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8月25日,邀你来谈

前几天,小兔很喜欢的一条小金鱼死了,是被一条大鱼咬死的。小兔很伤心的打电话跟我说这件事,我问她是不是很伤心?小兔却告诉我她很生气,我问她为什么?小兔说:我现在很想打死那条大鱼,让它咬我的小鱼!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生气的程度,连续说了几遍自己这种愤怒的想法。安抚好小兔的情绪后,挂了电话,一种莫名的感受逐渐的浮现出来。我试图去捕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刚开始很模糊,随着我的思考,逐渐清晰起来。我意识到,关于死亡这件事,我们的情绪往往很复杂,愤怒、抱怨、委屈等等,但有时却会“忘了”伤心。相对于其他的情绪,伤心是很难承受的,尤其是在面对重要亲人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承受那种悲痛之情。正是因为无法承受,所以与它相关联的情绪:诸如愤怒、抱怨等,就会趁机帮我们建立一层“屏障”,让我们不必陷入悲痛无法自拔。不知你在面对死亡,面对悲痛的时候,会有哪些自我保护机制出现呢?周四晚七点,让我们来一起聊一聊吧~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7月28日,邀你来谈

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好像不会死去面对死亡时又好像从来没有活过我们的生命像这个夏天一样繁盛,但秋天、冬天一定会按时到来。面对四季的变换,我们会有诸多感慨,面对生命呢,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准备……?一起来谈吧。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6月23日,邀你来谈

六月第四周,死咖来了~每到周四,都会被手机里的闹铃提醒,这个月的第四周的周四是死咖活动日,每次都会在心里默数,还有三周、两周、一周……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象,我数的不是死咖活动日的倒计时,而是生命的倒计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死亡,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但死亡这个话题却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进入我们的意识中。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让我们避免时时刻刻都处在对死亡的焦虑中。但有时这也会成为一种逃避方式,它让我们时时刻刻都避免想到这个话题。在死咖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谈论死亡,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拿我自己来说,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所幸自己带了些现实的烙痕,不至于让生活所迫。我时常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天平,左端是现实,右端是理想。大多时候感性和理性控制着游码,微调平衡。但生活中难免遇到动荡和波折,这就需要用生死的砝码来调控它的平衡。不知,对你来说死亡意味着什么?你愿意来谈一谈吗?周四晚七点,一起来畅谈死亡吧~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5月26日,邀你来谈

在死亡面前,过往的心结会迎刃而解吗?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了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她告诉我:自从妈妈生病住院以后,我跟她之间的关系似乎被什么东西影响着,两个人的亲密感无形中被促进了很多。我问她:是什么在影响?她想了想说:或许是看到她临近死亡吧……那一刻,突然感觉到过去的一些心结好像都不再影响自己了,一些执念似乎消失了,关系自然而然的就走的更近了。我说:即便是你一直觉得她不爱你的这个心结也不影响你了?她说:我之前跟你谈到过很多她偏心弟弟的事情,她很小就把我送到姥姥家,对我不闻不问,我确实一直觉得自己是恨她的。但当我看到她在危重病房躺着的那一刻,她满头白发,那么的憔悴,我都不知道多久没有留意过她的白头发长得这么多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现在我还恨她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了……那一刻,那种爱意油然而生,我发现自己不再纠结过去了,只是想趁着还有时间,为她做些什么。也是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也从来没为她做过什么,就像是她把我送到姥姥家不闻不问,我现在也是把她丢在这个城市,自己远走他乡。或许,已经两清了吧,所以也就不执着了。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4月28日,邀你来谈

4月初,在不二4岁10个月这天,他凌晨三点多醒来,我俩默默地躺了几十分钟,他起床去了下厕所,回来后跟我聊天。我们聊到了疫情,他问我:我家(小区)北门封了吗?我说:有病毒的时候才封。他说:我想在有病毒的时候把口罩摘下来,过小区的门。我说:噢,那小病毒可能就从你的嘴巴鼻子里,进入身体,在身体里面跑啊跑啊……我还没说完,他说:那我就死了吧?我说:不一定会死,有可能会生病。他突然问我:妈妈,你怕死吗?我下意识的想要回答“不怕啊”,但要脱口而出的时候,我在这个清晨,四点多的时候,问自己——我怕死吗?那一刻,蹦出很多想法。一个声音说,不怕,已经接受生老病死如同吃喝拉撒了,一个声音说,还是怕的。继而追问,怕什么?怕分离吧。我回答他说:妈妈想了下,我感觉我还是怕死的,我怕我死后看不到你和姥姥,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我又觉得也许可以看到、可以在一起,我现在说不清这些。我问他:你怕死吗?他不说话。我又问一遍,他的表情让我感觉此刻他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又开始了长时间的沉默,直到再次入睡。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问问身边人——你,怕死吗?在清晨问,在夜晚问,在死咖问……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3月24日,邀你来谈

鲁迅曾在《立论》中写到:生下一个孩子,全家欢天喜地~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他得到几句恭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提到死亡,你会想到什么?多数人是不去思考的,立刻用一个回避性的态度来停止这个话题——好好活着就好了,活着的事情还想不清呢,想死后的事情做什么?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把“怎么死”想清楚,其实是不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活”。回避不能解决问题,不应在失去后才懂珍惜,来日并不方长,再见可能再也不见,做事要趁早。因此我们邀请你早早来聊一聊死亡。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石家庄·死亡咖啡馆 | 2月24日,邀你来谈

上周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她的父亲患有癌症,在石家庄治疗了一段时间,现在回到了老家。她和她的家人都知道父亲所剩时日不多,父亲更是知道从省城回老家,就意味着没必要再治疗了。加上疼痛和费用这些因素,父亲有了轻生的念头……她不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和其他家人还能做些什么,似乎只有交费、不间断输液、叫护士换液、送饭、问问父亲这会儿感觉怎样……家里人不知道跟父亲聊什么,父亲有想法也并不跟他们说。我们电话沟通了半小时,问了问老人的一些细节,了解一下家人的想法和感受,也通过询问试着让她看到现实和她自己的认知。我说,一家人可以沟通一下,别不好意思表达,也别大刀阔斧的随意说开去,由着感觉,沟通一下,比用其他事情的忙碌占据着时间总归是好一些。这个时候,在身心社灵各个层面都可以为父亲做一些事情,我们讨论了一些细节。很多时候我们怕一些话题戳伤家人,有些话,我们自己也说不出口。好在,我这位朋友很难受很难过的时候,向外求助,跟我通电话。虽然隔着几百里,我不能在现场为她做什么,但一通电话对于这个时期的家属来说也很重要。她说,跟你说说,我心安了许多;我说,这个阶段对你来说很重要,如果能陪伴到你,也是我很愿意的事。我想,这就是“死亡”类活动推广的意义吧。所以,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死咖,不聊别的,只谈死亡,而在这个话题下,讲些什么都好,我们陪着你。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知非跨年死亡咖啡馆

最近很喜欢听张学友的《祝福》。想着跟一个人告别的时候,说祝福可能比再见更舒服,进而想到如果跟这个世界告别的话,也来一场盛大的祝福吧,祝福自己,也祝福继续生活的人们。听着听着,就想偎着烛光,在跨年的时候搞一场“死咖”。从狭义的角度去说,2021就要死了,2022即将新生。那么就让我们讨论一下生和死,跟2021年道别,带着笑容或泪水开启新的旅程。不要问
2021年12月28日
其他

知非跨年死亡咖啡馆+死亡工作坊

2021年已接近尾声,周边的很多朋友开始总结这一年,展望新一年。人们也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听上去春天生机勃勃,冬天是一个终结。那不如,在一年要结束的这个冬季,一起来谈谈真正的终结吧——【死亡】。一年结束新的一年要来,冬天过去,蕴涵着无限生机的春天要来,那么死亡过后,什么会来?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你的答案,是什么?关于死亡,你想探索什么?学习什么?得知什么?石家庄连续的疫情波动,让死亡工作坊和死亡咖啡馆“死寂”了一段时间,不如在这个月,好好的“死”一次。18日知非死亡工作坊+31日知非跨年死亡咖啡馆温馨提示:我们来简单说一下“死亡工作坊”和“死亡咖啡馆”的区别18日,全天,死亡工作坊有不同环节的设置,用来与大家一同讨论和感受死亡/临终的状态或话题。比如会有对自己“善终”的安排,与他人的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给自己写一张死亡证……31日,晚10点,2-3小时,跨年死咖死咖基本上没有任何设置,带领人也不会有太多的主体性体现,主要是参与者互相碰撞。简单来说,我们准备了咖啡,想听你关于死亡的故事或感悟或困惑。设置这两个活动,是因为,我们做死亡工作坊的时候发现大家有很多故事想讲,我们做死咖的时候发现大家有很多内容想体验。于是分成了两个部分,欢迎大家各取所需~“知非•死亡工作坊”的目标——提高人们对死亡的意识,以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他们有限的生命。钟南山院士说——“死亡”,是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课题。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死亡”在我国似乎变成不能提及的禁忌。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成年人、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都应该尽早地考虑这件事情。早一点思考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因为死亡往往是不期而至的,不一定是在年老的时候才会发生。死亡虽然并不温情,但“死的有尊严”是可以预先规划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可以让我们更努力的活着,可以让我们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可以让我们最后能够死得相对平静和坦然。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死亡,正视生命意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预先思考,提早准备,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死亡工作坊活动详情【带领人】
2021年12月12日
其他

知非·死亡咖啡馆 | 九月份线下活动报名

好友A约我聊聊,我不知道是不是阿姨的身体不好了。落座后她说不知从哪讲起,不如听我说话就好。随后她讲起老妈身体情况,嗯,情况不太好,用她的话说,这次应该出不了医院了。随后的沟通中,她提到关于老人后事的事情,我问准备的怎样了,她说还没有准备,她爱人有认识从事白事工作的朋友,到时候安排一下吧。也许是她还没有准备好怎样面对妈妈的离开,也许是处在这种情绪下无法去安排后面的事情,也许有些地区会认为提前准备后事不吉利……但我还是提醒她要做安排——妈妈去世,自己会陷入哀伤的情绪,白事店的工作人员来询问家属是要A套餐还是B套餐的时候,自己会很懵圈。应激之下选的方案可能会在不久后感到后悔,不如趁事情还没到来,有备,无患……其实我们都一样,都需要有备无患,不如来聊聊死亡,方便的话,也来安排下自己的后事……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1年9月22日
其他

知非•死亡咖啡馆|八月份线上活动报名

做死咖以来,我本人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在死着”。死亡,有时是一段关系,有时是一个念头,有时是一项事业,有时是一份希望……无时无刻,死亡,就在那里。昨天朋友来家吃饭,我父母谈起另一位朋友家遇到的事情,说经过这一场家庭变故,孩子爸爸、9岁的孩子都是一夜长大。我问,什么变故,这么严重?说,孩子爷爷突发疾病,差点走了,现在重症在床,每天需要人伺候。我说,噢,吓我一跳。我的不以为意让家人朋友意识到这些事情我也都曾遇到,那些过往和情绪,不仅在我这里“死了”,在我父母那里也时常不被想起。我说,还是要走出自己,去经历去体悟,在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客观淡定。天不会塌,是我们没经历过,感觉天塌了。父亲说,闫然有个好处,放得下,多大的事都放得下。嗯,不是放得下,是抱不住,抱着太累,得把手腾出来抱其他事,得把脑袋腾出来思考其他事,得把心,腾出来。我们能在死咖谈死亡,是因为我们没死过,但因为我们谈过死亡,我们会在所谓的“死”面前淡定又淡定一些,不必走得那么慌张。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这期死咖将在线上举办~请您为自己备好喜爱的饮品和甜点,让我们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里,一起分享我们的生命故事~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1年8月25日
其他

