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药

其他

耳鸣非小病,护耳保健操做起来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突然出现无缘无故听到声音的情况,有些说像机器轰鸣声,有些说像蝉鸣声,有些说像电流声,这些声音有的间歇,有的持续,到底怎么回事?如果觉得耳朵里或者脑里出现声音,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这种情况就是耳鸣,颅脑里的鸣响叫颅鸣。耳鸣的出现一般是疲劳、休息不好或者是某种疾病的警示,耳鸣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耳鸣的原因产生耳鸣的原因有很多,甚至可以说和全身上下各个器官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可以发生在各种年龄,特别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环境污染、晚睡熬夜,令耳鸣的发病率提高。据统计,大约有50%的人都出现过耳鸣的症状。引起耳鸣的常见原因有:(1)外因:如头部外伤、爆震、噪音等可导致耳鸣。(2)耳部原发性疾病:如外耳道阻塞性病变、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听神经肿瘤等。(3)耳毒性药物的损害:临床上,许多药物有可能引起耳毒性反应而产生耳鸣,如多种抗生素、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奎宁类、口服避孕药等等。(4)全身性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高脂血症、糖尿病、严重的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等等。(5)精神心理因素,如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耳鸣。此外,我们还需注意,耳鸣也有可能是鼻咽癌引起的症状。小耳鸣也会有大问题对于没有原发病因引发的耳鸣,临床上就诊断为耳鸣;对于有原发疾病引起的耳鸣则必须要诊断原发疾病。对于反复发作的耳鸣同时伴眩晕或头晕的患者,一定要排查颅脑占位,包括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等。对于单侧耳鸣,并且久治不愈,一定要做电子鼻咽镜排查鼻咽癌,因为我们的鼻和耳朵之间由一条咽鼓管连接,如果是鼻咽的肿瘤会堵塞咽鼓管的一侧,从而导致中耳炎,耳鸣往往是鼻咽癌最早出现的症状。中医辨耳鸣,要看虚与实中医认为,耳鸣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虚症和实症。实症最常见的是风、火、痰、瘀这四种原因,致耳部的经气痞塞,耳部脉络瘀阻而引起耳鸣。虚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虚、气血亏虚,使耳部脉络失养,而导致耳鸣。临床上,老年性的耳鸣,一般是虚症居多。总的来说,一般急性的耳鸣多数是属于实症,而如果是持续的、出现时间很长的、间歇性耳鸣,一般是虚症比较多。治疗耳鸣有办法耳鸣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病,却会对病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如耳鸣声音很高、很尖,可能会导致病人很烦躁;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断觉得周围好像有虫叫或者电流的声音,严重影响病人的睡眠。当出现耳鸣的情况,首先不要紧张,放松心情,注意休息,调整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耳部的保健操,如果通过这些保健的手法,过了几天耳鸣的情况还没消失,就要到医院检查,由医生诊断和治疗。爱护耳朵日常保健要注意首先要注意远离噪音,特别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戴耳机或者去一些环境嘈杂的地方,这些都会对耳的神经有刺激,会导致耳鸣的发生。1、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和晚睡。2、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3、除了中药或者中成药口服外,还可以配合声信息治疗、针刺、艾灸、穴位注射、按摩、沐足和平常坚持做一些耳部的保健操。耳鸣保健视频【鸣天鼓法】【来源:广东省中医院,作者:耳鼻喉科
12月19日 上午 6:31
其他

不觅仙方觅睡方!失眠别轻视,中医助眠有方法

保持良好的睡眠是滋养人体气血阴阳的重要方式,而良好的睡眠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应。《类证治裁》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若人体阴阳失调,则很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失眠别轻视我国受失眠困扰的人口众多,来自中华医学会的报告显示,中国约有3亿成年人有睡眠障碍。自我判断:如果连续3个月,每周3次以上出现以下四症状中的任意一条,说明你可能存在失眠症:一是入睡困难,即在30分钟内无法入眠;二是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后会频繁醒来,且醒后半小时难以重返梦乡;三是早醒,睡眠时间严重缩水;四是醒后不解乏,起床后仍哈欠连天,打不起精神。针对这些睡眠问题,为大家从经络保健角度分享一些“助眠小技巧”:01入睡困难——阳不入阴古人说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如果想晚上能够睡着觉,身体的阳就要沉入于阴。因为,阳代表光亮的、热烈的、活动的、有能量的东西;阴相对来说是安静的、清凉的东西。如果阳气一直在外活跃,人保持兴奋状态,就会表现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推荐方法:捏积(捏脊)视频来源CCTV健康之路此法可以引阳入阴,缓解失眠,加快入眠。02睡不安稳——阴不制阳阴不制阳,多是由于人体阴气虚弱,无法制约阳气所致,经常表现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有点动静就醒了的睡觉特点。推荐方法:擦涌泉建议在每晚睡前取花椒20粒煮水并晾凉后泡脚30分钟。泡脚结束后用手的小鱼际侧来回用力擦涌泉穴,每次2分钟,每分钟最少100下,双脚交替进行。03睡后早醒——阴阳两虚睡后早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眠,这与长期睡不好觉导致的阴阳两虚有关。古人将时间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与十二经络相对应,我们可以根据早醒的时间段,来进行对应的调治。23:00-1:00——
12月17日 上午 10:00
其他

分享20组药食相助的药对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古代医家在治病时经常会将药物与食物搭配形成量小效著的方剂,下面介绍20组药食相助的药对供大家临床参考使用。20组药食相助的药对1、麦冬+粳米=麦门冬汤《医方集解》,治水溢高原,肢体皆肿,初起便有喘满。2、通草+猪蹄=猪蹄汤《灵苑》,治乳少。3、大黄+鸡子=将军蛋《种福堂方》,治赤白浊,梦遗。4、石莲肉+猪肚=水芝丹《医学发明》,治下焦真气虚弱,小便频数。5、黄连+人乳=(丹溪)点眼方《医方集解》,治阳证目疾。6、胡桃肉+柿霜饼=水晶桃《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腰痛。7、人参+人乳=参乳丸《医方集解》,治气血不足。8、桑叶+芝麻=桑麻丸(胡僧方)、扶桑丸《医方集解》,治肝阴不足。9、天花粉+黑大豆=救活丸《普济方》,治肾虚消渴难治者。10、羊胆+蜂蜜=(赵谦)二百味草花膏《医方集解》,治目赤流泪,痛痒不能视。11、潼蒺藜+鱼鳔胶=聚精丸《证治准绳》,治肾虚遗精。12、大戟+大枣=枣变百祥丸《洁古活法机要》,治斑疮变黑,大便闭结。13、朱砂+猪心=神应丹《景岳全书》,治心虚遗精,诸痫症。14、石膏+蜂蜜=石膏蜜煎方《集验方》,治时行热病。15、甘遂+猪心=遂心丹《济生方》,治癫痫心风。16、硫黄+猪大肠=补火丸《验方新编》,治冷劳气血枯竭,肉脊齿落,肢倦言微。17、梨+蜂蜜=蜜梨噙《万病回春》,治咳嗽喘急。18、猪骨髓+蜂蜜=蜜髓煎、猪髓膏《景岳全书》,治中蛊令人腹内坚痛,痘疮痂靥不落。19、郁李仁+粳米=郁李仁粥《食医心鉴》,治小儿水气,面目肿,小便不利。20、知母+大枣=知母丸《杨子厚产乳集验方》,治妊娠子烦。药食相助药对古代医案生姜合茶叶案宪宗赐马总治泻痢腹痛方:以生姜和皮切碎,如粟米大,用一大盏,并芽茶相等煎服之。元祐二年,文潞公得此疾,百药不效,用此方而愈。(《名医类案》卷四痢门)高丽人治疾,用药只一味两味,至三味则极多矣,未有至四味者。盖药惟性专则达,二则调,四则参与制,再多则相牵而不能奏功。偶传治痢二方,甚简而验,今录于此。治痢止二味,色白者患寒,用生姜一两、细茶五钱;色赤者患热,用细茶一两、生姜五钱;赤白杂者,姜茶各五钱、青皮三钱、陈皮二钱,酒一碗,河水一碗煎至一碗,温服即愈。(李日华六研斋偶笔)(《续名医类案》卷八疟痢门)黄芪合糯米案海宁许珊林观察涟,精医理。官平度州时,幕友杜某之戚王某,山阴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大倍常时。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因求观察诊之,令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钟,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服至盏许,气喘稍平。即于一时间服尽,移时小便大通,溺器更易三次,肿亦随消。惟脚面消不及半,自后仍服此方。黄芪自四两至一两,随服随减。佐以祛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独脚面有钱大一块不消。恐次年复发,力劝其归。届期果患前症。延绍城医士诊治,痛诋前方,以为不死乃是大幸。遂用除湿猛剂,十数服而气绝。次日将及盖棺,其妻见死者两目微动,呼集众人环视,连动数次。试用芪米汤灌救,灌至满口不能下。少顷眼忽一睁,汤俱下咽,从此便出声矣。服黄芪至数斤,并脚面之肿全消而愈。观察之弟辛木部曹楣,谓此方治验多人。先是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危在顷刻。余兄遍检名人医案,得此方遵服,便通肿消,旋即生产。因系夏日,孩尸已烂成十数块,逐渐而下,一无苦楚。后在平度有姬顾姓,患肿胀脱治,此方数服而愈。继又治愈数人,王某更在后矣。盖黄芪实表,表虚则水聚皮里膜外而成肿胀。得黄芪以开通隧道,水被祛逐,胀自消矣。(《冷庐医话》)葱白合米醋案一孺子,年六岁。因食肉过多,不能消化,郁结肠中。大便不行者六七日,腹中胀满,按之硬如石,用一切通利药皆不效。为用此法(葱白熨法,见药对方),至三点钟,其腹渐软。又熨三点钟,大便通下如羊矢,其胀遂消。一童子,年十五六。因薄受外感,腹中胀满,大便数日不通,然非阳明之实热燥结也。医者投以承气汤,大便仍不通,而腹转增胀。自觉为腹胀所迫,几不能息,且时觉心中怔忡。诊其脉,甚微细,按之即无。脉虚证实,几为束手。亦用葱白熨法,腹胀顿减。又熨三点钟,觉结开,行至下焦。续用猪胆汁法,大便得通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12月16日 下午 3:00
其他

冬季感冒高发,预防牢记十字诀

进入冬季,气温下降时最易着凉,出现发烧、流涕等感冒症状。现介绍10个预防冬季感冒的小妙招,助您远离感冒。【来源:中国中医】推荐阅读
12月16日 上午 10:01
其他

常吃“冬季小人参”,养血、大补脾阴

冬季气候干燥,大家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不适等问题。别担心,有一种清甜好物能轻松化解这些小问题,它就是甘蔗。甘蔗是冬季的常见水果之一,不仅能为身体补充水分,而且营养丰富,是一味比较好的食疗食材,民间更有“冬吃甘蔗胜过参”的说法。中医认为,甘蔗味甘性平,具有清热生津、润燥和中、滋阴解毒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说甘蔗“养血,大补脾阴”。《食疗本草》记载甘蔗能“主补气,兼下气”甘蔗的保健功效✿补充糖分:甘蔗可为机体补充热能,对防治低血糖、消除疲劳等有较好的疗效。✿健脾利尿:甘蔗有解热止渴、和中宽膈、下气止呕、助脾健胃、利尿、滋养等功效。✿润肠通便:甘蔗可缓解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反胃呕吐、消化不良、发烧口渴等症状。✿补铁补血: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公斤甘蔗含铁9毫克,居水果之首,素有“补血果”的美称。✿生津解酒:甘蔗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以及糖分,口渴的时候吃一点甘蔗能够马上缓解口渴,同时甘蔗对缓解酒后烦躁、酒后不适也有疗效。✿清洁口腔:甘蔗能够滋润喉咙、保护嗓子,多嚼甘蔗能够健齿,还能够锻炼面部的肌肉,口臭、嘴巴发炎的人都可以多嚼嚼甘蔗。✿滋阴润燥:如果觉得燥热、小便不顺畅、口渴等,吃点甘蔗能够滋阴润燥、清热解毒。✿醒酒护肝:甘蔗可醒酒护肝,对酒后烦躁等不适症状有较好作用。甘蔗煮水搭配甘蔗平时我们都直接去皮,嚼着吃,但还有一种吃法——煮水喝。用甘蔗煮水可以达到清热润燥的效果,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同时对于肺热肺燥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01甘蔗+橙子+红茶:清热润肺这个组合简直是清热润肺的佳饮。甘蔗的甘甜、红茶的醇厚和橙子的果香,这三者在一起,味道真的是一绝。这款饮品不仅能清热润肺,还能醒酒暖胃,特别是冬季咽干口渴、喉痒咳嗽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试试这款饮品。02甘蔗+雪梨+山楂:消食健脾此三者搭配,不仅酸甜可口,还能健脾养胃,帮助消化。如果你大吃大喝了一顿后,感觉肚子油腻不舒服,就可以来一杯甘蔗雪梨山楂饮。03甘蔗+生姜+陈皮:生津止渴甘蔗的甜美、生姜和陈皮的辛辣,这三者在一起,不仅能调和药性,还能增强健脾暖胃的效果。三者共同煮水饮用,可以生津止渴、滋阴润燥,特别适合口干舌燥、排尿不畅、大便干燥的小伙伴们。04甘蔗+红枣+枸杞:润喉润燥甘蔗、红枣和枸杞的搭配是润喉润燥的佳品,不仅味道清甜可口,还能化痰润肺,补气血。在冬季气温寒冷时,来一杯甘蔗红枣枸杞饮,能顿时感觉喉咙舒爽起来。05甘蔗+银耳+百合:止咳化痰甘蔗的润肺止咳作用与银耳的滋阴润肺作用相得益彰,再加上百合清心安神,不失为止咳化痰的好组合。无论是肺热咳嗽、多痰的人,还是秋冬季需要调理身体的小伙伴们,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甘蔗熟吃更滋补甘蔗除了榨汁生吃,古籍中还记载了一些熟吃甘蔗的方法和功效。比如《滇南本草》中记载甘蔗:“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提示甘蔗熬制之后有益脾胃,其中的“饧”类似于现代的饴糖。《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蔗汁煎成如饴,色黑,甘温。和中活血,止痛舒筋。越人产后辄服之。”《本草纲目》中记载:“治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也指出了甘蔗汁煮粥有益于滋润心肺。甘蔗药膳推荐
12月15日 上午 10:03
其他

