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阴阳转换大法-中医不传之秘

感恩关注👉 道炁书苑 2023-08-24

开脉轮调百病  乐明空慧心净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修身养性,守己安分。

学思践悟,快乐人生!

士以弘道 

开脉轮乐空净


阴阳转换大法-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

   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

 

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向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

  •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 * * *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再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

 

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例如:

 

  •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编后语

本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中医时间观与用药”,联系运气学说、季节、时节、日期节律等探讨了不同疾病、病位等的用药,阐述了用药的奥妙。在如今普遍采用大方的情景中,揭示中医用药的一种思维路径,值得探索。


感谢关注学思践悟

学思践悟修行上路

点击链接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调病慧心净
道炁开脉轮调病法
道炁开脉轮【图简】

2022天天新文道炁开脉轮

天天新文道炁学苑 百篇)天天新文道炁书苑 百篇)

最近新文点下看:

中医文化-人类至宝

拍打拉筋法

卍 符的秘密

静心中的五毒(藏)

一身阴毒的大本营

生精与炼精

越少越好……

精·命~脚底(珍藏)

如何激活松果体?

“不病学”的精髓

修行的所有秘密就一个字(珍藏)

轻松拥有

坐禅手册(收藏)

第一定律

胃寒的生命

撕掉标签,住在当下

密勒日巴教甘波巴把气硬引到指尖?

人性本质·修炼

潜意识=命运

十二光佛:佛号功德

美丽的情绪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感恩原作者,感恩前平台!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点击今日推文每天分享锦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