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典籍外译] 吴松林:中文诗词创作与英译物理音律研究

吴松林 翻译跨学科研究 2022-04-24

翻译与传播

中文诗词创作与英译物理音律研究

典籍外译

吴松林

作者简介

吴松林,博士,教授,东北大学长,许渊冲先生关门弟子暨许渊冲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创作与典籍翻译。


摘要

声音

是中文诗词创作和英译的核心,诗即歌,歌即韵,韵是物理性的,是有规律的。中文诗词创作属于一度创作,通过四声、五脏、五音、七情来传递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英译诗歌属于二度创作,这种属于人声的二度音响遵循审美的四原则,格律发声的物理时间与振幅坐标方向由起振、持续、衰减和释放四个阶段组成。三度创作是指读者或听者对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解读,其五感所涉及的波形结构的运动轮廓体现为ADSR四个阶段,并通过使用声景三要素,传达庄子的“三籁”思想。


关键词

中文诗;英译;音律


中英诗歌韵律的核心是声音,声音是气流的振动,振动的运动轨迹是具有物理的性质的。声音的振动位置不同,振动可以为基音着色,可以给滑奏增减泛音,可以聚焦音色“群”感的频率,使各种音频不断地分离、转化、交织和发展,所以,作用于听觉的共鸣的层次和价值也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的心灵共鸣也是不同的声音是在动态时间过程中通过规律运动产生的,这就形成了韵律。韵律的纵向和横向物理振动属性配置越合理,则内心情感导向越高,好声音就是这么来的物理的声音包括响度、音高和音色三要素。声音作于诗歌,则和音乐一样,分为节奏、韵律与和声三要素。这两个“三要素”的同一个物理属性就是音响,决定着音长、音强、声音穿透力等基本性能,这些性能动态依存,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一一对应的,但都具有声响,也就是声音振动的位置、方向和能量具体地体现于运动着的声波,也就是介质传播的机械波。机械波有振幅、位相、频率、波长四个要素。对于汉语和英语这样的有声语言来说,这种机械波显示出的就是波的强弱、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明暗、虚实、刚柔、疏密等形式。不同的波能取决于不同的情绪,从而产生不同的格律或词调。一度创作指的是根据“平水韵”或“词林正韵”创作出来的中文格律诗或隶属于词牌的各类词调,格律依据五声性调式、五度相生律产生,以“宫、商、角、徵、羽”(do、re、mi、sol、la)五音为骨干音,又加入清乐、雅乐、燕乐三调式。以人体的心、肺、脾、肾、肝这五脏为介质,把人的忧、思、喜、怒、惊、恐、悲这七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运神、调气、正心、通五行,合理协调“字、声、气”之间的关系。本文侧重于“词林正韵”,每个词调所倾向的音准、咬字、吐字、平仄、音长、节奏、速度、连音、断音、抑扬、顿挫、旋律等语调和语气决定着每个诗节的感情基调、气息状态、情绪饱和度、声音动力效果和韵味等。一度创作使用规律性的、凝练的汉字音符,强调“以字带腔、腔随字走、字领腔引、字正腔圆”十六个字的艺术效果,其中蕴含着字、声、气的整体配合和平衡,做到“以字带声,以声润字”,声以赖情,情以传声,对声音进行色调明暗设计、形象设计、风格意境设计,使浓、厚、松、亮、飘、透、刚、实的大跳和轻、薄、紧、暗、沉、缓、柔、虚的小跳产生共鸣,通过速度、力度、节奏、音区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形成清晰、真切的“声门冲击”,从而打开“U通道”,形成声门波动、声门爆破、声门击振、声门擦音等的混合声,以此刻画出各种情感。这种情感越清晰,印迹越深,则表现力越丰富、越饱满。如果用气出现瑕疵,则声门呼出的声音往往浮、嘶、滞、竭、薄。好的格律善于“换气、偷气、提气、歇气、缓气、收气”,用汉字独有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借助牙、齿、喉、舌、唇这五个发音部位形成的“五音”,设计格律强、弱、连、断的结构和风格,尽可能达到“驭风使气传神去,逍遥六合化境来”的艺术感染力。二度创作指的是,一度创作的作者在不需要理解自己作品的前提下,怎么根据格律的频率、速度、响度、音色、时值、气口等转换为英文格律的音符,演绎成“人声音响”。这种二度音响的体裁、结构、节奏、调式、强弱、快慢、音调等,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声音辨认度的模糊变形,找到汉英格律和调式的交合点,并在差异化调式上寻求别有特色的表现力。每个逻辑诗节用横向的拟声来引导音响结构,用纵向的线条把每个拟声不同的诗节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声部交错的、全息的情感音响。当然,二度创作也趋向于多调性,即各种调式的变体,说白了也就是无调性、自由调性。但是,多调性是有条件的,它来自审美心理,遵守新颖性原则、对比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平衡性原则。这四个原则综合起来,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解压自然的审美心理期待,调解因能量错位而蓄积的受阻心理状态,从而横向调节各种音程的非协和关系,使其接近一度创作格律材料配置所使用的黄金比例。为了接近这个比例,在逻辑诗节内一般强调格律的保持和格律的级进;在过度诗节,则采用格律平稳的小跳;在逻辑诗节外,采用旋律迥异的大跳。归结起来,格律的保持、级进、小跳和大跳有各自的时域,也就是格律发声的物理时间与振幅坐标方向由起振、持续、衰减和释放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格律出现的频率形成N个叠加的协和性拍音,这些拍音也就是输出波形,分为方形波、正弦波、锯齿波等,使“音”的颗粒型和线条型物理属性表现为“乐”的功能,体现出诗歌的情与景、神与韵。所以,我们认为,诗歌翻译达到“传神”的第一要素,就是处理好演绎情感的“人声”。好的“人声”体现在律动的拍音之美、多元的架构之美、通感的组合之美,这才是真正的“三美”。合理安排这种介质的流动性节奏和旋律布局,合理配置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阻滤波和带通滤波,并充分融合内心的鲜活情感,成为通往“化境”的捷径。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二位一体。当然,有些时候,二度创作过程中出现谐波畸变,形成不协和频谱,造成格律分音的失真,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像英语国家某些人借用“doggerel”(打油诗)一类的蔑视性言语去否定中国人的诗词英译本,未免在语言技术方面过于自信和霸道了。如果说中国人译本不行,那么,我们非常希望对方能出示译本,放在“阳光”下共同供人品鉴。三度创作指的是作者和译者以外的他者,也就是读者或听者的解读。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他者的情感、智力、意识、记忆和其他感官的机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制、分解、逆化、重组各种交织格律的原生态,在多大程度上区分物理格律的主功能、属功能、下属功能、变格功能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意义,从而随着各个声部的起伏和转换,去诵读格律本身立体的画面感,去体味格律渐近的力度和声部的自然衔接,去展开和扩大格律的想象空间和张力,是三度创作评价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是否实现“传神”、“三美”和“化境”的重要看点。这三种不同的译论恰恰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主线,建议三度创作将音频图谱量化进去,把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各种频率的渐变和交叉、增长和衰减、反转和聚焦、镂空和梳状等要素进行比较,进而对频谱的流量、节拍、中心值、可变性、过零率、简洁度、旋律线、低能量帧、短时能量、最强节拍、倒谱系数、偏度系数、能量均方根、能量峰值点、节拍力度和、高阶矩特征、衰减截止频率、线性预测系数等算法进行多模态筛分,使三度创作具备节奏感、音高感、速度感、力度感和旋律感,使每个波形结构的运动轮廓都能清晰地体现出ADSR四个阶段〔Attack为起始阶段,Decay为衰减阶段,Sustain为保持阶段,Release为释放阶段,这四个阶段称作“envelope”(声音包络)〕,尽可能接近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原貌。总之,一度创作的原文本,二度创作的目标文本,三度创作的解读文本,都从字、音、义的格律生成、转换、节奏、节拍、换气、调试、调性、旋律、织体、结构等技法方面得到表现。通过物理的格律,回归笔者十年前总结的气以疏性、气以达性、气以体性、气以化性的中诗英译气格逻辑上来,将声景三要素(主题声、信号声、声音标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时间声景、空间声景、自然声景、气象声景能够多元化地注入声音感知系统里来,作用于听觉主导文化,借以传达庄子朴素的“三籁”(天籁、地籁、人籁)思想。