当我们爱的人活出她自己……|暨知非•死亡咖啡馆六月份活动报名

王老师提醒我,这周死咖,要发布通知了,你还说点啥不?说实话,王老师是我的“死神来了”。中学时,她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早睡早起的她,每天上去时提醒我【该睡了】,下来时叫我【该起床了】。一起工作后,每周末发我“这是你下周的工作安排”,每天提醒我“你明天有俩咨询”,上下午工作间隙睡一会儿,王老师总会在闹钟之前敲门【来访者到了,你准备一下吧】……就这样,我在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极强的王老师的管理下,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最近王老师和我妈成了好朋友。有天,我妈飞速的在手机上写着字(不太会拼音),后来才知道,跟王老师聊天来着。写下这段话时,我坐在出租车上,出门前跟王老师聊天,她说,她看了我跟我妈的对话,在想,将来穿哪件衣服参加我妈葬礼,会回忆她俩之间的什么,大概是一起带娃吧。参加过知非死亡工作坊和死亡咖啡馆的朋友都知道我妈的遗嘱——“我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到各处吧,风一吹,就飞得哪里都是。这样,山川是我,湖泊有我,你跟你姐去哪里,都跟在我怀里一样,我在何处陪着我俩闺女。”很诗意,很感动~这就是母爱,她离世了,都要给到爱与陪伴。但最近我妈又进步了,她之前最放心不下的两个闺女不再成为她死后的牵挂,她想好好安置自己,亲近她的信仰,升华她的灵魂。这样就很好,父母子女一场,其实谁还是谁自己,没有人能承接住那么盛大的一场爱,然而当我们所爱之人活出她自己,我们一直以来追寻的幸福,竟然在心里弥散出花香……希望我们都能在活着的时候,想好死亡这件事,想好死后的事,如此,我们才能好好的活。附上我与老妈的对话,为了真实还原,也方便大家理解,关于宗教并未打码。这个问题也要说两句,我妈是越学习佛法越幸福,我是各个宗教都感兴趣,端午节假期还跑天主教参加了一场弥撒,跟神父聊聊天,看到要修复教堂,就捐了些钱(是的,我曾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并不知道怎样回馈他们,只好像他们帮助我一样的传递下去~)。至于各位,信不信,信什么,都好,别执念我和我妈聊天的具体细节就好[抱拳]对话起因是,一位姥姥去世,送别完姥姥,去纪念堂安置骨灰时,看到了骨灰撒海报名处,我拍照给老妈,告诉她以后可以在这里报名……我与老妈的对话老妈最后的话是说,她这一生各种坎坷,想不开的人可能早hold不住了。她确实是个心中总有阳光和希望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她在第一时刻如大家一样,也会伤心、难过、愤怒、问怎么会这样……但,很快她就告诉自己要接受现实,做些自己能做的,在现实的基础上经营起来。这一点是值得传递给大家的。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知非•死亡咖啡馆|五月份活动报名

五月份是一个特别的月份它有5•12这样的地震纪念日,警醒我们,也让我们思考死亡这一天也是护士节,这些最可爱的人守护着我们的生命五月也有5•20和5•21这样的情人节,年轻的人们肆意的爱着,不禁让人想到歌词中所唱“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五月也有5•25心理健康日,我们生命的质量和意义更取决于“吾爱吾”,我们也常说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怎样爱自己呢?这个月,成都男孩一跃而下,生命虽然结束,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却日益增多就这样,知非•死亡咖啡馆,五月份的活动,要跟大家见面了……为什么要做“死咖”?我们做“知非·死亡工作坊”,最开始的环节是“知非三连问”,很多朋友在自我介绍时,有故事要讲,有感悟要分享,然而时间有限,总不能尽兴。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某一期“死亡工作坊”不设定内容,留出所有时间给大家来聊,这时,我们遇到了“死亡咖啡馆”。于是我们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咖啡,你有关于死亡的故事么?如果有,要不要一起聊一聊,如果没有,要不要过来听一听。“死亡”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是个令人忌讳的话题,而我们认准了这个话题,似乎要跟“死”死磕下去,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的一个节点,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要面临的事情。未知,使我们恐惧,逃避,使我们惊慌失措,而最后是无尽的遗憾。我们无法战胜死神,但却可以直面离别与死亡,以更好的姿态告别;我们也无法逃避亲友离世的现实,但却可以相互陪伴着度过哀伤,用爱伴其坚强。“死咖”起源与发展死亡咖啡馆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Bernard
2021年5月16日
其他

知非•死亡咖啡馆——直视骄阳|第三期活动报名

一个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对死亡有一定的思考,但常人源于对其的敬畏,往往之谈皮毛,或避而言其他。死亡正如烈日骄阳,人们敢于忍痛直视它的时间只有短短数秒,多则一两分钟罢了。可若能忍住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少之又少的人可能会目睹骄阳西下的场景,那时眼前必是另一番风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讨论死亡的目标并不是去减轻死亡焦虑,恰恰相反,适度引发死亡焦虑,让死亡焦虑成为引导人去思考生命意义的起点。
2020年12月11日
其他

知非•死亡咖啡馆|第二期活动报名

死亡咖啡馆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庄里的死咖要进行第二期了。活动:知非·死亡咖啡馆时间:2020年11月19日(周四)晚上7点—9点地址:漫咖啡(石家庄市长安区和平路与广安大街交叉口南行100米路东)准备:关于死亡的故事,又或者,只是来看看回想上个月的死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沉默。沉默是有力量的!就像平静海面之下潜伏的暗流,不是为了平静而平静,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来表现它的汹涌波涛。上次死咖结束后的凌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段话:死亡话题下的沉默,是在酝酿深沉的情感。死亡如同一个裹着灰色蛋壳的“事物”,其中包裹着每一个人的颜色和形状,但我们无法看清。随着开场后的沉默、沉默、再沉默,到第一声叹息打破沉默,这个蛋壳开始有了一点不同的色彩,沉默的平衡被打破,它开始呈现其中的事物
2020年11月12日
其他

知非·死亡咖啡馆|我们准备了咖啡,邀你带故事来相聚

死亡咖啡馆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8月中旬,我们跑了趟杭州,参加“死亡咖啡馆中国带领人培训”,想要把“死咖”带回石家庄。回石后,精心地策划和准备,终于,可以邀请大家来参加了。活动:知非·死亡咖啡馆时间:2020年10月15日
2020年10月10日
其他

【知非•死亡工作坊】生前预嘱,善终100问——意外比明天先来时的措手不用急

大家好,我是闫然。上周末我去参加了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开展的“安宁之家全国城市推广计划”,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我的发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这一刻我知道了,肯定是意外啊,明日复明日,我们迎接的每个明天都是今天,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然后就没有明天了,而在那些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常常措手不及。”“措手不及”多么糟糕的一个体验。在之前的【知非•死亡工作坊】文案中,我写过,我也曾以为“来日方长”,经历意外后才知道其实是“世事无常”。我比很多人幸运一些,做癌症心理康复的这么多年,我见了太多这样的故事,所以我懂一些医学知识,可以配合医生护士,我买了商业保险,我与家人沟通了身后之事的安排……有备无患,好在我“备”了一些。为什么要一期又一期的做死亡工作坊?是希望更多人有所准备。“知非•死亡工作坊”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善终100问”,时间关系,每次都没有让大家安排完临终及身后的100项,有时是3项,有时是12项,有时是其他数字。但,你知道你最亲的那个ta想要在弥留之际被怎样对待吗?ta想穿什么衣服?ta想请谁参加葬礼?ta最放不下的是什么?ta最希望保持干净的是哪个部位?头发?面部?还是指甲?我在前几期的“知非•死亡工作坊”上分享了我的经历——我以为的真的只是我以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定与安排。那么要不要来安排一下?给自己不留遗憾,给家人不留难题……关于临终和身后的100项安排,让我们来妥妥当当地安排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知非•死亡工作坊”的目标——提高人们对死亡的意识,以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他们有限的生命。钟南山院士说——“死亡”,是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课题。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死亡”在我国似乎变成不能提及的禁忌。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成年人、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都应该尽早地考虑这件事情。早一点思考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因为死亡往往是不期而至的,不一定是在年老的时候才会发生。死亡虽然并不温情,但“死的有尊严”是可以预先规划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可以让我们更努力的活着,可以让我们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可以让我们最后能够死得相对平静和坦然。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死亡,正视生命意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预先思考,提早准备,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活动详情活动引领者:闫然老师(知非心理创始人)时间:2020.8.27(周四)
2020年8月20日
其他

【知非•死亡工作坊】知非牵手三字禅茶院欢迎您参加

我也曾以为“来日方长”却在遇到意外后才明白它真的会比“明天”先到来那些来不及说的话道爱的、道歉的、道谢的、道别的那些来不及做的事关于自己的,关于家人的都成为了深深地遗憾或许还给最爱的人制造了一些麻烦如果我说如果我可以提前讨论「死亡」或许一切会好一点我总以为它很晦气后来才发现它很智慧让我后续的生命更加值得欢迎你也来钟南山院士说——“死亡”,是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课题。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死亡”在我国似乎变成不能提及的禁忌。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成年人、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都应该尽早地考虑这件事情。早一点思考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因为死亡往往是不期而至的,不一定是在年老的时候才会发生。死亡虽然并不温情,但“死的有尊严”是可以预先规划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可以让我们更努力的活着,可以让我们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可以让我们最后能够死得相对平静和坦然。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死亡,正视生命意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预先思考,提早准备,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生命是很奇妙的现象,它值得我们珍惜,在于它的未知。最大的未知,是对“死亡”的未知。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面对死亡,我们不知道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面对死亡。我们总说“来日方长”,活得岁数越大,越知道来日并不方长。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失望、绝境的,谈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我们只有把“死”这个环节谈透,“生”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更具有理性。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让你珍惜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倘若我们对死只有回避,没有敬畏,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会碌碌无为。当我们以“死”为话题讨论我们自己,那么,曾经在意的,也就放下了;曾经忽视的,懂得珍惜了。在这里你将会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在这里你将会体验到在临终环节有备的应对在这里你将会学习到如何与临终的人及其家属互动我们在做“癌症/患者小组”招募各类志愿者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后,您将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一样的活动体验义工组成的生命引擎团队知非生命教育讲师称号活动引领者:闫然老师(知非心理创始人)时间:2020.7.13(周一)
2020年7月8日
其他

彩虹合唱团催泪献唱《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重要通知:微信又又又改版了,出了新的推送规则,不再按照以往的时间顺序显示订阅的公众号文章了。为了您能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拜托大家动动小手把【知非】公众号设为星⭐️标,文章看完也要顺手点个在看哦,否则真的一不小心就走散了。您的转发就是我们的动力~我也曾以为“来日方长”却在遇到意外后才明白它真的会比“明天”先到来那些来不及说的话道爱的、道歉的、道谢的、道别的那些来不及做的事关于自己的,关于家人的都成为了深深地遗憾或许还给最爱的人制造了一些麻烦如果我说如果我可以提前讨论「死亡」或许一切会好一点我总以为它很晦气后来才发现它很智慧让我后续的生命更加值得欢迎你也来钟南山院士说——“死亡”,是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课题。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死亡”在我国似乎变成不能提及的禁忌。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成年人、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都应该尽早地考虑这件事情。早一点思考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因为死亡往往是不期而至的,不一定是在年老的时候才会发生。死亡虽然并不温情,但“死的有尊严”是可以预先规划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可以让我们更努力的活着,可以让我们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可以让我们最后能够死得相对平静和坦然。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死亡,正视生命意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预先思考,提早准备,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欢迎大家来参加【知非·死亡工作坊】在这里你将会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在这里你将会体验到在临终环节有备的应对在这里你将会学习到如何与临终的人及其家属互动我们在做“癌症/患者小组”招募各类志愿者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后,您将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一样的活动体验义工组成的生命引擎团队知非生命教育讲师称号活动引领者:闫然老师(知非心理创始人)时间:2020.6.13(周六)
2020年6月9日
其他

