译西学典籍,翻译大家辈出。其时学界对西方思想统绪的认识刚刚起步,选择西学典籍难免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和偶然性。1950年代后期,新中国政府规范西学典籍译业,整编40年代遗稿,统一制订选题计划,几十年来寸累铢积,至1980年代中期形成振裘挈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体系。尽管这套汉译名著的选题设计受到当时学界的教条主义限制,然开牖后学之功万不容没。80年代中期,新一代学人迫切感到必须重新通盘考虑“西学名著”翻译清单,首创“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这一学术战略虽然是从再认识西学现代典籍入手,但实际上有其长远考虑,即梳理西学传统流变,逐步重建西方思想汉译典籍系统,若非因历史偶然而中断,势必向古典西学方向推进。正如科学不等于技术,思想也不等于科学。无论学界迻译了多少新兴学科,仍与清末以来汉语思想致力认识西方思想大传统这一未竟前业不大相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学界侈谈所谓西方文化,实际谈的仅是西方现代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学术传统,尤其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兴起后出现的若干强势国家所代表的“技术文明”,并未涉及西方古学。对西方学术传统中所隐含的古今分裂或古今之争,我国学界迄今未予重视。中国学术传统不绝若线,“国学”与包含古今分裂的“西学”实不可对举,但“国学”与“西学”对举,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培育起来的现代学术习性:凭据西方现代学术讨伐中国学术传统,无异于挥舞西学断剑切割自家血脉。透过中西之争看到古今之争,进而把古今之争视为现代文教问题的关键,于庚续清末以来我国学界理解西方传统的未竟之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丛编以标举西学古今之别为纲,为学界拓展西学研究视域尽绵薄之力。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西方经典编译部甲组
2010年7月
书 目
●《双重束缚: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2006年)
●《宗教经验种种》(2008年)
●《越界的现代精神》 (2008年)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古今丛编
刘小枫 ◉ 主编
01
双重束缚
——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
295页,2006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基拉尔的九篇著作和一篇访谈,内容涉及哲学、社会学和文学批评领域的摹仿概念。这些关于摹仿性欲望的理论来自文学文本,对发现了摹仿性欲望并揭示其某些后果的文学文本,如加缪的《局外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以及莫里哀的《贵人迷》等著作进行了深刻分析。基拉尔是当代最才华横溢、争强好胜、发人深省的思想家之一……他渴望论战、充满激情、坚定专一,他是一个偶像破坏者,毫不犹豫地同诸如弗洛伊德、列维系-斯特劳斯、德勒兹和拉康等人交锋。
目 录
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中译本前言 刘小枫引 言1.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摹仿性欲望2.重审加缪的局外人3.地下评论4.疯癫之略——尼采、瓦格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5.成体系的精神错乱6.危险的平衡:一种喜剧理论7.文学和神话中的瘟疫8.列维一斯特劳斯和当代理论中的区分与互反性9.神话文本中的暴力和表现10.与勒内·基拉尔的访谈02
宗教经验种种
[美]詹姆斯 著 尚新建 译330页,2008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一。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种种宗教经验,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始终,思路清晰,洞见迭出。更让人震动的是,詹姆斯分析宗教情感时既没有沾染宗教的情绪而陷于狂热,也没有因理智的分析而显得干枯,而是真挚情感与清明理性的完美结合。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关涉一个全球论题和东西方宗教经验的多维层面。他的生动实例加上精彩描述,激发了国内外好几代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本书曾有中译本,但译笔古奥,现译者为实用主义研究专家,译笔精准。
目 录
03
[美]罗森斯托克-胡絮 著 徐卫翔 译
304页,2008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由耶稣所启示的活的上帝,永远与哲学家们的纯粹概念的上帝相区别。上帝不是个对象,而是位格;他不是个概念,而是名字。没有人可以看到一个作为对象的上帝。上帝看着我们,在我们张开眼张开嘴之前,他就已经看着我们了。他就是使我们言说的力量。他将生命的言词放在我们的唇舌之上。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英文版导论(哈罗德·斯塔默)
序言 我们与命运有约
第一部:伟大的过渡期
第一章 我不够资格
行动与言说的冲突
词与名的冲突
第二章 过渡期的美国:1890至1940年
近郊
公路上的灵魂
罪的新本性
脱离于我们的时代
孩子不是成人之父
东方对我们的入侵
约翰·杜威
达尔文
第二部:当时间脱节
第三章 未来的创造
异教的征服
先行体验死亡
历史的意义
进步:基督教的还是现代的科学和基督教纪元
信仰的间断
第四章 对活的上帝的信条
上帝是如何为人所知的
成年人和信条
基督的神性
我们要造人
第五章 救恩计划
三个时代
启示的传承——意义的再生
肉欲对道成肉身
匿名的基督教
言的死和复活
第三部:我们时代的身体
变迁
第六章 哦,幸运的罪!或回顾教会
机械论还是弱点?
