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初体验:细节里看到的魔鬼
以前,我对深圳这些老牌的国际学校 —— SIS,SWIS,QSI、ISNS等——总有些刻板印象,贴上的一些标签包括:
等等
虽然这些不是无由来的印象,但对于不同的孩子,到底能在这样的环境获得些什么?
最初我的预期,是非常基础款的:
英文的浸润环境,火速推进英文进阶
更为宽容的环境,孩子没有太大压力
身心放松➡️自由发展
没了,嗯嗯
然后代价是上面那5点,我觉得,短期内能接受
但进入学校以后,我意外地从孩子身上、从孩子的反馈中,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是埋没在那些标签以下的无数细节的东西
是冲撞着那些刻板印象的东西
也是很不同的文化体验的部分
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细节:
老师
“全科班主任”、中文、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图书馆课、德语,孩子总共接触到8位老师,其中特别喜欢,或者特别有意思的就有5位。
她们或者是个人风格实在有魅力,或者是特别温柔又有权威,亦或者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体验,总之,达到了62.5%的【很喜欢率】,比起在之前一所学校,她觉得只有音乐老师是特别喜欢的,还是增长了不少。
尤其因为全科班主任一个人就覆盖了【英文】、【数学】、【文化研究】三个科目,这也就意味着,孩子每一天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是愉悦时间,这么一天下来她的感觉是很好的,所以比起我们暑假那么爽的中亚旅行,她竟然说更喜欢上学(真是晕倒),一到周末,她又说无聊想上学,国庆让她请一天假早点回老家,遭到了极度的抵抗,说上学一天都不允许错过……
感觉她真的是疯魔了……
今天一大早,娃跟我分享了一个小八卦,说他们班XX男生,觉得空调冷,就拿了一张纸,自己把空调口给封住了,后来被他们老师发现了,也没说啥,但随后老师把纸撤下来,竟然又重新拿胶布把这个空调口彻底封了一遍,算是正经堵住了……
我听了以后有点三观炸裂的感觉,老师还能这么操作?
要以前,正常的学校老师,假设没有呵斥你破坏公物的话,处理方式也至少是:“有什么要告诉老师,不能自己擅自行动”,这种吧~
所有真有点被他们这种“孩子用纸堵了不行,老师还帮忙用胶布堵”的行为震惊到。
考试
前几天,全体同学集合被带到体育馆,听学部校长还是校监给他们做【通告+提点】,因为即将迎来这学期最重要的一次测评了,让孩子们做好准备,非常有“大考”的仪式感。
本来以为国际学校考个MAP就完了,没想到,光英语这一项,就要评估三次,用不同的方法,评定不同方向上的能力。
比如说第一个——【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在两节合并的英文大课上,老师会趁同学们做练习的时间,依次抽出来几个同学,挨个一对一做评估。
Mila(娃给自己改了英文名)说先是给发了一本三四页的小书,然后老师听你读一遍,再问针对这个文章的一些问题,娃口头回答,这是第一测。
后来发现给的材料太简单了,不适配娃,于是计划下一次换一本更难级别的,再继续测。
第二测,是昨天下午进行的【XXX大考】,内容我总结为【结构化写作】,令我大开眼界。
学校是这样设计这个考试的:
30分钟:文章阅读 + 自己头脑风暴(构建文章框架)
40分钟:正式写作 —— 打草稿,然后修改和再编辑
20分钟:重新誊写和配画
所以就是,1个半小时,按照严格的Reading,Planning,Drafting,Revising,Editing,Publishing and Drawing 七个步骤来操作,并且作文格式上,必须按照5段式的结构来写(Introduction - 三段正文 - Conclusion),跟咱们以前的“总分总”没啥区别。
Mila说给她们发的文章是关于大象的一个信息文,看完了老师会再给她们发一个工作纸,据她回忆大概是这样的:
野生字体各位客官请多包涵
