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

其他

一图解码:新天绿色能源回A日子将近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6月11日,新天绿色能源(00956-HK)宣布,于2020年6月8日完成向询价对象进行的初步询价后,公司将按发行价格每股3.18元人民币发行1.3475亿股A股。若本次发行成功,预计发行人募集资金净额为38982.93万元,拟投入到河北建投丰宁森吉图风电场(三期)150MW
2020年6月11日
其他

一图解码:又一新能源企业“逃离” 华电福新获母企提私有化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6月1日晚间,华电福新(00816-HK)公布,其母企华电集团以吸收合并方式,对其进行私有化。要约人将向H股股东支付每股H股2.50港元;向内资股股东支付每股内资股2.29995元人民币。若合并完成,华电福新将申请自愿撤回H股上市地位。华电福新于5月28日停牌,并于6月2日复牌后股价飙升,收涨60.26%,报2.42港元,成交额为15亿港元。推荐阅读>香港市场遇荆棘,内地是周生生的未来吗?>2019年的冬天,会是长城汽车的春天吗?>与第一大行相比,建设银行的战斗力并不弱本文版权归香港财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向后台申请获取授权。
2020年6月2日
其他

一图解码:滨海投资引中国石化入股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滨海投资(02886-HK)公布,该公司拟向中国石化的全资附属公司长城燃气配售1.78亿股,占经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13.14%;此外,其控股股东泰达香港拟向长城燃气出售2.28亿股,占经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16.85%。完成后,长城燃气将持有滨海投资29.99%股权。截至4月24日收盘,滨海投资报1.35港元,涨1.50%,成交额为266.15万港元。推荐阅读>香港市场遇荆棘,内地是周生生的未来吗?>2019年的冬天,会是长城汽车的春天吗?>与第一大行相比,建设银行的战斗力并不弱本文版权归香港财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向后台申请获取授权。
2020年4月24日
其他

香港市场遇荆棘,内地是周生生的未来吗?

>“金九银十”定律失效,越秀地产销售进度堪忧?>突破1000元的贵州茅台,现在追捧是在“赌博”吗?>安卓生态链第一股价值凸显
2019年9月19日
其他

2019年的冬天,会是长城汽车的春天吗?

>“金九银十”定律失效,越秀地产销售进度堪忧?>突破1000元的贵州茅台,现在追捧是在“赌博”吗?>安卓生态链第一股价值凸显
2019年9月16日
其他

与第一大行相比,建设银行的战斗力并不弱

>同是零售银行,平安银行比招商银行差在哪了?>没有凤凰卫视的世界>中国平安:险资的杠杆魔法本文版权归香港财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向后台申请获取授权。
2019年9月5日
其他

安卓生态链第一股价值凸显 多元化业务助推

万咖壹联成游戏出海重要力量>万咖壹联复牌大涨近15%,5G时代增长几何?>双重利好提振,万咖壹联复牌大涨近15%本文版权归香港财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向后台申请获取授权。
2019年8月30日
其他

首季迎来“开门红”,中国铝业“降本增效”成效显现?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铝价自2018年初2280美元/吨下滑至今(5月6日)的1799美元/吨,处于震荡回落阶段,叠加受行业整体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铝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进一步的压缩,市场参与者的利润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在铝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收窄的业态下,作为全球氧化铝及电解铝领域主要的供应商中国铝业(02600-HK、601600-CN),2019年一季度归属股东净利润收入却同比大增44.15%,滚动环比增长18.80%。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四季度中国铝业归属股东净利润亏损6.26亿元。能在短时间实现单季扭亏为盈,不排除受中国铝业近些年推进的“降本增效”的策略及产业链优化取得不错的成效所致。首季开门红,绩后大行唱多近日,中国铝业发布了2019年度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441亿元,同比增长20.07%,毛利为32.61亿元,同比增长15.92%,毛利率为7.39%,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为4.45亿元,同比增长46.11%,实现2019年首季“开门红”。在公司发布一季度报不久后,各大行也发布研究报告唱多中国铝业。摩根大通将中国铝业A股评级由中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上涨20%。美银美林将中国铝业H股上调至“买入”,中原证券继续给予“增持”投资评级。里昂发表报告称,将中国铝业H股目标价由3港元升至3.4港元,并称对于铝制造商,建议应关注其EBITDA的表现,去评估其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内地大部分铝企在过去一段时间仍取得亏损,相信行业的基本层面已触谷底。任何供求改善,将有助铝价回弹。现阶段仍未看到行业基调有任何改变,维持“跑赢大市”评级,对今年房产总建筑面积完成量保持乐观。从大行唱多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大行对中国铝业接下来的业绩表现持有乐观的态度,是基于铝价处于周期底及经济的景气度的回升等因素考虑。但从公司基本面上看,公司近几年的降本增效及优化产业链的战略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降本增效”成效显现,实现亏损到盈利转变中国铝业在2014年经历净利润亏损170亿元后,公司开始专注资产结构、债务及考核体系等框架的调整,提升公司的偿债能力的同时,全力以赴推行降本增效,有效的控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从公司资产结构框架上,中国铝业自2013年6月份开始至2018年底,公司集中剥离了一批资产,包括铝加工板块、部分氧化铝生产线、中铝铁矿股权、焦作万方股权等资产,累计处置资产交易金额约292亿。从公司的债务框架上看,在2017年,中国铝业开启巨额定增方案,引进第三方投资者来优化资本结构。当时中国铝业是通过债权直接转换为子公司股权的方式,将旗下四家全资子公司中铝山东、中州铝业、包头铝业及中铝矿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间接将126亿的债务分给8家投资者,进而完成对子公司的混改,通过去杠杆减轻企业经营压力,资产负债率也从2014年高点的79.43%下滑至2019年一季度的67.63%,流动资产负债从2014年的68.12%下滑至2019年一季度的55.70%,整体债务结构在持续优化当中。从公司考核体系上看,中国铝业坚持成本考核主线,持续完善考核机制。自2016年以来坚持实现“市场倒逼成本、成本倒逼改革”的管理理念。将业绩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薪酬及任职评价直接挂钩,与员工工资总额及提成挂钩,有效调动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积极性,全力推动公司降本增效工作的进行。截至2018年底,从中国铝业营业成本及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的年度同比增速变化上看,公司的营业成本同比下滑0.86%,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22%,管理费用同比下滑17.45%,财务费用同比下滑1.95%,公司整体费用的同比增速在2018年形成了“拐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降本增效”的策略成效不错。聚焦“原铝+氧化铝”领域,优化产业链结构在推行“降本增效”的同时,公司还专注于优质资源开发及围绕优质资源开展业务,朝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确立“主导产品向公司具有优势的产业链上游发展,以资源为基础,做优做强氧化铝、原铝的战略定位”,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从产品结构上看,原铝业务板块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氧化铝业务板块逐渐发展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截止2018年底,原铝业务板块(未抵消分部影响)实现营业收入525.81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9.17%,利润为27.85亿元,占总利润比重为17.48%,氧化铝业务板块(未抵消分部影响)实现营业收入410.0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的22.75%,利润为61.32亿元,占总利润比重的38.49%(2016年占利润比重仅为23.9%)。原铝及氧化铝业务板块,已成为公司业绩主要的输出动力。氧化铝及原铝能取得不错的业绩表现,还有得以于公司夯实氧化铝及原铝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公司加大对铝矿资源的的获取。国内市场方面,中国铝业拥有9.3亿吨铝土矿资源储量,约占国内铝土矿资源的24%左右,储量暂居国内第一位的位置。海外市场方面,不断收购海外优质铝土矿资源。例如2018年,海外并购几内亚优质铝土矿Boffa项目,该项目可开采年限为60年左右,预计年产量高达1200万吨。业绩向好,能否冲击“港股100强”“港股100强”作为权威性与公信力并重的香港上市公司排行榜,已经被大多上市公司及金融机构认可,也成为了投资者在选择港股进行投资的风向标。基于“港股100强”的影响力,入选年度港股100强榜单,就成为香港上市企业考量自身年度经营业绩“优良”的标准。那么,作为铝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铝业能否借着经营业绩逐步转优的态势,冲击今年“港股100强”榜单(颁发2018年度奖项),尚待5月24日揭晓。■
2019年5月8日
其他

研发投入如此之高,上海医药在描绘怎样“蓝图”?

60个重点品种前三季度实现收入75.69亿元,同比增长28.91%。另外,2018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投入为
2019年1月14日
其他

【医药探针十三】君实生物:市场还在憧憬什么?

可以预料,随着JS001单抗产品获批上市的消息兑现,而后期利好消息尚需时日。在这短暂的消息真空期内,君实生物的上涨与下跌皆缺乏充分动能,料将在发行价上方保持强势震荡行情。■
2019年1月4日
其他

【投资展望2019】展望2019货币政策:将维持偏宽松基调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2018年12月31日
其他

【投资展望2019】油市入冬,离春天还有多远?

