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

其他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图片源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单位扎实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统筹协调、明确方向、夯实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加强行业统筹,进一步明确有关单位工作分工,有序推进各项任务。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将有关工作考虑进一步明确为具体任务,联合印发了《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时间跨度长、涵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需统筹推进实施。”上述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是切实落实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二十字方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应提出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二是力求解决近期关键问题。立足当前发展阶段,聚焦近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明确2024—2027年重点任务,务求尽快取得成果,服务当前电力系统转型发展实际需要。三是采用先行先试的工作方法。在各项关键领域中,选取攻关收益高、提效潜力大、引领效应强的方向开展探索,发挥好试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该负责人介绍,《行动方案》提出,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一是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新型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日益凸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针对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稳定问题,《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
8月6日 下午 6:54
其他

新规落地,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有了“顶层设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以下简称《基本规则》),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图片源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基本规则》充分考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新形势,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定义,对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交易等进行了明确,着力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传统电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架构。上述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6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16年不到17%上升到61.4%。但各地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规则不统一、地方保护、省间壁垒等问题。《基本规则》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门规章,是正在组织编制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中的“1”,将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修订的一系列电力市场基本规则等规范性文件提供依据。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于2005年10月13日发布了《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10号,以下简称第10号令),有效规范了电力市场建设,维护了电力市场秩序,保障了交易主体合法权益。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电力市场建设快速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对修订第10号令提出了迫切要求。此次修订的《基本规则》全文共分为11章、45条。指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线图”,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储能企业等新兴机构和主体迅速发展,市场注册管理制度大范围推广,第10号令中相关内容需进行调整。此外,《基本规则》明确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要求,电力交易机构负责建立市场注册制度,负责注册管理、注册审核公布及报送政府部门备案等工作;交易主体进入或退出电力市场需办理注册或注销手续,严格执行市场规则。在交易方式方面,《基本规则》提出,根据交易周期将电能量交易分为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包括调频、备用和调峰等有偿电力辅助服务。电能量交易可通过双边交易和集中交易方式开展,具备条件的辅助服务采用市场竞争方式确定提供者。上述负责人还表示,电力市场运营机构将按照“谁运营、谁防范,谁运营、谁监控”的原则,履行市场监控和风险防控责任,对市场依规开展监测。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新闻评一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重在“统”与“治”近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以下简称《基本规则》)正式出台。由此,我国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中的“1”终于落地。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大幅提升。2021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要求,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电力市场,引导全国、省(区、市)、区域各层次电力市场协同运行、融合发展,规范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推动形成多元竞争的电力市场格局。近年来,各地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堵点、难点问题。在今年初国家能源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地方存在不当干预市场行为,部分地方存在电力省间壁垒问题,各层次电力市场衔接还不顺畅。各地制度不统一、地方保护等问题,制约着电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电力市场的发展。《基本规则》的发布,让“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有了“顶层设计”,也有了“统”的标准和“治”的依据。“统”强调的是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基本规则》明确提出,由国家统筹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做好各类市场之间的衔接。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纵深推进,电力市场中各方主体的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10号)有关内容亟待适应电力市场新发展需要。“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打破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壁垒。正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重要意义,《基本规则》调整了市场范围、运营机构和交易主体,规范了电力市场成员构成、完善了市场交易类型,明确了多个电力交易类型的定义和方式。全国电力市场建设由此有了稳固的“地基”,为打通全国各地电力市场大循环奠定了基础,提振了市场信心。“治”强调的是风险防控和严格法治。面对市场波动风险、安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有效应对也要进一步强化。衔接第10号令,《基本规则》细化了风险防控和监管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电力监管机构、市场运营机构在风险防控和监管方面的职责。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基本规则》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电力市场正常运行,不得实施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制定交易、区域壁垒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如有违反,按照有关规定处理。这也意味着,电力市场的规范运行和有序发展有了规章政策依据,也为今后《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和出台提供了更加清晰的上位法依据。在统一的基础上加强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统一,电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日可待。《基本规则》抓住了电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握“统”和“治”,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中国电力报)END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中国电力报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谷亚光▼▼▼实施近20年的《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修订发布,6月1日起施行▼▼▼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5月14日 下午 6:55
其他

实施近20年的《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修订发布,6月1日起施行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2024年4月8日第10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旨在维护电力市场秩序,保障电力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图片源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注意到,修订前的原《办法》自2005年颁布以来,已实施近20年,在维护公平、公正的电力市场秩序,规范电力市场成员行为,保障电力交易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推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办法》的修订背景是什么?为何要修订?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答记者问。《办法》修订背景是什么?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电力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成员不断增加、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运行更加复杂,原《办法》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当前电力市场监管新形势、新要求,《办法》修订必要性日益凸显。为何要修订?一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推进厂网分开、主辅分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推进“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破除市场壁垒,推进市场监管的公平统一。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办法》亟需加以修订以适应新的改革要求。二是电力市场交易类型和主体进一步多样化的要求。随着电力市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电力交易类型从单纯以电能量交易为主发展为电能量交易、辅助服务交易和容量交易并存。电力交易主体较改革初期更加丰富,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主体、新业态不断发展,竞争格局也从仅有发电侧单边竞价发展为发电侧和用户侧多买多卖、“源网荷储”多方协同互动,市场成员的权利义务发生深刻变化。相应地,电力市场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需要在《办法》中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三是电力市场监管措施和手段不断丰富创新的要求。中发〔2015〕9号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切实加强电力行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监管,完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创新监管措施和手段。随着电力市场发展,第三方机构业务评估、监管信息系统接入和应用等新型监管理念和措施不断涌现。同时,按照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设要求,应进一步强化能源行业市场成员信用信息应用,推进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做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增加信用监管等手段在能源行业应用。《办法》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此次修订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为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国家能源局依照本办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履行全国电力市场监管职责,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的电力市场监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做好电力市场监管相关工作。
5月8日 下午 6:32
其他

连续3个季度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恢复

国家统计局4月27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055.3亿元,同比增长4.3%,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一季度,随着宏观组合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市场需求逐步改善,工业生产回升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延续增长态势,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工业企业利润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3%,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分季度看,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三个季度增长,延续恢复态势。工业企业营收继续恢复。市场需求逐步改善,新动能加快成长,带动企业营收继续恢复。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当季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增长,为企业盈利持续恢复创造有利条件。近七成行业利润实现增长。一季度,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占68.3%,比上年全年扩大2.4个百分点。分门类看,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0%转为增长7.9%;采矿业利润下降18.5%,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1.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增长40.0%,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工业利润增长。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发展新优势加快塑造,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8.3%转为同比增长29.1%,增速比规上工业平均水平高24.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通信终端设备行业利润增长3.47倍;集成电路、显示器件、计算机整机制造行业均由上年同期亏损转为盈利,利润同比分别增加108.3亿元、76.1亿元、48.0亿元。装备制造业发挥利润增长“压舱石”作用。实体经济不断巩固增强,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8.0%,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3.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4.9个百分点,是贡献最大的行业板块,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分行业看,电子、汽车行业利润分别增长82.5%、32.0%,是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最多的制造行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行业利润分别增长45.8%、7.9%、6.7%。消费品制造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深入实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叠加春节假期有力带动,消费品制造业利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1.1%转为同比增长10.9%,当季利润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有力支撑规上工业利润回升向好。分行业看,在13个消费品制造大类行业中,有12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比上年全年增加4个行业。其中,化纤、造纸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10倍、1.38倍,家具、印刷、文教工美、纺织行业利润增速在25.0%—51.4%之间。总体看,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保持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企业利润恢复仍不平衡,工业企业效益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措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持续提振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加力巩固工业经济恢复基础,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END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崔立勇▼▼▼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国家统计局解读!▼▼▼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4月28日 下午 6:23
其他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国家统计局解读!

