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德意志古典传统丛编(刘小枫主编)

古工坊 古典学研究 2023-03-13
德意志古典传统丛编


◭ 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柏林勃兰登堡门



出版说明

德意志人与现代中国的命运有着特殊的关系:十年内战时期,国共交战时双方的军事顾问都一度是德国人——两个德国人的思想引发的中国智识人之间的战争迄今没有终结。百年来,我国成就的第一部汉译名著全集是德国人的……德国启蒙时期的古典哲学亦曾一度是我国西学研究中的翘楚。

尽管如此,我国学界对德意志思想传统的认识不仅相当片面,而且缺乏历史纵深。长期以来,我们以为德语的文学大家除了歌德、席勒、海涅、荷尔德林外没别人,不知道还有莱辛、维兰德、诺瓦利斯、克莱斯特……事实上,相对从事法语、英语、俄语古典文学翻译的前辈来说,我国从事德语古典文学翻译的前辈要少得多——前辈的翻译对我们年青一代学习取向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视,理解德意志古典思想的复杂性是我们必须重补的一课。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西方经典编译部乙组2003年7月


◭ 《雾海上的漫游者》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绘,汉堡美术馆藏



已出书目


● 《舍勒思想评述》(2003年)● 《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2005年)●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2005年)● 《论莫扎特》(2005年)● 《黑格尔的观念论:自意识的满足》(2006年)● 《德语美学文选》(上、下)(2006年)● 《德语诗学文选》(上、下)(2006年)● 《自我之书:维兰德的〈阿里斯底波和他的几个同时代人〉》(2006年)●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诺瓦利斯选集卷一》(2007年)● 《大革命与诗化小说:诺瓦利斯选集卷二》(2008年)● 《纪念苏格拉底:哈曼文选》(2009年)● 《黑格尔与普世秩序》(2009年)●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全三卷)(2009年)● 《〈实践理性批判〉通释》(2011年)● 《浪漫派的将来之神:新神话学讲稿》(2011年)●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2012年)● 《瓦格纳的政治神学:革命与宗教之间的艺术》(2015年)● 《现实与理性:黑格尔与客观精神》(2018年)●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2018年)● 《彭忒西勒亚》(2018年)● 《论荷尔德林》(2019年)● 《〈杜伊诺哀歌〉笺注(2021年)● 《尼伯龙人:德意志悲剧》(2021年)● 《〈浮士德〉发微》(2022年)● 《克劳塞维茨论现代战争》(2022年)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德意志古典传统丛编

刘小枫   主编






01



舍勒思想评述

[美]弗林斯 著 译145页,2003年1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舍勒敏锐的思想洞察和宏富的精神才华曾使许多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感到无从描绘,韦伯称其为“现象学家、直觉思想家、浪漫的浪漫论者、形而上学家、神秘主义者……”。舍勒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思想、政治学诸学科都有独到的开拓性贡献,对欧洲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舍勒思想也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反基督思想最具哲学深度和学术分量的反驳。本书阐明了爱是精神和理性之母。它是人类参与客观世界全部精神活动的源泉,没有参与的行为(爱),人就不可能参与(认识)世界的事件等内容。


目  录

* 上下查阅更多内容


中译本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舍勒全集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关于身—心世界
第三章 情感层面
第四章 爱的秩序
第五章 怨恨
第六章 实质的价值伦理学
第七章 作为位格的人
第八章 人与上帝
第九章 知识与实在
第十章 谐调的时代
附录
舍勒著作的英译本
译后记

02



浪漫派风格

——施勒格尔批评文集

[德]施勒格尔 著  李伯杰 译

 275页,2005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弗·施勒格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精神领袖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制定者,他的思想对整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美学、语言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秉承了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弘扬,并且把对启蒙运动的怀疑、批判的原则加以发扬光大,对启蒙理性本身也产生怀疑并发出追问,扩大了理性的范围;另一方面他又注意到理性的局限,把目光转向自然,为德国浪漫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贡献巨大。这个施莱格尔文集集中了施莱格尔早期中的主要作品,反映了施莱格尔最富于创造性的时期的思想。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史料来源缩写对照表插图检索名录致谢致读者
导论
第一章:英雄诗系与特洛亚战争传统诗系诸诗歌的起源英雄诗系的编修特洛亚战争的“诗系”传统特洛亚战争的“诗系”图画更晚近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荷马史诗与特洛亚战争传统荷马史诗中的“诗系”神话荷马史诗的年代伊利亚特式图画库克洛普斯:图画与民间传说荷马式文段
第三章:英雄诗系与荷马史诗围绕着荷马史诗的删减诗系诸诗歌的范围荷马史诗对英雄诗系产生影响?英雄诗系的非荷马性
结论
附录一 弗提乌斯与普罗克洛斯附录二 R. Cook的图表附录三 下至公元前600年的特洛亚战争图像附录四 弄瞎[独目巨人]并逃离[其洞窟]的图像附录五 描绘树叶的若干文段选录附录六 “《伊利亚特》威尼斯A本”(Venetus A)图例
参考文献

03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里尔克 勒塞 等著

刘小枫 选编  林克 译235页,2005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人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哲人如海德格尔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形而上学的现代性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基督神学的现代性问题。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说过,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

选编这个集子旨在为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中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宗教思想材料十分难得,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蒂尼一文系他解读《杜伊诺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蒂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里尔克的诗作。

目  录

编者前言 刘小枫

杜伊诺哀歌 里尔克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里尔克

里尔克的宗教观 勒塞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瓜尔蒂尼


04



论莫扎特

卡尔·巴特 等著

刘小枫 选编  朱雁冰 译

 130页,2005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莫扎特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不仅音乐创作史如此——柴柯夫斯基和马勒都把他奉若神明,思想史上的影响同样如此。