【公益活动】知非死亡工作坊——让我们一起“谈生论死”

重要通知:微信又又又改版了,出了新的推送规则,不再按照以往的时间顺序显示订阅的公众号文章了。为了您能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拜托大家动动小手把【知非】公众号设为星⭐️标,文章看完也要顺手点个在看哦,否则真的一不小心就走散了。您的转发就是我们的动力~“死亡”,是每个人都必将面临的课题。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死亡”在我国似乎变成不能提及的禁忌。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成年人、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都应该尽早地考虑这件事情。早一点思考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因为死亡往往是不期而至的,不一定是在年老的时候才会发生。死亡虽然并不温情,但“死的有尊严”是可以预先规划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可以让我们更努力的活着,可以让我们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可以让我们最后能够死得相对平静和坦然。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死亡,正视生命意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预先思考,提早准备,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钟南山我们总认为“临终关怀“是给临终者的课程,只有将死之人才需要谈论死亡。谁是“临终者”和“将死之人”呢?老人?患者?还是?是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时刻是“临终“呢?是随时。生命是很奇妙的现象,它值得我们珍惜,在于它的未知。最大的未知,是对“死亡”的未知。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面对死亡,我们不知道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面对死亡。我们总说“来日方长”,活得岁数越大,越知道来日并不方长。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失望、绝境的,谈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我们只有把“死”这个环节谈透,“生”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更具有理性。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让你珍惜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倘若我们对死只有回避,没有敬畏,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会碌碌无为。当我们以“死”为话题讨论我们自己,那么,曾经在意的,也就放下了;曾经忽视的,懂得珍惜了。在这里你将会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在这里你将会体验到在临终环节有备的应对在这里你将会学习到如何与临终的人及其家属互动我们在做“癌症/患者小组”招募各类志愿者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后,您将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一样的活动体验义工组成的生命引擎团队知非生命教育讲师称号活动引领者:闫然老师(知非心理创始人)时间:2020.6.13(周六)
2020年6月8日
其他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学告诉你这些……

今天年三十,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也都体验着这个春节的不平凡。这几天,我们都生活在时刻关注新闻的状态里。这一场事件与我们每个人有关。在想着自己能为大家、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第一反应,做好自己。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散布官方之外的消息、简单生活。这几天,越来越多的朋友跟我聊他们的困惑,比如怎么劝家人戴口罩、怎么拒绝亲戚不要来、怎么让老家的父母认识到聚餐的危害……我知道,心理学能为大家做一些贡献,分享以下内容给大家。一如果你也总担心自己得肺炎昨天晚上,老妈跟我说,哎呀,我嗓子很疼,身体也没力气,我是不是得那个肺炎了(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说,妈,你为了过年,里里外外打扫好几天了,忙的时候连口水都不喝,现在都已经12点多了(凌晨),还蒸馒头,60多(岁)了,还能多有劲,快睡吧。老妈想想也是,说,嗯,我都快一周没有下过楼了,也没什么机会被传染那个病毒。
2020年1月24日
其他

如果你期待无疾而终,就来参加这个课吧~

我们总认为“临终关怀“是给临终者的课程,谁是“临终者”呢?老人?患者?还是?细想,是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时刻是“临终“呢?细想,是随时。生命是很奇妙的现象,它值得我们珍惜,在于它的未知。最大的未知,是对“死亡”的未知。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面对死亡,我们不知道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面对死亡。我们总说“来日方长”,活得岁数越大,越知道来日并不方长。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失望、绝境的,谈死是为了更好的生。我们只有把“死”这个环节谈透,“生”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更具有理性。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让你珍惜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倘若我们对死只有回避,没有敬畏,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会碌碌无为。当我们以“死”为话题讨论我们自己,那么,曾经在意的,也就放下了;曾经忽视的,懂得珍惜了。在这里你将会感悟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在这里你将会体验到在临终环节有备的应对在这里你将会学习到如何与临终的人及其家属互动我们会做“癌症/患者小组”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参与过“知非·死亡工作坊“的心理咨询师)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后,您将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一样的活动体验义工组成的生命引擎团队知非生命教育讲师称号活动详情:谈论自己对死亡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谈论对死亡的理解、思考和体验;探索整理应对死亡的方式;以及任何你思索已久或灵光一现的,和死亡相关相关的话题。活动引领者:高岑老师(中国台湾)时间:2019.12.29(周日)
2019年12月17日
其他

死亡工作坊——这一次,让我们勇敢的谈

她,45岁,护士。“我学了安宁疗护,在母亲去世前,跟她道爱,道谢,道别。没有想到所学第一个用在自己母亲身上。那些天,每天跟母亲说‘妈,我爱你,我们都爱你,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女。’母亲心里都明白,哥哥姐姐也学会表达,嫂子跟母亲道歉,母亲的眼泪顺着脸颊轻轻流下。年轻的时候,我怼过她,怨过她,气过她,现在都已经放下,母亲摸了摸我的头,像小时候,走了,就这样走了。母亲走的时候心里踏实,我也理解了‘生死两相安’,祭拜母亲时没有电视剧里的号啕大哭,会跟她聊聊天。经历过许多死亡,当自己来面对,还是不一样。”然而——他,40岁,公务员。“我这一次是真的怕了,很多的后悔,我从来没想过我父亲会死。他躺在那里,插满了管子,我竟然什么也做不了,我突然意识到,我爸可能就这么离开了。想到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我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当着别的床的家属,哭得撕心裂肺。我特别想叫一声‘爸’,我也第一次明白,不是我叫爸就能听到他说‘哎’。有惊无险之后是虚脱,我现在不敢看我父亲的眼睛,我会流眼泪。”她,42岁,大学教师。“我临终的时候,希望你能陪着我,我知道我会害怕。一直教学生勇敢,教学生拼搏,但是提到死亡,我并不勇敢。过了40岁,人生观一下就变了。我现在叮嘱女孩子要喝温水,叮嘱男孩子要按时吃饭,有时候会想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有时候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怕死了呢?”她,85岁,癌症患者。“我得癌症这么久,我都没走,他却走了。自从他走了,孩子们回来的频繁了,怕我难过,带我旅游,他们各家轮流着来陪我。孩子们好心,可谁也替不了,越逗我开心,他们走后我越觉得难过,我不能说,他活着的时候,我们就最怕给孩子们添麻烦。(拿出他的照片)我也就在你们面前哭会儿吧。”他,87岁,退休干部。我问:“叔叔,您怎么看待死亡?”他愣了一下,马上慷慨回答:“我不怕死,谁不死啊,我看得开。你说是不是,过好一天算一天,什么都别想就行啦,死之后的事情谁知道,管他呢。”我微笑不答。他看了我几秒钟:“我怕死。别看我87了,我没活够,你不怕吗?我觉得都怕,因为怕所以说不怕,也知道怕没用,还是想活着。”他,30岁,企业职员。“谈什么死亡啊,我就挺回避的,多丧气,你选楼层会选4楼吗?我反正手机号,车牌号,都没4。谁不死啊,都得死,谈谈就不死了?”是的,都回避“死亡”这个词,谈谈就不死了?谈谈也得死。但,这一次,依然要谈。为什么?因为人生是一条路,死亡至少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终点,不清楚目的地的行程是迷茫的,是会做出错误选择的,是一脚深一脚浅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从我自己来说,当我开始学习“死亡”(是的,它是需要被认真学习的),当我开始面对死亡,当我开始接纳死亡,当我开始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当我有了新的“死亡观”,我的人生不一样了。从前我在意的,现在放下了,从前我忽视的,现在珍惜了。当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可以说,从我开始从事“死亡”这件事情,我的人生变得值得,我过得很快乐。是,学习,讨论,面对,接纳,竟然开始快乐。回避才会使我们恐惧和迷茫,会使我们错失和后悔,会使我们惊慌和出错。“你想过你会活多久吗?认真地说。”“你想过你会怎样离开这个世界吗?”“你为你的离开做了什么准备吗?你希望周围的人怎样?为你离开而难过,还是过好他们自己?”如果你知道意外是什么,死亡站在那里,在那之前,所有的选择会不会改变?你会不会牵ta的手?你会不会收回那句话?你会不会不强调自己对?你会不会更努力?你会不会不那么拼?你会不会多赚钱?你会不会不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赚钱上?……死亡,值得你思考。是时候一起谈一谈了。来吧,在这里,可以勇敢的表达自己,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可以和爱人一起来,可以更理解父母,可以避免那些所谓的“我当时干嘛不……”的后悔,可以使今后的人生更清晰,更值得。知非第一个公益项目——从死亡教育开始公益,公共利益,所以它不是慈善,不是免费。这里没有扶弱济贫,没有高位帮助低位,没有救济、援助或者捐赠。收费是最开始的、最基本的决定,高岑老师开玩笑说“不能让大家白死。”有位朋友曾跟我说“钱放这儿了,心也就放这儿了。”收费,是因为它有价值,话题本身有价值,知识本身有价值,讲师更是有价值。但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费用花在授课讲师的食宿行,场地费,宣传费,讲义等物料费。知非不背负金钱重担为大家服务,做不长久。讲师没有收取我们的课时费,但倘若有余款,还是要给到老师,这是根本。我们招募以下资源免费场地志愿者茶歇纸笔、复印、彩喷以及您认为可以节约资源或使课程更好的一切方面《死亡工作坊》活动详情时间:2019.11.23
2019年11月12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六讲——作业,孩子反抗家长的枪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随时冲孩子发火,或打或骂,孩子年幼时拿什么对付家长呢?你是否想过,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其实是在对付你?欢迎关注今天的《闫之有理——作业,孩子反抗家长的枪》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听了我的分享后给我一些反馈,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家长”这个身份了,也开始思考什么叫“教育”了,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言行,开始有意识调整自己……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为孩子们感到幸福,我想他们的家庭会有一个不小的转折点。我不知道有没有更多的朋友们也有类似的感悟,或者想要对我们的课程提一些建议,一些调整,那大家可以在微信群里畅聊,也可以在喜马拉雅《闫之有理》的栏目下方来留言,还可以私信知非的工作人员,来悄悄的说一说自己的感悟或者家里的情况。大家通过交流会有更多的更深的体会。前几天我跟一位朋友聊天,她也在发愁孩子写作业的事情,我跟她说,你这么压迫孩子,孩子拿作业来反抗你,也很正常啊。她不解的问我,怎么讲,孩子是在针对我吗?我说是的。从你的表述来看,你总是用语言或者情绪暴力孩子,孩子感受到了压迫,那他该怎么办呢?他能言语或者情绪暴力你吗?你训他,叫为他好,他怼你,就叫忤逆了,你,其他家人或者老师还有你朋友,甚至孩子自己,他都会觉得自己不懂事。你能撕他的作业,他能撕你的什么?你能推他胳膊,跟他说快点写,他能推你么?如果你们之间的互动如同战场的话,那他是不是只有挨枪的份儿,就算他有枪,他能冲你开枪么?朋友不言。几分钟后,她说,那他也在整我啊,我总觉得他整天都在冲我开枪,搞的我遍体鳞伤。但你说起来,我又觉得,好像确实是我一直在突突他,他也挺委屈。我回答他说,你对他,是明,他对你,则暗,他甚至是无意识的在反抗,他自己未必知道作业已经成为他搞疯你的开关,他只要不开心,就会无意识的启动那个开关,也就是他不好好写作业,这个时候,他就可以让你也不开心。而如果他想让你好过一点儿,他只需要好好写作业罢了。朋友惊呼,哎呀!真的是这样的。我过得好不好,全在于他如何表现。于是我跟她讲我曾经咨询的一个案例。初二女生,前来做心理咨询,母亲在外间等待。女孩偷偷告诉我,她有两个日记本,一个是真实的日记,她在课间写,写完交给好朋友,由好朋友背回好朋友家里,原因是好朋友父母很懂教育,很民主,肯定不看她的那本日记。她还有一本日记,放在她房间书桌的一个抽屉里,她还专门用其他书和本压起来,又放上很多小物品。这看起来很神秘的日记本,其实是一个诱饵。她说她一开始就知道,从一开始,她老妈就偷看她日记,而后来所有的日记,就是写给她老妈看的,而她放的这么隐秘,就是为了让她老妈感觉她并不知道妈妈偷看日记的事情。我说,那你堪称导演啊。她笑着说,老师,我真的是导演。我要是想让我妈高兴,我就在日记里写我得到某一科老师的表扬了,或者我哪一门学出感觉了,我知道我肯定会有伙食上的改善,我妈真的会很好的答应我所有的要求,比如说买双鞋啊,买件衣服啊,基本上都很容易被满足。而如果我写谁跟谁恋爱了,爱情是什么呢,真的很好奇,或者我在日记里写作业没写完被老师点名批评了,上课提问没有打出来之类的,我妈一般一两天之内不动声色,因为她不敢承认看我日记了,但我妈她肯定憋不住第三天,肯定会问我相关的问题,然后讲道理给我听,如果我态度不好,就会直接骂我一顿。这对母女之间的互动让我想到了斗智斗勇这个词,我感觉很多电视剧拍的怕是都没这么精彩。这是一名有意识在做这些事情的孩子,她会有意识的反抗家长,会有意识的左右家长的情绪。但大多数的孩子其实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会发现,有时一位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鸡飞狗跳,而换成另一位就相对好一些,很多时候并不是后者更会辅导作业,而是后者给孩子的压力小一点,孩子不需要反抗,他不需要把作业当成枪来保护自己或抵抗家长。在我接触到的孩子中,有不少孩子都是这样的,他们会无意识的拿作业拿学习作为自己的武器来对抗家长。你对我发火,我就不去上学,但我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我不爱学习了,一开始会有身体各种不舒服,直到扯开真相,变的肆无忌惮的反抗了。我们在意房子,就成为房奴,我们在意汽车,就会成为车奴,我们在意孩子,就会成为孩奴。那我们在意孩子的作业,当孩子不能正面与我们起冲突的时,他们就会让我们变成作业的奴隶,让作业成为制裁我们的武器,他们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写作业,甚至他们自己仿佛还挺愿意学习,挺愿意好好写作业的,他们有一个关于未来的很好的梦想,很好的计划,但真正的开始写作业,真正的开始学习后,总忍不住这翻翻,那动动的,一会儿扣扣笔,一会儿上个厕所,一会儿写错一道题,一会儿压根忘记了某一样作业。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情况,因为他在释放自己,他也在努力的反击,用他自己的方式,用他可以用到的武器。他们是有意这样么?有的孩子是,他已经意识到作业和学习可以左右家长,有的孩子不是,他还属于无意识的反抗,他甚至理不清家长到底对他好还是不好,他理智上分析,家长说的好像都对,但他情感上会觉得好像心里就是不舒服,这种爱他不愿承认被爱了,他也没有被爱的感觉,甚至他会感受到他被这种爱伤害了,于是一次一次伤害之后,他无意识的发现自己还有一把枪,一把可以反击家长的枪,一把可以释放自己的枪,于是乎他开始乐此不疲地使用着这把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开始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因为在当时他忙着反抗,没有考虑更长远更大的格局,他只是在无意识的保护自己,让自己不那么受伤,或让家长也受伤或让家长自顾不暇一些。有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感到了一些快感,所以他会更加疯狂的开枪,一次又一次的,冲着他的父母。只因为他也早已遍体鳞伤。所以,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停止我们的枪声吧,让我们避免孩子这种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抗吧,如此下去,只能两败俱伤,而且我们伤害的不只是亲子之前的感情,更会耽误了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很难要求一个中学生、一个小学生、一个十几岁或者只有几岁的孩子先放下那把枪。因为最初的枪声,最初的那一枪并不是他发起的。好了,我是闫然,感谢大家来听我的分享,也希望大家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使我们的分享更贴合大家的需求。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那里会有这一次语音的文字版,也会有更多我的课程内容和开课通知,期待与你相遇,期待你的变化,祝各位朋友一切安好~粉丝留言:@刘硕:我是闫之有理的铁粉,我也在知非公众号里看了好多您写的文章,我自知自己作为人妻、人母做的远远不够,没有经过培训就当了妈妈,当宝宝还未出生时,我是很担心,担心孩子选我做妈妈,我却不会教育孩子,我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快乐的长大,现在好了,每天听听闫老师的课程,学学怎样说话,我想我也在长大。非常感谢!
2019年1月23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五讲——在作业中,用大人的思维要求小孩是欺负人

