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其他

快递业2023:再次坠入价格战陷阱

2023年,中国快递业整体呈现出弱复苏的局面;行业内部,挤压式增长与局部性繁荣并存。全年,中国快递业务量1320.7亿件,同比增长19.4%。头部公司中,申通成为增长王;中通、圆通继续苦念稳字诀;极兔重新寻找增长点;顺丰和韵达则正在滑入危险的业务泥潭。这背后的原因,是快递行业的极致内卷,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价格战。10年前,快递均价约为15.7元;连年下降,特别是经历2019年-2021年的价格战后,下降至9.5元;2022年有所恢复,没想到2023年战火重燃,平均价格来到9.1元,创下行业最低纪录。随着快递行业的工具化特点越来越突出,极致内卷恐怕短期内很难结束。2024年的价格战会如何发展?谁会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品牌?谁能在接下来的出海与深化两大突围路径中胜出?冰火两重天1月22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去年的快递行业运行情况:业务量累计完成1320.7亿件,同比增长19.4%;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074.0亿元,同比增长14.3%。快递业务量在2022年同比增长仅为2.1%的基础上,2023年的增速仍然远低于前几年30%的整体水平,意味着市场正在逐步切换至存量时代。头部快递公司,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2023年12月29日,中通快递(02057.HK)的业务量就突破了300亿件。粗略估算,去年的业务量增速至少达到了23%。圆通速递(600233.SH)依然稳健,去年快递业务量212.4亿件,同比增长21.31%,正式超越韵达股份,成为快递业务量“老二”。最意外的是申通快递(002468.SZ)。作为中国快递行业的创始品牌之一,一度掉队,业务量在头部快递公司中曾仅略优于顺丰。阿里巴巴掌舵,特别是纳入菜鸟体系,公司立马支棱了起来。2023年,申通业务量175.07亿件,同比增长35.21%,取代韵达成为行业增长王——按照目前的趋势,申通在业务量上直接取代韵达挺近行业前三,应该用不了太久。顺丰控股(002352.SZ)去年的快递业务量为118.99亿件,同比增长7.46%。如果说顺丰的低增速是因为去年5月剥离了低端加盟业务丰网速递,那么,韵达则是真正地陷入了业务危机。去年全年,韵达股份业务量188.54亿件,同比增长7.07%。而且,这还是因为公司在下半年突然打上了鸡血。要知道,2023年1-7月,韵达快递业务量99.75亿件,较上年同期少了1.52亿件。如果下半年沿用上半年的剧本,恐怕就不止让位于圆通这么简单了。那么,韵达股份(002120.SZ)突然涌起的洪荒之力来自哪里?价格战继续韵达去年下半年业务量突然提升,申通快递坐上火箭,其实都没什么新故事。答案只有一个,价格战。市场对2019年-2021年那一轮价格战记忆犹新。之后,虽然通达系短暂偃旗息鼓以求回血,但是,顺丰和极兔这两家另类,似乎从未放弃价格战这把利器。2022年-2023年上半年,极兔速递(01519.HK)中国业务的单票收入稳定在0.34美元左右,低于通达系此前的整体价格。2022年9月份开始,稳定了一段时间的顺丰快递单票收入,再度进入下降区间。为了应对顺丰的降维打击和极兔速递的步步蚕食,通达系再度仓皇应战。行业数据显示,一进入2023年,快递整体价格便进入急速下降区间;有着快递业价格风向标之称的义乌快递单票价格,已经进入历史低位。另外,去年中国市场快递业务量增长了19.4%,快递收入只增长了14.3%,就很能说明这一趋势。以降价最为凶猛的申通快递为例,2023年1月,其单票收入2.70元,之后一路下降,最低值仅为2.10元。全年,公司单票收入2.23元,同比下降了11.33%。另外,圆通速递、韵达股份2023年的单票收入分别为2.41元、2.37元,分别同比下降了6.87%和9.03%。顺丰控股去年的单票收入录得增长,但这主要是因为出售了丰网速递这一低端加盟业务。如果剔除这一因素,顺丰的降价幅度与圆通、韵达相当。其实,快递行业的所有人,都看到了价格战的“吞噬性”。大家又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加入这场极致内卷,最终陷入一个“零和博弈”的陷阱。这场无休止的战争,给快递行业带来了什么?快递业再分化上一轮价格战,让快递行业苦不堪言,多家公司业绩下滑,申通快递巨亏,就连快递业老大顺丰控股都差点扛不住以致季度性亏损。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同样的故事,即将再次发生。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顺丰控股。不仅快递业务存在增长压力,前几年开辟的第二曲线供应链与国际业务,2023年也同比下降了超过三成。2023年,顺丰收入略有下降,不过,因为出售丰网速递获得投资收益及减少业务拖累,预计业绩能有所恢复。除此之外,实在难有亮点。韵达股份,上半年以量换价,让自己在业绩层面回了血。下半年转向以价换量,全年快递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60%,业绩也难言乐观。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顺丰和韵达均陷入业务量与单票收入的两难抉择中,业绩压力将在2024年集中体现。申通快递2023年拿下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双料增长王。然而,在【服务】、【增长】与【盈利】的不可能三角中,公司能否盈利,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在去年的价格战中,各大快递公司的单票盈利均出现下滑,最激进的申通,2023年Q3的单票净利直接降到了0左右。如果说申通选择了服务与增长,那么,极兔则选择了提升品牌和谋求业绩,增长便成为问题。极兔速递继续加码价格战的空间有限,海外业务也未能分享拼多多Temu的红利,至少从已披露的业绩来看,陷入了跑不动的尴尬处境。中通和圆通,一向是快递行业的平衡大师。对价格战快速反应、谨慎投入,谋求业务量与价格的相对均衡发展,同时提升内部的经营效率,维持收入和利润的稳定增长。这其实是被动局面下的最佳策略。没了丰网的顺丰,对业务量的渴求更甚,极兔也必须要在上市后稳住地位。所以,2023年开始的这轮价格战,到2024年会更加激烈。市场对快递板块的预期,已经体现到了股价之中。最近的1年时间,顺丰控股、中通快递、申通快递股价缩水四成,圆通接近腰斩,京东物流(02618.HK)、韵达蒸发六成左右市值,只有新股极兔速递稳住了股价。新一轮淘汰短期来看,市场对于快递行业的悲观预期,过度反馈了。毕竟,这里有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市场,电商渗透率仍在提升,去年电商GMV超过15万亿元,一年上千亿个快递包裹在路上飞奔……只不过,前几年异军突起的直播电商GMV增速开始下滑,国内电商市场彻底进入存量时代,随之崛起的快递业务,也越来越接近于存量时代。而电商需求,对快递这个配套产业更快速度、更好服务和更优化价格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快递业的内卷,仍然看不到解除的迹象。除非,优胜劣汰加速到来。2016年-2017年前后,四通一达和顺丰控股先后在A股借壳上市或在美股IPO,它们借助资本市场补充的弹药扩张市场,让天天、如风达、宅急送等快递品牌消失于主流市场。从那之后,市场几乎只剩下四通一达、顺丰、京东与邮政这几个头部快递品牌。2019年的价格战,巨头们短兵相接,宣告快递市场从大鱼吃小鱼阶段,过渡至大鱼吃大鱼、快鱼吃慢鱼、群鱼吃独鱼的时代,百世汇通率先出局,被外来者极兔速递吞并。国内快递市场,下一个被收编的是谁?谁都不想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怎么办?同样的困境、犹豫与试探,更早地发生在电商、游戏与短视频等领域。探索出来的路径,也几乎是明确的,出海与深化。对外,拓展海外市场。极兔在东南亚市场的崛起,其实就是通达系快递模式在东南亚降维输出的结果。对内,优化服务。比如顺丰与京东2B的供应链服务,菜鸟2C的品质快递业务。而且,菜鸟等公司将两大战略方向结合,则是将中国快递公司的竞争力提升了一个维度,真正具备了挑战FedEx联邦快递、UPS优比速和DHL敦豪的战略高度。方向是明确的,出海、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深度捆绑电商市场。顺丰、京东物流、菜鸟、极兔速递,以及中通、圆通、申通、韵达,你觉得,谁更有可能在这一轮零和博弈中胜出?
1月23日 上午 7:43
其他

一心堂再并购:连锁药店,以战养战

热闹了几年的连锁药店并购大战,到今年年底也没有停歇的意思。12月28日,一心堂宣布斥资2.16亿元并购7家小型连锁药店的187家门店;前1天,健之佳宣布收购重庆红瑞乐邦190家药店,对价1.37亿元。一心堂,作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四大连锁药店中连续多年的老大,在那场典型的以战养战的连锁药店并购大战中,败下阵来。2023年总共推出15起行业并购,也只拿下385家药店,无论是新增药店数量,还是旗下药店总量,都不及老百姓、大参林和益丰药房。全产业链模式,全面拥抱新零售,或是卖化妆品和彩票,能否拉动掉队的一心堂?一心堂提速追赶12月28日,一心堂(002727.SZ)发布系列公告称,公司拟收购合川红太阳、宜良宜骏、简阳惠康等7家连锁药店企业的187家药店,收购完成后,预计将新增经营面积2.42万平方米。这批行业并购,将耗资2.16亿元,粗略合计,将在2024年为公司带来营业收入2.61亿元、净利润1271.94万元。在此之前,一心堂在今年的6月、8月、9月和10月合计开展了8起并购。全年15起行业并购,公司投入现金4.65亿元,共收购药店385家,预计新增经营面积4.67万平方米——相当于每平米的收购价格为1万元。按照一心堂的测算,这些门店,将在2024年为公司带来5.60亿元的营业收入和3009.27万元的净利润。连锁药店并购,收的是什么?短期的规模与业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近各地社区和商业区的黄金点位,线下密集布局所形成的品牌影响力。早年,有关部门规定了药店之间的距离间隔,一般为300米或350米起;近年,这一规定在多地逐渐取消。但是,总需求相对恒定,市场自发形成的点位总量较为均衡。所以,连锁药店并购,实际上是收购了对方的市场。以一心堂最新收购的这批药店为例,它们大多是重庆市合川区、云南昆明宜良县等地的本地头部连锁药店,收购完成,一心堂就可以确立在这些区域市场的头部地位。医药零售产业发展多年,全行业的门店增速开始下滑,将逐渐过渡至存量时代。随着行业并购一轮又一轮,连锁化率不断提升,行业玩家“不进则退”。作为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一心堂起步于云南,立足西南市场辐射全国,曾经连续多年蝉联连锁药店老大的宝座。2019年,一心堂、老百姓、益丰药房和大参林的门店数量分别为6266家、5128家、4752家、4702家。随着连锁药店行业进入整合期,借助自建、并购及部分品牌开放加盟,2020年老百姓超越一心堂登顶,之后大参林和益丰药房先后反超,2022年行业进入万店时代,一心堂反倒成为四大连锁药房中的垫底者。截止2023年三季度末,老百姓、大参林、益丰药房和一心堂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3065家、12993家、12350家、10008家,前三季度新增门店数量分别为2709家、2948家、2240家、802家。一心堂2023年的进击,看起来热闹,实际拓展力度有限,公司并购的标的多为十来家门店的小型连锁药店。与之相比,竞争对手们并没有止步不前,力度反而不遑多让。2023年前三季度,老百姓共完成8起收购,以7.26亿元,拿下药店351家。另外,今年第四季度,公司还投入2.15亿元,收购扬州百信缘剩余35%的股份,进一步巩固其在扬州区域市场的地位。同期,大参林发生同业并购13起,涉及药店804家,并斥资3000万元,增持控股子公司重庆万家燕大药房15%股权。今年1-9月,益丰药房开展9起行业并购,收购368家门店。四大连锁药店之外,就连一些区域型的药店连锁企业,为了争夺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变得激进起来。一心堂的云南小弟健之佳,去年21亿元并购河北唐人医药659家门店,成为连锁药店行业最大的并购案;就在前两天的12月27日,这家公司1.37亿元收购重庆红瑞乐邦190家药店。山东的漱玉平民大药房,今年9月底,以7.1亿元拿下天士力在辽宁、济南等地的556家直营药店。所以,一心堂年底再出手,一次性锁定187家药店,也是为了缓解掉队的压力吧。激进多元化,业绩不佳以战养战,意思是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此来扩大战果。在连锁药店开启并购机器之后,这个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贯彻。收购一家连锁药店,拿下一个区域市场,向母公司输送现金流和利润,用于自建门店、行业并购和巩固公司实力,同时挤压对手的拓展空间。在这场阵地战、突击战、攻坚战、持久战相结合的复杂战役中,曾经的行业老大一心堂,错失了最佳战机,在规模上日渐掉队。在并购战中,大家会优先收购那些质量更高的中大型连锁药房。历经最近三四年近乎疯狂的行业并购潮,剩下可供选择的优质标的越来越少;另外,马太效应之下,取得了规模优势的品牌,得到更多资本加持,在选择标的时的主动权更大。规模增长越来越难,于是,一心堂另辟蹊径,那就把业务做深,那就极力去做数字化提升效率,那就尽力去挖掘门店的价值。公司在业务层面,已经初步形成种苗培育、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中药批发、医疗机构药材供应、中药零售销售业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以上万家门店为基础,开展自营O2O业务,以及与电商和本地生活平台合作的B2C业务,去天猫、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平台上卖药。公司也是头部连锁药房中,做副业拓展最激进的公司。不仅模仿日本药妆店卖起了化妆品,还在药店中卖彩票。2022年,公司个护美妆产品覆盖门店超5000家,专柜近千个,销售额近3亿元。目前,公司在多个地区的共计2000多家连锁药店中安置彩票代销陈列柜,去年累计代销彩票2691.7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2852万元,同比增长192.1%。不过,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连锁药店行业,在疯狂并购这剂猛药的刺激下,大家的业绩整体逆势大幅上涨。今年前三季度,老百姓收入、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44%和17.57%;大参林(603233.SH)分别为19.61%和27.20%;益丰药房分别为19.03%和21.23%。规模略小一点的健之佳和漱玉平民,业绩增速更高。而一心堂的表现不尽如人意。2023年1-9月,公司营业收入128.13亿元,同比增长6.55%,归母净利润6.86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7-9月,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9%,业绩同比下降了30.02%。所以,四大连锁药店的市值差异也慢慢得拉开了。12月28日收盘,老百姓(603883.SH)、大参林、益丰药房和一心堂的市值分别为169.51亿元、281.31亿元、398.17亿元、137.08亿元。一心堂只相当于益丰药房的三分之一。至于益丰药房(603939.SH)为何如此出挑,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青海春天的天价酒故事讲完了没?

在青海春天苦苦支撑之下,日前听花酒正式官宣酒体定型,这意味着,公司下一步将向市场大举进军。这个时机并不算好。当下白酒行业去库存远未结束,超高端定位的听花酒,在疲软的白酒消费市场,如何能分得一杯羹?况且,青海春天的经营每况愈下,继连亏3年后,今年前三季度再度亏损。5万8一瓶的天价白酒,能将公司从泥潭中拽出来吗?听花酒定型经过3年市场测试之后,听花酒日前高调宣布酒体定型,同期还发布了品质内控指标。下一步,这瓶超高端白酒,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各大城市铺开。在此之前,听花酒已拥有不少于40家经销商,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成都等9座城市。这些城市经销商线下门店,支撑起了听花酒的天。华东区域是听花酒的主要阵地,2022年,有约5107.46万元酒水收入来自该区域。国内尚未大规模铺开,听花酒已在第一时间,将业务触角伸向了海外。今年5月,听花酒海外版Another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金价暴涨,黄金珠宝公司又来排队IPO了

