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规划】是在割韭菜吗?为什么2023全网都在推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2023年这个点儿,双减已经走了2年,教培老师皆已网红,公立学校又重新开始抓娃学习,怎么也刚好是这个阶段,全网开始爆推【教育规划】?


【教育规划】是个伪概念吗?

【教育规划】跟普通家庭有关系吗?

【教育规划】的目的是不是就为了名校升学?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深度透视【教育规划】和这个风生水起的市场。全文接近1万字,大概需要20分钟阅读,欢迎先收藏、转发,再慢慢看~


本篇框架

1. 教育规划,规划些啥?

2. 教育规划,跟普通人有没有关系

3. 教育规划,针对不同人群的重点和好处是什么?

4. 教育规划,是不是直接就劈成“高考”和“出国”两派

5. 教育规划市场:刚开张就要被做烂?

6. 双轨合一的教育规划

7. 主学科教育规划

8. 兴趣班规划

9. 教育规划的地域性特点与地区套利

10. 分龄段的教育规划

11. 批判性答疑

12. 总结



01


教育规划,规划些啥?



你如果打开视频号,搜索【教育规划】,会有很多发现:


“0-18岁孩子的规划重点”

“小学初中9年,重要规划点”

“如何提前规划孩子”

“十倍概率上清北”

“小学语文黄金6年,这样规划不走弯路”

“小学1-6年级,暑假规划指南”

……


特别多、特别散,但我看内容就围绕着4大主题


1.  学习规划(含兴趣班)

2.  留学规划

3.  身份/地域规划

4.  家庭教育


其中,

- 学习规划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 留学规划是对标解决【战略+执行】的问题

- 身份/地域规划是想获取【制度优势】的问题

- 家庭教育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头


2023是教育规划的元年,百花齐放,市场上的各路大神基本上是,各人懂些啥、历史上做些啥,就讲点啥,再加上小视频比较短,因此从家长感觉的角度而言,是支离破碎的无数个点。


而且,不同线条,比如公立路径和国际路径,好像又是泾渭分明,仿佛因为路径不一样,培养人的全部逻辑和方法就不一样了。


其实很多事情回归到本源,应该是【极简】的,如果我们试图将各式各样的【教育规划】都收到一个点上 —— 那么它一定是:如何促进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实现】,前者是底线,后者是高度与张力


而我相信任何一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是抱着“两者都要”的想法吧~


【教育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以人的发展为大图景】的背景下展开的。



02


教育规划跟普通人有没有关系?



教育规划的一大前提假设就是「父母得在」,如果0-12岁这个最重要的年龄区间父母都忙得不着家,只有老人和保姆带娃,那就不用规划了,做好初高中可能要“开始还债”的准备。


很多人觉得:教育规划是有经济实力的人才能做的吧?


其实富有富的做法,穷有穷的做法,而且不是绝对的。


一般情况下来说:


1. 经济条件紧张的 —— 直接上来就是“学习规划”了,干干干。


2. 中产左右或以上,选择就多了很多 —— 所以是一个“算账”与“路径”“择校”“学习”多面都需要考虑、也要兼顾效率和性价比的“综合规划”


3. 财富自由的家庭(当然大多也二胎以上),通常是引导子女们环球视野(环球分布),享受全球更优质资源和服务的一个通盘设计。会考虑到男女的区别,也会考虑到家里产业传承的问题。


以上是中国家庭觉得务实的“兜里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现实方案,但某种意义上也是 “大概率”指导下的一种牢笼。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 因为国内外游戏规则和资源分布的不同,经济条件并不构成绝对性的约束,反而有时候“弱势者反而具备更多的教育优势”(——引自周泽军校长):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知道上海的【久牵】?—— 一个为贫困青少年(9-18岁),尤其是来沪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和免费课外教育的公益教育机构。