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40.6亿元,同比增长10.2%。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2月份,随着宏观组合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工业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分月看,规上工业企业当月利润自上年8月份以来同比持续增长,今年1—2月份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工业企业效益起步平稳。工业企业营收明显改善。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工业企业营收增长明显加快。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高于上年全年营收增速3.4个百分点,企业营收回升态势明显,为利润增长创造有利条件。超七成行业利润增长,制造业、电气水业增长较快。1—2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0.7%,比上年全年扩大4.8个百分点。分门类看,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分别增长17.4%、63.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采矿业利润下降21.1%。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明显回升,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持续加快。1—2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4.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6.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5.9%,是贡献最大的行业板块。分行业看,电子行业利润增长2.11倍,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汽车、金属制品行业分别增长90.1%、50.1%、27.8%。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快速增长。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8.3%转为增长27.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其中,智能消费设备行业利润增长1.13倍,锂离子电池行业利润增长66.3%,通信终端设备行业由上年同期亏损转为盈利139.7亿元。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持续恢复,多数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受益于国内外需求改善,叠加春节假期有力带动,消费需求平稳恢复,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1—2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1.1%转为同比增长12.9%,在13个消费品制造大类行业中,有11个行业利润增长,其中,造纸、家具、纺织、文教工美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37倍、1.98倍、51.1%、50.4%;食品、酒饮料茶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5.8%、14.2%。主要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利润均实现增长。随着工业经济持续平稳恢复,各类经营主体、不同规模企业活力不断增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5%,私营企业利润增长1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增长31.2%;大、中、小型企业利润分别增长8.0%、6.0%、18.9%。总体看,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起步平稳。下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巩固增强回升向好态势,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END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刘宝亮▼▼▼直面民营企业诉求!国家级现场会把脉发展,释放创新增长强信号▼▼▼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27日 下午 8:29
其他

直面民营企业诉求!国家级现场会把脉发展,释放创新增长强信号

在温州感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与信号——来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的报道春分刚过,春回大地,万物向荣。3月21~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自去年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三次现场会,传递出的信心与信号一以贯之,推出的务实举措一如既往,不断丰富创新的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也让现场参与的民营企业家们备受鼓舞。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倾听心声,直面问题,正视诉求。这场会议凝聚着共识、激荡着思考、也推动着改变。图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现场。宗航宇
3月27日 下午 12:30
其他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如既往与广大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同心同行、携手共进

3月21日至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浙江省温州市组织召开促进民营经济续写创新史、建功新时代现场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营经济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浙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徐文光,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主持会议。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续写创新史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走好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支撑。当前,稳中向好的发展形势、持续落地的政策举措、壮阔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优质环境和重大机遇。会议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永葆“不忘来时路”的初心,增强“续写创新史”的使命,一如既往地与广大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同心同行、携手共进。要不断强化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快落实一批务实举措;要不断强化系统联动、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地区持续健全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要不断强化政企互动、畅通交流渠道,持续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现场会,不断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政企联动。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启动2024年家政服务质量提升十大行动、民营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计划。民营企业家代表围绕创新发展等方面内容作了交流发言,提出相关诉求建议,与会有关部门和地方进行了现场回应。参会代表还进行了实地调研。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部分行业协会、民营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END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杨秦▼▼▼国家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22日 下午 9:45
其他

国家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21日表示,要发挥好各级发展改革系统横向协调、纵向联动功能,加快建设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地区持续健全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稳妥精准推动解决本地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
3月21日 下午 7:32
其他

5方面24条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4条措施。图片源自:中国政府网20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伍浩、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负责人华中、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负责人周宇、国家移民局外国人管理司负责人贾同斌介绍《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采取务实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行动方案》的出台,再次表明了我们对吸引外资工作的高度重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以实际行动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信心。”伍浩表示,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稳外资政策举措,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
3月20日 下午 7:40
其他

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如何理解今年两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哪些信号?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2024年全国两会有关情况宣介会18日在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出席并介绍情况。在华外资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国内外公关公司等代表200多人参加会议。本次宣介会是为了帮助中外企业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各项政策举措,特别是关于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新政策,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中外企业更加充满信心地积极参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举行。李超结合2023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今年1-2月份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特点,介绍了宏观政策调控的工作重点。她表示,去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奋斗、攻坚克难,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不论从经济发展的短周期还是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各种前进中的困难挑战,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李超介绍了今年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能源安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同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3月19日 下午 8:08
其他

开局有亮点!1-2月份国民经济稳中有升

国家统计局3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1-2月份国民经济稳中有升。如何看待今年中国经济的开局?有哪些亮点?呈现哪些积极变化?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2024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从刚刚发布的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看,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内生动能继续修复,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刘爱华表示,经济运行特点主要呈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从生产看,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从增长面看,超过9成的行业、超过6成的产品同比实现了增长。服务业增势向好,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也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1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1%,都保持了较快增长。2月份,服务商业活动指数5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从需求看,市场销售继续恢复,升级类商品消费潜力释放,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6.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3%。1-2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2.3%。投资增速回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大项目带动作用比较明显。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4%,加快2.9个百分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2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7%。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平稳,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2%,2月份是5.3%,环比有所上升,这主要是受春节因素影响,符合季节性变化规律。与上年同期相比,1月份和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下降0.3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2月份,受春节假期食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增加,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影响食品供应。另外,国际油价上行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由上个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核心CPI明显回升。2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四是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和15.1%,保持较快增速。新业态继续活跃。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全年加快6个百分点。刘爱华介绍,总的来看,今年前两个月,随着宏观组合政策靠前发力,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加上春节假期的有力带动,国民经济起步平稳、稳中有升。点击查看:速览2024年1-2月份中国经济END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新华网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谷亚光▼▼▼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再造一个新广东”?▼▼▼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18日 下午 9:02
其他

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再造一个新广东”?

着眼新质生产力
3月13日 下午 2:25
其他

【两会声音】重大科创平台,宁波如何建?市长这样回答

加快补齐重大科创平台短板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访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并强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表示,作为经济大市,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宁波有基础、有责任、有前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宁波加快建设重大科创平台,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说现状:经济大市的创新担当和需求宁波是经济大市,在全国经济版图、制造业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23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52.8亿元、增长5.5%,总量保持全国城市第12位;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城市第6位,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4位。近年来,宁波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高站位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全面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获批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浙江省实验室1家、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15%,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宁波科创策源能力不足、高能级平台不够等短板仍然明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中,宁波有条件也有责任扛旗争先、勇挑大梁。这迫切需要宁波依托高水平重大科创平台,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汤飞帆说。他表示,加快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落子布局,对宁波而言,是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补短之举,也是构建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之大者”的现实行动。谈举措:全力打造四大科创平台重大科创平台,宁波如何建?汤飞帆告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结合先进制造产业优势、海洋经济资源禀赋、科研院所工作基础,以及前期同国家有关部委对接情况,宁波正聚焦聚力创建海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水上装备安全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四个重大科创平台。在创建海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宁波目前已有扎实的基础。宁波提出,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为主体,紧扣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聚焦深海、南海、极地等极端环境海洋材料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打造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内具有引领效应的海洋新材料研发与集成应用创新平台。目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拥有包括院士、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在内的科研人员130人,近5年承担100多项涉海重要项目,在海洋关键材料等方面具有系统性研究基础。在创建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宁波主要围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基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创新研究,将为实现环境保护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宁波拟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为主体,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有的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共同建设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已签约引进70余名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教学科研负责人。国家水上装备安全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由中国船级社布局共建,有利于进一步带动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支撑国家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由宁波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对开展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网络安全、产业数字化等重要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外技术封锁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获批建设浙江省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提建议:亟须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设重大科创平台,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汤飞帆表示,当前宁波正加大投入力度,大力集聚高端人才,加快关键技术攻关,4个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进展顺利,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其中,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动作不断: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市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共同支持宁波材料所创建海洋关键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2月,中国科学院批复同意依托宁波材料所建设海洋关键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2023年8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并于去年10月形成实验室建设方案。下一步,将联合共同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两家单位建设,批复同意两个实验室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汤飞帆说。同时,汤飞帆还建议有关部门能支持宁波与中国船级社共同创建国家水上装备安全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宁波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国家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并委派专家组赴宁波开展实地调研论证,争取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13日 下午 2:25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聚焦长三角,40多位代表提交一份近2万字的报告