昨天,因招揽生意发生纠纷,“老凤祥周大生十几名员工互殴”,冲上热搜。另一边,A股上市失利的黄金珠宝品牌们,又开始在港交所门口排队,等待IPO的机会。9月28日梦金园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击,11月10日,老铺黄金在港交所披露IPO招股书。黄金珠宝行业之热,可见一斑。这一年多,金价上涨凶猛。沪金主力(AU888)期货行情,从2022年中期的不到370元,一路上涨至近期的470-480元左右,刷新历史记录。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叠加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在消费回暖的整体背景下,形成了黄金的投资性消费热潮。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黄金消费量835.07吨,同比增长7.32%。其中,黄金首饰消费552.04吨,同比增长5.72%;投资性更突出的金条及金币消费222.37吨,同比增长15.98%。在这一波行情的带动下,原本陷入调整期的黄金珠宝行业,马上就支棱了起来,行业整体业绩回升。没上市的那几家,也纷纷谋求资本化。资本市场一直不缺黄金珠宝公司的亮相,前几年行业还爆发了一轮小规模的上市潮,中国黄金(600916.SH)、迪阿股份、曼卡龙(300945.SZ)接力上市。不过,同一时期,也有两家同业公司被A股拒之门外,那便是梦金园和老铺黄金。2020年9月,梦金园开始向深交所主板发起冲击,经过预披露更新后,2021年10月底首发上会被暂缓表决,1个月之后再度上会,正式被否。老铺黄金与之路径相似,2020年6月首次披露,原计划2021年4月首发上会。谁知,上会前一天被取消审核,当年7月卷土重来,正式被拒。它们A股上市失利的首要原因在于,黄金珠宝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们很难拥有实质上的业务护城河。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黄金珠宝公司们,向黄金交易所等机构采购黄金,通过OEM或ODM代工完成生产,设立几家直营店,以此为样本招收数以千计的加盟商,通过加盟店或电商渠道开展销售。这种业务门槛较低,部分品牌甚至连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也涉足不深,研发投入极低,大量的资金花在了营销上。黄金珠宝品牌们,争相聘请演员代言,主流女星几乎是轮番上阵。梦金园此前的代言人是海清,后来又换成了江疏影。所以,黄金珠宝品牌运营商们,作为行业的“资源整合者”,受限于上游的强势与下游的尾大不掉,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相当有限。行业内自嘲称,开金店不如卖盒饭。梦金园的定位于黄金珠宝首饰原创品牌制造商,是行业内极少数实现全价值链运营的企业之一,规模可能仅次于老凤祥(600612.SH)、中国黄金、周大福以及拥有老庙和亚一等多个黄金珠宝品牌的豫园股份(600655.SH)。但是,这依然没能解决公司的盈利能力问题。2020年-2022年,梦金园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8.34亿元、168.71亿元、157.2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9%、3.2%、4.8%,净利润分别为1.74亿元、2.24亿元、1.81亿元,净利率从1.6%下滑至1.2%。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93.16亿元,同比增长38.7%,净利润微增至1.06亿元,净利率进一步下滑至1.1%。相对而言,小而美的老铺黄金,业务差异化较为出色。作为中国黄金协会认证的中国古法手工金器专业第一品牌,公司产品以黄金工艺品为主,在行业内第一个探索足金镶钻、足金烧蓝工艺,旗下29家全自营的主题情景店,单店收入全行业第一。如果说深耕三四线城市的梦金园,针对的是大众市场,那么,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的老铺黄金,则是服务于财富人群的收藏需求。所以,老铺黄金的门店主要开在SKP、万象城等高端商场,直接对标宝格丽、卡地亚、梵克雅宝等奢侈品珠宝品牌。这便是老铺黄金近年逆势实现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2020年-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8.96亿元、12.65亿元、12.9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802.5万元、1.14亿元、9452.9万元。虽然整体规模不如梦金园,但毛利率超过40%,净利率维持在9%左右。2023年上半年,黄金的投资性消费拉动了老铺黄金的业绩增长,公司收入14.18亿元,同比增长116.1%,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232.2%;净利率接近14%。不过,老铺黄金也有自己的“隐秘的角落”。1995年,徐高明辞去公职创业,2004年创立金色宝藏公司,从事景区旅游商品、文化产品及旅游纪念品等业务,旗下运营“老铺黄金”和“金色宝藏”两个品牌。因金色宝藏公司“业务和产品存在不确定性,不适宜作为上市主体”,徐高明2016年设立老铺有限,收购金色宝藏旗下“老铺黄金”品牌黄金类业务,后形成老铺黄金公司,冲击A股上市。事实上,金色宝藏公司并未退出市场,仍在经营黄金类业务,且与老铺黄金开展关联交易,既是大供应商,也是客户之一。此前,老铺黄金A股IPO被否,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22年5月,金色宝藏公司被注销,老铺黄金搬开了上市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总的来说,黄金珠宝行业是一个概念变幻莫测且极具周期性的行业。前几年,黄金类公司赚钱难,但镶嵌类公司日子过得很滋润,潮宏基、通灵莱绅(603900.SH)、迪阿股份(301177.SZ)等公司赚到盆满钵溢。随着钻石的盲目崇拜被击穿,DR等品牌的业绩每况愈下,部分公司还“降维”卖起了黄金。近年,黄金重新流行起来,行业企业仍要受制于金价波动。顺周期,小赚,逆周期,便只能躺平。因为行业特性,大多数黄金珠宝公司采取高库存的模式运行。梦金园和老铺黄金,同样如此,截止今年6月底,存货规模分别为超过22亿元和接近10亿元。此前退市的东方金钰、金洲慈航,另外还有*ST金一、*ST爱迪(002740.SZ)等公司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大多受制于此。大家都羡慕周大福(01929.HK)有个巨大的靠山,其实,港资在商业和连锁品牌方面的运营经验,更值得大家借鉴。今年,金价飙升让黄金珠宝公司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周期永不止,总不能让市场帮它们承担所有的风险吧?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白酒首富吴向东的酒局,冰火两重天

受产业周期、白酒库存等因素影响,2023年整个A股白酒板块在二级市场的表现相对疲软。然而,近期,白酒首富吴向东旗下的两家白酒业上市公司,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趋势。以酱酒为主要业务的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上半年业绩大增202.1%;华致酒行面对的,则是白酒库存的短期阵痛,白酒直营化的长期挑战,业绩连年下滑。受此影响,珍酒李渡9月以来股价大涨,年内最高涨幅接近翻倍,终于稳定站在了发行价之上;华致酒行股价持续低迷,年内市值蒸发已近四成。股价分化今年,白酒行业【挤压式增长】与【结构性繁荣】继续。对于白酒首富吴向东而言,有两个消息,一好一坏。好消息是,麾下港股白酒上市公司珍酒李渡(06979.HK),在今年A股白酒板块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股价持续走高。珍酒李渡今年4月底在港股敲钟。上市首日破发,股价大跌17.93%;之后长期低迷,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始终徘徊在发行价之下。没想到,9月份之后,完全变了一个画风。其股价连日大涨,短短几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50%。近日虽有所回调,仍然较年内低点接近翻倍。坏消息是,吴向东旗下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白酒流通巨头华致酒行(300755.SZ),股价持续低迷。2023年二季度开始,华致酒行股价阴跌不止,10月底创下3年来最低纪录,年内市值蒸发已近四成。吴向东,白酒行业连续创业者,拥有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和成功的创业纪录。2000年时代,吴向东创立金六福品牌,通过打文化牌,重营销、强渠道,一举成功。之后,他将这种高举高打的产业运作模式运用到其他白酒品牌上,屡试不爽。除了金六福以及珍酒李渡旗下的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他所掌控的白酒品牌还包括榆树钱、今缘春、雁峰、无比、临水、湘山及太白,遍布全国各地,不过多为中低端品牌。在白酒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吴向东,也发现了白酒终端这个商机,2005年创立华致酒行。产品、渠道两手硬,两大板块还能互相配合。2019年,华致酒行(300755.SZ)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酒类流通第一股。2023年4月,珍酒李渡成为港股白酒第一股。白酒吸金能力超群,行业内的隐形富豪众多。无论是剑南春乔天明家族、郎酒汪俊林家族,还是劲酒吴少勋家族,都不如吴向东坐拥两家白酒上市公司来得实在。仅在珍酒李渡和华致酒行这两家公司所持股份的市值,就接近300亿元。吴向东才是真正的白酒首富。珍酒放下身段2003年,“白酒教父”吴向东收购湖南白酒品牌湘窖和开口笑;6年后,又收购贵州的珍酒和江西的李渡,组成了现在的珍酒李渡。2016年之后,以高端化为主线的白酒行业复苏,特别是2021年前后的酱酒热,让珍酒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晋升中国第五大酱香型白酒品牌。除此之外,旗下还有第五大兼香型白酒品牌李渡,以及主攻湖南市场的湘窖和开口笑。多品牌、多香型和多个基地的经营策略,让珍酒李渡拼接资本运作和产业运营,成长为中国第四大民营白酒集团。不过,珍酒李渡筹备上市之时,市场对珍酒颇多质疑。当时,随着酱酒热潮有所退却,珍酒的高速增长无法持续。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珍酒品牌实现收入34.88亿元,同比增长159.19%;2022年前三季度27.64亿元,增速降至16.91%,单品牌对公司的贡献占比从上年的68.4%降至65.0%。尽管珍酒、李渡等核心品牌均为高端白酒品牌,珍酒李渡也坚称聚焦次高端及以上级别的白酒市场,但公司的毛利率偏低。当时,珍酒李渡的毛利率维持在50%-55%的水平。A股白酒板块的整体毛利率超过70%,高端及次高端部分超过80%甚至90%。毛利率偏低,珍酒李渡的费用率却偏高。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4.03亿元、10.21亿元、9.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16.8%上升到23.1%。这直接影响了公司当时的业绩表现。2022年1-9月,公司收入42.49亿元,同比增长18.24%,净利润7.12亿元,同比下降8.83%。这便是公司上市之初市场反馈不佳的主要原因。不过,2022年-2023年,珍酒李渡调整了策略。一方面,优化高端产品的结构,增加相同价格范围内毛利率较高的白酒产品,如珍酒品牌的高端光瓶酒;另外,开发中端价格产品,邵阳品牌借此脱颖而出,成为公司旗下第五大白酒品牌。与其死守高端区间,在行业逆周期被市场逼着降价成交,不如直接推出降级产品亲近消费者,吸引更多“真正的用户”。这种策略,导致珍酒李渡旗下的产品结构,从“橄榄球型”转换成“哑铃型”,两头都很强。2023年上半年,旗下高端、中端及以下两大板块双双录得高增长,收入占比从22.9%和35.5%提升至26.3%和37.7%。另外,公司产能建设到位,毛利率有所提升;以及针对性地优化经销商、推进终端销售,加快周转、控制库存,公司业绩得以增长。2023年上半年,珍酒李渡收入35.19亿元,同比增长15.0%,归母净利润15.85亿元,同比增长202.1%。高速增长的业绩,加上公司在8月中旬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珍酒李渡股价开启了走牛之路。珍酒李渡这家公司的运作,深刻体现了吴向东的两面性。一方面,雄才大略,通过行业并购组局,让公司成为酱酒热潮中的最大受益者,这种运作能力,无论是郎酒汪俊林还是江苏综艺昝圣达,都远远不及;另一方面,在白酒行业逆周期,大部分品牌咬牙坚持“高端化”不松口,珍酒李渡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放下身段。华致酒行的短痛与长痛珍酒李渡雄起,兄弟企业华致酒行,却呈现出另一种态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87.08亿元,同比增长16.73%,归母净利润3.66亿元,同比下降45.77%。2023年前三季度,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3%至82.53亿元的基础上,业绩再度大幅下降,归母净利润2.31亿元,同比下降34.69%。作为酒类流通第一股,华致酒行构建了包括品牌连锁门店、零售网点、KA卖场、团购、电商在内的全渠道营销网络体系。不过,无论形式如何、借助哪些渠道,华致酒行的业务本质上仍然是零售,盈利水平远低白酒品牌企业。2022年,华致酒行毛利率13.81%,较上年下降了6.97个百分点;其中,核心白酒销售业务毛利率12.97%,下降了8.51个百分点。今年1-6月,白酒业务毛利率继续下降至10%。对于华致酒行而言,目前有两大挑战。短痛,便是白酒行业的库存危机。销售承压-库存高企-价格倒挂-影响销售,形成了一个莫比乌斯之环。白酒整体库存有多大?今年年初就有酒商对外放话:就算酒厂停产一年,库存也足以满足市场需求。2022年底,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19家存货规模同比增高。今年到目前为止,行业的库存危机基本没有缓和迹象。白酒企业之下,更多的库存,积压在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华致酒行作为行业首屈一指的经销商,截至2022年底,其存货规模高达34.29亿元,占其总资产的40%以上。到2023年9月底,占比仍高达37.77%。库存压力之下,经销商们为了获取现金流,不得不降价出货,白酒行业的价格倒挂出现。上半年,除了贵州茅台,其他品牌都未能幸免。只要白酒行业的整体库存危机不解除,作为行业晴雨表的华致酒行,业绩便难以恢复。华致酒行的长痛在于,白酒大厂们的直营化。就产量而言,白酒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时代。2022年,我国白酒产量671.24万千升,同比下降5.58%;2023年1-6月,继续下降14.8%至209.7万千升。产量不断下降,高端化也进入瓶颈期,白酒大厂们如何继续提升业绩?直营化应运而生。2022年5月上线的i茅台,成为贵州茅台直营化的主要抓手。毕竟,969元卖给经销商的茅台酒,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价格是1499元。截至今年6月底,i茅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4200万。去年,i茅台实现销售收入118.8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148.71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APP。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大厂们,也都在通过专门店、电商等渠道推进直营化,只是规模尚且还不如茅台。一旦强势的白酒大品牌们将直营化作为接下来的主攻方向,那么,对华致酒行等白酒销售渠道,就将是长期的利空。所以,无论是华致酒行还是酒仙网,这些相对强势的渠道商们,都在推自己的白酒产品,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行业的话语权。珍酒李渡向上,华致酒行向下,体现的正是白酒市场两大商业模式的分野。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网红直播,神仙们打架

这个双11,注定不平静。往年的这个时间,各平台之间,为了吸引流量,使尽浑身解数。今年,各大头部主播站到了战场的最前沿,吸引用户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当主播们神仙打架的时候,谁是受害者?谁又是真正的受益人?抢流量在一众头部网红中,辛巴是最喜欢“惹事”的那一个。怼竞争对手、怼平台,这一次,他连自己的客户也没放过。在今年这个竞争格外激烈的双11,各个平台的头部网红们之间的竞争,似乎比平台与平台之间更为白热化。都想使出一招杀手锏,将更多用户勾引到自己的直播间。辛巴拿出的杀招,是将慕思寝具打到地板价。众所周知,慕思在寝具行业,一直致力于打造高端形象。在该品牌的各种宣传材料上,那个长相酷似乔布斯的外国老头,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传输慕思“国际大牌”的形象,着力打造“欧洲高端品牌”。在慕思股份IPO期间,就连证监会也专门针对这个洋老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最终,公司不得不老实回答,这个名叫Timothy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良品铺子退出赵一鸣,但量贩零食的战争远没有结束

投资4500万元,半年获利6000万元。对于量贩零食品牌赵一鸣的投资,良品铺子选择了快进快出。这么短时间,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也从侧面说明了,量贩零食的赛道,依旧火热。退出赵一鸣,并不意味着良品铺子放弃量贩零食赛道,其孵化的量贩零食品牌“零食顽家”已初具规模,目前聚焦湖北大本营市场,计划今年内将门店开到500家。短短三两年间,各大量贩零食品牌在资本的簇拥下,高举平价大旗,依靠加盟模式,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行业头部阵营的门店规模纷纷突破千家。即便如此,仍没有一个全国性量贩零食品牌真正确立,一场关于平价零食的战争,远没有到停火的时候。清空赵一鸣在量贩零食行业,充满着草根创业的故事,赵一鸣的创始人赵定也不例外。在入局量贩零食之前,赵定已做了十多年的炒货和零食店生意。2015年,赵定回到自己的老家江西宜春,开了一家120㎡的零食店,将自己儿子的名字“赵一鸣”打在了店铺的门头之上,开启了江西的量贩零食市场。彼时,用户购买零食的主要渠道,还是商超,量贩零食这一业态,尚未形成气候。直到最近两三年,这一主打性价比的商业模式,突然就站在了风口上。2020年,赵一鸣全面开放加盟,到2022年12月,全国门店总数突破700家。各路资本蜂拥而至,推着各大量贩零食品牌快速扩张。今年4月,赵一鸣完成了1.5亿元A轮融资,由黑蚁资本领投,良品铺子跟投。其中,良品铺子通过全资子公司广源聚亿出资4500万元,获得赵一鸣3%股权。良品铺子投资赵一鸣的逻辑很简单,两家公司同处零食行业,一个专注高端,一个主打平价,双方在产业链上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同时,量贩零食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早期进入,本身也有望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昨日,良品铺子(603719.SH)突然传出消息,子公司广源聚亿拟以1.05亿元对价,将所持赵一鸣3%股权,分别转让给上海翼嗨和厦门黑逸,退出对赵一鸣的投资,交易对手方的背后,正是黑蚁资本。一进一出仅相隔半年,良品铺子一举获得约6000万元投资收益。赵一鸣短时间内估值大增的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间,其门店数量增长了约两倍(公司官网披露为2300+),直接推动该公司的业绩增长。2022年,赵一鸣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15亿元和3844万元,今年上半年,这组数字已分别增至27.86亿元和7631万元。扶持零食顽家清空赵一鸣股权,并不意味着良品铺子放弃量贩零食这一赛道,反而会通过投资资金的回笼,继续加大对量贩零食行业的布局。在投资赵一鸣之前,良品铺子就通过全资子公司广源聚亿,下注湖北千佰味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是持有该公司27.7464%股权的单一第一大股东。千佰味成立于2022年末,主业就是运营量贩零食品牌“零食顽家”,已在湖北省内投资了数十家分子公司。因入局量贩零食的时间稍晚,零食顽家目前主要专注于湖北区域市场,今年年内的目标,是将门店数量做到500家。作为一个在零食行业深耕十余年的资深玩家,良品铺子已建成了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拥有丰富的品牌运营和线下门店拓展经验,加之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这些都可以对零食顽家进行强势赋能。良品铺子起家于线下,是当下休闲零食行业中唯一一家线上线下均衡发展的企业。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拥有线下门店3200余家,遍布全国23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过山车上的西藏发展,进退维谷的拉萨啤酒