本书提供了莫扎特音乐与基督神学的关系的两份现代文献:一,现代基督教神学泰斗卡尔·巴特在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时写的几篇隽永的随笔;二,现代天主教神学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汉斯·昆在莫扎特忌辰二百周年时写的两篇研究论文。基督宗教与欧洲音乐的关系,并非仅体现在欧洲音乐史上至今仍在发展的宗教性作品,也体现在神学家对音乐的沉思——施韦策尔曾写过五十多万言的巴赫研究。

目  录

编者前言(刘小枫)/1

论莫扎特的自由(卡尔·巴特)/5

我与莫扎特/7

给莫扎特的感谢信/9

说莫扎特/19

论莫扎特的自由/29

莫扎特:超验的踪迹(汉斯·昆)/37

引言/39

超验的踪迹——对莫扎特音乐的体验/41

一、天主教的?/42

二、宗教性的?/45

三、神性的?/48

四、人性的、太人性的/51

五、奥秘/53

六、幸福感/56

七、结语:超验的踪迹/63

人民的鸦片?——对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曲》的神学思考/69

时代背景/70

《慈悲经》/73

《荣耀颂》/74

《信经曲》/80

《圣哉经》/84

《羔羊经》/89

三部曲里有一个世界(居尔克)/97


05



黑格尔的观念论

——自意识的满足

[美]罗伯特·皮平 著  陈虎平 译

508页,2006年7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从哲学上看,本书或许至少可以起到这样三个功能:一,作为黑格尔哲学的一次分析,尤其是从康德以来的渊源来考察黑格尔。二,作为从康德到费希特到谢林再到黑格尔哲学思路的一种清理,在一定范围内与杨祖陶先生《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书的思路可作一定程度的相互说明,相互支持。三,作为当代仍然可行的一种哲学纲领,尤其是从康德先验观念论以来所开创的先验条件的哲学纲领。

目  录

致谢主要文本缩略语第一部分 观念论的背景第一章 导言第二章 康德的和黑格尔的观念论一、统治二、黑格尔论康德的观念论三、统觉和观念论四、康德的形式性第三章 费希特的贡献一、康德主义的精神二、费希特的统觉三、《知识学》中的观念论第四章 耶拿时期的阐述一、谢林和耶拿时期的著作二、反思和思辨三、反思的判断和思辨的判断四、同一理论第二部分:观念论的现象学第五章 耶拿现象学中的怀疑论、认识和真一、观念论和怀疑论二、现象学的演绎三、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四、反对意见第六章 克服意识一、指示词、描述词和理论二、认之为真三、颠倒的世界第七章 满足自总识一、黑格尔的转折点二、对主的畏是智慧的开端三、观念论和绝对论的立足点第三部分 观念论的逻辑第八章 客观逻辑一、什么是思辨的逻辑?二、是与思三、关于此在的思想第九章 被反思的存在一、本质一观念论问题二、反思和直接性三、有根据的现象四、现实第十章 黑格尔的理念一、概念的概念二、主观的概念三、目的和逻辑的生命四、绝对理念五、未解决的问题注释参考文献索引中文本附录一 德、英、中文部分术语对应表中文本附录二 《精神现象学》德、英、中文章节对照中文本附录三 《逻辑学》德、英、中文章节对照中文本附录四 黑格尔研究文献中文译本举略

06



德语美学文选(上、下)

刘小枫 选编

827页,200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美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物(尤其是康德的知识学说),尽管它的含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感觉”一词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是一个重大的现代性问题。倘若不是把美学当作一门正儿八经的学科来看待,而是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来探究,至少有思想史意义。本书由刘小枫选编,2006年重新编排出版。书中选编了近四百年来的德意志美学的著名论作,包括了鲍姆伽通、席勒、黑格尔、谢林、布伦塔诺、柯亨、哈特曼、布洛赫、维特根斯坦、马尔库塞、伽达默尔、巴尔塔萨、哈贝马斯等31位德语国家作者的文章,分上下两卷。


目  录

中译本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舍勒全集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关于身—心世界
第三章 情感层面
第四章 爱的秩序
第五章 怨恨
第六章 实质的价值伦理学
第七章 作为位格的人
第八章 人与上帝
第九章 知识与实在
第十章 谐调的时代
附录
舍勒著作的英译本
译后记

07



德语诗学文选(上、下)

刘小枫 选编

 900页,200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德意志民族的诗学是与现代性问题纠结在一起的,从而为我们审理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卷宗。本书是一本德国诗学论文选集,由刘小枫选编,2006年增补篇目后重新修订出版。收集了自莱辛、赫尔德、席勒以至海德格尔、布莱希特、阿多尔诺等50位文学、哲学、美学名家的经典作品,其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寓言、喜剧、悲剧、小说、诗歌、童话、哲学、历史、语言等,一册在手,德国文艺理论的整体面貌一览无余。该文选体量庞大,但不是为我们如今学科分类中的“文艺理论”或“美学”提供参考资料,而是为理解西方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一宗原始文献,从而为明乎西方的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根本差异提供一次契机。


目  录

上卷

编者前言

莱辛

论寓言

关于悲剧的定义

赫尔德

论希腊艺术

批评之林

莎士比亚

席勒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节译)

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

论悲剧艺术

奥·威·施勒格尔

戏剧性与其他

洪堡

语言的两种形态:诗和散文

荷尔德林

书简两封

施勒格尔

关于神话的谈话

论莎士比亚

诺瓦利斯

断片

克莱斯特

论木偶戏

一位青年诗人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

海涅

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摘译)

黑贝尔

论戏剧风格

海特纳尔

当代喜剧

狄尔泰

德国文学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

各种世界观在诗中的地位

诗的伟大想象

哲学与宗教、散文及诗歌之间的联系环节

哲学与诗人之人生观

施皮特勒

孩子的梦

户外剧场

布拉姆

建立“开放的舞台”