40多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长三角探索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与分工、市场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与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40多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组,历经持续半年多的深度调研,跑遍长三角三省一市,先后考察19个企事业单位、听取各方意见后,交出了一份近2万字的报告。作为专题调研牵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步入“深水区”,需要不断突破现有制度障碍、组织瓶颈、基础难点,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调研时,代表们发现,长三角地区产业项目同质化明显,部分地市为争夺创新资源、防止本地孵化企业向外转移,竞相更大力度提供税费优惠和地价补贴。这势必造成各地创新资源分散投入、部分创新项目重复建设。目前,各地财政资金尚不能支持跨区域的创新项目,各地的税收实行属地化管理,尚未突破行政壁垒实现利益共享。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是长三角的显著优势。权衡认为,要充分将优势产业转化为“撒手锏”,还需进一步探索跨行政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调研组建议,培育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同时借助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从国家层面支持长三角率先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共享机制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同时探索跨省域标准统一、规则统一、制度统一的市场体系,推动要素共享共用、优化配置,强化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有效落地。权衡认为,长三角地区应进一步聚焦重大技术、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加大区域协作统筹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上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建议研究制定“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条例”,为跨区域产业协同和技术创新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产业地图”,为各地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之间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依据与指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入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推动支持长三角制定政务数据一体化技术标准体系,引入数据信托模式,保护数据安全。推动制定整体数据开放战略、治理法律框架和质量管理标准、提供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与开发机制。建议支持长三角建立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及公共平台,与已建成的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对接入网,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3月11日 下午 7:12
其他

【两会看新】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气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板块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严重存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不断推动实施,促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新增长极加速崛起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陈炜最近在忙着装修。1992年出生的她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成都,对这里一见钟情,于是决定留在成都发展。2023年,她送给自己的礼物是位于成都市东部龙泉驿区的一套小房子。“我买的房子离东安湖公园不远,这里空气清新、草木繁茂,环境特别好。这几年,龙泉驿的房价是不断上涨的,2020年我刚来的时候只有均价只有13000多元每平方米,而现在已经涨到17000多元了,估计还得涨。只可惜前几年没早点下手。”陈炜的语气里带着遗憾。龙泉驿身价的上涨,与一个文件的出台有关。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成都东进,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将成都东部建成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这对于位于成都东部的龙泉驿区无疑是巨大利好,也因此带动了房价的上涨。2023年12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发布,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正式出炉:2019年~2022年,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6.3万亿元提高到7.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提升至6.4%;人均GDP水平稳步提高,由6.6万元提高至7.9万元。2020年~2022年,川渝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0.3万元/人提升至12.2万元/人。如今,成渝地区因其年轻、有活力吸引了许多像陈炜这样的年轻人,“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古老谚语失去了语境。不久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7万亿元;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1.4%、21.3%。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贠红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借助盐湖资源,开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太阳能光伏、熔盐储能、绿氢和储氢产业等产业链新赛道,希望借此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板块发展的平衡性显著增强。不仅是东西部差距缩小,放眼全国版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板块战略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等19个国家级新区竞相发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在不久前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公布的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达145.0(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1年提高5.1。其中,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和上升动力,分指数为176.7和165.1,分别比2021年提高11.6和7.7。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如何“燃”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建议,应以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为京津冀在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供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主席娄杰则建议,天津应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科创资源,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三省一市带来强劲动力,也为中国贡献了约1/4的经济总量。创新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专利转移数量比2015年增长10.8倍。另外,根据粤港澳统计部门公布的2022年经济数据,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度高,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都集中在大湾区,尤其是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绿色低碳成为发展风向标2023年7月,一段从卫星视角看治沙奇迹的视频感动了网友。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冀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沙海一步步退去,绿洲一点点前进,我们通过人造卫星从万米高空见证了“沙退绿进”的中国治沙奇迹。不仅如此,卫星遥感监测还显示,10年来,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秦岭、三江源、黄土高原、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毛乌素沙地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角下,长江得到了休养生息,一江碧水奔腾向东,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和生命动力。未来,作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长江经济带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4年不断流,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黄河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整个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近年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各区域坚持优势互补,以绿色低碳为指引,协调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也为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与全面乡村振兴相结合新型城镇化着眼“以人为本”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数据显示,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数字,还有数字背后的质量。随着新形势的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强调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看来,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城乡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只有统筹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才能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更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包括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在山东德州的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喝的是和城里一样的自来水;在四川,安全统一高效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金通工程”车辆达到2.7万辆……短板决定着容量,这恐怕就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后的深意。只有真正实现了这样的新型城镇化,让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享受到同品质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协调发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11日 下午 2:58
其他

【两会声音】海南省深改办主任谈“封关运作”

有决心有信心如期实现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倪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从2019年的“推进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到2024年的“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6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关于海南自贸港的相关部署,有力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2024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攻坚之年。海南将全面完成封关软硬件建设,为2025年底前封关运作打下决定性基础。今年的侧重点是进一步放权给自贸港。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倪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这几年,海南自贸港建设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始终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厚爱中向前推进的,如今自贸港建设走到了成型起势的阶段。如何“成型起势”?倪强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整体情况。一是从政策制度落实看。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180多项政策文件相继落地实施,经营主体、游客和老百姓都有了真金白银的获得感。比如,三张“零关税”清单,包括企业自己生产的辅料、自用设备等,这几年累计进口货物202亿元,免税总额达到了38.1亿元。再如,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企业使用进口料件,加工增值比例超过30%,销往内地时免征进口关税。去年扩大至全省13个重点园区,内销货值47.1亿元,减免税4.2亿元。离岛免税购物去年新增加了两项政策——“即购即提”和“担保即提”,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去年购物人次和金额分别增长60%、25%。二是从对外开放成效看。首先是制度型开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个重要使命。自贸港重点要在制度型开放上下功夫,特别是对接RCEP、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已出台了相关贸易、创新服务等20多条新措施,在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比如,目前在境外律师执业资格、教师从业资格等10个领域开放已经实现“首单”突破;在知识产权、船舶注册等方面,累计发布制度集成创新案例16批140项,其中11项全国推广,6项全国通报表扬,这是在制度创新上为全国做了示范,提供示范经验。经济外向度方面,海南省委、省政府下全力打造“两个基地”“两个枢纽”“两个网络”,为境外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机遇打造了平台。近几年海南实际使用外资大幅度增加,比如去年实际使用外资227亿元,全国排名第11位,虽然海南是经济小省,但是外资利用量排在全国的第10位左右。去年,海南对外直接投资39亿美元、增长104.9%,翻了一番,在全国排名第7。外向型经济指标比较明显。去年,海南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80万,相当于每3个人就有1个经营主体,增速连续47个月排名全国第一。外资企业从2018年“4·13”以来,每年增幅65%,累计达6543家。三是从主要经济指标看。近几年海南一手抓自贸港封关运作建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各方的支持下,海南省委、省政府抓住自贸港政策的红利效应,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近几年外向型指标都是年均增长20%以上。去年全省GDP增长9.2%,居全国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幅均为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四是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看。针对各项自贸港政策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智慧、信用建设,来建立预案、健全机制,做到可知、可防、可控,确保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当前,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封关运作作为‘一号工程’,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把2024年确定为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之年,在完成去年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将开足马力,往前推进封关工作。”倪强介绍,当前的主要任务可以简要概括为“三张清单”:第一张清单是统领封关各项任务的清单,大概40多项;第二张是项目清单,主要是封关硬件任务的项目化;第三张是压力测试清单,主要是对政策制度、封关设施、系统平台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大样本的测试。“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如期实现封关运作。”倪强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11日 下午 2:58
其他