四边形:卡尔西顿、法兰克福、佛罗伦萨、斯德哥尔摩
第一幅画面:缺乏信仰
第二幅画面:缺乏明爱
第三幅画面:人类心灵的复兴
第四幅画面:重新接纳救恩计划
教会史
第七章 十字架的穿透
作为实在的十字架
佛陀
老子
亚伯拉罕
耶稣
作为一部“旧约”的“社会科学”
第八章 和平的节奏或我们的“今天”
节日的敌人
将要到来的主日
短期的经济
武士和思想家
扎营的心灵
新世界的节奏
04
[法]科耶夫 等著 邱立波 编译
459页,2008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科耶夫是20世纪与施米特和施特劳斯齐名的西方著名哲学家。本书收入的文章包括科耶夫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和其他学者对科耶夫的研究文章,涉及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领域。书中文章多为名作,系首次译为中文。科耶夫1945年向戴高乐提出“拉丁帝国”这个概念,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作出了判断:苏联和美国会成为影响世界的帝国,这已经天才地预见到“冷战”的到来,作者也以“普遍均质国家”这一理论带动了后来形形色色的“全球化”主张。拉丁帝国大概就是对种种现代问题的一种抵抗方式。
目 录
编译者前言:绝对精神的喜剧与自我意识的悲剧(邱立波)
第一编法国国是纲要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理念科耶夫—费舍德文献科耶夫—施米特通信从欧洲视角看殖民主义第二编科耶夫的拉丁帝国世界的多样性:新背景、旧同盟世界的多样性帝国问题资本主义、文化与民主西方与非西方施米特的欧洲施米特的大空间秩序概念欧洲与世界新秩序三种全球秩序观念第三编普遍均质国家的合理性评科耶夫《无神论》评《法权现象学纲要》评《僭主的爱欲》05
[德]西美尔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为西美尔文集的一种,本书由以货币哲学和性别哲学为主题精选出来的、最能体现西美尔独特的社会学(或文化哲学)风貌的10篇论文,以及两篇分别代表了国内外西美尔研究水准的研究性论文组成。此种编排可谓文集类书籍中的经典。西美尔文风的生动优雅,加上选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及精深的学术修养,共同造就了本书的精品地位。
从内容上说,西美尔的社会学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的“宏大”社会学,前者带有更多的经验、感觉特征,注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感觉,这使得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独到而深刻。
目 录
06
[法]科耶夫 著 邱立波 译
674页,2011年1月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导言 邱立波
法文版说明
英译本致谢辞
英译本翻译说明
导言(第一节 - 第三节) 科耶夫
第一部分 法权自身(第四节 – 第三十三节)
第一章 法权的定义(第五节 – 第十九节)
第二章 法权的现实:法权、社会、国家(第二十节 – 第二十五节)
第三章 法权的特殊性与独立性:法律性活动与其他人性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正义的理念(第二十六节 – 第三十二节)
第二部分 法权的起源与进化(第三十四节 – 第四十六节 )
第一章 法权的源泉:作为正义理念之源泉的、关乎人类起源的、对于承认的欲望(第三十五节 – 第三十八节)
第二章 法权的诞生:互为反题的主人正义与奴隶正义(第三十九节 – 第四十三节)
A.平等性正义与贵族性法权(第四十节 – 第四十一节)
B.等价性正义与资产阶级法权(第四十二节 – 第四十三节)
第三章 法权的进化:合题性的公民正义(平衡性的正义)(第四十四节 – 第四十六节)
第三部分:法律体系(第四十七节 – 第七十节)
第一章 法律现象的分类(第四十八节 – 第五十二节)
第二章 对几种类型的法律现象的初步研究(第五十三节 – 第七十节)
A.国际法,国内法,国家法律体系的多元性(第五十四节 – 第五十七节)
B.公法(第五十八节 – 第六十节)
C.刑法(第六十一节 – 第六十三节)
D.私法(第六十四节 – 第七十节)
a.家族性社会的法权(第六十五节 – 第六十六节)
b.经济性社会的法权(第六十七节 – 第七十节)
索引
科耶夫年谱 陈怡君译
07
[法]马南 著 崇明 倪玉珍 译
197页,2011年8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中译本导言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民主的定义
第二章 民主制与贵族制
第三章 民主平等的力量
第四章 社会权力
第五章 民主的柔和
第六章 民主时代的人
第七章 民主与人性
第八章 民主与宗教
第九章 民主与民主革命
结语
附录政治哲人托克维尔
08
董成龙 编译
200页,2015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编者搜集了美国最重要的教育家哈钦斯以及著名学者加尔斯顿、雅法等关于文明教育的论述,这些作者一致反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主张面向所有专业的通识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的本科生模式。其教育理念的根基是伟大的经典作品。