全面!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的关系,还有养生指导

古时以时辰为计时单位,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认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脏腑,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脏腑“值班”,如此接力下去,形成如环无端的十二经气循行图。在临床中,了解十二时辰与十二脏腑的对应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出健康问题,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一、子时子时指的是23~1点,对应的是胆。此时阴盛至极一阳初生,阴阳交汇之时,阴发展到鼎盛阶段,开始逐渐减弱,而阳气则刚刚开始升发,虽然还很微弱,但在逐渐增强。此时睡觉能为阴阳的交接打下好的基础,能把我们微弱的阳气护养住,“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我们才能生机蓬勃地生活,内在的五脏六腑都受之裨益。所以,睡觉就是最好的养生,中医讲究睡“子午觉”就是这个道理。典型问题:睡子午觉长期在子时不睡觉的人会损耗我们的阳气,白天就会有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沉不清、精气神不足等病理表现,还会影响胆的生理功能。长此以往,会引发胆腑的实质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心理方面,则会影响胆的决断,患者会表现出做事不够果断,干什么都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拿不定主意,这就是身心健康出现了问题。二、丑时丑时是指1~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主时。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素问·五脏生成》),完成肝主藏血的功能;肝体阴而用阳,睡觉好了,肝主藏血功能正常,由此肝的疏泄功能及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才能正常。反过来,如果肝有毛病,这个时辰的睡眠也会受影响。病例再现脂肪肝、肝癌、肝硬化等患者,往往会在晚上丑时出现睡眠障碍,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多梦。因为肝内有实邪存在,丑时血不能归肝,而携阳外出,导致人在此时不能入睡。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这类患者睡眠越来越好,说明病情在好转;反之,则病情加重。这也是治疗性诊断,了解这个机理,对判断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帮助。三、寅时寅时是指3~5点,肺经主时,应该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因为肺主气司呼吸,主降,睡眠沉稳,进入深睡眠,呼吸之气会下沉丹田,保养我们的阳气;同时又和心相协调,完成血的生成。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就说明气血不足。大家发现没,有很多老人气血弱了,这个时辰往往醒来不能入睡。当然肺病的患者如鼻炎、肺痛等患者也会发生这个时辰的睡眠问题。患者疑问:每天总是凌晨3点多醒是怎么回事?专家答疑:凌晨3~5点是肺主时,此时容易醒的人,说明肺的功能出现了问题。肺有问题的人,可拍打肺经,或肘窝拍。心肺是一体的,可以疏通心肺两经,润肺养心排毒。而且肺有病的人,要少食辛辣的食物,因为辛主散,容易散气。四、卯时卯时是指5~7点,大肠经主时。大肠主传化糟粕,一般我们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此时正常排便,把体内的糟粕垃圾毒素排出来。很多人不按时排便就不会有好的胃口,不想吃饭。因此照顾好大肠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这个时段定时排便。患者疑问: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如果要定时蹲便,应当在什么时候呢?专家答疑:在卯时,即早晨5~7点定时排便,可以在之前适量喝点温开水,顺时针揉揉肚子,进行数次较深的腹式呼吸,然后排便,一般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五、辰时辰时是指7~9点,胃经主时。胃主受纳腐熟,这时候吃早饭,让胃有可受纳腐熟之物,才能完成胃的正常运转。早饭一定要吃好,才能和下面一个时辰巳时脾经当令之时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供应身体一上午工作、学习所需的能量。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郑重提示:减肥一定要吃早饭有很多朋友认为自己很胖,又不愿意吃药,就采用饥饿疗法。饿着,可能短时间内体重下来了,但是这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会造成很多问题的出现,如胃病、气血不足、精气神没了、女孩出现闭经等等。所以饥饿疗法,不吃早饭是不可取的。另外,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长期不吃早饭,胃没有可以腐熟之物,下个时辰脾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脾不能运化水湿,造成水湿在体内蓄积,会导致更加肥胖,这就是恶性循环。六、巳时巳时是指9~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脾主运化,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只有运化水谷,才能使人体气血充足;只有脏腑得到气血的濡养,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也只有脾运化水湿,才可使水液代谢正常进行,不至于水湿在体内停聚。患者疑问:医生,我可怪了,上午昏昏欲睡,下午就很精神,这是怎么回事啊?专家答疑:这就是因为脾胃的原因所引起的。上午是脾胃主时之际,所以问题就出现了,调理脾胃是根本。七、午时午时是指11~13点,心经主时。子时和午时是天地之气的转换节点,睡子午觉最为重要,能够顺利完成阴阳的交合。且心主神明,对养心大有益处。不过午休宜小憩,时间不宜过长,最多不超过1小时,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午时养心,一定小憩片刻。八、未时未时是指13~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化物,主吸收精微物质,被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经小肠再次消化吸收,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典型病例:午饭肚胀很多患者描述,吃完午饭我就不精神,并且肚子胀胀的,也没吃多少就是胀气,整个肚子大一圈,闷闷得难受,调理过脾胃,但效果都不佳。这是身体在提示,心脏与小肠出问题了,小肠化物的功能下降了,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脏也要顾护。胃病从心与小肠治疗,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性。九、申时申时是指15~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所主时。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一条阳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平时适当多喝水,拍打膀胱经。俗话说“排出毒素一身轻松”,没有垃圾瘀堵,经气运行通畅,故而可以扶助正气。在此时辰,人也是最精神的时候。中医典故:“朝而授业,夕而习复”有学生常问我:“老师,‘朝而授业,夕而习复’,我下午哪个时间段学习好呢?”我的回答是:“中医时辰学告诉我们,上午学完后,一定要到下午申时再好好复习,以强化记忆。”十、酉时酉时是指17~19点,肾经主时。此时肾经气血最旺,按摩肾经是最好的,还可以双手按摩腰部,使肾精充足,整个人都元气满满,充满了活力。大家可以采用按摩太溪、吞咽唾液的方法来补肾,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十一、戌时戌时是指19~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主时。此时要求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古人在这时都是聊天休闲,为戌时之后进入睡眠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心脏不好的人,可以轻轻敲打此经。心为君主之官,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有“代心受邪”之称,可以说是心脏的保护神。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结为心包膜的问题。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可能就是心包受邪了。十二、亥时亥时是指21~23点,三焦经主时。三焦通百脉,一定要通畅,不然三焦就会产生病变,患上脂肪瘤、糖尿病等疾病。中医以十二时辰的理论指导着临床的诊治和调养,告诉我们“日出而作,日人而息”,我们的身体要和外在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只要跟着太阳的脚步走,身体就会更健康。■
12月14日 上午 10:04
其他

用经方调养肠胃,身体更健康

方式一:诚邀广大市民朋友到现场听课,直接现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号报告厅)签到即可。☑
12月14日 上午 6:31
其他

中医如何认识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和鸽子蛋的养生功效?

日常生活中,蛋类为我们提供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常食用的蛋类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鸽子蛋等,中医是如何认识这些蛋类食材的呢?01鸡蛋鸡蛋是最常食用的蛋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中医认为,鸡蛋的蛋壳、蛋清、蛋黄等部位均有药用价值。卵白为鸡蛋清,又名鸡子白,性偏寒,可治疗热邪引起的目赤、咽痛、烧烫伤等疾病,内服外用均有一定效果。如《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鸡子白、半夏、苦酒为药,少量缓慢含咽,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平时长时间说话,出现咽干、声音嘶哑者,可含服少许鸡子白清咽利嗓。烧伤烫伤者,可用鸡子白调和焦黍米、焦曲等,外敷于患处,或者煮粥饮用,能促进烧伤烫伤的恢复。痈疽、疥疮、丹毒等热性皮肤疾病,可用鸡子白调和清热凉血解毒类中药外敷,以达到解毒、消痈、止痒等功效。脾胃虚寒严重者,生品内服需慎用。卵黄为鸡蛋黄,又名鸡子黄,具有滋阴养血润燥功效,对阴血不足的心烦失眠、虚劳、呕逆、下痢等疾病有一定功效。如《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以鸡子黄、阿胶、黄连等为方,治疗阴虚火旺的失眠不寐。冬天气候干燥引起的咳嗽、声音嘶哑,可用鸡子黄、麦冬、沙参等煎煮服用。小儿秋夏时节受寒后腹泻腹胀,可用鸡子黄、胡椒做鸡子饼服用。鸡蛋壳又名凤凰蜕,研碎后,取适量服用,可缓解反酸烧心、反胃、胃脘疼痛等。鸡蛋膜名凤凰衣,具有养阴清肺、敛疮等功效。如《名医别录》用麻黄、紫菀、凤凰衣等治“久咳结气”。凤凰衣对皮肤黏膜组织的破溃、疮疡,具有一定修复效果。口腔溃疡,可用凤凰衣贴于溃疡破溃处,每日更换2~3次。头身诸疮,用凤衣散(凤凰衣、轻粉、冰片等)外敷于患处。清代鲍相璈《验方新编》记载,用凤凰衣、乳香研细末治疗胸腔皮肤有孔出血或流脓水。02鸭蛋鸭蛋又名鹜实、鹜元,性凉、味甘,具有滋阴清肺、平肝、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胸膈结热、肝火头痛、喉痛、齿痛、泻痢等。对于热性疾病,鸭蛋效果甚佳,如热毒痘疮破溃流脓,以鸭蛋清外用可清热收敛。《验方新编》记载:“痘靥时,有外溃而脓水淋漓者,谓之水靥。用新瓦粉调鸭蛋清敷之,立收而落。”《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以天灯笼草煮鸭蛋,“治疟如神”。《跌打损伤回生集》记载鸭蛋清调和草乌、川乌等药物,外敷可治疗乳疮。但鸭蛋寒冷,用盐腌制的咸鸭蛋,更具有寒凉之性,故寒性体质之人不宜食用。《金匮要略》记载“鸭卵不可合鳖肉食之”,因为鸭蛋性寒,鳖肉性冷,均发冷气,合用后寒冷交加,损伤人体阳气。《续名医类案》记载肺痈肺痿终身戒食鸭蛋。《女科切要》记载新产之后,伤血明显,脾胃弱,忌食鸭蛋。如进食鸭蛋后不能消化,可用糯米泔水或用砂仁末解之。03鹅蛋鹅蛋,性味甘温,可温补中气。《本草从新》记载鹅卵甘温,补中益气。《医学见能》以鹅蛋煮熟后治疗三阴疟,《心医集》以整个鹅蛋入药治疗白痢,《奇效简便良方》以四五个鹅蛋煨熟后治疗小儿虚寒性质的羊儿风(小儿癫痫)。但鹅蛋甘温,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助生湿热,故湿热、阳亢之人慎用。《饮食须知》记载:“鹅卵味甘性温,多食鹅卵,发痼疾。”鹅蛋壳,性平,味甘、淡,具有拔毒、排脓、止痛之效,用于痈疽。《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痈疽无头,用新生鹅蛋壳烧灰存性,为末,醋调敷,立出脓血。”《文堂集验方》以鹅蛋壳、熊胆、冰片调和外用治疗痔疮肿痛。04鹌鹑蛋鹌鹑蛋具有补虚、健脾之效。《饮膳正要》记载:“鹌鹑味甘,温平,无毒。具有益气,补五脏,实筋骨,消结热,酥煎食之,令人肥下焦。”产后体虚、大病虚劳、久病虚弱、痈疽疮疡等疾病,以气血虚弱为主者,可每日取鹌鹑蛋2~3颗,煮熟食用;或用鹌鹑1只,配以党参、山药、当归等熬汤炖煮,饮汤品肉,以补虚健脾。古籍中记载鹌鹑不宜与木耳、猪肝、猪肉等同食,可供参考。如《饮食须知》记载:“木耳,味甘性平,有小毒……其余树生者,动风气,发痼疾……不可合雉肉、野鸭、鹌鹑食。”“肝味苦性温,猪临杀惊气入心,绝气归肝……同鹌鹑食,生面黚。”《寿世青编》记载:“鹌鹑,忌菌、木耳。”《医心方》记载:“鹑,不可共猪肉食之,令人多生疮。”05鸽子蛋鸽子蛋味甘、咸,性平,具有补肾益气、解疮痘毒之效。如《奇效简便良方》记载的治疗稀痘简便方,食白鸽子蛋,“永不出痘”。《本草纲目》记载:“鸽卵,主治解疮毒、痘毒”“预解痘毒,小儿食之,永不出痘,或出亦稀。用白鸽卵一对,入竹筒封,置厕中,半月取出,以卵白和辰砂三钱,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饮下,毒从大小便出也。”■【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双文)、首都中医】推荐阅读
12月13日 上午 10:00
其他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附政策解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优势专科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中医临床疗效、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平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巩固扩大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医医院坚持中医为主办院方向、引领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中医医院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分层级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中医药服务需求。到2029年,中医优质专科资源进一步扩容,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建成100个左右国家领军中医优势专科,100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000个左右省级中医优势专科,6000个左右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形成专业领域完整、地域覆盖面广、结构布局合理、中医特色明显的中医优势专科网络,全国中医优势专科总体规模达到10000个左右。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逐级带动、层层辐射、协同发展,构建“纵向成集、横向成群”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发展模式,围绕“专病、专家、专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专科。专科临床疗效持续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重大疾病诊疗水平明显提高,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优势专科引领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更加彰显。二、主要措施(一)加强中医优势专科规划布局1.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在中医特色优势发挥、重大疾病救治、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国该专业领域较高水平。从中遴选专科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医院综合实力强的专科开展国家领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在疑难病、罕见病和危重症中医药防治、学术传承发展、中医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2.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建设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在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综合服务能力、骨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代表省域内中医专科发展的较高水平。3.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指导开展地市级和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各地市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和中医药发展实际,开展地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依托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实施,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优势专科建设。根据社会办中医医院意愿和专科基础,可将其纳入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二)推进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1.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专业组建3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由国家领军中医优势专科牵头,将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全部纳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建设应体现“横向成群”,重在制定诊疗标准规范,开展专科质量控制与能力评估,组织开展疑难病和危重症中西医协同攻关,引领专科学术发展。2.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持若干综合实力强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牵头组建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辐射带动区域内中医优势专科能力整体提升。针对部分省份的薄弱专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相关专科实力强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采取组团式帮扶形式促进优质中医资源向薄弱省份流动。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应体现“区域协同”,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在重大疾病救治能力提升、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区域内优质专科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能。3.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分专业组建本省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原则上由本省域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牵头,每个专业一般组建1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对没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的专业,在省级中医优势专科中择优确定牵头单位。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应全部纳入本专业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支持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组建省级少数民族医优势专科联盟。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应体现“纵向成集”,牵头单位要总结推广本专业临床诊疗经验和标准规范,对集群内专科开展远程会诊、定期巡诊、人才培养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带动省域内相关专科水平整体跃升。(三)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内涵建设1.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优势专科要坚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针对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疾病和疾病防治的关键阶段及环节,确定优势病种和主攻方向,制定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并通过对医学典籍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临床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优化和创新。鼓励设置专病门诊。定期开展中医典型医案分析和学术交流,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和疗效,探索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彰显中医药优势、共识度高的疗效评价标准。积极开展标准规范制订,鼓励将成熟的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技术操作规范等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推广应用。2.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中医优势专科要及时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进展,应用过程中注重与中医药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搭建以中医优势专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诊疗平台,加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鼓励在专科内设置重症监护单元,完善检验、影像、病理等功能科室建设,提高重大疾病诊疗能力。3.优化中医护理服务。中医优势专科要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为核心,组织实施专科中医护理方案,传承、创新、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和经验方法。要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辨证施护水平。鼓励结合专科特色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医医院应选优配强专科科室负责人等关键岗位,加强中医医师配备,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鼓励通过机构双聘、多点执业、战略合作等“柔性引进”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中青年骨干及优秀传承人才培养力度,形成高层次人才引领、骨干人才聚集、后备人才充足、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发挥中医优势专科育人作用,推动专科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学经典、用经典”活动,加强中医“三基”训练,强化医师中医诊疗思维。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活态传承,构建名医经验传承数据库及知识库。5.提高临床科研能力。省级及以上中医优势专科要强化临床病例信息、科研数据规范化采集、系统化分析能力。要围绕临床问题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有明确、稳定的攻关方向,重视高级别临床证据和标志性成果产出。鼓励开展中医医疗技术创新,大力研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新药和新型中医诊疗设备。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中医医院要支持中医优势专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立中医优势专科临床科研能力提升专项经费。6.创新服务模式。中医优势专科要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健康维护,积极宣传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探索集预防、治疗、康复、个人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以优势专科、优势病种为牵引,联合相关专科打造学科群专业链。创新中医综合治疗区(室)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中医综合治疗效率。拓展中药药事服务能力,鼓励根据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临方加工服务。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适老化、适儿化水平。7.培育专科特色文化。坚持党建引领,与文化建设双促双融。深入挖掘整理专科发展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的成长之路、高尚医德、先进事迹,凝练形成积极正面、薪火相传的专科特色文化,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强行风建设,厚植廉洁文化,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鼓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8.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中医医院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纳入医院发展规划,明确专科科室负责人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在硬件建设、人员配备、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专科建设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专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立足专科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专科发展规划,确定建设目标,细化发展举措和路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有利于发挥特色优势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组织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制定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国家领军中医优势专科管理办法、评估指标,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定期表扬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本地区中医优势专科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将专科建设成效作为重点纳入医院考核,对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进行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各地要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作总结交流和宣传推广,以专科建设带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2月13日 上午 6:31
其他

