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泉州古城社区营造启动仪式暨“社造宣言”宣读。该培育计划由政府领导,社会组织承办,公职人员、专业者、热心群众组成的“三合一团队”自发参与。图片来源:黄晓娜摄。自序此文写于十五年前,材料或许老旧,观点尚未失去锋芒。那时我刚从加拿大回来,在加一年,住在本地人家里,参加每周的社区活动,旁听社区服务中心理事会的月度会议,去养老院充当志愿者,遍访各种社会组织,本文第一部分关于公民社会的看似抽象的学理梳理,实在有着我对加国公民社会的现场观察和参与经验。我在报告的最后部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前景做了这样的断言和设想,”尽管党会认可自由主义的市场社会方案,但不会同意一个自由主义的公民社会方案。如果公民社会的要素,如多元主义,基层民主诉求,体制外社会精英群的崛起等将不可避免地随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过程发展出来,党合理的选择是包容公民社会的机制,在中国建立一种国家与公民社会有机联系的模式”。今天,公民社会一词多少成为敏感词,但若换成“多元参与与共享的社会治理”的流行语,十五年前的用心还能见容于今日的社区建设或社区营造实践吗?内容提要本文分两部分,其一是介绍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其二是讨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发展问题。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分古典传统和当代理论。古典理论中介绍三个最重要的传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洛克强调社会先于国家独立于国家,国家只是社会的工具,突出市民社会的自主性;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独立于国家但本身不自足,需要国家的支持,否则会使自身陷于崩溃,故国家不仅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高于社会;托克维尔则把市民社会定义为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活跃的公民社团生活领域,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中间结构观点。当代理论我们提到三个观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指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借助公共领域公民将政治权威转变为理性权威,他忧虑这一自由主义的公共领域模式在当代福利国家已见式微;普特南把活跃的公民社团生活视为民主运作的基础,这样他就回到了托克维尔,他的贡献是用社会资本理论重新发掘了托克维尔的洞见。还有一种重要的当代观点是某种程度地回应黑格尔,强调既需要有强大的公民社会,也要有强大的国家,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第二部分讨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问题。这部分又分若干专题。首先我们论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公民社会,其论据一是西方的经验,二是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我们的论点是1)中国没有独立和自主的社会空间;2)国家垄断一切资源;3)身份等级社会和再分配社会;4)国家直接面对个人管理社会的结构;5)国家是唯一的利益主体,不存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分化。接下来我们描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变化,主要有1)出现了自主的社会;2)出现了有产者社会;3)单位化社会变为原子化社会;4)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产生了以下问题:社会治理的覆盖面;利益表达、秩序与观念整合等。第三个专题讨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我们提出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三点理由:需要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组织的民间社会;需要发现利益表达机制;需要一个沟通国家与个人的中间结构。关于中国公民社会的特征,有两点值得格外重视,第一是这是一个党/国家领导的公民社会(party/state-lead-ci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