贺秋霞推荐阅读>【投资展望2019】2019年人民币汇率能否成功保7?>【投资展望2019】GDP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减税是经济唯一的出路?>【小米OK?!】All
2018年12月28日
其他

【投资展望2019】黑色金属2019:一场跟随政策导向的游戏

编辑|黎璐璐推荐阅读>【投资展望2019】2019年人民币汇率能否成功保7?>【投资展望2019】GDP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减税是经济唯一的出路?>【小米OK?!】All
2018年12月28日
其他

【投资展望2019】2019年人民币汇率能否成功保7?

引言:人民币汇率在2018收官之际成功保住7以下。毫无疑问,央行及时出手,才使得在岸人民币接连收复6.90、6.89两道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拉升近百点,截至12月24
2018年12月27日
其他

【投资展望2019】GDP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减税是经济唯一的出路?

IoT——“小米2.0”的破局与重生>【汽车股论六】车市寒冬来袭,下半年产销五连跌的东风集团前路如何?本文版权归香港财华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向后台申请获取授权。
2018年12月24日
其他

【医药探针十一】复宏汉霖:单抗生物药排行榜常客赴港上市!综合性排头兵如何强势登场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12月14日,由复星国际(00656-HK)间接持股61.09%的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B(以下简称复宏汉霖)提交了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早在今年9月,复宏汉霖已经撤回中小板挂牌申请,并打算转战香港主板;除了生物药研发生产平台复宏汉霖外,短短三个月复星旗下控股的锦州奥鸿药业也已经拿下加拿大DiaMedica
2018年12月20日
其他

【小米OK?!】All in IoT——“小米2.0”的破局与重生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前言:对于上市后的小米(01810-HK)而言,自身发展有了一个更直接的目标:维系自身的股价!无论是结构重组,还是产品创新,都服务于这一点。“小米1.0”的成功源于“All
2018年12月14日
其他

【汽车股论六】车市寒冬来袭,下半年产销五连跌的东风集团前路如何?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十年前,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几乎席卷波及了所有经济结构领域下大大小小的行业,其中备受冲击的就包括当时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汽车行业。受经济危机及国家政策法规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内汽车行业产销情况在2008年内出现剧烈波动,上半年仍增长强劲的中国汽车市场在下半年迅速萎缩,令当年全国汽车销量增速降至彼时的冰点……如今转眼十年过去,站在2018年的年终回望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张力及走势令人慨叹,而中国汽车行业市场也在2008年受创后迅速恢复,并在此后至近年仍在总体上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只是行至2018年,传说中的“十年魔咒”似乎有要应验的苗头,国内车市已经遮不住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也是对这来势汹汹的行业消极氛围深有体会。车市寒冬来临?东风集团下半年产销已现5连跌12月11日,东风集团公布其2018年首11个月的产销快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东风集团累计生产汽车281.59万辆,同比下跌4.77%;累计销售汽车274.4万辆,同比下跌6.68%。11月单月数据来看,东风集团产销量分别为27.8万辆及28.2万辆,同比分别下跌21.58%及20.25%,这也是东风集团自今年7月份以来连续第5个月录得汽车产销量的双降——今年上半年,东风集团的产销还维持着2.77%及2.64%的增长,但下半年车市表现变脸转差,从此次交出的前11个月产销成绩来看,今年全年东风集团怕是免不了要在产销两端都录得罕见的负增长了!具体而言,今年首11个月,东风集团乘用车产量跌幅小于商用车产量的跌幅,但销量跌幅却大于商用车的销量跌幅。期内,除了商用车项下轻型载货汽车销量录得7.61%的增长外,东风集团乘用车及商用车所有细分车型的销量都出现下跌,当中乘用车SUV及MPV销量分别下跌13%及10.68%;商用车中则主要是中型载货汽车、微型载货汽车及客车的销量跌幅较大,分别达到27.02%、91.96%及30.28%:(东风集团2018年首11个月产销快报数据
2018年12月14日
其他

【医药探针九】药明生物:我们不一样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作为药明生物(02269-HK)的孪生兄弟,药明康德(02359-HK)即将于本周四在港交所闪亮登场。按照市场舆论,药明康德头顶着“独角兽”的光环,上有政府背书,下有舆论欢呼。理应是资本市场攀亲道故的理想标的,毕竟稍微沾上一些“独角兽概念”,就可以让自家股票跟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照中国传统的亲疏关系,药明生物,似乎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然而,如同自然界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药明生物和即将上市的药明康德,虽然确实同宗同源,却存在着巨大禀赋差异。一定要拿两者进行对比的话,想必至少药明生物会闹一下小情绪。也许会通过官宣表达一下姿态:我们不一样,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一、生物医药方兴未艾事实上,内地资本市场对于药明康德的厚爱多少有点莫名其妙。作为以小分子化学药的研发外包(CRO)和生产外包(CMO/CDMO)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行业的发展虽然受益于整个医药外包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医药外包市场不断从欧美发达经济体向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渗透、迁移的时代背景。但亦受限于小分子化学药物缺乏医学技术上的突破,市场趋于稳定,整个行业缺乏增长空间的限制。故而,药明康德虽然会有若干年的黄金发展期,但亦将很快面临行业的天花板。与之不同的是,以提供生物药开发、生产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药明生物,其春天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判断来源于两点。其一,根据药明生物在招股说明书上提供的数据,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到,自2012年至201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从9620亿美元增长到115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而同期的生物制剂市场的规模则从2012年的1642亿美元增长到220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则为7.7%,远大于同期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同样按照招股说明书提供的预计数字,到2021年,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475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5%,亦远不及全球生物制剂市场3501亿美元或9.7%的复合增长率。生物制剂市场在整个医药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二、生物制药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爆款单品。依据信达生物(01801-HK)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信息,2017年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有8款为生物类药物,其销售收入总额为678亿美元。不止2017年,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生物类药物一直在全球10大畅销药排行榜中占据8款。对于医药公司来说,生物药的爆款,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制药公司提供现金流,极大地调动了其研制生物药的积极性。行业的广阔前景,为生物制药研发服务市场的未来注入无限的可能。二、研发服务快速跟进跟随着生物制药的行业脚步,高成本与高风险的行业特性也促成了生物外包行业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按照药明生物去年上市时提供的招股说明书,2016年,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的规模为84亿美元,预计将会以19%的年复合增长率,实现2021年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增速远大于全球生物制剂市场,行业前景异常广阔。1、产业链条作为生物制剂的外包服务行业,其产业链条和小分子化合物的外包服务大同小异。按照更为专业的描述,我们作图如下:和药明康德全产业链的外包服务类似,在生物制剂领域,药明生物提供的也是端到端涵盖整个生物制剂开发全过程的全产业链服务。2、竞争格局比起药明康德在小分子化合物领域的地位,药明生物在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来自招股说明书的信息,按照营收计算,药明生物以1.8%的市占率于2016年排名世界第六。2017年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到2.4%,排名前进一位至世界第五;国内市场,2016年的市占比为48%,雄踞国内行业首位。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到了2017年,市占比跃升至63.5%,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三、公司自带光环药明生物具备如此强劲的发展动能,离不开自身打造的商业模式的优势。按照公司管理层的描述,公司采取“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的策略,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一策略的成功。什么叫“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一言以蔽之,即在不同的生物开发阶段提供服务,也即生物制剂开发的全产业链服务。通过几张图作一个对比:三个图表,分别是2017年中报、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中报显示的公司手握的综合项目数量。可以挖掘出两条信息:1、从2017年中报的134项,到2017年年报的161项,再到今年年中的187项,公司的业务每半年增加20多项,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截图可见,IND前的服务收益比较低,而IND后的服务收益则异常高。公司在项目增加的同时,项目结构也在持续调整,从2017年中报的92:42,到2017年年报的90:71,再到今年中报的98:89,IND后在项目结构中的占比得到不断提高,整体项目结构得到了优化。项目的优化,带来的不仅是营收与纯利的增长,表现在财务数据上,是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提高。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个会计报告中,虽然公司的毛利率保持稳定并在今年中报略微下降,但是在另外三个指标里,均出现了快速的上涨,整个公司出现增产又增收的局面,经营质量出现明显的提升。然而,即便公司发展前景广阔,发展速度飞快。从估值的角度来说,不论按照PS、PE还是PB,公司的估值都出现了明显的高估。按照12月11日药明生物的收盘价52.35港币计,PS在27倍,PB在7.5倍,动态PE在112倍。虽然随着业绩的不断增长以及股价的不断回调,距离今年6月7日98.5元港币的历史性高位所对应的估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对应传统估值方法仍然显得高估。问题是:作为一个有效估值的市场,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何给药明生物这么高的估值呢?除了行业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之外,还要从公司的收费模式谈起。四、享受高估值公司拥有独特的三步收费模式,这种收费模式,可以给公司带来不可限量的滚滚利润,为公司的未来带来无尽的想象力。按照公司的介绍,公司的收费模式分成三个部分:1、按服务收费(FFS)模式,即“根据完成有关步骤所需服务的范围、所需服务的估计成本及开支、完成有关发现、开发或生产步骤所分配的时间、竞争对手就类似服务的收费等,确定各个发现、开发或生产步骤的收费水平”。官方的表述多少是有些繁琐,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提供的服务收取的固定费用,作为公司当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方面收费整体上稳定但是缺乏想象力。2、里程碑费,即在达到生物制剂开发过程中的某一个重要节点收取的额外费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奖金制度。该收费虽然没有想象力,但亦能够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按照公司在今年中报的公告,公司今年上半年未完成付款为12.48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为3300万美元,出现了惊人的增幅。3、能够为公司的未来带来想象空间的,是销售分成费。公司在研发完成并成功商业化后,可以收取销售收入(扣除税项)后的至多8%的金额,且收费期介于5到15年。没有人能够预料公司研发的产品能否出现类似于修美乐年销售额189亿美元的爆款。但是考虑到生物药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重愈发重要,以及公司在整个行业里踌躇满志的姿态,我们预料这种收费模式最终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不可预知的回报。2018年3月6日,公司合作伙伴(TaiMed)获美国FDA批准Ibalizumab
2018年12月12日
其他

