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特辑|过节期间我打了十几通电话......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春节期间我打了十几通电话,给各国的一些老朋友和老同学,很多基本都十几年没联系了,交流起来还是一样的亲切。打这么些电话是想具体了解下国外现在大家的情况,希望从每个人主观的角度听听大家的感受。


很多人知道,以前我的想法是希望小朋友本科阶段出国深造,但最近半年到一年时间,政策变化加上世界各种乱糟糟的情况,再加上周围两个实力闺蜜都是坚定的“国内拼”党,对我还是有些影响。


春节前后我们在北大校友会和清华校友会各做了一场大型的线上教育话谈活动,长度都是三四个小时(够够的…),大家讨论大学毕业后不同的发展,以及再复盘往回看,早期教育开始怎么做、如何为孩子做教育上的一些选择,整体感觉大家也比较迷惑——低龄段的迷惑于学校选择和课内外安排,高年级的迷惑于青春期问题和电子设备管理问题。


节前很多跟我们咨询的家长,一部分更激进了,另一部分更保守了,在现在的背景下如何考虑“国际视野”问题,我觉得可以再多做些工作。


以下是我打电话过程中做的一些小笔记,跟大家分享吧!




女士X,坐标:瑞士,家有2个小朋友


  1. 瑞士不是一个特别开放的国家,有些地方保护政策,很多行业都是优先招瑞士本地人,当然也有很多华人在大药厂工作,工资也特别高,每个月工资要几万瑞郎。这些华人很多是德国读书再过来,药厂都在德语区。


  2. 如果来瑞士上学的话能留下也不容易,最关键是选对专业,刚好是他们国家缺少的那种人才。他们本地并不缺工程师。主要就是医药行业人才不够用,光科研人员都完全不够用。诺华和罗氏集团,在巴塞尔的科研中心相当有规模。


  3. 要想留下来,先看找工作有没有公司要你,然后看公司有没有能力帮你办工作签证,公司还得向上面证明这个岗位没你不行。很多人都是在德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很多公司可以内调,实力雄厚就可以帮忙办签证。


  4. 整体瑞士工资水平比其他国家,比如德法,都要高出一倍,当然物价也比较贵。在大公司上班会非常舒服,衣食无忧,公司内部又有给孩子的福利。


  5. 我在瑞士读过书,之前先生是瑞士人,所以融入起来还比较容易。感觉最大的限制是:如果有两个孩子,就真的没法正常上班。瑞士比较好的就是爸爸都带娃,我们一人一半时间,有时候爸爸还带的多一些。


  6. 本来我给我妈都办了绿卡,但她真的不太习惯。我们村才3000人,离苏黎世很近,稍微偏僻些,我妈妈过来了比较依赖我,不能到处旅游。后来回国了,回去以后和朋友搞个舞蹈俱乐部,开心的不得了,也不用带娃,她周围的那些朋友都太羡慕她了。


  7. 孩子教育方面完全没有规划,非常愉悦,毫无压力。所有孩子都在一个村上学,都不咋样,但都一样,小孩都很开心,都有很多兴趣爱好,从小很多都比较social,我儿子12岁就已经请女朋友去看电影了,我们都觉得没什么。这边的文化就是上不上大学、上不上重点中学都可以,完全不焦虑。以后孩子们大了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华人家庭,坐标:瑞典(之前在加拿大),家里1个小朋友


(以下来自于爸爸点评quote)


  1. “个人想法啊,未来咋样不敢说,但欧洲明显在走下坡路,奈何它底子厚,撑个一二十年估计没啥问题。北欧德国就算是欧洲的上进份子了,目前也在向日本化的方向飞奔,就更别提欧洲往南了。”


  2. “所以客观而言下面两种人可能特别适合以国内为基础发展:家里有矿和能力超强的。有一种人到欧洲对他而言可能会较国内更轻松:普通家庭出身没啥上进心但能学习的。如果能力较强又独立又想挣钱的国内美帝都可以。”