【两会看新】看民营企业的最新关注

民营经济浩荡春风迎“新”而来今年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的消息让民营经济在既有热度上又升了温。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民营经济都是热点话题之一,今年更是如此。特别是,今年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新质生产力这一对概念放在了一起讨论。日前,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他们纷纷表示,今年全国两会比较关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的问题,希望以法治力量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此外,他们一致认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可以大有作为。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3.3%,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朝斯夕斯,念兹在兹”。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就在一年前,2023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强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在记者看来,2023年可以说是民营经济的“政策大年”。这一年,“两个毫不动摇”成为高层会议上提及民营经济发展时最常强调的关键词,发布“民营经济31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多个部门出台针对性配套措施,尤其是在2023年底,金融部门还专门出台了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服务的举措。与此同时,各地方也为民营企业不断推出排忧解难的利好政策。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指导地方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过去一年,记者实地走访了不少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切身感受到他们顾虑少了、底气足了、发展劲头更大了。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总商会副会长、博发康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晓琳所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再次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将激励广大民营企业持续修炼“内功”,以高质量发展塑造独特优势,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贡献力量。民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作为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的确,近年来,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23年的调研采访中,本报记者经常听到企业家自豪地讲,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等方式,取得了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启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为科技企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说,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今年企业要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领域发力。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认为,民营企业扮演着“新业态试验田”的角色,同时也是新模式的创新者、新产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比较灵活,愿意去抓一些看起来比较小的、新的现象和需求,可以小步快跑先进行尝试。随后再想怎么构建商业模式,如何持续经营发展。”周源表示,从数量和规模讲,在新的产业里,民营企业会扮演主力军的角色。大量民营企业的用工数量也很大,最终让新型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民营经济促进法备受期待今年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的消息传来,这让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倍感振奋。他期待这部法律能够尽早落地。徐冠巨说,目前国有企业有企业国有资产法,外商投资企业有统一的外商投资法,而作为最普遍的企业形态和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却至今没有一部促进和保障的法律。现有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护层级较低,作用偏弱。徐冠巨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既是用法治的方式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稳定民营经济发展预期、振奋民营企业家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期待能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从法律制度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工商联主席俞建表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自己最关注的是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的问题,希望以法治力量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威达控股董事长周桐宇认为,目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市场竞争面临隐性壁垒,融资信贷、信用修复、企业减负等普惠性偏弱,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周桐宇建议,有必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切实发挥立法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方面的作用。民企一定会创造新辉煌民营经济活力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他建议,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应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的意见,政策出台后,要重视解读引导和相关落地措施配套,定期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复盘。对于重要政策,要持续坚持执行。结合一年的观察调研,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发现,民营企业还面临发展难关,例如,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窄的问题依旧存在,市场准入壁垒依旧存在,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上,民营企业仍然处在“看得见、进不去”的阶段,很多项目设条件、设门槛。对此,齐向东表示,政府要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真正看作“自己人”,真诚关心、一视同仁,激发企业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数据、电力、电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一些挑战和困难,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分析,其本质原因在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慢、需求增加慢,导致国际贸易增长下降。这种国际贸易趋势变化造成部分民营企业所在产业产能过剩,影响了对未来的增长预期。林毅夫称,当前民营企业信心有待提升是事实,但不是政策所致,而是整个市场环境造成的,且主要是外部市场环境问题。面对这种环境,民营企业要“练内功”,提高生产力水平,利用新技术进行转型,也要探讨新经济带来的新投资机会。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仍有无限机会。顶层政策春风化雨,民营经济活力涌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过去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今天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开拓进取,今后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新的成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9日 下午 1:30
其他

【两会声音】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谈“新质生产力”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专访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代永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战略腹地和重要经济大省,四川省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面临哪些重要战略机遇?下一步将如何主动创新作为?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就此专访了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代永波。01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站上新起点“近年来,我们扛起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四川使命,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6万亿元台阶、经济增长6%,全省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新进展、站上了新起点。”代永波说,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大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全省经济运行实现整体好转。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打出提振发展信心“36条”等政策“组合拳”,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旅游收入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年度计划30.4%。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支持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开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等;与重庆协同推进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实验室开工并于当年封顶,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壮大,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长20.9%、实有经营主体突破900万户;统筹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中欧班列(成渝)开行5303列、保持全国第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球海拔最高的道孚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86.7%,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守牢民生和安全发展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375个、带动群众就业8.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02战略机遇多、科技实力强、产业有支撑代永波告诉记者,“当前,四川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重要战略机遇”。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川交汇叠加,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将进一步提升四川在全国的战略位势。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省委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将进一步夯实了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根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国家加大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统筹力度,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激发全省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清洁能源优势突出。四川是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发展空间很大。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丰富的“绿电”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接续较为充足,去年国家分两批审核通过四川专项债券项目3712个,近期又分三批下达四川增发国债项目1102个,2月末全省投资储备库在库项目6.6万个,总投资额同比增长58.2%,将进一步增添全省高质量发展动能后劲。03培育新动能、开辟新赛道、激发新活力代永波表示,近期,四川省委专门举行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读书班,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谋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从三方面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培育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重点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阵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人才汇聚,厚植新质生产力创新本底;做优做强先进核能、生物医药、深地科学、天文观测、空气动力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早开展“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和布局争取,打造更多原始创新“国之重器”,催生一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和前沿引领技术。一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不断开辟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提升3大国家级集群和23个省级集群发展能级,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孵化,打造更多新增长引擎;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强前瞻谋划和布局建设,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重点行业迭代升级,释放新质生产力乘数效应。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激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活力。紧紧围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技术要素高效配置,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促进技术要素和产业精准衔接、融通发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高效流通,加快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清洁价优、安全可靠的能源支撑;探索推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建立碳排放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提高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9日 上午 11:35
其他

【两会看新】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度

扩大高水平开放
3月8日 下午 12:18
其他

【两会声音】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谈“新质生产力”

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7日 下午 12:07
其他

【两会看新】看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绿色转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自我国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都是热点话题,且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相关工作的推进,热度持续高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的表述下,有不变的底层逻辑,也有更切入本质的认识。今年的全国两会时间里,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在会场内外再度凝聚起对于绿色生产力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识。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政、产、学基于自身的实践认识,有着殊途同归的理解。“新质生产力整合了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能够显著降低资源环境消耗。”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对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改变了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绿色增长和人类永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具备高效、低耗、清洁的特点,所推动的产业发展方向应该是绿色、清洁、低碳的,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对记者表示,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新质生产力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生产和增长方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看来,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在坚持和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将新技术和新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离开绿色环保的发展,既不符合新发展理念,也不属于新质生产力,更谈不上高质量。”么新进一步谈道,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关键是提高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绿色发展则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更高水平新供给新需求绿色低碳转型正在催生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2023年,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我国“新三样”出口已经超过1万亿元,有望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基于新质生产力将形成更高水平的新供给和新需求,能够提供更多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么新举例道,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为代表的“新三样”正在为交通、能源等行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既带动了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近期持续火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在文本、代码、图像、音视频等方面的理解与生成取得突破,能够快速生成新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其工作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已远超传统方式。”么新说。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绿色低碳消费是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增长点。今年,如何全面激发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当前,绿色消费领域发展存在制约因素,比如,市场管理不规范、绿色产品供给动力不足等。”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看来,在绿色消费市场中,要想达成绿色低碳商品或服务的供需平衡,还要发挥好绿色供需机制、绿色竞争机制和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作用,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工具箱同往年一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保持了高度重视。报告对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的完善提出明确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等表述引起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的关注。2023年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9亿吨、占全国的42.7%,成绩亮眼。“随着‘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化手段之一,其发展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速度也将加快。”杨智建议,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中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交易系统落地上海。加快推进碳清算所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服务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绿色产业覆盖面广,但从现阶段来说,支撑其发展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绿色专利成果转化运用仍然存在制度性障碍,财政、金融激励力度不够。”经过走访调研,汪玉成发现发展绿色生产力还存在不少难点。为此,他建议以浙江为试点打造绿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试验示范区,探索绿色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并依托建立在安吉的浙江绿色知识产权推广中心,引入全国优质资源,联建一批转化运用合作平台,促进绿色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合理流动。(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7日 下午 12:07
其他

刚刚,五部门“一把手”发声!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
3月6日 下午 9:14
其他