<本图来自于久牵官网>


这个平台帮助的是经济条件最匮乏、也最弱势的一个群体,而通过教育的方式,这个平台先后有13名学生成功考进UWC(世界联合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就读。


这些孩子获得了她们以前不可想象的机会,并走在实现她们理想的道路上。

<买单(赞助)的人>


所以,其实在教育问题上,家庭条件不行,并不一定是最大的约束,而恰恰因为家庭条件不行,父母通常有一个极低的教育预期和目标,才是最大的阻碍,俗称“不敢想”,背后是信息和认知能力的缺乏


而一旦有通道可以打通这些,即使最弱势的群体,也有无数的可能性,在上海,久牵打了一个这样的通道出来。


其实,这样的通道在各地一直都存在,不就是各个学校的奖学金通道吗?关键是,「后端有通道,前端无培养」,弱势家长群体普遍没有这个能力。



03


教育规划针对不同人群的重点和好处是什么?



1. 对于经济条件弱势、孩子天资一般的家庭而言


有【苦读】和【职业导向】两条康庄大道,【苦读】的逻辑是中考降维,还真是有一定机会,如果有教育规划或者学习规划的加持,效果更好,前提是——家长得先学习,得能区分出来哪些“教育专家”在瞎扯淡。


【职业导向】可以更早的“入行”,需要突破【在学校好好学习】的思维局限,去搞事,更早的专业化或许也是另一条通往世界顶尖大学的门票



2. 对于中产或以上的家庭而言


【教育规划】既避免了折腾,又会免不了要折腾。


「避免折腾」,是说跟风报的那么多XX棋课、思维课、机器人课(大部分)、珠心算课、经典评说课,这课那课,基本可以都免了。英语、语文很多课外的报班功夫,也都可以省了


教育规划应该能免掉一大部分的智商税消费,省下不少钱和时间,这是避免了折腾


「免不了要折腾」是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获得多一些的教育优势,总想要去铺路的部分,比如今年旺盛的香港人才身份需求,再比如,【幼升小】和【小升初】两个关键决策点,大部分家长也少不了提前几年折腾。


在具体的学习问题上,一般中产家庭也是操心最多、上手操作最多、亲子关系崩盘最多的


中产家长【拿功夫换钱】,这倒是个不错的策略,因为在教育上,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挺多,但基本都是能通过家庭教育化解掉的。


中产家庭提升认知的机会是有的,并且他们还是很有执行力和战斗力的一帮人,【教育规划】对于他们的价值是“少走弯路”和“事半功倍”,是效率的提升,和名校概率的提升



3. 对于财富自由的家庭而言


他们想要的是过程健康快乐,结果也还不错,最好孩子再有个长期追求的兴趣。


他们还想通过规划进行风险分散,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为了配合他们的口味,常规的【教育规划】爱指导他们怎么选择“全世界最好的”,但如果真正了解这个群体的话,他们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不给孩子一通伺候,把饭全都喂到嘴里,怎么样孩子才能摆脱无欲无求、一切都无所谓的鸡肋状态。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部分高知家庭,自己做规划就超强,对于这部分家庭,【择校】、【对准名校的战略准备】、【撸取核心教育资源】是教育规划中最核心的几项



04


教育规划是不是直接就劈成“高考”和“出国”两派



并不是,在绝大多数一线城市,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出国的是非常少数家庭,特别是在现在——这种不确定性特别强的大环境下,要润的已润,剩下的,大家都在尽可能的延迟决策,“边走边看”,同时,水面下的鸭脚掌又在乱划,各种身份狂办。


为什么应该特别强调【教育规划】不能从一开始就劈两半,泾渭分明的去对待?

