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十三章-女性主义视角
前言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版和第二版结合整理,具体的内容以框架为主,然后分节进行分析整理,穿插名词解释、简答。具体理论部分会结合其他参考书和补充资料
欢迎愿意点进来看完的各位朋友提出意见建议!(直接私戳我或者公众号后台!
已更新章节: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其他章节会慢慢更完的!
整体框架
这一章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
女性主义视角是以女性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分析、探讨女性的社会身份与其个人生活困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工作实践
该视角注重女性的独特生活经验和个别化的需要,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平等关系的创建帮助女性处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
在实际工作中,女性主义视角不仅仅局限于把女性当作服务对象,而是涉及到了女性与男性、儿童等等多个社会主体的关系
与此同时,由于女性主义视角范围的不断扩大,它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同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流派都有着一些不同的服务逻辑
本章可以配合之前的论文研修食用文献研修|哈贝马斯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女性主义观
前言
前言简要介绍女性主义视角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重要时间点
同时也提到了女性主义视角的理论进步性
关于进步性,其实每一章理论对于前一章都有进步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 女性主义视角这一章是体现的特别突出的
第一节
第一节主要从时间维度介绍女性主义视角的理论发展
19世纪末期,女性主义已经出现并对社会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视角内部不同理论流派的发展,社会工作者才逐渐将女性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运用到实际的服务中,试图从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角度理解女性在其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逐渐走向成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和服务模式
此外,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女性主义视角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这一节接下来的篇幅主要介绍了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等等,这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节
第二节
第二节主要是介绍本章节理论的主要概念
身份政治
强调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人问题的社会和政治根源。身份政治是“个体的即是政治的”实质
个体的即是关系的
社会工作的聚焦就是女性身处其间的不同关系,此外注重关系的权利动态机制和女性对关系的特殊理解
关怀伦理
男性与女性对于自我和社会关系的体验不同
多元知识
女性的声音被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实证主义观念所压迫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被称作“温和女性主义”,是基于女性主义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的现实基础提出的,反映了被压迫女性社会成员内心的真实想法。该流派女性主义者希望借助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热点话题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启发人们的思想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又叫“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该流派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于女性解放思想的核心思想,认为应当吸收广大妇女加入无产阶级斗争当中,不仅实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妇女解放,还要实现思想认识中的妇女解放
激进女性主义
该流派认为女性没有对于男性有关压迫和歧视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足够的抗拒和反制,所以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基本权益才无法得到维护和保障。由于该流派的观点比较偏激,所以比较容易将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引申到个人层面,因此难以被广泛大众所接受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又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女性主义”,该流派主张“局部的、分散的小型理论”,主张在尊重维护女性的基本权益的同时,注重女性的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女性自身的经验构建女性主体
此外还有很多流派,但是,各个流派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都有着共同的社会目标:
引导、促进女性案主女性意识的提升
更好地帮助女性案主维护自身的权益
同时,由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因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有着很广的范围:
女性的境遇
女性为中心的实践
女性不同的声音
关注多样性
我个人感觉理论书介绍的女性主义还是更偏向于宏观的整体理解,所以这里补充上《社会工作概论》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相关概念
女性主义
又称为女权主义。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思潮。严格地说,女性主义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各个流派的女性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基本一致:
观察方式:用社会性别的眼光看社会生活
行动方式:用行动推进社会变革
存在方式: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位置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内涵一致,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初级阶段
社会性别主流化
又称性别观点主流化、性别平等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全称是“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的主流”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个评估过程,是一个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
途径:
强化和明确国家与政府的责任,完善制度建设
逐步改变权力结合体系的构成,让妇女、困难群体进入主流,从而改变性别关系和权利关系
强化全社会的性别敏感意识
建立各级性别平等监察机构,保证社会性别意识和方案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监督
妇女增权
将增权理论运用到妇女工作领域要求:
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
积极倡导出台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制度或政策
对家庭婚姻权益受害者积极开展增权工作
评估妇女赋权的几个层次指标:
福利的平等得到
资源使用
意识层面
参与层面
资源的支配层面
社会性别
是指人们经由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等,男性和女性分别学习如何按照社会关于不同性别的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长为符合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的男性和女性,进而形成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分工、责任、能力和权利,是由后天的社会建构而成的
第三节
第三节基本都是从实践原则、评估、专业关系和干预技巧展开
课本上提出了三种实践原则,虽然表述都不太一样,但是我个人觉得比较核心的观点就是图里四点
此外我觉得最后一段话是比较重要的,也是对以上多种分类方法的总结: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调整了干预聚焦(微观——宏观、脉络化),重构了若干重要概念(不再以单一男性视角为出发点),改变了对案主的理解(承认女性的主体性并积极地、个别化地看待女性),并鼓励与案主形成一种非压制性的伙伴关系。
干预技巧:
1、意识觉醒
让案主理解到自己处境是与更大的社会结构相关联的,并且这样的情形并非特别而是很多人共有的,一起行动是改变的前提。
2、倡导
代表无权的女性的利益去与社会强权者进行对话,展现弱势群体的价值和解放的实质意义。
3、社会行动
表达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声音从而实现政策的改变。
4、性角色分析
让社会了解社会性别角色是如何影响案主的,确定性角色相关信息,案主才可能走向改变。
5、权力干预
建立在权利分析的基础上,案主认识到自己权利缺失导致自己无法作出决定,社工肯定案主对自己权利正面陈述,提升其信心。
6、自我暴露
社工披露自己信息和分享自己的经验而梳理榜样,鼓励案主为自己负责。
7、重新命名
将案主问题去污名化,是社会压力导致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个人
8、再框架
改变个人问题的参照框架,减少压力,促进改变。
这一部分和上一章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十二章-赋权视角很像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在实践中使用的技巧略有差异,其中,意识觉醒、支持是比较普遍的干预技术
第四节
贡献与局限归根到底也是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来说的,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刻意记忆,主要把理论内容和特点把握之后,就能编了(bushi
此外,每个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也是和社工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相对应的,因此把握好整体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四个范式,也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理论哪里好、哪里不足了
贡献大部分都是前几节提过的优点和进步,局限可以从后几章其他理论的进步发展来思考(毕竟有不足才有发展不是hh)
其他
本章需要注意的概念:
女性主义、身份政治、个体的即是关系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多元知识、增权
非常感谢你愿意看到这里
编辑 | 五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