最近的1个月,西藏发展股价坐上了过山车。9月中旬连续涨停,作为一支ST股,累计涨幅超过60%。9月下旬至今,又连续跌停,直接打回原形。原来,9月初公司招募重整投资人,市场信息纷纷扰扰,传出绯闻的对象包括西凤酒、茅台啤酒、剑南春、郎酒、习酒、百威等一众产业巨头。等投资人初步落定,失望的投机者们便开始砸盘。西藏发展是最老牌的啤酒上市公司,旗下拉萨啤酒不仅产业基础雄厚,还是与世界啤酒巨头嘉士伯合资的产物。然而,上市公司层面,受前掌舵人王承波违法违规事件影响,至今仍饱受后遗症折磨。直接拖累了拉萨啤酒的业务发展,原地踏步20多年。这不仅是产业运作失利的典型案例,也是上市公司内控失守的经典警示。重整,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全方位的挑战正在接踵而来。过山车因去年透支预期、今年增速下降等原因,2023年的夏天,罕见地缺席了啤酒行情,各大啤酒公司股价表现平淡。不过,这其中有个异类——西藏发展(000752.SZ)。很多人只知道国际啤酒巨头百威英博、嘉士伯,本土啤酒三巨头华润啤酒(00291.HK)、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000729.SZ),甚至是“炒股养家”的兰州黄河(000929.SZ),而忽略了这家偏居西藏的啤酒上市公司。西藏发展旗下拉萨啤酒厂1988年建厂,当时是全区唯一的啤酒生产企业。1997年,拉萨啤酒上市,成为仅次于青岛啤酒(600600.SH)的老牌啤酒上市公司。从9月11日到9月21日,*ST西发连续9个工作日涨停(5%),9月22日也大涨了4.55%,接近涨停。10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60%。这已经超出了啤酒行情的范畴,而拥有了那么一丝“韭”味。原来,西藏发展的重整,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年7月24日,经债权人申请,拉萨中院决定对公司进行预重整,次日指定上海律所锦天城为临时管理人,9月9日开始公开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接连否认西凤酒、茅台啤酒、剑南春、郎酒、习酒、百威等企业与之接洽的消息。这种操作,在A股市场的过往中可太常见了。不过,依然挡不住投机者们的高亢热情,股价暴涨。几天之后,打脸便来得恰如其时。9月27日,西藏发展披露预重整进展,共有5家意向投资人提交材料,其中有2家缴纳保证金符合重整投资条件。最终,西藏盛邦发展有限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体为正选投资人,四川恒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体为备选投资人。盛邦发展正是西藏发展实际控制人罗希旗下的另一家公司;恒溱网络名不见经传,大概率是一家品牌运营类公司。那些传言中的白酒和啤酒巨头们,“果然”没来。股价的崩溃,已经提前到来。从9月25日开始,*ST西发连续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直接打回一个月前的原形。割裂西藏发展的重整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在啤酒行情整体回暖的背景下,拉萨啤酒的基本面,其实颇有亮点。2023年上半年,西藏发展子公司拉萨啤酒营业收入1.47亿元,净利润2517.36万元。这一业绩水平,虽然无法与啤酒巨头们相提并论,但主营业务经营状况优于兰州黄河和惠泉啤酒(600573.SH)。毕竟,拉萨啤酒曾经也是世界啤酒巨头嘉士伯布局中国市场的重要支点之一。2004年,嘉士伯中国入股拉萨啤酒,与西藏发展各持股50%。不过,拉萨啤酒仍然由西藏发展掌控,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旗下核心资产仍然具备投资价值。但是,西藏发展这家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的20多年,却是跌宕起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前掌舵人王承波,利用职务之便,操纵上市公司无偿对外提供资金,致使上市公司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犯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被判入狱五年。此后,西藏发展跌跌撞撞,新的掌舵人罗希辗转腾挪,公司还是没能彻底解决各种后遗症。借款诉讼、合同纠纷、资金占用、账户冻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再加上年报“非标”,西藏发展披星戴帽多年。因内控问题,上市公司还与合作方嘉士伯,因拉萨啤酒的分红问题对簿公堂。2017年-2018年度,拉萨啤酒支付给少数股东的股利共2.85亿元,但嘉士伯实际上只在2018年初收到1.9亿元。另外的0.95亿元去了哪里?这件事不仅引发了嘉士伯中国的质询,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西藏发展掌控的拉萨啤酒,让合作方太失望了。再加上嘉士伯近年开始对其中国资产进行重组,以上市公司重庆啤酒作为主要的啤酒资产运作平台,便萌生了套现退出的想法。2021年,嘉士伯计划将所持拉萨啤酒股权作价5亿元转让给金脉青枫,因故未能达成。今年3月,嘉士伯拟将其持有的拉萨啤酒股权转让给道合实业,西藏发展未行使优先受让权,也未进行公告,只是回函对转让事宜表示反对,并拒不配合受让方办理工商登记,目前已被嘉士伯与道合实业起诉。内忧外患,纠葛不断,看来,西藏发展真的到了不得不重整的时候。窗口期2022年以来,啤酒成为整个酒类市场“最靓的仔”,2022年开始产量止跌回升,同比增长1.1%,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再加上这几年啤酒行业的高端化稳步推进,整个行业的价值提升非常明显。对于西藏发展而言,尽管重整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那也只是,九九八十一难刚刚开了个头。哪怕众多“王承波后遗症”能够在罗希的领衔下一一化解,回到啤酒主营业务的运作上,拉萨啤酒,复兴的机会有多大?拉萨啤酒是典型的区域性啤酒品牌,生产、销售及其品牌影响力,都局限在西藏地区。啤酒是典型的受制于销售半径的品类,这些年行业罐装率提高,也没能根本改变这一行业规则。拉萨啤酒所在地,天然地与东部主流啤酒消费市场隔离,增长的空间相当有限。况且,近年西藏发展自身勉力维持,拉萨啤酒已经掉队太远。长期以来,拉萨啤酒都只有两款基础产品,普通瓶装啤酒628ml*12瓶、绿色易拉罐听装啤酒355ml*24听。2022年才针对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推出高端化、年轻化的“3650”系列,完全没有跟上行业发展趋势。之所以这家啤酒公司仍然能实现还不错的销售和盈利,主要也是因为偏居西藏,竞争压力小得多。西藏发展如果想要在啤酒业务上实现突破,只能异地建厂,凭借独特的风味,借助新零售渠道,抓住这一轮啤酒行业的新周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行业的挤压式增长和结构性繁荣持续,这种战略级的机会正在渐渐远去。留给西藏发展的窗口期已经不长了。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华人健康并购不止

上市半年,华人健康就砸下数亿真金白银,马不停蹄地跑马圈地。按照公司的战略,既要深耕安徽本土市场,也要聚焦华东,扎根长三角地区。如若完成对舟山里肯、嘉兴老百姓的并购,公司将正式涉足浙江医药零售市场,逐渐完成华东市场的拼图。不过,随着公司不断扩张,零售半径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不尽早提升盈利能力,扩张反倒会拖累企业。连锁药房行业自2015年掀起并购大战后,格局已经初定。头部企业割据一方,华人健康想要拿到更多市场份额,面临较大挑战。在加速扩张之外,公司更需要在扩张和盈利之间作出平衡。停不下来的扩张华人健康的省外并购,远没有在大本营安徽省内那么顺风顺水,自7月中旬披露拟收购舟山里肯60%股权、嘉兴老百姓70%股权之后,至今还在推进之中。据10月8日公告披露,目前交易方案仍需进一步论证和沟通协商,尚需履行内外部相关决策和审批程序。为了锁定这两笔交易,公司早在8月上旬,就分别向上述公司股权持有方支付意向金3000万元和1865万元。在浙江省舟山市和嘉兴市,舟山里肯、嘉兴老百姓均是当地头部药房企业。不过,门店规模并不大。据公开信息,舟山里肯拥有连锁药店80多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利润1050万元;嘉兴老百姓创立于2002年底,拥有50家连锁药店,还有一些保健品店及中医馆等。如若收购完成,华人健康将获得上述两家连锁药房企业的控制权,对公司未来财务和经营状况将产生积极影响。更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公司得以借此进入浙江医药零售市场。2022年,浙江省内有药店22875家,连锁率55%,还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连锁药店企业,鉴于当地人口密集和购买力,新进入者仍有机会。事实上,这不是华人健康(301408.SZ)首次外拓,自2020年开始,公司就着力向安徽省周边的江苏、河南两省拓展。截至今年6月末,已在江苏、河南分别拥有连锁药房门店31家和4家。并购提速今年3月,华人健康登陆创业板。在业内,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将医药零售、代理和终端集采三大业务全覆盖的医药流通企业。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22.80%。其中,零售业务板块收入12.38亿元,同比增长21.26%,代理业务、终端集采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52亿元、1.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03%和39.88%。涵盖连锁药房的零售业务是公司收入大头,占比7成以上,是影响公司业务规模的核心板块。截至6月底,公司零售业务板块拥有直营连锁门店1332家。上市前后,公司腰杆挺直了,发起多笔并购,虽然并购标的均在安徽省内,但接连并购,公司已是行业内一股小旋风般的存在。初步统计,今年前4个月,公司旗下的国胜大药房,马不停蹄地收购黄山新安江大药房81%股权、安徽百佳益民19%股权、寿州华仁大药房70%股权、明光济生堂大药房19%股权、金寨百草堂100%股权以及马鞍山曼迪新大药房51%股权。上述交易,公司合计支付对价2.61亿元,待交易达成,将279家零售药房门店纳入旗下。今年4月,拿下马鞍山在曼迪新大药房51%股权,是华人健康上市后祭出的一次大手笔,更是巩固安徽核心市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知道2022年末,公司在马鞍山的连锁门店仅有6家,而马鞍山曼迪新大药房门店规模170家,对公司提升市场占有率大有裨益。当然,1.95亿元的代价也着实不小。不仅收购连锁药店,公司还向上游药厂出击。今年7月初,公司拟以3.47亿元对价将江苏神华药业100%股权纳入囊中。根据公司募投计划,募资金额中的5.56亿元,将投向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即计划3年内在皖、苏、豫等地开设648家直营门店。竞争白热化连锁药房业态相对固定,虽然没有太大的突破空间,但稳定的盈利预期,是近年各大资本竞相追逐的稀缺标的。今年,不少上市药房企业已拿出开店计划。未来3年,一心堂计划开店2900家、大参林计划新建3600家、益丰药房计划新建3900家,老百姓计划2023年新增门店3000家。这四大药房为扩张新店,都下了大本钱。拿出真金白银最多的是大参林,计划投资24.93亿元开店。在大型连锁药房企业扫荡一众优质药房标的之后,中小连锁药房企业面临的压力愈演愈烈,特别是当一些行业政策落地和随着市场环境的规范,不得不加快扩张速度。在国内连锁药房行业里,华人健康千余家门店规模,顶多算一家区域性连锁企业,要想进一步做大规模,必须走出安徽,开拓其他业务条线。其实,华人健康收购江苏神华这家药企,已引起各界关注,随着连锁药店盈利能力降低,连锁药店向上游布局,几乎成了业内共识。祭出收购药厂之后,公司对投资者的回应称,一是拓展上游产业链布局,药企针对终端零售的药品研发和生产,达成产业协同。在医药行业里,制药商、中间商以及零售商等多重格局,要达到产业协同并不容易。一品红(300723.SZ)开了药店、老百姓投资了上游药企,截至目前,无论是医药代理收入,还是制药收入,在二者收入比重中占比并不大。从这一点来看,华人健康更像是找到一个业务增长点。连锁药房行业在2015年以来发起的并购大战后,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国内各大地区龙盘虎踞。如今,并购成本、管理成本大增,以至于连锁药房企业盈利能力并不高。据浙商证券数据,2018年到2022年,国内头部连锁药房净利率区间2%至8%。这一时期,华人健康净利率在1.8%至5%之间频繁浮动。
2023年10月10日
美食

谁能一统千亿复合调味料江湖?

打工人心里一直有个难解之谜——为什么连锁餐饮越来越多,有镬气的小炒却越来越少?大概五六年前,街边小炒餐饮店鳞次栉比,大家近乎一致地相信,小炒生意一直会热气腾腾。物换星移几度秋,连锁餐饮和预制菜快速取代小炒店,开始走上前台。连锁餐饮和预制菜得以迅速流行,复合调味品功不可没。它颠覆了以往烹饪菜肴时多次投放调料的习惯,只用一个料包就能轻松搞定一道菜,方便、快捷、标准化。在家庭端同样如此,以往做一份红烧肉,盐、酱油、糖等各种基础调味料齐齐登场,现在挤开一个红烧肉酱汁料包,成菜后可与餐馆打成平手。如今,国内20多家调味品上市企业,几乎都推出了复合调味产品。不仅有味精、鸡精,还有火锅底料、葱油、各种酱汁及调味酱等蜂拥而至。靠卖味精,梅花生物年入百亿;颐海国际供应火锅底料,成就了海底捞火锅第一股;专为B端供应复合酱汁的日辰股份,产品已超千种。和酱油大战一样,这场细分领域的鏖战同样残酷,参与者有传统调味品巨头,也有新兴品牌及业外资本。时至今日,这场战争还远没有走到终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大吃小,强吞弱的游戏。潮起复合调味品颠覆调味料的使用,也就在最近几年。一直以来,国内调味品市场基本由酱油醋盐等基础调味料,以及味精、鸡精、十三香等复合调味料产品把持。事实上,复合调味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1982年,天津调味品研究所研发出首款中式菜肴复合调味品,并率先冠以“复合调味品”之名。同时,国内出现自主研发的复合调味品——肉骨膏粉。可是,这些产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市场热宠,被冷落在厨房一角。直至上世纪90年代,龟甲万、雀巢(太太乐)和味好美等外资调味品品牌相继进入国内,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才开始起步。与此同时,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实现国产化,为国产复合调味品奠定了原料基础。但那一时期,还是味精横霸南北的时代。梅花生物(600873.SH)、莲花健康等一大批味精企业崛起,产品家喻户晓。多年后人们对调味品的诉求升级,才有了鸡精、蘑菇精这类看似比味精更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出现。当时,以豆酱、蚕豆酱为主要原料的复合调味酱产品实现工业化,复合调味品领域的产品阵营愈发丰富。这里必须要提一下调味酱的顶流老干妈、复合香辛粉的杰出代表王守义十三香,二者从不寻求上市,在细分领域闷声发财。以酱油、醋及盐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基础调味料产品,以提鲜增味为主的味精、鸡精以及十三香、调味酱等为第二代调味料产品,两代调味品共存的局面维持至今。直至2007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调味品分类》标准的出台,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才得以提速。奔涌味精曾在上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培育了梅花生物、莲花健康等一众企业。味精产品的工业合成特征,一度被妖魔化。在人们日益提升的健康意识里,工业合成产品与安全健康背道而驰。的确如此,吃了口干舌燥是能亲身体味到的最直接感受。谈味精色变,导致市场对这一产品的需求大幅下挫。2013年,中国市场味精消费量尚有114.6万吨,到了2018年,仅89万吨。据欧睿国际预计,今年国内市场味精消费量约77万吨。复合调味料产品的兴起,挤压了味精企业的生存空间,一眼都能望见天花板。以莲花健康(600186.SH)为例,2020年至2022年,其味精销量分别为11.76万吨、11.86万吨和12.05万吨,增长基本停滞。加之前些天收购自嗨锅折戟,这家老牌味精企业的转型之路,依然迷茫。相比之下,梅花生物早已从味精业务破圈,延伸至饲料赖氨酸、苏氨酸和医用赖氨酸业务,味精业务已屈居第二。即便如此,味精业务年收入规模也有百亿。随着复合调味品被广泛应用,各大调味品企业紧追不舍,味精行业前途渺茫。一方面,调味品厂商寻求成长性业务,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升级,特别是餐饮的扩张需求,复合调味品用武之地广阔。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颐海国际(01579.HK)。它靠火锅底料起家,是海底捞(06862.HK)火锅底料的最大供应商,后拆分上市。背靠海底捞,颐海国际成为国内火锅底料行业里的头部企业之一,年收入61.47亿元(2022年)。同样,一到腊月,在菜市场拉横幅的好人家香肠调味料,一站式解决灌香肠的痛点,背后的天味食品(603317.SH)靠好人家成名。当然这家企业的产品不止于此,还有调味酱、火锅底料等,积极向B端渗透。日辰股份(603755.SH)2001年创立,专注为下游食品加工商和餐饮连锁渠道提供酱汁、裹粉、裹浆等复合调味料产品。其下游客户中,既有正大食品和圣农发展等食品加工商,也有味千拉面、呷哺呷哺、鱼酷等连锁餐饮。与此同时,公司2009年创建品牌“味之物语”,满足C端家庭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中式小炒系列、小龙虾以及烧烤酱等系列。格局复合调味品的发展,给予外界十分诱人的想象。据公开数据,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432亿元,增至2021年的15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9%,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97亿元。这还远远不够。国外复合调味品产品渗透率为70%左右,国内仅为26%,国内人均复合调味品支出2021年为15.4美元,仅为美国、日本的约10%,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站在庞大的新兴市场面前,到底是跟,还是不跟?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603288.SH)直接打出了明牌。2021年,公司一口气地推出了各种复合调味品。其中,有主打番茄的9种火锅底料,还有焖锅酱、小炒酱等7个中式复合调味品。海天味业的自信在于,庞大渠道网络和品牌优势,产品不愁卖不掉。不过,在2022年年报中,并未单独披露这一产品销售情况。这些匆忙涉足的调味品头部企业,其复合调味品的市场教育成本较高,导致扩张周期延长,困局暂时难解。与海天味业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中炬高新、千禾味业(603027.SH)以及太太乐。中炬高新推出菌汤、牛油等火锅底料;千禾味业上架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5款中式复合调味料;太太乐推出5款口味的复合调味料,都存在与海天类似的问题,后市发展又会如何?传统调味品企业跟风,业外资本同样摩拳擦掌,就连榨菜巨头涪陵榨菜、粮油巨头金龙鱼(300999.SZ),以及肉制品巨头双汇发展,也相继进入了复和调味料战局。在涉足全新品类时,品牌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前期几乎固化的品牌形象,譬如海天的酱油、太太乐的鸡精,早已深入人心,如何做好复合调味品市场教育,形成新的品牌认知?在如今的复合调味品领域里,市场表现最好、热度较高的,主要以火锅底料、酸菜鱼调料的川味调味品为主,已在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中占据头筹。据公开数据,川味调味品2021年年销售过亿的数十家,大部分位于川渝两地,两地年销10亿元级的企业,就有天味食品、颐海国际、红九九和吉香居等。其中,天味食品、颐海国际两家企业,一半收入均来自于火锅底料,可以说势均力敌。近年,两家企业大量投入开展营销活动,川味复合调味料一哥的地位,已争得你死我活。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海天味业扛下所有,成就了同行