 

  • 首先是家长需要有些远见,不要把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锁死


AI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很难说清楚可能是什么样,这种情况下,构建一个强大的底层能力是核心,而方向上,又最好多留些余地。


——不是说你以后要出国,一路国际学校就是最好的。


——也不是说我就要走国内的985、211,国际教育资源就可以完全忽略,别忘了,国际教育资源背靠得是国外的科技发展,而这两年,是科技爆炸。


教育规划要求家长不能太短视,从我们已经上过清华北大的这批人的经历来说,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有许多需要矫正和重新设计的部分,要看到孩子40年的发展,不仅仅是由文凭决定的。


所以教育规划是要考虑到【人情朋友圈的构建】、考虑到【你目标专业的全球最顶级的资源在哪儿】、考虑到【地域文化】和【社交挑战】,考虑到【未来在哪儿过日子】的,也就是说要结合着这么多因素去选择路径,最后再重新回归到【当下的能力建设怎么做】,也就是【学习规划】上面来


理论上来说,高阶一点点,公立学校、双语学校、国际学校在【下一代能力和素养】的构建上,应该有共同的目标,最底层的就是【语数英科】作为4门主科和基础素养,都应该【全球对高标】,在0-12岁阶段,【语数】对公立,【英科】对国际


很多家长被吓尿了,光一个奥数就感觉屁滚尿流了,还4科对高标?我想说,其实就是基础逻辑和方法论,如果让我讲给一个初中的孩子听,一天也能讲清楚了,而家长,恰恰是脑子里已经被灌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市场概念,反而接受起来不容易了。


总结一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规划】是建立在人类智慧的结晶上,科学就是科学,数学就是数学,中文和英语都是一个工具,用于学习其他的所有。


在能力建设的维度上,无论公立和国际,都要拿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的东西来教孩子。


这是教育规划该做的事 —— 学什么,怎么学?逻辑是啥,方法是啥,用什么资源和工具?



  • 0-12岁,很多家长持开放性升学观


公立学校奠定了中国人的很多共同认知和共同回忆,也比较接地气,所以不管后端打算怎样,前面上几年,都是有特殊价值的,它的价值不在于学到了些什么,主要是对于世界观的形成,张开了视角,有一个代表性的社会体验。


0-12岁,很多家长在公立先上着,但秉持的却是开放性升学观,只不过大多要到了初二初三,再做决定,一部分家长,因为受小升初的“刺激”,在六年级可能就会开始考虑不同的教育选择,【不想卷了】也是最核心的推动力之一。


很多家庭,其实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都属于【张望阶段】,在【张望阶段】,一大规划战略是要做到能力和路径的“双通”,以防止一条路走不通,另一条路也极其被动的尴尬局面



  • 香港算还是国内,还是国际?


香港当然算国内,但香港排名最靠前的大学,确实非常国际化,主体教学语言是英文。倒推回来,香港高考DSE,它的英语学科难度,就比国内高考再上两个难度。


香港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升学通路广阔,以香港作为跳板的,就有「国内」、「本地」、「出国」三条大通路;把香港当做本科目标地的,即使没有身份的,也还有国际生这个通道。


这么一来,【香港】就成了【教育规划】问题上很灵活的一个工具


1. 它既是一个目标留学地,又可以只当做一个中间的跳板(甚至不去到香港)

2. 它既可以作为打回国内的桥梁,也可以助力出国深造

3. 没身份、有“临时”身份,有永居身份,不管什么情况,都可以各有操作


它既“国内”、又“国际”,所以教育规划当然不能直接就劈成“高考”和“出国”两派,因为还夹着一个香港在中间,同时,Top 3的香港大学在广深纷纷落地分校,进入这些学校的路径和门道就更有意思了,有综评的(高考分数占比只60%)、也有港澳生算国际生的通道,总之你懂的。

<本图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官网>


总之,和1200万的高考人群只要能「错开」,就算得上是大家心目中的“捷径”了。

 

复习一下,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1.  家长需要有远见,要结合全球技术进步、使用全球优质资源来做早期教育

  2. 0-12岁,很多家长持开放性升学观,尚不明确具体路径

  3. 香港既国内、又国际,是一大可利用的升学工具或跳板

 

所以,在当今的一线城市(甚至是二线城市的头部),现代家庭做【教育规划】,是无分“公立”和“国际”的,核心是要懂得【统合资源】做【系统规划】,实际上就是在漫长的家长还没想好的阶段——0-12岁阶段,去做“多手准备”,能力上“兼并双轨”



05


教育规划市场:刚开张就要被做烂?