弗洛伊德

论非永恒性


下卷

西梅尔

现代文化的冲突

柏拉图式的爱欲与现代的爱欲

伯尔舍

自然科学与诗歌

戴默尔

哲学的世界观与诗意的世界观

胡赫

行乞的歌手

盖奥尔格

《艺术之页》导言

巴尔拉赫

致一位年轻神甫的信

舍勒

论悲剧性现象

霍夫曼斯塔尔

钱多斯致培根

荣格

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托马斯·曼

从我们的体验看尼采哲学

论小说艺术

博尔夏特

反现代

瓦尔登

诗中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表现主义(节译)

凯泽

幻象与形象

海塞

艺术家与精神分析

布伯

创作与存在

施本格勒

历史文化艺术

穆西尔

精神的颠覆——一种非常神秘的时代病

卡夫卡

致斐丽斯

御旨

本恩

创造性的忏悔

抒情诗的自我

抒情诗问题(节选)

考考斯卡

论幻觉的本性

维歇特

论忠实的伴侣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

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科恩费尔德

充满活力的精神之人

奥顿

亚当

布拉斯

写在前面的话

魏菲尔

名词与动词——诗学笔记

海尼克

趋于艺术的灵魂,趋于灵魂的意志

恽格尔

机器之歌

米伦多夫

语言的更新

黑克尔

何为卉典艺术?

布莱希特

大众性与现实主义

移情论批判

论叙事剧

论教育剧

阿多尔诺

论艺术

当代小说中叙述者的处境(节译)

谈谈抒情诗与社会的关系

施泰格

时间和诗的想象



08




自我之书

——维兰德的《阿里斯底波和他的几个同时代人》

[意]利茨玛 著 莫光华 译

425页,200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自我之书》是利茨玛研究维兰德的长篇小说《阿里斯底波和他的几个同时代人》的专著,其中谈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时德语知识界的一些反应及其思想史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启蒙时期的一些情况。利茨玛以维兰德的方式来研究维兰德,也就是说,以近乎小说的形式来探讨思想问题,非常好看,读起来很轻松。

这位古典语文学家颇有尼采风范:不仅对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了如指掌,而且对现代-后现代的种种“论说”也非常熟悉、看得很透,书中不时学尼采的样子,要挖苦“后现代”大师几句。如果德国的大学还能继续培育出利茨玛这样的古典语文学家,德国的大学就不会败坏下去———尼采当年就这样期待过。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王制》

第二章 政治

第三章 哲学

第四章 莱怡丝

第五章 美学

第六章 《会饮》

附录一 维兰德评传

附录二 维兰德年表



09



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

——诺瓦利斯选集卷一

诺瓦利斯 著  

刘小枫 编 林克 译

314页,2007年7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诺瓦利斯是德国浪漫派中最具天才的诗人,有“蓝花诗人”之称,是浪漫派文体(断片)写作的代表,他的才情绝非仅仅在诗歌语言方面,他也是独特的基督教思想家、政治-神学家。在德语基督教隐微思想史上,诺瓦利斯是自波默以来的思想大家。他所代表的浪漫派思想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政治的,乃法国大革命以后反启蒙理性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尖锐表达。本书收入了诺瓦利斯的诗、文与断片,是一个精当的选本,相关的解读结合诺瓦利斯的生平诠释了他的作品,突显了诺瓦利斯独特的基督教思想家的形象。

目  录

1. 编者前言

2. 诗 (诗歌、夜颂、虔敬之歌)

3. 断片(花粉、补遗、信仰与爱:国王与王后、新断片(节选)百科全书、断片补遗)

4. 文(基督世界或欧洲、日记摘录)

5. 解读 (诺瓦利斯及其隐微诗文、诺瓦利斯的属灵诗歌、《信仰与爱》解析、革命的目的论)



10



大革命与诗化小说

——诺瓦利斯选集卷二

[德]瓦诺利斯 著

刘小枫 编  林克 等译 315页,2008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诺瓦利斯两篇精彩的诗化小说《塞斯的弟子们》《奥夫特尔丁根》,并对其进行了经典解读。诺瓦利斯的小说《奥夫特尔丁根》出手不凡,已然跻身西方小说史——同时也是思想史的经典行列。他小说的写作起点很高——直接与柏拉图对话。换言之,诺瓦利斯不是与自己的德语前辈比高低,而是以柏拉图为楷模……《奥夫特尔丁根》的写作意图与柏拉图的《王制》和《蒂迈欧》直接相关。诺瓦利斯曾直言,《奥夫特尔丁根》就是“政治小说”。


目  录

编者说明

小说

塞斯的弟子们(朱雁冰译)

 一、塞斯的弟子

 二、自然

 关于《塞斯的弟子们》的笔记

奥夫特尔丁根(林克译)

 第一部 期望

 第二部实现

 [蒂克关于续集的报道]

解读

 伍尔灵斯 《塞斯的弟子们》解析(朱雁冰译)

 伍尔灵斯 《奥夫特尔丁根》解析(林克译)

附录

 巴特 论诺瓦利斯(林克译)

 维塞尔 诺瓦利斯关于死亡的革命宗教(石涛译)


11



纪念苏格拉底

——哈曼文选[德]哈曼 著

刘新利 选编  刘新利 经敏华 译

238页,2009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哈曼处在德国古典哲学建构的时代,他的思想涉及了许许多多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思想界感兴趣的题目,从前信仰主义的传统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哈曼的著述涉及神学、哲学、美学、语言学,甚至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等等。无论那门学问在那个时代是否已经独立成科,哈曼在他的著述中都提供了专业性很强的、极有价值的见解。在哈曼那里,哲学与神学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纪念苏格拉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哈曼的哲学代表作。本书参考了德国学术界公认的哈曼研究专家 塞尔斯在《哈曼:解除与解释》中的类编,着重选择了哈曼在四个方面的著述:自传、神学、哲学和语文哲学。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哈曼的生平与著作

