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那时候,大年初一穿新衣、吃饺子,都没有正月十五打灯笼、看灯会、看民间艺人表演对我的吸引力大。 元宵节的表演和灯
正月十五是小年,过了正月十五,这个春节就算正式过完了。
今天凌晨一点,父亲起来要上厕所,病后的他一直备受便秘折磨,每次都要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不放心他,就等候在旁边。
等他的时候,我站在窗前,看到马路电线杆上挂着串串红灯笼,每个灯笼都有篮球那么大,寂寞地喜庆着。
不由地想起儿时的正月十五。那时候的元宵节非常热闹,大年初一穿新衣、吃饺子,都没有正月十五打灯笼、看灯会、看民间艺人表演对我的吸引力大。
记得正月十五这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兴奋,早早地跟其他孩子一起跑到马路边等着,等民间艺人团队,或者一些大单位的文艺队上街表演。他们表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划旱船的、骑毛驴的、大头娃娃、敲腰鼓的、舞狮子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演员或浓妆艳抹,或滑稽可笑,那些抹着白鼻子头,搽着又红又圆的两个胭脂脸蛋的最为搞笑,诙谐又夸张地表演让人捧腹大笑。人们评头论足,议论哪个队伍的表演最好,并不时地鼓掌。
每一个表演队都铆足了劲儿,把看家本领使出来,像比赛一样。舞狮子的还会用桌子凳子搭起很高的架子,舞狮人追逐着拿绣球的人,一层一层跳跃上去。我总是替他们捏一把汗,人群中也不断响起惊呼声,紧接着就是掌声,因为他们的表演很完美,根本不必担心。
看完表演回家后,就开始盼着天黑,因为天黑就可以打灯笼了。那时候的灯笼是一种彩色皱纹纸做的,外面画上各种图案,折叠起来是扁平的,拉开就是圆柱形的灯笼。底部有一个小金属夹,中间夹上蜡烛,点燃后才能小心翼翼地拉伸起来,用一根小棍子挑着,非常好看。
小时候家里比较困窘,只给姐姐买一个灯笼,女孩子嘛,要照顾。我和哥哥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但是,我们有我们的智慧,照样有灯笼。
我们把一个圆形的萝卜掏出一个洞,在里面插上蜡烛,洞口贴一张很薄的白纸防风,有时候干脆就不贴;有时萝卜也没有,怎么办呢?难不倒我们。就用家里喝水的搪瓷缸子,半根蜡烛放进去,用一根棍子拧上细铁丝挑着茶缸柄,也当做灯笼。
天刚擦黑,不顾烧嘴燎牙匆忙扒拉几个元宵,就打着自制灯笼跑出去,不能忘记的是要拿着弹弓。
拿弹弓干什么用呢?打灯笼打灯笼,我们是真的去“打”灯笼。调皮的男孩子会躲在黑暗的地方,看到有打着纸做的灯笼走过来的孩子,就把小石子“上膛”,嗖的一下打过去,只要命中灯笼,那灯笼就会立刻燃烧起来,顷刻化为灰烬。灯笼被烧毁的孩子大多会哇地哭起来,而我们却得意地跳出来,一边走一边拍着手唱歌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姐姐的灯笼也难逃这个结局。记得有一次姐姐哭着回家,母亲跟她说,一根蜡烛很长,燃烧完再回家,就要在外面冻很久,被别人打掉了,可以早些回家,而且还是一种吉祥的预示。
长大后有一次过年时聊起这些儿时趣事,我问母亲这些说法是为了安慰姐姐,还是真的呢?母亲笑着说,一半安慰,一半是真的,每一家的大人基本都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打完了灯笼,接着就是更让人兴奋的事情——看花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那些年,很多单位一到正月十五,就会自制大型花灯,运到公园里或摆在大街两边去展出。
晚上8点左右,各处的人群都开始汇集到花灯展出的地方赏花灯,摩肩接踵,人流如织。走马灯是司空见惯的,更吸引人的是各种创意灯,比如牛年就有很多以牛为主题的花灯。还有各种花卉造型的、人物造型的、神话故事主题的等等。
那时总在喊一个口号:“奔向2000年”,于是诞生了很多火箭造型的、宇宙飞船造型的、机器人造型的。几乎所有的花灯都是会动的,比如牛造型的花灯,牛会仰头,抬蹄子,甩尾巴,牛背上的牧童也像真人一样,捏着笛子左右摇晃着脑袋,配着“哞哞”的音效,栩栩如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猪八戒背媳妇花灯,——不单单是因为造型滑稽逼真,更是因为那次看花灯,姐姐丢了。
看花灯的人很多,母亲和父亲拉着最小的我,哥哥大一些,负责拉着姐姐。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姐姐突然就不见了。哥哥哭丧着脸告诉父母姐姐丢了,我们再没有心情看花灯了,一边互相更紧地拉着手,一边喊着姐姐的名字,父亲索性把我扛在肩膀上,让我到处看姐姐在哪里。(写到这里鼻子发酸,那时候的父亲是多么强壮啊。)
正在焦急地寻找,突然听到大喇叭的广播声,“某某某,你的女儿在猪八戒背媳妇的花灯这里,请速来。”我们分开人群挤到猪八戒背媳妇的灯前面,远远地就看到姐姐乐呵呵地站在猪八戒背上,抓着猪八戒的头,身体还随着猪八戒一晃一晃的,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着。
