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固本兴新增动力 以进促稳启新程——《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内外部各种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着力稳定经济、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社会民生保障有力,首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丰富的统计数据记录了过去一年首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一、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内需、优结构、强创新、保民生,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发力显效,总体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76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4%,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运行在年度调控目标内。经济发展显现较强韧性与潜力。主要领域稳中有升,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是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持续支撑带动。工业生产止跌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装备、电力、汽车行业贡献突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9%,反映实物工作量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反映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购置投资合计占比达到56.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消费持续恢复,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在交通、文体娱乐等领域带动下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发展活力有所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和17.3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和2.0%。全年新设企业29.7万户,增长20.3%。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产值、服务业企业收入分别增长5.2%和6.1%,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平均水平2.6个和4.1个百分点。二、推动“五子”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首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自2019年以来连续保持在6%以上,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2023年1-11月,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3501.1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工业、科技服务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实现两位数增长。年末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7.4万件,增长20.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6.95件,增加24.97件。创新赋能高端产业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875.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全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2.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打造智慧城市,实施“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累计建成5G基站10.7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千兆用户数累计达到228.7万户,比上年增加94.3万户;“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慧城市应用终端快速升级拓展,出行、医疗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稳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消费供给更加丰富。全年新设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6.1万家,比上年增长15.6%;新引进首店946家,增长16.5%;截至年末离境退税商店1058家,增加41家。电商直播、即时零售等新消费模式快速发展,便利店、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网上零售额占三个业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8.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演出、赛事等场景化、体验式消费表现活跃,全年共有339家表演场所举办演出49524场,比上年增长1.4倍;演出收入合计23亿元,增长2.7倍。以“两区”建设推动高水平开放。建成北京首个国家级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京贸兴”新型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支持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全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3%,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4624.3亿元,增长2.7%。在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外资企业1321家,占全市新设外资企业的七成以上,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258家,占14.9%。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全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12家,治理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城市副中心建设保持千亿投资强度,第二批市级机关完成搬迁,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更加紧密,京津冀三地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编制完成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1.1倍。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30余家创新型企业、11家中关村集成服务机构入驻。三、关注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拎稳“米袋子”和“菜篮子”,着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农产品稳产保供有力。克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47.8万吨,比上年增长5.3%,实现2020年以来“四连增”。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79.5万亩,产量207.5万吨,增长4.3%。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与经济增长同步。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高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7,比上年缩小0.05。政策兜底强化保障。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占比保持在四成左右。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2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9.3万套(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小区355个、新完工小区183个。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27万人和26.9万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518个、床位13.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3万人。共有幼儿园1991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1772家,覆盖近5千个城乡社区、280余万人。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0个,备案博物馆226家,其中免费开放107家,文化馆18个、文化站339个。全年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43个。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和服务转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加强城市运行保障。全年自来水销售量1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北京地区用电量1357.8亿千瓦时,增长6.0%。天然气供应总量206.1亿立方米,增长3.5%。10万平方米以上供热面积7.3亿平方米,增长2.4%。全年污水处理率为97.3%,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清运处置生活垃圾758.85万吨,日均2.08万吨;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共有34座,实际处理能力达到28426吨/日。完善绿色出行服务。年末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1285条、运营线路长度29738.5公里、运营车辆23385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7条,运营线路长度836公里,比上年增加38.7公里,运营车辆7512辆,增加238辆。年末共有共享单车91.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3.5万辆。建设美丽宜居环境。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大气环境中四项主要污染物持续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花园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推动休闲公园、城市森林、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建设,全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2023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努力奋斗,首都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集中精力强功能、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内容来源:综合处责编: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