海天味业一下打翻了酱坛子,交出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的半年度成绩单,亲手终结上市以来的高增长之路。时下,公司面临多重压力,渠道库存、主力产品增长乏力,以及经销大换血,外界疑虑重重。接下来将怎么办?在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庞康称,将继续重视降低和优化经销商库存水平。公司倚重的B端餐饮,还没有完全恢复,回归到平稳有序,还需要时间和耐心。结束高增长经过9年高速狂奔之后,海天味业(603288.SH)挨到了当头一棒。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66亿元、归母净利润30.9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19%和8.76%。尤其是二季度,公司倍感市场的残酷,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34%、11.74%。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双下降,为上市以来同期罕见,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按照公司的解释,餐饮行业逐步恢复尚需时间、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部分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总体而言,经营环境不太乐观。据中金公司数据,海天味业6成收入来自餐馆端。尽管目前餐饮行业的烟火气已逐渐回升,仍面临较大生存压力。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企业被吊销和注销数量合计接近50万家。当然,海天味业业绩增速下滑并不是现在才出现。自2014年上市之后,就呈现出波动局面,总体一路走低。营业收入增速从2014年的16.85%一路降至2022年的2.42%,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从30.12%降至-7.09%。“酱油茅”高增长戛然而止,友商们却是柳暗花明。今年1-6月,中炬高新、千禾味业以及加加食品等均出现业绩增长的势头。其中,千禾味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89%、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115.94%。去年,海天味业在海克斯科技和双标事件中,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品牌形象大毁,成就了千禾味业等同行们的零添加。三驾“马车”失速海天味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代中期的佛山酱园。新中国成立之后,佛山当地25家古酱园重组成立海天酱油厂,即海天味业的前身。2014年,公司上市之时,正值国内消费升级机遇。公司扩增酱油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获得业绩暴增的喜人局面。短板也逐渐显现,高端化不足、零添加产品滞后等,反倒让公司焦糖色产品原供应商千禾味业弯道超车。在餐饮渠道饱和竞争之下,面向C端用户的市场成为各大调味品企业争夺的重点。当下,中国居民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去年海天味业的双标事件,倒逼行业从业者进行产业升级,零添加酱油等产品,迅速成为风口。千禾味业从四川小城眉山发力全国,在购买力较强的华东市场攻城掠寨。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2年,千禾味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速21.4%,同期,海天味业仅为8.8%。海天味业降速,主要是主力产品增长乏力。酱油、调味酱和蚝油,是公司三大主力,收入总和在2021年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3.86亿元,占公司收入的85.54%,被称作拉动公司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之后不久,这三驾马车明显拉不动了。2022年,三大产品收入合计208.62亿元,较上年微降2.45%。细分来看,酱油、调味酱、蚝油,较上年分别下降2.30%、3.07%和2.54%。今年上半年,这一颓势继续扩大,酱油产品收入67.9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28%;调味酱实现收入13.37亿元,下降5.96%;蚝油业务收入下降0.53%至21.97亿元。今年1-6月,公司调味品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20.88亿元,同比下降4.74%。在消费品行业都在重注线上之时,海天味业仍重度依赖线下渠道,今年上半年,线下渠道对营收的贡献高达96.12%。可由于线下经销商数量大减、餐饮行业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公司线下渠道收入同比下降4.39%。经销商大换血截至6月底,海天味业拥有6756家经销商,期内,减少834家经销商,新增427家,净减少416家。东部、南部、中部、北部及西部五大区域,经销商减少均在百家以上,其中北部减少多达247家。随着经销商的减少,上述五大市场区域收入全线下降。公司重点市场——东部、南部及北部区域降幅位列前三,分别下降6.47%、7.81%和8.31%。酱油卖不动,不仅影响了公司收入,更动摇了经销商们的军心。在昨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庞康承认渠道库存有一定下降,且仍面临压力,其表示将继续重视降低和优化经销商库存水平,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在当前的情况之下,经销商们的预期减弱,已经不敢贸然进货了。今年上半年末,海天味业合同负债为19.50亿元,较上年同期大降33.85%。公司指出,这主要是上年末经销商提前备货打款,导致年初预收账款较大,本期未能恢复常态。此前3年,公司经销商大换血就已是常态。2020年-2022年,分别减少433家、645家和1191家。同期,净增1245家、379家和-258家。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海天味业优化经销商,是为稳定价格体系而采取的措施,短期内对公司收入造成影响不可避免。
2023年9月1日
其他

博纳影业的大招放完了吗?

上市即亏损的魔咒,在博纳影业身上也得到了应验。继2022年全年亏损之后,今年上半年,公司交出了一份表现更差的成绩单。过去几年,博纳影业押注主旋律商业大片,在惨淡的电影行业一枝独秀。当手里的“王炸”全部打出去后,即陷入到了阶段性的产品真空期。电影市场就是这样,一部大片可以成就一家公司,可一旦投资失误,就会造成业绩垮塌。博纳影业也不能免俗。亏损扩大苦熬5年终于回A,但博纳影业(001330.SZ)交出的成绩单,没有让A股投资者们感到满意。继2022年全年亏损后,今年上半年,公司再一次交出了更差的期中考试成绩。昨日,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0亿元、归母净利润-2.65亿元,分别同比下滑42.31%和212.22%,扣非净利润亏损额更是高达4.41亿元,同比下滑389.85%。公司业绩惨降的主要原因,是主业电影投资和发行业务表现不佳。今年上半年,公司电影投资业务仅实现收入不到2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的6.20亿元相比,降幅超过96%。博纳影业的发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公司主控或参投的影片,这两项业务之间,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上半年,公司发行业务实现收入2.94亿元,同比下滑58.85%。好在,公司影院业务随着大盘的飘红,实现了大幅增长,收入从去年上半年的3.37亿元增至5.88亿元。经历了过去3年市场“极寒”,今年外部环境终于得到了改善,电影行业摩拳擦掌,希望能快速将损失找补回来。从今年春节档开始,电影市场就表现出了强势复苏的迹象。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影总票房262.71亿元,同比增长52.91%,已恢复至2019年的84.29%;观影总人次6.01亿,同比增长51.76%,恢复至2019年的74.85%。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199.44亿元,市场份额达75.92%。可是,博纳影业没有吃到第一波市场复苏的红利。上半年,公司共上映4部影片,主控主投《无名》《别叫我“赌神”》,参投影片《《风再起时》和《长空之王》,总共才实现票房18.66
2023年9月1日
其他

来伊份急需业绩解药

为了提振业绩,来伊份什么都想卖。继在门店卖白酒之后,最近,又开始卖咖啡。通过咖啡引流,也并非奇招,很多同行都在这么干。公司已夸下海口,计划今年底,将咖啡店中店扩增至千家。随着零食市场增速放缓,量贩零食店在资本助推下,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休闲零食的赛道竞争更加激烈,来伊份四面出击,寻求新增长点。但是,效果暂时仍不理想。业绩腰斩和45天前业绩预告的一模一样,来伊份(603777.SH)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继续疲软。1-6月,实现营业收入21.10亿元,归母净利润0.5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75%和50.79%,扣非净利润降幅超过65%。是什么导致业绩拉胯?公司解释,主要来自于特定渠道收入下降的影响。尤其是,上海区域特定渠道团购业务收入减少70.17%,成为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所谓特定渠道业务,就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集中采购业务。2022年上半年,众所周知的特殊状况,来伊份成为上海保供单位,特渠业务收入达2.88亿元,随着生活秩序回归正常,该收入旋即大降。今年以来,消费市场逐步复苏,一众休闲零食企业纷纷重回增长。上半年,劲仔食品、甘源食品以及盐津铺子,业绩分别增长49.07%、34.57%和90.69%。公司惨淡的业绩,在一众休闲零食企业中,显得较为突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伊份的业绩恶化早有征兆。201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4.42%,之后5年,营业收入基本保持个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更是亏多盈少。2020年更是巨亏1.05亿元,为上市以来最高亏损纪录。与业绩下降同时到来的,是股价的下跌。尽管,昨日公司在披露半年报的同时,抛出3500万元-7000万元股份回购方案,仍未能阻挡股价下跌。昨日报收14.09元/股,微跌0.28%,总市值47.42亿元,距离今年6月最高市值已经蒸发近3成。从领跑到掉队来伊份是名副其实的零食第一股,曾依靠直营开店模式,领跑休闲零食行业。随着高光褪去,公司经营与发展平平无奇,盈利水平一降再降。2018年到2021年,公司毛利率尽管均维持在40%以上,但净利率均低于1%。2020年净利率为负,为-1.62%。直至去年,净利率才升至2.33%,低于盐津铺子、劲仔食品及良品铺子等企业。渠道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公司陷入盈利困境的重要因素。相比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零食企业的全渠道经营策略,来伊份更侧重于线下门店。在其门店结构中,近6成为直营门店、4成为加盟门店,且主要集中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所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始终居高不下,占营业收入约4成。仅此两项支出,就基本将公司的毛利消耗殆尽。早在2017年,公司就曾抛出计划,店规模要在2023年达到1万家。事实上,今年6月末,公司门店规模只有3663家,较年初仅净增41家。来伊份已将万店计划延迟至3年后,届时能否实现,只有天知道。解药何在?其实,来自成本端的困扰,来伊份早已看到,近年公司向非零食业务拓展,试图寻找缓解业绩焦虑的良药。此前,公司相继染指酱酒、气泡水以及美妆、粮油等产品,今年7月,又官宣推出咖啡品牌“来咖”,在各个领域不断试探。据中报,除了休闲零食之外,公司已推出锁鲜产品、生鲜、水果、咖啡、茶饮、代餐类食品、IP衍生品等商品。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把零食专卖店已开成了便利店。不过,外行跨行拓展业务,没有相关产业基础,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以白酒为例,公司2018年底注册成立上海醉爱酒业(持股92.99%),专营酱酒产品。2021年到2022年,分别实现收入857.19万元、561.39万元。今年上半年,仅实现收入408.16万元。可以说,白酒业务在公司收入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卖酒如此惨淡,卖咖啡又会怎样?按照公司计划,来咖主要在来伊份门店开设店中店,已登陆江浙沪地区400多家门店,预计年内增至800到1000家。现制咖啡产品的成瘾性、便利性,固然可以给门店带来人流,但公司门店集中的华东地区,同样是咖啡品牌的必争之地,竞争更加激烈。四处突围,不断蹭热点,来伊份频频出圈。无论是2021年做白酒,还是今年新增ChatGPT概念等,都曾在短期拉动公司股价大涨,随后便迅速回落,涨了个寂寞。
2023年8月3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直播带货的铠甲与软肋

2021年才开始直播带货的东方甄选,凭借俞敏洪和董宇辉等人的卖力吆喝,一年卖货100亿元,帮公司创造了近10亿元的净利润。交个朋友控股和遥望科技,旗下直播带货业务,也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那些直播带货领域更赚钱的一线公司,则更多地存在于财富神话中:疯狂小杨哥背后的三只羊,动辄拿出亿元现金买楼;薇娅不在江湖,但江湖传说从来都没停过,谦寻悄然成长为资本系,投资了几家上市公司;李佳琦所在的美腕和辛有志的辛选,去年GMV都超过600亿元,预计净利润都在几十亿元以上。直播带货,超强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它坚硬的认知铠甲。它来自这个特殊行业的流量化、中心化、标签化。同时,它们也催生了铠甲之下的不确定性软肋。在这个动荡的行业中,谁知道直播带货这股风能刮多久?直播带货公司们不仅要面对规模对单一主播的依赖,还要时时提防平台们对流量的把控,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直播带货到底有多赚钱?这几年,大众所能接触到的最吸金的赛道,非直播带货莫属。一个人的发展,既要看个人奋斗,还要看时代进程。如果不是直播带货,来自安徽六安的大杨哥小杨哥可能还在厂里打螺丝,薇娅和李佳琦,可能还在干着最初级的销售,一个卖女装、一个卖化妆品。短短几年时间,通过直播带货,仅“疯狂小杨哥”这一个账号,就积累过亿粉丝量,薇娅自成资本系,投资了几家上市公司,罗永浩还清了数亿元债务,上演了现实版的“真还传”。大家都知道直播带货赚钱,那么,头部公司的大主播们,到底有多吸金?2023年,随着遥望科技、东方甄选完成更名,交个朋友借壳上市,直播带货公司在资本市场初步集结完毕,让大家可以一窥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截至今年5月底的2023财年,在俞敏洪、董宇辉的带动下,东方甄选(01797.HK)抖音粉丝总量达到4180万,全年GMV100亿元,抖音订单总量1.36亿单。整个财年,东方甄选电商业务收入38.81亿元,毛利14.83亿元;公司净利润9.71亿元,绝大部分由电商业务贡献。在K12及学前教育业务因故被终止之后,公司在黑暗中踟蹰数月,2021年跨入直播带货,终于寻求到了第二曲线,从“新东方在线”变更为“东方甄选”。罗永浩背后的交个朋友控股(01450.HK),运营数据与东方甄选相当,抖音粉丝总量超过4000万,2023年1-6月GMV50亿元,但货币化率偏低,今年上半年该板块收入不到4个亿,毛利两个多亿,公司整体净利润仅有4325万元。相比于东方甄选和交个朋友的增长趋势,更早上市的直播带货公司遥望科技(002291.SZ),则展现出了业务颓势。2023年上半年,公司GMV60亿元,同比增长9%;旗下负责直播及相关业务的子公司杭州遥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12.56%——尽管业绩有所下滑,仍然是上市公司的业务支柱,否则,遥望科技的亏损可能会更严重。当然,东方甄选、交个朋友控股、遥望科技,其实都只是直播带货行业的二线玩家。真正的头部玩家,是李佳琦所在的美腕和辛有志领衔的辛选,两家公司2022年GMV分别为650亿元和600亿元。失去头部主播薇娅的谦寻,通过培育其他主播,去年拿下60多亿GMV,仍能稳居第二梯队。按东方甄选、遥望科技的电商货币化率估算,美腕和辛选的净利润都高达数十亿元。所以,前段时间直播带货公司在各地买楼的新闻,接连冲上热搜。小杨哥斥资1个亿,在合肥买楼,谦寻斥资2200万在杭州拿地,网红雪梨所在的宸帆电商,则选择与绿城签约,代建总部。直播挤压传统电商就像当下的直播电商抖音、快手、淘宝直播,脱胎于传统电商淘宝、天猫、京东一样,直播带货行业,与此前的电商代运营行业,也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2011年,冯敏创办淘宝女装品牌“莉贝琳”,当时,他聘请了一位品牌模特,名叫张大奕。3年后,冯敏和张大奕合作推出网红路线的女装淘宝店“吾欢喜的衣橱”,越做越大,成为网红带货的早期标杆。当时,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了。2016年6月,网红张大奕直播首秀,观看人数超过41万,成交额近2000万,直播电商初露锋芒。年底,李佳琦参加淘宝直播的比赛,脱颖而出,签约美腕成为一名美妆达人,“直播带货一哥”起步。次年,淘宝直播加大了直播带货的推广力度。2017年10月薇娅的一场直播,5小时带货7000万元,一举奠定“直播带货一姐”的江湖地位。当时,快手、抖音相继崛起,纷纷将直播电商作为重要的流量变现出口,助推了直播带货氛围的形成。2017年,辛有志在快手初尝直播带货果实后创立辛选;2019年,抖音搞笑短视频博主“疯狂小杨哥”转型直播带货,两年后成立专属MCN机构。从2019年开始,直播带货开始爆发式增长,2020年之后的特殊市场环境,更是助推了这股热潮。相对而言,交个朋友控股和东方甄选,则是被动入局。2020年初,罗永浩为了还债,开始直播带货;新东方在线的在线教育业务遭遇政策限制,2021年俞敏洪、董宇辉等人开始转型直播带货。在直播带货的推动下,直播电商这种新模式,正在挤压传统电商的规模。2018年,快手电商交易总额不到1亿元,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至591亿元、3812亿元、6800亿元、9012亿元,2023年上半年达到4902亿元,今年突破1万亿元应该是板上钉钉。抖音电商2022年GMV为1.41万亿元,2023年的目标是3万亿。而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进入了自己的增长瓶颈;拼多多若不是海外市场相对成功,恐怕现在的局面也是一样。与此同时,直播带货公司们,也正在完成对上一代电商代运营公司们的替代,宝尊电商、丽人丽妆等,不得不重新寻找业务方向。上一代电商产业链,是以商品为中心;在直播电商的模式下,新的电商产业,以流量为中心。电商代运营公司们,处在平台和品牌之间的夹缝中,话语权微弱;直播电商时代,更注重大主播个人IP的加持,他们不仅可以影响流量的方向,还可以左右供应链的整合。流量化、中心化、标签化流量化、中心化、标签化成为直播带货崛起的重要原因。不过,此之蜜糖,彼之砒霜。这些特征,也造成了直播带货的软肋。互联网用户增速整体下滑,短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的直播用户增速下滑,会直接影响到直播电商的GMV增长。快手GMV增速下滑的趋势较为明显;抖音的数据更为庞大,但规律大致如此。更为关键的是,流量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主播和运营公司而言,这就是最大的风险。毕竟,抖音再香,也是他乡;快手再快,不如变化快。之前,辛有志与快手的龃龉,就曾让这个曾经的快手带货一哥暂别直播带货江湖。今年7月,东方甄选抖音直播间被关停数日,震惊业界。毕竟,东方甄选对抖音的依赖非常之深,绝大部分GMV和订单出自这里。东方甄选随即推广自有APP,并开始谋划入主淘宝直播。8月29日,东方甄选淘宝直播首秀,开播一小时,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在线人数突破210万。事实上,直播带货公司跨平台发展,并非孤例。今年618,交个朋友入主京东直播,成为继遥望科技之后,第二个成功布局三大电商平台的头部MCN机构。直播带货公司们带着大主播在各大平台之间切换,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仍然只是在存量分配的问题上纵横捭阖,无法解决流量增长枯竭的根本问题。在这样的行业生态中,压力不止存在于平台层面,对于大型直播带货公司而言,对单一主播的依赖问题,也普遍存在。主播塌房,合作终止,产品问题,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已经饱受伤害的谦寻,2021年GMV达到500亿元,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当年底,薇娅事件爆发,公司业务遭遇暴击,尽管几个小号顶上继续直播带货,2022年的GMV也缩水了接近九成。交个朋友控股借壳上市时,罗永浩几乎隐身,毕竟,他的重心仍然是自己的创业项目,参与直播带货的频率也大降。灵魂人物淡出,对这家公司业务的影响,正在一步步显现。就连一帮老师转型直播带货,因此风评最佳的东方甄选,也曾数次遭遇产品争议。其他公司更是状况频发。在传统电商时代,遭遇了产品问题,退货、赔偿就可以平息事件。但是,在直播电商时代,产品、服务往往会与主播本人、直播带货公司关联,形成巨大的舆论冲击力。最近,在快手上揭露“科技与狠活”的辛吉飞,被王海团队举报骆驼奶是科技与狠活。接下来,到底是王海踢到铁板,还是打假网红人设崩塌,且得让子弹飞一会儿。面对种种潜在风险,直播带货行业怎么办?交个朋友正在像谦寻和辛选那样,批量培育各个品类的网红主播。与之相对,东方甄选将重点放在了纵向深入上。东方甄选力推自有商品,不仅在供应链环节投资,还在销售环节以自有商品为主。截至2023年5月底,自营产品SKU已经超过120个;2023年财年电商板块收入39亿元,其中自营产品收入26亿元。这种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布局供应链加强品控,借此,亦可以提高盈利能力。东方甄选也一直在强调,公司并非简单的直播带货公司,也不是普通的MCN。将来,它或许会成为一家品牌公司,直播电商只是它的渠道之一。交个朋友控股与遥望科技,则是在极力多元化。交个朋友围绕直播电商上下游,发展出了MCN服务、自有品牌孵化、供应链服务、直播培训学校以及海外电商等业务;遥望科技则借助老牌女鞋上市公司的底子,拓展互联网广告、品牌管理等业务。其实,直播带货行业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股风,持续不了多久。大家能做的,无非就是在风口还在的时候,尽可能站上去。毕竟,资本永不眠,产业的升级与更迭,永远不会停息。
2023年8月31日
经济

