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要读史?对两千年Church史的一点梳理和反思

刘盐约 寄居在世 2022-08-06

有句谚语说得好:“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和了解过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并且面向未来。 

这就是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重视历史的原因所在。而我们也应该对那段漫长的信仰历史有一些认识和理解,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读经灵修的层面。 

我之前大概花了近半年时间陆续把又一套版本的《教 会 史》看完了,该系列原名是Kirchengeschichte,分为三卷:《古代 教 会史》、《中世纪 教 会史》和《近代教 会 史》)。作者是德国的毕尔麦尔,由人大教授雷立柏翻译。 

这套书是从公教角度写的church历史,也可以视为一部公教发展史,从彼得写到了保罗六世,但也穿插了每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当时代发生的那些事情。 

这套书文字优美,叙事生动,资料翔实,立场也较为公正,既不掩饰历史上教会发生的丑闻,但也没有过分夸大和渲染。 

church早期的崛起,是在古罗马帝国一个极为敌对的环境里进行的,因此也伴随着无数的血和泪的见证,还有同各种异端的争战。 

但最终是古代圣徒们所顽强见证的这种信仰从精神上征服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并确立了一整套正统信仰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在安逸的书斋里构思出来的,而是经过许多次争战的洗礼而提炼出来的 

随着君士坦丁大帝的改宗,church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且享受到诸多特权,甚至被设立为唯一国教。这也就开启了长达上千年的“基 督 教 王国”时代,可谓是利弊参半。其特征是政教合一,至少是政教纠缠不休,宗教为政治服务。 

虽然在这一时期,教 会变得越来越富有,拥有过去使徒们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但同时也被财富弄瞎了心眼,贪图安逸和罪中之乐,失去了活泼的灵性,甚至沦为既得利益集团。中国古代王朝有卖官鬻爵,而在欧洲有圣职买卖,因为主教变成了一个富得流油的肥差。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屡屡发起改革运动,其中就有修道主义运动。起初这是一个平信徒主导的信仰运动,拒绝安逸享受,崇尚并重新回到使 徒时代的精神,活出舍己的生活样式。这也为死气沉沉的church注入新鲜的活力,带来信仰复兴。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很像旧约以色列的起伏跌宕,反复在犯罪、堕落和回转、复兴之间摇摆,最终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加上地理大发现,一起开启了欧洲的近代之门。 

不过,欧洲的宗教改革还没有走出“基 督 教王国”的桎梏,新、旧教(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圣公会)在各自的地盘里都享受着国教般的特权地位,有国家权力的支撑和庇护,那个时候还没有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政教分离”、“良心自由”的概念。 

所以,在16世纪四分五裂的欧洲土地上,一般奉行的是“教随国定”的原则,本国的君王信什么教派,本国臣民就得信什么。如果违背钦定的信仰,是要被严厉处罚的,轻则没收家产或流放,重则吊死或火烧。 

恰恰是当时被视为“另类”的再洗礼派提出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拒绝依靠国家的力量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也就是拒绝君士坦丁式的国教体制,要把信仰团体从国家体系剥离出来,实现独立化。虽然再洗礼派也有很多毛病,但这种思想影响深远。 

美利坚合众国是第一个践行这一原则的国家。在其宪法第一修正案明文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这一条被称为“不立国教条款”(No Establishment Clause)。国家不能设立国教,也就不能扶持或排斥哪个宗教。 

恰恰是失去国教特权庇护的美国church反而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在历史上经历多次的复兴,对美国社会影响很深,这一点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里也有体现。 

不幸的是,经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不仅没有在欧美世界唤醒对传统信仰价值的复兴,反而加速了世俗化脚步,白左得势,各种乌烟瘴气进入欧美社会,同性恋合法化,毒品合法化等等,传统信仰价值被践踏被藐视。 

在这种大所多玛的环境里如何过信仰生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早期church的处境。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了解我们的先辈们走过的道路,汲取他们的成败得失,更深体会他的心意……

其他推荐:1、中世纪并非“一团乌黑”——简述把握中世纪JH历史的三大主线
2、回望1920年代“非基”运动,有何盲区?
3、“虽然…葡萄树不结果”:生命的韧性从何而来?
4、以史为鉴:重温《所|有|美|善|力|量》
5、温州一日游:追寻曹雅直、苏慧廉的足迹——历史不能忘记
6、防备极 改 宗的酵——为约翰卫斯理正名

 

温馨提示:欢迎关注,謝謝支持。底部“发消息”,可以快捷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