哈曼文选

思考我的经历

零碎

一个基督徒对圣经的思考

纪念苏格拉底

致康德

希腊书信

探讨科研问题

友爱会骑士关于语言起源的最后遗言

语文学想法与疑问

哥尼斯堡教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理性纯粹主义元批判



12



黑格尔与普世秩序

[美]希克斯 等著

邱立波 编译

301页,2009年6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黑格尔是西方现代性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在他身后有占据思想要津之野心的思想家们必须要依据的要地或者必须要攻克的关口。黑格尔的魅力或者魔力在于,连很多就表面来看似乎在反驳黑格尔的人,其实都没有跳出黑格尔的视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直到今天为止的西方思想格局,仍然在黑格尔规划的彀中。本文集包括希克斯、米蒂亚斯、马勒茨等学者的论文,讨论了黑格尔的国际观、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以及对黑格尔的施特劳斯式的解读。真正黑格尔式的逻辑是:地球有一个,但世界却有多重(欧美世界,亚非拉世界等)。谁在企图让地球=世界,谁在企图用一个地球的模式改造世界从而让世界也只有一个,谁在企图用地球的“一”消融世界的“多”,谁就是真正绝对精神的扮演者。


目  录

编译者导言
绝对精神的政治面相和在世遭遇 希克斯黑格尔伦理思想中的个人主义、集团主义和普世主义 希克斯黑格尔论国际法、与世界共同体的可能性 希克斯黑格尔方法论下的区域主义、全球主义和世界秩序前景 麦克布莱德评希克斯《国际法与合乎正义的国际秩序的可能性》 米蒂亚斯黑格尔论作为国家基础的法律 米蒂亚斯黑格尔论政治权威的来源 马勒茨黑格尔《法权哲学》“导论”之导论 马勒茨“意志”在黑格尔《法权哲学》中的含义

13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全三卷)

[德]荷尔德林 著  刘皓明 译

 607页,2009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书分“文本卷”和“评注卷”(两册)。“文本卷”为德汉双语对照,按体裁和编年收录了荷尔德林1800-1807年间除赞歌外的全部诗歌作品(含完成作品,完整草稿、修改稿、不完整草稿、片段等)及其翻译。“评注卷”详尽阐述诗人后期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神学、哲学、诗学和美学内涵,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吸收西方学界最新成果,对所含作品逐一作了详尽的勘读、训诂、注释和解读,还结合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对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的完整翻译不仅填补了荷尔德林中译的空白,也将深化读者对西方历史和思想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理解。本书从语文学入手来展示思想史,这对帮助读者理解西方传统的渊源和治学方法,有重要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目  录

图版:荷尔德林画像 /1题辞 /1前言 /1鸣谢 /1凡例 /1哀歌和箴铭体诗迁徙者〔第二稿〕 /2哀歌〔《美侬哀悼丢提玛》前期稿〕 /12美侬哀悼丢提玛 /22施图加特 /34附录:秋节〔《施图加特》后期修改稿〕 /44〈墓志铭〉 /50饼与葡萄酒 /52夜〔《饼与葡萄酒》后期修改稿〕 /66通往乡间的通道 /80还乡 /84附录:还乡〔后期修改稿〕 /94六音步格诗和另体诗爱琴海 /100〈犹如当农夫在节日里……〉〔〈犹如在节日里……〉散文初稿〕 /124〈犹如在节日里……〉 /132致兰道尔 /140生命的中半 /144生年 /146哈特之廕 /148父国詠歌暨草稿致地母 /152德意志詠歌 /160在多瑙河的源头 /164迁徙 /172莱茵河 /182〈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前期稿〕 /200〈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后期稿〕 /208太平休日 /218独一的〔文本一〕 /232独一的〔文本二〕 /242独一的〔文本三〕 /252独一的〔文本四〕 /262拔摩岛 /272拔摩岛〔后期稿本的初稿〕 /292拔摩岛〔后期稿本的草稿片断合成文本〕 /312提坦们 /324家乡 /332哥伦布 /334路德 /346〈……梵蒂冈……〉 /348〈就是说从深渊……〉 /354
〈我曾问过摩萨……〉 /358〈克洛普施托克死于……〉 /362〈就是以往,父宙斯……〉 /364雕 /368日耳曼尼亚 /372〈可是当上天的……〉 /382〈如同鸟群缓缓掠过……〉 /392致首领〔第一稿〕 /394致首领〔第二稿〕 /398〈致圣母〉 /404最先来的〔第一稿〕 /420最先来的〔第二稿〕 /422最先来的〔第三稿〕 /428〈如同海岸……〉 /434〈就是当葡萄藤汁……〉 /436提埝岛 /438〈褐色枝叶上……〉 /444〈伊斯特河〉 /44〈……你以为,应跟……〉 /454纪念 /456姹女〔《姆涅摩绪涅》第一稿〕 /462姆涅摩绪涅〔第二稿〕 /468〈噫讴巴刻库……〉 /474〈你们安稳筑造的阿尔卑山……〉 /476海因里希帝 /480〈并同感半神……〉 /482希腊〔第一份手稿〕 /486希腊〔第二份手稿前期文本〕 /490希腊〔第二份手稿后期文本〕 /494附录:希腊〔A. BennholdtThomsen合成文本〕 /500〈人生是什么?……〉 /504〈神是什么?……〉 /506D.E. Sattler依据詠歌草稿和手稿片断合成的文本提埝岛Ⅰ /511提埝岛Ⅱ /518家乡 /52最先来的 /530提坦们 /535决断 /541哥伦布Ⅰ /548哥伦布Ⅱ /553希腊Ⅰ /558希腊Ⅱ /562姆涅摩绪涅 /567姹女 /571附录
厄琉希:致荷尔德林(黑格尔) /576专有名称索引 /581标题与首行编目 /607