一日三餐、四季食饮中的中医智慧

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一日三餐是构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提供人体每日能量的重要保障。而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摄食养生上有着独到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四季食饮中有哪些中医智慧呢?饮食有节《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这段概括古人养生要点的文字中,特别提到了“食饮有节”。“节”,有“节制”和“节律”两层意思。一是饮食要有节制,不过量、不过度;二是饮食要有节律,定时定量进食。这样可以使身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保持正常,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一方面,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正如《古今医统大全·通用诸方》所述:“饮食为养生要务,贵精而不贵多,饥饱得中,不可太过不及。”可以按“七分饱”的原则,早中晚餐按照2∶2∶1的比例分配进食量。现在人们的工作节奏很快,很多人恰恰是晚餐最为丰盛,如果有应酬或夜宵则更容易在晚餐过食肥甘,久而久之,除了导致胃肠负担过重,还容易引起睡眠问题以及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另一方面,饮食要有节律。我们应该定时定量地进食,中医认为有节律地进食是保护脾胃功能正常、补充气血供给和维持气血流通的重要前提。如《保生要录》所言:“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撤馔”,就是提示不能饿极了才进食,要按时按点规律饮食。通常我们提倡的每日三餐时间为:早餐6~7时,午餐12时左右,晚餐18~19时。现代人的不良饮食节律,如不吃早餐或晚餐时间过晚等,都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现代医学也认为这样会引起胆汁、胰岛素分泌异常,不利于消化和血糖平稳。五味调和“五味”原指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后泛指食物各种味道。“五味调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可偏嗜,二是尽量清淡。
12月12日 上午 10:02
其他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发挥独特育人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众所周知,中医药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双重属性,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启蒙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有助于学生拓宽认识,健康身心,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逻辑认知能力和道德修养。因此,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补充和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带来了重大机遇期。《“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然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绝不是走形式,走过场,也不是为了好看好玩,而是为了将中医药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中小学生,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进而在全社会营造“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对此,笔者认为,各地中小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适宜路径,渐进性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更好地彰显中医药文化魅力、提升中小学素质教育增添一抹精彩亮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首先必须要解决好“谁来教、教什么”这两个关键要素。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园中医药文化传播人员队伍,带动各地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这既需要立足本校教师资源,组织专门的骨干教师以及中小学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中小学与地方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或者中医医院合作的方式,引领大学生以及聘请专家、医生为中小学组织、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和开展科普讲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首要目的不是培养中医药人才,而是培养学生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各中小学应根据自身地域中医药文化特色,并更加注重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日常生活需求,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精选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和养生保健常识,分阶段、有计划地融入教材和课程,开设中医药知识角、文化长廊、百草园等,将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授、中医药特色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维、立体、沉浸式的“中医课堂”和“课堂中医”教学模式,确保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其次,自古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就有其独特的教育传承方式,很多名医都是从小耳濡目染岐黄经典,一生辛苦奋斗才成就精湛的医术。由此,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探索遴选爱好中医药文化的学生组成“中医药传承班”等,传承中医药基本理念,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激发一部分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学会用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分析、解决客观问题,树立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志向和理想,从而为实现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李治钢
12月11日 上午 6:30
其他

如何简单分辨自己的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秉承父母遗传、受后天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固有的一种身体状态。不同人群的体质各不相同,面对疾病时的状态也不相同。人们需要清楚自己的体质,才能从根本上运用中医手段从饮食、生活起居、体质养生等方面进行养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不同体质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样的吧。一、平和体质平和体质的人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这是脏腑功能良好,阴平阳秘的表现。从中医体质的角度而言,平和体质最让人羡慕,也是最健康的一种体质。二、阳虚体质畏寒怕冷:怕冷是阳虚体质最基本的征象。这类人经常手脚、腹部、背部冰凉,冬季容易生冻疮,这是阳气温煦功能减弱导致的。因为怕冷,阳虚体质的人比较喜欢吃温热的东西,如热汤热水或性偏温热的食物,诸如羊肉之类。而一旦进食生冷的瓜果、性偏寒凉的蔬菜、或者冷饮等,就容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这是中焦脾胃虚寒所致。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除外饮食喜好,这类人还经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喜欢蜷缩,睡眠时间偏长,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情绪方面比较低落消沉。这是阳气虚弱,兴奋和鼓舞作用降低的表现。性功能减退:阳虚体质的人常常表现为欲望降低,对好多事物都无法提起兴趣,最直接的表现为性欲减退。在男性为遗精,易阳痿、早泄;女性为白带增多,质地清稀,月经减少;这些情况均是阳气的振奋功能降低所致。大小便改变:有些人甚至出现小便次数增多,颜色清淡,尤其夜间要起夜好多次,这是下焦虚寒、阳气温化功能减弱所致。有些人则表现为腹泻,更严重的是吃什么拉什么,大便里面常夹杂大量没消化的食物,这是中下焦热量的缺乏,不会转化食物所致。三、阴虚体质体型消瘦:阴虚体质的人不太容易发胖,表现为瘦瘦的,短小精悍、肌肉结实比较紧凑。但是这类人并不一定就是吃的少,而是消耗的多,因为体内阴液亏损,呈现阴虚状态,阴无以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表现为内火较重。所以比一般的人体热消耗大,被身体吸收的营养自然也少些,体现为外形消瘦。同时,因为阴液耗损严重则阴虚,就像一枚果子,刚摘下来新鲜饱满,可在太阳下一晒,水分蒸发了,就干枯了。同样的道理,阴虚阳偏亢,阳热将体内的血液和液体等水分蒸发了出去,自然就变得干瘦了。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瘦削之人都属阴虚,这就涉及阴虚的另一个特征。性情急躁、易怒:要看一个瘦人是不是阴虚,首先要看他是不是脾气急躁,一般来说阴虚型瘦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火大、性格急躁。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瘦人火多。”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情绪波动大,做事动静特大,问这问那的,不容易安静,也容易失眠或睡眠时间短。这是阴主静功能的减弱,也就是阴气不足,其抑制功能降低,而使机体呈现亢奋的状态所致。五心烦热:阴虚之人经常感觉手足心发热,并烦躁而喜食生冷,面色潮红,眼花耳鸣,并且喜欢喝冷饮。与此同时,这类瘦人不耐暑,却比一般人抗冻,而且吃同样的东西,比别人更容易上火。这些都是阴衰而阳盛,阴不能制阳,阳热之气相对旺盛的缘故。干燥:耳目口鼻皮肤干燥,这是阴血津液亏虚,失于濡润的典型表现。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色黄。大便一粒一粒,呈羊屎状。小便量少而黄,甚至有一种干涩的感觉。这是阴液亏损,虚热燔灼,更进一步加重了体液虚耗的表现。四、气虚体质声音低弱,少气懒言:这类人说话语声低怯,气息轻浅,疲倦,怠惰,不好动。比如有些人看电视连坐都不坐而是躺着,有的人还常常能坐不站、能卧不坐,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蜷在沙发、床上。这类人看起来就很松散懒惰,这其实并非真的很懒惰,而是因气虚导致整个人体功能状态低下的缘故。缺乏力量,容易疲劳: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四肢。如果一个人脾气虚,肌肉就是松软的,四肢是没有力量的,整个形体比较松懈,不挺拔,缺乏力量,同时不太有张力。一旦发胖的话,腹部的肌肉特别松。尤其是气虚体质的女性常表现为乳房下垂,臀部下垂,怀孕生完小孩以后肚皮非常松,甚至就像有一包水一样,一点弹力和张力都没用了。这些都是气虚升提作用减弱导致的。容易生病,环境适应性极差:气虚之人冬天特别怕冷,夏天特别怕热,冬天容易受寒,夏天容易中暑伤暑。这类人稍一变天就感冒,最怕季节转换,最怕气温骤升骤降。节气的变化,如大寒、冬至、夏至、大暑、三伏天,都是气虚之人比较难过的时候。气虚之人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所以说严寒酷暑,逢风落雨,首当其冲病倒的往往是气虚体质的人;外出旅行、出差求学,换生活环境容易水土不服而生病的也是气虚之人。这些是固表作用降低,亦即中医之卫气功能降低的表现。容易出汗:人在清醒时,不需要劳动,天也不是很热,衣服穿着也没有过暖,更未服用药物等就出现出汗的情况,或者稍微动一动就出汗很多。素体虚弱、久病之人,或者咳喘日盛之人常有自汗的症状。这是气虚固护功能降低,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导致的。经常头晕:气虚之人除了少气懒言、饮食不振、大便溏泄以外,还常常出现头昏头晕,血压偏低等症状。这是因为气虚清阳不能上升的缘故。这类低血压属于基础血压低,也就是说平常都是低压40~60mmHg,高压不会超过100mmHg。五、痰湿体质体型肥胖,浮肿:痰湿重的人容易发胖,发胖的人通常是痰湿体质,这个在临床实践中很常见。“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痰湿重的人经常身体沉重,脚步特别沉重,坐的时候一屁股就坐那,显得很笨重,坐在那就不爱动。这是因为痰湿停滞于皮肤、四肢导致的。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痰湿体质的人反应会慢一些,甚至眨眼都会比别人慢半拍,这类人表情不丰富,呆呆的,老是一副漠然的样子。此外,痰湿体质的人还经常感觉神昏,头重。假如人到了中年以后,经常头昏、头重、想睡,这就是向痰湿体质转化的一个表现。这是因为脾胃消化不好,痰湿壅盛,蒙蔽清阳的结果。当这些症状会在饭后加重,甚至饭后胸闷又头昏脑胀的,就更要注意是不是痰湿滞留体内了。口中黏腻,或口渴但不喜欢喝水:痰湿体质的人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常常微微地感到口渴,但又不想喝水。这里的口渴并不是人体绝对地缺水,而是因为体内的水液聚集成痰湿而没起到其应该有的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口渴,所以这种口渴只是微渴,并且一旦喝水就加重身体里痰湿的堆积,故出现渴却又不喜欢喝水的怪现象。六、湿热体质面垢体垢:就是不清爽、不干净。湿热体质的人常表现为面部爱出油,而且面色发黄发暗,头发油腻,头皮屑很多,怎么洗也不干净,或者刚洗完不久头发就又油腻了;同时说话口气很大,口干,口苦;身上的体味汗味很大;眼睛分泌物很多,不清澈,年纪轻轻的开始有脂肪沉淀,有红血丝,眼睛浑浊的不够清洁的征象,这都是湿热秽浊之邪熏蒸导致的。反复长痤疮:这是湿热体质的典型症状之一。痤疮此起彼伏,还发红、长脓疱、面部坑坑洼洼。性情急躁易怒:这是湿热之邪燔灼体内久留不去,热扰心神所致。二便,分泌物:小便时感觉尿道灼热,小便黄赤、颜色很深。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气味特别大,臭秽难闻,这是湿热留滞于大肠。女性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男性阴囊潮湿,是下焦湿热。七、血瘀体质面部长斑:血瘀体质的人最容易出现面部色斑沉着,同时伴有面色晦暗,口唇也暗,红丝盘睛。同时,血瘀体质的人还经常皮肤干燥,甚至会瘙痒,这种干燥瘙痒,中医认为是风,治则“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此外,这种人还常常伴有秽浊的外形,就是整个人看起来不是那么清爽,感觉像是脸没洗干净似的,易得痤疮,痤疮往往不厉害,但最困扰人的是,一旦得了痤疮,暗印、色素斑就很难消。这和痰湿、湿热体质之人有几分类似。也是血液不归正化,瘀滞于体内,失于濡养的表现。头发易脱落:发为血之余。血瘀体质脱发会脱得很彻底,整个毛囊萎缩,一般不好治。因为瘀血一般是常年的循环不好形成的一个小的血管的阻塞,即微循环质量不好,即”久病入络“。情志方面:血瘀体质人的表情抑郁、呆板,就是说不是活灵活现,面部肌肉不是很活。瘀血体质的人时间久了,会比较早的出现健忘、记忆力下降,这是血瘀导致机体濡润滋养不够,神机失用的一大表现。而且血瘀体质的人有时也会心烦,这是血瘀化热,热扰心神所致。八、气郁体质情绪方面:郁闷、不开心是气郁体质人最典型的症状。这种人表面上话不是很多,遇到事情反应也不激烈,但是内心里却是特别敏感,容易起疑心,又斤斤计较的。这种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差一些,经常郁郁寡欢、胸闷、爱叹气。《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就是气郁体质典型的代表人物。不停地唉声叹气:经常叹气是气郁体质最具特征性的一个表现,中医叫善叹息。这是因为气机瘀滞后觉得闷,不舒服,就会无意识地通过叹气来舒展气机,所以常叹气。严重的还会有咽喉不利的症状,中医叫梅核气,就是总感觉咽部有异物,吐又吐不出来。这也是气机瘀滞,不顺畅,聚集在喉部的表现。形体方面:以形体瘦弱者为多,一般偏高、偏瘦、偏弱。面色发黄、无光泽,郁结厉害则面色会发青黄。睡眠不佳:气郁体质因为阴阳之气的运行不顺,出阳入阴也不顺,所以,睡眠也不太好。大便发干:大便多数发干,因为气滞,粪便在肠道待的时间就会长,水分就会被吸收得多一些,所以就会干燥。此外,气郁体质之人还可见食欲不佳。九、特禀体质特禀体质的人没有感冒也会打喷嚏、流鼻涕,或者一到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就特别害怕外出,因为容易喷嚏不止,大量流清涕,皮肤上起疹子,莫名瘙痒,一抓就红,甚至可以在皮肤上出现紫色的瘀点瘀斑,更有甚者莫名地喘促,这是花粉过敏。也有好多人对不同的物质有过敏现象,比如油漆、灰尘、毛制品等等。在中医上这就被称为特禀体质,多是遗传所致。特禀体质的人要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春季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时间,同时起居规律,加强机体素质的锻炼。■【来源:养生正道,本文选自《9种体质经络养生与治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郭长青
12月10日 上午 10:01
其他