【两会看新】看“重要年份”的改革新征程

在“重要年份”
3月6日 下午 3:37
其他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为什么?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为什么定在这个水平?如何实现?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进行了回应。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为什么?“今年我们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国际形势,包括需要与可能,可以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黄守宏表示,从当前需要看,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体测算一下,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也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黄守宏在发布会上介绍,从长远或者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里面隐含着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从可能来讲,是综合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综合权衡的。“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制定发展目标其实都是这么做的,既考虑到需要也考虑到可能。从需要来讲,可能高一点更好,但是如果没有支撑,达不到也不行。”黄守宏认为,今年实现5%的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他从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角度谈了三方面看法: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包括去年实现5.2%的增速,这背后的基本动因是没有改变的,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比如这些年新动能在快速发展,一年比一年增强,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十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去年产销量超过900多万辆,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趋于弱化。去年年初1、2月份我们还在为疫情平稳转段努力,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当然有些情况还在变化,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中国这些年,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从来都是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发展的、前进的、壮大的。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也在持续显现。政策从实施到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所以一些去年下半年采取的政策效应主要会在今年显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重大政策,如果说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我们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黄守宏说。3%的赤字率,是什么水平?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如何解读这一安排?黄守宏提到,这些年从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等角度考虑,我国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有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时的2020年、2021年超过了3%,前些年都是在3%以下。”黄守宏说,去年年初安排预算赤字率是按照3%安排的,但因为四季度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算下来赤字率就提高到3.8%左右。黄守宏表示,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从而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针对社会上认为赤字率比去年调整预算后降低的说法,黄守宏解释说,财政赤字率要放在总的财政盘子里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需要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发挥整体规模效应。除了赤字,还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等其他政策工具。“应该把整个报告中讲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统筹起来衡量和考虑。即使这个赤字率同样是3%,但由于GDP这个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仍达到了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也增加了1000亿元,达到3.9万亿元。”黄守宏说,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会保持恢复增长势头等因素,财政支出的盘子不小,财政政策总体来看是适度加力的,关键是要把这些钱花好、用好,保障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好基本民生财力需求。传言外资民企信心减弱,如何应对?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1339亿元,下降8.0%,折1633亿美元,下降13.7%。针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出现下降,黄守宏认为,看待这个问题,重点是看趋势、看走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扣除投资中转地增长较快这个因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去年下降18%。同时,各国招商引资力度都在加大,招商引资竞争趋于激烈。“去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下降8%,但是从总体规模来讲还比较好。纵向比,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是第三高位,比2021、2022年略低一点;从横向看,我国吸引外资金额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0%以上,大体是稳定的。”黄守宏同时也指出,吸引外资确实面临一些扰动因素和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吸引外资方面要求: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要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包括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三是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包括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些年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率在9%左右,在国际上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所以中国在全球依然对外资具有强大吸引力。”黄守宏说,近期一些外国商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在华投资的企业都表示不会减少投资,有很高比例的企业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前三投资目的地。吸引外资有措施,加强民营企业信心也有落实。继去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举措:一是落实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对于这些年落实未到位的支持政策,要继续落实落细。同时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要求健全防范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等。二是围绕企业关切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实际上,市场信心不足,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些政策繁杂反复,甚至互相打架。对此,中央多次重申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黄守宏介绍,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机制,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的作用。有两个层面的统筹,一个层面是国务院各个部门出台政策前,要做好综合性、全局性评估,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再进行评估,确定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不会带来明显的抑制效应才能实施。鉴于许多非经济性政策对社会预期、经济运行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黄守宏说,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去年有关方面建立了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受到了企业欢迎,今年这个机制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出台政策要精准做好宣传解读,避免市场产生误读误判,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END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李振政审:蔡若愚终审:谷亚光▼▼▼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只有700字▼▼▼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5日 下午 9:42
其他

首场“部长通道”开启!4位部长答问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接受了采访。鼓励把一半以上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科学技术部部长
3月5日 下午 9:42
其他

【两会声音】向“新”出发 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

全国两会召开,50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带着民众的呼声和期待共商国是,3000多名中外记者从这里传递出两会声音。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派出7位上会记者,一起来看记者们带来的前方报道。01赵皖平代表: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赵皖平表示,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赵皖平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主要内容包括: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等。二是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校可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等。三是人才先行,夯实发展基础。应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四是长效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应鼓励平台经济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予以积极鼓励,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氛围。02马永生委员: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提出有关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提案。在马永生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挑战。比如,低水平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财税支持覆盖面不全、金融机构信贷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匹配性不足等。对此,马永生建议:一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具体措施包括,国家层面系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统计工作,有效收集各地区产业、各细分领域等发展情况,以“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推动产业布局;组建人工智能特别委员会,推动AI立法等,建立国内产业政策高级别协调机制等。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尤其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覆盖面。三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以现有科技金融试点产品为基础,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创新性债券品种,适度放宽集合债发行主体资格等。03卓长立代表:让数字化赋能培育家政新质生产力“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恰逢其时,家政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济南阳光大姐总经理卓长立告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据了解,今年全国两会卓长立一共带来了7份建议,涉及为家政服务增设工商保险、培育家政新质生产力、支持数字化赋能家政企业升级、推进产教融合体建设等内容。卓长立表示,目前,家政服务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家政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支持家政龙头企业数字化升级,带动整个家政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布局、高度重视并给予持续支持。卓长立建议,应加大政策扶持及跨部门协作,发展改革、工信、科技等相关部委应形成合力,加大对家政龙头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扶持力度,具体措施可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成本和风险等;相关部门对家政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项目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家政机器人、家政服务装备应用,支持家政龙头企业关注并研究服务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家政服务中的应用。此外,还应打造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数字化平台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5日 下午 12:59
其他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只有700字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012023年工作回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02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03今年部分重点工作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数字经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就业: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乡村振兴: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教育: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医保: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环保: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END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责编/制作:王小义审核:李振政审:蔡若愚终审:王健生▼▼▼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5日 上午 11:05
其他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到会祝贺王沪宁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石泰峰主持高云龙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凝心聚力共担复兴重任,奋楫扬帆建功崭新征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将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牢记政治责任,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三月的北京,春回大地。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灯光璀璨,气氛隆重热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悬挂在主席台正中,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62人,实到2093人,符合规定人数。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下午3时,石泰峰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会首先审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议程。王沪宁代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王沪宁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坚决克服内外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底气。王沪宁总结了过去一年来人民政协工作。他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政协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履职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培训、提高政治能力和履职本领,完善工作制度体系、夯实履职制度基础,贯彻中共中央大兴调查研究要求、提高调研议政质量,围绕中共二十大重大部署协商议政、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推保障和改善民生,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在历届全国政协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王沪宁表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推进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王沪宁表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致力于画好最大同心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云龙代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提出提案5621件,经审查立案4791件。截至2024年2月底,99.9%的提案已经办复。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提案,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并体现到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中,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同志还有:马兴瑞、王毅、尹力、刘国中、李干杰、李书磊、李鸿忠、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袁家军、黄坤明、刘金国、王小洪、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吴政隆、谌贻琴、张军、应勇等。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列席开幕会。外国驻华使节、海外华侨等应邀参加开幕会。END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李振政审:蔡若愚终审:崔立勇▼▼▼划重点!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大▼▼▼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3月5日 上午 12:02
其他

划重点!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大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共安排3次全体会议。大会议程共有七项:娄勤俭介绍,会议期间将举行三场记者会,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就外交、经济、民生等主题回答记者的提问。每次全体会议前将安排“代表通道”,全体会议后将安排“部长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娄勤俭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娄勤俭介绍,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成果丰硕。这些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绘蓝图。编制完成立法规划,统筹安排本届五年立法任务,规划包含130件项目,其中一类项目79件、二类项目51件。二是抓立法。一年里,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决定提请大会审议法律案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正在审议中的法律案有18件。三是推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法律的实施,在2023年开展了5项执法检查,涉及到种子法、安全生产法等多部法律。“总的看,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2023年实现良好开局。”娄勤俭说,下一步,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来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一是围绕改革抓立法。包括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通过立法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聚焦开放抓立法。包括制定关税法、修改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善现行法律的涉外条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突出高质量发展抓立法。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组织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四是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立法。包括制定学位法、学前教育法,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等等。“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娄勤俭表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G、芯片、人工智能都属于计算机和通信范畴。娄勤俭表示,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交叉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在科技领域出现竞争是正常的。中国主张,开放合作才是探索科学前沿、推动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科技竞技场应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只会阻碍全球科技进步,损害全球产业发展,拉大全球发展鸿沟。娄勤俭举例称,中国在本世纪初曾经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发一套卫星导航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陷入僵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不得不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广泛应用,赋能各行各业,融入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自立自强,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娄勤俭说,任何一项已知的技术,要卡是卡不住的,最多就是时间问题。关键是要加强科技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要关起门来搞研发,而是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代表工作委员会各项工作有序有力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娄勤俭介绍,代表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实现良好开局,推动代表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一是密切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每次常委会会议都邀请代表列席,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常委会组成人员与418位代表建立直接联系,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也直接联系若干名代表,实现常委会同代表联系全覆盖。一年来,有270多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50多人次代表参加执法检查,2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代表意见。二是保障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依法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和代表小组活动,依托覆盖全国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活动室等工作平台,开通了代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直通车”。三是办好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去年大会期间,代表提出的271件议案,交由9个专门委员会审议;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8314件建议、批评和意见,交由204家单位研究办理。目前,这些议案、建议已全部审议、办理完毕,有的已经转化为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的立法项目,有的已经由相关部门转化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要求,修改完善代表法,持续提升代表工作水平,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更好服务保障。”娄勤俭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3月4日 下午 8:49
其他