这些论述呈示了上个世纪中后期那个时代新生的古典主义,亦为当代中国大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明智,是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的明智。通过阅读伟大的作品(巨典)创造“伟大的对话”,进而保持下来一种探索和讨论的传统。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不是将知识当作手段的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
目 录
文明教育的自觉与自决(编者导言)
伟大的对话(哈钦斯)
一、西方的传统
二、现代
三、教育与经济
四、博雅教育的消失
五、实验科学
六、全民教育
七、成人教育
八、下一个大转折
九、东方与西方
十、致读者的一封信
围绕《封闭的美国精神》的讨论
苏格拉底式理性与洛克式权利(加尔斯顿)
人性化的信念和贫乏的质疑(雅法)
哲学、科学与开放的美国精神(马斯特)
布鲁姆的写作手法(莫里西)
封闭的哲学精神(诺依曼)
关于《西方世界的伟大作品》丛书(哈钦斯)
丛书的历史与意图
走入丛书的可能途径
《西方世界的伟大作品》丛书目录
《西方世界的伟大作品》十年阅读书目
09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黄敏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译者对照德文原文和两种现有英译本重新翻译该书,为其划分章节并添加标题,同时逐段笺释和疏解。笺释即疏通文字,并加之以简短的论证和评价;疏解则提供具有结构价值和全局地位的说明和论述。这是一本《逻辑哲学论》的解释性作品,与流行的解读作品大相径庭。在书中,《逻辑哲学论》在何种意义上是一部伦理学作品,维氏的逻辑思考与人生问题以何种方式连接在一起,都得到了自然的理解。
目 录
序言
1.世界
2.事实
3.思想
4.命题的本质
5.命题的逻辑分析
附录1:维特根斯坦与康德
6.诸种命题
附录2:《逻辑哲学论》说了什么
10
多维视界中的维特根斯坦
[美]威瑟斯布恩 等著
张志林 程志敏 选编
郝亿春 李云飞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15篇西方学者从思想史、文化史角度阐释维特根斯坦的论文,为槛外人说法,较为浅易。这十五篇论文正好展示了一幅幅难避诱惑、不畏艰难的图景。根据论文研究的核心主题,我们将它们纳入四个标题之下,构成全书四编之框架。
收入第一编的两篇论文突显维特根基斯坦与哲学史的关联。第二编中的六篇文章立足于现代哲学背景来展开对维特根斯坦的探讨。第三编跳出哲学外却又不离哲学,主要展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运思可能给政治生活、社会科学、诗歌理解和音乐阐释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目 录
编者导言:论不尽的维特根斯坦/张志林
第一编 哲学史图景中的维特根斯坦
思想和实在: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施怀泽乡
维特根斯坦与古典怀疑论/福格林
第二编 现代哲学背景中的维特根斯坦
弗洛伊德与维特根斯坦/拉赛洛维茨
卡尔纳普和维特根斯坦的“无意义”概念/威瑟斯布恩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施皮格伯格
维特根斯坦对“解释学问题”的消解/桑克
维特根斯坦论解构/斯通
维特根斯坦、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可能性/罗森
第三编 多维视界中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与保守主义/舒尔特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其政治思想的关系/凯瑞
维特根斯坦与社会科学/鲁宾斯坦
维特根斯坦与诗歌/法尔克
维特根斯坦论语词和音乐/刘易斯
第四编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指归
维特根斯坦与禅/康菲尔德
维特根斯坦泼洒在宗教上的光亮/哈德逊
附录 维特根斯坦小传
后记
11
货币哲学
陈戎女 耿开君 文聘元 译
384页,2002年6月/2018年11月(修订第三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货币哲学》出版于1900年,是西美尔为数不多的大部头著作之一,主要阐释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货币哲学》并非一部纯粹的经济学著作,分析货币的社会经济机制不是西美尔货币理论的重点,货币及其制度化的现代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内在生活、精神品格的影响,才是西美尔货币文化-现代性理论的要旨所在。全书分为分析卷和综合卷两大部分,按西美尔自己的说法,“第一部分将从那些承载货币之存在实质和意义的条件出发阐释货币”,第二部分则从货币对内在世界的影响的角度考察“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与结构”,即“对个体命运的链结、对一般文化的影响。”顾名思义,“分析卷”从社会生活入手剖析货币的本质,剖析产生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所满足的需求,“综合卷”则反之,综合考察货币对整体的人类生活的影响,以此建立起西美尔式独特的世界图景。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12