低调“宛西系”,压力转到二代孙锋

今年上半年,仲景食品业绩大增,除了产品结构优化和销售增长,控制费用支出,也给企业盈利带来积极影响。正值这个当口,为孙耀志正式交班创造了良好氛围,也给刚刚接过帅印的儿子孙锋,带来不小的压力。他已是同时执掌宛西系3家核心企业的掌门人,又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业绩大增中国辣酱江湖里,老干妈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奠定头部地位,仲景食品(300908.SZ)作为后来者,在业绩上表现出来的强劲增长,也是羡煞旁人。8月7日,公司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4.60亿元、8955.3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37%和41.84%;扣非净利润8379.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54%。随着消费市场逐渐回暖,酱类以及复合调味料的消费量提升,拉动了酱类及复合调味料产品的销售增长。今年1至6月,公司调味食品销售8938.04吨,较上年同期多卖1016.28吨,同比增长12.83%;调味配料销售量1615.14吨,同比增长3.76%。其中,以香菇酱、上海葱油为代表的调味品食品业务实现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2.94%,毛利率增加3.76个百分点;以花椒系列为代表的的调味配料业务实现销售1.89亿元,同比增长6.71%,毛利率增加1.52个百分点。第一大单品香菇酱实现销售1.74亿元、花椒系列调味配料销售8974万元,均呈稳步增长;新产品上海葱油在上半年表现尤其出色,实现销售4395万元,同比增长93.41%。除上述产品销量增长和毛利率提升,推动公司业绩增长,费用控制也是对公司盈利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6168.0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2.31%。特别是广告宣传费较上年同期减少2322.47万元,同比下降70.19%,主要来自于对央视广告投入的减少。二代接班和仲景食品一样,飞龙股份(002536.SZ)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样喜人,预计归母净利润1.3亿元-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0.43%-523.57%。这为72岁的孙耀志开启交班,创造了良好氛围。孙耀志执掌这两家上市公司多年,从白手起家创业到登陆资本市场,数十年如一日,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到了交给下一代的时候。5月16日,仲景食品董事会换届,孙锋被提名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一周后,又顺利当选飞龙股份董事长。孙锋是孙耀志的长子,曾留学新西兰,远赴万里学习商业管理。2004年,孙锋结束3年海外学习,回国后先是在上海月月舒妇女用品公司担任总经理,2006年初被孙耀志召回南阳,先后出任宛西制药总经理助理、董事和总经理。直到2017年,时年42岁的孙锋,被扶上宛西制药董事长之位。宛西制药是宛西系最核心的企业。孙锋独立管理已6年,企业年收入规模已过百亿,横跨中成药制药、医药商业等7大业务板块,拥有2万多名员工,旗下拥有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以及痛经宝等百余种中成药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区域中药龙头企业。看着儿子一步步成长,孙耀志放心了。宛西资本系宛西制药、飞龙股份和仲景食品,是孙耀志控制的3大核心企业,也是宛西资本系的基本盘。构建这个资本系,孙耀志花了近40年。上世纪70年代,孙耀志当兵转业,先是被分配到内乡县地质队、后调至西峡县物资站。他被调到宛西制药厂担任政工干事,才迎来事业发展黄金期,那已是改开初期。从此,他在制药厂顺风顺水,5年后升任副厂长,1985年成为一把手。当时,制药厂势单力薄,所有资产只有35万元,没有王牌产品,35位职工等饭吃,命悬一线。上世纪80年代末,经孙耀志的努力,制药厂获得新产品痛经宝颗粒(月月舒),靠着这个拳头产品,日子才开始好转。孙耀志斥资通过央视广告背书,月月舒销售火爆。1991年销售规模突破2800万元,1993年6000万元,1996年升至8000万元。1999年,孙耀志出资808万元收购濒临破产的南阳仲景药厂,将“张仲景”品牌揽入怀中。2003年,孙耀志参与宛西制药厂改制,他成为这家企业的新主人。在参与宛西制药厂改制前后,孙耀志已斥资千万收购西泵股份(飞龙股份前身),入局汽配领域,推动公司在2011年登陆A股。看到西泵股份带来的丰厚收益,孙耀志着手将2002年成立的仲景大厨房(仲景食品前身)推向资本市场,自2015年开始4次闯关A股,终在2020年登陆创业板。自此,孙耀志构建起大健康、食品、汽配等3大业务板块,成为国内较为低调的民营资本系。在孙耀志控制的宛西资本系企业里,有职业经理人参与经营治理,不过,核心决策岗位还是由孙家人把持。孙耀志胞弟孙耀忠具体负责飞龙股份的经营管理、孙耀志之女孙杰负责上海月月舒、孙锋则一人执掌宛西制药、仲景食品和飞龙股份3家企业,形成分工、分业、不分家的家族治理局面。
2023年8月9日
其他

失落车建兴,63亿卖掉美凯龙

个人财富曾高达400亿元的富豪车建兴,在巨额债务面前,也不得不将自己耗费30多年,打造的“美凯龙家居王国”拱手让人。接盘方建发股份,已于上周四召开董事会,通过了相关议案,并同步披露收购草案。这宗A吃A交易,箭在弦上。通过出让美凯龙控制权,车建兴能回笼60多亿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不过,要想彻底从债务的泥潭中抽身,他还需要继续闪转腾挪。A吃A上周四,建发股份董事会,全票通过了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一系列议案,同时披露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预示着建发股份收购美凯龙,这一宗筹划时间已近半年的A吃A交易,迈出了重要一步。建发股份拟于6月16日,将相关议案提交临时股东大会票决。这宗交易已获得了控股股东建发集团和背后的厦门国资的支持,相信通过股东大会应是水到渠成。根据草案,建发股份和其控股子公司联发集团,将合计出资62.86亿元,购买红星控股所持美凯龙13.04亿股A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建发股份和联发集团合计持有美凯龙29.95%,实现控股,厦门国资取代车建兴,成为美凯龙实际控制人。截至今年5月31日,红星控股持有美凯龙23.02亿股,持股比例为52.86%。红星控股由车建兴与其妹车建芳分别持股92%和8%。交易完成后,红星控股仍直接和通过西藏奕盈及常州美开间接,合计持有美凯龙24.89%股权。阿里巴巴也是美凯龙的重要股东。截至今年3月末,阿里和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约9.9976%。本次交易的对价,将分两次支付,第一期57.86亿元、第二期5亿元。根据协议要求,红星控股承诺,将在股权交割后的6个月内,将所持商标号为39890566的“红星到家”商标转让予美凯龙。交割日起满一年后,红星控股、车建兴及其关联方,将不得再使用“红星美凯龙影业”、“MACALLINE
2023年6月5日
其他

81岁赵步长曲线出山,难祛步长制药“带金销售”魅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月2日,淡出步长制药长达20多年,今年已81岁的创始人赵步长,获聘为公司终身名誉董事长。在公司商誉爆雷,业绩巨亏之际,赵步长曲线再出山,难免会让外界浮想联翩。在医药界,乃至整个A股,步长制药一直以高销售费用“闻名”,特别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旗下销售代表等,更是屡屡被曝行贿医务人员。它的头顶,一直弥漫着“带金销售”的魅影。八旬赵步长再出山20多年前,赵步长就将上市公司步长制药交给了几个子女。如今,已81岁高龄的他,突然再次高调出现在市场的聚光灯下。3月2日,步长制药(603858.H)披露,董事会已通过决议,同意聘任赵步长为公司终身名誉董事长。公告表示,赵步长是公司的核心领军人物,为公司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有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次获聘,不享受董事相关权利,不承担董事相关义务,将继续为公司未来发展贡献力量、保驾护航。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当老一辈的创业者到龄退位时,公司出于对他们过往贡献的尊重,给一个名誉董事长的头衔,让他们继续为公司贡献光和热,本很常见。前几天,同为中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退居二线,也是这样一番操作。所不同的是,赵步长已从上市公司淡出太久,此番突然接受名誉董事长的聘任,究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怎样的信号?目前,步长制药主要由赵步长的三个子女赵涛、赵超和赵菁把持,3人的年龄都已超过50岁,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副董事长。早在2001年,赵涛和赵超兄弟二人,就已进入公司核心管理层,都已在公司一二把手的位置上坐了长达22年。二人的妹妹赵菁,于2012年担任公司董事,5年后就任副董事长。可以这样说,虽然赵步长创立了步长制药,但公司做大,主要是在二代手中完成。据当年的招股书披露,从2011年开始,赵步长在上市公司的身份就只是顾问。步长制药的控股股东为步长(香港),赵涛通过步长(香港)、首诚国际,合计间接持有上市公司51.87%股权,其配偶赵晓红通过西藏丹红间接持股1.85%。夫妻二人均已拿到新加坡国籍。而赵超和赵菁兄妹并不持有步长制药股份,只以董事和高管的身份,每年领取一两百万元工资。商誉爆雷致巨亏1942年,赵步长出生在终南山下引镇张寨的一户贫农家中。他16岁高中毕业,保送进入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医。后来,在他的影响下,大儿子和小女儿均学医,成为了一个中医世家。步长制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神药”和“神针”的神话。1992年,赵步长、赵涛父子,在新加坡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用一顶特制的药帽和几根银针,让一位因脑血栓后遗症瘫痪6年的女士,在短短20多分钟内,奇迹般地慢慢站了起来。这就是他们发明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气针”。真正让赵步长父子投入医药产业化的,是一款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以蚯蚓为主要虫类药引的脑心通。1993年,步长制药成立,脑心通作为首款独家专利药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市面上几乎没有同类中成药,也缺少具有显著疗效的西药。市场的空白加之需求巨大,产品瞬间大卖。以脑心通为基础,公司迅速确立了自身在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的龙头地位。其后,借助自身开发以及对外收购,公司产品覆盖心脑血管、妇科、糖尿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大病种治疗领域。在心脑血管用药领域,步长制药拥有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谷红注射液四个知名独家品种,以上四种药业,在2021年的销售收入近70亿元。对外收购在短期内快速增厚公司业绩的同时,也累积了巨额商誉。2013年-2015年,公司累计出资27.48亿元,收购了通化谷红100%股权;2012年和2015年,公司合计出资35.97亿元,拿下吉林天成95%股权。仅以上两笔收购,公司就分别确认商誉18.36亿元和31.61亿元。2016年,公司背着超过50亿元商誉上市,风险如影随形。这一巨大的雷点,终于在2022年被引爆。因上述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相继退出各地省级医保,申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进展不顺,经营大受影响。公司拟于2022年度,对两家公司合计计提商誉减值30亿元到34
2023年3月3日
其他

王填将失步步高

王填终究是顶不住了。1月9日,步步高披露公告,控股股东正在筹划以股权转让和投票权委托的方式,让渡上市公司控制权。不出意外的话,接盘方将是湖南省内国资。创业27年,王填带领步步高,多次踩中了连锁零售行业的风口,一骑绝尘。但在这几年空前的逆境中,他也力有不逮。突然转让控制权消息来得有点突然。1月9日,连锁零售业上市公司步步高,盘前突然披露停牌公告,原因是公司正在筹划控制权变更。顿时,中小投资者在股吧中炸开了锅,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观点莫衷一是。随即,公司进一步披露,于1月8日受到控股股东步步高集团通知,该集团正在筹划股权转让及投票权委托事项,合计占公司总股本的29%,涉及控制权变更。交易的对手方,系地方国资产业投资平台。公司预计停牌不超过两个交易日。截至2022年9月末,步步高集团持有步步高34.99%股权,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填。另外,王填的妻子张海霞,直接持有步步高6.01%。据公司2022年11月11日的公告,步步高集团和一致行动人张海霞,合计质押公司2.19亿股,占其持股总数的61.88%,占公司总股本的25.37%。未来半年内到期的质押股份,对应的融资额为9750万元,未来一年内到期质押对应的融资额为5.86亿元。步步高集团由王填、张海霞夫妇分别直接持股57.45%和14.82%。夫妻二人分工合作,上市公司由王填直接掌控,董事长、总裁一肩挑;步步高集团,则由张海霞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步步高的股权较为分散,除了控股股东和一致行动人之外,持有公司5%及以上股权的股东仅有第三大股东林芝腾讯。原持有公司5%股权的第四大股东京东,在2022年二、三季度持续减持,到9月末,已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国资纾困王填出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此前并非没有任何征兆。2022年,步步高集团的流动性一直较为紧张。该集团除了投资连锁商业公司步步高之外,还有大量的地产业务。去年6月,步步高集团一度被“倒闭”的传言笼罩,上市公司亦受到波及。持有步步高预付卡的客户们,疯狂涌入公司旗下门店扫货,步步高超市里的食用油、大米甚至卷纸都被一扫而空。2021年末,步步高预收购物卡金额高达15.65亿元,到2022年6月末,降至13.00亿元。危局之下,王填只得向湖南当地紧急求助,毕竟,这个涉及数万员工的企业,不能随便倒下。王填终于等来了“白马骑士”。6月14日,湖南国资和长沙高新区下属兴湘集团、湖南麓谷,分别与步步高集团签署意向协议,合计向该集团提供20亿元流动资金支持。两天后,步步高集团发生股权变更,王填夫妇持有集团的股权由88%降至72.27%,拥有长沙国资背景的长沙高晟入局,成为持有步步高集团17.88%股权的第二大股东。又过了几天,步步高董事会通过决议,向兴湘集团借8.27亿元经营款,借款期限不超过3年,公司以湘潭的新天地购物中心等资产作为抵押,同时步步高集团和张海霞以持有的上市公司部分股权为借款提供担保。几个亿的借款,对步步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最近几年,公司陆续投巨资建大型购物中心,导致固定资产高企,资产配置失衡,流动性严重不足。截至2022年9月,公司资产总额高达303.0亿元,其中非流动资产273.1亿元,流动资产仅有29.91亿元,而同期流动负债则高达160.1亿元。当期末,公司在手货币资金9.18亿元,短期借款则高达65.30亿元。不出意外的话,此次受让步步高控制权的,仍会是湖南当地国资。较大的悬念是,交易完成后,王填会否在公司继续留任?他选择春天下车即便王填即将丧失步步高的控制权,但依旧无法否认其对连锁零售行业超凡的理解力。上世纪80年代,王填在湘潭商业学校求学期间,就表现出了做生意的天赋。他发现了学校商店的产品空白,贩卖热水瓶胆,并很快将这一业务拓展至湘潭市的大中专院校。中专毕业,他进入湘潭当地国企南北特产食品总公司就职。因工作能力强,24岁就获提拔为业务科长。工作期间,他又一次发现,已在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商超业态,在湘潭市尚无人涉足。他果断辞职,于1995年和妻子凑了5万元钱,在湘潭市开出了第一家步步高,这也是湖南省第一家自选超市。从湘潭起步,步步高快速将势力范围向长沙以及湖南全省扩张,成为湖南最大的连锁商超企业。“抓住了风口,钱其实很好赚。”在那段火红的岁月,步步高超市几乎开一家火一家。王填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力排众议,带领公司开设大卖场和百货商场,再度提前占据了消费升级的风口。2008年,步步高以“民营商超第一股”的身份登陆深交所。公司借助资本优势,进一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公司旗下门店规模为420家(超市369家、百货51家),达到自身巅峰。在公司高歌猛进之时,危机其实早已伴随左右。电商的快速崛起,给传统零售业打来了摧枯拉朽的打击,步步高也未能幸免。和大多数同行一样,步步高也选择了积极拥抱电商。2013年,公司耗巨资从阿里和IBM挖来团队,成立自己的电商公司,搭建起跨境电商平台“云猴全球购”,同时,成立移动支付公司,试图打通全渠道、全业态、全品类的O2O。王填将2013-2017年称为“迷失的五年”,这一波传统零售业电商化的探索和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步步高也是一样。不过,转机随之而来。2017年之后,互联网巨头携“新零售”、“智慧零售”的概念反攻线下,各大连锁商超又变成了香饽饽。在阿里、腾讯两强之中,步步高选择了站在腾讯这一边。2018年情人节这天,腾讯、京东以17.11元/股,分别出资8.9亿元和7.4亿元入股步步高,成为其重要股东。坚守了两年有余,京东、腾讯在2022年不惜亏本减持,离步步高而去。最近两三年,外界环境对线下零售业确实不够友好,步步高业绩持续下滑。2019年,公司营收规模已接近200亿元,到2021年,仅有133.6亿元。这一年,公司还罕见地亏损了1.84亿元。公司不得不壮士断腕,相继退出重庆、四川市场,大幅收缩江西市场,低效、亏损门店果断关闭。2022年,步步高的业绩表现仍没有好转的迹象。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滑23.86%,归母净利润更是被斩去超9成。2022年12月31日,王填发布新年献词《2023大道致远,韧性生长,全力以赴向春天出发》。几天之后,他即选择了退场。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电动自行车的江湖“冰火两重天”