当我们冲写作业的孩子吼叫时,我们忘记,自己也曾在作业中犯下许多错误,我们用三四十岁的理解力去要求几岁的孩子,是不公平的。请听:《闫之有理——在作业中,用大人的思维要求小孩是欺负人》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我们分享关于写作业的话题后,收到很多朋友们的留言,大家有来分享自己家辅导作业很困难的,也有朋友作为例证来证明我分享的内容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讲自己也是那样去做的,并且孩子一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业习惯。我希望大家能从中多思考,使成功可以复制,失败可以避免。今天我们依然来分享关于写作业的内容。还记得上一讲中我分享的亲戚家的催醋作业、陪着写作业的战场么?我那晚陪着小侄子明明写完语文作业,又陪他写数学作业。其实一开始,写完语文作业他说自己写完了,于是我们一起去玩,后来嫂子说老师在微信群里说其实还有数学作业。于是夫妻两个人一起开始训斥明明不记作业,或者怀疑他在撒谎。其实并不是他有意要撒谎或者不像别的同学一样把作业清清楚楚记录下来,回家第一件事便去写作业。因为对于明明来讲,写作业实在不是一件非常不开心地事情,他还能挪着自己的身体到写字桌前,那已经是他努力的结果了。如果可以不写作业,对他来说真是天大的恩典了,他怎么会去认真记录,认真去写呢。我们作为成年人在生活中不也一样么,我们碰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们也是拖延或者无意识的遗忘,而令我们心潮澎湃的事情,我们不仅不会忘记不拖延,甚至会激动到一宿无眠。各位朋友你们知道么,作业在最初被发明的时候,是用来惩罚孩子们的,所以本身不是件快乐的事情,想要孩子积极主动的写作业,真的需要靠家长和老师的后期操作才可以。上一讲的语音有知非的朋友留言说,他们如我分享的一样,每天回家愉快打招呼,告诉孩子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不催不训,孩子从一年级就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业习惯,现在孩子上了高中,学习习惯依然很好。如果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当然也能拥有这样的孩子啊。再来谈那一晚明明写数学作业,嫂子呢跟我一起辅导。明明打开数学本,老师要求分解数字。明明分解4的时候,忘记了0和4这个组合,嫂子一开始憋着不说,当明明写下5的时候,嫂子说,你4写完了吗就写5?明明迷惑地看着作业本,他好像真的忘记了4,再被这么一训斥,就更是蒙圈了。嫂子说,愣着干嘛,写啊。我在明明背后拍拍她,示意她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我掩饰给她看。我说,明明,你看你写的3,好像3还能分解成跟0有关系的组合,但是4的家里的人就不全了,4会不会着急啊。明明真的很聪明,他知道4不着急妈妈着急,于是他回头跟妈妈说:妈妈,你别着急,我把0送回4家就好了。这句话倒说的嫂子愣了一下,然后便开始擦眼泪,我知道嫂子其实也压抑了很多。明明开始分解5,他上来先写5分解成2和3,又写5可以分解成3和2,停了一下,他又写1和4,又写4跟1,停了一会儿,他又写0和5,还有5和0。我发现,他写作业并没有什么规律,想到什么写什么,难免会丢,而家长发现他丢了内容,并不教他,只是训他。训也不直接训,还要像我表哥和嫂子那样的表述一样,一定要用反问句,比如,你“4写完了吗就写5“或者“你愣着干嘛”。其实任何人听了这样的话都会很反感的,如果换成“明明,4是不是还没有写完?“或者”明明,你在思考什么呀,可以分享给我吗“,我们可以想见,每个孩子都会有更好的表现的。那一晚我教给明明从0开始写,0、1、2、3、4的按顺序写,老师要求分解数字,其实不仅仅是要孩子对数有一定的掌握,还在为加减法做铺垫,那我们不妨在做数的分解时,让孩子把加减法也练习一下。明明一开始学得很吃力,显然他之前写数学作业,靠的不是数学思维,而是记忆力。虽然他能写下所有的关于数的分解,但其实他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数的分解,那有什么用,他并不知道4+1=5,也不知道5分解成1和几,他只是在努力的回忆黑板上的内容,把那些内容复制到作业本上。所以那一晚的数学作业,我们写的很简单,但是耗时却很长。明明重新理解了1、2、3、4、5,重新理解了几加几等于几,几减几等于几。后来表哥表嫂惊呼,原来明明每天写数学作业,跟数学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只是凭记忆在写作业。我也惊呼,原来你们每天辅导作业,都没有真正辅导他,只是催着他快点写快点写,只是要求他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表嫂很自责,她说,原来一直觉得自己在认真教明明,现在看来,那种教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教,并没有真正的去走到明明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明明的知识含量。表嫂一直以为明明学会了,她现在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第一天教的第二天就忘了,明明可能压根没有明白父母和老师在说什么。我们早就讲你这样说是对的,明明那会儿写出来的并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的记忆,他凭借模仿写下来的,但是过了一天甚至更久,他便模仿不来了,因为没有深度加工的内容都很容易忘记。我带着表哥他们一起回忆自己一年级时的样子,你们不贪玩吗?他们回答,贪玩。我问你们写作业都正确吗?他们回答,当然不是。我问你们吃饭、睡觉、学习,都不需要家长催吗?他们回答,催呀,天天喊。我问你们那会儿什么都能一学就会吗?你们就没有过今天学了明天忘吗?他们回答,好像都是反反复复的写拼音写数字,好像每一个拼音,每一个数字都要写好几张,才能会学会那些知识。于是我问他们,那你们为什么今天要这样来要求明明呢?表哥的回答是,忘记自己的当年的样子了,用今天的自己要求孩子了,表嫂回答说,其实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自己曾经如果再知道学习一点儿,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就希望孩子能从上一年级就好一点点。他们的回答都很诚实,但是他们的做法会事与愿违。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都有明明今天的表现,然而当我们今年三十或者四十的时候,我们用我们今天的认知来要求他们,我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学习这么重要,你就是不重视。于是我们界定他们是不用心。其实人的心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孩子的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在每个阶段都是有当下的发展水平的,所以一年级的孩子他就是会记不住,说不清,想不明白。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的发展规律,忘记自己曾经笨笨的样子,用成年人的方式来教孩子,用成年的人结果来要求孩子,我们是否想过这对于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所以各位朋友,你是否用自己作为标尺来要来求孩子了?如果你是,那一定要尽快改变啊。好了,我是闫然,感谢大家来听我的分享,也希望大家提出更多的问题,使我们的分享更贴合你们。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那里会有更多我的课程内容以及开课的通知,期待与你相遇,期待你的变化,祝各位朋友一切安好~粉丝留言:@张淑123:一直以为孩子赶紧写完就万事OK了,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隐患.....听了闫老师的栏目真是学习了,以后每期必听。@大伟王:作为父亲,每次孩子写作业气得我每次都动手,原来是我错了,是我的方式错了,是我没有理解孩子。谢谢闫老师的课程。@sun太阳:这期内容真的非常好,收获多多,孩子的作业问题困扰我太久了,原来孩子作业是这么一回事。谢谢闫然老师的分享,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闫之有理》第九讲——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闫之有理》第十讲——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闫之有理》第十二讲——被误解的心理咨询,不治已病治未病《闫之有理》第十三讲——孩子不会时,需要的是教,不是训《闫之有理》第十四讲——一举一动都是错的,是写作业的孩子,还是辅导作业的家长?
2019年1月20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四讲——一举一动都是错的,是写作业的孩子,还是辅导作业的家长?