[美]卡莱欧 著
吴安新 杨颖 译 黄涛 校176页,2015年9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汉语学界早就知道柯勒律治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诗人,但他也是政治思想家,是所谓“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本书作者卡莱欧甚至认为,英国保守主义的真正奠基人并非柏克,而是柯勒律治——这却是汉语政治法律思想界一直以来陌生的事。
本书对柯勒律治政治哲学的研究,凸显了柯勒律治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政治思想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弥补了当前学界的不足——只知有以边沁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思想,而不知有以柯勒律治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思想。此外,由于柯勒律治是最早将德国古典哲学的政治法律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英国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人物,本书对我们理解19世纪下半叶英国观念论的社会思想运动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13
宋旭红 编译
内容简介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译》是一本西方中世纪诗学文选。在西方诗学或文论史上,中世纪研究相对较为欠缺。有鉴于此,本书选编了八篇珍贵的中世纪诗学批评文献,选文范围始于古典主义晚期,终于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时代,打破读者关于中世纪必属基督教的刻板印象,不仅将长达千余年的欧洲中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轮廓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部分极为难得的资料。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在每篇译文前附有简短导语,用以介绍作者、提要作品、评述其历史影响等,并给出中译参考底本。
目 录
代序:何为“中世纪”的“诗学”?(杨慧林)
译序 (宋旭红)
论戏剧 (埃文蒂乌斯)
论喜剧 (多纳图斯)
《理想国》中的难题:诗艺的性质 (普罗克洛斯)
关于《诗篇》的阐释问题 (阿塔纳修斯)
维吉尔作品的道德哲学注释 (富尔根蒂尤)
亚里士多德《诗学》注疏 (阿威罗伊)
新诗学 (温索夫的杰弗里)
异教神谱 (薄伽丘)
书 摘
代序:何为“中世纪”的“诗学”?
杨慧林
“欧洲中世纪诗学”或许会引人质疑,这既是因为“中世纪”本身的某种含混,也是因为“诗学”在“中世纪”的独特意味。如何从不同的历史划分中辨识“中世纪”?如何在神学一统天下的中世纪理解“诗学”?宋旭红教授编译这本书,再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通常认为“中世纪”之说来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用以区分文艺复兴和此前的封闭时代。比如彼得拉克就称之为“黑暗时代”(Dark Ages),后人则多用“中间时代”(Medieval Times)来描述这个“并非一个世纪”的历史阶段(not a century ... but a series of centuries),从而“中”的涵义愈发凸显。后来基督教新教的思想家也沿用这一概念,表示自己才与真正的信仰传统直接相连,而宗教改革之前只是“过渡性的”。
但是如果细加追究,这些说法其实都源于中世纪神学家德尔图良:“德尔图良特别强调未来的圣灵的国度,因而认为现在是罪恶和平庸的中间时代(tempus medium),由此他首创了‘中世纪’这个历史观念。”德尔图良的意思是说:人类来自一个完满的世界,最后还要过渡到一个完满的世界,不完满的现世只能算是“过渡期”。此言之所出,尚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亦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可见这一“过渡期”的“中间”并非以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的“两个高峰”作为参照,却是中世纪神学家对“此世”的界说。因而“中世纪”之说所暗示的,本来是一种“彼岸”意识,其他则应该是后世的引申。
▲ 德尔图良 ( Tertullianus,155–240)