14



《实践理性批判》通释[美]贝克 著  黄涛 译 394页,2011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地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进行了解释与评论,是第一部哲学意义上对“第二批判”的评注。作者在批判哲学的整体框架之内审查了康德的实践哲学,成功地将《实践理性批判》一书划分为各个相对独立但彼此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群,对其中的关键概念和命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借此全面反映康德实践哲学的思想。本书乃是将思想与文本相结合的典范,足以作为对康德加以评注的典范之作。该书原版自1960年出版以来,填补了康德学术研究上的空白,为学界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读物。作者对康德的思想作出了经典的解释,并把它放在康德哲学以及十八世纪道德哲学的语境中予以理解。


目  录

中译者说明

序言

关于引文的说明

第一章 《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道德形而上学写作计划的推迟

第三节 写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决定

第二章 理论理性的限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

第三节 “哥白尼革命”

第四节 理论的和思辨的理性

第五节 第三对二律背反

第六节 从自由的或然判断到实然判断的过渡

第三章 思维、行动和实践理性

第一节 行动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 行动的意动要素和认知要素

第三节 实践理性和意志

第四节 纯粹实践理性

第四章 “批判”之标题、意图和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本书标题

第三节 本书意图

第四节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第五节 先天综合的实践命题如何可能?

第六节 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关系

第七节 本书结构

第八节 序言中的各种争论

第五章 实践理性分析论的概要

第一节 “分析论”一词的含义

第二节 “分析论”的结构

第三节 “分析论”诸问题

第四节 “分析论”之通释的划分

第五节 第一章 §§1—8概要

第六章 经验性实践理性的分析论[Ⅰ]

第一节 经验性的实践理性

第二节 诸实践原理

第三节 诸规则

第四节 诸准则

第五节 存在经验性的实践法则吗?

第六节 假言命令

第七节 结论

第七章 经验性实践理性的分析论[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欲求

第三节 愉快

第四节 低级欲求能力

第五节 低级欲求能力的诸准则

第六节 幸福

第七节 利己主义

第八节 他律

第八章 道德律的形而上学演绎

第一节 “形而上学演绎”的理念

第二节 道德经验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对原则的首次接近

第四节 道德决断中的三项准则

第五节 原则的定义

第六节 自律

第九章 实践概念和判断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原则、概念和判断

第三节 善、恶的概念

第四节 实践理性的诸范畴

第五节 自由的范畴表

第六节 量的范畴

第七节 质的范畴

第八节 关系范畴

第九节 模态范畴

第十节 纯粹实践判断力的模型

第十章 纯粹实践理性之原理的“先验演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事实”

第三节 演绎

第十一章 自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意志和自由的两个概念

第三节 康德对第一批判之论证的概述

第四节 作为理论理念的自由

第五节 第三对二律背反的解决

第六节 实践自由

第七节 关于这一学说的批评

第八节 作为行动者一概念的自由;自发性

第九节 作为最高立法的自由;自律

第十节 这两个概念的综合

第十一节 小结

第十二节 道德邪恶

第十三节 自由与创世

第十四节 作为悬设的自由.

第十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感性论

第一节 心理学和伦理学的问题

第二节 一个彼此有别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第三节 早期回答的某些尝试

第四节 动机

第五节 欲求和愉快

第六节 敬重的起源

第七节 所谓的矛盾

第八节 道德情感

第九节 义务与人格

第十节 德性

第十一节 道德满足

第十二节 道德教育

第十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第一节 何谓辩证论

第二节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幻相

第三节 最高善的概念

第四节 纯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五节 纯粹实践理性相对于理论理性的优先性

第六节 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

第七节 信仰和无知

第十四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悬设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道德论证的结构

第三节 理念和公设

第四节 灵魂的不朽

第五节 上帝的存有

第六节 道德与宗教

第七节 两种令人敬畏的事物

参考文献

《实践理性批判》引文索引

人名和主题索引

译后记


15



浪漫派的将来之神

——新神话学讲稿

[德]弗兰克 著 李双志 译

446页,2011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

内容简介

弗兰克是政治思想史家,以研究西方启蒙运动以后的政治思想著称,先后任教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哲学系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图宾根大学作了题为Der kommende Gott(正在到来之神)的系列演讲——副题为“关于新神话学的系列讲座”,剖析启蒙运动以后各国思想界出现的新神话观念的政治含义及其与古希腊宗教的关系,指出以“理性精神”来标示现代精神是片面的,“神话精神”同样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这次演讲堪称20世纪后半期为数不多的著名学术讲座之一,本书即为其全部十一讲之结集。


目  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第一讲 引入主题

第二讲 神话的现存性

第三讲 初步尝试定义“神话”

第四讲 再次尝试定义“神话”

第五讲 赫尔德重新倡导神话

第六讲 早期浪漫派中赫尔德的继承者

第七讲 浪漫派关于新神话的理念

第八讲 新神话理念的政治化

第九讲 神秘宗教与公开宗教

第十讲 狄俄尼索斯与基督混为一体

第十一讲 基督与狄俄尼索斯合一的进一步例证

16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

[奥]里尔克 著 

林克 袁洪敏 译307页,2012年8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里尔克的三个创作阶段大概可以用几个地方来命名:俄罗斯(早期),巴黎(中期),杜伊诺—穆佐(晚期)。《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是里尔克在穆佐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收集了129封书信,时间从发现穆佐的1921年直到诗人逝世前不久的1926年底。在书信中,里尔克常常谈论自己的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种种经验、思考和感悟,涉及苦难、爱和死亡这三大主题。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写信的笔记录事实,主要为朋友讲述自己的生存境况,它是非抒情的。这也正是《书简》的语言特点,质朴无华,平实却不平淡。有人说,要是把里尔克的文字比作一件华丽的衣袍,那么书信就是衬里,这衬里实在精致,叫人有时忍不住翻过来穿。