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时,似乎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值得被纠正的,然而,闫然老师却说,这样的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值得被纠正的,怎么回事呢?来听这一期的《闫之有理——一举一动都是错的,是写作业的孩子,还是辅导作业的家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上一讲我分享了一个关于辅导作业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听了上一讲的内容,发微信跟我分享了一句话,很好玩,在此也分享给大家。说,家长圈的三大悲剧:催孩子写作业、陪孩子写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朋友后续说,如果这“三大悲剧”一起连着来,那基本上这一晚上都是鸡飞狗跳。这“三大悲剧”之说不是逗乐也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很多家庭都在这样过着日子,我想听《闫之有理》的朋友们,很多也是经历过这“三大悲剧”吧。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我亲眼所见的“三大悲剧”的场景。那应该是前年了,我去一位亲戚家串门,刚进门不久,那家的表哥便回来了。表哥一边换鞋一边跟我打招呼,说了两三句话,看到小侄子明明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便问:“某某明,你写完作业了吗?”明明停下来,背对着表哥,小声说了一句,还没有。声音很小,但表哥仍然可以听见,与明明声音对比鲜明的是表哥后续的狂吼:“你没写完作业,你蹦个什么,马上写作业去!”明明回头看看表哥,那眼神很复杂。然而他并没有马上去写作业,他从沙发上下来,穿上拖鞋,又去客厅的另一角落里去摆弄一根塑料管。表哥一边做饭一边跟我说着话,几分钟后,他发现明明还是没有写作业,更是发怒:“某某明,你非要我打你一顿你才写作业是吧,你给我写呢,你要是写不完就别睡觉,也别吃饭。”明明再次抬头看他,依然是复杂的眼神。在表哥接二连三地催促中,明明终于拖着沉重的脚步,拿起自己的书包,坐到了书桌前。他大概写了一两道题,饭便做好了,爷爷奶奶叫明明吃饭,他们说,孩子这么小,饿着可不行,先吃饭,再写作业。我在教育方面,在我家亲朋好友面前,还算有话语权,于是我示意爷爷奶奶不要叫他吃饭,毕竟爸爸已经把“丑话说到前面”了。爷爷奶奶安排我吃饭,表哥大概怕明明一个人坐不住,自己也没吃,去陪着明明写作业。但这一举动,也拉开了第二场悲剧:基本上明明写一下,表哥训一句。这个说法,并不夸张,表哥对明明的训斥有关于坐姿的,有关于拿笔姿势的,有关于怎么用橡皮的,有关于笔画的,也有关于课堂上不认真听作业写不好的,有关于写字太慢的,有关于写的不好看的。我是想不出还有什么方面能够让表哥训斥明明,我后来也跟表哥分享,你训人,那也真是“面面俱到”啊。随后表嫂回家,我们简单交流几句后,她也投入了辅导作业中。夫妻两个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一个训形式,一个就训内容,最后嫂子火了,狠狠说了明明一通,嫂子说:“行了,你别写了,每天写作业比登天都难,还没见过你这么不爱学习的。”明明一赌气,直接把写好的一张给弄了个大窟窿,这下表哥也火了,扬起手就要打明明。爷爷奶奶就不干了,一时间,一家人乱成一锅粥。我说,那要不,我来辅导他一会儿?表哥说,对,你是心理老师,你来。我示意表哥表嫂去吃饭,我坐在明明旁边,他一边擦眼泪,一边在纸上乱画着。我扑拉扑拉他的背,跟他说,姑姑知道你也很难过,那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难过吧。他看了看我发现我并没有上来就跟他提作业的事情,我继续扑拉着他的背,你看你难过是因为作业开始的,那我们一起把作业先完成,后来爸爸妈妈也加入到了你的难过中,那不然一会儿我们再去找爸爸妈妈把跟他们一起发生的难过也解决掉,你看可以吗?明明撅着小嘴,但是点了点头。我拿起他的作业本跟他说,姑姑来看看你的作业,噢,原来你在写汉语拼音啊。咱们一起来写吧,我小时候也用这样的本写拼音呢,我一写就写好几张。明明说,我也写好几张。我说,那咱俩一样啊,这样吧,你给我个本,我也写,咱俩用一模一样的本写。明明从书包里掏出个新本给我,叮嘱我要先写上班级和姓名,我说我看看你是哪个班我跟你一班吧,结果他非常认真地说,我们班没有你,你不是我们班的。我非常尴尬的给自己换了一个班级,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他说,你写6行a,再写6行o。我说好,于是我们一起写。他写完第一行,我给他看我写的,我说,明明,你看我写的好看不?他说挺好看的,我说我看看你的,他给我看了看,我说,明明你看你写的a不够胖,肚子不够圆,它的脑袋像是被削尖了,它的肚子,像是装满了石头,鼓鼓囊囊的,一点都不平滑。他咯咯的笑着。我说,你按我的这个写一行,我看看,写慢点,每一个都写的好看一点点哈。明明满满的写着a,每一个都很好看,他感觉不好看的,就自己用橡皮擦了再写,写了在擦,再写。很快,6行a和6行o都写完了。明明说,我应该得一枚小红花,我写的特别认真,写的认真的老师都会给小红花,我说,那你给自己画一个,也给我也画一个吧。他认真的画着小红花,而且给我画了两个,理由是我写得更认真。下一讲我会继续跟大家分享辅导明明写数学作业的情景,今天我先分享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想把说给表哥的话,也分享给大家听。我跟表哥说,你以后回家不能连招呼都没打,直呼其名的问他写作业了没,如果你是监工,那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说作业是给他自己写的,可是你又把所有的担子都担在了自己的身上。作业仿佛是由你来决定,由你来决定什么时候写,写的快慢如何去写。我用细节让表哥来知非,我说你看明明玩的东西有多有意思吗?当然也不是,但是写作业对于他来讲太痛苦了,被训的晕头转向,他到后来已经不知所措了,反正他动一下就是错的,当然,他不动弹在你这里也是错。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你把孩子催到学习桌前,骂到学习桌前就解决问题了吗?当然没有,你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我们不是去考虑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而是考虑这些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写作业搞得那么苦大仇深,他不过是个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现在给我们俩一人一根管子,谁也玩不了多半天,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天性,丢失了,就再也回不来了。那他既然爱玩,为什么写作业和学习就不能是玩呢?我们先把学习界定的很辛苦,再认为只有刻苦才是对的表现,当孩子不够严肃和不够苦闷时,我们就认为是孩子错了。我们把学习界定的那么辛苦,孩子不喜欢辛苦有什么不对吗?然而,真正的学霸都是玩儿一样的学习。倘若我们回家时能够开心地说一句:“嘿,明明,今天过的开心吗?有没有很开心的事情有意思的事情分享给爸爸?你作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有意思的内容?哇,是a啊,还有o,你看爸爸的嘴巴,aaaa(书写成,a的四个声调),再看,oooo(书写成,0的四个声调),哈哈,好玩吧。你来写,我来给你配音,怎么样?”你看,如果你能够如此的幽默、能够如此的有趣,你不仅能够督促他去学习,你还能教给他学习音调呢,还能告诉他什么时候是a(二声),什么时候是a(四声),多好呀,你不仅教了他学习,还给了他预习。表哥问我:那这么玩儿,他还能好好地老老实实地写作业吗?”我说:“你看,你心里有对于写作业唯一的标准,你会认为只有端坐在那里,什么话也不说,什么样的眼神也没有,一字一句的把作业给写下来就叫做好好写作业。你考虑过他的心情和学习的效果吗?我们怎么总是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怎么总是要把事情限定到唯一的形式里,为什么就不能跟着声调把6行a写完呢?为什么写作业都要一家子人谁也不许出声呢?如果他但凡有一点点动作就是他表现的不够好么?当我问完,表哥表嫂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那天之后我表哥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天之后,听到这一期《闫之有理》的家长朋友们你们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我曾在2013年跟朋友一起做了一段时间的作业辅导班,那时我们辅导班里有十几名孩子聚在一起写作业,他们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跟我的好朋友也是根据不同的孩子显示我们不一样的才艺。我们不能够在他写作业时每一句都是训斥,甚至我们一句训斥都不要有,因为不是他错了,是我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引导好。所以欢迎大家一起来反思,一起来改正。不是有这样的方式起来,各位有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想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共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闫之有理》第九讲——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闫之有理》第十讲——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闫之有理》第十二讲——被误解的心理咨询,不治已病治未病《闫之有理》第十三讲——孩子不会时,需要的是教,不是训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三讲——孩子不会时,需要的是教,不是训

辅导作业到心梗的家长,来听课吧。接下来的两周,全部是关于辅导作业的。闫然老师说,只是希望大家过上不那么鸡飞狗跳的日子……《闫之有理——孩子不会时,需要的是教,不是训》。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闫之有理》开讲后许多朋友来反映自己想听的内容,如果论排名的话,辅导孩子写作业绝对是第一名。很多朋友正是网上所说,陪孩子写作业陪到自己心梗。夫妻关系不和后,也只有辅导孩子写作业,能够让他们再次回到彼此尊重、彼此友爱、互相扶持的状态。那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多分享一些关于孩子写作业的内容吧。但我提前声明一下,我个人不愿意直接去讲具体的方法。因为同一种方法,不同的人操作会有不同的效果。而我们听到某一方法后,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照做的,当我们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时,我们会认为是方法不管用。很少有朋友会反思自己可能是没有执行好。鉴于此,我多讲故事,大家呢,多体会。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我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场辅导写作业的情景。那天我在星巴克等人,刚坐下不久,斜对面落座一对外国父子。父亲给自己点了一杯咖啡,给儿子点了一份甜品。落座后,父子之间并没有任何交流,父亲拿出自己的手机和纸笔,一边翻屏幕,一边在纸上写着什么。儿子放桌上一本厚厚的书,至少有两三厘米的厚度。他也拿着一根笔,小家伙大概是一年级的年龄。特殊之处,他用左手写字。他那本书从我这里远远看去,应该是一本看图写数字的练习册。他大概被图片吸引了,直接翻开书看看这页,翻翻那页。父亲起初并没有发现,我认为他应该是投入在了自己的事情中。后来抬头喝东西时,他发现儿子一个字没写,在那儿悠哉悠哉的翻来翻去。父亲放下杯子皱起额头,嘴巴里说着什么,他打开某一页,指着某一个位置,从上到下的比划了一遍。又把右边的那一页,从上到下比划一遍。再翻页,再比划,然后拍了拍小家伙的头,说完他继续自己的事情。由于距离的原因,我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但我猜他大概是讲:你上次写到了这个位置,现在呢,你从这里开始写,把这一页写完。他再指着右边那一页:这一页,你也要每一道题挨个写。再翻页,告诉孩子这一页也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去写,今天你要把这些完成。我感慨于他的恩威并施。他没有因为儿子咬着笔头翻来翻去而发怒,他没有上来说:你看多长时间了,你在干什么,你要是做到这里就开始写,你自己算算你能写多少。是的,他没有训斥他儿子一句,他只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然而,他虽然没有训斥,但我能感受到他的严格。那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而且是非常清晰的可操作性的表述。所以各位朋友,我们不必上来就训斥贪玩的孩子,也不必讲那么大的道理给他听,只要告诉他你当下需要做的是这些。而且他摸了摸儿子的头,那种摸头像是动物世界里公狮子对小狮子溺爱的舔了一舔。虽然隔着一张桌子,但他的动作也把我给融化了,我能感受到满满的父爱和充足的力量感。接下来,小家伙开始在书上写写画画。我很喜欢他那左手握笔,书写认真有力的样子。是的,他非常用力,感觉是要把纸写破似的。不一会儿,他遇到了他不会的题。他抬头问父亲,父亲第一时间回应了他,但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讲给他听。父亲继续完成手机上的事情,才扭过头来辅导他,而在这段时间里,小家伙继续自己钻研着,不过他好像也没有钻研出来。经过父亲的辅导,孩子掌握了那道题,于是,父子击掌,父亲继续低头划着手机,孩子继续做下一道题,就这样几道他不会的题都是如此进行,一次次的击掌使学习很有乐趣,很有成就。我很喜欢这位父亲第一时间去回应孩子,他使孩子知道父亲一直在线,但他又没有完全的使孩子自我中心,因为他会尽快来解决,但是要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才行。我也喜欢他们之间的击掌,虽然孩子的习题对于大人来讲很容易,对于孩子来讲,似乎也只是学会了一道题而已,但是这也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值得庆祝。如此,生活中值得庆祝的事情那么多,家庭中有这么活泼的父亲存在,该是多么美好。就这样,孩子写完了所有的题,父亲开始为孩子检查,一道题一道题的检查,他像教师一样的判对错。我看到,对的题他会打对勾,错的题他会画个问号在题号处。这是多么完美的处理,你对了,我肯定你,你错了,我不直接否定你,我只是希望你在你的错误中继续思考,这个问号是一个邀请,邀请孩子继续探索,请你在你的作业里继续探索,探索出新的答案。随后我的朋友到来,他问我,你看什么呢,这么认真。我示意给他,于是,我们俩一同欣赏那对父子。那真是很美的一幅画,一位智慧的父亲,一个可爱的孩子。然而我并不觉得这位父亲学过很多的教育学、心理学、家长课程,他为什么可以被称为“智慧”,他又为什么能做到不发脾气?我认为他内心是平静的,他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也是就事论事的,他应该会想解决办法而不是先发火,他自己也是爱学习的,乐观的,活泼的,幽默的……很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在孩子写作业时,看到孩子磨蹭、看到孩子会的题写错、甚至动来动去、欺骗家长时如何才能不发火?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问,为什么写个作业,值得发那么大的火?教育孩子真的那么的难么?成为智慧型父母真的那么难么?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真正难的是,我们自我的成长,难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是否愿意爱生活,爱家人,爱自己,也爱我们的孩子。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郝彦敏:听了,真好,有爱存在,平静祥和,谢谢闫然老师@黄沙:感谢知非多年的陪伴,学到不少东西@杨丽颖:每次单看标题就收获很多。......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闫之有理》第四讲——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闫之有理》第五讲——爱与陪伴《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闫之有理》第九讲——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闫之有理》第十讲——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闫之有理》第十二讲——被误解的心理咨询,不治已病治未病
2019年1月16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二讲——被误解的心理咨询,不治已病治未病