中医人的“六自”之道

中医人从宣读誓言那一天,便是世俗意义上的踏入中医之门了。然而这只是一个表象,中医人,必须懂得自尊、自立、自信、自主、自强、自律,方能有入门资格。中医人之道,关键在这“六自”之上。自尊自尊是人格特质,代表一个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学习中医需要热爱中医,热爱中医便要为自己是中医人而自豪。中医人必须自尊,中医人要有自尊心,自尊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让中医学子骄傲和自豪。自尊不在于外界的评判,而在于自己对作为中医人的从医生涯的自信。拥有自尊之中医人,在职业生涯中不关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而内求于己。拥有中医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即面对疑难杂症时可以保持自信,以及坚决地相信自己的中医之道。中医人有中医之自尊才能够真正学好中医,爱中医,做中医该做的事儿,成为有规则、有原则、更守规矩的中医人。自尊不仅是中医一个人的尊严,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尊严。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都要维护整个中医和国家的尊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中医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立中医人应当自立。我们中医人都应该有独立自主完成事情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做一个自立的人。不要盲目寻求他人的认同,在诊疗疾病时,不能被患者牵着鼻子走,让他人决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依存,是盲目的,是庸医之路;发挥自身所学,临证胸有成竹,由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这才是自立,是明医之路。此外,中医人的自立不在于强调与他人的不同,不在于强调中西医的不同,在于求同存异,在于用疗效说话,在于传承中创新,更在于“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学中医”的道路之上!有病治病,治病防变,无病防病,不治已病治未病,辨证识病,论病求因,审因论治,治病必求于本。唯有中医人修身自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奋发图强,中医才能不断壮大!正如《楚辞·九章·怀沙》中记载的:“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自信中医人要拥有自信。中医本身是传承上千年的中华文化之脉络,中医人必须要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经典自信、疗效自信,以及事业自信。对中医人而言,自信就是要有自信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做好中医的事情,所以入学伊始就要培养学生自信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要求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早进入临床跟师,轮转各科,跟随多名老师,更早地培养对医患关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严肃控制疾病,认真管理患者,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中医疗效,用疗效说明一切临床过程,并达到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制定标准时予以奖励制度,就是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但是真正的自信,不是绝对的完美和优秀,中医人的自信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接纳自己,进一步加长学习时间,扩大学习面,从经典到临床,更要从临床中看懂经典。要知道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有自信心的中医,必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医人。唯有全国中医人都有自信,对我们的中医、我们的社会有自信心,那么在建设健康中国时才能更有动力,从而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大。自信是对中医人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中医和中医人一定能够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伟大复兴,能做成应该做的事情,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成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自主中医人必须自主,自主是学习中医道路上的强大驱动力。中医人的自主就要自觉主动,不受他人支配。主动来自责任,来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来自“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担当!中医人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其中,不为利益所蒙蔽,不为权势所诱惑,不为困难所打败,脚踏实地,治病救人,遵循学中医之初心,这才是真正的能自主的中医人!于世俗中辨别清浊,保持内心澄澈,成为有主见的中医,中医人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想要有主见,就要学会说不,敢于表态,不随波逐流。要明白医患关系中病为本,工为标,也要明白医生的主导地位。要做到自主,需要中医人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行动的基础。自主权激活了中医人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让中医人自我监督,拥有自觉性。自强中医人必须自强,自强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要有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勇气。中医应活出尊严,活出个性,更应该活出价值。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每个构成这句话的词语,都需要我们中医人穷极一生上下求索。而自强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历经千难万阻,嘴上说着放弃,心里却始终憋着一口气。学习中医之路很苦,但苦中作乐,中医的世界,没有不辛苦,只是有人不说而已。中医人,应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始终正视前方,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自强,才能让中医屹立不倒!自律中医人要自律。我们中医人在自信、自强、自立、自主、自强的基础上,更要自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受外界迷惑和情感支配,依据中医人自己的善良意志,按中医人自己的道德规律而行事,拥有自己的医德规矩。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独立思考,感恩自己,敬重老师,传承创新,走好中医之路。中医人唯有自律,才能掌握医者仁心,才能大道至简,才能对自己、对患者负责,才能一辈子挺直腰杆做明明白白的铁杆真中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潮流中,我们中医人应始终牢记“六自”之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中医和我们的祖国一起繁荣昌盛,茁壮成长!■【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国医大师
12月10日 上午 6:3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医推荐6个长寿招,简单又有效

中医总结了不少简单、易行又有效的长寿养生招。下面这6招,爱中医养生的你一定不能错过。养生长寿有6招01揉腹:驱寒暖腹小腹是阴中之阴,是寒气最爱聚集的地方,所以揉腹很关键。手心的劳宫穴是火穴,有温养的效果。经常以手心按摩小腹至发热,不但可以有效地驱寒暖腹,还能养元补气、滋阴培阳。方法: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力度要适中,先按逆时针方向揉,后按顺时针方向揉。揉的次数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数也可以。02梳头:疏通气血梳头应该是不论男女老少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而梳头不仅是为了仪容更好看,它还是一项有益健康的养生活动。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通过经络与全身相通。人头部和颈部分布的主要穴位有100多个,在梳子的反复按摩刺激下,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祛病防病。方法:早晨起床或是白天可以梳头,梳齿要紧贴头皮,从前额开始向后梳到枕部,每次梳5分钟。通过梳齿与头皮的接触与摩擦,可以有效刺激头部的穴位,疏通气血。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人养护头发的技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梳少洗”。道理何在呢?中医说发为血之余,现代科学说头发是蛋白质,老用水洗的结果就是破坏头发表层的油脂和保护膜,使头发变得干燥、开裂、分叉,再加上高温整烫、化学药水染色等摧残,头发变得越来越少。所以一定要爱护头发,多梳少洗。03叩齿:固肾健脾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的衰弱可以体现在牙松齿落上。叩齿是一项流传已久的养肾方法,古人讲,清晨叩齿三百下能使牙齿变得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方法:叩齿可不分时间、地点,只要轻闭口唇,上下牙齿轻轻相扣即可。次数以36次为节,叩齿结束后,将口中津液缓缓咽下,能固肾健脾、帮助消化。04拉耳:护肾防衰多拉拉双耳,坚持下去,有助防耳聋、耳鸣、听力下降。中医认为,耳朵能体现肾的状况,耳廓呈红紫色说明肾脏循环不好。还有护肾防衰老的功效。方法:左手举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05搓脚:镇静安神脚心处集中了许多穴位,经常按摩这些部位,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平衡。脚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井穴,每天搓搓脚心可滋阴降火,镇静安神。方法:每晚用热水洗脚后坐在床边,将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脚心歪向内侧,以右手指搓左脚心时,按摩右脚心时用左手,搓揉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06提肛:防痔疮从中医理论看,提肛可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并可调节气血阴阳。具体来讲,有这些好处:升阳补肾:中医认为,“撮谷道”可活血化瘀,经常做有升提阳气、通经活络、益寿延年的作用。此外,这个动作可刺激会阴穴,会阴穴是任脉、督脉和冲脉三脉交汇的地方,有利于补肾。促进排便:提肛运动能促进腹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肠道蠕动的速度,减少食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有助于减少便秘,顺利排便。肛周保健:在做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预防和缓解痔疮、肛裂、脱肛等疾病。但要说明的是,内痔急性发炎或脱出嵌顿、肛周脓肿等患者不宜进行提肛运动。防止漏尿:尿失禁是很多中老年女性的烦恼,经常提肛,可增强骨盆底肌肉群张力,加大尿道阻抗力,减少膀胱肌肉过动反应,使约束小便的机能得到恢复和加强。保护前列腺:随着年纪的增加,不少男性的前列腺肌肉会逐渐失去弹性,使得前列腺增生、肿大问题频发,同时还可能出现排尿异常。而提肛运动可促进会阴部的静脉血液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预防一些前列腺疾病。强化腰腹:提肛运动虽然锻炼的是肛门附近的肌肉,其实在我们呼吸的时候,对于小腹部位也是一种锻炼,能帮助消耗腹部的脂肪,还能够强化小腹部位的力量。产后修复:对女性而言,孕产期间胎儿胎头压迫可导致骨盆底和阴道肌肉松弛,经常提肛可以使整个骨盆底肌肉群变得坚韧,有利于产后恢复。方法:提肛运动可以采用坐位、卧位、站立位进行。每天做2组,每组50次。吸气时收腹,肛门、会阴部缓慢用力上提,憋气10~15秒钟,呼气、放松;整个动作为一次。■【来源: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悦读中医等】推荐阅读
12月10日 上午 6:31
其他

冬季感冒咳嗽不用愁,7个食疗良方来帮忙

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孕妇等特殊人群若不慎感冒了,又不敢随意服用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的食疗方来帮助缓解症状。下面推荐7款有助于缓解感冒咳嗽症状的食疗方。1、红糖姜汤材料:生姜3~5片,红糖适量。做法:将生姜片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再加入红糖继续煮,搅拌至红糖完全溶解即可。功效:解表散寒,温肺止咳。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畏寒、鼻塞、头痛、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有咽喉肿痛等热性症状则不宜使用。2、葱白姜汤材料:葱白(连须)15克,生姜15克。做法:将葱白和生姜切片,加水煮沸后小火煮10分钟,去渣后饮用。功效:解表发汗,止咳化痰。葱白和生姜均能辛散温通,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恶寒无汗、全身酸痛、头痛、鼻塞、咳嗽等症。3、冰糖炖梨材料:雪梨1个,冰糖适量。做法:将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入碗中,加入冰糖,再加入少量水。将碗放入蒸锅中,隔水蒸约30分钟即可。功效:雪梨有润肺止咳、清热降火的作用,冰糖也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本汤口感清甜,适合咳嗽、咽干、咽痛者食用。需要注意的是,雪梨性寒,脾胃虚寒、腹痛泄泻者慎用。4、姜丝萝卜汤材料:生姜15克,白萝卜50克,红糖适量。做法:将生姜切丝,萝卜切片,两者共放锅中加水500毫升,煎煮10~15分钟,再加入红糖,稍煮1~2分钟即可。功效:本方中生姜可发汗散寒、温肺止咳,白萝卜可理气化痰,适合风寒引起的感冒鼻塞、咳嗽、咳痰等症。5、萝卜蜂蜜饮材料:白萝卜1个,蜂蜜适量。做法: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30分钟。待萝卜水冷却到温热时,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功效:蜂蜜与白萝卜合用,既能顺气化痰,又能润肺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便秘等症。6、金橘饮材料:金橘10个,蜂蜜适量。做法:将金橘洗净切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加入蜂蜜,小火煮10分钟。功效:金橘有理气解郁、化痰止咳的功效,还能开胃、促进消化。蜂蜜可润肺止咳。此饮品可缓解咳嗽、咽痛、消化不良等症。7、银耳雪梨汤材料:干银耳1朵(30克左右),雪梨1个,冰糖适量。做法:将银耳泡发后洗净,撕成小朵。雪梨去皮,去核,切块。在锅中加入足量的水,放入银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左右,放入冰糖和雪梨块,继续煮20分钟左右即可。功效: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对于咳嗽、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注意:食疗方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对症使用。在使用这些食疗方的同时,还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来源:养生中国,作者:谭洪福】推荐阅读
12月8日 上午 6:31
其他

中医认为,“温肺”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如今正值大雪节气,冬季的寒风或不慎多食生冷之物都可损伤阳气,损及伤肺而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中医古籍中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记载。肺的生理特性是喜温而恶寒,如身体受寒、多食生冷,会使肺的自卫功能下降,外邪(病毒、细菌)便乘虚而入。因此“温肺”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那么,怎么做才能“温肺”呢?“温肺”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温暖肺气中医认为,肺司呼吸,鼻、咽喉、气管为气息之通道(皆属肺系)。肺又主管毛窍的开阖,故冬令应注意皮肤的保暖和口、鼻、咽喉的防寒,使肺及有关器官得到保暖,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外出时要着柔软、蓬松、内含静止空气多、保暖性强的冬装,戴口罩、围巾,不吃生冷食物,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6℃~24℃。温补肺气中医认为,肺主气,属卫,有“卫外”功能,这种功能必须在肺气充实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故冬令进补,温补肺气是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温补肺气方药有“姜枣汤”,即用生姜1片、红枣12枚,加白砂糖少许煎汤,以枣熟为度,食枣喝汤,每日1次。此汤有较好的御寒作用,冬令服之,可令肺气壮、卫外功能强,感冒就不会发生。秋冬保养肺,这些方面也得注意肺为“人之气本”,其既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与人体气的生成和运行关系密切,为体内外清气、浊气交换的通道,可辅助主血脉的心脏行血而贯通血脉。“肺为娇脏”,
12月7日 上午 10:02
其他

中脘:抗衰老、调百病的养生大穴

艾灸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养生方法,但艾灸穴位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到艾灸的效果。宋代著名医家窦材大力推崇通过艾灸扶阳,并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窦材先生的思想中,要扶阳有两组穴位:一组是扶先天之阳,也就是补肾阳的穴位,包括关元穴、气海穴、涌泉穴;一组是扶后天之阳,也就是补脾阳的穴位,包括命关(食窦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能够治疗全身多种疾病,且具有抗衰养生功效的——中脘穴。中脘:抗衰老、调百病的养生大穴中脘穴是强化脾阳(后天之本、后天之气)的重要穴位。中脘穴不仅仅是胃的募穴,它还是八会穴之一,中医认为“腑会中脘”,意思是说腑之气的最重要集中点就在于中脘穴。
12月7日 上午 6:31
其他

《伤寒论》中记载的这些中药特殊煎法,值得学习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12月6日 下午 3:01
其他

大雪节气,阳气潜藏、阴气盛,避寒就温防冬病

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3个节气,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历书记载:“斗指甲,斯时积阴为雪,至此粟烈而大,过于小雪,故名大雪也”。大雪节气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雪)量增多,同时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三候传/统/二/十/四/节/气大雪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一候,鹃鸥不鸣。鶡鴠,又名寒号虫,非禽鸟,亦非虫,乃鼯鼠。鼯鼠生活于岩穴中,白天睡时倒悬其体,夜间出来活动,善攀援,能滑翔,是一种阴性动物。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二候,虎始交。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阴气盛极将衰,老虎是阳性刚猛的动物,开始求偶交配,意味着阳气将开始萌动。三候,荔挺出。此处“荔挺出”的“荔”为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大雪节气养生传/统/二/十/四/节/气大雪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此时,是自然界阴气最盛之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因此,“养藏”乃冬日起居的主旋律,大雪养生也应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以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起居——早卧迟起大雪时节宜“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人们最佳的作息时间应是晚上十点至第二天早上六点,冬季早睡晚起可以在此基础上微调。着装——注重保暖大雪节气天气寒冷,由于关节附近多是肌腱、韧带等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而且四肢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温度,使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关节炎患者在寒冬须加强下肢保暖。饮食——减咸增苦冬天阳气潜伏,阴气盛极,饮食总原则是:减咸增苦,饮食宜温,重在补肾。冬天寒气内应肾,根据五味归五脏的理论,咸味入肾,冬季如果吃得过咸会使肾气更旺,这可能会使心、脾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吃咸味食品,多吃些苦味食物以益心气,如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茶等。此外,大雪节气昼夜温差比较大,早晚时间人们会因寒冷而感到不适,吃喝温热的食物和饮料,早晚喝一碗热粥,更有助于养护阳气。大雪补肾怎么吃?冬季宜多食黑色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不宜吃过咸的食物以防止耗伤肾精。同时补肾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来调整,做到平补阴阳。阳虚怕冷者可多食用牛肉、羊肉、大枣、山药、龙眼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等,忌食生冷的食物。阴虚者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情况可多食用甘凉润燥之品,如鸭肉、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温阳燥热的食物。运动——必待日光大雪节气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可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冬季运动要充分做好热身,选择慢跑、快走最适宜。外出晨练不宜过早,最好选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的8点至9点,或者下午4点到5点之间进行。遇到空气混浊、浓雾遮天的天气,最好不要到户外锻炼。卫生——保持通风大雪节气,虽然天气寒冷,但也需定时通风换气,这样可以降低居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还可以降低菌落总数,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最好在每天的早、中、晚开窗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开窗时,老人及小孩要及时添衣,以免着凉。情志——怡情防病大雪节气,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平和,起居和运动要有规律。许多疾病由情志引起,如情绪不稳和起居无规律易引发青光眼。此病多在冬季寒冷月份发作,其症状有眼痛、眼胀、视力减退,并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故平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注意起居要有规律,不在黑暗处久留,防止瞳孔扩大引起眼压增高;晴朗天气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增加眼底血管氧气的供应,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积,避免眼压升高;气候寒冷的恶劣天气,要尽量减少外出以控制对眼部的影响。保健——三个妙招揉捏耳朵:用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轻轻捏揉。以捏揉至耳朵轻微发热为宜。可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预防冻疮。手指梳头:劳累时可用手指梳头,同时稍加力道点按太阳穴、百会穴等,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减轻疲劳,舒缓情绪,睡前用此法亦可促进睡眠。足部按摩:古人认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双足乃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最终汇集点。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双足,共计60多个穴位。现代足部反射学认为,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在足底存在立体分布的缩影反射区,对足部进行适当的按摩,可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民间更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之先天根于肾,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对侧涌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可起到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另外根据全息理论,足趾是人体大脑及头面部位的反射区,又是足三阴、三阳经的经气交接部位,以一侧手之拇指、食指捏住对侧脚的大踇趾,在各个方向揉捏之后轻轻拽拉,其余九趾同法,有助于经气顺接通行,并有益智健脑、聪耳明目的功效。此外,足部按摩宜找准敏感点,讲究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按摩力度因人而异,并以能耐受为度,若能配合沐足,则效果更佳。大雪食疗传/统/二/十/四/节/气
12月6日 上午 10:04
其他