【汽车股论五】销量持续逆流上涨的长城汽车,股价为何“跌跌不休”?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步入2018年,狂奔了近十年之久的中国汽车行业如同美国股市,逐渐出现疲态。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中国汽车销量出现负增长,下滑0.1%。而以单月计,汽车销量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全年销量负增长已经没有太大悬念。这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大牛市或将结束。然而,部分车企并不趋于现状,出现汽车销量的逆市上涨的情况。例如,12月7日晚,长城汽车(02333-HK)发布11月份新车销量。据公告显示,11月份共计销售新车132,489辆,较去年同期增加1.09%,环比增幅达20.35%,刷新今年单月销量记录。首先,11月份主流车型哈弗系列销售量为106,390辆,突破十万大关。哈弗系列销售猛增的背后,要得益于“爆款SUV”哈弗H6的强力输出,11月份单月销售超5.4万辆,累计66个月国内SUV销量第一。其次,自主高端品牌WEY系列销量为11,379辆,环比增长24.5%,已连续4个月销售破万,主要得益于VV6品牌车销量走强影响。最后,2018年度热销皮卡——长城皮卡(“风骏”系列),11月销售量为13,677辆,也出现连续4个月销售破万的佳绩,稳居国内皮卡销售第一宝座。轿车(比如纯电动车——欧拉)11月份销量为1043辆。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上看,逆市上涨的销售业绩背后,股价却是跌跌不休。截至2018年12月07日收盘,长城汽车今年股价跌幅为42.49%,汽车行业指数跌幅为34.48%,香港恒生指数跌幅为12.89%。对于长城汽车销售业绩相对亮眼,股价却背道而驰,实属“异象”,单从销售业绩上看,并看不出有何不利的影响因素。那么,我们壁观其财务数据或许能找出其因。年度销售任务承压,第三季度“营利双降”截至今年1-11月份,长城汽车的汽车销量累计销售919,245辆,同比降低1.59%,其中前11个月哈弗系列累计销售658,484辆,WEY系列累计销量达到127,760辆。到目前为止,共完成2018年度116万销量目标的79.25%。这也意味着,长城汽车12月份销售任务为240,755辆,环比增长得达到81.72%,才能完成今年的销售业绩。如若长城今年仍无法完成年初定下的销量目标,对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提出的“2020年哈弗SUV全球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目标恐将很难落地。除了今年销售任务承压严重外,亮丽的销售业绩背后,却掩盖不了第三季度“营利双降”的事实。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营业收入为655.13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4%;归属股东净利润为39.27亿元,同比增长36.36%。从前三季度表现上看,长城汽车的营收相对客观,盈利能力也还可以。但是倘若壁观长城汽车第三季度,可是另一番景象。长城汽车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79.6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8.97%;归母净利润约为2.31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6亿元相比减少近50%。短期盈利能力单季下滑如此之快,着实让人为其短期盈利能力产生担忧。而归属股东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长城汽车为走量,持续加大促销优惠活动,营造出单月销售稳增的景象。销售成本逐年递增,减价促销已成常态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长城汽车单季度平均单车售价下降至8.76万,单车净利润降至1126元,单季毛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至15.63%。值得注意的是,增收不增利的“虚胖”现象,或将延续。截至2018年12月10日,从长城汽车的官网获知,打折促销的销售活动还在延续。如,以50%购置税补贴为基础,提出多项优惠补贴及专属优惠礼包等。另外,从过往的销售成本上看(如下图),长城汽车的销售成本出现逐年递增的态势。销售成本由2013年的405.38亿元增至2017年的819.6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25%。其中长城汽车的销售成本及分销成本由2013年的18.95亿元增至44.0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018年12月11日
其他

【医药探针八】药明康德:烈火见真金 港市现真身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财华社上周刊发了一篇药明康德的短文,在祝福药明康德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司多面出击的一丝隐忧。文章甫一发出,被一些读者朋友批评为半吊子,潜台词应该是觉得文本没有完整挖掘出药明康德的基本面。苏大学士有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公司是一个立体的有机体,试图通过一篇文字将公司进行立体化呈现,是不现实的。前次文本侧重于对公司战略的研判,在挖掘药明康德完整的基本面方面确有欠缺。今次另就一篇侧重于基本面的文章,亦欢迎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正。一、行业概况药明康德属于医药外包行业,简单理解这个行业的话,就是制药公司把其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剥离出去,而不再像以往一样由自己独立完成。我们试图从市场分类、市场规模、国际竞争格局以及国内竞争格局这四个方面来介入对这个行业的了解。1、市场分类整体而言,医药服务外包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不断的变化演绎中,通过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个行业大致上分为CRO和CMO/CDMO,用汉语表达,就是研发外包与生产外包两个环节。我们通过一张图表来观察其内部的结构。可以看到,医药外包行业已经基本涵盖了整个医药产业链。类似于苹果产业链,制药行业内部的分工愈发专业化和精细化。有别于某些公司侧重于整个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药明康德定位于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的外包商,提供从药物发现到药物商业化生产的整个环节,用公司的宣传口号就是“涵盖整个价值链”。2、市场规模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在药明康德刚刚提交给港交所的招股说明书中,列出独立第三方沙利文的报告数据。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外包市场(含CRO及CMO/CDMO)整体规模从2013年的703亿美元,发展到今年预期的1150亿美元,市场规模在不断增大。从增速上来看,市场按照每年大致10%的增长率稳健增长,料这一增长趋势不会变化。医药外包行业在国际市场是稳定增长,对应于整个行业在国内的情况,则是快速增长。仰赖于整个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国内医药外包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从2013年的39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今年的预计1048亿元人民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远超国际市场同期10%的行业增长率。这一数据显示,整个医药外包市场在不断从国外向国内转移,国内市场在整个医药外包市场上的占比在不断提高。3、国际竞争格局由于国内医药外包市场的起步较晚,整个医药外包市场的巨头还是被欧美企业所把持。国内企业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还不是很强,虽然我们把药明康德看作是“独角兽”,但是放在国际市场,其在行业内的优势并不明显。可以看到,虽然药明康德在国际市场上确实能排得上名次,但和富士康在手机产业链上的地位相比,两者同为外包行业却很难相提并论。在国际医药外包市场,药明康德不仅和第一梯队相比,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在第二梯队内,也只是忝陪末座。国内市场所给予的名誉,多少有点言过其实。4、国内市场格局药明康德所获得的名誉,一方面是由其光鲜的世界前20强制药公司客户的加持,更大程度上,则源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按照公司在香港招股说明书上的数据,2017年公司以8.3%的市占率居于国内第一。根据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找到公司在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因为部分公司缺乏2018年的数据,所以统一都按照2017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在整个医药外包市场,药明康德是国内名副其实的“一哥”。不论是营收还是归母净利润,公司在国内同一行业内都有着一骑绝尘的优势。市占率比行业内其后四位的之和还要多。别的公司短期内若不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是没有挑战药明康德行业地位的可能。二、CRO板块CRO板块是公司当前营业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亦是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这一点,以2018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说明情况。这是一个大致的区分,在公司最新发布于港交所的招股说明书中,公司把业务分成了中国区实验室服务、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CMO/CDMO服务及其他五项。上图CMO/CDMO数据为合并了的CMO/CDMO服务及其他项数据。除此之外通并于CRO板块。可以看到,不论是营收还是毛利,CRO板块在公司的业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样的一个业务结构,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稳定,而公司在上交所募投的项目,不论是苏州药明的还是天津药明,仍然是在加大CRO这一块业务的产能扩张。在可预见的未来,暂时也看不出公司业务结构大幅变化的迹象。诚如我们上一篇文字所贴的下面这张图,有别于药明康德的全产业链愿景,国际主流的医药外包商专注于其中的某一类别业务,在CRO领域,多专注于临床CRO业务。图表可见,不论国际前五还是国内前五,布局全产业链的只有药明康德一家。在公司所示全球前五大同类型公司中,有3家是专注于CRO,其中两家更是只专注于临床CRO。国际巨头如此专注临床外包领域,不是没有原因的。临床研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投入最大的一个环节。相较于发现与临床前外包,这是一个规模更为巨大的市场。数据可见,整个行业外包服务与临床前外包服务的规模合计,亦不如临床外包服务项目的一半。而行业规模,就意味着公司发展的潜能和天花板。然而,对应于这一块业务,药明康德只能说近年的增速较快,但总量并不大。药明康德2017年在临床CRO的收入是3.56亿元,同比增长72.6%。201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31亿元,同比的增幅为58.8%,不论从营收还是从毛利而言,在公司CRO板块中的占比都微乎其微。若要扩大占比,仍需时日。但是若考虑到新药开发的主流暂时仍然以美国为主,而临床CRO具有明显的市场地理隔离属性,公司无法利用国内的成本优势与欧美直接竞争。即便是在今年7月通过收购ResearchPoint
2018年12月10日
其他