目前的教育规划市场,分成这么几类:


1. 【十倍概率上名校】系列


一般是搭了一个比较大的框架,然后从【身份】【学科规划】【兴趣班】等线条谈开去,市场上有些做“加盟直播”模式,抢钱大战中。


我不能理解的是为啥就这么一个话术,都要全市场原搬硬抄,就那么没有想象力吗?

<所有截图来源网络>


其实,清北复交的录取率(按毛选拔率感觉),各校大概是在0.04%左右,即使增大10倍概率,到0.4%,甚至到1%,跟绝大多数人都没关系

2020-2023年,招生人数变动不大,但高考人数还在增多

今年是1291万,图中的基数是1071万,你可以想想看


本质上来说,清北复交是在全国最有实力、最耐糙的一批人中,又按运气挑了一轮,最后的结果。


 

2. 【学科规划】

 

学科规划领域,大家谈论的比较多的是:【英语】【语文】【数学】【编程】(科技)规划四大领域。

 

学科规划,因为一般需要深入进去讲,有很多细节,因此一般都多少有些学霸背景、或者专业背景,不会张口胡咧咧。

 

目前【英语】学习大家口径比较统一,而【编程】领域则是智商税高发区,套路和误导比较多。【语文】【数学】多数中规中矩,美中不足的点可能是过于对标【考试】,反而降低了学科和素养本身能去到的高度。


点击阅读👉学编程,原来水这么深? 关于编程的各种相互矛盾且不可思议的观点



3.【兴趣班规划】/【特长规划】

 

刷了一下全网的信息,结论可以下了:基本是些垃圾……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能做出和我一样的判断……

<全网相互一大抄的“兴趣班规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4.【专业规划】

 

都是些啥啊……实在无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身份规划】


去年起市场主要在做的是香港身份,高才和优才两条线,而申请池的一大部分人里面出发点都是从“为给孩子留一条路”着想。大湾区家庭有些地利优势,所以对全国有一定吸附作用。


未来想通过【地域转移】来增加升学优势的,【北上】、【南下】两条路,北京要户口,湾区要学历。


【身份规划】和【香港身份的教育规划】是两回事,后者需要的专业度要高很多,我们之前写过些策略,大家可以参考,最核心的是评估清楚——香港教育或香港通道有哪些核心价值,什么阶段、怎么用?如何择校、要不要全家转移、什么时候去、能不能不去还拥有优势?


点击阅读👉香港身份在教育规划上走了什么捷径?

点击阅读👉全面拆解【香港优才身份】办理的市场大套路



06


双轨合一的教育规划



家长择校和规划绕不过去的是名校,但“名校”并不能使每个孩子都“好”,哪个学校里孩子的成绩不是正态分布?学校并没有能力把成绩后30%的学生补到前30%去。


因此做教育规划,首先要明确一个点:名校既不是答案,也不是万金油,名校是规划中的一个工具。我们应该借力于不同的学校,结合家庭教育,来推动孩子们的下一代能力建设。

教育规划,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之所以应该双轨合一去考虑,就是从“能力建设”的出发点上去考虑,参考上图的节奏。


而有时候,即使选择了路径,比如公立还是国际,后面可能还面临着第二层选择,如下图:

一边走一边要看孩子的性格、能力特点、兴趣,来判断后续的升学细分路径,哪个更合适,不是家长定了大方向,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整体是有灵活度的。