原来姐姐随着人群被挤到这个灯前面,找不到我们就哭起来。花灯所在单位的人把她抱过去,询问了情况,联系大喇叭广播喊着父亲的名字通知来领姐姐。为了哄大哭的姐姐开心,他们把猪八戒背上的“媳妇”取下来,把姐姐抱上去扶着她。
直到现在,我们还总拿这件事跟她打趣,并把姐夫戏称为“猪八戒”。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月还是那个月,虽然依旧有灯,但已经不是那个灯了。现在孩子们打的灯笼大多是塑料或其他材料的,不用蜡烛,而是用电,造型当然更精巧,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很多孩子来说,这种灯笼的吸引力也远远比不上手机上的游戏。
大型的集中灯会也比较少了,即使有,也是“声、光、电”组合的灯。很多城市平时到了晚上,各种霓虹闪烁,巨大的显示屏在地标建筑上变幻着绚丽的图案。元宵节不过是变幻一些应景的图案而已,固然是酷炫的高科技,却不能引起我观看的兴趣。
庙会依然每年还有,都集中在某个区域,不是在大街上了,也会有一部分民俗表演,却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感觉了。
而我,过了十五也必须要返京了,那里有我的小家,有我的茶叶店生意。每到离开父母时,心就分成了两半。古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对我而言,儿行千里,又怎能不时刻牵挂河南老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
白月光,照天涯的两端,惦念,即将在寂静的夜里蔓延。
【作者简介】安然以待:飘在北京的做茶人,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一枚园地耕耘者兼编辑。
相关阅读:
安然以待:我该怎样拯救你,山村女孩?
安然以待说茶(1):六堡茶
安然以待说茶(2):滇红金芽
安然以待说茶(3):正山小种
安然以待说茶(4):白茶
安然以待说茶(5):黑茶
安然以待说茶(6):普洱茶
安然以待说茶(7):我想亲手泡给方方喝的武夷岩茶
安然以待说茶(8):前世的期盼,今生的涅槃---东方美人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老稻: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耕夫呓语:元宵节的记忆 沈睿:残酷的青春(上)
沈睿:残酷的青春(下) 胡发云:我们七十年代的“异端”爱情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民声Ⅲ系列 说事儿系列 一枚: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远”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共183篇)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
其他
安然以待:正月十五,想起儿时的元宵节
题图:民俗表演赶毛驴。(题图来自网络)
安然以待 | 文
正月十五是小年,过了正月十五,这个春节就算正式过完了。
今天凌晨一点,父亲起来要上厕所,病后的他一直备受便秘折磨,每次都要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不放心他,就等候在旁边。
等他的时候,我站在窗前,看到马路电线杆上挂着串串红灯笼,每个灯笼都有篮球那么大,寂寞地喜庆着。
不由地想起儿时的正月十五。那时候的元宵节非常热闹,大年初一穿新衣、吃饺子,都没有正月十五打灯笼、看灯会、看民间艺人表演对我的吸引力大。
划旱船。(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正月十五这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兴奋,早早地跟其他孩子一起跑到马路边等着,等民间艺人团队,或者一些大单位的文艺队上街表演。他们表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划旱船的、骑毛驴的、大头娃娃、敲腰鼓的、舞狮子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演员或浓妆艳抹,或滑稽可笑,那些抹着白鼻子头,搽着又红又圆的两个胭脂脸蛋的最为搞笑,诙谐又夸张地表演让人捧腹大笑。人们评头论足,议论哪个队伍的表演最好,并不时地鼓掌。
每一个表演队都铆足了劲儿,把看家本领使出来,像比赛一样。舞狮子的还会用桌子凳子搭起很高的架子,舞狮人追逐着拿绣球的人,一层一层跳跃上去。我总是替他们捏一把汗,人群中也不断响起惊呼声,紧接着就是掌声,因为他们的表演很完美,根本不必担心。
大头娃娃。(图片来自网络)
看完表演回家后,就开始盼着天黑,因为天黑就可以打灯笼了。那时候的灯笼是一种彩色皱纹纸做的,外面画上各种图案,折叠起来是扁平的,拉开就是圆柱形的灯笼。底部有一个小金属夹,中间夹上蜡烛,点燃后才能小心翼翼地拉伸起来,用一根小棍子挑着,非常好看。
小时候家里比较困窘,只给姐姐买一个灯笼,女孩子嘛,要照顾。我和哥哥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但是,我们有我们的智慧,照样有灯笼。