目  录

* 上下查阅更多内容

中译本前言       1

书信                 1

德文版编后记    255

书信附录          257       


17



瓦格纳的政治神学——革命与宗教之间的艺术

[德]霍夫曼  黄明嘉 译

307页,2015年8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瓦格纳的政治神学》是作者霍夫曼对瓦格纳研究数十年的成果,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广阔的思想史视野表明,瓦格纳是今人认识德意志现代政治思想复杂性的范本之一。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篇幅很短,扼要检视从尼采、托马斯·曼到本雅明、阿多诺和当代的马尔夸特对瓦格纳思想的思考。第二部分是该书主体,作者以瓦格纳的创作史为线索展示瓦格纳政治-宗教思想充满矛盾的发展,既注重解析瓦格纳剧作中的思想,也重视辨析瓦格纳的政论和文论,并交互阐发。


目  录


中译本出版说明(刘小枫) / 1前言 / 1序论 瓦格纳的思想:问题及历史 / 5第一部分 阐释 / 19一、尼采:颓废与超人 / 20二、托马斯•曼:宗教仪式化的神话与人道主义批评 / 55三、本雅明、阿多诺与马尔夸特:肯定与意识形态批评 / 69第二部分 瓦格纳的神学美学:介于革命与宗教之间的艺术作品 / 83一、“戏剧使命”:改革与革命 / 891.梦幻剧与解放:从原始戏剧到《漂泊的荷兰人》 / 922.洛恩格林:上帝启示的终结 / 1173.拿撒勒的耶稣与革命理念 / 145二、“学习时代”:否定的辩证法 / 1591.主要的美学著作:从革命到艺术 / 1632.歌剧与戏剧:《尼伯龙族的指环》理论 / 1863.悲剧节,“神的悲剧”抑或羊人剧?音乐剧中既无解脱又无救赎 / 206三、“漫游年代”:去有神论的救赎理论 / 2251.艺术与政治,国家与宗教 / 2262.《帕西法尔》:舞台祭祀节日剧,空想的宗教礼仪 / 2503.革新代替革命:晚期论著《宗教与艺术》 / 284跋 / 305

18



现实与理性——黑格尔与客观精神[法]科维纲 著 张大卫 译520页,2018年5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享誉世界的黑格尔法哲学专家科维纲的学术力作,此书集中展示了他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诠释黑格尔经典的努力成果。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讨黑格尔为“法”这一概念所赋予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并指出这种重新定义与黑格尔对实定法(乃至法治国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认识有关。书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会作为实定法的实现条件所蕴含的现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对黑格尔与托克维尔之间的无声对话的构建为导引,展示了黑格尔版本的“超越民主”的国家建构。书的最后部分以西方制度主义的热点讨论为背景,探究了黑格尔法哲学中个体、规范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目  录


前言:没有形而上学的黑格尔?

引论:现实与理性

实在与现实

现实的逻辑学地位

“存在着的理性”

客观精神学说的对象

第一部分 法:抽象的实定性

引言:意志的客观性

意志的诸层次

客观化: 法

第一章 法:其概念及其诸种现实化

“哲学的法科学”:概念与理念

法的“扩充”

抽象法的抽象性

抽象法的现实化:市民社会

私法,社会冲突性,政治“联合”

低于法的法与超越法的法

第二章 在自然与历史之间:法

对近代自然法的批判:历史的重音

历史与理性:概念的规范性

黑格尔的自然法:私法的规范性基础

第三章 契约:社会的法律条件

承认的客观化

契约的法律意义

没有契约的国家

社会的契约化

第二部分 社会的活力与缺陷

引言:社会考古学

第四章 公民反对资产者?对于“整体精神”的探寻

回顾

从伯尔尼到法兰克福

从耶拿到柏林

第五章 法权状态:市民社会

从康德的“共和国”到自由主义的法权国家

人权:自由权

人权:“债权”

法律秩序:作为“法权状态”的市民社会

法权状态的界限

第六章 “丧失在它的两极中的伦理……”

从客观精神到伦理

伦理概念及其修改

市民社会,对主观与客观的调解问题的客观回应

客观精神的残缺:作为症状的贱民

第三部分 国家与政治

引言:一个一直存在的无稽之谈:普鲁士国家哲学家

第七章 托克维尔—黑格尔:关于现代性的无声对话

托克维尔反黑格尔?

关于“民主专制”的两种观点

对自由的崇拜,对平等的激情?

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

第八章 一种代表制理论

导言:主权与代表制

一种代表制的政治

代表不同利益的代表制

一种代表制的哲学

第九章 超越民主

民主的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不合时宜的民主

普遍选举

人民与大众:权在何方?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

第四部分 客观精神中的主观性的诸形象:规范性与诸制度

引言:强的制度主义,弱的制度主义

第十章 道德的真理

康德与黑格尔论实践哲学的原则:邻近与差别

康德的道德学说的三个缺点

道德观点的丰产性与局限

从道德到伦理

第十一章 政治主观性的诸多条件

政治主观性

“爱国主义”与社会教化

政治主观性与道德意识

第十二章 主体,规范与制度:一种伦理生活是什么?

什么是伦理?

制度,客观精神的句法结构

个体的建构

何谓过一种伦理生活?