  3. “其实每代人的心境各有不同,而咱们这代可能是对出国特别有执念的一群,你看咱们周围出国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国而出国的,你现在要问他们如果重来会如何,这帮人往往答不上来。而现在的小孩儿没有咱们当初那种执念,外加整体环境也在变化,出国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什么有仪式感的事情,只不过是物理位移而已,好比我在印巴经常见到具有美加多重国籍的人也依然选择在印巴生活。


  4. 随国力的提高,在中国再怎么卷也不会特悲惨;而甭管去了哪国,一代移民必然有融入和认同的问题,总会感觉生命就是个过渡 。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那种国际化的人,就是两边都有根据地并且联系得很紧这样的人。”


  5. “文化包容这事倒也两说,包不包容的前提是起码产生互动,很多人都以为在国外工作没有办公室政治,不会人卷人,这是个错觉。事实是华人受制于职场种族天花板,绝大多数根本就到不了需要应付办公室政治的那个高度去,无非都是高级工具人干一个降维打击的工作养家糊口而已。


  6. “所以多少‘人精’出了国就泯然众人矣,我觉得这不是文化包不包容的问题,这是一代移民面临的实际困境之一,你没法被包容,因为没有互动的机会。当然如果不在乎这些,只想过普通日子,那确实这样比国内要轻松写意的多,但如果是个‘人精’的话这么整就屈才了,所以说出国浪费‘人精’。”


  7. “娃出国留学让他自己感受,几年下来国内外是骡子是马他自己肯定有体会。北上广深属实宇宙城市,离开了去哪都是降维打击,仅从这点上看,离开深圳来瑞典和离开深圳去成都可能愉悦放松的程度是一样的,无非前者听上去更高级上进一些吧,然而都是降维打击”。


  8. 这边的快乐教育就是扯犊子呢,基础教育还是中国牛啊,我家瑞典邻居都实名羡慕,我真打算把小孩儿带回国,如果他是那块料,然后考清北,多实际,毕业就不管了,他自己爱干啥干啥吧,到时啥样现在没法预测,眼前这教育我看起码瑞典这是真扯淡”。



华人家庭,坐标:德国


  1. 如果不是在德国长大,应该不会喜欢德国的生活,比较枯燥,喜欢热闹的人肯定不太适合。从小在中国长大,很难接受德国这样文化。比较适合:喜欢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事情,没什么限制的那种,如果一个人不想追求太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不需要跟太多人接触,就可以的,在德国一定要喜欢自然、喜欢运动,这方面环境还是特别好。”


  2. “这边对女生没啥不好,不内卷,德国女权主义也比较好,比较尊重个人思想。”


  3. “德国人比较冷漠,不仅对外国人冷漠,德国人自己下班以后没什么友情交集,他们就是这样,但整体上也没什么人情世故,从小长大没有人告诉你一定要干什么、什么是正确的,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吧。我先生比较喜欢在德国待着,因为只要讲道理,做事情正经,就没有任何问题,他性格可能比较适合。”


  4. “七八年前,日子过的太容易了,现在房价涨上去了,有一点点压力。


  5. “德国人的小孩真的非常幸福,同事的小孩各种体育、娱乐,而且都是自主学习型,他们从小自我管理,自己表达。整体德国家庭都比较朴实,喜欢朴素的生活,完全不宠小孩,要么不生,要么2个起,德国男的都带娃。”


  6. “德国养小孩比较累,因为2-3点就放学了,内卷的是父母要花很多时间给小朋友,一般放学后父母都要带着孩子搞搞运动啥的。社区的俱乐部很多、也很专业,带着玩,交的钱也不是很多,但最后搞着搞着就是很专业。”


  7. “在德国,养了小孩如果不好好陪孩子,就会被骂,因为相当于你在钱和小孩的选择上,钱的排位更高,如果你选择【钱】不选择【孩子】,会被鄙视。”