发挥药食同源优势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和养生,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药食同源”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应遵从中医本质,明确药食同源理念内涵,充分发掘中医文献资源,完善现行药食两用品种管理办法,使优秀的药食同源理念成为促进民众健康的源泉。药食同源理论现代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药食同源”是近年来中医界学者总结历史经验和相关理论后提出的新概念。虽说药食同源的专业名词出现于现代,但是,药食互用的现象却贯穿了整个中医药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药食同源理念的本质是“万物皆可入药”,中医也是按照这一原理进行医养实践的。在本草著作中,米谷稻粱、鸡鸭鱼肉皆有性味功效,历代食疗本草、食物本草中,记载有治疗功效的种类多达上千种。但是,现行的药食两用物质管理办法是将药物名录中具有食品功能的物品挑选出来加以管理,品种和范围有所缩窄。此外,药食同源是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由此派生出药食两用概念和相应的品种。笔者认为,药食两用物质管理办法对“药食同源”“药食两用”概念、内涵、外延、标准、规范和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思维和现代规范的相融性等等,缺乏深入的研究。除了缺少纵深研究外,不重视古典文献研究也是当前亟待改进之处。《食疗本草》《饮膳正要》《救荒本草》等很多中医古籍中都记载了药食同源物种及其使用经验,更隐含着药食同源理念的内涵、外延和实际运用准则等,应在相关法规制定时充分体现古典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深研药食同源理论,完善药食两用政策药食同源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世界的认知,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融合。基于上述现状,要充分发挥药食同源理论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遵从中医药理论,明确药食同源理念内涵、外延现代医药、食品行业确实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需要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要大力弘扬药食同源理念,就要对药食两用品种进行科学定位,界定范围,这是充分保障民众健康的必要举措。同时,药食同源应充分依照中医理论,寻求食品资源的扩充和改良,真正发挥中医优势和特色,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食品行业。要精研中医文献,充分利用古人智慧和历史经验。对药、食、药食两用概念重新定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首先,遵从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原则,深入研究“药食同源”概念的本质及思想内涵,依托中医典籍和本草著作,借助现代食品、药品的经典定义乃至管控原则,确定药食两用概念的外延所能涵盖的范围和种类,规范和厘清食物系统和药物系统的边界和重合内容。充分发掘中医文献资源《黄帝内经》有大量药食同源的理论论述和药、食区别原则的表述,《神农本草经》记录了多种常用食物,如大枣、生姜、核桃、莲子、蜂蜜、百合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也指明了药食两用的衡量标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药物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如“果菜米食”,将食物单独列出专篇。这一分类方法被后世延续。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食治篇”,其中分类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附虫鱼)”等篇章,共收录果、菜、谷米、鸟兽鱼虫155种。宋代官修《太平圣惠方》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则为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其中有230种单味药食两用品。上述文献是药食同源理论取之不尽的资料库,也是药食两用品种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只有在充分研究中医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才能挖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具养生保健功能的食品类别。完善现行药食两用品种管理办法要区分监管对象,将食品属性明确的物品移出名录,或另立项目,放开管控。药物属性明显的品种,应该扩充品种,充分利用。分类管理的原则还要兼顾不同产业、不同人群以及不同诉求(如养生、康复、美容等),细化药食同源理念下的行业分类。同时,必须重视中药药性原理,对品种、产地、炮制、配伍进行细化。要充分兼顾地域特色、民族风情、饮食习惯,制定出符合民情、有温度的管理办法。■【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王旭东
12月6日 上午 6:31
其他

孩子犯错有“七不责”,中医告诉你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孩子犯错的情况,那此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今天,带大家从中医角度为您解读育儿“七不责”。育儿“七不责”出自明代思想家吕坤的《呻吟语》:“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12月5日 下午 3:01
其他

秋冬季节,抵御流感,增强免疫,中医送您食疗保健方

秋冬季是一年中的流感高发季节。进入秋冬时节,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病机寒热错杂,症状多变。中医提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结合广东的气候特点,现分享几款食疗保健方,帮助固护正气,充分发挥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抵御流感的侵袭。中药食疗保健方未病期——预防食疗方
12月5日 上午 6:31
其他

煎煮中药剩下的药渣,原来还有这些妙用

煎煮中药时,倒出汤液后,剩下的便是药渣。对于药渣的处理,现在一般都是当垃圾倒掉。其实,药渣通过进一步利用,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倒药渣的传说大家知道吗?在过去,倒药渣也是有讲究的。从前,人们会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意思是让千人踩、万人踏,将病人的霉运带走,这样病人很快就能康复,同时也象征着药到病除。
12月4日 上午 10:01
其他

分享30句中医养生名言

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古人修身养性多高见,请看这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养身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养生论》)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12月4日 上午 6:31
其他

麦冬:能补五脏之阴

麦冬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补诸脏之阴本品甘寒质润,不唯有补阴之效,而且有微寒清解之功。故多用于诸脏之阴液阴津不足之证,虽入肺、胃、心经,实则对五脏之阴都可补之,只是对于补肺、胃、心经之阴更为偏重而已。肺阴虚证
12月3日 下午 3:00
其他

中医推荐:一个动作养好阳气,解决冬季怕冷问题

视频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小雪时节,气候越发寒冷,对于经常出门的人来说,要多养护身体的阳气,做好抵御严寒的准备。冬季外出,有两个位置容易受风寒,引起感冒咳嗽,一个是颈前,这里有天突穴(胸骨上窝中央),另一个是颈后,有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这也是人们需要给颈部保暖的重要原因,以防阳气外泄,寒邪侵袭。若要预防,可以自己用手反复搓揉枕骨后两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通过刺激风池穴,能起到不错的祛风作用,这个地方慢慢热了,吹风之后流清鼻涕的症状会好转。如果已经出现了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可以先试一下中药茶,比如葱姜茶,大葱要选葱白,取3段,加鲜的紫苏叶3~4片,再切几片生姜,一起煮水,对缓解风寒感冒有好处。不少人平时就容易怕冷,除了每天坚持适量运动,还有一个简单方法,将两个手掌相对,反复旋转,可能用不到10次,身体就会产生温热感,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颈椎、腹部尤其怕冷的人,可以在家里做热盐包,中药可选择艾叶、桂枝、花椒、吴茱萸等,再加一些粗盐,用布包裹,微波炉加热或隔水蒸,敷在自己经常怕冷的地方。如果有泡脚的习惯,可以用艾叶、桂枝、牛膝、桑枝等中药煮水泡脚,水温控制在40℃~42℃,时间不超15分钟,让身体的经脉温通起来就可以了。气血不足也容易怕冷,可以用一个鸡蛋,加桂圆、红枣、党参等煮汤饮用,若没有血糖异常的问题,可以加一些红糖,此方法有助于温养气血,提升身体的御寒能力。■【来源:健康时报,指导专家:杨志敏
12月3日 上午 6:31
其他

冬季寒邪,最伤阳气!这些暖身小诀窍,温暖整个冬天

天气一冷,有些人就比较难受了,他们开始出现手脚冰凉、面色无光、遇冷腹泻等问题。衣服越穿越厚,但身体却总是暖不起来,很多人觉得是自己“体寒”。那么,“体寒”到底是什么寒,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寒来百病生中医认为,“阳虚则寒,阴盛则寒”。“阳虚则寒”属于虚寒证,是指身体阳气不足,温化功能减弱,寒从内生。“阴盛则寒”属于实寒证,是指外感寒邪,导致体内阴寒。由于寒有抑制、多静等特点,因此,体寒的人常有如下活力不足的表现:●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了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中医看来,体寒的人身体血气运行不畅,易形成瘀血和痰浊、气滞相互“勾结”的状况,“痰瘀互结”积滞在某个部位,易导致疾病的形成,如腹泻、关节痛、胃炎等疾病。此外,体寒的人还容易与下面这些疾病或状态挂钩: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性功能减退、不育、宫寒不孕、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易感冒、抑郁症等。寒从哪里来?01熬夜中医素来重视睡子午觉,尤其是子觉。因为,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是阴阳交接之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按时入睡可以为身体积蓄能量。熬夜会导致阴盛阳虚,阳虚引发身体生寒。建议大家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02受寒因寒性凝滞,寒易伤阳,体寒的人本身就阳气不足,怕风怕冷,秋冬季节更要主动防寒驱寒。否则受寒后会加重经脉不通,气血不畅的情况,反过来又损伤阳气,加重阳虚的症状。尤其要保护好颈背、腰腹、膝盖、脾胃,这四个部位不受寒。03饮冷不管春夏秋冬,总有人喜欢大量摄入水果和冷饮,甚至是水果当饭吃,冷饮不离手。殊不知,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长此以往,寒就来了。04劳累不论是过度劳动,还是高负荷地身心运转,都会加速身体消耗,这样过度消耗,会损伤人的精气,而精气不足,则会累及肾阴肾阳,这样的人,往往阴阳俱亏。05情绪不佳情绪不佳也会损伤阳气。因为七情内伤,会导致脏腑的功能低下,长此以往,很容易引起阳气的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初起往往表现为脏腑功能的虚性亢奋,出现虚火,日久方显示出阳虚的状态。缓解“体寒”,冬日暖身有诀窍煲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炖汤,有补益气血、温中散寒的功效,适宜手足不温、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煲黄芪党参乌鸡汤可用黄芪、党参各15克,与乌鸡共煲汤喝,可以补益气血。日常还可以用桂圆、红枣、枸杞煮水代茶饮。喝蜂蜜红枣茶取去核大红枣30克、蜂蜜20克、姜丝10克、陈皮10克。将红枣、姜丝加水煎煮,烧开前放入陈皮,放至温凉时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本方能暖胃生津、驱寒活血,适合气虚血弱的人。用花椒水泡脚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的作用。用花椒水泡脚,则可以让花椒的辛辣温暖直接刺激下半身,由内而外地加快下半身血液流通,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每天都散步每天花上35分钟快步走,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而且能推动体内脂肪向外排出,对因寒气入侵产生的下半身肥胖有大作用。按揉劳宫穴手轻握拳,中指指尖所到的地方就是劳宫穴。此点对应到的手背位置就是外劳宫,每天揉外劳宫300下可以起到健脾胃、祛寒邪的作用。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双手搓热,然后用劳宫穴按摩自己的小腹,顺时针100次,逆时针100次。长期坚持下去,手掌之火会传递到身体了,慢慢地便会提升身体的阳气,改善症状。阳光浴头阳光好的时候,出门晒晒太阳,让阳光晒到头顶的百会穴,能加快血液循环,提升脏腑活力。还可以晒晒背,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均分布于后背,晒背能借助自然界阳气温通经脉。可以一边运动一边晒;也可以在温暖无风时打开窗子,在窗前晒半小时,但如果不开窗效果会大打折扣。揉搓手脚心经常揉搓手脚心,直到有热感,可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温暖手脚。好好吃饭食物摄入人体后,部分能量会转化为热能,用于保持体温和供人体散热。吃得太少,身体能量跟不上,会使人体气血亏欠,导致四肢寒凉。适当艾灸艾灸是改善体寒不错的方法。可在医师指导下艾灸丰隆(位于小腿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方四横指处)等穴位。堵住寒气入口,暖身效果翻倍人体有些部位是“寒气入口”,护好这些部位,暖身效果更佳。入口一:脚底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足三阴经都起于足下,循行到腹部,对女性来说,保暖更需护好足部。入口二:肚脐肚脐,又名神阙穴,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出现腹痛、腹泻等问题。入口三:嘴巴饮食不当,如吃过多生冷冰品,致寒气从口入。入口四:脖子脖子后面的大椎穴,是人体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重要穴位,大椎受寒,容易引起鼻塞等症状。■【来源:养生中国、生命时报、首都中医】推荐阅读
12月2日 上午 10:01
其他

8位国医大师总结的养生心得,值得收藏

名医名家医学造诣深厚,各自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想知道中医大家的健康经吗?想跟着国医大师学习长寿之道吗?一起来看看。跟着国医大师学养生01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以粥养生,气血畅通颜老认为,人要健康长寿,贵在气血流通,注意饮食调养,喝粥是他身体力行的养生方法之一。秋冬季节,天气多旱少雨,常食养阴润燥的药粥,对健康大有益处。为此,颜老推荐了几款家常药粥:
11月30日 上午 10:01
其他

好睡眠养出好身体!怎么睡,才最补?

在中医学理论中,自然界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就是昼夜节律,人体用睡眠和觉醒适应自然。如果睡眠的节律混乱了,其他的节律都要混乱,没有良好的睡眠甚至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睡眠节律,是维护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中医助你享好眠01最佳睡眠时间中医认为,最佳睡觉时间应该是亥时(21点-23点)至寅时(3点-5点)末,也就是在晚上21点睡下,早晨5点起床。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此时进入睡眠状态,百脉可修养生息,使人身无大疾。02夜里睡得晚易伤胆古代养生家认为,睡觉为养生之首,一夜不睡,百日补不回。子时(23点-1点)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蓄养胆气,经常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载有“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人体五脏六腑之气都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可干”,如果胆气能够升发起来,身体就不会受到影响。中医理论还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又为少阳之腑,“少阳不升,天下不明”。如果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就易困乏,没有精神。除了晚上要保证良好的睡眠外,中午午时(11点-13点)也要安排半个小时入睡。03这些睡前习惯会让你睡不好×
11月30日 上午 6:30
其他

