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生:当下社会一大病征——读刘树鹏《为什么某些人把幸灾乐祸当道德正义》之联想
1
2024年元旦,日本遭遇7.6级地震,引发海啸,令人欣慰的是,这么强的地震,没有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但让刘树鹏惊骇的是,微博上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评论绝大部分都是欢呼和幸灾乐祸。这些评论者已经忘了前不久甘肃地震死了多少人,也忘了汶川大地震死了多少人。
人是感情动物。先天的感情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自然流露,透明而纯真。对罪恶的痛恨,对苦难的哀伤,对不幸的悲悯,是每个正常人的情感共性。因此,原本以为,面对地震、水灾、海啸、山火、疾病等等自然灾害,基于人的本性,即使是不同的世界观,所生发的情感也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悲伤和同情。
2
然而,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有那么一群人,当别人遭受苦难时,他们竟然欣喜若狂,这种和正常人类截然相反的反应,着实令人震惊和齿冷。
日本地震、印尼海啸、印度水灾、澳大利亚山火和法国巴黎圣母院被烧,以及肆虐全球的病毒,莫不使这群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震沉日本”、“淹没印尼”、烧光巴黎”、祝贺美国疫情爆发……诸如此类恶毒的,反人类的言语屡见不鲜。
对别人苦难幸灾乐祸的这群人让我联想到,过去的旧中国,凡是逢到枪毙、杀人的“盛典”时,刑场上就会挤满看热闹的人。即便现在,遇到有人轻生跳楼,也总有人围观看热闹,有人甚至催促轻生者快点跳楼。这样缺乏同情心的情况,真是令人悲哀痛心!
3
这些总是乐见别人“水深火热”没有同情心的人,内心该是多么卑鄙龌龊。其愚昧程度,又让我联想起清末民国时期极端排外的底层民众,他们尚未开始“启蒙”。由此也更容易理解当时主流知识分子为什么矢志不移地呼吁“启蒙”。启蒙,一个早已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看来,仍然是一个个不得不继续谈的话题。启蒙不是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良知的觉醒,个体的觉醒,道德的重生。
4
丁东老师在他《精神的流浪》一书里有一章“大学人文”。他参加此书编写时,恰逢“9·11”事件。当时出现了许多大学生幸灾乐祸的现象。丁老师对此现象这样说:“当今中国教育的人文缺失。当今的教育,以及舆论宣传,不乏国家主义的灌输,不乏民族情绪的扇动,但有多少关于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生命的可贵的内容?有多少关于民族和解,人类共处,化解仇恨,制止战争的内容?答案是令人失望的。”丁老师看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根源!我是大学教师,非常赞同丁老师的观点。
丁老师还引用青年学者余杰说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人文底限、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
5
国人没有同情心,不喜欢做慈善,只安于现状,中国有句古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两千年来,明哲保身几乎成了人们最高的生活准则,只有利害,没有是非,甭管遇到什么样坏人坏事,只要没坏到自己身上,那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便遇有见义勇为的猛士,也会被许多人嘲笑为傻瓜。这种观念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扩大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6
当下时代,启蒙尚未成功,启蒙仍需“重新出发。”因为它一直在路上,始终处于进行时态。有太多的“毒素”需要排出,有太多的“狼奶”还没吐干净。
最后以屈原这句话与朋友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刘又生,大学英语教师(已退休),基督徒,一枚园地耕耘者。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往期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