  8. “德国人没有面子和假客气的那回事,大家不会因为接触多而成为朋友,一般是因为兴趣相投才能成为朋友”。


  9. “在德国不一定要很多钱,一些女性一直没结婚,可人家到了五六十岁还有激情学习新东西,自己挺开心的,我觉得挺好,在德国可以活成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断完善自己就可以。”


  10. “德国没有很大的中国团体,比较分散。”



女士N,坐标:波士顿,家里1个小朋友


  1. 国内本科,后来MIT读数学博士,现在做资产管理。


  2. “作为一代,刚开始来的两年不适应,学习上压力很大,但不后悔过来,后面整个感觉生命有所释放。国内之前还是资源不够,成绩很好的时候老师认可、如鱼得水,当时把排名看的太重了,初高中现在想起来完全没有生活吧。”


  3. “到美国来了MIT这种地方,都是顶尖的人,我是08年经济危机唯一一个从大陆来的,其他人都是哈佛、普林斯顿什么的,一开始都不敢问问题,害怕被judge,但后来发现老师同事们不是这样的人,整体来讲就是人很好,没有人judge你,所以后来我的研究是做的很好的。这边还是尊重每个个人,资源也很丰富,做什么都可以,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4. “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在国内的培养,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功利的人,有用就搞,没用就不搞。而国外还是要看喜欢,因为选择很多,一旦选择了也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事,我前面也搞了很多的paper啊什么的,但后面就有点干不动了。”


  5. “一般中产阶级都在努力赚钱买学区房,华人、印度人、犹太人中间很内卷。现在上大学越来越不容易,美国前20的大学,能来的话当然很好,但娃压力大也是一定的。”


  6. “美国整体还是轻松一些,对于打工中产人来说。数理化方面的专业找工作都不难,完全不用常青藤名校,只要是data science,computer science之类的就可以。”


  7. “联邦政府干什么事情感觉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感觉很远,州政府更相关些,也都是local选举。”


  8. “长期来看还是希望可以一边工作可以一边陪孩子,最好可以有remote工作的机会。”


  9. “唯一比较担心的就是父母养老的问题。”



华人家庭,坐标:新加坡,家中3娃


  1. “新加坡的基础学制也是633,或者642,跟国内差不多。新加坡的学校竞争没那么大,小学就上半天学,学校课后有托管care。小孩2个月就可以送幼儿园,一个月470块,挺好,早7点到晚7点全托。”


  2. “这边整体挺好,压力很小(也可能是这家的小孩还比较小,心态佛系些),但也是跟身份有关系,比如单纯从学费的角度来说差异就很大,公立学校,公民只要交5块,永久居民多一些,可能几十块,但其他身份就贵了。”


  3. 如果孩子特别爱读书,来了还是有一些benefit的。因为读政府的公立学校如果成绩好,很容易转公民,省钱,一旦转了公民所有教育都免费,买房子可以买祖屋,也很便宜,100平使用面积的房子,地段和配套都很OK的,40万左右新币(汇率4.7)。如果是公民买房,全靠公积金都可以,首付5%,后面利息基本靠公积金付也都OK。但如果是外国人买公寓,就要花150万新币买同样大面积的房子。”


  4. “国内主要大家喜欢跟别人比,这边就是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不是很注重牌子什么的。周末就是出去遛娃,男士也带娃,生活比较简单。老妈在新加坡很适应,很多老人都是国内过来看小孩,因为没有语言障碍,老人们都待着挺好”。


  5. “新加坡年纪大了还是有平台可以工作的,这点可以给老人更多选择,尤其是对经济情况不很好的人算是一种照顾。”


  6. 最大的问题是国家比较小,没疫情的时候没啥概念,一抬脚整个东南亚随便走一走,疫情期间的局限性就出来了。最主要还是看个人喜好,有些人也不喜欢全年都是夏天。”