2024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干货满满

2024年,全国政协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广泛深入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交朋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协,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3月3日 下午 10:26
其他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研究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3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3月1日 下午 10:50
其他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深学细悟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
3月1日 下午 7:57
其他

发改委、能源局作出系统部署,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出力波动性日益增强,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尚难以完全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导致电力运行高峰时段顶峰能力不足与低谷时段消纳问题并存,成为影响电力供需平衡、制约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问题。《指导意见》对于支撑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指导意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源、网、荷、储各侧调节资源,重点部署了四方面任务。一是加强调峰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支撑性电源调峰能力,统筹提升可再生能源调峰能力,大力提升电网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能力,挖掘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二是推进储能能力建设。做好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推进电源侧新型储能建设,优化电力输、配环节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和布局,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三是推动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推进新型电力调度支持系统建设,提升大电网跨省跨区协调调度能力,健全新型配电网调度运行机制,探索多能源品种和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机制。四是强化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保障。积极推动各类调节资源参与电力市场,建立健全促进调节资源发展的价格机制,健全完善管理体系。如何推动《指导意见》有效落实?上述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实施方案评估和落实、压实地方和企业责任四方面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完善电力系统调峰能力考核制度,统筹推进全国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组织相关机构对各地及电网企业的实施方案开展评估,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一图读懂点击查看: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全文
2月28日 下午 7:07
其他

京津冀,十年记!

2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现场郭兰峰在发布会上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中央区域办会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一起,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一,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2015年6月,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此为蓝图,中央区域办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方案,将这些重点任务分解细化,而且每年都通过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对这些任务进行清单化闭环式落实,同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形成了目标一致、层次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构建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同时也出台了关于户籍、投资,以及疏解到雄安的职工或者企业的工资收入等政策。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第三,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雄安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好以后才开始建设。当前,雄安新区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显现,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新区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代码、车牌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2月27日 下午 7:30
其他

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来了

2024年1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将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春节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立法的意见建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司法部党组书记、部长贺荣主持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瑞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宫鸣、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司法部副部长王振江、胡卫列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方光华出席。民营企业代表王煜、张文中、宋柳平、陈东升、陈志列、赵佳臻、夏华、梁志祥等和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座谈会并作了发言。与会代表认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总结实践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回应企业关切,补齐短板弱项,切实从法律制度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用硬实措施落下来,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等民营企业核心关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强调,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要坚持开门纳言、汇集众智,广泛听取意见,遵守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效,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制定一部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法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更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其他与会中央单位表示,将共同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切实解决当前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稳定民营经济发展预期。END来源:司法部官网、央视新闻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刘宝亮▼▼▼从地方两会看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2月22日 下午 7:25
其他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要!这个新机制3月1日起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低碳转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实施。图片源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截图《通知》提出,持续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科学确定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有偿辅助服务品种,规范辅助服务计价等市场规则。不断完善辅助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规范有序传导分担,充分调动灵活调节资源参与系统调节积极性。《通知》强调,各地要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按照规范透明的原则,科学确定辅助服务需求;优化完善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统一明确计价规则;规范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明确了由用户侧承担的辅助服务成本范围。《通知》要求,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强辅助服务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等统筹衔接;健全辅助服务价格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加强辅助服务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跟踪监测,及时评估完善价格机制,促进辅助服务价格合理形成。扫描二维码查看《通知》全文针对《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答记者问。问: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答:电力辅助服务是指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向系统提供的辅助性调节服务。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快速增长,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发展较快,各地逐步探索建立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辅助服务市场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规范的地方,主要是辅助服务品种设置不够合理、计价规则不统一、部分地区辅助服务价格过高、工作机制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建立健全价格机制,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更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更大力度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低碳转型。问: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总体思路是,适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持续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科学确定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有偿辅助服务品种,规范辅助服务计价等市场规则。按照“谁服务、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总体原则,不断完善辅助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规范有序传导分担,充分调动灵活调节资源参与系统调节积极性。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优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对影响辅助服务价格形成的交易机制作出原则性规定,统一明确计价规则。二是规范辅助服务价格传导,明确由用户侧承担的辅助服务成本,限定在电能量市场无法补偿的因提供辅助服务而未能发电带来的损失。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保障。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强辅助服务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等统筹衔接;健全辅助服务价格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跟踪监测,及时评估完善价格机制,促进辅助服务价格合理形成。问:此次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对电力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此次国家建立健全辅助服务价格机制,既有激励、也有约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又一重要举措。一方面,通过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明确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有利于激励经营主体提供新型电力系统所需要的辅助服务,更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统一明确辅助服务交易原则、计价规则和部分关键参数设置、辅助服务费用传导分担机制,有利于规范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行为,预计政策实施后全国辅助服务费用总规模有所减少,经营主体或用户对辅助服务费用的承担也将更加公平合理。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密切跟踪全国电力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及时调整完善辅助服务相关价格机制,促进辅助服务价格合理形成。END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刘宝亮▼▼▼两部门:进一步扩大电力现货市场经营主体范围▼▼▼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2月8日 下午 9:30
其他

七部门: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近日,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计划从2024年到2026年,联合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有关行业重点培育领军人才,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国新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图片源自:人社部官网截图《通知》明确了8项重点任务。一是制定专项培养计划。要加强对领军人才供给需求的预测,结合经济社会转型、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趋势,制定地方性、行业性领军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将技能高超、表现突出的青年技能人才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选手做为领军人才培养培育重点,支持其成长成才。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信息库,摸清掌握领军人才及培育重点对象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及队伍建设工作。二是加大培养培育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依托企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通过企业岗位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关键岗位实践、重点项目参与等方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领军人才。支持企业联合教育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培养、项目协作等方式,帮助领军人才及培育重点对象提高技术研发水平。组织技能研修、同业交流、名师带徒、赴境外培训等活动,提高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技能高超的青年技能人才,并纳入领军人才培育范围。三是畅通晋升成长通道。支持企业健全“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在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推进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对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完整的职业(工种),企业可直接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进一步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可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支持理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四是提高待遇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企业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以奖金、股权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对关键技术岗位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国有企业可在工资总额内对领军人才予以适当倾斜,结合实际实行特岗特酬。五是完善稳才留才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吸引稳定领军人才。支持企业与领军人才依法约定服务期、订立竞业限制协议。对工作中急需、退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可推迟办理退休,并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对实际工作中急需、已办理退休手续的领军人才,企业可与其协商签订返聘协议。六是支持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为领军人才参与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领衔一线生产难题攻关、总结推广绝招绝技等提供帮助。保护领军人才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权益。支持领军人才参加国内外大型工业展会、“一带一路”框架下南南合作技能开发网络、对外援助等合作项目。组织领军人才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鼓励领军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提升学徒、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七是加强领军人才平台建设。优先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领衔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技能等领域开展技术革新、技能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各地打造人才港、工匠城等技能平台,组织领军人才开展技能文化传播活动,设立技能展示、技能互动、职业体验区域,面向公众和青少年学生加强技能知识传播和文化培育。八是选拔表彰优秀领军人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对涌现出的优秀选手,按规定授予相关荣誉、落实职业技能等级晋升政策,纳入培育重点对象范围。加大省部级以上表彰奖项和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向高技能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申报参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等。将符合条件的优秀领军人才按照有关规定选拔推荐到工会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通知》要求,各地人社等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信息共享等工作,为领军人才提供支持服务,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扫描或长按识别查看《通知》全文END来源:人社部官网责编/制作:王希学审核:袁琳政审:蔡若愚终审:刘宝亮▼▼▼我国首个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性文件出台▼▼▼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2月7日 下午 7:34
其他