我们把一个圆形的萝卜掏出一个洞,在里面插上蜡烛,洞口贴一张很薄的白纸防风,有时候干脆就不贴;有时萝卜也没有,怎么办呢?难不倒我们。就用家里喝水的搪瓷缸子,半根蜡烛放进去,用一根棍子拧上细铁丝挑着茶缸柄,也当做灯笼。
天刚擦黑,不顾烧嘴燎牙匆忙扒拉几个元宵,就打着自制灯笼跑出去,不能忘记的是要拿着弹弓。
拿弹弓干什么用呢?打灯笼打灯笼,我们是真的去“打”灯笼。调皮的男孩子会躲在黑暗的地方,看到有打着纸做的灯笼走过来的孩子,就把小石子“上膛”,嗖的一下打过去,只要命中灯笼,那灯笼就会立刻燃烧起来,顷刻化为灰烬。灯笼被烧毁的孩子大多会哇地哭起来,而我们却得意地跳出来,一边走一边拍着手唱歌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姐姐的灯笼也难逃这个结局。记得有一次姐姐哭着回家,母亲跟她说,一根蜡烛很长,燃烧完再回家,就要在外面冻很久,被别人打掉了,可以早些回家,而且还是一种吉祥的预示。
长大后有一次过年时聊起这些儿时趣事,我问母亲这些说法是为了安慰姐姐,还是真的呢?母亲笑着说,一半安慰,一半是真的,每一家的大人基本都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打完了灯笼,接着就是更让人兴奋的事情——看花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那些年,很多单位一到正月十五,就会自制大型花灯,运到公园里或摆在大街两边去展出。
晚上8点左右,各处的人群都开始汇集到花灯展出的地方赏花灯,摩肩接踵,人流如织。走马灯是司空见惯的,更吸引人的是各种创意灯,比如牛年就有很多以牛为主题的花灯。还有各种花卉造型的、人物造型的、神话故事主题的等等。
那时总在喊一个口号:“奔向2000年”,于是诞生了很多火箭造型的、宇宙飞船造型的、机器人造型的。几乎所有的花灯都是会动的,比如牛造型的花灯,牛会仰头,抬蹄子,甩尾巴,牛背上的牧童也像真人一样,捏着笛子左右摇晃着脑袋,配着“哞哞”的音效,栩栩如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猪八戒背媳妇花灯,——不单单是因为造型滑稽逼真,更是因为那次看花灯,姐姐丢了。
看花灯的人很多,母亲和父亲拉着最小的我,哥哥大一些,负责拉着姐姐。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姐姐突然就不见了。哥哥哭丧着脸告诉父母姐姐丢了,我们再没有心情看花灯了,一边互相更紧地拉着手,一边喊着姐姐的名字,父亲索性把我扛在肩膀上,让我到处看姐姐在哪里。(写到这里鼻子发酸,那时候的父亲是多么强壮啊。)
正在焦急地寻找,突然听到大喇叭的广播声,“某某某,你的女儿在猪八戒背媳妇的花灯这里,请速来。”我们分开人群挤到猪八戒背媳妇的灯前面,远远地就看到姐姐乐呵呵地站在猪八戒背上,抓着猪八戒的头,身体还随着猪八戒一晃一晃的,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着。
原来姐姐随着人群被挤到这个灯前面,找不到我们就哭起来。花灯所在单位的人把她抱过去,询问了情况,联系大喇叭广播喊着父亲的名字通知来领姐姐。为了哄大哭的姐姐开心,他们把猪八戒背上的“媳妇”取下来,把姐姐抱上去扶着她。
直到现在,我们还总拿这件事跟她打趣,并把姐夫戏称为“猪八戒”。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月还是那个月,虽然依旧有灯,但已经不是那个灯了。现在孩子们打的灯笼大多是塑料或其他材料的,不用蜡烛,而是用电,造型当然更精巧,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很多孩子来说,这种灯笼的吸引力也远远比不上手机上的游戏。
大型的集中灯会也比较少了,即使有,也是“声、光、电”组合的灯。很多城市平时到了晚上,各种霓虹闪烁,巨大的显示屏在地标建筑上变幻着绚丽的图案。元宵节不过是变幻一些应景的图案而已,固然是酷炫的高科技,却不能引起我观看的兴趣。
庙会依然每年还有,都集中在某个区域,不是在大街上了,也会有一部分民俗表演,却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感觉了。
而我,过了十五也必须要返京了,那里有我的小家,有我的茶叶店生意。每到离开父母时,心就分成了两半。古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对我而言,儿行千里,又怎能不时刻牵挂河南老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
白月光,照天涯的两端,惦念,即将在寂静的夜里蔓延。
相关阅读:
安然以待:我该怎样拯救你,山村女孩?
安然以待说茶(1):六堡茶
安然以待说茶(2):滇红金芽
安然以待说茶(3):正山小种
安然以待说茶(4):白茶
安然以待说茶(5):黑茶
安然以待说茶(6):普洱茶
安然以待说茶(7):我想亲手泡给方方喝的武夷岩茶
安然以待说茶(8):前世的期盼,今生的涅槃---东方美人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耕夫呓语:元宵节的记忆
沈睿:残酷的青春(下)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民声Ⅲ系列 说事儿系列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