然后要求写作的命题作文是:《What Special Features Help Elephant Survive》(大象的什么特点能帮助他们生存),而上面贴图的工作纸——则是老师要求的写作前的严肃步骤——先把框架勾勒出来,包括:Introduction-你这第一段计划怎么写,Detail-哪些细节,Heading Sentences-每一段提头的话怎么说,Conclusion-最后结论是啥。
这个阶段就叫做:Planning —— 计划写作阶段。
然后正式写完以后呢,老师会给你发个荧光笔,让你自己重新读几遍,把感觉有错误或要调整的部分划出来,然后再用笔重新改、重新编辑。
最后改好了,就工工整整再誊写在另外一张【正式写作纸】上,写的非常好看才行,最后再配个画。
全部下来紧紧张张1.5个小时。
这个考核作文的方式和我们以前很不一样,我感觉常规的语文课堂,技巧性的东西、描写性、修辞性的东西,讲很多,谋篇布局的东西,少一些。
她们这个写作考核,首先比较冲击的是——给你一个【结构化写作的流程控制】,然后用一些工具(工作纸、彩笔啥的),让你去构架设计。就整个“教你怎么做”的这个过程,也直接运用到大考中,感觉真是蛮特别的。
第三测就是比较通用的MAP Test —— 一个标化的自适应性英语评估测试,全网信息很多,这里就不多介绍。
说实话,我还是蛮感慨的,为什么光一门英语(相当于我们的语文),搞得这么细。
如果折算回来,你能想象咱们的语文老师,能挑选一堆不同难度层次的文章或小书,然后一个一个同学叫上来,或者课外,对你进行【阅读】和【阅读理解】一对一评估吗?
而做这个还不是为了有个分数,记到你档案里、学生手册上,是为了真正了解你的水平在哪儿,好后面给你推荐合适你读的材料和书、发放合适你做的作业等等。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提倡阅读,但从量化、评估、指导的角度上,其实学校里还没做啥具体的事儿。
公允的说,在阅读方面,现在学校普遍能做到的事:
一是发书单:
二是经常提醒要读书哇:
真心期待咱们的学校们从【纯鼓励】阶段慢慢走向【评估+真正指导】阶段,然后学校,也要至少给语文老师(尤其很多还是班主任)留出看书的时间啊~
德语
前两周去开了第一次家长会,2小时、分布式的,自己去找各科老师自己聊~
整体家长人数出乎意料的少,可见在没有强大外力督促的情况下,大家没有太care学习这个事情(当然也可能是语言原因,把好多家长劝退了),我抱着八卦的心情去,看到我们班17个人,除了我来了4个家长。
搞清楚了一个事儿,就是这个学校的第二外语到底是怎么组织的,因为孩子第一天上德语课回来说老师1对2给她们上课,我没弄明白怎么有这么亏本的买卖。
学校提供五门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韩语、日语,每个孩子都可以选一门,没什么竞争选拔制,资源平均可以覆盖住,所以大家不用抢。
那天和老师聊了后,我哦哦终于明白了,这学校首先第二外语团队是最大的一个“副科”团队,一排拉出来十几个老师,拿德语来说,2个全职老师,覆盖全校所有学生。
每周3节课,40分钟一节课。
比如Mila所在的G4年级,上课时间是午饭后第一节课,假如有10个人选了德语,那么这两个老师就分工,一个人带新手,一个人带已经学过的学生。
她们年级刚好就我娃和闺蜜两个新同学报了德语,那老师就给她们俩人上小课。
各个年级的情况很不一样,有的一个班6-8个人,还有1个班只有1个娃,那就1对1给这个娃教......学过的同学再分层就很难做的那么细,只能靠班级内的差异化教学应对。
所以第二外语学科是这么个搞法,才能满足所有报名的人。
就感觉,小而美、非盈利(不是假的那种),其实还是不错的一种模式,校方的思考模式不是任何细节都要算精细账那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卷,也不拼,但老师也井井有条地按各自风格上工,想办法做差异化教学,接纳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水平。
挺健康的一个氛围,当然,学生学习靠自己。
前两天周末,看到了德语团队发的邮件,有两封,一封是Mila直接的教学老师发的,写的满满当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的意思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掌握一门新的语言,计划创设了一个周末作业——【孩子教家长德语】,并分5点陈述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第二部分说“当然了我也意识到这可能对你们有些挑战”,所以又写了3点她会如何支持我们去实现这件事情,包括线上的资源、怎么操作和随时的家校沟通