结束语 概念的受难

主观性的激情

社会性的激情与历史发展过程

概念的受难

章节来源

引用作品说明



19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英]加德纳 著 蒋明磊 译424页,201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加德纳教授所撰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中型导读。第一部分是对康德生平和《纯粹理性批判》背景的介绍,最后部分阐述了康德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两个部分,一个承前,一个启后,写来要言不烦,错落有致,把康德哲学的来龙去脉说得十分周到,颇见作者的思想史功力。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核心。加德纳大体遵循亨利希-艾利森的解读路数,与斯特劳森-盖耶的不同,基本上反映了英美康德学界的主流见解。


目  录

序言

第1章 形而上学的疑问

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及其问题

康德的生平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游移不定:无可回避的形而上学之梦

形而上学是可能的吗?(《前言》)

《纯批》的结构

第2章 对象的可能性

批判的疑问:康德给赫茨的信

对康德的解释:分析的和观念论的

实在的疑问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3章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导论》)

康德对形而上学疑问的逻辑表述

先天综合性:异议和答复

第4章 对象的可感条件(《感性论》)

康德对认知的分析

经验的可感形式: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先天直观的:康德的论证

《分析论》中的空间和时间

第5章 先验观念论

先验观念论的学说

先验观念论的独特性

康德的本体论否认

《感性论》对先验观念论的论证

特伦德伦堡的替代性选择

《背反》对先验观念论的论证

第6章 对象的概念性条件(《分析论》)

《分析论》的论证:方法问题

思想与对象的关系:概念形式的先天性

(《先验逻辑的理念》)

思维的要素:范畴(《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导线》)

概念形式的先决条件和来源:主体-对象关系(《先验演绎》)

人类经验的特定概念形式:因果交互作用的实体(《图型法》《类比》《对观念论的驳斥》)

先验的论证、先验观念论与康德对怀疑论者的答复

测量与模态(《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和《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康德对莱布尼茨方法的批判(《歧义》)

第7章 不可知的对象(《辩证论》)

超越真理的国土

先验的幻象:理性的无条件者的理念

理性是范导性的(《辩证论的附录》)

超验形而上学的辩证推论(《纯粹理性的误推》《纯粹理性的背反》《纯粹理性的理想》)

在《辩证论》中的先验观念论I:理论理性之矛盾的消解(《误推》《背反》)

在《辩证论》中的先验观念论Ⅱ:存疑的智思世界(《纯粹理性的误推》《纯粹理性的背反》《纯粹理性的理想》)

康德的破坏性成就

第8章 先验观念论的意谓

康德的经验性的实在论:显象的本性

物自身的存在

物自身与显象

自我的先验观念性

进入并停留在康德的体系中

第9章 完整的批判体系(《纯粹理性的法规》)

“我应当做什么?”道德法则

“我可以希望什么?”从道德到上帝

理性的统一与目的

《判断力批判》

第10章 《纯批》的反响和影响

《纯批》的直接反响

绝对观念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叔本华

康德与20世纪哲学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20



彭忒西勒亚[德]克莱斯特 著 江雪奇 译

296页,2018年8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彭忒西勒亚》的作者克莱斯特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杰出作家,在德语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卡夫卡曾经在日记里提到:“我反复阅读克莱斯特的作品。艺术不是瞬即消逝的惊愕,而是长期起作用的典范。”今人将克莱斯特称作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剧作家,认为其地位仅次于歌德、席勒。《彭忒西勒亚》是克莱斯特“最具勇气、最富才华”,也是“最个人、最激情、最炽烈”的作品。在初稿完成之后,克莱斯特曾激动地写道:“的确,我最内在的本质就蕴于其中。……我灵魂全部的痛苦和光辉。”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译者为正文添加了众多脚注,并在正文之后编写了“专名索引”。除了克莱斯特的剧作,本书还收录了三篇评论及研究文章,这三篇文章为读者了解相关背景,理解剧作内涵提供了便利。


目  录

中译本导读1

第一场24

第二场35

第三场42

第四场51

第五场60

第六场73

第七场79

第八场87

第九场91

第十场108

第十一场110

第十二场115

第十三场118

第十四场123

第十五场135

第十六场163

第十七场165

第十八场167

第十九场168

第二十场172

第二十一场179

第二十二场186

第二十三场190

第二十四场195

专名索引221

附录

克鲁克霍恩:彭忒西勒亚239

弗里柯:彭忒西勒亚258

任卫东:我是谁?——克莱斯特戏剧《彭忒西勒亚》的身份问题284



21



论荷尔德林

[德]沃尔夫冈·宾德尔 著  林笳 译238页,2019年1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荷尔德林诞辰200周年之际,宾德尔选编了这本论荷尔德林的个人专集,收入论文12篇,汇集了著者本人对荷尔德林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为“专题论述”和“作品分析”两部分。专论部分有从思想渊源上研究荷尔德林与唯心论的关系,有理论上探讨荷尔德林作品中的语言与真实,有从艺术形式上阐述荷尔德林颂歌诗节的特色,有从阐释学的角度诠释荷尔德林诗歌中家乡形象与寓意以及对人的解释,也有从修辞学层面上对荷尔德林作品中名字象征的解读。作品分析部分既对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和平庆典》《拔摩岛》作详尽分析,也对一系列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女主人公第俄提玛离别母题进行综合阐释,著者通过析赞歌草稿《你们,牢固建造的阿尔卑斯山》,揭示了诗人理想中的家乡,还对短诗《哈尔德之角》《生命的年岁》《生命的一半》进行分析,向读者呈现以长篇赞歌的韵律形式创作短诗的范例。作者研究的题目和内容非常广泛,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诗人荷尔德林作品的理解,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1