我们因为不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不能够提前预防问题,我们也因为不了解而讳疾忌医,使问题严重化。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重症的患者,都曾有美好的可能,却仅仅因为不了解。来听今天的课程吧,闫之有理——被误解的心理咨询,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一名守护他的心理咨询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因为《闫之有理》这个栏目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会有很多老朋友来反馈我,他们说每次课程都会认真去听,每一篇的文字版都会认真去看,他们发生了许多得变化,他们的家人现在过的非常的幸福,每次看到大家的反馈,我的内心都会很开心,会有动力,也会感到幸福。然而我也有难过的事情,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件非常难过的事情。一件是一名大学生因事自杀,还有一件是一位中学生被转诊到精神科,同一天发生这样的两件事,使我的心情比这冬天还要冷。今天跟一位家长交流,提到她爱人没有同来,她很不好意思,我看出了原因,与她讲,没关系,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现在社会大众怎样评价心理咨询,怎样评价心理咨询师,我是知道的,有些话我经常听。她有些不好意思,有些释然。她说她身边很多人提起心理咨询,都觉得是给心理有病的人的看病的,包括她这一次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都是背着周围所有的人,她不愿意别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心理有病,有精神病。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我们的大众对心理咨询,对精神疾病还是有很大的误解的。曾经一位妈妈劝另一位妈妈,他说没事,心理有问题,就跟大脑感冒了一样,精神科疾病,也就是比感冒更严重一些罢了。另一位同行的人问她,那你的孩子大脑感冒你能接受吗?那位妈妈愣了一下,同行的人又问,别说大脑感冒,精神疾病,就说你孩子身体感冒,你不担心吗。一句话说出了所有妈妈们的顾虑,也说出了大家讳疾忌医的现状。我们确实是讳疾忌医的,我们也确实是对心理咨询有很大误解的。虽然说心理学迎来了它的春天,虽然说我们每一年都会比前一年更接受心理咨询,好像这个行业是朝阳行业,发展的很好,但是每一天,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心理咨询而过的很痛苦,甚至失去了他们的生命。我们总是不愿意承认孩子是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或预约心理咨询师的。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解决的都是严重的问题,而我们孩子的问题目前还不严重,所以我们还可以再等等。于是,当我们认为他确实需要看心理医生时,他已经超出了心理科的范畴,他需要转到精神科了,又或者当我们认为他需要去精神科的时候,他已经在某种病症之下成为重度患者了。当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认为可以找一些学科辅导老师补一补课,如果成绩还不好,那就换一下辅导老师,总会有他喜欢的老师,总能喜欢上学习;当孩子跟同学人际关系不好,我们认为学习阶段,不要去搞小团体,人际交往能是个问题吗,孩子多关注学习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若孩子性格不好,我们会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或者他是遗传某一方家长的,改也改不过来,我们又能怎样呢?就这样,因为我们不了解心理咨询,孩子在没有出现问题或问题刚刚萌芽时,被忽视被误解,一定要等到孩子出现重大问题,家长们才会考虑,哦,还有心理咨询师呢。那位结束生命的大学生,那位住进精神科的中学生,他们都曾经轻症过,都曾经无事过。我们知道中医有句话,叫“不治已病治未病”,心理咨询也有这个功能。心理咨询可不是我们一定要出现重大问题之后再去寻求心理帮助,它还可以在我们无事时去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或者去约一场心理咨询,去讨论一些我们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人生问题,它可以改变我们的三观,完善我们的人格,它可以使我们可以更好的预防,顺应着一件又一件的难题而成长,而不是因为不了解它就这样被耽误,就这样被生活的难题所困扰,最后以病态或者离去作为我们的终点。所以我在此,郑重地跟大家讲,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正常人,是我们每天活动在各个城市,各项事业上的普通人。我们今天或许开心,或许难过,或许有事,或许无事,我们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让我们自己更完善,通过心理课程让我们来成长。当我们跟爱人吵了一架,我们可以做心理咨询,当我们不知道选A还是选B做男朋友,我们可以做心理咨询,当我们考试很焦虑,我们可以咨询,当我们不清楚自己的方向不清楚自己的梦想,一样也可以做心理咨询,我们在任何时候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咨询,包括生活中那些开心的事。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学习一些内容,比如说大学生可以学习职场心理学或者婚恋心理学,恋爱或新婚的人则可以学家长课堂,成年人则可以学临终关怀或生命呵护……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是知道的,我们知道接下来会有哪些情景,但那些情景当中的问题,我们也是可以去预估的。这就跟我们去修一些防护型的大坝一样,当我们有备,我们就可以无患。所以我也恳请大家多一些了解心理学、心理咨询,去改变我们自己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也恳请大家分享心理学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使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可以了解心理学,这样在他们有困难时他们就可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再给自己一些机会,再给家人一些机会。再给我们幸福的可能,再给生命一个更长的长度。《闫之有理》前期主要是想讲给家长们听,那我是否请各位已经做家长的朋友,去学习心理学去建设好自己,学习心理学更了解孩子,也通过学习心理学来预防孩子下一阶段会出现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可以用心理学引导孩子,引导他们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充盈自己,建设自己的人格。我知道还有没有做家长的朋友就更幸运啦,因为会有很多过来人跟你们说,你多好啊,你现在就知道了这些知识,我若是早一点知道,我的孩子就不会如此了。很多时候看到他们悔恨的眼泪,我总会给他们一个拥抱,告诉他们,那时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做了那时最好的选择,现在你也在做最努力的自己,去学习心理学,再给自己的未来一个更好的可能。加油吧。嗯,加油吧,各位家长,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一名心理咨询师作为他们的大朋友,他们可以定期约着一起聊一聊,或者一起参加某些活动,心理课可以像跆拳道、美术、音乐等等学科一样,使孩子们更丰富,更美好,更有希望。好了,感谢大家今天来分享我的心事,分享这样两个难过的事情,也分享我们对于心理学的误解。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啦,那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各位朋友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shuyan:社会在进步,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心理也要跟上进步,要不然就会出问题。@冬天的雨:看心理医生就是找人聊天,不要有太大压力。谢谢闫老师带来的分享早学习,早受益。@王涛涛1:一开始我也对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有误解,听了老师的一席之言,恍然大悟。感谢感谢~!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第五讲——爱与陪伴《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闫之有理》第九讲——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闫之有理》第十讲——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
2019年1月13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一讲——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