我们自己磨了两年的【一站式教育规划】大框架,如下图,核心是把【升学路径】和【不同路径的游戏规则】讲清楚,然后针对0-12岁家庭——更多的是【双轨合一】的能力建设怎么做,而针对初中阶段的孩子,就是要支持“尽快决策”和“针对性能力建设”了


如图,在系统的框架指导下,自上而下的是【升学路径规划】,自下而上的是【家庭教育实践】,而作为工具来抓落实的就是中间这三个圆:【择校组合规划】、【学科学业管理】与【兴趣班规划与管理】,而这三项落地的执行,是在【路径规划】下,统筹进行且相互关联的。


之所以这个模型花了不少时间,正是因为它不仅融合了双轨,还融合了不同学科在不同轨道上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和AI时代的学习策略+资源,并结合着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理解,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操作做成闭环,合理进行纵贯线与横贯线的时间规划


所有的【教育规划】、【学习规划】,都不能脱离「升学路径设计」「家庭教育」和「时间空间」来做。



07


主学科教育规划



主学科教育规划,最重要的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 比如语文学科


1. 语文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核心的一大部分在家庭

2. 语文应该按每个年级来进行规划吗?每个年级方法差别很大吗?

3. 语文应该在外面上课吗?大语文需要入吗?怎么选

4. “海量阅读”到底多大量的阅读,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5. 课外还有必要做精读吗?有必要刷题吗?刷什么,刷多少?

6. 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对语文没有兴趣,如何解决底层矛盾



· 比如英语学科


1. 英语到底要花费多少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启蒙?

2. 新一代的英语学习,到底和传统公立的学习模式有什么区别?

3. 为什么“外教快乐英语”带不出来学生?

4. 一周两次的中教英语,为什么也带不出来学生?

5. KET、PET、FCE有什么用,在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真的有价值吗?

6. 如果国际方法可以降维打击高考方法,那么没见每个人都在用?障碍是什么?

7. 转轨时英语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往香港走英语要求到底有多高?

8. 双轨合一的英语到底该怎么学?适合普通人吗?



· 比如数学学科


1. 现代数学应该有什么样的拓展方案,课内数学怎么样算是学好了?

2. 数学课外的唯一有效方案就是奥数吗?奥数适合什么样的人?

3. AI智能时代,有升级的学习方案吗?怎么做?

4. 超前学是一个好的策略吗?什么样的家庭可以考虑执行?

5. 自适应性模块化学习是什么?跟普通家长有没有关系?

6. 数学适合“探究制”吗?花多少时间探究是合理的?

7. 中国、新加坡、英美数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小初按哪一条线走最好?



· 比如科学/科技


1. 科学、STEM、STEAM、编程、创客、机器人……概念很多,到底应该学什么?什么时候学?

2. 什么是学到了核心,什么是只学了个套路,如何分辨?

3. 兴趣做入门,进阶怎么进,兴趣最终引导到哪里去?

4. 小学4年级以上就可以学【信奥】?95%-99%陪跑的信奥学习者到底得到了什么?

5. Scratch,Python,C++,编程课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和学习路径?

6. 公立路线,考试如果不考,学了有什么用,按什么标准和路径学呢?

7. 如何看待“以赛促学”?如何判断竞赛的含金量?


……


一如学科深似海,如果家长开始问出了正确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那么离挖掘出答案也就近多了。



08


兴趣班规划



兴趣班规划的门道就更多了……值得单开一堂课讲了,曾经我随便列了列口头就能说出的兴趣/特长项目:

大概也就是108项吧,还很难说得上是完整,那么选什么项目?怎么学?