  7. “整体公民权益和福利不错。最大的好处是有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养小孩,孩子可以参加的活动免费资源很多,政府提供的。我觉得适合那些没有背景靠山、需要自己打拼的人,因为都是按规章制度走的,对于老实人和好人来说是不错的。”


  8. “我来新加坡十几年了,以前也没人问我什么的,真的就是最近1年,好些朋友来问我新加坡的教育,最小的才两三岁,大的五六年级这样,超焦虑的,说内地二线城市的一些好学校择校费都要交30万,震惊。”



男士W,坐标:巴塞罗那


  1. 在巴塞待了快10年,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毕业去那边做商学院教授,近年下海创业。


  2. “毕业后全球找合适的口径,巴塞IEISE商学院和INSEAD相似,上来就是教MBA和高管,比较有意思些,职业上也走的是tenure track,当时去那边是因为没在欧洲生活过,比较好奇感兴趣。”


  3. “美国一些朋友都说终身教职很苦,也不适应什么的,但我来了这边以后开始学语言,接受各方面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机会,感觉比美国好。这边学院要靠学费养活,所以教学很重要,而且给高管上课不能瞎扯淡,因为学员都是四十多岁,各大顶级公司供来学习的。挺有意思的,接触这些人,了解下欧洲不同领域的一些情况。”


  4. “后来对教职没兴趣了,商学院写出来东西也没什么人看,感觉自己跟自己玩儿没啥意思,所以后面就自己创业了,做旅游地产,买楼装修做Air B&B,感觉还行(其实回报率惊人…),疫情之后现在慢慢在恢复。”


  5. “从小孩角度,欧洲这边不是太竞争性的环境,教育质量差不多,国际学校也不算贵,质量也不错。华人小孩其实在美国也有共性,我要学习好、特长好,没有从小就享受学习、享受生活的习惯。这边的话从小就学几种语言,也比较diversity的环境,没有太大压力,整体上也好也坏就看你孩子的性格吧。”


  6. 我看国内成功企业家来这边享受红酒、滑雪什么的(从国内看可能有人羡慕),其实都是这边大部分小孩从小可以享受的平价、普通的东西,巴塞罗那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比较优越,从小滑雪、骑马这些都可以算是低消运动。”


  7. 大学教育系统方面西班牙在国际上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教授水平也就一般,所以18岁可以放眼全球了,本地很多不错的孩子也去法国和美国法国的高科和高商,技能性很强,进去难,出来的就业保证非常好。德国就完全不一样,不一定要上大学,出来当技工也可以,很早分流。英国也有些很有名的学校,但英国很早就知道教育可以赚钱,所以教育产业化了很多,那个气氛对小孩不算很好,特别是对于一些想学习的小孩,除了牛津剑桥以外,其他学校学术气氛一般般。”


  8. 西班牙收入不算行,特别是欧债危机以后完全不行,当地小孩大学毕业没工作很正常,30岁以后也跟父母住,省点钱,但整体生活成本低也是真的,在西班牙要有空降的感觉才OK,比如几个入口:

    A、世界五百强企业或学校有global network global pay的。贝克汉姆法给高精尖人才前6年税收优惠,只收25%的income 税,所以人才引进算是一条线”;

    B、搞一些跟中国相关的,找结合点;

    C、结合兴趣与本地特色做一些创业什么的。”


  9. “欧洲随便做些事情都没有那么多竞争者,那些温州青年随随便便过来做一些生意,都能成为当地的富豪。”


  10. “移民的话还是一个很长久的规划,不管美国和欧洲,短期不同国家都有跌宕起伏,不同国家的波动不好说对中国人是风险还是收益,整体欧洲移民没有美国那么难,摩纳哥、瑞士什么的另算。”


