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月谈酷儿音乐研究
2019年6月30日,Fogo Azul鼓队的鼓手在纽约骄傲大游行上表演。图源:Luiz C. Ribeiro/for New York Daily News
6月是美国的“骄傲月” (LGBTQ+ Pride Month),这是为了维护性少数群体的尊严和权利、同时纪念1969年6月28日的“石墙暴动”而设立的。当年在纽约的石墙酒吧(Stonewall Inn) 发生了一场同性恋者与警察之间的激烈对峙,并引发了随后一系列的示威活动。从90年代末以来,克林顿、奥巴马、特朗普、拜登四任美国总统都代表官方宣布6月为骄傲月,而在世界各地也有类似的活动。
酷儿(Queer)一词的本意是“古怪的、反常的”,原先是用来贬低非异性恋者的词汇。从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和活动家开始采用这个词来统称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少数群体,比如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等等,以此对抗社会的污名化。
而自80年代酷儿理论 (queer theory) 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也开始关注性别、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与音乐/声音之间的关联。酷儿理论对基于生理的定位持批判态度,并强调社会性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这启发了音乐学者以性和性别为视角,重新审视音乐家、音乐、声音、叙事以及审美。在“骄傲月”到来之际,我们与大家分享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ILM) 收录的一些有关酷儿音乐研究的文献。
1酷儿理论、民族/音乐学与学术领域的方向迷失 (Queer theory, ethno/musicology, and the disorientation of the field)
作者: Moon, Steven
类别: 期刊文章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 Current musicology, (106), pp.9-33
时间: 2020
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发展至今,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以及文化研究中借鉴了诸多理论。如今民族/音乐学正在经历“酷儿”时刻,将这一过程置于历史语境,可以揭示酷儿理论可能会给民族/音乐学造成的迷失。从民族/音乐学的早期概念化、科学主义和定量方法开始,可以追溯酷儿趋势的历史。创建一个酷儿定性研究领域的历史困难源自人类学的民族图谱 (ethnocartography) 方法,而不是那些基于解释学的方法。第一节将这种列举方式的问题与民族/音乐学的民族化和全球化叙事倾向进行对话,而这些倾向往往与酷儿研究的宗旨相悖。第二节回溯历史,以了解音乐研究如何广泛地通过民族音乐学、历史音乐学、文学/文化研究以及人类学中的早期女性主义学说进入酷儿议题。最后一节基于之前的历史叙述并通过例举民族音乐学的近期成果,提出了一条酷儿/跨性别包容的民族/音乐学的前进之路。
2古典音乐会上的音乐与酷儿聆听 (Classical concert music and queer listening)
作者: Maus, Fred Everett
类别: 期刊文章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法国
来源: Transposition: Musique et sciences sociales. 3 (Mai 2013): Musique et théorie queer. Published by: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 Paris
时间: 2013
古典音乐会的规范,从20世纪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的文化背景下被人们所熟知,它倾向于一种看似统一的专注而静默的听觉实践——观众落座成排,有统一的视觉焦点。然而,在这种安静、一致的外表之下,听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强烈体验。体验和举止之间的不连续性反映了内在和外在、公共和私人之间的强大文化对立。正如苏珊•麦克拉蕊 (Susan McClary) 在《阴性终止》和苏珊•库西克 (Suzanne Cusick) 在《与音乐的女同关联》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种不连续性在音乐的情色特质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基于她们的研究成果,将研究对象扩大至更广泛的性主体性,包括特雷弗•霍普 (Trevor Hoppe) 描述的底层主体性和安•克韦特科维奇 (Ann Cvetkovich) 描述的女性主体性。
3民族志立场与精神分析: 从酷儿视角解析田野调查中的性与种族 (Ethnographic positionality and psychoanalysis: A queer look at sex and race in fieldwork)
作者: Hankins, Sarah
类别: 合集文章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 Queering the field: Sounding out ethnomusicology.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Pages: 353-363
时间: 2020