参考文献

(唐)段安节,1959,《乐府杂录·歌》,载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1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韩宝强,2003,《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韩勋国、韩晓彤,2006,《歌唱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应尚能,1979,《以字形腔》,《人民音乐》第1期。

余笃刚,2005,《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赵宋光,1987,《序》,载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文化艺术出版社。

Cipriani,Alessandro,Giri,Maurizio.2010.Electronic Music and Sound Design,Contemponet.

Gerzso,Andrew.2005.Anthemes 2 Technical Manual,Les Studios de l'IRCAM.

Manzo,Vincent J.2011.Max/MSP/Jitter for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本文出处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讲座] 李正仁:跨学科能力——未来口译员的安身立命之本

[讲座] 仲伟合:新文科背景下的口译教育和口译跨学科研究

[典籍外译] 张蒙、董雁:儒家经典《论语》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及传播

[典籍外译] 李鹏辉:元杂剧对外传播中译入与译出比较

[传播新动态] 王晨颖:刘震云作品在西班牙语国家的译介及接受

[翻译趣事] 外交口译中的经典“失误”

[观点] 许明: 构建中医药海外传播术语体系

[论坛] 2021-2022 “具身语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系列网络论坛

[大家先声] 黄友义:公共政策翻译的意义和难度

[典籍外译] 张西平:论汉学家在中国典籍外译中的主体地位

[翻译研究] 张弘:日本医疗口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视频] 李军:新业态视角下的会议口译实践:问题与实践

“翻译学跨学科研究”学术沙龙系列讲座

[集刊] 《翻译跨学科研究》征稿启事

[集刊]《翻译与传播》征稿启事(含格式体例)

[观点] 林巍:中国元素的文学性译述

[观点]黄忠廉、张潇:舍词传曲:歌曲对外变译探幽

[跨学科导读] K. Malmkjoer: Theories of linguistics and of T & I

[跨学科导读] J. Munday & M.F. Zhang: Discourse Analysis in T.S.

[视频]许渊冲百岁寿辰精彩演讲:把“中国的美”变成“世界的美”

[会议] 第七届翻译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