不起眼的电动自行车行业,竟已诞生了多家上市公司。其中,行业两强雅迪控股和爱玛科技,市值双双超过300亿元。与汽车行业一样,电动自行车行业也涌入了小牛电动等新势力。它们以智能和颜值等优势,切入高端市场,寻求高溢价。最终,新势力高开低走,在“新国标”的过渡期中,败下阵来。分水岭1995年,我国第一辆轻型电动车问世,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1995年-2000年,是我国电动自行车的早期实验性阶段,重点在于对电器4大件(电机、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探索。这时期的电动自行车,新电池满电情况下只能行驶约30公里,电池寿命短、电机输出弱,车辆爬坡能力差,容易磨损,市场参与厂商不多。经过早期的探索,电动自行车很快进入初步规模化阶段。随着技术突破和整车性能的提升,电动自行车凭借其快捷、方便、廉价等优势,成为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替代品。2004年,我国电动自行车总产量达到676万辆,并在浙江、江苏、天津等地形成三大产业聚集区。之后十年间,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电器4大件技术日臻成熟,车辆载重、爬坡、续航等能力大幅提升。产品在消费者中逐渐普及,成为全民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此期间,一批全国性电动自行车品牌涌现,同时,无数区域性品牌,凭借低价优势争夺市场。据行业数据,2005年,我国电动自行车总产量为1211万辆,到2013年,达到3695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5%。在短短二十年间,我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之后,步入成熟阶段,增速逐渐放缓。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竞争力弱的品牌和厂商逐步退出。2014年-2017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量出现小幅回落,直到2018年,再次止跌回升。这一变化的背景是,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实施。冰与火技术的成熟,也带来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野蛮生长。各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大车辆的体积、载重能力以及行驶速度等,电动自行车逐渐机动车化,在城市道路上,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交通事故频发。2019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式实施,对整车质量、尺寸、最高速度等作出严格要求。在此之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超标存量电动车设置了3-5年过渡期。过后,超标电动车将无法上牌、上路。新国标的实施,我国电动车行业市场迎来了一波换代消费的小高潮。大浪淘沙,雅迪、爱玛等品牌,稳坐行业领头羊宝座。雅迪控股于2016年5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电动自行车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次年,新日股份骑着电动自行车,登陆上交所主板。4年后,行业老二爱玛科技,完成了A股亮相。有市场的地方,从来都不缺乏新的参与者。李一男,就看中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机会。李堪称“少年天才”,他15岁考入华中理工(现华中科大)少年班,27岁即成为华为副总裁。2000年,辞职创立港湾网络,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几年后,华为出手收购了港湾网络,李一男回到华为担任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之后,他又在百度、中国移动等巨头担任高管,不过,任职的时间都不长。2014年,他再次创业,成立小牛电动,以互联网的打法,试图颠覆传统电动自行车行业。4年后,小牛电动登陆纳斯达克。小牛电动车自带互联网和网红属性,产品定位高端,主打智能化、锂电化和个性化,被称为“两轮界的特斯拉”,在一二线城市,俘获了一批用户。2016年-2019年,小牛电动车销量从8.49万辆增至42.14万辆,收入从3.55亿元增至20.76亿元,并在2019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不过,在这一波换车潮中,小牛电动未能战胜传统电动自行车品牌。雅迪作为行业龙头,一骑绝尘。2021年销量达1390万辆,爱玛紧随其后,实现847万销量,两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45%。而小牛电动则疲态尽显。今年Q2,全球总销售20.89万辆,同比减少17.4%,为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单季销量下滑。资本市场也对小牛的前景逐渐“看衰”,公司股价持续走低。截至10月24日收盘,为2.680美元/股,较2021年53.38美元/股的高点,缩水近95%,总市值已仅有2.06亿美元。雅迪向上、小牛向下不同于汽车的享受型需求,电动自行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代步工具。李一男可能没有想清楚,小牛以高端和智能为卖点,推高产品售价,到底有多少用户能接受?正是因为产品定位的小众化,让小牛在这一波电动车消费潮中,失去了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会。小牛终于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2019年,推出中低端产品GOVA系列,价格在2500元-4500元。不过,直到2021年,GOVA系列才开始显著发力,年销量同比增长276.4%至63万台,销量占比达到61.1%。这也直接导致公司毛利率持续下滑,今年Q2已降至20.3%,与传统车厂相比,其高溢价的优势,逐步削弱。不同于其他消费品,互联网对电动自行车渠道的改造并不明显。线下渠道承担了产品销售、服务、售后等多项职能。因此,几乎所有电动自行车厂商,都对线下经销渠道存在重度依赖。创新是小牛等新势力的优势,但渠道的渗透存在劣势。雅迪、爱玛等传统车商,在行业耕耘多年,已形成了强大的渠道渗透力。截至2021年末,雅迪、爱玛的经销商门店规模均已突破2万家。小牛电动虽努力下沉,但截至今年6月末,加盟商的数量也才仅有3329家。在这个两轮电动行业中,无论是科技还是外观,都不存在很强的技术壁垒。当小牛以中低端产品与传统厂商争市场之时,雅迪、爱玛等行业头部品牌,已开始反攻高端,深入小牛电动车的腹地。2021年,雅迪发布高端品牌“VFLY”,产品售价从6999元到19800元;爱玛也推出高端子品牌“小帕”,售价从4999元到9999元。作为行业的资深玩家,雅迪和爱玛都很清楚,“新国标”的过渡期后,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又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当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不再,企业维持增长只能靠质的提升。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中国民营眼科江湖暗战

爱尔眼科耗时一年半的35亿定增,终于在上周尘埃落定,被外界视作其持续加码行业话语权的又一重要动作。头部企业花大力气打市场,中小眼科企业也没闲着。今年以来,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华厦眼科获批待发。加上此前上市的朝聚眼科、光正眼科以及希玛眼科,中国民营眼科行业的几大玩家,已经齐齐坐到牌桌前。这些企业崛起与发家,大多源于院中院或者小诊所模式,而且大多数落脚在小城市,有些创始人有着医生或体制内经历,通过开连锁医院、收并购逐渐走向巅峰。现在早已难以追溯这些创始人的第一桶金,不过,早期公益加持、医保几乎兜底的白内障手术业务,贡献不可谓不重要。凭借着这一业务持续输血,他们才逐渐拓展到屈光、视光等业务领域。至今,白内障手术业务在这些眼科企业收入结构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靠白内障吃饱,靠屈光吃好,未来它们要再提升品质,还得靠视光业务。虽然是句俗话,其实真实反映出当下眼科行业严苛的竞争态势:进军全国、做大规模、抢占高地。行业暗流涌动,大战硝烟已渐渐燃起。崛起中国眼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前身1835年创立的眼科医局。眼科在国内医疗体系内,一直被归于大五官科,这一状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些许突破。1985年3月,深圳市眼科医院在铁皮房里开诊,两年后才将院址落在罗湖区迎春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内眼科行业首吃螃蟹。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眼科诊疗和健康在国内医疗体系中处于被忽视的一环,更多的医疗资源倾向于流行性病症,比如80年代流行的甲肝、出血热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放松了社会办医政策,民营医院逐渐萌生,成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彼时,在眼科领域,只有少数人跃跃欲试。1988年,年过五旬的张朝聚在医院提前退休,在内蒙古包头市开设眼科门诊——朝聚眼科。他不会想到33年后,朝聚眼科在他4个子女手中越做越大,在2600多公里外的香港联交所上市。这时,他已去世9年。张朝聚之后,后生们开始大量涌入眼科行业。1995年,25岁的何伟从日本留学回国开设何氏眼科。同年,卖椰树椰汁、做房地产均失利的退伍军人陈邦,拿出3万块钱积蓄承包了长沙市第三医院的眼科,做起了近视检查和常规近视手术业务。而徐旭阳,1995年还是安徽黄山市人民医院一名临床医生,随后下海进入美国眼力健公司做销售。他很难想象,自己有一天会荣登黄山首富。在上市眼科企业老板中,后来成为华厦眼科掌门人的苏庆灿,个人从商经历最为丰厚。他从事过建筑模板以及鞋子衣服进口外贸生意,还办过养老院、妇产医院和整容医院,叱咤商场多年。无论是资金,还是对商业规则的谙熟,都让他后来在厦门眼科中心的改制中得心应手。上市潮陈邦在2003年启动连锁战略,让眼科业务走向全国。他不知道的是,冥冥之中他已打开一家市值超2000亿的眼科企业之门。6年后,爱尔眼科如愿上市,成为A股唯一一家专业眼科上市企业。同年,苏庆灿参与厦门眼科中心改制,被视作他破釜沉舟式最后一击。这一次他押上全部身家,成为当时厦门公立医院改制中的先行者。2004年,他以厦门眼科中心为核心,成立华厦眼科。这场改制给苏庆灿留下了后遗症,在华厦眼科2021年冲刺上市时,厦门眼科中心改制成为上市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至今仍是争议的焦点。但是,这位莆田仙游籍商人从来只顾闷声赚钱,从不回应。2003年,何伟的何氏眼科已经开业8年,作为改开之后国内第一位攻读眼科博士学位的公派留学生,企业上市的欲望还不是那么迫切。因为早年留学期间回国到抚顺义诊,听到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说不想活了,才决心回国开办眼科医院。作为一名专家技术型企业领军人,他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他看来,眼科医院要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即便是在商业层面也只是追求共同发展。他的选择并不“聪明”,以至于企业创立20多年后才冲刺上市。算起来,徐旭阳入局眼科领域最晚,2006年才和广州鑫视康在成都联合创办普瑞眼科。创立之初,徐只是一个持股10%的小股东,之后通过增资、收购等方式,逐步获得企业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徐旭阳还投资入股了德视佳。2012年德视佳进入中国市场,须与中方股东成立合资企业,作为潜在合资股东的徐旭阳被推介至德视佳,协助德视佳在北京、重庆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他还曾是多家分支机构的高管等。2020年,普瑞眼科冲击上市在即,徐不得不卸下德视佳所有职务,同时将所持德视佳股份转让给其Top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汇源果汁回光返照?

辛吉飞堪称食品行业的“带货王”。他的一句话,让消失已久的汇源果汁重回大众视野,成为“科技与狠活”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受益食品品牌。自去年初从港股退市以来,汇源果汁已经很久没有收获这样的殊荣了。虽然时下互联网对它的果汁产品加冕“没有科技与狠活”,但处在重整过程中的汇源果汁,目前仅剩下一口气。就在上个月,重整投资人文盛资产给重整间接参与者国中水务发函称,对汇源项目尽调延期至今年11月中旬,再次给这个业内瞩目的重整案留下悬念。告别朱新礼,汇源果汁还能支棱起来吗?再次火爆国庆长假期间,视频博主辛吉飞通过小视频掀起了食品添加剂的滔天巨浪,导致多个食品品牌陷入信任危机。汇源无疑是事件中的幸运儿。在视频里,辛吉飞表达了对汇源果汁的看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没有科技与狠活。在他看来,汇源果汁在市场上份额持续走低,主要是没有用饮料科技,果汁产品滋味呈现出苦酸涩的水果自带味道,难以迎合消费者的口感。这马上引来汇源官方旗舰店的回应,并称绝对没有给飞哥充值。这样的一次简单互动,引发网友劣币驱逐良币的讨论,迅速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之一。有网友留言称,“去年过年还买了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好喝”,也有网友期待汇源能一直保持那种纯真的品质,做老百姓放心的产品。也许,汇源果汁做梦也没想到,会因为辛吉飞的一句话,再一次受到消费者的褒奖。去年尚在申请破产重整期间的汇源果汁,在河南水灾中捐赠价值百万元饮用水和果汁等产品后,就遭遇一大波野性消费。网友们刚买完鸿星尔克,马上涌进了汇源果汁的直播间。据飞狐数据,汇源果汁开了两场直播,累计销售突破亿元,增长粉丝千万,多款产品售罄,以至于出现不少商品只能先拍下,一个月内发货的火爆场面。从巅峰到谷底创始人朱新礼曾对外表示,汇源果汁长期以来都坚持用水果现榨,保障果汁的纯度。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此前30多年发展过程中却是跌跌撞撞。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汇源果汁、维维豆奶、娃哈哈等一众国产品牌兴起,它们的发展路径近乎相似,结果却不尽相同。维维豆奶被维维股份的多元化拖累,豆奶粉业务持续萎缩;娃哈哈至今还靠大单品过活。只有汇源果汁,坐上了风光上市、计划卖身给可口可乐、债务危机、被迫退市的过山车。很难说汇源果汁走到如今重整的地步,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多假设如事后诸葛亮一样泛滥:假设2008年卖给可口可乐、假设抓住饮料发展风口,以及假设朱新礼的战略决策没有失误等等。创立早期,在朱新礼带领下,汇源果汁确实开创出国内饮料市场的全新品类,在泛滥的汽水品牌和外资碳酸饮料中,纯果汁产品成为独一份的存在。加之朱新礼力排众议通过央视广告背书,汇源果汁得以在全国爆红。企业随即走上快车道,2007年在联交所上市,以24亿港元的总募资规模,成为彼时港股最大的IPO项目,总市值曾一举超过300亿港元。不过,在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折戟之后,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债务危机、违规担保等接踵而至。2017年底,公司债务规模达114.02亿元,2018年4月自曝42.82亿元违规借款,加之人事震荡、高管骨干出走,企业旋即走上退市之路。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驾培行业的技术性消亡