探讨了异性恋互动中的酷儿动态,并通过性别的方式思考种族问题。通过将民族志的立场话语与性和主体的精神分析理论交织在一起,使性别与种族的议题进一步复杂化。作者试图将精神分析—一个她本人在私人生活中用来解决痛苦经历的过程—与长期以来作为她职业生活试金石的学术话语达成某种一致。作者通过调查自身田野工作的多重价值、混淆性以及时而矛盾的维度,希望鼓励进一步的对话,讨论在其他跨文化背景下,性和种族如何以已知和未知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为其他酷儿民族志学者服务。她对以色列特拉维夫南部的拉斯塔俱乐部的案例研究,是对异性恋互动 (特别是含有暴力的互动) 之下的酷儿身份的生动反思。
4新酷儿音乐: 同性恋与新音乐—一项美学议题 (New queer music: Homosexualität und Neue Musik—Eine Ästhetische Spurensuche)
作者: Künzig, Bernd
类别: 期刊文章
语言: 德语
出版地: 德国
来源: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 178(1), 12-16
时间: 2017
性取向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已经在不同的语境下被讨论过,特别是在英语世界。然而,就创作而言,它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同性恋问题也是如此,在1968年的性革命运动之后,非异性恋的性取向可以被公开讨论。即使在今天,如果人们继续探究,就会发现音乐与性之间有着许多不那么明显的联系。
5
萨缪尔•巴伯的《尽管如此》: 酷儿语境与创作 (The queer context and composition of Samuel Barber’s Despite and still)
作者: Sullivan, James
类别: 合集文章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 Twentieth- and twenty-first-century song cycles: Analytical pathways toward performance. Published by: Routledge, New York, NY
时间: 2021
研究巴伯的作品《尽管如此》需要考虑巴伯自身经历与该时期的关联,特别是他的性生活以及他与詹•卡洛•梅诺蒂 (Gian Carlo Menotti) 的关系。同时,也需将音乐分析与诗歌结构和个人传记相结合。关于巴伯选择的文本,包括罗伯特•格雷菲斯 (Robert Graves) 和西奥多•罗赛克 (Theodore Roethke) 的诗以及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的《尤利西斯》节选,其中每一部文本都触及了巴伯与梅诺蒂关系中的某个特定的紧张点。在音乐上,巴伯的作品通过操纵可感知的节拍,特别是通过近似的模仿,将这种紧张关系戏剧化。
6“某种内在的东西超强大”: “调情”清唱团与无伴奏合唱的酷儿政治 (“Something inside so strong”: The Flirtations and the queer politics of a cappella)
作者: Jones, Matthew J.
类别: 期刊文章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28(2), June, 142-185
时间: 2016
最初成立于1987年的“调情”清唱团自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出柜同性恋、全男性、激进的、多文化、无伴奏合唱的嘟•喔普乐队”。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被公众亲切地称为“调情者”,录制了三张专辑,在全球各地的酷儿骄傲活动和艾滋病集会上表演,在小剧院和音乐会场合演唱,甚至出现在一部好莱坞电影中 (1993年上映的电影《费城》,由乔纳森•德姆执导)。该团致力于倡导非异性恋群体权利、女权主义、多元文化和关爱艾滋病活动,利用无伴奏合唱的怀旧声音传递政治信息,启迪听众,并为观众提供娱乐。经历了成员人数的波动、个性冲突以及两名创始成员因艾滋病死亡,清唱团持续活跃,并在20世纪末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同性恋音乐宝库。通过解读刚刚公布的档案材料、该团体幸存成员的新访谈以及特定的音乐实例,将调情清唱团置于美国密集和声演唱的历史中,本文在他们的音乐中考察了无伴奏合唱的酷儿政治。
7酷儿音乐广播: 娱乐、教育与行动主义 (Queer music radi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and activism)
作者: Doyle, JD
类别: 期刊文章
语言: 英语
出版地: 美国
来源: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18(2), 215-219
时间: 2006
“酷儿音乐遗产”是一档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KPFT-FM电台播出的节目,旨在分享以LGBTQ (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和对性别身份疑惑者) 为主题的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蓝调、乡村和迪斯科。音乐和采访按主题播出,讨论“同性恋音乐”的概念、性身份的表达以及性身份在历史上的文化地位转变等问题。
前言、编译:刘心童 (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学博士候选人,RILM实习生)
编辑:穆谦
延伸阅读
国际音乐文献资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简称 RILM)位于纽约,是一家为音乐研究者提供数字文献和检索工具的非营利机构。更多信息请见ril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