全面深化改革,四川天府新区为什么行?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天府样板”十年来,四川天府新区谋划实施引领性、突破性、首创性改革措施,形成了一批“天府经验”和“天府方案”,如今已呈现出公园城市多维全景的改革创新发展势能腊八节后,巴蜀大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迎春气息。碧波荡漾的兴隆湖畔,阳光明媚,水光潋滟;黄昏时分,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惬意漫步在狭长的湖畔绿道上,洗去一天的疲惫……四川天府新区2014年10月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今年将迎来十周岁生日。十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坚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分类推进,聚焦公园城市综合功能、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内陆开放门户功能、现代产业旗舰功能等重大部署和关键环节,谋划实施引领性、突破性、首创性改革措施,形成了一批“天府经验”和“天府方案”。科学城和兴隆湖(马骥
2月5日 下午 12:23
其他

向天空要地,深圳新桥东瞄准“3个500”

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如何突破土地掣肘,是深圳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深圳经验之一是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工业上楼”。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就是深圳市第一个大型“工业上楼”试点园区。新桥东的尝试,有望为全国有同样困扰的城市政府,提供借鉴。“工业上楼”助力高端制造业迭代升级——记建设中的深圳市宝安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出台3年来,聚力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两次发出通知,向全国推广40条“深圳经验”。其中“工业上楼”、“上下楼”联通“上下游”的经验做法尤为引人注目。岁末年初,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来到广东深圳,走进艳阳下正在施工建设中的宝安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3栋高标准现代化的工业大楼已经在绿水青山间高高耸立。新桥东效果图(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供图)深圳是全国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如何充分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传统制造业园区不连片不集中等问题?深圳提出,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工业上楼”,目标是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是深圳市第一个大型“工业上楼”试点园区,由宝安区政府与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双方瞄准500亿元投资、5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3个500”目标,着力将新桥东打造为全球标杆产业园。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圳靠制造业起家,宝安区是深圳制造业重要聚集区。在改革开放45年发展历程中,宝安工业企业经历了从起步、扩张到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宝安区响应国家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号召,积极探索“工业上楼”模式,通过改造和新建高层厂房,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产业空间集约化、智能化。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项目,就是这一转型战略的具体实践,旨在容纳和发展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所在的新桥街道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该街道依托深圳特区政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企业入驻,形成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厂房多为单层或低层建筑,空间利用相对粗放。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园区迅速扩大,各类企业集群效应明显。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矛盾逐渐显现。新桥街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整个深圳的一个缩影:一是土地瓶颈。土地资源稀缺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是一大难题。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原有传统产业面临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吸引和发展新兴产业,但这一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引进、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不小压力。三是空间布局优化。“工业上楼”意味着对既有工业建筑形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这要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新型工业生产的高度集成和自动化需求,还要兼顾生活配套、生态环保等功能,从而实现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已经完成封顶的新桥东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一期A区(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供图)近年来,新桥街道在推进城市更新和“工业上楼”方面不断探索,力求破解土地资源约束、提升产业能级、优化空间结构等多重任务,力争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中,打造成为一个集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宜居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典范。精心打造系统工程“工业上楼”,意味着向天空要地。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顺利推进“工业上楼”,宝安区政府与各相关参与单位详细梳理了项目面临的具体难题:一是建筑结构与设施配套方面。二是产业选择与适应性方面。并非所有工业业态都适合“楼上模式”,需要甄选对噪音、震动、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高密度生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是成本与经济效益考量方面。如何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平衡成本,使企业愿意入驻并持续发展是关键。四是产权关系与利益协调方面。拆迁补偿、产权置换等问题需要妥善处理。为了协调上述矛盾,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宝安区政府与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通力合作。进行定制化的设计与规划,确保楼宇既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需求,又能实现良好的生活服务配套。在立法保障与制度创新上,出台针对“工业上楼”项目的专项法规和优惠政策。在产业链集聚与协同上,在项目招商时注重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产城融合与社区建设上,将“工业上楼”与城市功能整合,提升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树立标杆近年来,“深圳向西、湾区向洋”的发展态势愈发明显。2023年9月,深圳宝安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宣布,以“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干劲重整行装再出发。宝安区是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正是宝安区宝地中的宝地,它正在以崭新的工业建筑形态,为新质生产力增后劲,为城市更新树标杆,努力争当“黄金内湾”上的一颗“金珠”。智慧港(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供图)宝安区率先为改革蹚路,推动“工业上楼”、实现产城融合、引领产业升级,探索积累了很多制度性创新和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两点:一是城市更新政策创新。作为深圳市首个平方公里级“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新桥东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充分体现了深圳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制度创新,成功地将低效的传统工业园区转变为高密度、高效率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二是空间规划新模式。“垂直塔+水平板”的“工业上楼”模块设计,以及双首层、大小空间叠加、高层独门独院等新型工业楼宇布局模式,为国内其他地区解决土地紧张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为了把好事办好,在这个过程中,宝安区积极创新管理架构,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设立专门的运营公司,负责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招商服务等事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结合深圳市及宝安区产业发展政策,吸引符合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企业入驻。积极探索实施灵活的土地使用制度,“工改工”城市更新模式下,探索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作价出资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各方权益。建设中的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专家点评说,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精细化管理和前瞻性规划设计,创造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一个成功案例,为全国范围内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树立了标杆。企业和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这种集约化发展方式,既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也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尤其是园区提供的定制化生产空间、智慧物流系统和一站式服务,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为企业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2月2日 下午 1:34
其他

我国首个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性文件出台

近日,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出发,以发展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从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重视人才使用管理、完善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制度设计,打出“引、育、评、用、留”组合拳,推动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新时代新征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月30日 下午 7:43
其他

九部门:推动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

原材料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推动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左右,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不断走向纵深,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仍面临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够、数字化转型基础差异大、建模仿真难度高、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不深入、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出台《工作方案》,旨在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瞄准目标要求,紧抓发展机遇,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工作方案》提出,到2026年,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重点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生产要素泛在感知、制造过程自主调控、运营管理最优决策水平大幅提高。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打造12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培育6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工厂,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等指标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成熟度3级及以上企业提升至20%以上。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数字化转型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制修订一批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推广应用100款以上优秀产品,培育100家优秀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1个新材料大数据中心、4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4个重点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点击查看:《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全文
1月29日 下午 6:51
其他

从地方两会看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民营经济”成为高频词。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结合发展实际,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脚步更加坚定。政策支持提振企业信心翻开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令人印象深刻。多地代表委员表示,去年7月《中共中央
1月25日 下午 6:46
其他

从地方两会看区域“抱团”发展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关乎全局和一域、当前和长远。2024年伊始,各区域如何拼经济、开新局以及各区域之间如何协作发展?近期,各地两会陆续召开,相关话题也成为关注的热点。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山水相连的京津冀,十年来携手共进,从交通互联到服务共享,从协同创新到产业协作,三地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持续提升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包括要实现新国展二期项目竣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5平方公里,精细治理背街小巷1650条,启动东六环高线公园建设等。1月22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题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专题座谈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高频词。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区域城乡室主任、研究员王喆表示,目前,京津冀在推进产业链深度合作、产业链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进展还有待加速,特别是一些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多项挑战亟待进一步破题。针对上述问题,王喆建议,构建产业链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产业链共同体建设。精准推出“一揽子”三地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股权激励、科研基金设置等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加快建立三地协同协作、联席办公、共建共享、精准对接的科研院所治理体制、运行机制与资金支持示范。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链内企业参与、高校科研院所支撑、依托区域国家(省市)技术创新体系和相关创新平台的创新联合体。今年天津两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市委、市政府对宝坻区提出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融入城乡发展大格局的‘两个融入’的指示,并明确要求宝坻区要集中力量建好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让我们对今后发展的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信心更坚定。”天津市人大代表、宝坻区委书记毛劲松说,“当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纳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作为唱好京津‘双城记’部分的首位平台。”在河北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特别推出“十年京津冀、同心共发展”集中采访活动上,河北省人大代表、廊坊市委常委、三河市委书记、燕郊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志永称,当前廊坊全域都面临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该市提出了“深耕北京、借势机场、联动雄安”的区域发展思路,其中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的发展目标,就是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部县区(固安县、永清县、安次区、广阳区)在临空经济区的带动下跨越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南三县(文安县、大城县、霸州市)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在服务雄安的同时发展好自己。马志永说,下一步,将认真落实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廊坊特别是对北三县作出的谋划部署,进一步实化、细化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政策的协同、产业的协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北京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大湾区。广东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密切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和未来动向。大湾区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基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对于促进粤港澳全面合作有很大的示范效应。立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广东省人大代表肖时辉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合作区交通路网,更好促进“合作区”和大湾区互联互通。1月12日,前往香港西九龙的高铁驶入深圳北站站台。新华社记者
1月24日 下午 9:06
其他

超大城市如何探索“智”治之路?