【医药探针七】安罗替尼加持,再论中国生物制药的正确打开方式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既切中抗肿瘤创新药的蓝海,又位处新版医保目录上榜药品数前列,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的股价却为何受压长达半年?随着获批药品目录陆续落地,中国生物制药近期看点又在哪?盈利能力、收益质量、成长性是衡量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很重要的三大因素。在当前医药行业迎来史诗级的去芜存菁的节点,那些研发管道靠前的、重磅品种多元的、切中创新药蓝海的生物制药公司,将率先接获行业的甘霖,比如业绩稳健、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双高的龙头恒瑞医药(600276-CN;以下简称恒瑞)。对标恒瑞,同时具备创新药、生物仿制药和化学仿制药生产和研发管道的首仿药之王中国生物制药,借着快速放量的重磅抗癌药安罗替尼,已开启摆脱仿制药龙头标签的转型模式。要顺利过渡为创新药药企,就意味着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品种占比达半数以上,但截止今年三季度,创新药和仿制药的比重分别为25%、74%,转型尚算刚开始。(中国生物制药近半年股价走势)回到中国生物制药的安罗替尼身上,这位抗肿瘤靶向药排头兵的强劲势头直接拉升整个肿瘤板块,位置仅次于肝病的第二大板块。相较于收入放缓的肝病药,这既是一个对业绩很好的补充,又是中长期内中国生物制药的想象力所在。但遗憾的是从8月上榜蓝筹至今,可以说中国生物制药的股价一直受压,既是切中抗肿瘤创新药的蓝海,市场又是为何这般不放过?中国生物制药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切中抗肿瘤创新药的蓝海,安罗替尼放量拉升业绩增长一致性评价上线后,创新药的研发成为药企争分夺秒布局的领域。在这之中,既有诸如恒瑞、复星、石药一类的医药巨头,也有尚在转型中的天士力、步长等中药药企,还有一些尚未盈利但研发管道靠前的生物制药公司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等。或不惜重本投入研发,或从外引进,可以肯定的是创新药必定是大势所趋,而大势是属于反应迅速且行动力强的药企的。凭借着安罗替尼这一种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D)三线治疗的新型小分子药物,中国生物制药就能在今年前三季度取得同比增速分别达37.4%和21.96%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而其整个肿瘤板块在今年二季度录得55.4%的同比增速后再接再厉,在三季度板块收入再度冲高至188.9%的增速,成为中国生物制药三季度报中最大的亮点,由此可见创新种类的抗癌药一经释放,潜力惊人。目前市面上正在研发或已上道的抗肿瘤创新药主要分为两大种类(区别于动手术直接切除肿瘤组织和化疗而言):分别是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靶向疗法是指一种针对恶性肿瘤细胞而进行的靶向治疗,比如中国生物制药的安罗替尼就是一种靶向药;而免疫疗法则旨在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比如近期医药新贵信达生物的PD-1单抗。传统的化疗方式具备较多的副作用,针对肿瘤组织的用药和化疗对人体组织损害也会比较严重,而且机体本身容易产生抗药性,相比而言靶向药就只针对已经变异的细胞,保证杀灭范围从而提高治疗效率。而安罗替尼之所以为市场如此看好前景,是因为安罗替尼是国内上市的抗癌创新药中面向靶点最多的、靶向性较强的、副作用较小的替尼类靶向药,而中国生物制药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生产安罗替尼的药企,首当其冲是要受到追捧的。截至今年三季度,在中国已获批上市的替尼类药物共有20种,分别由15家药企制造,但这15家药企中仅有3家为中国药企,分别是恒瑞、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的核心持股公司)、和记黄埔。而这三家生产替尼类药物的中国药企中,只有正大天晴的安罗替尼和和记黄埔的呋喹替尼(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在2018年上市。但就面向靶点数量来看,安罗替尼同时针对VEGFR、PDGFR、FGFR、c-Kit四种靶点,其数量仅次于辉瑞生产的阿昔替尼(针对VEGFR、PDGFR、KIT;肾细胞癌)。当前,安罗替尼所在的肿瘤板块已然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第二大板块(14.6%),也成为这家公司中长期内最具想象力的部分。进入2018年以后,因为一致性评价出台,亦因为攒足噱头和眼球安罗替尼的前途美丽,导致中国生物制药的肝病板块(多数产品为仿制药)的收入增速气势大减,从今年一季度的-3.1%跌至三季度-7.8%;本身收入占比亦从今年一季度的38.3%下降今年三季度的31.8%。中国生物制药的肝病用药所在的存量市场已经呈现萎缩迹象。靶向药VS细胞疗法,中国生物制药股价受压之谜要在抗肿瘤创新药的千亿蓝海找到一只能常常带来业绩惊喜的标的相当不容易,但是未必不能够从这只标的所在的目标市场的属性上考量。存量市场是指,从中长期的时长来看,该产品所属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逐步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而增量市场则是指,同期该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并有望成为市场主导产品。至于靶向药和免疫疗法的存量和增量之较,还要回到两种疗法的优缺点和治疗效果上看。硬币总是有两面的。就靶向药而言,由于其针对性较强,也决定了其治疗范围较狭窄的缺点,一种药物只能针对特定的突变类型,而且不能完全排除机体抗药性及肿瘤组织转移的可能性;相较之下免疫疗法则堪称优秀。由于它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细胞去识别,精准度要较靶向药高,缺点则是治疗过程耗时长且复杂,市场普遍担心细胞免疫的成功率并不高。现在我们就热门靶点PD-1/PD-L1的药物研发来看看各大在研药企的治疗效果如何。根据药智网提供的数据加以整理,目前共有16家药企具备进程已的PD-1/PD-L1的单抗联合试剂的研发管道,其中恒瑞的管道研发多数已进入II期,但信达生物的进程毫不落后,已进入II期、III期及上市申请中的试剂大有人在。从治疗效果上看,能够使肿瘤组织缩小并达到一定量且保持一定时间的病人比例在55%以上的药剂恒瑞有1种(肝癌:55%)、信达生物有1种(霍奇金淋巴肉瘤:74%)、百济神州有1种(霍奇金淋巴肉瘤:73%)。除了进度靠前,成功率高也成为信达生物上市之后股价一直拉升的关键因素。布局免疫疗法是抗肿瘤创新药研发大势中的大势,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研发底蕴深厚的药企中哪个能率先获得审批优先权、进入医保目录,哪个就能最快抢占市场,成为新宠。但非常可惜的是,在2017年年报乃至2018年三季报内中国生物制药的细胞免疫疗法的研发进程尚未体现。受益于新版医保目录,机遇与挑战并存受益于新版医保目录调整,目前中国生物制药进入目录的共有7种药品,其中肿瘤板块的有3种(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注射用地西他滨、达沙替尼)、其余4种分属心脑血管板块、镇痛用药、骨科用药及抗感染用药。按品种数量计,抓住仿制药进替代机遇的中国生物制药位居中国药企的前列。不过同时也意味着药品的质量和规模将成为生产成本最低化的优势。长期以来,进口药、合资要长期占据中国药品市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出台让国产的仿制药有机会与专利国企但价格高企的进口药在相同准则下医保招标,这意味着集中采购将迫使进口药价格大幅下降,市场将向创新药药企中具备成本和布局优势的龙头敞开大门。目前中国生物制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已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伊马替尼及阿法骨化醇还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已在审评中),且二者占公司收入比重还比较低。■
2018年12月6日
其他