兴趣班规划领域最重要的是【与校内学业的协同管理】、【兴趣配置原则】,和【猫资源的方法】,后续再聊~ 


兴趣领域能培养出来人才的,家长一般都是准专家级别了~



09


教育规划的地域性特点与地区套利



· 【公立-高考】线条(含香港)


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不嫌麻烦通过搬家移户口或者换身份的方式来提高重点大学录取概率。


过去一般考虑去【北京或者上海】,现在还可以考虑南下走【湾区-香港路线】,两条线的底层逻辑都是【制度优势】+【资源优势】



· 【私立-国际线条】(含香港)


北上深港我们简作统览点评:


1. 北京


公立国际部与老牌外籍并立,民办国际化金鸡独立。


  • 北京最大的特点是优质公立国际部林立,多达20多所,但大多集中在高中阶段

  • 老牌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算少,但核心能说的上的有顺义、德威、京西个别几个

  • 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就“鼎石”金鸡独立,市场略显单薄


2. 上海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民办双语两分天下。


  • 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核心两家:上中国际与上海美国人学校


  • 上海的民办双语典型的代表有包玉刚、世外、平和、星河湾等,上海民办在【课程融合】与【双语】方面简直做得登峰造极,大家看看这张包玉刚叹为观止的9年级课程设计,这跟咱们前文所说是“学科国际对标”是一回事(不过如果能更早的对标,也不至于如此折腾):

<本图来自包玉刚官网>


  • 上海的另外一路“民办”是过去机构背景,主攻牛剑方向的,以领科、光华剑桥为代表


  • 当然还有一些奇葩的,比如WLSA之类


3. 深圳


公立国际部、外籍、机构三足鼎立,民办双语新兴但道阻且长,港系学校今年爆发期——深圳的学校市场生态堪称最丰富。


  • 公立国际部只有深中国际部一家毒霸鳌头。

  •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几家老牌的QSI、SIS、南山国际等,但批量出成绩的只有贝赛思

  • 跟上海类似的是,牛剑方向强的也是机构背景的深国交和深大师院

  • 民办双语2019年为起点,荟同、爱文、福贝、丽林维育……还有老一点的绿洲

  • 港系以培侨这种特殊学校为龙头,后面跟着20+个不同学校的DSE线条。


4. 香港


香港市场是直资学校(本地)和国际学校(私立)两座大山头。


  • 直资学校是香港的特色,而且直资学校中最火的超级名校也基本都是【双轨通路】——DSE和国际课程两条升学路径,代表性的有圣保罗男女中学、喇沙书院、拔萃女书院等等

  • 国际学校市场IB多、A-level还行,AP少,国际学校资源多是香港的核心优势

  • 内地人去了最偏爱的头部双语——弘立和汉基,在香港,真正的双语才是稀缺的香饽饽


------------------------------


整体而言,北京、上海、香港便宜,深圳贵,但开放性高,可接驳香港。


所以,如果针对要走开放性升学路线的家庭而言,眼光理应放在【全国择校】这个范畴


北上深港,地域特色都特别明显,二三线城市家庭如果要移居一线城市,【教育规划】更是一个核心决策,真的要做系统的对比分析


跨地区择校是一个专业活儿,目前没有看到人在做,我们也只接咨询。



10


分龄段的教育规划



教育规划分龄以后可以说地很细,但通常而言,除了择校这个因素以外,各阶段的侧重点应放在:


· 0-6岁阶段

侧重点在【身体发展-体能】、【语言、认知启蒙】、【阅读】、【社交】和【双语启蒙】(高阶)上。


· 小学低年级

侧重点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中英文阅读】、【学科方法】、【兴趣班规划】、【综合时间管理】上。


· 小学高年级

侧重点在【阅读】、【自主学习的推进】(高阶)、【开放性学习】(高阶)、【科学与科技启蒙与进阶】(高阶)、【双语深化】(高阶)、【兴趣进阶或重新选择】上。


· 初中

国内线条:侧重点在【时间统筹】、【学习方法】、【自学】(高阶)、【选择性刷题】、【转轨备案】上。


国际线条:侧重点在【时间统筹】、【学习方法】、【自学】(高阶)、【志趣发展(活动)】(高阶)、【全球化资源与工具】上。


一家之言,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11


批判性答疑


走国际路线,是不是要做一下财务规划?