  11. “来欧洲以后,事业发展方面欧盟以内的自由流动还是不错的,一些大的经济体OK。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顺着排下来,但从生活质量就可以倒着排上去,也要看坐标南北,刚来到巴塞罗那以为到了成都,晚上大家都在街上,晚餐正餐的时间是10点,属于有都市的感觉,但又很舒服,不会很挤很吵,餐饮、娱乐设施都很好,再加上气候,巴塞罗那依山傍水,滑雪和潜水都很容易,欧洲人觉得如果能选择的话也都很想住在巴塞罗那。


  12. “房子价格是深圳的1/3左右,但租金差不多,比如市中心50平的房子租金人民币12000左右,所以回报率还是可以。”


  13. “有变化、有挑战我觉得挺好的,我一直在学习,性格上比较adaptive,从美国来了欧洲感觉生活更好,就待下来了,目前没有太考虑长期的稳定和舒适,有别的地方更有意思的也可以考虑。”


  14. “长期来看整个生活、家庭和养老可以兼顾,普通中国人对欧洲其实完全不了解,所以对欧洲有一些undervalue,要理解发达国家经济总是会有点滞涨,但它多年生活的质量、品味、积淀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如果你事业初期需要高增长点,肯定是中美,综合长期考虑的话可能角度不一样。”



华人家庭,坐标:美东


  1. 耶鲁博士、普利斯顿博士后,中间短暂工作,后回归科研领域,目前教授线条。


  2. 学术和产业界是一个单向的箭头,学术转产业随时都可以,很简单,但返回来基本不可能,做科研拿身份也相对好一些。”


  3. 因为家里有亲戚在英国读书工作,对比了一下没有去那边,感觉英国教育产业化了,奖学金等给学生的资源没有美国的好,当时是布莱尔执政期间,有各种巧立名目的项目,certificate什么的很多,学术品牌影响不好。


  4. “在外面时间太长了,回国是一种游客心态,当然觉得国内更好,人力便利、服务好,好吃好喝好玩的,到现在还是中国胃。”


  5. ”整体感觉这边个人自由度相对大一些:一个是人之间还是有些空间感,大家都习惯了多元化的环境,不会有人尝试改变你;另一方面社会压力也有,但没有那么大,因为大家追求的东西不趋同。”


  6. “之前和一个朋友聊,也发现是男生想回国的动力强,想的更多的是搞事业,美国天花板太严重,除非在这边有十足的信心;女生的话感觉国内对女性的社会压力更大,看乘风破浪的姐姐有很多不理解、不适,30岁就有年龄压力了?包括要不要结婚什么的,这边生活可能单调些,吃喝玩肯定比不上国内。”


  7. “做教授几年后你能体会到,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很多工作起薪比较高,但其实空间比较扁平,或者后面很卷,而之前我在普林做博后很多travel,而且工作的灵活度比较大,教职有很清晰的career path,也可以和国内很多交集和联系。终身教职每五年有一年的年假,让教授放空,想想前瞻性的东西。”


  8. “国内父母看新闻,觉得在美国每天都面临生命危险,我一个师兄和我一样,隔三差五就要电话给他们心理按摩,在美国华人肯定都是要选择安全的地方待,不同的地方情况很不一样,美国内部文化差异也大,极端事件有,但真的比较少的。目前师生关系、医患关系都还比较好。”


  9. “美国多党政体,本来国内就是相互监督接发,媒体也犀利,反正最不缺的就是黑料和各种负面信息,往往同学们相互交流,和在媒体上看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10. 美国和中国很像,都是竞争性/内卷社会,目前美国科技、就业等方面其实都挺强劲的,到处都是向上就业的感觉,又搞各种计划,往后十年的发展不好说。”


  11. 整体上:

    A、在国内有特别好的资源的,一般毕业就回国了;

    B、普通人的生活下限会高一些,但感觉不会像欧洲这么舒服(有亲戚在英国、德国);