俗话说“十药八芪”,来看古今名医如何使用黄芪

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神农本草经》:黄芪疗疮补虚01《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言其“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从整段文字来看,黄芪用于治疗外科疾病比较多,而“补虚”之功好像并不是太突出。其实黄芪的“补虚”作用,是针对久病之虚而言,正如陈修园所说:“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症,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那些患“痈疽、久败疮”等恶疾的人,绝非一般之虚,如产后、汗后之虚,而是毒邪久羁而致虚,这种虚可谓“大虚”。后人依此将黄芪用于疮疡、痈疽诸疾,如元代张元素云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外疮家圣药。”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托脓散,清代《医宗金鉴》的托里透脓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托生肌散等,均以黄芪益气托脓为主药,属于外科托法范畴,若无正气托里,脓毒岂能排出。张仲景:黄芪补虚、通阳、护卫02仲景用黄芪,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伤寒论》113方未用,这是为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而以岳美中先生的认知最为中肯。他说:“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像附子那样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见《岳美中论医集》)可见,《伤寒论》中不用黄芪,并非没有对应之证,而是黄芪性温和而力缓,不若附子、干姜那样剽悍有力,可以挽救生命于顷刻。至此说明,仲景治急症不用黄芪,而治杂病则用黄芪,意在缓缓收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仲景用黄芪重在扶正祛邪,他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配以淡渗祛湿药、通经活络药、祛风散寒药等,治疗疑难疾病。在他拟定的方药中,黄芪既走肌表又入脏腑,既能止汗又能发汗,是否矛盾呢?非也。这正是黄芪功用之奇特处。清代邹澍《本经疏证》在分析仲景用黄芪后说:“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唯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可见黄芪在补虚功效上,并非单一走向,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李东垣:黄芪补中益气03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又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藏于肾。”由此阐发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认为元气乃人生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进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主张,并拟定出以补益中气、健脾益胃为功效的新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此三方均以黄芪为主药。《内外伤辨惑论》中用黄芪的方子计10首,对黄芪的功效最恰当的描述是“补中益气”,而与之相配的是白术、人参,可谓补益中气的三把斧;升提阳气时,必配升麻、柴胡;东垣用黄芪,又必加陈皮以佐之,以防黄芪补而壅滞,岳美中先生说,“这是东垣一大发明。”李东垣对于内伤热证,不随时俗,提出“甘温除大热”新论。他说:“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内外伤辨惑论》)他认为这是“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由此,他提出“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而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内外伤辨惑沦》)而甘温之剂的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王清任:黄芪补气化瘀04王清任是清代革新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者15首,用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君药者10首,黄芪最大用量八两(黄芪桃红汤: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主治产后风),最小用量五钱。虽然全书没有黄芪专论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可保立甦汤等;其中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配以活血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王氏还用黄芪补气救脱,如重用黄芪半斤、党参四两以治外伤后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渐至抽风;又在古方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四两,以益气活血,其胎自下。王清任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治疗疑难杂症,如黄芪防风汤治疗脱肛,黄芪甘草汤治疗尿痛,黄芪用量都在四两;以黄芪补气托毒外透的助阳止痒汤,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声哑、失音与风块疹等;以黄芪补益脾胃的保元化滞汤,用以治疗痘后痢疾等。后人对王清任运用黄芪的经验多有发挥,临证并不局限于原书的病症范围,如王氏治疗痘后或产后的几首方子,凡气虚夹风、气虚夹湿者,均可考虑使用,这是“异病同治”治则的灵活体现。张锡纯:黄芪补气升陷05张锡纯称黄芪“补气之功最优”。他说“黄芪为气分之主药,能补气更能升气。”其功效以补气升陷为主,用之得当,还可回阳、理郁、醒脾、滋阴等。张锡纯所创立的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就是针对胸中大气下陷而设,至今仍然是补气升陷之良方。由此所派生的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至于升陷,则配以柴胡、升麻、桔梗;而于回阳,则配以干姜、桂枝;于理郁,则配以乳香、没药;于醒脾,则配以白术、甘草等。若配以知母,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将黄芪视为醒脑复瘫之要药。治疗内外中风者,他拟有逐风汤、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味玉屏风散等;治疗肢体痿废,拟有补偏汤、振颓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拟有干颓汤、补脑振痿汤、起痿汤;治疗风袭肌肉经络而致麻木不仁者,则有逐风通痹汤;以上诸方均以黄芪为主药;而对脑贫血,则将当归补血汤加味,重用黄芪一两治之。张锡纯还将黄芪用于肝气虚者,对此他从“天人合一”之理道:“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张锡纯对于妇科诸疾,亦善用黄芪治之。如治疗寒热往来的玉浊汤,经闭不行的理冲汤,经水过多的安冲汤,血崩的固冲汤,产后发搐的和血息风汤,以及治疗阴挺的升肝舒郁汤,乳少的滋乳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半。治疗产后疾患,将黄芪加到生化汤治之;治疗女子癥瘕,取黄芪与三棱、莪术、鸡内金治之;治疗女子胎位不正,则用升麻黄芪汤治之。在张锡纯拟定的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子中,还有治疗瘰疬的消瘰丸,治疗瘰疬疮疡破后的内托生肌散,黄芪用量均达四两。他认为黄芪要生用,使其“补气分以生肌肉”,达到“补中有宣通之力”的功效。(均择自《医学衷中参西录》)陆仲安:黄芪治疗“消渴”06陆仲安,曾在北京行医,因善用黄芪治疗疑难危症,故有“陆黄芪”之称。1920年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胡适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身体日显消瘦,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晚期,并认为无药可治。其朋友马某提议请中医治疗,胡适说:“中医之学,不根据科学上之系统研究,不足凭也。”
11月29日 下午 3:01
其他

人体这种精微物质,被称为“金津玉液”

《东丘老人》宋·文同东丘老人眉有毫,皮肉光润牙龄牢。自云新年九十九,须发白者无一毛。问之吾术本无有,咽津纳息徒嘈嘈。莫将元气佐喜怒,自然所得春秋高。诗中提到东丘老人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方法是经常咽津纳息、保持心态平和。咽津保健,益寿延年什么是咽津保健?咽津是我国古代中医养生保健术,深受古代医家、养生家的喜欢和赞赏。咽津是通过舌抵上腭、叩齿、赤龙搅海等方式促进唾液分泌后,吞下唾液,以咽唾补阴精阴液、养生保健。中医如何认识唾液?在中医学里,唾液有“金津玉液”“神水”“灵液”等美名,被认为是人体重要的精微物质之一。在五脏化液上,脾属涎,肾属唾。涎为脾液,使味觉佳,助消化;唾为肾液,滋肾水,又降心火。《医方集解》提及“一身之水皆咸,惟舌下华池之水甘淡”。可见唾液的珍贵和独特性。《内经知要》曰:“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从“活”字看,口舌生津则气足神旺,生机勃勃。《本草纲目》将唾液列为药物,书中记载唾液具有多种功用,如主治“疮肿、疥癣、皶疱,五更未语者,频涂擦之。又明目退翳,消肿解毒,辟邪,粉水银”。现代研究发现,唾液具有多种酶、抗病毒成分等,能够助吞咽、消化和诊断疾病等。医籍所载咽津的多种养生功效唐代元稹《和乐天赠吴丹》:“委气荣卫和,咽津颜色好。”指出常咽唾液使容颜有光泽。《痰火点雪》提到“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体调畅,诸病不生”,强调了咽津有益五脏和祛病作用。《诸病源候论》记载:“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认为咽津具有杀虫、补虚劳、增强体质作用。《友渔斋医话》载:“夜间设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漱津满口,作三次咽,如是数行,所谓华池之水,能降浮火。”表明咽唾滋阴降火,有助于安眠,但要注意咽津的次数。综上可见,咽津是我国独特的祛病延年养生功法,应用简单方便,经常练习能够补肾健脾、身强体壮。咽津的保健、治病作用不容忽视。叩齿吞津养生法的具体操作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的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强则齿健;反之叩齿能强肾壮骨。古人将唾液称为醴液、琼浆、玉泉等,认为津液为肾中精气所化,咽之能滋阴补虚降火。经常练习叩齿吞津养生法能坚固牙齿、滋阴补虚降火。具体步骤如下:①叩齿: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地互相叩击,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②搅舌:叩击结束,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共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③漱津:自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口含唾液用两腮作漱口动作36次。④吞津:漱津后,将津液分三次缓缓咽下,注意在吞咽时,意守丹田,好像把津液送到丹田一样。每日可练三次,能起到强肾健脾,滋阴补虚的作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黄鸿昊
11月29日 上午 10:02
其他

冬季补气补血,就用这两张方子

“冬令进补、春天打虎”,
11月29日 上午 6:31
其他

初冬进补,素食为先

古人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可抵御严寒,补充元气。传统观念认为,进补一定要选择肉食,实则不然,素食也有滋补功效。01黑木耳民间有冬令吃木耳滋补的习惯。黑木耳营养丰富,常被称为“素中之荤”和“素中之王”。中医认为,黑木耳性平、味甘,质滑,入胃、大肠经。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黑木耳:“味甘、性平,具补气益肺、活血补血之功。”现代营养学研究认为,黑木耳中铁含量丰富,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其中的活性多糖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
11月28日 上午 10:01
其他

冬季预防风寒感冒,在家就煮这碗汤

最近几天,气温下降,让人一下子感觉冷了很多。天气变化,感冒的人群就会增多,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首预防感冒的食疗方——洋葱萝卜汤。洋葱萝卜汤材料:鸡骨架1个,洋葱半个,北方大葱(白)1根,白萝卜半个,香菜、胡椒粉、食盐适量。做法:(1)将食材洗净,洋葱、北方大葱(白)切丝,白萝卜作滚刀块。(2)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先加入鸡骨架煮30分钟。(3)捞起鸡骨架,加入洋葱、北方大葱(白)及白萝卜再煮5分钟,最后加入香菜及胡椒粉、食盐调味即可。养生功效:洋葱味辛甘,性温,能祛痰、利尿、发汗、健胃润肠、预防感冒及抑菌等作用。搭配葱白、萝卜能扶正增强体质,热汤喝下增强发汗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鼻塞流涕,咽喉不适,疲倦乏力,不欲饮食,腹胀,大便不通等疾患。对于天气转变引起的感冒特别适合,也适合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及老年人。鸡骨架煲的汤相对比较清,油脂少,很适合用来煲汤。数物搭配,味道清香,无论是用于预防感冒还是风寒感冒初起,都是不错的选择。细解洋葱大家都知道洋葱是种非常不错的食物,很香,和很多食物搭配起来不仅不会抢了其他食物的风头,还增加了风味。烧烤的时候和肉搭配,还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洋葱含有丰富的硫化物和挥发油,具有刺激消化液分泌、改善肠道功能、预防感冒的作用。此外,洋葱还有抗菌、抗炎、解毒的功效。洋葱中还含有一种名为“栎皮黄素”的物质,这是目前所知最有效的天然抗癌物质之一,它能阻止体内的生物化学机制出现变异,控制癌细胞生长,从而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洋葱有紫皮、黄皮和白皮,选择哪一种会更好呢?通常来说,黄皮洋葱的营养价值处于紫皮洋葱和白皮洋葱之间。那如果单论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白皮洋葱会更佳。但是总体而言,无论是矿物质钾、钙、镁,还是黄酮类物质、膳食纤维都是紫皮洋葱好,而且整体的抗氧化能力也更强。所以,洋葱还是选择深颜色的会更好。细解白萝卜白萝卜,《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生者辛甘凉,润肺化痰,祛风涤热。治咽喉诸病,咳嗽失音,二便不通,解酒毒、消豆腐积,杀鱼腥气。熟者甘温,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肥健人,已带浊,泽胎养血,百病皆宜,为蔬中圣品也。”其有果蔬圣品的美誉,对呼吸道、消化道不适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民间有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为什么要在寒冷的冬季吃萝卜呢?我们先从“吃”的角度聊起。虽说如今反季节蔬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在菜市场里找到萝卜的身影。然而,如果您是一名合格的“吃货”,相信您较少在春夏季节吃萝卜,因为那时候的萝卜不仅吃起来水分没那么多、味道没那么甜,还带有一丝丝令人不愉快的苦味,甚至吃着吃着还有渣要吐出来。对一向“嘴刁”的老广们来说,他们总认为,寒冷的冬季才是吃萝卜的最佳时节,而且天气越寒冷,北风吹得越猛烈,萝卜吃起来越是清甜多汁,爽脆无渣。看到这里,也许您心里在嘀咕:“我不服!凭什么拿吃货的观点,来评判冬吃萝卜的好处呢?”那好,我们再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去聊聊冬吃萝卜到底“好”在哪里。中医强调四季养生,天人合一,这也与民间“不时不食”的观点不谋而合。冬季天寒地冻,人们会相应增加进食高热量或性质温热的食物,以抵御寒冷的天气,例如打火锅、吃羊肉、炖补品等;而气温下降也会使人体皮肤腠理处于收缩状态,以减少散热,保证体内血液的供应;再加上冬主收藏,人体阳气也随之向里向内积聚,体内阳气相对抗盛;以上种种因素,会导致体内产生内热,而且多食高热量食物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气机郁滞。然而,萝卜性质甘凉清润,具有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功效,既能消散内热,又能消积导滞,下气宽中,正好能缓解冬季“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引起的不适,为时令养生之佳品。此外,降温来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多发季节,还给大家分享一首冬季养心食疗方——洋葱养心汤。洋葱养心汤材料:洋葱、醪糟、蜂蜜。做法:1.将洋葱切丁,放入开水中熬煮,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2.当热水开始翻滚,倒入醪糟、并关火;3.等这碗汤晾温到40度左右,加入少许蜂蜜调味。养生功效:洋葱养心汤的主料是洋葱。洋葱可以散寒、预防感冒,对身体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洋葱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营养素——前列腺素A,最大的作用就是扩张血管。洋葱分紫、白两种。预防心血管病,要选择紫皮洋葱。醪糟醪糟,也叫做米酒,可以补心肺,去除心肺的虚寒。醪糟同时也是入心的,在这道汤里,相当于药引的作用。蜂蜜最后要用到的食材是蜂蜜。中医对于饮食五味的搭配有一个经验:辛甘化阳。洋葱是辛辣的,蜂蜜是甘甜的。当把辛辣和甘甜放在一起,能够助长我们身体内的阳气。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就需要补养好我们的心阳。总的来说,洋葱含有有机硫化物,不仅能保护心脏,还有促进身体抗氧化、抗肿瘤的功能。用紫皮洋葱做这道汤的效果最好。这道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或者是想要预防心梗脑梗的朋友都是一道很不错的食补汤。■【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微信(医学指导:知名养生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允斌顺时生活微信】推荐阅读
11月28日 上午 6:31
其他

10款中药茶,控制血压效果好

进入冬季,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因此,正确认识和防治高血压病至关重要。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致病原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弱。病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肝阳上亢、痰湿、血瘀、肝肾阴虚。四者常常合并存在,交互为病。 除了降压药物以外,在规律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对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均有良好的效果。经常用中药代茶饮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10款中药茶,有需要的不妨用起来。防治高血压代茶饮
11月27日 下午 3:01
其他