【医药探针六】药明康德:“独角兽”家里也没有余粮了?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前言:古人有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任何一个不起眼的错误,都可以诱发“蝴蝶效应”,导致一个看似充满勃勃生机的机体埋下祸患的种子。药明康德(02359-HK,603259-CN)贵为药物研发外包行业的亚洲之首,本应该在这个充满前景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但是在面对上市带来的诱惑时,却存在着偏离主业的端倪。借助于“独角兽”所特有的绿色通道,今年上半年,在美国纽交所退市不足18个月的药明康德实现了在上交所的闪电上市,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一颗闪耀的明星。然而,正当公众的目光聚焦其在内地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之时,药明康德却马不停蹄,旋即在上市两个月后披露了公司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董事会决议公告,在陆续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核与港交所的聆讯之后,预计将于本月13日在港上市。是什么原因让公司迫不及待继续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呢?一、差钱回看公司在今年2月和4月所提供两个版本的招股说明书,其间的个中缘由似乎可见端倪。按最初的披露,公司拟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10419.86万股,计划募集资金57.41亿元。依照这两个数据,拟发行价格应该不低于55元。然而,高达50余倍的市盈率并没有得到市场和监管当局的认可,以至于公司不得不在上市之前调低了市盈率,将募集资金的使用额降到21.3亿元。其募投的项目,亦由起初确定的10项降到了4项。虽然两个版本的募集金额发生了变化,但是公司的总投资项目并未改变,十个项目所需要的总投资额仍为57.41亿元人民币。对照公司已经在上海资本市场募集到的21.30亿元人民币,整体存在36.11亿元的资金缺口。通过在海外资本市场继续募集资金,就成了公司的一个选项。二、加码根据公司公开的信息披露,药明康德此次拟在香港市场发行1.16亿股,招股价格介于64.1港币/股至71.5港币/股之间。募资不超过10.6亿美元,或83亿元港币。不留意的话会以为,此上市是补充上海募集资金的缺口。然而细细再看募投的资金量会发现,这一募集量远大于公司半年前在上交所上市时所列示的十大项目之36.11亿元人民币资金缺口。究竟为何?公司在公布的聆讯后资料集里,有着近似于模糊的描述。结合公司在聆讯后资料集里公开的信息可以证实,“扩大中国、美国及香港等全球所有业务部门的实力及能力”一项,即与公司彼时在上交所未能募集到的资金之对应项目大致吻合。其后之五项资金用途,皆为公司加码的新募投项目。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某种程度上,募投项目代表了公司的战略重心与发展路径。募投项目的变化,也意味着公司的战略或者发展路径出现了变化。事实上,即便参照“扩大中国、美国、香港等全球所有业务部门的实力及能力”这一名目下的具体项目,亦与公司半年前于上交所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所列示的十个项目有明显差异。彼时之细分项目,并无今日所列示成都研发中心、香港创新研发中心等诸项。按照公司的表述,公司的发展愿景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成为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最高、最宽和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那又因何缘由对既定的发展路径进行类似于“大跃进”的提速与切换呢?三、靓丽回看公司近些年业绩,其靓丽的程度简直让人亮瞎了眼。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三年时间,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增长了5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与此同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期暴增251.58%,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88%。而根据利沙文提供的行业报告,2013年至2017年间,全球药物研发外包市场(包括CRO及CMO/CDMO服务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703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04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仅为10.3%。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超行业平均速度。公司业绩增长的同时,运营质量亦逐次提升,从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与股本回报率可见。数据显示,公司的毛利率虽然略有下滑,但整体保持在40%一线。在毛利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净利率和股本回报率持续攀升,说明公司当下经营质量优秀。与此同时,客户的储备项目丰富,公司拥有大量处于发现和临床前的业务,未来业绩有确定性的保障。随着公司披露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到19.28亿元人民币,公司动态每股收益已经达到了2.5元左右,对应在港发行股份的股价,动态PE在23倍到25倍之间——与在上海发行时的估值基本一致。面对如此良好且具有后劲的基本面以及适宜的价格,认购公司股票似乎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毕竟,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之后短期被爆炒到6倍以上,在港交所的表现应该也不会太寒酸。四、伏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力量,叫好又叫座的药明康德势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图景是一片莺歌燕舞。按照利沙文的数据,整个药物研发服务外包的市场格局仍然比较分散,以2017年营收总额计,全球排名前15名的CRO及CMO/CDMO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7.1%,而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1.1%,竞争力并不出色;从国内市场来看,公司虽然居国内药物研发服务外包市场的首位,但市场占有率仅为8.3%,领先优势亦不明显。国际与国内剧烈的竞争格局,都要求药明康德去夯实主业,提升竞争力。然而,我们在公司于12月3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看到,有别于全球前五大同类公司聚焦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细分领域,药明康德从发现到临床前、临床,乃至到小分子、细胞及基因疗法、医疗器械测试,业务实现了整个行业的全覆盖。业务铺得比较广,一方面能够在短期内提振公司的营收,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公司力争上游的精神干劲。与此同时,也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的整合能力,内部之间的各生产要素,特别是智力资源的协同能力。相较于全球前五大同行的专注,药明康德的风险系数明显偏大。而透过公司募投项目发现,公司除了扩大业务部门的实力与能力以及偿还银行贷款、铺底流动资金之外,还有用于收购与投资的项目。作为行业内普遍采取的扩大规模与竞争力的方式,我们非常欣喜与认可公司拿出大笔量资金“用于收购CRO及CMO/CDMO公司”这种聚焦主业的方式。然而,拿出4%的资金用于投资“有创新业务模式且有增长潜力的公司”却是一种不必要的高风险行为。因投资额较小,单个项目的失败与成功对公司自身业绩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却需要占用高管层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判,影响到公司的主业聚焦。虽然整体而言,药明康德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高光时刻,然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能扇动起多大的风浪,需要我们给予持续关注。心有旁骛,是每个发展中的公司的最大忌讳。从这个角度来说,药明康德,不是没有粮,而是粮太多了,迷失了方向。■
2018年12月5日
其他

【教育股析四】从暴涨两倍到股价闪崩,告别政策红利之后的新高教还剩什么?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2018年12月4日
其他

【医药探针五】王牌将失,绿叶制药只有海外扩张一条路?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今年绿叶制药接连丧失了跟医保合作的机会,首先是其拳头产品力扑素无缘国家医保名录,后又不在带量采购试点的31种药品名列,这对于核心产品皆为处方药的绿叶制药是极其不利的。或许绿叶制药也感到了前途的窘迫,今年频频出海求生,大手笔收购了两家海外企业。在医药行业政策迭代之际,绿叶制药的处境也折射了一批上市药企的境况。其实带量采购的意义是将重构行业竞争要素,那些具有研发实力的药企能推新品的话将持续受益。药企们要认清形势,长痛不如短痛,接受现下的阵痛,向重研发轻营销转型,无论政策的风向怎么变,手里有药终能有立足之地。身居2018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上市药企第20名,绿叶制药(02186-HK)却在和国内医保机构合作中败下一局,最近国家公布了4+7带量采购试点城市名单,绿叶制药的产品未在药品名录内。首年运行的带量采购是国内医药制度的创新,也是沿用其他国家的经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开始,医保控费,两票制,再到现在的带量采购,医药行业新的游戏规则刚刚开始,合规成为药企当前转型的第一选择。就在各大药企纷纷拥抱医保大腿的时候,绿叶制药的拳头产品却接连在国家医保名录内无名,带量采购清单31种药品不在列等,失去了和医保合作的机会。不在“带量采购”名列国内的药价之高,不仅连病人承受不起,甚至连医保都叫苦不迭了。未来看降价是医药行业的整体宿命。今年9月备受关注的国家带量采购试点方案一出台,就引发医药板块跌幅显著。带量采购是国际上常见的做法,能够有效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节省医疗开支,减轻患者负担。这个做法在国内刚开实施,可能会让市场感受到药企降价的危机,不过,国家医保局作为非盈利性的国家机构,政策导向不会压制行业整体增速,更多的是让医疗费用到刀尖上,正本清源,加速行业结构优化。长远来看,药企的价格肯定会下降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本次
2018年12月4日
其他