也许要不了多少年,驾校,便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名称了。一方面,驾培产业总需求持续走低,自学直考、自主约考、异地分科目考试等模式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落地,以驾校为主的行业生态,会遭遇技术性的衰退。另一方面,从早先的人工监考,到现在发展为半自动的测评模式,借助VR等新技术的自动化驾培与考试形式,预计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常态。内忧外患之下,驾培行业正逐步进入技术性消亡的阶段。于是,驾校扛把子东方时尚推出了脱困组合拳,短期涉足驾培后业务,中期押注技术化路线,远期将飞行员培训作为未来的第二曲线。木仓科技除了投资技术,还曾开发“公考宝典”、“二级建造师宝典”等产品,试图走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升级之路,但是,IPO屡战屡败,还是影响大了这家技术型公司的战略选择。行业性下滑酷暑终结,秋意渐浓,许多行业都进入到消费旺季。比如说,驾培。9月份报名,顺利的话两三个月拿到驾照,刚刚好。但是,从整体呈现出来的数据来看,驾培行业恐怕还是要在业绩泥潭之中继续挣扎了。A股“驾校第一股”东方时尚(603377.SH)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32%至11.99亿元,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下降5.42%;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5.08亿元、1660.68万元,分别同比下降7.32%和80.32%。东方时尚2005年起步于北京,2016年上交所主板上市,目前旗下驾校分布于北京、山东、云南等地。其官网资料显示,公司已培训驾驶员230余万人。公司业绩下滑,与疫情关系并不大。实际上,东方时尚2015年创下营业收入13.27亿元、归母净利润3.29亿元的巅峰纪录后,一直跌跌不休,再也没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另一家驾校上市公司,2019年登陆港交所的向中国际,因旗下两所驾校均位于河南驻马店,在疫情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中,抗风险能力更弱。去年,公司收入微降至6715.1万元,净利润从682.5万元下降至-345.0万元;今年上半年,收入3145.5万元,同比下降11.33%,净利润5.9万元,同比下降98.54%。驾校,是驾培行业中最接近传统产业的部分。在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公司的收入与利润,完全取决于招收了多少学员并完成驾培流程。也曾有人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驾校这个传统行业,但最终以失败收场。2014年在广东成立的猪兼强,摈弃传统驾校以挂靠为主的商业模式,号称“全直营”,疯狂烧钱砸广告,通过互联网渠道招生。以这种姿态,公司迅速走红,先后拿到四轮融资。然而,网红之路不好走。猪兼强干掉了中间环节,却并不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口碑垮塌、政策监管等多重打击之下,烧钱之路难以为继,最终只能破产,落下一地鸡毛。从报名到备案,再到通过四轮考试拿到驾照,驾培行业其实就是连接学员、驾校和主考方的纽带。在这个逼近3000亿的市场中,只要拿下其中一个环节,都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考过驾照的人,基本都使用过驾考宝典、驾考一点通等APP。科目一和科目四的刷题、模拟,科目二和科目三的考点或路线,都在这些APP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分领域,居然诞生了多家巨头:驾考一点通被58同城收购;驾考宝典的母公司木仓科技,一直在谋求独立上市。相较于东方时尚、向中国际或猪兼强等各种形式的驾校,木仓科技的商业模式更轻,虽然体量不大,却非常赚钱。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4.83亿元、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45.92%、54.52%,毛利率91.24%、净利率30.55%。即便如此,木仓科技的发展也是磕磕绊绊。早年搭建VIE架构准备海外上市,失败后直接遭到一众股东的抛弃。2020年底开始冲击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数次问询与更新也未能如愿,直到今年8月底终止。连稳定增长、持续盈利的木仓科技,也没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更加剧了驾培行业的悲观情绪。短痛与长痛驾培行业是刚需,无论是到驾校报名还是在驾培APP买VIP会员,用户的付费意愿都非常强烈。在拥有14亿人的中国市场,这个得到政策支持的千亿产业,为什么一直在走下坡路?首先,与驾培行业的组织结构有关。东方时尚作为中国20000家驾校中的扛把子,上市之后,走上了高举高打之路:公司一边在大城市的郊区,自购土地,建设规模庞大的标准化训练场;另一方面,借助资本优势,展开同业并购。而它最大的问题是,远离核心用户。东方时尚的起家之地,位于北京五环外狼垡立交桥东南角的训练基地,占地3000亩,训练车辆超过3000台,确实高大上。但是,北京市内的学员,要想来这里练车,车程动辄一两个小时,用户体验非常不好。在武汉等大部分非一线城市,科目二的训练场,大多分布在市内的各种边缘地带。它虽然不够标准化,但是具备接近性,成为学员们的主流选择。在驾校这个行业中,直营、标准化的商业模式,很难取代持续多年的挂靠、类加盟制度。东方时尚的高精尖,败给了无数线下挂靠制驾校小老板们的小米加步枪。如果把整个驾校生态看做是一个循环系统,毛细血管吸收了绝大部分营养,留给大动脉的,其实就没有多少了。东方时尚这种高举高打的驾校模式,本来就不适合绝大部分城市,公司反而还在这些年不断并购扩张。业绩不及预期叠加商誉减值,进一步恶化了公司的业绩预期。另外,这个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几乎全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复购率,意味着无论哪个环节,品牌积累价值低,获客成本高。猪兼强失败,最大的问题即在于此。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尤其像驾培这种全是单次交易的行业。公司用互联网惯常的烧钱思路来运营,打广告、买流量,但吸引而来的用户不能持续创造价值,难以形成商业闭环。木仓科技想尽可能榨取用户价值,所以在驾考宝典、教练宝典等驾培APP之外,还推出了以卖车为最终导向的买车网、买车宝典APP、平行之家APP、车友头条APP、全国违章查询APP、小猪二手车APP等,公司还曾直接涉足平行进口车销售业务。当然,驾培这个产业每况愈下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业总需求开始进入收缩阶段。2017年-2021年,中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人次分别为2706.7万、2684.7万、2705.3万、2452.8万、2399.0万。尽管2020年-2021年的下滑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长期来看,增速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算上今年上半年新领证的1103万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4.92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接近35%。接下来,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说,中国人考驾照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驾校几乎都有地域性,从驾培APP的用户情况,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趋势。2019年-2021年,驾考宝典的平均日活分别为401.37万、359.06万、391.70万——木仓科技这几年营收、业绩增长,主要是靠给VIP涨价实现的;驾考一点通有58同城不断导流,用户增长也不容乐观,同期平均日活分别为287.36万、258.96万、307.02万。行业内经常拿美国对比,认为美国的驾照持有人口比例达到65%-70%,中国离这个水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两国国情不一样,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而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巨大,车辆在大中型城市更集中,承载能力有限,需求并不会无限扩张。巨头忙转型除了继续守好核心市场,无论是东方时尚这种驾校企业,还是木仓科技这类驾培软件公司,都在拼命科技化。毕竟,从当年的人工监考,到现在的半自动化考试,驾考行业的“翻天覆地”,其实只花了不到20年。从现在的半自动化,到行业设想的全自动化,估计还要不了这么多时间。与之相对应的驾培体系,也将逐步被技术武装。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淘汰的,一定是驾培这个行业目前最重要、成本最高的的岗位——教练员。东方时尚在VR+AI智能学车培训体系上的投入,已经逐步开始落地,前段时间还在服贸会上亮了相。木仓科技已经自主研发了路考仪、驾考模拟器及智能机器人教练等驾考培训设备,在3D模拟驾驶和驾驶模拟器技术以及刹车安全控制算法等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公司创业板IPO计划募资7.3亿元,其中的大部分将用于智能学车培训技术升级和智能教学示范基地等项目。驾培行业的头部公司们几乎都把宝押在了技术上。但是,这又陷入到与多伦科技、精英智通、三联交通等传统系统开发商的同质化竞争中——VR、AI等新概念再酷炫,实际效果可能也无法与这些传统的技术厂商相比。而且,真要到那个时候,驾培行业当下的组织结构,又将发生大规模的调整。在系统和技术的支持下,自学直考、自主约考、异地分科目考试等都将逐步推广开来,还需要驾校这种机构吗?驾培APP还会成为稳定的刚需吗?这个行业,正处于技术性的消亡之中。所以,无论头部企业们怎么在技术上进行投入,也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都只是在想办法赚这个产业的最后一块铜板。在这种悲观的预期之下,头部玩家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Plan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董宇辉为何能成直播顶流?

在没有往年热闹的6·18里,29岁的董宇辉一跃成为直播带货顶流。出口满分小作文、有着新东方基因的前英语老师,以佛系带货方式成功出圈,确实是董宇辉和新东方始料未及的。四大顶流主播或隐退或消失,为什么董宇辉成为了接棒者?现象级走红没有买买买的咆哮声,没有夸张的上货品链接倒计时,新东方前教师董宇辉在直播间里娓娓道来,甚至有时离题千里,忘记要卖货。就是这样的佛系卖货,竟奇迹般出了圈。不仅董宇辉一夜爆红,东方甄选也迅速入围头部直播阵营。直到现在,29岁的董宇辉还摸不清为什么会红,但他已站在人生第二个转折点。8年前,董宇辉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新东方,成为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去年,新东方遭遇政策影响,决定涉足直播带货领域。当年底,老板俞敏洪亲自上场带货,持续半年始终不温不火,直到6月10日东方甄选在抖音意外走红。发端是董宇辉使用双语讲解产品,同时在白板上对单词及词组进行解读,时不时抛出一些段子,引发热议。据说,有人将这段直播视频转发到朋友圈,引爆了这个热点。在最近一篇公众号文章里,俞敏洪也不大明白,一段小视频有这么大的威力?董宇辉,陕西潼关人,方形脸,自嘲长得酷似兵马俑。他在6月15日晚上的直播中,同时在线60万人以上,堪称现象级传播。董宇辉卖货有别于其他主播。比如卖虾,用英文解释了急速冷冻技术,就着话头讲解各个知识点;卖油桃,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美的过冬,裁员先行?

作为一位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帮着何家守护美的集团这一数千亿的家业并不容易。即便已成为国际领先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在方洪波的带领下,仍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上周,公司对未来几年的悲观预判,以及随着而来的裁员消息,将美的集团推入舆论的暴风眼中。如何实现B、C两端的均衡发展?如何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提升盈利水平?如何穿越行业寒冬?都是摆在方洪波面前的沉重课题。真假裁员虽然已发酵多日,国内国际领先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裁员的消息,热度仍没有降低的迹象。内外话语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集团内部将裁员称之为“优化”。究竟优化多少员工,美的集团(000333.SZ)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在职场社交平台上,有人说裁员50%,有认证为美的员工的用户,则给出了裁员30%的说法。甚至有人言之确切,“洗衣机事业部刚裁了一波,后续还将进行”或是“HR说没那么夸张,被妖魔化了,预计这几天就会结束”……这些说法都无法证实真伪。一个数据是,2021年,美的集团员工总数达16.58万人,比上年增加超过1万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正面回应:“裁员50%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他承认,基于对未来的判断,集团正在做小幅收缩。To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红星美羚该死心了

冲击IPO多年最终被堵在大门外,红星美羚心气一时难平,发出千字公开信怒怼监管不公。这也将公司内部治理的硬伤、经营上的疲软等问题,再次置于公众视野。规模小、业绩增长乏力、品牌力不足,公司已陷入另一尴尬局面。IPO“钉子户”磕磕绊绊冲击IPO,红星美羚最终没能成为羊奶第一股。在5月6日上会被否后,公司心气难平,当晚以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吐露了上市以来的心路历程,简直比“唐僧取经还难”。自2013年开始,公司就按照上市要求在内部规范运营,2015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被外界视作向资本市场挺进的一次预演。虽然公司在2018年4月从新三板摘牌,但在2017年9月,公司就已开始进行上市辅导,并在2019年6月正式申请创业板上市,1年后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实施,公司上市申请平移至深交所审核。2020年6月,公司报送更新后的申报稿,之后进入漫长的等待、回复和接待各种核查、检查等工作之中。公开信披露,在上述时期,公司经历2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收入专项核查、3次IT审计和5次中止审核,共计询证函件1万多份、访谈1000多人次、形成底稿500多卷,涉及6个完整年度财务报告。由于一直排队等待,公司成为创业板注册制开启以来,排队等待最久的一家企业,有着创业板“钉子户”之称。辛辛苦苦竹篮打水一场空,公司在公开信里质疑保荐人、会计所及审核机构的拖沓不决,“一个问题问三年,三年问一个问题”。公司还对审核标准、地域敏感、涉农企业过会等进行质疑,并请监管机构“对审核中认为的问题立案调查。”上会被否后罕见发公开信,相当于撕破了脸皮,公司的确有相关问题未能说服审核机构。首当其冲的就是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发现的1400万元居间协调借款问题。2018年12月,公司实控人王宝印,以个人名义向鲜奶供应商黄忠元等7人借款1400万元,后将这笔款项转借给经销商殷书义等8人,经销商将该款用于向公司采购产品,有着资金体外循坏之嫌。况且,殷书义系公司董事殷书斌之弟,这层关系让潜在的虚增收入更具调节空间。而原第一大客户舍得生物突然注销及商业合理性,也是审核等相关部门紧追不放的问题,这成了“硬伤”。舍得生物曾是公司重要客户之一,2020年突然注销,其实控人投资同样生产羊乳制品的圣唐乳业,成了竞争对手。经营疲软国内羊乳制品行业起步较晚,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这一细分产品才被消费者所熟知。随着奶山羊存栏量在2015年达643.02万只,羊乳制品市场逐渐扩张。经过2016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资质审查调整,2017年羊乳制品行业才进入平稳发展期。公开数据显示,奶山羊的生产和经营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及山东,有40%奶源出自陕西,红星美羚就是其中较大规模的一家企业。与牛奶市场相比,羊奶这一细分赛道,小而散、知名品牌不多,且相关企业收入规模小、业绩提升慢。从代表企业红星美羚身上,或可窥一斑。2019年-2021年,公司现营业收入3.42亿元、3.63亿元和3.7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0.55亿元和0.53亿元。公司销售主要靠经销和直销渠道,上述同期,经销渠道实现收入3.07亿元、3.13亿元和3.09亿元,直销渠道实现收入0.29亿元、0.48亿元和0.67亿元。经销渠道毛利率从36.34%降至35.57%;直销渠道毛利率从53.72%降至29.37%。同期,公司综合毛利率从38.24%降至34.67%。婴幼儿配方乳粉业务收入占比公司收入的6成,报告期内增长几乎停滞,收入分别为2.02亿元、2.32亿元和2.2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等成本有所上升,以至于综合毛利率下降3.25个百分点。收入增速放缓、毛利率下降,意味着企业已面临持续性盈利不足的局面。特别是继2019年、2020年连续增长后,在疫情及消费疲软等市场背景影响之下,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4%、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1.82%。如果将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业绩有进一步下降的风险。盟友成对手筹备多年上市失利,将公司原有计划打乱,今后的发展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公司置身羊乳制品行业20多年,迄今收入规模不到4亿元,且增长放缓,在目前牛奶制品企业快速下沉市场状况下,无异于夹缝中求生。同时,乳企巨头也在加紧对羊奶乳制品领域的渗透和布局,比如新乳业、伊利等均有涉猎。另外,羊奶乳制品细分领域的竞争激烈,澳优乳业旗下的佳贝艾特、可瑞康、诺优能等国外羊乳品牌,早已进入国内市场。对于红星美羚来说,更大的失意应该是亲手培育起的舍得生物绝尘而去。舍得生物2014年成立,2015年即成为公司合作伙伴,当年向公司采购1291.21万元。之后,双方走进了蜜月期。2016年至2018年,舍得生物分别向公司采购4752.20万元、4828.34万元和8638.52万元,占公司各年收入的22.28%、18.47%和27.48%,2017年和2018年,均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挂牌新三板前夕,曾力邀舍得生物投资入股。然而,蜜月期在2019年戛然而止,双方不再合作,舍得生物从公司前五大客户名单上消失,并于2020年注销。2018年9月,舍得生物实控人汪双双配偶之父徐长城,从下游经销商转至上游生产商,投资陕西圣唐乳业,就在红星美羚所在的富平县内。据圣唐乳业官网,公司集养殖、育肥、乳制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总投资7.35亿元,可实现年产值24亿元,税收0.9亿元。
2022年5月9日
其他

苏宁易购生存至上

活下去,是苏宁易购当前最重要的命题。在张近东的治下,公司从2014年起,持续扣非净利润亏损,但通过腾挪资产,得以始终维持上市地位。在新规则之下,过去那一套不灵了。因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于5月6日开盘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变成“ST易购”,当天,公司股价一字跌停。黄明端执掌苏宁易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公司的盈利问题。能减的都减已经过去的2021年,苏宁易购(002024.SZ)亏出了天际。全年,公司录得营收1389亿元,同比下降44.94%,扣非前后分别亏损432.6亿元和446.7亿元,超出公司总市值一倍有余。当然,公司业务本身亏不了那么多钱,那么,巨额亏损从何而来?在外部环境以及公司自身运营情况的共同作用之下,出现了大额资产减值。2018年,苏宁易购全资子公司苏宁商管,与恒大地产共同出资200亿元,成立深圳恒宁,苏宁易购间接持股49%。当时,苏宁正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零售模式,并执行“一大、两小、多专”的店面业态组合。“一大”所指的苏宁易购广场,因为单店规模大、投入高,存在优质物业获取难,以及规划建设专业程度高等问题,与恒大成立合资公司,正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在2021年末,深圳恒宁存在大额某公司应收账款,该公司已出现重大财务困难,存在明显的资产减值迹象,账面计提坏账准备209.90亿元,按照出资比例,苏宁易购调整当期损益102.85亿元,计入公司归母净利润损失。上海星图金服由苏宁金服更名而来,2019年9月,苏宁金服完成百亿元C轮融资,投前估值高达460亿元,苏宁易购对此持股被动稀释至41.15%,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2021年,星图金服巨亏98.27亿元,苏宁易购确认当期投资损失40.44亿元,对归母净利润影响30.33亿元。公司与苏宁小店、苏宁置业集团以及其他客户之间的交易,信用风险显著增加,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9.60亿元,对2021年归母净利润影响22.56亿元。去年,受内外因素影响,公司零售、物流等分部业绩均不达预期,公司计提减值准备32.51亿元,影响归母净利润24.48亿元。公司在收购天天快递以及家乐福中国业务中,产生了巨额商誉。天天快递持续亏损,公司停止其物流板块的运营,就其相关商标域名及商誉全额计提减值准备21.11亿元;家乐福中国收入增长不达预期,产生长期资产减值准备15.15亿元。公司表示,2021年,受计提减值、投资损失等因素影响,合计减少归母净利润347.02亿元。剔除上述因素,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85.63亿元。能关的都关1984年,张近东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经分配进入鼓楼区工业总公司工作。在这前后,万科、联想、海尔等一批,如今仍在中国驰骋的企业相继诞生。在北京,大量科技人员下海,齐聚中关村,场面蔚为壮观。远在南京的张近东,也很快嗅到了民营经济的强大气息。这是一个商品尚且缺乏的年代。1990年,张近东砸掉铁饭碗,以10万元启动资金,在南京海宁路盘下一个200㎡店面,挂上苏宁交家电的招牌,专门卖空调。广东潮汕人黄光裕,初中肄业即随兄北上谋生。1987年,北京前门珠市口东大街“国美电器”挂牌营业。在全国化扩张的过程中,苏宁和国美疯狂开店,不断收购区域家电经销商,互成中国家电零售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2004年,两家公司相继在港股和A股上市,有了资本作为强大的后盾,竞争更加进入白热化。而此时,北京中关村,刘强东已通过售卖刻录机和光碟完成了自身原始积累,从线下转战线上,以另一种方式,打响了与两个家电零售老大哥的战争。其实,很早之前,张近东就已关注到了电子商务,只是当时基础设施不完善,网购习惯很难养成。直到2010年,苏宁易购上线试运行,拉开了苏宁向互联网转型的大幕。电商,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烧钱的领域,苏宁加入这场战争,意味着好日子到头了。公司的业绩巅峰,永远停留在了2011年。从2014年起,公司开启了长达8年的扣非净利润亏损。在这些战火纷飞年月里,公司通过出售资产,实现账面盈利,避免了退市风险。按照常理,主营业务疲软,公司应首先解决这一问题,但苏宁易购在投资路上一路狂奔,试图以空间换时间。仅在2016年-2019年,就先后投资努比亚手机、苏宁消费金融、天天快递、辣妈帮、家乐福中国等多个重大项目,消耗巨额资金。最终的结果是,不仅各方的协同效应未能达成,所投项目又将公司拖进更深的黑洞。2021年,公司提出聚焦家电3C核心业务,关闭调整天天快递小件业务、红孩子线下店以及部分亏损的家电3C门店。截至年末,公司拥有线下门店渠道11281家,其中自营门店2103家,零售云加盟店9178家。正在好转?2021年,是苏宁易购最难过的一年,公司资金短缺,供应商货款无法按时支付,导致其平台上经常出现商品短缺。二季度,公司商品库存规模降至历史低谷,经营基本停滞,被网友戏称为“无货宁”。危急之下,公司紧急出售所持易居企业控股以及申万宏源等公司股票,张近东家族亦通过股权出质等手段,以解燃眉之急。不过,在数百亿的资金窟窿面前,几十亿丢进去,只是杯水车薪。去年2月,公司就对外释放消息,实控人张近东拟转让上市公司股权,引入深圳国资救急。但是,该自救行动,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没有实质性进展。此时,江苏国资出手相救,以明股实债的形式,向苏宁输送32亿资金。洒水式的输血,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苏宁易购存在的问题。7月,公司宣布,实控人与深圳国资之间的交易终止,由江苏国资牵头,阿里巴巴、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资本参与的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以5.59元/股、88.25亿元总价,从张近东等股东手中,拿下苏宁易购16.96%,公司变成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与此同时,苏宁易购董事会改组,张近东辞去董事长职务,将其子张康阳推入董事会,自己仅挂名名誉董事长。公司权杖交予贴着阿里系标签的黄明端。在2021年年报中,苏宁易购表示,三季度以来,公司通过银企合作模式,逐步解决流动性问题,从收入提升、费用压降、资产盘活、供应链恢复等几个关键方面齐头并进。当年11月,公司实现月度EBITDA
2022年5月9日
其他