    C、美国卷在不一样的地方,硅谷的华人印度人特多,我们工作的领域:科研、金融什么的,都特卷,但如果不是这些领域的,好很多,比如快递小哥。我们同学们来了就准备好卷吧。”


  12. “有些朋友相信自己的那一块能做出来一些事情,同时又对做事情的环境要求高一些的,可能会比较适合。我有一些同学,简历都一样、很好的那种,国内外发展完全不一样,还是看个人,国外就是没有太多应酬,你自己选一个你觉得喜欢、能做的好的东西。



女士H,坐标:英国,家里2个小朋友


  1. 经历:意大利-丹麦-瑞典-英国。


  2. 瑞典只有公立系统大锅饭,靠吃老祖宗的饭吃好多年,吃老底儿再养两代没问题,后面谁也不知道,北欧整体很社会主义,扎根过去没问题,只是学习语言和文化上融入会比较难英国在开放度上会好一些,丹麦、瑞典啊一些小国家,自己日子过得好,完全没什么兴趣了解这个世界,外国人来了也懒得搭理你,所以从融入的角度来说还是得去大城市,比如伦敦。”


  3. “工作方面,我在Meta,伦敦这边最多一周工作50小时,同事就受不了了,晚上6点开个会都要各种沟通解释。不知道国内卷是能卷到什么程度,996是不是真的,反正听说硅谷华人也一样卷。”


  4. 在国外生活主要是挑性格,都是关起门来过小日子那种,如果喜欢热闹的可能不行,在伦敦养娃有点压力,但整体还行,主要就是没什么人帮忙,下班就得赶着去接什么的。”


  5. “英国教育两条线,公立和私立,很多中国有钱人过来,妈妈陪读,或者寄宿的。”



华人家庭,坐标:法国,家里1个小朋友


  1. 现在生活比较轻松,但整个这边的经济都在下降。普通职工一年带薪休假25天,自由支配,法国本来就是一周35小时工作制,整体就是工资不高、福利不错,生病没有后顾之忧,教育好不好我现在说不清楚,国外比较注重家庭生活,价值观就是这样。”


  2. 法国教育是比较典型的精英制教育,感觉这边是个文凭社会,大家非常看重这个,甚至有文凭决定一生的感觉。工程师在这边是个文凭,都不是个职称。法国高商、巴黎综合理工什么的,精英学校,出来非常爽,工作各种被人抢。这边华人混的比较好的就是上外附中那种,从小学语言的,要想过来先把法语学好是一定的。”


  3. 个人感觉在国内上大学更好的吧,法国的学校年年都在下降。虽然在欧洲境内的各种交流很不错,但欧洲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太多了。”


  4. “法国这边的好处是教育投资回报率比较高,我之前是900欧元的学费,还包括学生的医保,公立大学学费一般500,出来工资虽然不高,但很快就cover了学费。”


  5. 法国这边都不是有钱人来留学的,来的都是比较朴实的,有钱人都去英国加拿大什么的。”


  6. “往远看看不清楚,现在欧盟分裂,如果分开的话经济上就更没有竞争力了,现在民粹也比较厉害,民主国家你也不知道他以后会怎么样,法国以后如果变成一个阿拉伯语国家我也不惊讶,如果以后经济不好的话治安可能都会有问题,亚洲人小绵羊,孩子以后会不会被人欺负,或者孩子以后脑子里面对华人社会怎么想,这个可能有点担忧。”



男士Y,坐标:布拉格,家里有1个小朋友


  1. 现在这边的年轻人,90%都想要弹性工作、在家办公,他们喜欢pr、市场、政治、金融这些光鲜的工作。我和埃森哲的hr聊天,大家就说,年轻人特不好招,然后不高兴就辞职了。中国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在外面招人,但凡好一点的人给的薪酬都不错,但找到好点的人特难。之前我们公司想提升一个行政妹子去业务口,加薪都不愿意,脑回路不一样。”