第三部分阐明了她认为家长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并该如何积极的鼓励孩子:
第一是建议家长不要老喜欢评价孩子,而是家长也保持一个“好学”的心态,别把自己当老师或当家长。
第二是问孩子问题孩子如果答不上来,别说娃、别吼娃,让孩子回学校问了老师再回去跟你说。
最后一点就是:家长自己要做一个谦虚、勤勉、热情的学生,尊敬和信任你的小老师,让她们享受教学的乐趣。
讲真,这邮件真是写的逻辑清晰且情真意切了,确实跟家长是要科普理念的。
另一封邮件来自于德语团队的另一位老师,他是群发的一封Newsletter,分享前两周的教学与资源,也就是写了5大板块76行、而且多图吧,好认真……
第一部分是学了啥汇报一下,还有些课堂照片
中间的部分是提醒作业,这个就有意思了,因为作业有很多个层次。
第一层是老师自己布置的线上版的作业,属于必须做的。
第二层是老师在Duolingo多邻国里面已经开设了一个班级账户,放了些任务和资源,然后鼓励小朋友们一周花30分钟,也就是每天5分钟,上去撸一撸。
第三层是推了另一个专业的德语模块化学习网站,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上去自己学,属于延展性内容。
第四层是针对最高级别的孩子好像,给他们推了阅读书籍、练习册什么的。
这个作业分层是做得够细了,4个分层呐,而且还顺便推了学习平台,家长无脑跟就可以
邮件的最后一部分又给了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包括两个系列的教材和书,Peppa Pig德语版和一个网页资源。
最后的最后挂了4个附件,Newsletter word版(方便你保存),针对初学者和中级学生的分别两个Pacing Guide文档,和多邻国的操作指南。
嗯嗯,反正超大的一封【反馈+学习指导】邮件~
你看,这个体系是真的很有意思,因为老师知道他面对的其实是“n个层次”的学员,所以他的邮件在指导你的学习时,会先有一个大的框架感,然后平台、资源、工具都放进去,相当于先教你学习方法、怎么操作设备,最后再回到具体的学习内容、进度、作业等细致的问题。
就是一边照顾不同班级的模块化学习内容,一边兼顾按自己节奏学的学生的需求。他这个东西就是方差大、天花板高,学不学的到东西,都在自己,但是我老师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各种应该有的系统支持,给你搭建好。
这大概是我们说的【下一代学习】模型的那个意思了,其实可以做到重度的个性化,但也同时重度的依托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这就是为啥我每天强制赶娃下楼 —— 必须给我玩够1个小时再回来!
【细节里的魔鬼】这写了3点已经4000字,写不动了,下次再续一个“下篇”,分享:1. 音乐;2. 同学竞争;3. 自适应性学习,这三点,嗯~~
没有为学校软广的意思,语文和数学我们都是必须靠自己搞的。
咱就说说意料之外的教育观察。
明天中午12:00
视频号直播间与大家一同交流
“多路径升学规划+国际学校体验分享”
记得点击预约哟~
END
点击橙字看详情👆
报名咨询👇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领导力认证
•前著名双语国际化学校创始团队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具有深度观察,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面试+访谈超5000组湾区高知家庭,跟踪清北校友30年发展
【卡拉老师工作室】服务项目:
• 一对一全景教育咨询
•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家庭教育战略规划先导课】
• 【名校双升】教育规划家长周末营
往期推荐
公众号算法已改
为了即时收到文章推送
记得点“赞”与“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