另一方面,“中世纪”也未必能作为准确的时间概念。比如奥古斯丁虽然经历了罗马帝国的东西分治,却离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尚有数十年,因此将其归入古罗马时代好像并没有错。那么,为什么西方的相关研究总是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作为最重要的中世纪思想家?况且被纳入“中世纪”的“古人”远不止奥古斯丁一位。比如比尔兹利《美学史:从柏拉图到当代》一书,“中世纪”一章分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阐释理论三节,其中的“寓意批评”上起德尔图良、奥利金、波伊提乌、埃里金纳,下至圣维克多的雨果和但丁,乃至“中世纪”一脉绵延千年。本书所选的文献同样如此。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译》所收文献,曾被西方学者整理为英文,但是据说出版这些材料的机构后来居然倒闭了。“中世纪诗学”之难,或可由此体会。从现代人的角度看,中世纪诗学当然带有“过渡性”的意味;抛开某些神学的演绎,其中似乎大都是对古代学说的归纳甚至重复,未必有多少诗学本身的价值。比如本书所选的八篇文献,戏剧、喜剧、诗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等等都不是新鲜的主题,尽管这些文字可能如宋旭红教授在“译序”中所说 “打破了中世纪必属基督教的刻板印象”,又如何才成其为“中世纪诗学”呢?
除去承上启下等一般性评价之外,通过承接(或者摹仿)古代诗学,又在文艺复兴以及后世得到延展,真正有意味的思想链条也许必须还原于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形态;由此才能从“创造”“寓意”“类比”“象征”“符号”等强烈的兴趣及其暗示中理解欧洲中世纪的诗学观念和艺术实践。
就此而言,西方学界的许多研究并不尽如人意。比如1952年出版的《英语文学批评:中世纪时期》(English Literary Criticism: The Medieval Phase),仅限于英语文献而难以贯通线索;1969年出版的《中世纪美学》英译本(The Esthetics of the Middle Ages),仅限于建筑、雕塑、音乐、绘画而文学研究则付之阙如;1963年还出版过分析中世纪诗歌词语结构的《文体学》(Stylistics),更早的则有1928年出版的《中世纪修辞学与诗学》(Medieval Rhetoric and Poetics),但是对中世纪诗学的核心似乎都欠恰当的把握。本书“译序”中提及的赛尔登和亚当斯关于文学批评的两部大书,亦复如是。
艾柯对中世纪研究着力颇深,在他看来,关于“中世纪诗学”的误解从鲍姆加登 “感性知识的科学”、克罗齐“情感的抒情性直觉”开始便已注定;有如克罗齐的断言:“托马斯·阿奎那关于艺术和美的观念……是极端宽泛的……无论对于整个中世纪还是对于托马斯·阿奎那,美学问题都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艾柯认为“这一判断足以断送关于中世纪美学的任何研究”,然而“如果换一种思路,让美学指向关涉到美的全部问题领域”,那么“只需要用哲学的方式阅读神学”,便可以“解开其间的纠缠”,重新发现和理解中世纪。
进而言之,“欧洲中世纪诗学”之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本书不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最为典型的神学家,而是力图更多反映中世纪宗教色彩与世俗论题的融通;然而象征着正统和“尼西亚信经”的阿塔纳修绝非普通的信仰者,一旦由他论及《诗篇》的阐释,“讽谕”和“释经”便必定成为一体之两面。
▲ 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
印度学学者波洛克曾引用一句戏言:“一切宗教争端都起因于对语法的无知。”其由来则是著名的麦克斯·缪勒对《梨俱吠陀》是否允许烧死寡妇的一个诗句的校勘,以为“由一个无耻的祭司有意篡改的版本……应对成千上万无辜牺牲了的生命负直接责任”。可惜,“缪勒对这一段的解读和对这一刑罚的理解都错了”。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古希腊诗歌丛编(娄林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赫西俄德集(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荷马注疏集(程志敏主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柏拉图注疏集(刘小枫、甘阳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马基雅维利集(刘训练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洛克集(赵雪纲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刘森林主编) ● 纪念卢梭诞辰310周年 | 经典与解释书系 · 卢梭集系列出品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施特劳斯讲学录(刘小枫主编)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