【舌尖上的港股五】翠华控股:矮穷矬逆袭高富帅,哪有那么容易?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陈胜在大泽乡举旗起义的时候,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太史公记录并流传下来之后,这句话成为后世无数颠覆者的励志格言。11月28日午时,翠华控股(01314-HK)发布中期业绩公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公司实现收入8.96亿港元,同比减少1.0%;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441万港元,比去年同期降低70%。市场并没有以暴跌来回应公司的业绩巨幅下滑。一方面,公司已经于本月2日发布了盈利预警,市场对此利空消息有了充分的预期,提前进行了消化。另一方面,自2013年上摸5.75元港币高位,公司股价已经持续下跌5年时光,跌至今时0.740元港币位置,市场交投清淡,乏人问津。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昔日“最贵茶餐厅”落魄到如此“门庭冷落人马稀”的境地呢?行业扩张之殇所谓“成也扩张,败也扩张”。不仅仅是翠华控股,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上市的目的就是募集资金,通过募集得到的资金扩张店面,进行异地复制,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尽管套路很简单,也有麦当劳、百胜等西式快餐成功扩张的样板,但是对于中式餐饮而言,大多折戟沉沙于半路,至今尚未有大规模异地复制成功的先例。小肥羊短暂上市即被私有化,算是刹那烟花;呷哺呷哺(00520-HK)风光一时,旋即陷入目标客户定位狭窄,商业模式扩张乏力的陷阱;味千(中国)(00538-HK)则一直未能走出产品定价错位导致的停滞不前;而气势如虹的海底捞(06862-HK),则因为刚刚上市,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去显示其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所在。翠华控股的上市时间虽然只有短短6年时间,但作为香港茶餐厅的老字号,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因其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几至成为香港市井文化的象征。即便如此有历史派头,在异地化扩张的道路上,依然和同行一样,充满坎坷颠簸。停滞与倒退虽然同为异地扩张,翠华控股还是有其独特的扩张方式。区别于味千(中国)、呷哺呷哺和海底捞动辄一年几十家的快速扩张步伐,翠华控股始终以每年10家左右的节奏缓慢扩张。同时,亦有别于前者以全国各大中城市为目标区域,翠华控股把销售市场聚焦在港澳、珠三角和长三角。建立以旗舰店和中央厨房为“轴心”的轴辐式扩张战略。应当说,这种谨慎的扩张思路是非常稳健的。香港餐饮文化和珠三角区域口味趋同,便于在整个珠三角扩张。而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呈现文化国际化和餐饮多元化特征,也有利于公司产品的跨地域扩张。然而,区域的精准定位,并没有为公司带来财务数据上的靓丽。虽然公司的门店数量按照公司的规划持续增长,但是公司的财务指标却由陂而河,每况愈下。数据显示,公司自2015年财年以来,营业收入总额维持在18亿水准之上,净利润从1.57亿元港币,跌落至2018年财年的8021万元港币。同期,公司的门店数量从51家增至70家。公司呈现出增店不增收,增店狂降利的窘状。这个问题怎么破?门店、营收与单店收入由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出现类似于这样行业的通病呢?我们通过解剖,来看一下翠华控股的症结所在。1、门店增长与分布在公司持续的扩张过程中,内地的门店数量从2015年3月31日的19家,逐步上升到今日公布2019财年中报的34家。对比香港市场同期从31家上升到36家,增幅可谓非常明显。大陆地区的门店数量逐步占据了公司总门店数量的半壁江山,但是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类同于香港的靓丽收入。2、大陆与香港营收状况可以看到,香港方面,虽然店面在缓慢增加,但是营收并没有同步增长,而是缓慢下降。大陆方面,对比门店数量的急速扩充,营收总额的增长速度显得极其缓慢。两者对比的话,虽然大陆的门店数量已经和香港基本持平,但营收总额较香港亦有显著距离。透过平均单店业绩进行比较,这样的区域差距更显得一目了然。3、大陆与香港单店营收状况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即便香港地区的单店营业额在稳步下降,内地门店的单店营业额仍然难以望其项背。两个地区的单店销售差距非常明显。这是为什么?自带“光环”的高端茶餐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根植于市民阶层,服务于普罗大众的快消品。不仅产品老少咸宜,而且价格非常亲民,说低端亦不为过。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如果店面多加修饰,服务略上档次,社会大众也可以接纳其为社会的中端产品。然而,翠华控股在招股说明书上显示,其发展定位于“中高端茶餐厅”。在其募集资金后的开店过程中,一个个面积更大,装修较香港更为豪华的店面接连出现在内地民众面前。“有钱就任性”这句话,彰显的不是某个区域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的通病。品牌是同一个品牌,产品是同一类产品,而且物业和人工方面,香港的房租价格与人力成本较内地更高,然而价格比较起来,公司产品在内地市场上的售价比起香港更贵。似乎公司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为高端,产品就可以高价。品牌的价值内涵,确实是由经营者塑造并传递给消费者所引发,但最终能否把品牌树立起来,仍有赖于消费者的接受度。人有钱可以任性,品牌并不能随意任性。事实上,来自于大众点评网上的评论显示,虽然公司的门店多为各地的网红店,但门店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屡遭社会大众诟病,差评率畸高。翠华餐厅上海五角场店的好评率只有56.75%翠华餐厅广州正佳广场店的好评率为58.19%口碑相对比较好的南京德基广场店,好评率为75.40%结语:公司缺乏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经验,虽然定位高端,但仍然按照香港地区既有的中低端的模式进行运营,以至于消费者期望落空,给公司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内地多数单店的经营面积为香港的一倍以上,门店数量和香港持平,但是营收如此之差。人人都想做高富帅,然而,这个世界,哪有这么容易?■
2018年11月29日
其他

【舌尖上的港股四】味千(中国):拉面还是那个拉面,江湖已不是那个江湖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伴随着长达7年的下跌,味千(中国)(00538-HK)自2011年7月15日18元港币的历史最高点跌到近期最低2.33元港币,可谓在腰斩的道路上不断腰斩再腰斩。区间最多下跌15.67元港币,跌幅高达87.06%。到了抄底的时候了吗?一、白菜价格逝者不可追,来者尚可期。股价跌破10年前,自然是公司战略错位与业绩持续恶化在资本市场上的反应。问题是,股价已经充分反应出公司价值了吗?按照公司发布2018年的中报,味千(中国)当前的这个价格不可谓不便宜,说是白菜价亦不为过。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额11.534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1.213亿元人民币,EPS达到0.11元人民币,对应于当前2.40元港币附近的股价,动态PE在10倍左右。既然是餐饮业,而且是以内地门店为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可以拿海底捞(06862-HK)与呷哺呷哺(00520-HK)作为对比。同样依据2018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刚刚上市的海底捞动态PE达到近70倍,而呷哺呷哺动态PE亦近30倍,从这个角度来说,味千(中国)被严重低估了。而如果从PB的角度考虑,味千(中国)的市净率已经破净,估值亦较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存在明显的优势。然而,估值哪有这么容易?如果简单地PE和PB能说明问题,那味千(中国)早就应该止跌,市场先生就应该是失灵了。二、效益恶化当中国的餐饮行业的蛋糕逐步变大,当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在这场餐饮盛宴中一步步高歌猛进快速扩张的时候,曾经光鲜亮丽的味千拉面,却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裹足不前。可以看到,公司的营收总额近些年一直维持在20多亿人民币这个水准之上,经营状况虽然说是稳定,但是对比行业的发展和同行的扩张来说,亦可谓停滞不前。特别是自2014年之后,公司营收总额呈现持续走低情况,这一趋势在今年上半年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营收的增长,带来的自然是公司归母净利润的降低。扣除2016年和2017年因为百度外卖投资业务带来的财务上的波动,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呈现出和营收总额同步的衰退趋势。三、衰败之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的营收总额和利润的双降呢?门店数量是观察公司运营状况的一个有效指标。可以看到,近6年来,虽然有新开的门店,也有关闭的门店,但是公司门店总数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在650—700的范围内。仔细观察会发现,公司的门店数虽然稳定,但稳中有升。对应于公司营收总额的稳中有降,门店的增长和营收的衰减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那么,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门店的人均开支下降了,还是进店的人次出现了降低?1、人均开支根据人均开支的列表可以看到,公司的人均开支虽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长,但亦保持平稳。公司营收总额的降低,基本上排除和人均开支变动这个因素的关联性。2、翻台率公司门店的翻台率,直接反映了门店的进店人次这个指标。如果说大陆地区的翻台率整体还算保持稳定的话,对比香港地区的翻台率,其下降就是非常明显的。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其翻台率就从2015年高峰期5.2倍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倍,通过对香港地区营收总额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营收总额。3、可比店铺销售增长率事实上,通过观察公司既有门店的销售增长率变化,更能管中窥豹出公司当前的经营颓势。可以看到,公司的在港地区门店的可比店铺销售增长率持续走低,从2015年高峰时期的增长6%逐步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衰退7.5%,其数据与公司的翻台率从2015年高峰时期的5.2走低到今年上半年的4.0相互印证。在人均消费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因为客流减少使得在港门店的销售状况持续恶化。大陆销售方面,自2015年录得7.50%的可比店铺销售跌幅之后,跌势逐渐趋缓,并于近两年止跌回暖。但对比2014年的可比店铺消费状况来说,仍难言恢复。根据这个数据亦可以推断,公司在大陆地区的翻台率仍能保持稳定,应是仰赖于关闭盈利状况较弱的老店以及新店的盈利状况较为良好所致。四、酒不香
2018年11月28日
其他

【舌尖上的港股三】方便面卖不动之后,康师傅靠什么维持业绩增长?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2018年11月27日
其他

【舌尖上的港股二】避开小肥羊陷阱的海底捞可一路狂奔吗?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2018年11月27日
其他