你是否也是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怎么才能够知行合一?来听今天的《闫之有理——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上一期我们在《闫之有理》中分享了《道理没有错,我们不会用罢了》,我跟大家讲了作为父母,为什么我们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孩子却不愿意听。其中有一点我分享道,我们作为父母,自己并没有去践行道理,只停留在了跟孩子讲道理上。那我们为什么没有去践行那道理呢?其实这部分的朋友有一个通病,就是韩寒说的那句:“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家听了这句话,都认为跟韩寒简直是心有灵犀,其实不然,这要看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听”字。首先第一种,就是当代人最普通的理解的“听”,我称之为“泛泛之听”。如果是这种听的话,那我们听过的道理,大概并没有深层的加工,没有自信的加工,所以我们做不到那(个)道理也并不意外。也就是说,我们听过的那些道理,跟听过的路边摊叫喊差不太多,它只是在耳朵里,在大脑皮层过了一下,可能在当下那个时刻有一些感受,但它并没有在我们的心里,也就是并没有在我们的认知里打下烙印。我们知道认知决定我们的行为,没有那种认识,不执行那道理,也是很正常,很符合逻辑的。比如,我们跟一个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这算是一个很常见的道理吧,但是孩子可能并没有深层加工这道理,我们也没有深入的跟孩子去讲解这道理(在这里说一句,自认为深入讲解的不算哈,咱们的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防止大家“自认为”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好好学习”也就是听了一听,他可能听了很多遍,但所有的听都是浅层的,那么他也就无法去付诸行动了。在这里,我要跟大家强调一个词,就是“知行合一”。我知道很多朋友都会说“人都是知易行难的“,但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是知行合一的了。我有次跟朋友吃饭,有位朋友喝醉了,他跟另一位喝醉的朋友闹着玩,两个人掰扯一句话,其实都喝醉了么,两个人根本掰扯不清楚。其中一个突然说:“那你说吧,一加一等于几?”另一个人说:“你当我喝醉了啊,一加一等于二啊。”提问题的那个人说:“诶,你反应还挺快,看来你还没有喝醉。”另一个说:“你也没有喝醉,你还能检验我呢。”于是两个人继续开始争论之前的那个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在自己的很多讲座中会提到,如果大家一进门,我就让大家在自己的纸上写上一加一等于三,大家完成这个任务之后,我什么都不解释就开始继续后续的课程。我相信如果讲座结束后,我依然没有任何的解释便要离开时,一定会有学员来拉住我问,你为什么让我们写一加一等于三啊。我讲喝醉酒的朋友和我自己的讲座是想让大家认识到,我们是知行合一的,即便是我们喝醉的时候。当我们知行不合一时,比如一加一等于三时,我们也会是不舒服的。所以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孩子,都是知行合一的,知道但是做不到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并不知道,只不过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这其实是最恐怖的。当然我说的知道,是真知,关于真知,大家可以学习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我们在这里不再多讲。这也是知非为什么要叫作“知非”,得真正的知道自己的非啊,当我们真知的时候,我们是一定会改的。不改就是还不知道喽,不执行那道理自然也是因为还不知道。我管这叫做“顺瓜摸藤”,也就是我们是可以根据结果来推测自己、检验自己的。好了,我们来梳理一下刚才的内容,为什么我们听了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却做不到那道理?是因为我们的听只是浅层的听,没有深层的加工,没有构建到自己的认知里,所以我们没有实质性的行为出现。在这一部分,我们也讨论了“知行合一”,也就是一个人只要是认知改变了,他的行为就会跟着改变。但为什么有的人听了道理他就能做到呢?我们来看一看他那不一样的听。我曾在知非会员课中讲过“陪伴”和“同理心”,那时我讲了“听”这个字。听,其实非常不简单。我们来看繁体字的听,就更能理解了。繁体的聽,怎么解释呢?叫“以耳为王,十目一心”,所以说听不简单。听要打起精神,竖起耳朵,仔细听,那光有精神,光有耳朵就够了吗?不,我们还要观察,观察要多细致呢?要像用十双眼睛去观察一样。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最重要的,还要有心,要用心,用心去倾听一个人,用心去听一个道理。你看,这么简单的一个“听”字,真正的做到可不容易呢,生活是需要打磨的。说到听要用心,大家是否能想到一个字——懂。如果我们懂一个道理,就可以做到,为什么呢?我们写懂这个字的时候是先要写竖心旁的,所以要想懂,就得先入心,我们说的心,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认知,但实际上它比认知还要大。我自己最近看古文比较多,所以常会看到“格物”这个词,大家格过道理吗?如果你格过道理,那道理就容易入心,就容易做到,如果是简单地过一眼,听一句,就没有格,那就不容易做到了。因为没有格的道理,不算是真正的接触过,所以做不到也就是自然而然了。我常说,我们是不珍惜自己的朋友圈的,因为有些朋友一天能转发十来篇文章,我想请问那些我们转发的文章我们真的用心看了吗?我们用心格了吗?如果格了,其实一年转一篇文章就行,甚至一辈子转一篇就行,然后用这一生去践行这个道理,绝不有违背道理的行为出现,只要出现,立刻知非,立刻再次格那个道理。大家想,如果我们对待道理有这样的态度,当然是能够做到的。我自己做心理咨询,做心理主题讲座,包括我们当下做的《闫之有理》这个栏目,都是我格出的结果,也许这里边的很多内容并不完善,但它我目前格出的最好结果。当我一字一句的去琢磨时,当我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道理都去认真地格时,我听过的那些道理,自己都能做到。比如我跟大家说怎么做家长,我其实也有做不好的地方,但是但凡我跟大家讲到的,我都能做到。比如不冲孩子发火,比如不跟爱人吵架,比如道理先要求自己,比如生活上关注孩子的情绪,不娇惯孩子,我都在努力践行着。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你只是听了听,并没有用心对待那道理,其实呢是我们没有用心对待生活,也没有用心对待我们自己。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知非吧,让我们改变吧,让我们认认真真得去格一格我们听过的那些道理吧,幸福会回到你的手上。好了,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郭丽娜_yv:今后要好好格一格自己听过的道理!格一个“道”就足够了,格入心,定能行,定能改变…@白开水雷秀红:做不到,实际上是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了,闫老师一语击中要害了!......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闫之有理》第四讲——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闫之有理》第五讲——爱与陪伴《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闫之有理》第九讲——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闫之有理》第十讲——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
2019年1月11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十讲——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

家长们总是在讲道理,但为什么讲了很多遍的道理不管用?家长如何说,如何做才可以?如果孩子犯错后,家长讲大道理不会管用,那什么比较管用?来听这一讲的闫之有理——道理没错,我们不会用罢了嗨~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欢迎大家收听《闫之有理》,收听我分享家庭教育,分享本土化心理学。为了保证大家收听的顺畅,可以反复收听,并为了方便大家可以转发给亲朋好友,我们选择了这样的录播形式,希望能够方便到大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来使这个节目越来越好。今天呢,我想要跟大家分享关于“讲大道理”的内容,我一定要强调“大道理”,这个“大”字不可丢。因为我给这一讲起的题目是——道理很大很对,但是你那么表述就是不管用。我依然先来分享一个身边的故事……上一周,我的一位朋友联系我说,家里的小孩在学校闹事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而是第N次,她经常被老师叫家长,老师总是批评她,她也总要跟其他的家长道歉,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她感觉自己和爱人软的硬的都用了,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孩子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于是她跑来找我这名心理咨询师,想要看看这样的情况她应该怎么办?我知道,我的这位朋友并不孤单,这样的家庭问题很常见,我们的孩子会出现很多令家长挠头的表现,孩子好像软硬不吃,刀枪不入,无论是斗智还是斗勇,都是无济于事,道理讲了一大车,孩子还是一点儿变化都没有……那怎么解决呢?要我说啊,说简单也简单,但我知道,如果我说了,各位家长一定会如我的那位朋友一样问我,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我先来说一说我的简单办法是什么。两个方面,一是爱与接纳孩子,二是改变自己。这,其实又是一个方面,也就是当我们爱与接纳孩子时,我们已经算作在改变自己了,并且我们也会更多地去完善自己,而且当我们做到了爱与接纳,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改善。可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会问我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因为家长们总是寄希望于心理咨询师能出个大招,家长们希望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能够分析出孩子的问题,也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让孩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要用孩子的问题来否定家长。好吧,不管家长们是不是接招,但这就是最简单和唯一有用的办法呀。我们详细深入的来看吧,首先我们来看爱与接纳,没有人会自愿的在他人的责备中改变自己,孩子们只会在责备和否定中变得叛逆,因为他感受到了压迫和不讲道理。呵呵,当我说出“不讲道理”时,家长们有没有恍然大悟,我们所谓的讲道理给孩子听,在孩子眼中竟然是不讲道理的行为。我跟很多家长说过,家长们讲的那些大道理是都对,每一句都可以印个条幅挂在墙上,却没有一句能够说进孩子的心里,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沟通时最重要的不是沟通的内容,而是沟通者的情绪,也就是当我们情绪不好时,孩子们已经对这情绪关上了心门,至于我们说的再对,孩子的内心依然是听不见的。那种不顾孩子感受一味只讲正确道理的家长,其实也蛮丑陋的,强迫孩子听道理本身就是不讲道理的行为啊。更何况,各位家长,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么?如果他人能够和颜悦色的跟我们说话,我们会愿意听愿意思考,但如果他气势汹汹、趾高气昂,我们哪怕是梗着脖子也要跟他斗个高低胜负。其次,大道理不是放在孩子犯错之后讲的。多数孩子犯错后他的内心也是挣扎的,他也是可以确认自己犯了错的,也就是大多数人是有良心是有感受的,那种自我否定的感觉已经使他内心惶恐,他或许会表现的无所谓,但那种无所谓只是他的一种保护色,越坚强越脆弱,不是吗?如果这个时候,犯错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而不是责备,孩子的内心会充满了温暖。曾经一位初二的男生跟同学打了架,老师训完家长训,孩子硬着头皮说,他不对我凭什么不可以打他。老师和家长一听更生气,你不仅打人还不认错。家长把他带到我这里,我跟孩子谈话时,刚开始他气儿气儿的,但是我的第一句话便卸了他的气,我说:嗨,你是不是,其实,内心也知道打人不对,但是不愿意大家上来就指定是你错了,也不愿意大家高高在上的批评你,指责你?那孩子突然抬头看我,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大大的。他没有想到一个被称作老师的人竟没有批评他,他也没想到竟然愿意和他谈谈心,他更没有想到我能说出他心里的那句话。于是我跟孩子的家长说,当你的孩子已经知错时,我们不必穷追不舍,非要他说个我错了,除非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主动承认错误的人,因此,“大道理”是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而不是在孩子犯错之后强调的。由此我也得出第三点,“大道理”应是家长践行的,靠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靠嘴巴讲给孩子听。我们都知道身教大于言教,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很少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我们每天都会用大道理来要求孩子,却很少把一条一条的大道理在自己身上比划比划。比如说家长们跟孩子说学习要细心要认真,不可以粗心马虎,但我身边就有很多家长一边如此要求孩子,一边自己丢钥匙丢钱包丢手机,这些家长经常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上潦草完事。那我们有的时候认为一些道理讲上十遍孩子就应该能够做到,那是应该,如果孩子做不到,我们就会给他罪加一等——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一点儿都不听。亲爱的朋友们,道理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道理是用来自己去践行的,不是说给孩子听的。所以我来回答家长们爱提的问题,为什么我讲了很多道理,或一个道理讲了那么多遍,孩子却不听。首先,我们讲道理的态度不对,道理不应该是家长的尚方宝剑,不是我们拿着所谓的正确的道理就可以劈头盖脸的训孩子,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带给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因为拒绝家长的态度而拒绝按照道理行事;其次,有些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多说那么几句,反倒把孩子的愧疚给说没了,把可能有好的表现也给说没了,这就像是谈恋爱,一个人爱不爱我们,是不可以每天去问他的,有些话说出来美感就没有了;第三,我们自己并没有做到所讲的那个大的道理,我们就不可以用那样的道理去要求孩子,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每天用道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我不太相信一个美好的完善的家长会养出一个不美好不完善的孩子。好了,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我们这样一个语音文字版也会在那里放出来。那里也会有我微信公益课的通知,也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我就是我:听完老师讲的课,非常受益@白开水雷秀红:感恩闫然老师用这种方式让大家受益!感恩闫然老师的大爱付出🙏🙏🙏@白开水雷秀红:为什么道理都对,孩子就是不听?原因有二,1.
2019年1月9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九讲——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