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之季,阳杀阴藏,萧瑟寂寥,养生也到了“秋冬养阴”的阶段。那么,秋冬季节气候越来越寒冷,为什么还要养阴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秋冬季节要养阴在中医学理论中,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更替,是阴阳消长的体现。当季节由夏转秋,气候由酷热变得凉爽,再到冬季寒冷,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当阴气越来越旺盛于外,阳气会慢慢减退并藏于内。秋冬季节,让阴气站好自己的“岗”,才能将藏在身体内的阳气“牢牢锁住”不向外耗散,才更有助于来年春季阳气的生发,从而使一整年的阴阳气血和畅。秋冬季节易伤阴春夏保养阳气,秋冬保养阴津,是顺应天气的变化,也是顺应身体的需要。注意!内热伤阴在秋冬季节,天气转凉,人体为了保暖,皮肤毛孔会慢慢收缩,减少阳气的消耗。然而,阳气存于体内,慢慢积累,就容易产生内热,从而伤津耗液。注意!气候伤阴秋冬气候干燥,人体感受燥邪,也需要消耗阴津来滋润身体,若出现阴伤,眼干、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一系列阴虚症状也会出现。所以,我们在秋冬季节需要适当吃些滋阴的食品,来养护阴津,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秋冬养阴有什么作用维持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在中医学理论中,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就是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治疗疾病就是要纠正这种不平衡状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方能痊愈。在阴伤之前做好养护,是秋冬防病的重要手段。秋冬重点养"三阴"01养肺阴秋冬季节如果过于重视补阳,而忽略了补阴,就容易出现肺阴不足的情况。肺阴不足的表现:手足心热、干咳少痰口干舌燥、夜间盗汗。推荐:山药百合粥1.取山药80克,鲜百合30克,粳米80克。2.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百合、粳米洗净。3.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熟烂即可食用。02养胃阴在秋冬季节过食辛辣的食物,胃阴就会受损。胃阴不足的表现:上火、烦躁、口干唇燥、便秘。推荐:沙参玉竹煲猪蹄1.取沙参60克,玉竹60克,猪蹄750克,蜜枣4个。2.将猪蹄洗净,斩大块,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后冲掉血沫。3.把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大火煲滚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03养肾阴冬天是一个以寒邪为主的季节,不仅是肾阴容易受损,肾阳也容易受损。补肾阴其实是调补阴阳的一种平衡。肾阴不足的表现: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少眠易醒、头发干枯。推荐:按摩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第一个穴位,是人体治病、防病、保健的要穴。 长期坚持按揉涌泉穴可以补肾填精、延年益寿、活血通络、引热下行,对中老年人防治多种慢性病有佳效。用大拇指的指端在涌泉穴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一天按揉2~3次,可在酉时(17:00~19:00)操作。慢病久病人群,秋冬更要养阴气中医认为,久病伤阴。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秋冬之时,万物收敛,可用温补五脏(五脏属阴)来改善阴虚体质,收藏体内阴精,使精气内聚,润养五脏。秋令时可多吃“柔润”的食物。如芝麻、牛奶、羊奶、糯米、蜂蜜、银耳、燕窝、薏米、菠菜、豆浆等滋阴润肺的食物。润燥水果如雪梨、甘蔗、雪莲果、龙眼、葡萄、大枣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到了秋末初冬季节,则可以吃些牛、羊、鸡等温性的肉类,也可饮少许醇酒,以助肾气,活血通脉。慢病患者具体如何养阴,仍需辨证体质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罗永佳教授表示,通过食疗养阴,应依据人的体质或状态对食物属性进行选择。如一些体质偏寒的人,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手足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多而清,大便稀溏,宜用温性的食物;同时考虑到其消化吸收能力,对不易消化的肉类,要循序渐进、逐步添配,食疗上可配用淮杞炖牛肉、红烧鲤鱼、栗子焖鸡等。如果体质偏热,人常觉身热咽痛、面红、目赤、口鼻气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浊、大便干结、烦躁好动,则宜吃寒性食物,而不宜食辛辣、温热之食物。如苦瓜排骨煲、冬瓜薏米扁豆煲水鸭汤、红白萝卜竹蔗马蹄鸭肾汤、大芥菜排骨煲、茅根竹蔗马蹄水、西洋菜生鱼猪骨汤等,以起清热泻火之功效。在此,再给大家推荐以下几款食疗方:润燥雪耳汤【材料】百合15g、玉竹15g、雪耳半朵、南杏10g、蜜枣3个、生鱼一斤或水鸭一只,姜三片,油、盐少许。【做法】雪耳泡发,百合、玉竹洗净浸泡备用,生鱼略油煎(如用水鸭则焯水),冷水中加入上述材料,再加入南杏、蜜枣,大火煮10分钟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二参汤【材料】太子参或西洋参10g、沙参15g、石斛15g、玉竹15g、桂圆10g、瘦肉或鸡肉一斤,姜三片,盐少许。【做法】太子参、沙参、石斛、玉竹洗净浸泡备用,瘦肉或鸡肉热锅略炒,加水及全部材料,加姜三片,大火煮10分钟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注意】体质偏寒人士不适宜。栗子焖鸡【材料】鸡1只、栗子200g,酱油、料酒、大葱段、生姜、油、盐适量。【做法】鸡洗净切块;栗子洗净用开水煮片刻,捞出去皮;热锅放油,放入姜末煸炒,再下鸡块,烹入料酒、中火炒至鸡肉变色;加酱油和栗子肉,倒入清水同焖,焖至栗子和鸡肉块酥烂时,投葱段、姜丝炒匀,即可。南枣煲牛腩【材料】制何首乌15g、炒黑芝麻15g、南枣6个、生姜2片、牛腩500g。【做法】牛腩焯水沥干,在汤锅放入全部材料,慢火炖煮2小时,肉烂即可。【注意】血热、肺燥、湿热体质忌服。■【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健康报等】推荐阅读
11月27日 上午 10:01
其他

根据时辰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等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即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在十二时辰中,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脏腑经络值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时辰做相应的事来保养相对应的脏腑,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指导专家:黄平东
11月27日 上午 6:30
其他

分享14个冬日暖身食养方

冬天一到,寒风嗖嗖的,大家都恨不得把自己裹成个大粽子。这时候,除了多添衣物,食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做、温补效果杠杠的食疗方,让你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满满的温暖。说到冬天食补,怎能不提羊肉、肉桂呢?它们都是温补佳品,吃了能让人身体暖洋洋的。羊肉羊肉具体的食疗功效:补气血、
11月26日 上午 10:02
其他

冬天吃“五白”,感冒不常来

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也相对衰弱,免疫力很容易下降。而免疫力低下不仅容易产生疲倦、乏力、精神差等症状,同时也会给感冒、肺炎等冬季多发病以可乘之机。中医讲“肺为娇脏”,肺脏在寒冷干燥的冬天容易受外邪侵袭,发作呼吸道疾病。此时想要防病,需养肺护肺,固护正气,可以用“五白”来调理肺脏状态,防住感冒、鼻炎等疾病不再来。冬天吃“五白”,感冒不常来山药养脾胃补肺气,护住抵抗力中医认为,肺具有宣发卫气循行体表的功能,保护脏腑免受外邪侵袭,因此肺气虚弱时抵抗力会下降,需要及时温肺散寒、补足肺气。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如果出现了手脚冰凉、鼻痒鼻塞、畏寒喜暖、不爱运动、易出虚汗等肺气虚的表现,或处于鼻炎、鼻窦炎的缓解期,可以用山药来补肺益气。药膳取鲜山药40克(干山药15克),茯苓、芡实、莲子各15克(去心),陈皮6克,猪排骨150克(剁小块焯水)入锅,大火煮开后小火煲
11月26日 上午 6:31
其他

手脚冰凉的人中医建议这样做,改善怕冷体质

不少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发凉,即使穿厚衣服、盖厚被子也不易缓解。有些人甚至在被窝里躺到半夜,手脚还是冰凉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冬天“取暖”之前先辨证下面列举手脚冰凉常见的三类证型,并推荐三道药膳。脾肾阳虚:当归生姜羊肉汤脾肾阳虚者除了手脚冰凉,还有畏寒怕冷的表现,平常穿衣也比一般人多,容易腹泻。阳气乃生命之本,温煦身体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若阳气不足,无法运达手脚等肢体末梢部位,便会出现畏寒、手脚冰凉等现象。治疗需要温阳健脾,常用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等。源于《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道有名的温阳食谱。做法:用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炖汤,有补益气血、温中散寒的功效,适宜手足不温、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气血两虚:黄芪党参乌鸡汤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如果气血推动无力,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收引,会使血液循环凝滞变慢,四肢末端血液供应减少,造成手脚冰凉。此类人群不仅会出现手足冰凉,还可见气短乏力、头晕、面白神疲、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治宜补益气血,常用十全大补丸、八珍丸等大补气血。此类人群食疗以补气养血为原则,可用黄芪、党参各15克,与乌鸡共煲汤喝。日常还可以用桂圆、红枣、枸杞煮水代茶饮。血虚寒凝:生姜红枣茶血虚寒凝型属虚实夹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的描述。脉细欲绝是因为人体血虚不足,不能充盈血管;手足厥寒即四肢冰凉,是因寒气凝滞造成,治疗可用当归四逆汤。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者还可以选用温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此类人群食疗可用生姜红枣茶。做法:取生姜15克,红枣5~6颗。生姜洗净切块,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0~15分钟,起锅前可添加适量红糖,每日尽量于上午代茶饮用。六招教你改善“怕冷”体质01运动坚持规律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从而有效地改善末端循环、促进血液流动。平时依据个人爱好、体力强弱选择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佳,如瑜伽、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02晒太阳中医讲“背为阳”,
11月24日 上午 10:00
其他

冬日补阳怎么补?用好6个温阳方

炙甘草调和诸药。四、附子理中丸功效:温补脾肾,加强温通。主治: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所致的腹部冷痛、腹泻、呕吐、大便稀薄、手脚发凉等症状。药物组成:制附子、干姜、党参、炒白术、甘草。方解:●
11月23日 上午 10:03
其他

小雪后这样“暖”,抵御一冬寒

当下已进入小雪节气,此时节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南方地区虽然此时“地寒未甚”,但由于雨水与寒气交织,湿冷天气也开始增多,御寒保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岭南地区可以在早上十点到下午两点通过享受“冬日暖阳”来巧妙吸收自然界的阳气。白天仍应坚持“薄衣法”,慢慢加衣,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避免汗孔大开,引风邪寒气侵入人体。此时养生调理仍以“秋冬养阴”为主旋律,可适当进补,滋养肺肾,起居劳作切勿过度耗伤。小雪必做3件事保暖壮阳气戴帽子:气候变冷,会影响心脑血管,造成血压波动等。而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晒太阳: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体亦如此。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功效,有益身心健康。泡脚:小雪气候寒冷,睡前泡脚可温经散寒、调整脏腑功能、助眠,一般可用艾叶加生姜煮水泡脚,也可用一些辛温的中药配制。艾灸:穴位选取关元穴、腰阳关、肾俞穴。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腰阳关: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约与髂嵴相平。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用艾火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以灸至局部红晕而不觉烫为度,每次施灸10-15分钟。功效:温肾散寒。润燥降火气白萝卜:如果暖气温度过高,人们穿得过于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不妨经常吃些白萝卜,既能清火降气,又能消食。加湿:冬季暖气使房间干燥,可取金银花、菊花、白芷、藿香适量,水煎煮,取过滤后的药汁适量,用清水稀释后加入加湿器,对干燥性鼻炎、咽炎很有好处。按涌泉:摩足能滋阴降火,强腰健肾。可用中指或食指端由脚心向脚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几天。调心情养心气听音乐:如被烦恼困扰,出现抑郁易怒等肝气郁结症状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如《胡笳十八拍》,以疏肝理气。如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欠佳,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烦躁等心火偏旺的症状时,应多听“徵”调式乐曲,如《紫竹调》,以调理心气。吃美食:小雪节气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因此,在饮食方面应有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香蕉、菠菜、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全麦面包、鸡肉、海鲜等。拉小指:小指是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所在,两个小指头相互用力勾拉,可以引心经之火入肾,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外,小指甲旁内侧有少冲穴,是人体心经的始端,经常按摩此穴,可增强心脏功能;甲旁外侧是少泽穴,为小肠经的末端,经常按摩可缓解神经性头痛、眼睛疲劳等。小雪吃什么?小雪节气饮食应以平补为主,佐以滋阴之品,切忌进补大热之品,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具有补益肾精的功效,同时不会过于温燥。此外,冬天大家喜欢待在在密闭的暖气室内,很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眼干等症状,可以通过多吃萝卜、梨、甘蔗等清润之品来改善症状。
11月23日 上午 6:30
其他

小雪节气养生:减少消耗,让阳气藏得更深

今日迎来小雪节气。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意思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小雪节气三候小雪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虹藏不见:古人认为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之故,而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闭塞而成冬:由于天气的寒冷,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节气养生小雪前后,我国北方已经开始降雪,但南方地区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冷空气入侵,还较为暖和。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此节气期间还是明显的深秋气候,秋风瑟瑟,日夜温差较大,人们开始穿上长袖衣服或添加外套。此时空气更加寒冷干燥,此时天地阳气禀立冬沉降之性,继续向地下收敛,人亦需注意减少过度消耗,储藏阳气。起居:早睡晚起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日常起居应该注重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睡眠时长以固护阳气,以待来年春日生发。冬季本来就是一个静养藏守的季节,有效的休息当是这个季节调养的重点。这里建议“晚起”并不等于提倡“赖床”,需以日出时间作为尺度。冬日最好的起床时间就是太阳出来后,当位于地面的寒气被驱散之时,可以防止寒邪伤阳气。着装:注意防寒“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小雪节气要做到衣服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在温暖的室内不要捂得太严,以温暖不出汗为好;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一冷一热。大家可重点护住这4处——防脚寒:睡觉前泡个脚,可使下肢血管扩张、头部相应缺血,能够帮助睡眠。防头冷: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护胸背:前胸和后背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之所在,此处受寒,容易诱发冠心病。护腰腹: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冬日养生,要护好肾脏所在的腰腹。饮食:适当吃“苦”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与冬气相应,因而冬季最宜养肾以固精敛阳。《黄帝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中医认为苦味入心,于阴阳属阴,在五行属火,因而苦味属阴火,苦味之品能使心火下济于肾水,能坚肾阴,以达到阴阳互交、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苦味之品分两类,一类苦温,如红茶、杏仁等,火能生土,因而苦温之品能温脾土而具有燥湿健脾之功;一类苦寒,如绿茶、莲子芯等,能清心与小肠之燥热、邪火。冬天阳气趋于内敛,阳旺于内,平素体格强健或辛辣肉食较多之人,可能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口渴、咽喉肿痛、心胸烦热、小便黄赤、失眠多梦等内热上火的症状,此时可适当饮用绿茶,食用柚子、慈菇、苦瓜、苦苣、莴笋等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利尿润肠。而素体手足不温、畏寒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之人体质偏于虚寒,则不宜过多食用此类苦寒之品,否则容易加重阳气虚衰。红茶、杏仁、芥菜、艾叶、白豆蔻、陈皮、远志等苦温之品,既能温脾燥湿又能温肾坚阴,可于茶饮、食疗当中加以搭配。运动:注意热身民谚有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雪时节,运动要持之以恒。动能升阳,动助血行气畅,通过运动,可以改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练习八段锦、太极拳、慢跑、快步走、游泳等,运动过程中要避免大量出汗。情绪:保持愉悦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我国文化教育又偏向含蓄、忍耐,因此东方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情绪无法宣泄时往往容易走向抑郁。季节性抑郁症好发于冬季这一夜长昼短、万物凋零潜藏之时。有时会有“天冷得动都不想动”、“这雨下得我都快要发霉了”、“感觉我的心情跟这天一样灰蒙蒙滴”等类似说法。这时,就要警惕季节性抑郁症。而应对冬季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阳光充足时在户外进行“日光浴”。晒晒太阳心里更阳光,清代名医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说:“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立冬之后,在阳光最强烈的正午时间,以身体背面沐浴阳光,可以达到强壮人体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有利于扶助脏腑正气,抵御外邪。此外还应积极参加社交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是天气再灰蒙蒙,也不能耽误了朋友们的聚会,愉悦的心情很重要。保健:坚持泡脚进入小雪节气,气温继续下降,阴寒继续增加,此时我们应该注意防寒,可泡脚、艾灸保护阳气。建议每天泡完脚后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泡脚时最好使用大且深的木桶,以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为原则。对于无泡脚禁忌症的人来说,浸泡时间约20分钟,水温一般40℃上下即可。小雪节气药膳分享客家清蒸萝卜丸客家清蒸萝卜丸是一道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客家菜。材料:白萝卜300克,五花肉50克,香菇、葱花、虾米、面粉、精盐、胡椒粉、香油、料酒、姜蓉、生抽酱油适量。步骤:1、香菇和虾米分别泡发好,洗净,香菇切丁备用。五花肉切丁后以搅拌机打成肉糜,用料酒,盐,姜末,生抽搅拌入味备用。2、萝卜洗净,切成丝,放少许盐腌2个小时以上,用布包住萝卜丝拧干水分。3、在大盆里往萝卜丝中放入少许面粉,再放入肉糜,葱花,香菇,虾米,加盐,胡椒粉,麻油,按照同一个方向搅拌均匀。4、手里沾些清水,把搅拌好的萝卜肉馅面糊揉成圆形丸子。5、将丸子放在蒸盘中顺序排好,然后浇上少许生抽,撒葱花,蒸1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食用。白萝卜是小雪节气的时令蔬菜,在小雪节气食用,正切合“适时而食”的观念。白萝卜作为冬季的时令蔬菜,营养丰富,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白萝卜还能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对预防反复感染有一定的疗效。清代医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生者辛甘凉,
11月22日 上午 10:03
其他

做菜放点它,解食毒、增食欲、祛寒湿、温脾胃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调味料,它们不仅能赋予饭菜香气,其实也是养生佳品,适量食用对身体很有好处。这些“调味品”,用对了也是养生好物葱——散寒、抗菌、降血脂葱具有散寒通阳、解表发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现代研究表明,葱具有解热、祛痰、促进消化吸收、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姜——解表散寒、解鱼蟹毒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等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止咳:取生姜切碎榨汁,兑一半温开水,两者比例是1:1,兑好后拿生姜汁来回擦后背10分钟左右,对风寒咳嗽有很好的效果。防晕车:民间有吃生姜防晕车、晕船的说法,或贴内关穴,有明显的效果。生姜还因此有“呕家圣药”之誉。风寒感冒:民间关于姜,最经典的方子莫过于红糖姜汤,即以适量的生姜、红糖煮汤,可暖身去寒,对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消化不良:用生姜加萝卜炖汤喝,可止吐解腻。将生姜置于猪肚内煮汤吃,可治消化不良和脾虚。蒜——消炎、抗病毒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的功效,可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大蒜具有灭菌消炎作用,同时还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有防病保健的作用。花椒——温中止痛花椒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等功效。内服可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治湿疹、阴痒等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祛痘:花椒水敷脸祛痘特别有效。治牙痛:口嚼花椒可有效缓解牙痛。治冻疮:如果冻疮没有破溃,可以用花椒、生姜煎水,放至不太烫时浸泡双手,促进血液循环。治痛经:将花椒与食盐热炒后敷于腹部,可治疗由于寒凝气滞导致的痛经。治关节痛: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装在纱布包内,在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40分钟,每日两次可治关节痛。
11月21日 上午 10:02
其他

熟地黄:补血滋阴之圣药

中药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地黄的块根经蒸制后的产物,其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安神之效。熟地黄历来被视为补血滋阴益精之圣药,宋代以后其用方兴,很快就成为中医界补益阴、血、精、津之要药。▲地黄植物▲熟地黄药材补
11月20日 下午 3:01
其他

四时多是夏,一雨便成秋!岭南降温来临,这类“特殊人群”如何养生?