规划是要做,但不是一个教育准备金的概念(相当于卖保险)。


大家要明确三点:

1. 有多少钱,都可以做规划。

2. 即使不做规划,大家也会做理财吧。

3. 钱本身不是规划出来的,钱是赚出来的。

人生是能被规划的吗?教育规划是不是一个伪概念?

人生并不能被规划,我相信人本身的内在驱动力会带它去到合适的地方。


但教育规划并不是一个伪概念,它核心的、务实的功能有:


1. 避坑(家长们总是一波又一波的在犯同样的错误)。

2. 跨路径的学习优势(学习有方法,事半功倍、允许快乐)。

3. 个性化发展(路径、择校、课外班、家庭教育,都是在为这个服务)。

4. 稳定预期和心态(预期落差容易导致大家来回折腾)。


教育规划是结合了目标与过程的,允许中间有改变和重新定向的空间。

年轻人都躺平了,不结婚也不生娃了,还教育规划个啥?

不生娃的人不影响生娃的人继续做教育规划。


因为不规划,他们娃以后的闹腾事儿可能更多。


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

家里有一个全职妈妈是不是规划空间更大

也不一定,不是你天天陪着他、伺候他,一切就会更好。


规划并不是时间堆砌,相反,更重视效率和推动内驱发展

鸡娃还不如鸡自己,为什么还要鸡娃?

鸡自己的过程中,就慢慢能体会到娃是一种放松和福利。


“鸡娃”这词儿蕴含的目的心太强。


放下功利心,别把自己看的太大,“鸡娃”就变身为“与孩子一同成长”了。


规划的效果是不是就是投入500万,娃毕业后月薪8000?

没啥钱的不要老学着有钱人的样子做规划,不是高消费才叫规划。


“踮着脚尖够”不是理性的行为。


家长如果愿意投入,规划全程也可以基本不花钱

时间、心思、功夫、钱,你总得投入个一两个不是吗?


投入个大几百万,对于有的家庭而言,只是消费行为,都够不上投资。

孩子6年级/初中了,现在开始规划,还来得及吗?

从头开始的教育规划和从半路开始的教育规划,不太一样,6年级及以上,教育规划要更清晰的选择路径和对标准备了,很多学习方法和体外配置的资源也不一样,应该说,规划的需求更紧迫一些。


12


总结



这应该是我们开号以来最长的一篇文章了,我写了一整天,天呐……


主要是趁着我们【教育规划线下大课】开张的机会(磨了两年了,不容易),希望写一篇系统的科普,让大家明白教育规划到底是什么?市场是怎么样的?以及我们定义的【一站式教育规划】到底是什么框架,解决什么问题~ 


感兴趣的戳链接了解更多👉:2023年教育规划大课来了——这钱、这时间,必须花!


准确的说,也是我们持续孵化新一代家长、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的工作的延续,希望以线下高密度的形式,让小白家长也能系统升级为专业家长。


期待我们线上课的家长,可能还要再等几个月,我们做课很慢。





目前卡拉老师的一站式教育规划系列包括:


  • 线下:《名校双升一站式教育规划》线下大课(首期:6.17-6.18周末)

  • 线上:《0-12岁英语学习(鸡娃)一站式系统包》

  • 线上:《0-12岁语文学习(鸡娃)一站式系统包》(近期推出)

  • 线下:一站式教育规划年度服务(贵、一对一、挑客户,覆盖广东省内客户)





【教育规划】课程咨询,报名

请联系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领导力认证

•前著名双语国际化学校创始团队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具有深度观察,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面试+访谈超5000组湾区高知家庭,跟踪清北校友30年发展

        【卡拉老师工作室】服务项目:

        • 一对一全景教育咨询 

        •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家庭教育战略规划先导课】


 往期推荐 




公众号算法已改

为了即时收到文章推送

记得点“”与“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