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识破诡辩(六十)——区群谬误
让我们一起识破诡辩(六十)——区群谬误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大多数的人还是要过群居生活的。所以离群索居、深山隐居的那些人注定只是少数。并且我们的生命之主给予我们的大使命就是让我们进入到人群当中传扬真理、彰显主爱!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会因着面对不同的群体而有意或无意地犯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即区群谬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简单认识一下什么是区群谬误。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女孩很吃惊的对同伴说:“我今天刚知道,身边很多男人都不喜欢世界杯”。同伴回答说:“不可能吧,男人都喜欢足球。不喜欢足球的根本就算不上是男人了!我”——这两个女孩所犯的就是“区群谬误”。
区群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又称生态谬误,层次谬误,是一种在分析统计资料时常犯的错误。指的是仅仅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就对其下属的个体性质做出推论。区群谬误假设了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群体的性质。和以偏概全相反,区群谬误是一种以全概偏。
Ecological fallacy这名词最先见于William S. Robinson在1950年的文章。在1930年美国人口普查结果中,罗宾逊分析了48个州的识字率以及新移民人口比例的关系。他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即代表若一个州的新移民比率愈高,平均来说这个州的识字率便愈高。但当分析个体资料时,便发现相关系数便是-0.11,即平均来说新移民比本地人的识字率低。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其实是因为新移民都倾向在识字率较高的州份定居。罗宾逊因此提出在处理群体资料,或区群资料时,必须注意到资料对个体的适用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罗宾逊并不是指任何群体资料对个体性质做出的判断都是错误的,而是说用群体资料推断个体资料时,必须注意群体资料是否会把个体的特殊性隐藏起来。
比如,你认识了一个某个地区的人,他们可能有懒惰、小心眼的毛病,但你不能以此为论据,推出某个地区的人都有这种特点。再比如,当腓力找着拿但业,并且告诉他遇到主的时候,拿但业却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其实在这里拿但业所犯的也是典型的区群谬误。
我们要避免区群谬误,应当在整体认识某一群体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眼光去看待群体中的个体。尽管群体的特性可能适用于个体,但未经调查,不能盲目地把群体的特性挪到个体上。毕竟,个体可能与具有群体相一致的特性,也可能有和群体截然不同的特性。
有不少弟兄姊妹是非常容易掉进区群谬误的陷阱的。有些弟兄姊妹因着反感厌恶某些群体,就认为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问题,都应该厌弃,甚至认为群体中每个人都不得救(如三自或家庭的问题)。还有个别的人在辩论当中也诡诈的故意使用区群谬误的方式来诡辩。他们不是有理有据的讲道理,反而是故意把对方列入到某个群体中,然后利用旁观者对这个群体的厌恶、或者对这个群体观点的不认同,使得大家开始厌恶这个人,进而否定这个人的个性化观点,以达到让自己占上风的目的。这都是犯了区群谬误。
我们要记住,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个性化的人,真理也是具体的讲给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译: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有些人,爱人类但不爱具体的人,而有些人厌恶群体从而厌恶群体中所有的人。这都是错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