聚焦超大城市治理
1月23日 下午 8:38
其他

地方两会密集开幕,有哪些看点?

一元复始万象新,大寒之后就立春。每年的此刻,正是谋划新一年的时刻。1月中旬开始,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会期普遍在3~5天不等。此前,10余省份已经公布2023年“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方面,截至1月21日,已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湖南、海南、重庆、四川、甘肃、内蒙古等12个省份陆续发布2023年度经济数据。12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GDP增速跑赢全国。1月21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图为大会主席台。图片源自: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通过梳理近期各地经济工作会议和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发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大抓项目建设”“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等成为地方经济工作部署的高频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当其冲,这表明各地立足于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北京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7项具体任务,包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作时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广州两会上给出了十个“拼经济”的关键内容——“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低于5%”,“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要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在“着力扩内需扩外需”中深入开展“攻城拔寨”行动、推进外贸强市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化细化落实“民营经济20条”……2024年1月15日上午,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图片源自: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也是稳预期、促增长的关键力量。刚开年,各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大多聚焦先进制造业、交通、水利、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武汉将实施“项目投资比拼年”行动,锚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的目标,计划签约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个、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长沙集中开工2024年首批121个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1082亿元,株洲2024年“重大项目攻坚年”一季度21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91.2亿元。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的蓬勃迸发。从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科技味”格外浓,也呼应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至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在武汉,“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连续第三年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并且再次成为首要任务。在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实施“机器人+”行动、扩大“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等。1月21日上午,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市人民大礼堂隆重开幕。图为会议现场。图片源自:重庆市人民政府官网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在22日开幕的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不少政协提案持续聚焦新阶段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个议题,为整个大湾区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建言献策。重庆市将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河北省两会上,“民”成为八大关键字之一,“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3方面,成为河北省2024年积极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的重要抓手。契合民生所盼、加快消费“回暖”。作为全国消费大省之一,四川今年将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开展消费促进活动2万场以上,在持续激发消费增长潜能过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就是向“新”而进的鲜明路标,最终将汇聚于全国两会,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吹响新一年的奋斗号角。(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1月22日 下午 8:53
其他

准确把握形势,全力以赴!多部门对做好春运工作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

1月19日,2024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工作要求,对做好春运工作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春临,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扬,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宋元明,中国民航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兵,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盛,国铁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进喜,以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主持会议。会议强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春运工作十分重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扎实做好春运工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舒心出行,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会议指出,要准确把握形势,充分预估春运新趋势新挑战。综合研判,今年春运期间人员流动规模将显著超过疫情前水平,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创历史新高,高峰时段、热点地区客流、车流规模大,运力组织、运输服务、错峰引导、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等任务较重,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做好春运各项工作。一是着力加大运力供给。按照“充足安排、按需启动、响应快速、应急有备”的原则,科学预测客流需求和趋势变化,充分挖掘运输潜力,做好运力统筹调配。二是着力加强运输衔接。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干线运输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干线运输间信息共享、服务衔接,方便旅客联程运输和中转换乘,畅通出行“最先和最后一公里”。三是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做好客流、车流快速增长的安全生产准备。四是着力优化出行体验。强化道路疏堵保畅,优化自驾出行服务;加强学生、务工人员、游客等错峰出行引导,尽量避开春运高峰;引导加强个人防护,保障旅客健康出行。五是着力提升应急能力。做好恶劣天气下交通管控和服务保障,加强煤电油气等要素综合保障、通信设施故障处置,细化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六是着力保障物资运输。统筹兼顾客货运输,扎实做好煤炭、油气等重要能源物资和粮食等重要民生物资运输,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居民生活需求。七是着力营造温暖氛围。深入组织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等活动,加强对老幼病残孕等重要群体和春运一线职工的关心关爱,做好春运宣传和舆情引导。中央宣传部、中国气象局、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国家疾控局、国家消防救援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部门和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系春运工作的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春运工作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1月19日 下午 6:53
其他

首场媒体吹风会后,国家数据局发布重要文件!

2023年12月29日,国家数据局召开媒体吹风会,介绍《“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竹林出席吹风会。媒体吹风会现场
1月5日 下午 6:57
其他

国家数据局: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大有可为

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大有可为——聚焦《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整体富裕、普遍富裕,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打造橄榄型分配结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道路上,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契合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并展望2030年,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意见》出台后,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就文件出台的有关背景、总体考虑、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等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研究,认为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大有可为。一是有助于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做大蛋糕”。过去十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二是有助于提升初次分配公平性,推动“分好蛋糕”。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接入平等”,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超10亿人,普及率达76.4%,农村地区普及率超过60%。三是有助于推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缩小“四大差距”。比如,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化普及,有助于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高效流动,有助于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服务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建民认为,《实施方案》明确了数字经济在促进实现全民参与、全面覆盖、全民共享的共同富裕方面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路径和保障举措。他表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有助于创造新财富,数字业态加速崛起有助于增加新财富,数字赋能转型升级有助于产生新财富。比如,数字技术与制造场景融合不断走深向实,企业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0.1%、78.3%,比2012年分别提升35.5个和29.5个百分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施方案》准确把握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了数字经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的具体举措,以数字经济发展有力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高成长、强扩散和广覆盖等先天优势和本质特征,通过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发展政策处副处长徐清源在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助力“做大蛋糕”。徐清源分析认为,一方面,产业数字化加速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能够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过去十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数字经济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此外,数字技术赋能可以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地区间、行业间、产业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数字产业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数字产业化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等,引领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依托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生活等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提供更加有效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发展目标。对标对表未来五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主要目标任务,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到2025年,通过不断丰富务实举措,点上强化政策供给,在缩小“四大差距”方面作用显现。在此基础上,对标对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中长期目标,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引领作用,到2030年,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面上形成政策联动,在加速弥合“四大差距”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单志广表示,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在核心内涵与发展路径上紧密契合,数字经济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通过“网络赋能”“平台赋能”“数据赋能”等方式,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化、城乡资源共享化、就业机会多样化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有效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缩小差距弥合鸿沟推进共同富裕值得关注的是,从缩小“四大差距”到加速弥合“四大差距”,《实施方案》提出了在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促进社会服务普惠供给等四方面务实举措。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弥合区域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正在重塑我国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价值链体系数字化、数据要素市场化、产业组织平台化推动数字经济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仍然突出,需推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组织实施云网强基行动,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互补、技术协作、人员互动,加强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3.01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0.5%。单志广认为,随着智能手机和宽带网络持续普及,我国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群众逐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一屏”接触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更丰富的市场资源。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加速向乡村地区渗透,带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为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新动力和新路径。针对强化数字素养提升和就业保障,《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培训、实施“信息无障碍”推广工程、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三大举措。在单志广看来,应发挥“平台赋能”,促进协调包容发展。通过发挥数字经济平台信息流动快、进入门槛低、创业成本低以及创新要素精准匹配等优势,让人人有机会获得包容性的数字技术和数字技能,同时积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与多样化就业生态,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依托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发展,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郭建民认为,普惠性成果供给助力跨越基本公共服务鸿沟。他举例说,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通过“5G远程课堂”,无论身处山区还是牧场,学生们都可以共享共用来自大城市的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强化远程医疗供给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数字化社会保障服务,这将为群众提供更多普惠性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见习记者
1月5日 下午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