元气森林报喜不报忧

短短几年时间,元气森林从零起步,凭借气泡水打开了铁板一块的饮料市场,年营收已突破70亿元。巨头环伺之下,元气森林还能否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新锐归于传统,靠什么支撑起公司的千亿级估值?15日,公司召集媒体发布业绩喜报,但没有透露公司可能存在的困难。大发喜报作为一家非公众公司,元气森林选择主动向外界隐晦地公布部分业绩数据,这可以看作是一场公关活动,一方面是为内外打气,也是在为一级市场释放利好。15日,元气森林组织北京媒体沟通会,公司副总裁李国训对外宣布,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是上年同期的2.6倍,单从增速来看,这是一个相当可喜的数字。李国训并没有明确告知,公司这一年确切的营收数据。公司创始人唐彬森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披露,元气森林2020年的营收为27亿元。如果这一数字准确,那么可以推算出,公司2021年的营收为70.02亿元。至于利润状况,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即便如此,仍没有达到公司此前定下的75亿元的收入目标。据《晚点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猛人兰世立归来:上天堂or下地狱?

关注泛消费领域的财经新媒体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谁也逃不过猪周期

关注泛消费领域的财经新媒体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全聚德首亏

在疫情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之下,周延龙临危受命执掌全聚德的首个完整财年,公司录得有公开业绩记录以来的首次亏损。对于这家百年老字号来说,要想重新赢得市场,取消服务费、降菜价还远远不够,全聚德的转型道阻且长。最差业绩24日,全聚德交出了2020年的成绩单:全年录得营业收入7.83亿元、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49.99%和686.77%,公司终于拿下了有公开业绩记录以来的首次亏损。公司将去年业绩暴降的首要原因归结于疫情。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分别相较上年同期下降26%、21.1%,北京地区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9.9%。从直观的数据比较上不难看出,全聚德的营收降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华北历来就是全聚德的强势市场,也成为了公司旗下降幅最大的区域。财报数据显示,全年,华北区域贡献了营收7.02亿元,同比下滑55.33%;第二大营收区域华东的下滑幅度为24.13%。全聚德起源于1864年的北京,距今已有157年历史,在中国餐饮500强排名中,全聚德曾高居中式正餐之首。曾几何时,北京人宴请宾客、或是外地人到北京旅游,到全聚德吃一顿烤鸭会是首选。全德聚(002186.SZ)于2007年登陆深交所主板,业绩一路高歌猛进。到2012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实现19.44亿元和1.52亿元,双双达到顶峰,之后再难有突破。从2017年起,公司业绩进入了长达4年的连续下滑通道。全聚德业绩下滑的最重要原因是,在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之下,这只烤鸭一直摆着老字号的姿态,逐渐被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抛弃。一组数据或可说明问题。2012年,公司旗下门店数量为94家,2019年为118家,平均单店贡献的收入分别为2068.08万元和1327.12万元,2020年,这一数字更是降至669.23万元。疫情的不利因素已经很大程度上缓解,全聚德的业绩仍没有根本好转的迹象。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当期预计再度亏损4800万元-4600万元。艰难转型在业绩持续下滑之际,2019年底,公司原总经理张力辞职,周延龙走马上任。周延龙有较丰富的餐饮行业管理经验,在此之前执掌东来顺长达十年。东来顺和全聚德一样,都是受首旅集团控制的餐饮老字号。在担任东来顺总经理期间,周延龙带领这家老字号不断尝试创新和转型,因此,外界对他领导下的全聚德也有了更多期许。刚一上任,周延龙就大刀阔斧对全聚德进行改革。据媒体报道,周延龙查看了大量的报道和网友评论,发现对全聚德的负面评价大多体现在服务费上,这项费用全聚德已收了超过20年。尽管在公司内部存在争议,但周延龙还是果断推进改革,所有门店大厅不再收取服务费;菜价整体下调10%-15%,同时创新菜品。周延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字号要看市场,如果海底捞不收服务费,我们就不能收,因为没有提供更好的服务。”下调菜价也不是没有原则地去讨好,而是降低身价和消费者做朋友。调整价格之外,全聚德也在门店选址和布局上,努力迎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公司位于北京环球影城的餐厅将在今年开业,餐厅分上下两层,一层是明厨亮灶的快餐经营模式,二楼经营正餐。同时,公司还通过环球伙伴餐厅团膳项目首次开拓团餐领域,未来全聚德或在该领域加速布局。全聚德业绩下滑的背后,还隐藏着管理不健全和决策周期长等深层次问题。2014年,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3.5亿元,计划投入到熟食车间、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门店建设等项目中。然而,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直到2020年,才累计投入使用1010.81万元,公司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项目替代,导致巨额资金躺在银行里理财。去年3月,公司董事会决定终止募投项目,将剩余资金(含利息)合计3.96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2021年4月26日
其他

快递价格战今年能结束吗?

今年前三季度,快递业依然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风云变幻:疫情之后,价格战继续,顺丰在两个关键节点占据先机,业务表现一路领跑;韵达此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趋势被打断;圆通业务量有望破百亿单,正逐步走出泥潭;申通转投阿里后推出的以价换量策略,效果不佳,今年前三季度已经逼近亏损线……不过,动荡背后,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到了结束价格战的时候了吗?顺丰一枝独秀因为价格战,今年快递市场的风头,一直被顺丰控股(002352.SZ)占据。10月19日晚间,4家A股快递公司披露2020年9月的经营数据。当月,顺丰控股完成业务量7.28亿单,同比增长60.35%,单票收入18.47元,同比下降15.16%,总收入增长36.07%至134.4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完成业务量56.72亿单,同比增长75.06%,单票收入18.19元,同比下降20.95%,快递业务总营业收入1032.01亿元,同比增长38.44%。2019年6月,顺丰打响价格战,向四通一达的强势领域电商件进攻。当月开始,公司持续多年的单票收入增长趋势被打破。以最新数据为例,2018年9月、2019年9月、2020年9月,顺丰的单票收入分别为24.55元、21.77元、18.47元。“不怕通达涨价,就怕顺丰降价”,其他快递公司被迫加入价格战,行业整体单价下滑:2020年前三季度,韵达股份、圆通速递、申通快递的单票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22.84%、24.50%、22.62%。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韵达股份(002120.SZ)。早年,韵达快递靠价格战在行业立足。2013年-2018年,公司的单票收入分别为3.68元、2.89元、2.29元、2.23元、2.04元、1.73元。很多人都记得,有那么几年,韵达快递10块钱随便寄。靠着低价策略,韵达股份成为行业增长王,在单量、速度、评价等多个指标实现“坐二望一”。2019年,公司对派件模式进行调整,加大业务流程中的合并范围,提升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当年,公司单票收入3.22元,较上年提升86.13%。但是,在疫情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下,韵达的计划被打乱。今年1-9月,公司业务量虽然增长39.07%至96.42亿单,但单票收入降至2.50亿元,公司快递业务总收入216.92亿元,同比下降了3.55%。申通以价换量失效?2020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8.8亿件,同比增长22.1%。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且头部快递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正在进一步增强。去年破百亿单的中通和韵达,今年已是板上钉钉,预计还将诞生第三家百亿单快递公司——圆通速递(600233.SH),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完成83.01亿单,同比增长34.95%。尽管如此,但因为行业整体单票收入下降,累计收入3823.8亿元,同比增长仅12.6%,远低于业务量的增幅。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申通快递(002468.SZ)。作为中国快递行业的先驱,申通曾多年占据行业榜首,但近年已沦落至六大快递公司末位。2019年7月开始,申通快递实际控制人陈德军、陈小英兄妹,谋划将控制权转让给阿里巴巴,退居二股东。改旗易帜的关键时期,申通改变策略,以利润换市场。2019年,公司一方面压低单票收入,维持业务量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各项费用的投入。当年,公司营业收入230.89亿元,同比增长35.71%,归母净利润14.08亿元,同比下降31.27%。不过,从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申通的投入,似乎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2020年前三季度,申通快递业务量59.52亿元,同比增长仅17.93%,增速在4家A股快递公司中倒数第一;单票收入2.36元,同比下降22.62%;快递业务总收入140.64亿元,同比下降8.79%,同样表现最差。公司前几天披露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盈利0-30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1.06亿元,下降97.29%-100%。其中,2020年Q3,预计亏损4067.78万元-7067.78万元。申通危险了。价格战退潮信号顺丰控股发起的这一轮价格战,让行业苦不堪言。不过,2020年行业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受疫情影响,快递业在不同时段大面积停业,但顺丰和EMS属于几乎仅有的未停业快递公司,成为影响行业走向的另一个关键。价格战何时结束?实际上,止戈信号已现。在经过1年时间的价格战后,顺丰控股的单票收入下降幅度正在逐步缩小,2020年9月正式降低至20%以内。顺丰打价格战的目的,无非就是提高业务量,缩小与通达系快递公司的差距。2016年-2018年,公司快递业务量在六大快递公司中连续3年倒数第一,且与第四、第五名百世汇通和申通快递差距较大,另外,公司快递业务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善,到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快递业务量已经与申通快递持平,而单票收入差不多是申通的8倍。王卫偃旗息鼓的时间,就快到了。毕竟,韵达、圆通、申通吃力的时候,顺丰也在咬着牙。价格战从来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顺丰快递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受到影响,2019年公司毛利率下降0.4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只是因为公司本身单票收入足够高,抗压力能力更强,以及供应链业务的崛起,降价压力对业绩的影响暂且有限。为了控制成本,上半年多地顺丰快递点控制物料发放,甚至已经到了影响用户体验的程度,这应该不是王卫愿意看到的结果。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多益网络实控人徐波3年分红32亿,《神武》曾被判抄袭网易

多益网络的业务很快就成型,2007年发布《梦想世界》,2010年发布《神武》。2013年和2014年,多益网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6亿元、9.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0亿元、5.76亿元。
2018年10月26日
其他

长江汽车搏命新能源,复活“僵尸”品牌,8年亏损超56亿

从新能源电池领域切入到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五龙电动车(00729.HK)一路高歌猛进。从去年到今年,五龙电动车旗下的杭州长江乘用车公司相继拿到了发改委和工信部的批文。
2017年12月8日
其他

奥美医疗谋上市: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决策失利?

同业公司稳健医疗、绍兴振德,早已转身聚焦国内市场,比较明显的是,稳健医疗旗下日用品业务在去年营收达到13.28亿元,不仅超越自身医用敷料主业,这个数据还相当于奥美医疗当年营收的86%。
2017年12月7日
其他

顺丰介入“无人货架”大战,是凑热闹还是挤风口?

拿“果小美”来说,创始人是阿里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民,骨干也多来自阿里;猩便利创始人是大众点评原首席运营官吕广渝;哈米科技团队成员来自京东、窝窝团以及快消品企业高管等等……
2017年12月6日
其他

骂声中莎普爱思销量9年飙涨41倍,独门眼药水撑起一家上市公司

莎普爱思公司则凭借这这支滴眼液,营收从2008年的1.47亿,增至2016年的9.8亿,同期归属净利从1800万增至2.76亿。滴眼液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从2011年的50%,增至2016年的77%。
2017年12月5日
其他

水井坊血拼高端酒:8年砸23亿广告对标茅台,中间还差了4个洋河

水井坊呢?2016年四川省内的业绩占比为33.40%,省外卖了10个亿,却要依靠河南、湖南、江苏等十大“核心市场”,过于分散的市场分布,不仅谈不上全国终端的影响力,甚至没有自己绝对优势的市场。
2017年12月4日
其他

称霸羽绒服市场20年,波司登如何从冬季走向四季?

同时,斑马消费也注意到,今年中报的业绩显示,曾被波司登寄予厚望的男装业务萎缩得比较厉害,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5%,销售额降至7600万。男装店铺数净减少81家,总数降至282家。
2017年12月2日
其他

日丰电缆二度冲刺IPO:实控人增资受质疑,业绩依赖症难解

斑马消费注意到,对日丰电缆来讲,目前的焦点集中于实控人以实物资产作价出资的公允性、以及如何减弱对客户高度依赖性等。此前证监会反馈的这些质疑,日丰电缆似乎在此次的招股书里再次回避了。
2017年12月1日
其他

喝酒论箱吹的河南,为何诞生不了一家上市白酒巨头?

在河南市场,来自江苏的洋河股份(002304.SZ),来自安徽的古井贡酒和口子窖,四川的泸州老窖(000568.SZ)、河北的老白干(600559.SH)、北京的牛栏山等轮番上场。
2017年11月29日
其他

“江苏鸡王”立华股份谋上市:5亿短期债务压顶,现金收款存隐患

斑马消费注意到,立华股份现金收款主要存在于向下游商贩收款或向自然人供应商付款的环节中,涉及现金结算的产品主要是黄羽鸡,最高峰的2015年度现金结算达到1.10亿元,2016年降至0.51亿元。
2017年11月28日
其他

恒林股份的“椅业王国”:20年专注做椅子,连续10年稳居出口第一

期待您在微信公众号、雪球、界面、摩尔金融、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同花顺、投资界、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百度百家、大鱼号、天天快报、北京时间、ZAKER、红板报中关注“斑马消费”。
2017年11月25日
其他

资本裹挟下的民办学前教育:巨额对赌、抢规模、压成本……

期待您在微信公众号、雪球、界面、摩尔金融、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同花顺、投资界、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百度百家、大鱼号、天天快报、北京时间、ZAKER、红板报中关注“斑马消费”。
2017年11月24日
其他

金种子酒上市20年再度跌落谷底,只剩国企改革这根救命稻草?

期待您在微信公众号、雪球、界面、摩尔金融、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同花顺、投资界、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百度百家、大鱼号、天天快报、北京时间、ZAKER、红板报中关注“斑马消费”。
2017年11月23日
其他

“维密秀”移师中国背后:一只Made in China美国顶级文胸的忧虑

不过,由于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从24.7%下降至19.6%,净利润从2016财年的4.4亿港元骤减至2017财年的9700万港元,净利率从8.7%降至2.1%。
2017年11月21日
其他

两家特产企业转型之路:涪陵榨菜专心切榨菜,金字火腿搭肩大健康

斑马消费注意到,金字火腿今年除了收购雕龙数据涉足医疗大数据外,还介入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收购瑞一科技大部分股权以及莱康宁2.56%股权,还设立基金并在产业投资基金板块管理规模达28亿元等。
2017年11月20日
其他

云南药店老二健之佳IPO:被多元化拖累,净利暴增3倍原因似谜

数据显示,2016年云南零售药店共有17047个,其中零售个体药店11683,剩下的5300多家是连锁药店,其中一心堂2700多家,健之佳大概1000家,还有其他全国性的连锁药店,卡位战无处不在。
2017年11月17日
其他

守着2.5万亩湖面喝西北风,*ST昌鱼如何15年败光26亿家产?

据了解,武昌鱼公司2000年上市之初,共有养殖湖面超过6.5万亩,年武昌鱼生产能力200万公斤,常规鱼产能1200万公斤,还有年产30万公斤螃蟹的产能。另外,还有1500吨的年鱼类加工产能。
2017年11月16日
其他

1年修250万单苹果手机暴富,百华悦邦欲上市摆脱苹果依赖症?

期待您在微信公众号、雪球、界面、摩尔金融、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同花顺、投资界、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百度百家、大鱼号、天天快报、北京时间、ZAKER、红板报中关注“斑马消费”。
2017年11月15日
其他

迎驾贡酒上市2年就疲软,安徽白酒“老三”病根何在?

期待您在微信公众号、雪球、界面、摩尔金融、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同花顺、投资界、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百度百家、大鱼号、天天快报、北京时间、ZAKER、红板报中关注“斑马消费”。
201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