【汽车股论四】长城汽车到底行不行?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网上有一堆的人在评论长城汽车(02333-HK),同一季财报,同一组销售数据,有人能说出A,有人能说出A的反面。有人说长城汽车后劲不足,有人说长城汽车逆势上扬,总之,有人甚至都能挑剔老干妈的辣椒是用河南的,而不是贵州产的。做企业也是,你可以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胃口,但你必须做到让资本市场看到长期盈利的希望,如果两者都不可得,最不济也要让利给客户,做到薄利多销。而观看中国后汽车市场,几乎所有品牌无一不是采取了以量换价的薄利多销策略,豪华汽车品牌也纷纷降低身价取悦客户,现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这么激烈。汽车似乎马上要变成快消品,有钱的赶紧去换新车的,没钱的也贷款也要买。当有朝一日,汽车真的变成快消品,那我们要感谢自主品牌的贡献,他们让人手一部汽车变成可能。长城汽车就是自主品牌里的佼佼者,不过随着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等,长城汽车这两年过得也颇不平静。利润腰斩乍现危机长城汽车的危机最早出现在2017年。去年公司营业收入1,011.69亿元,同比小幅度微长2.59%,不过营业利润和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纷纷腰斩,分别为58.54亿元,同比下降52.25%,和50.27亿元同比下降52.35%。图源:东方财富在2017年之前的12年,长城汽车的营业收入一直是连年高升,净利润也都不差,相较以往净利润收益,2017年的财报则成了长城汽车12年来的最差财报。长城汽车解释是因为对现有产品进行促销,加大品牌及新产品推广力度所致。那长城汽车自去年开始大张旗鼓的营销宣传,对销售影响几何?我们要翻看销售情况,发现导致长城汽车业绩不佳的泥沼从2017年就开始了。数据显示,2017年,长城汽车总销量107万辆,同比下降0.4%,而且并未实现125万辆的销量目标。管理层的目标销量没有实现,董事长魏建军自罚300万元,这一举动让车界哗然一片。诚然自罚能体现董事长对企业凛然亮节的责任,但这里这个自罚多少与收购自己股票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然而更多的是长城自身折射出的发展窘境。即使身披“国民汽车”的长城也遭遇了寒流,究竟是流年不利还是大势所趋?如果一年还不足以定论一个车企的前程,那么我们继续看今年长城汽车表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8
2018年11月27日
其他

【汽车股论三】宝马磨刀霍霍,留给国产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谈车市自然少不了说豪华BBA家族,宝马一直是被上层精英们最常翻牌的一个。前几年非诚勿扰女嘉宾一句名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流传甚广,从这句话里我们能窥见世人对宝马的一贯认知。如今,在国内车市的五代十国里,宝马也正在策马扬鞭,从控股、合纵连横、自动驾驶、新能源等各个方向加速对竞争对手的围剿。巨头进场,车市波澜再起汽车行业,不仅受自身运势的起落影响,还深受国家意志的左右。二十年前,跨国汽车公司打开中国车市大门,不过为了扶持本土汽车业,政府在中资和外资间画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定外资汽车与国资合作股权比不能超越50%。在这条红线的庇佑下,过去的十几年里,合资车企在华迅猛发展,并借助国资合作方的优势,长期占有汽车产业链最优质的资源。不过,令合资车企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民营车企却异军突起,以星火燎原之势包抄了整个车市中下游市场,合资车企优势不再。在群雄逐鹿中,合资车企的其中一方——外资品牌更多被束缚了拳脚,只能望洋兴叹。合资车企一览
2018年11月26日
其他

【舌尖上的港股一】呷哺呷哺:孤单经济的穷途末路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民以食为天,对于华人世界而言,食物不仅是各地风俗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络感情、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而形式多样,特色迥异的餐馆,则是这种文化最好的演绎方式。A股上市的餐饮公司并不是很多,只有全聚德、西安饮食、广州酒家寥寥三家,对比而言,港股中上市的餐饮公司就明显很多,也更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今次,就请读者朋友与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舌尖上的港股”系列,走进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餐饮文化。曾几何时,作为在港上市的唯一火锅股,呷哺呷哺(00520—HK)伴随着其快速增长而风光一时。如今,随着海底捞在港交所的闪亮登场,不仅呷哺呷哺在资本市场独领风骚的局面被打破,以孤单经济为成长动能的经济模式亦不复往日荣光。增速放缓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其起步期、快速发展期与衰退期。对于餐饮这门生意而言,观察其店面总数与开店速度,是判断其发展阶段的最为直观的一个指标。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数据显示,虽然公司门店总量在节节攀升,自2014年的452家到今年上半年的780家门店,绝对值增加了328家,并持续向公司喊出的1000家目标稳步推进。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自2015年见到22.12%的高位增幅以来,公司门店数增速从高速增长区间逐步回落到中速发展区间,2016年实现增速15.4%,2017亦维持在这样一个水准。至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缓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开新店数仅42家,预计年内数据不会乐观。不仅仅从店面的增速上可以发现公司发展的疲态,公司在增加开店门数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关闭门店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关闭25家门店,2017年,关闭的门店数达到了35家。今年上半年,关闭的门店数量有所收窄,亦达到6家。虽然关店行为本身显示出公司管理层果断灵活的经营手段,但亦显示出公司部分单店出现了明显的经营不善。效益隐忧考察餐饮行业单店的经营效益,有两个最为直观的指标,一个是单店的翻台率,另外一个是单店的营业额和营业利润。考察公司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我们亦能看出公司在当前情势下面临的潜在危机。先观察公司的翻台率曾几何时,巅峰时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门店有过翻台率高达7的极端情况。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店面进一步向全国扩展,其翻台率亦每况愈下,5年的时间里,从2014年的3.8跌落到今年上半年的2.8,不要说远比不上海底捞现在5的翻台率,甚至亦不及行业平均3.5——4.5的翻台率。翻台率直接显示出进店客流量,而进店客流量亦直接影响到单店的营业额与单店利润额。在翻台率逐步走低的情况下,公司只能冀望于单价提升助力与外卖对营业额进行提振。追根探源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公司当前的增长乏力窘状?公司当前的衰退迹象,是“成长的烦恼”,还是遭遇到了致命的“滑铁卢”?通过对这种快餐式火锅商业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司的业务模式存在两个无法避开的命门:1、开店门槛低,容易被模仿。由于呷哺呷哺的单店开店成本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护城河效应不明显,其被模仿的成本非常低。随着呷哺呷哺模式被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模仿者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出现。大量二三线城市出现了“一人一锅”、“一元一锅”的类呷哺呷哺的店面,侵蚀了呷哺呷哺的市场空间。2、客单价维持低位,无法产生溢价。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司对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确立,既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同时也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天花板。过去五年,公司的客单价一直表现稳定,基本没有明显增长,某些年份甚至落后于同期的CPI增速,直到今年上半年客单价才占上50元上方。消费模式的限定使得公司的客单价无法像海底捞那样产生溢价。这也是公司发力高端火锅并创办“凑凑”品牌的根本性原因。3、“孤单经济”违背人性。孤单确实是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常态。但是,人作为群居性动物,大部分人面对孤单的态度,不是享受孤单,而是逃离孤单,摆脱孤单。这也是呷哺呷哺商业逻辑里最重要的缺陷。通过考察公司在全国各地的翻台率,我们可以挖掘到这方面的信息。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在翻台率方面,除了北京处于高位之外,别的区域的翻台率都明显比较偏低,天津和上海的翻台率亦明显不高。很大程度上说明,公司的“孤独经济”只在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有明显的生存空间,而在中小城市市场空间并不大。脱离了帝都的生活节奏和口味,呷哺呷哺的商业模式与口味与大部分二三线市场并不匹配,在全国的推广有明显的难度。抛弃孤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针对当前公司面临的问题,公司的高管层也在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策,显示出高超的市场敏锐度和执行力,为公司的长久发展提供然而这些对策,有些显得非常有章法,表现出战略层面的调整。有些策略则让人明显生疑,稍不留意,恐种下未来业务发展混乱的祸根。1、店面升级公司对于店面装修的低投入,某种程度上也预设了公司的产品定位,不仅限定了公司产品的价格区间,甚至在不断丰富变化的餐饮文化中有被时代淘汰的风险。基于“千禧一代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其更加注重品质及综合体验”的判断,公司对现有店面进行2.0版本升级,不仅更改了公司的LOGO,同时通过更为休闲的装修风格,将呷哺呷哺的餐饮文化从快餐向“轻正餐”转型。我们理解,风格的转型,意味着公司已经彻底抛弃了“孤单经济”的定位包袱,真正向大众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定位于中餐式的肯德基模式,市场前景更为广阔。2、分设高端分品牌凑凑按照当前的市场定位,呷哺呷哺定位在50元的大众化快餐火锅市场,而海底捞则定位在100元之上的聚餐商务市场,彼此的目标客户都非常精准,井水不犯河水。然而,自2016年起,呷哺呷哺通过创设分品牌“凑凑”,亦试水高端火锅领域。从2016年的2家起步,进而在2017年开设了19家,并在今年上半年又新开设了7家,虽然推进的速度略显谨慎,但也显示出公司对火锅行业的再思考与再才认识。结语:不论从哪个视角来看,公司的高层已经认识到“孤单经济”虽然可以作为噱头一炮打响,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商业逻辑上来说,也是作茧自缚的包袱。而公司高层对商业模式的全面革新,不单单意味着“孤单经济”被抛弃,也是呷哺呷哺的新生。■
2018年11月26日
其他