古人以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为孟冬、仲冬、季冬,合称冬季、“三冬”。近日,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南方又骤然转冷了。可谓一夜之间,“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汉•《古诗孟冬寒气至》)。岭南的气候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往往在遇到寒潮、台风时才骤然降温——“四时多是夏,一雨便成秋”。降温来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多发季节。人们应该如何保养心血管呢?寒冷气候对人体心血管有什么影响?冬季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寒冷。中医学把自然界正常的寒冷,叫寒气,若大自然寒冷太过或人不能正确防御保暖,寒气就变成六淫之一:寒邪。寒邪对人体的损害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②寒主收引易致经脉痉挛、肢体蜷缩;③寒凝血脉栓塞;④寒邪多潜伏而致病;⑤寒邪多兼夹为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经典,以“寒”冠书名。可想而知,在古代寒邪对人体致病的重要意义。人类是恒温的高级动物,而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有限,因而易受气温影响。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寒冷时人体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散热保暖。另外冬天天气往往干燥,导致心血管系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心脏耗氧量增加,心、脑、肾等脏器负担加大。此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容易导致血管痉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等,从而诱发多种血管疾病。因此,天气寒冷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报道,气温每降低1℃,心脏病发病率则增加2%。中医治疗高血压坚持天人观,注意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首发的1级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而无严重并发症者可以先改变生活方式,联合中医药干预;2级和2级以上高血压多数需要联合用药。冬季中医有哪些基本养生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应坚持“防寒、润燥、收藏、滋阴”八字养生理念。①冬季须注重保暖,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特别对于超高龄老人,他们对气温变化感觉迟钝,家人和护工要根据气温决定穿衣、盖被多少。②水是生命之源,“润燥”第一源泉。适时补充温开水或者茶水,防止血液浓缩、粘稠,避免肌肤干燥。③起居上“早睡晚起,以待阳光”。早上不要起得太早,建议太阳升起之后或下午运动。④饮食上要助阳祛寒,增加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素的食物,如瘦猪肉、鸡肉、鱼肉、牛肉、羊肉、鸡蛋、牛奶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苹果、香蕉、广柑、橙子、橘子、柚子等;温性的蔬菜有:芥兰、大蒜苗、韭菜、芹菜、茼蒿、香菜、大葱等。⑤洗澡的水温不宜过热。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提倡洗冷水澡,也不提倡冬泳。冬季补水要喝多少?一般成人饮水约2-2.5L/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青中年人、重体力劳动者、高运动强度人群,出汗多,须适量增加,而老年人、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体力活动较少者可酌情减少。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此时机体已开始缺水。补水≠过量饮水,后者可导致水中毒、心脏负荷加重等。推荐饮温开水、各种茶水、陈皮水、柠檬水或稀释的鲜果榨汁。研究表明,温开水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及改善免疫功能等。各种含有色素、调味剂、糖、盐的饮料,偶尔在运动后饮之可改善味觉与心理喜感,却不是养生的最佳的饮料。冬季有哪些滋阴润燥的药膳?在岭南地区,人们常通过煲汤来养生,这里推荐一些滋阴润燥的药膳,可与亲友同品:淮山枸杞子元肉炖乳鸽;百合沙参玉竹炖猪瘦肉;黄精炖瘦肉;石斛大枣炖甲鱼+鸡肉;无花果干炖猪肺+瘦肉;红枣炖银耳(无糖尿病者酌加冰糖)等。烹饪举例:(1)淮山枸杞子元肉炖乳鸽:乳鸽斩件、飞水,以花生油姜片爆炒,蘸酒微量,入炖盅,放入淮山50克、枸杞子10克、元肉10克,生姜2片,武火煮开,调文火,炖60-90min,加盐适量调味,食用。(2)黄精炖瘦肉:瘦肉200g清洗、切块、飞水,与黄精30g、生姜片2片纳入炖盅,隔水炖120min,加适量量食盐调味后,食用。冬季有哪些补气温阳散寒的药膳?俗话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冬天有的人会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喜静喜卧等阳虚的表现,可适时温补。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气血互根,可互相转化。对于阳气亏虚的患者,推荐几款补气、温阳药膳方如下。(1)党参黄芪排骨汤:取党参30g、黄芪30g,猪排骨300g洗净、斩块,飞水备用,生姜2片,放入炖盅,煮沸后,改文火,炖煮约120min,加盐适量即可饮用。(2)当归生姜羊肉汤:取当归10g、生姜3片;取羊肉500g剔除筋膜、洗净后切块、飞水。先用铁锅,以花生油、生姜片将羊肉放入爆炒,加蘸少量黄酒,然后以武火烧开后,转文火,慢炖约90min。加盐适量,微量胡椒粉,喝汤食肉。冬季居家旅行需要备带哪些药?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可备用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片、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宽胸气雾剂等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寒冷刺激,导致血压一过性升高,可以临时嚼碎舌下含服卡托普利片1片或硝苯地平片1片。心绞痛发作,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或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或以宽胸气雾剂舌下喷1-2喷;对于持续不解的胸痛患者,必须呼叫120。对于脾胃虚弱、胃肠功能失调者,感受风寒而症见:腹中冷痛,得温即减,或大便稀溏,可以选用藿香正气丸、或附桂理中丸等,或者清艾条,悬灸丹田。具体请遵循医师指导。冬天暖气开多少度合适?建议中老年人以25℃为宜,年轻人可以在20℃-23℃间调整。注意:①温度不宜过高。室温偏高,容易使环境干燥,加速人体水分流失,导致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在久坐、久卧等室内活动减少的情况下更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②适度加湿。开暖气时,可通过在室内放一盆清水,悬挂一条拧干的湿毛巾,或开加湿器等方式保湿。冬天适合做哪些体育运动?冬季宜适时、适量运动,具体因人而异。天气转凉,人们往往偏爱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饮食以防寒、储备能量,如运动不足易导致消化不良、血脂增高等,因此建议适当活动筋骨,以微微汗出为宜。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宜在日出后才开始运动,可选择较舒缓的八段锦、太极拳、健步、快步走、广播体操、广场舞等。健康的青中年人可选跑步、各种球类、骑自行车、爬山等强度较大的运动。在气温过低、空气质量不佳时宜减少户外运动,或选择室内活动。结语冬季是自然界闭藏的时节。人与自然相应、相参,亦宜养藏,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季阳气的生、长而准备。对于健康人群养生,必须坚持人与大自然界相适应的原则:闭藏。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不能随意自行减、停用药。冬季心血管调养,最关键的还是管控好“四高一抽”: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及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血脂(血脂异常)、高体重(肥胖)及抽烟等。■【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学指导:大内科主任
11月20日 上午 10:03
其他

中医教您冬季巧用葱白养生

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用好了,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市场上常见的葱大致可以分为2种,大葱和小葱。南方多以小葱作为最后下的配料,既有葱香,又颜色翠绿可人,北方则多食用大葱,生吃熟吃皆不误。冬季,很多人会出现感冒、小便不利、冻伤等问题。应对这些小问题,今天教大家一个在家就能解决的方法——“葱白疗法”。葱白的药用价值葱当中的葱白部分药用价值最高。中医认为,葱白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表散结的作用。葱对感冒、风寒、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滞、痢疾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中说:葱茎白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发汗。还能安胎,归目益目睛,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杀百药毒。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霍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杀一切鱼、肉毒。《滇南本草》记载:“葱白,味辛,性温。入手太阴经,入足阳明经,引诸药游于四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阴阳之气。”现代研究表明,大葱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苹果酸、磷酸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钙、铁、镁等成分。食用大葱对于人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大葱里面含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油和辣素,不仅可以去除食物中的腥膻味,而且还可以帮助刺激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增加人的食欲。葱白的妙用1、治风寒感冒天气寒冷,如果不慎得了风寒感冒:可用连须葱白、生姜、红糖适量,水煎服;或取葱白5根、淡豆豉10克,水煎服;也可用葱白数根,捣烂取汁滴鼻,每天1次,每次2滴。当伴随咳嗽时,可用葱白1根、梨1个、白糖30克一起水煎,吃葱、梨,喝汤。2、治鼻炎不少慢性鼻炎患者在冬季饱受鼻塞困扰,这时可取葱白一小把,切碎加水煎汤,用蒸气熏鼻30分钟。或将葱白捣烂取汁,渗透于脱脂棉内,将药棉塞入鼻腔。此法坚持使用,可缓解鼻塞症状。3、治胃病有胃病的人群,冬天因受凉总会出现胃痛的情况,使用葱白也有解决办法。具体方法是:取葱白30克、加生姜5克,捣烂炒热,用布包好,趁热敷胃部,可起到止痛效果。4、通小便老年人群出现小便不通的情况,可取葱白一段、明矾25克,一起捣烂敷肚脐。或葱白切碎,加等量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好,热熨肚脐和下腹部,每天1次。风寒感冒初起:即用葱白一握,淡豆豉半合,泡汤服之,取汗。《濒湖集简方》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活人书》时疾头痛发热者:以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览》风湿身痛:生葱擂烂,入香油数点,水煎,调川芎、郁金末一钱服,取吐。《丹溪心法》霍乱烦躁,坐卧不安: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二升,分服。大小便闭:捣葱白和酢,封小腹上。仍灸七壮。《外台秘要》赤白下痢:葱白一握细切,和米煮粥,日日食之。《食医心镜》葱白治鸡眼:取一小段新鲜的葱白,剥开后,取葱白片贴在鸡眼上,用辅料固定,连贴几天,鸡眼会变软,直至痊愈。(经验方)葱膜止鼻出血:用棉球蘸新鲜葱叶的内膜,将棉球塞进出血的鼻孔,可以止血。(经验方)葱水治疗痔疮疼痛:连须葱白250克,加入1000ml水,水开后熬制十五分钟,等水温降到合适时,每日坐浴两次。(经验方)食用注意宜忌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脑力劳动者更适宜。不宜多食;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胃溃疡的病人、表虚多汗者忌食;有腋臭者应慎食。不宜同食蜜反生葱,生葱和蜜食,令人病。不宜与狗肉、公鸡肉同食,葱性温味辛,所以和狗肉、公鸡肉这种性温的食物一起吃,很容易上火,尤其是鼻炎患者。■【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作者:治未病科
11月20日 上午 6:31
其他

冬天常做这件事,调畅一身气血

民间有“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说法,阳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大家要懂得利用好大自然这一恩赐以保养身体。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特别推崇晒太阳的养生方法,指出这样有助于补充人体阳气。他的老年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有云:“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追溯到农耕时代,百姓每天面向黄土背朝天,在阳光照射下耕田劳作。尽管脸上有深深的皱纹、腰背也弯了,但身体却很硬朗。从中医角度讲,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是每天接收大量太阳光,身体阳气充足;二是出汗过程中把身体的湿气都排掉了。而现代人,整日上班早出晚归,吃饭叫外卖、上下班开车,与阳光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中医临床发现,现代人湿重的现象很明显。现代医学认为,红外线可以使人的体温升高、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促进食欲增加;紫外线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能削弱细菌病毒的活力,抑制其生长繁殖。在冬季和阴雨连绵的季节里,人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身心不如夏季或晴天舒畅,这都是太阳照射不足导致的。要想冬日预防疾病增加免疫力,最简单方便的方法便是日光浴。每天晒上30分钟,阳气就上来了。晒太阳,中医还有一些讲究。一是重要部位要晒到,比如头部、背部和腿。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能调畅气血,通畅百脉,因此要注意时刻补其不足。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其还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因此,这里的阳气也要足。“寒从足下起”,腿部及脚部是阴气下沉的部位,很多人小腿和手足冰凉就说明湿气过重,平时可多晒晒太阳。二是重点人群要常晒。阳气虚弱、先天不足、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都要多晒晒太阳扶助阳气。三是选对时间点。晒太阳在夜长昼短的冬季尤有必要,受季节影响,此时人们普遍容易情绪低落,需要阳光的“刺激”。一般来讲,上午10点后到下午4点前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大家可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安排。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太阳的消毒灭菌作用,经常晒晒被褥、衣服和生活用具,杀灭可能危害身体的致病因子。晒太阳的时间也要合理,每次30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温长路
11月19日 上午 6:31
其他

冬季多吃“黑”,睡得好、少脱发、不易老

冬季到了,而冬主肾,肝肾同源,入冬后是养肝肾的黄金期。如果你脸色暗沉,眼角长细纹,皮肤开始松弛,头发开始早白,眼神暗淡,眼睛干涩,腰膝酸软,睡不好,健忘,整个人尽显疲态……那你很可能是肝肾亏虚了,入冬后抓紧补一补。百补黑为首,黑入肾,养肝肾更高效的方法,就是多吃一些黑色食物。今天推荐2颗小黑果给大家。01
11月17日 上午 10:02
其他

小米搭配这些食物,安神助眠、养肠胃、祛湿气

有一种主食不仅能管饱,还能调补身体,养生作用也甩其他主食一大截!它就是——小米。经常吃小米你会获得5大好处众所周知,五谷杂粮都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而小米的补肾作用是最好的,李时珍更是将小米称为“肾之谷”,他在《本草纲目》里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的功效具体来说有——01补益肾精中医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常喝小米粥,可补益肾精、益寿延年。02补益健体具有补益虚损的作用,尤其适合体质虚弱和伤病患者。03安神助眠喝小米粥能够提高睡眠质量,使人心情安宁。《黄帝内经》中大名鼎鼎治失眠的方子——半夏秫米汤,用的就是小米,所以睡眠不佳的人睡前服用常喝小米粥,易使人安然入睡。04滋补脾胃小米味甘色黄入脾胃经,具有和胃、养胃气的作用。小孩脾胃较弱、易腹泻,可多喝小米粥。05产后补虚小米粥容易消化,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尤其适用于产后失血、疲劳、脾胃虚弱的情况。有不少人在坐月子的时候,会在小米粥里加点红糖,也是很滋补的吃法。一般建议产妇在产后一周内,主食可以小米粥为主。食用注意:小米虽为大众喜食之品
11月17日 上午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