  2. “几个同学在法国、德国,做一个普通中产很简单,但再往上基本不可能。大众也招了很多中国人,德企更严重,到子公司一个总监的位置就是天花板。”


  3. “我在国外待得时间太长了,感觉这些国家都很垃圾,德国往东这一边儿很多国家都是这样,这边人心里一直都知道自己问题在哪儿,但都能心安理得的找到理由安慰自己,算了算了现在也挺好的那种。这些国家里顶级的人,跟中国人其实很像,就是拼的要死的那种,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


  4. 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原来是帝国的这些国家,有一些基因,和血液里的东西。奥匈帝国,以前大部分工业集中在奥地利和捷克,所以奥地利整个人的素质是最好的,gdp高,人的教育也好一些,其他很多国家的普通人真是基本没法沟通。”


  5. “瑞士整体的环境也是比较排外,瑞士人有自己做事的逻辑,也鄙视其他欧洲国家的人,但要做生意、要保证自己高大上的形象,所以有时候虚伪也表现的比较淋漓尽至。”


  6. 北欧整个比较强调意识形态,生活好了以后,就觉得应该为世界做些贡献,每年接受2万难民,没有条件门槛什么的。瑞典在北欧国家中更激进一些,挪威还好,没有太高调,但生活成本太高了,想成为富人基本没戏,税收和福利会把大家都拉成一个水平。芬兰是几个国家里面比较灵活的,但整体太冷了。整个欧洲绿党都在上台,就关注些环保、人权什么的, 整个环境会导致务实派和圣母派的分裂,默克尔下台以后问题也比较严重。感觉欧洲在分裂,欧洲的各国内部也在分裂。奥地利是要中立,内部是精英执政,大公司都是国有的,跟中国非常像。”


  7. “历史上,前苏联的那些国家对华人态度是不太好的,德国不太care,南欧国家最务实,能做生意都欢迎,对华人态度比较友好,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问题,法国连欧洲人都瞧不起,那就不说了。”






不知不觉写太多了,还有一些没有写,澳大利亚啊加拿大啊美西啊美国南部啊亚洲其他国家啊等等,主要增量信息不是太多了。


打完电话我还是受到很多启发和思维拓展的,几个感受:


  • 其实在哪儿生活,发展如何,大部分因素还是看自己,但有一个匹配度问题,就是你和这个地方的文化、生活逻辑合不合拍,男性的话就要对发展前景问题做更多的思考和判断。总体上,不能单纯从“升学”角度去做重大决策;

  • 前一代大部分思路其实很简单,也有很多懵懵叉叉的就去了,后来很多事儿才明白过来,然而一个大的选择做了以后可能10年、20年就出去了,所以建立系统思维、有一个长期规划,肯定会好一些

  • 现在这个阶段,年轻人看待出国和上一辈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国内生活的各种优势也很明显,特别北上深这种宇宙中心。如果你已经生活在宇宙中心,已经在当地有了一代或两代的积累,那你做决策的基础就完全不一样了,肯定需要不一样的思考。


以上,其实还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END

添加卡小拉老师微信

了解

一对一个性化教育咨询服务

👇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是深圳市首个依托于拥有资深学校管理经验的团队、致力于提升家长认知、增强家长对现代教育理解的第三方教育平台。


卡拉老师团队基于多年对国际学校与创新性公立、私立学校的观察与创校经验,成功打造了从家长认知视角出发的、系统的【现代教育通识基础课】系列,覆盖0-18岁年龄段,在【路径选择】【如何择校】【学习规划】等重点主题上具有深度研究。


服务项目:

• 教育一对一定制化咨询 

• 全流程择校与学习规划服务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 管理学学士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进修认证 

•前著名双语学校创始团队、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与招生总监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样本具有深度观察,曾参与一所特色国际化高中的创设 

•深圳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往期推荐 



公众号算法已改

为了即时收到文章推送

记得点“”与“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