【教育股析三】教育新政高压不减,如何看待枫叶教育拟建设生态城枫叶学院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11月20日,枫叶教育(01317-HK)发布公告称,于2017年12月27日及2018年11月20日,该集团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分别订立合作协议及补充协议,内容有关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运营及管理一所建议学校。待最终确定,建议名称为天津生态城枫叶国际学校。天津生态城枫叶学校主要是提供小学及初中教育,可容纳学生总人数目标约1620人。计划建设项目于2020年9月前竣工,而学校于不迟于2021年9月开放。此次,打造天津生态城枫叶国际学校,是有利于枫叶教育增进现有业务、扩展其学校网络、间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是一个利好的资讯,有利于提振股价及企业内价值。倘若反观近期的教育新政的不断收紧施压;长期看,枫叶教育的扩张之路或将受阻,盈利能力也将受到考验。教育新政剑指K12领域2018年,对于教育股行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上半年,借助民办教育促进法利好“东风”下,民办教育企业掀起了一股证券化热潮,单单寻求赴港上市的教育企业有近20家。而IPO热潮的背后,出现部分民办学校一边打着“非营利”旗帜,一边却是以营利目的进行兼并扩张和资本运作。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及负担。对此,下半年司法部公开咨询《民办教育促进法》(送审稿),此次送审稿的主要打击对象均面向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特别是11月15日,推出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通俗的讲,禁止一切资本以“营利性”为目的,进入幼儿园。以上教育新政均剑指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育领域,而作为K12国际学校龙头的枫叶教育无疑是一次重伤。从枫叶教育学校分布情况看,基本垂直覆盖K12领域。截至2018年3月31日,枫叶教育在中国及加拿大拥有29991名学生(90%来自中国)、约2754名教师及77所学校,包括13所高中(为十至十二年级学生而设)、21所初中(为七至九年级学生而设)、21所小学(为一至六年级学生而设)、19所幼儿园及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躺着赚钱的日子,或将逝去收入贡献占比方面,截至2018年2月28日半年报,枫叶教育营业收入为6.32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30.7%。值得注意的是,近84.8%的收入来源于学费;其中,高中学费占总营业收入的41.7%,初中学费占总营业收入的15.2%,小学学费占总营业收入的22.2%,幼儿学费占总营业收入的3.7%。对于枫叶教育,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学费,而民办学校的学费收入增减要于学生人数增减有关。由于学生人数受到单一学校规模限制及地域影响,而外延并购成为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法宝。源于此,枫叶教育规模的扩张也是靠着并购购的方式进行的,例如,2017年2月,海南科教集团52.4%的股权,这是枫叶教育第一次收购大型地方学校。步入2018年,枫叶教育的收购动作更加的频繁,1月25日,1.5亿元拿下海口3所学校,1所幼儿园,1个青少年培训中心。同月,枫叶教育花费8904.50万元完成收购伊思顿(深圳)55%股权;8月29日,更是斥资1.3亿元收购襄阳君鹏教育咨询有限公司50%股权,后者旗下有7所间幼儿园。以上被收购方均从事于K12教育领域。收购规模的扩大,容纳学生的体量也在不断增加,过去5年枫叶学校可容纳学生数年复合增长率为20.5%,学校使用率由2014年的59.8%提升至2017年的67.5%。学校使用率的提升及附加近几年学费的增长,也拉动了枫叶收入盈利能力的增长。截至2013年-2018年2月28日,枫叶教育的纯利率分别为22.4%、23.6%、28.5%、36.6%、39.5%及38.0%。而这躺着赚钱的模式,未来将会逝去。送审稿指出“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无异于为这些正在扩张的企业当头一棒。另外,在送审稿中提到“可变利益实体”(VIE)字眼,未来政府有可能在义务教育(1至9级)阶段禁止VIE架构。值得注意是,现在大部分教育股是以VIE架构上市。如若未来草案实施,枫叶教育的扩张之路将受阻,过往的盈利模式将受到不小的影响。毕竟,收购此路不通,倒逼部分企业进行自建扩张的步伐,例如:上文说到的枫叶教育在天津建立生态城枫叶国际学校。自建的弊端在于,项目运行周期长,造成现金流紧张且成本也会相应的提升,毛利自然就增加;纯利润收入增速将相应的受阻。政策持续收紧,倒逼企业转型虽然《民促法》最终稿出台前仍不明朗,但是从送审稿到学前教育《意见》的推出,说明政策信号已经明确,政策会持续的跟进。不排除,政策围绕着VIE架构进一步监管。毕竟,国家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不得定性为营利性。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政对素质教育类的并没有被设置门槛,这或许是给民办教育企业指了条“明路”。《民促法》的第十五条,“设立招收幼儿园、中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与学校文化教育课程相关或者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补习辅导等其他文化教育活动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应当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实施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研学等有助于素质提升、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以及面向成年人开展文化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可以直接申请法人登记,但不得开展第一款规定的文化教育活动。结语:对于枫叶教育此次合作建立学校,虽然不受到新政的设置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是反观大环境下,枫叶教育的扩张之路将受阻。毕竟,过往的并购模式被断,合作自建又将延长学生源的增速,从而影响企业营收及净利润的收入。另外,一旦企业增速放缓,其二级市场的市值将受到影响。■
2018年11月23日
其他

【汽车股论二】四个月股价大涨约30%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是看点?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下半年来受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效应和经济增速的放缓,汽车行业全年销量或迎来近几年的首次增速下滑,虽然整个行业增速放缓,但作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现方向,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却逆势大增……汽车行业的“寒冬”已经逐渐袭来,根据乘联会披露的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10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95万台,同比2017年10月下降13.2%,乘用车单月同比数据这已经是今年来连续5个月下降。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但值得注意的是,乘用车的“蓝海”领域,新能源汽车今年的销售数据表现异常亮眼,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乘用车9月零售7.0万辆,同比增长62.2%,环比增长5.9%;1至9月累计零售47.1万辆,同比增长121.3%。
2018年11月23日
其他

【汽车股论一】广汽集团:广州没有冬天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引言: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股市的持续走低和P2P的接连爆破,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居民金融性资产持续缩水,引发了社会上一股关于“消费降级”的热议话题。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衰退,成为佐证这一论点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国民经济中和房地产并列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业受到了怎么样的影响?各大汽车厂商各自的生存处境又是什么样的?针对当前的市场困境,又如何各显神通?面对当前情势,财华社特意推出汽车专题系列,以在港上市的汽车公司为考察对象,把脉汽车厂商的生存处境,和读者朋友一起,与汽车厂商一起“环球同此凉热”。首日展现给大家的,是汽车专题系列第一期:《广汽集团:广州没有冬天》。11月15日午时,在国家发改委举办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针对“发改委计划将车辆购置税减至5%”这一社会传闻,国家发改委发言人孟玮予以了明确的否认。这一表态,无疑让寄望于财政施援的部分车企预期落空。事实上,只有弱者才寄望于政策的“输血”来过冬,在强者的眼睛里,没有冬天。行业寒冬:来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3.45万辆和23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0.5%和11.7%;其中,乘用车生产200.22万辆,同比下降10.01%。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商用车生产33.23万辆,同比下降10.30%。销售33.33万辆,同比下降2.83%。整个车市已出现持续4个月的同比下滑走势。数据来源: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数据来源:国家和信息化部官网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以来,不论是汽车产量还是销量,同比去年都有明显的下滑走势,且跌幅愈来愈大。景气度的下滑,给整个行业罩上了阴影,部分车企亦出现了比较严峻的局面,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长安汽车(000625-CN)。源自公司的三季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个季度,长安汽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98.5亿元,同比下跌3.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3亿元,同比大跌79.98%。单就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长安汽车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2.09亿元,同比下降20.51%。单季度录得亏损,亏损额达4.47亿,而去年同期则实现净利润1.16亿元。营收和净利润的剧烈变化显示公司当前经营情况恶化,受行业环境影响明显。广汽暖意:然而,翻开各家的公报我们发现,整个行业并非全是一片凄风惨雨,而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除了关注度极高的吉利汽车(00175-HK),广汽集团(02238-HK;601238-CN)亦是这样逆势飘红的代表。我们拿公司今年5月份至今公司的产销数据与去年作比较,与同期的行业数据作一个对比。数据来源:公司各月产销快报汇总数据来源:公司各月产销快报汇总公司的产销数据显示,在整体疲软的市场环境下,公司每月的产销数量同比去年都出现了同比正向的增长,成为弱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增长的不仅是销售数量,而且是经营效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28.2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3.88亿元微增2.79%。归母净利润为98.6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9.62亿元增长两位数至10.0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为92.20亿,较去年同期的88.77亿增长3.87%。数字虽不如吉利汽车靓丽,但亦表现出其稳健的基本面及强劲的成长动能。如果进一步对比公司前10个月的累计数据发现,公司10月份的单月增幅远大于本年度前10个月的平均增幅。产量方面,公司前10月累计实现产量1779881辆,较去年同期的1645733辆增加了134148辆,同比增长8.15%;销量方面,共实现销量1757068辆,较去年同期的1642264辆增加了114804辆,同比增长6.99%。而10月份产销同比均实现了13个点的增幅,显示公司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品热销:是哪款“爆款”产品支撑着公司产销的逆势飘红?公司发布的10月份的产销快报里,可以寻得端倪。
2018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