前言 1

专题论述

荷尔德林唯心论时期的创作 4

荷尔德林作品中的语言与真实 21

荷尔德林的颂歌诗节 42

荷尔德林诗歌中家乡的形象与寓意 74

荷尔德林对人的解释 114

荷尔德林作品中的名字象征 135

作 品 分 析

离别与重逢 260

荷尔德林的《和平庆典》 293

荷尔德林的苏尔维亚赞 327

荷尔德林:《哈尔德之角》 《生命的年岁》《生命的一半》353

荷尔德林的拔摩岛赞歌 365

文章来源 407


22



 《杜伊诺哀歌》笺注[奥]里尔克 著

蔡小乐 撰 刘宇辰 校

307页,2021年3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杜伊诺哀歌》堪称里尔克诗歌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的经验和思辨的结晶。从1912年开始创作到1922年最终完成,十首哀歌构成了一个整体,对生命中最重要的此在与消亡进行了独特而深刻的阐释。

本书不是单纯的翻译作品,作者从自身对哀歌的理解与感悟出发,以笺注的方式,对十首哀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一一进行了剖析。而从写作方式上看,作者依字作注,以求在细节上把握《哀歌》,读者在熟悉了作品与相关背景之后,相信能有所体悟。


目  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一《杜伊诺哀歌》译文

第一哀歌… 003

第二哀歌… 008

第三哀歌… 012

第四哀歌… 017

第五哀歌… 021

第六哀歌… 027

第七哀歌… 030

第八哀歌… 035

第九哀歌… 039

第十哀歌… 043

二《杜伊诺哀歌》笺注

第一哀歌… 051

第二哀歌… 082

第三哀歌… 106

第四哀歌… 130

第五哀歌… 157

第六哀歌… 186

第七哀歌… 200

第八哀歌… 225

第九哀歌… 247

第十哀歌… 265

《杜伊诺哀歌》年表… 297

参考文献… 302


23



尼伯龙人

——德意志悲剧

[德]弗雷德里希•黑贝尔 著  裘宇飞 译307页,2021年1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尼伯龙人》改编自中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叙事文学之一《尼伯龙根之歌》,讲述了发生在勃艮第王族中的爱恨纠葛。勃艮第国王恭特,为求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德,求助于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答应将自己的妹妹克里姆希尔德公主许配给西格夫里特。然而,四个人两两成婚之后,出于误会和旁人挑拨 ,恭特国王害死了自己的妹婿西格夫里特,最终引来公主的复仇。故事充满浓郁的悲怆色彩,体现作者对变革社会的反思,和对以悲悯、自省为核心的道德观的推崇。

《尼伯龙人》出版于1861年,1861年1月31日在魏玛首演,之后在德国各地剧院都有频繁的演出,是除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外最具有影响力的以尼伯龙人神话作为题材的戏剧作品。



目  录

中译本导读

献辞

肤如龙鳞的西格夫里特

西格夫里特之死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附录 一部关于灾难想象的悲剧(米夏埃尔•耶格)


24



《浮士德》发微

谷裕 选编 谷裕 等译

536页,2022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浮士德〉发微》组织翻译了德国《浮士德》研究的重要代表性文献。包括:《浮士德》最新注释本的出版前言,研究史概要,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的导论,就某个问题、某个场幕的深度解读。文献选择既有经典研究,也有基于新理论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选文作者涵盖德语文学学者、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学家等,各家分别从本专业出发,分析解读《浮士德》中相应场幕。作者的政治立场、宗教派别、年龄段不同,论证的指向和落脚点也有所不同,可谓《浮士德》研究的精华与荟萃。


目  录


编者前言《浮士德》的版本及其编本《浮士德》研究和接受史歌德之前的浮士德素材传统歌德的《浮士德》与《新约》对自然的虔诚与活人献祭《浮士德》中两场“瓦尔普吉斯之夜”解读《浮士德》第一部中的音乐剧《浮士德》中的经济问题荷蒙库勒斯与海伦形体与强力歌德、吉贝尔与奥地利的卡尔大公“伟大和痛苦,罪责与恩宠”



25



克劳塞维茨论现代战争

[澳]休·史密斯 著

刘树才 王清彦 译

416页,2022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堪称优秀的《战争论》导读。作者由克劳塞维茨其人和他的生平入手,探究了他创作不朽名著《战争论》的军事和思想背景,系统呈现他关于战争与政治的核心思想。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策的工具、关于“绝对战争”、关于战争中的摩擦与迷雾等观念,以及他思考战争的范式,在今天现代战争已然演变为超现代战争的现实之下仍然有效,尤其能启发我们思考当前俄乌冲突所引发的欧洲和全球危机。


目  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致谢序言第一章 克劳塞维茨的生平和性格1 军人2 学者第二章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3 论战争4 论军队第三章 《战争论》5 《战争论》的思想起源6 《战争论》第四章 战争的层次7 作为战斗的战争8 作为竞赛的战争9 作为政策工具的战争10 纯粹战争和现实战争第五章 战略11 战略的本质12 攻防作战13 指挥第六章 理论与实践14 理论15 实践第七章 政治处境16 政治和国家17 对外政策18 国际政治第八章《战争论》的现实意义19 从克劳塞维茨去世至1945年20 超现代战争21 反现代战争22 1945年之后的现代战争23 永别了,克劳塞维茨?参考书目索引






 ● 刘小枫 | 青年尼采论“骗人的光彩”

 ● 谷裕 | 歌德与神圣罗马帝国

 ● 李永平: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

 ● 莱辛 | 一个适时的论题 (朱雁冰译)

 ● 卢白羽 | 古今之争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对文学现代性的理解

 ● 冯庆丨民族的自然根基——赫尔德的“抒情启蒙”

 ● 李睿 | 《尼伯龙人之歌》与《伊利亚特》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结构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古今丛编(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施米特集(刘小枫主编)

(编辑:贾圣仪)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