我们常听教育孩子要“静待花开”,却怎么也做不到“静”。那么静待花开到底是什么,与其相似的“顺其自然”又是什么?管还管不好,静待真的能花开吗?让我们来听这一期的【闫之有理】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感谢大家来听《闫之有理》,来听我的分享。上一次我们分享了一个心理学或说是教育学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我在分享中提到,我们既不可以超过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提溜着孩子发展,又不可以忽视孩子的发展而使其固着于某一阶段。当我们既不可以左又不可以右时,我们只有中间一条路可走,它就是——“顺应孩子的发展”。所以讲完“最近发展区”我们就来分享——静待花开吧。很早很早之前,记不得早到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听说“静待花开”这个词,那时我感觉它真的是好美啊,不禁想起那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众所周知,这首歌里唱的花朵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真的如花儿一般的鲜艳美丽。那第一个问题来了,亲爱的家长们,静待花开,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的孩子是花朵吗?有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嗯,闫老师,当我的孩子听话时,确实看他很好很可爱,但是当他不听话时,如果不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可真想徒手把他给撕了。”与这位妈妈相似的家长一定是不在少数的,我们会定义一朵花的样子,当孩子与我们定义的花长得不一样时,我们是一定要给他掰过来的。好了,亲爱的朋友,听到这里,请你闭上眼睛,把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深深地吸一口气,轻轻地吐气,使自己平静下来。这时,你可以问自己:你是否愿意从内心深处承认孩子是一朵花呢?如果今天的他还没有绽放,你是否愿意平静地等待他的花期呢?如果他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你是否愿意承认他可以有自己应该有的样子呢?静待花开啊,静待花开。亲爱的朋友们,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夏天开,有的花甚至寒冬腊月里凌寒独自开,就算是同一品种的花,也有早开和晚开,它们并不会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统一开出同样大小的花骨朵儿。而如果花没有在我们预计的时刻开放,我们生气的把那株植物打个稀巴烂。当我们跳出来看这种发怒时,难道不觉得它是一个很滑稽的场面么?很多家长听到“静待花开”这个词后会问:老师,你的意思就是我不要再管他了吗?我会说:不,我是说你不要再干扰他了。如果拿种花来比拟的话,家长对孩子的干扰就类似于一会儿擦擦叶子,一会儿翻翻土,一会儿浇浇水,一会儿施施肥,一会儿给它装扮个蝴蝶结,一会儿又去给它挪挪位置……请问,这些是对花好吗?这些的初心都是为花好,但是这些做法其实是会妨碍它本身的生长的。所以静待花开不是再也不管孩子,而是不要过多的去操持孩子。真正的静待花开,是根据正常的养护规律,该浇水时浇水,该晒太阳时搬到阳台上去,等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剩下的,真的是留那珠植物在阳台上自我生长。昨天一位朋友家离家出走的孩子要来我这里,在这里不详细的描述与他父母沟通的过程了。当孩子告诉我说他坐上了来石家庄的汽车,我告诉他你应如何如何,叮嘱好后,我继续我的工作。当他到站时,我接上他,带他到我的单位,那时各位老师正在忙活,于是我安排他打下手、收拾东西、扔垃圾,他的表现极好。晚上他要随另一位老师去其他地方,考虑到他没有钱,我翻出自己仅有的20元现金,告诉他:“16岁的你是可以自己去支配这些钱的,你支配的好,以后就会有更多的零用钱、更多的自由;你支配的不好,那么你的支配权以及你的自由也就毁在自己手里了,拿不准该买不该买就随时联系我。”他点头说:“明白。”从那一刻开始,我再也没有多叮嘱他一个字,因为在我眼里,他是花朵,他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开出美丽的花儿来的,我水也浇完了,我的肥也施完了,阳光也晒完了,他自己在阳台上呆着就好。有朋友会问:那如果他真的把钱乱花了呢?首先我认为一份足够的信任足以使一个少年遵守约定,这个话题后面我们也会分享到;其次如果他真的乱花了,我会跟他表达我的感受,并且我会询问他是否愿意再调整自己,使自己最终能管理好钱财。你看,我允许他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会表达我的感受,但我不会责备他,当他真的跟我想的不一样时,我会询问他是否(愿意)再一次的和我一起努力,我并不会把我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当然,我不会因为他不开放而产生任何的情绪。事实上,他来石家庄的路费,他说20即够(心理咨询保密原则,为不使其他人了解到孩子家住哪里,闫老师说的数值并不是真实的),但我转给了他25,告诉他,多出来的5块钱可买水可买饭,最后告诉我干什么花掉了就好。当我再给他那20元现金时,他很开心的告诉我说:“你下午多转给我的钱,我没乱花,还有呢。”你看,他可以买任何东西,也可以谎称花完了,他甚至可以多要一些,但是因为有爱有信任,花一定会开。与“静待花开”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叫“顺其自然”,很多家长听到顺其自然想到的也是置之不理。这同样也是非常糟糕的。因为顺其自然与置之不理、得过且过差太多太多。那我们来看,顺,是顺应,其,在我们这里指的是孩子,自然,是自在的样子,所以顺其自然是顺应一个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他本应有的样子。然而家长们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有老师告诉你说,教育孩子其实是要顺其自然,好了,从此你再也不管他了。当孩子的问题继续恶化,你找到那老师说:您不是说顺其自然吗,我放手了呀,什么都不管了呀,怎么他更严重了?那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们会对孩子要求那么高,会做不到静待花开呢?昨天看到一句话,我非常的认同,说一个不太要求自己的人,就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要求比较高。是这样的,一个不自我绽放的家长,一个不自我努力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努力,要求孩子绽放。当我们自己是努力的,是追求绽放的,我们会降低对孩子和对爱人的要求,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还没有做好,我们会一边努力自己的事情,一边静待(孩子)那朵小小的花慢慢的开。好了,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宁静:没能按时听课,但在合适的时间里,一口气听完了闫老师喜马拉雅听书上的课,愉悦身心,受益匪浅。其中为人父母者要做到严加管教,的对象正是自己。父母是饭,孩子是那根银针。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舍本逐末只求成绩……深入浅出的让人知“非”,使人醒悟。这是2019年之始最幸运的事,感恩闫老师,感恩遇到知非@郝彦敏:温暖的声音,感谢闫然老师……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闫之有理》第四讲——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闫之有理》第五讲——爱与陪伴《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
2019年1月6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八讲——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

家长们听说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好家长要努力挖掘孩子能力,挖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便“拔苗助长”了。怎样顺应孩子的发展趋势,怎样适度开发孩子,家长们拿不准,那就来听这一期的“闫之有理——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我在河北的石家庄,现在的你在哪里呢?我很感谢今天科技的发展,它使得我们可以这样的互动,我可以用语音的方式来分享心理学、分享家庭教育给每一位朋友。我的语音也可以通过许多软件传送给大家,大家可以在知非的群里或者喜马拉雅的语音下方留言给我,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的交流,更多的互动,它使得我可以结合更多的本土化心理学来分享更多针对性的内容给大家。所以我不禁的感慨:这生活,真美好。因为有预告,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一期我们要谈的题目了——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这句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谈教育时说的,他的原话是“教学创造孩子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概念,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定义是: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那什么是实际的发展水平呢?他是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决定的。什么又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呢?它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维果茨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这样教学可以带动孩子的发展。他也认为测查最近发展区应该在一个动态的评估环境中来完成,也就是孩子的实际水平是随时变化的,教学应该随时根据孩子的状态而进行调整。那能不能很简单的跟大家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我们拿拎水桶来举例吧:比如一个孩子现在能拎的动的水的重量是十斤,那么十二、三斤的重量是他的最近发展区。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在十斤半、十一斤、十二斤、十三斤这样的发展区内训练孩子,而且一定得是循序渐进的训练。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让我想到了许多方面。他不仅仅是说给老师听的,他更应该提给我们的每一位家长。首先我们来看有些家长总是扩大最近发展区。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过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什么著名的故事呢?其实就是“小猴子够桃子“。说呢,有一只小猴子想吃树上的桃子,蹦一下够不到,蹦一下够不到,蹦啊蹦的,因为太高总是够不到,他就再也不蹦了。在我的心理咨询中,这样的家长占很大的一部分,他们听说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努力开发,孩子就会有惊人的表现。于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年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那他们根据的是什么呢?根据孩子同学中表现最优异的那一个或者家长理想中应该有的样子来要求孩子。当我这样说时,我猜很多家长都会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我在这里跟各位家长重点强调一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要尊重事实,尊重我们的孩子。前几天听到一个很可惜的事件,说有一位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的妈妈,在她发现经常跟她一起参加训练的一个孩子有了突飞猛进的表现之后,她冲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了一顿。我其实很能理解一名母亲带着一位特殊的孩子,她会比其他的母亲更辛苦,我猜她一定是压抑了很多很多,在这一次有了一次释放。但她拿其他的孩子来当标尺了,她并没有将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里。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个成语故事叫“拔苗助长”,我们总是笑那位农夫的愚蠢,我们也会笑他的着急。但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在教育孩子时,很多的时候我们跟那位农夫是如出一辙呢?前几天做心理咨询,一位女生哭着跟我说:“老师,我实在是太累了,我永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当我考80分,他们认为我可以考90分,当我终于考了90分,他们说我可以应该冲一下100分。”她说:“我特别烦我妈跟我说’潜能’这两个字。”而当我跟这位母亲交流时,她却很难过地说:“我还不是想刺激刺激她,让她考得更好一些嘛。”跟上述家长相反的,还有一类家长,他们不太考虑最近发展区,不太懂得适当的引导孩子,任由孩子自我发展。而这样的任由背后是对教育的不关注以及对孩子发展的漠视。有一位妈妈教孩子做口算,出了30道题,孩子全部答对,她再出30道,孩子又全部答对,又出了30道,孩子依然是全部答对。当她再要出题时,我问她:“你是否认为她已经具备了这个水平的口算能力?我们是否可以试一试给他出一些更难一点的题呢?”那位妈妈反馈我说:“哦,我是想着让他练够200道呢。”我问她为何?她却说不上来,她觉得总是熟能生巧吧。是,熟能生巧,但反复的重复一件低挑战的事情,就会使挑战者逐渐失去挑战的热情,他会把学习变为机械活动,久而久之,他一样的厌学。为什么今天来跟大家谈“最近发展区”呢?是因为最近有一名学生因为网络成瘾而逃学,这不是他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学校勒令他回家,家长自然很生气却也很无助。然而当家长向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孩子离家出走了。家长的要求是让孩子保证他再也不玩游戏了,一次都不玩!孩子感觉自己做不到,于是选择了逃离。他自己在外面偷偷地联系我,跟我说:“老师,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好,我其实不想玩了,但是我就是管不住我自己,我无法保证一次都不玩,我做不到啊。”他知道,如果他下次再犯,那不仅仅是玩游戏的错误,他更会被责备说话不算数。我跟他说:“你知道吗?网络依赖不是一时一刻说断马上就必须能断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慢慢戒断,在戒断的过程中你也要找到你喜欢的其他的事情来取代网络、取代游戏,使你生活的很开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动态的调整,才能够逐渐地把游戏戒掉。”亲爱的朋友们,还记得这次分享的题目吗?家长创造孩子的发展。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决定着孩子发展的内容、水平还有速度,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也创造着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视为珍宝的那个小朋友,他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呦,由我们来创造。最后我也想叮嘱一下我们这些成年人,不仅仅是孩子,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当下哪里还不够满意,不妨结合最近发展区提一个要求给自己。比如减肥,不妨先减个两斤试试,而不是“不减十斤不改头像”;比如说夫妻吵架,那不妨先从吵架后主动跟对方道歉来试一试,而不是再吵架就甭过了。当我们忽视发展或过高的要求发展时,我们内在都会产生抗拒,抗拒的结果自然就是适得其反了。好了,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深信因果:真的不错,受益匪浅@宁:闲下来的时候自己就会听会,在您的帮助和影响下希望我不断进步
2019年1月4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那么痛苦吗?学习是什么?怎样一门优秀门门优秀?让我们来听这一期的内容……《闫之有理》第七讲——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应该这样跟孩子谈亲爱的朋友们元旦快乐!我是闫然,祝您在2019年一切安好。这是《闫之有理》的第七期,是2019年的第一期,我很开心有数以千计的朋友来听这个栏目,跟我一起学习,一起度过我们的2019年。大家相聚知非,来听《闫之有理》都是为了学习,那我们不妨来谈谈我这位心理咨询师是怎样认识学习的,我跟我的学生是怎样解读学习的,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我身边有很多家长会很认真地讲出“人都是不爱学习的”或“学习就是很辛苦”这样的话,我看到他们的认真,会很难过。因为他们的认真说明他们内心坚信人不爱学习,坚信学习很辛苦或学习的人很痛苦。我当然不这样认为。因为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都知道学习是有利于我们生活的事情,那我们自然从最根本上就是愿意学习的。家长们都经(历)过孩子的幼儿时期,幼儿阶段的孩子向我们彰显出人类最原始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他们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强大的学习力。正是家长总是或明示或暗示地用“人不爱学习”“学习是很辛苦的”这样的话改变了孩子们对学习的认知。这就像父母每天很爱孩子,但周围总有一个人跟他说你父母不爱你,他们总是害你。一个孩子能有多大的分辨力,久而久之,他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但孩子的内心会很纠结,因为他所听到的话和事实不相符。回到学习上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很挣扎很焦虑,他一边自己内在非常的愿意学习,他一次次地发起冲锋,一次次的迎难而上,而另一边有人告诉他说学习这件事其实并不快乐,而且很难很麻烦,它只是你为了达到将来很好生活的一个工具。这样的矛盾会使一个孩子内心会有无意识的不舒适感。所以各位朋友,请你停止之前的说法,如果你当下表现为不爱学习,我想说,我们是可以调整自己的,因为你本身也是热爱学习的,而不管你当下爱不爱学习,都不应该用自己的错误认识来引导一个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刚才提到学习是为了达到好生活的工具,我想各位家长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您大概跟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才能生活幸福。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那些好好学习的孩子都考上了好的大学吗?那些考上好大学的人都有一份好的工作吗?那些有好工作的人生活都很幸福吗?孩子们会发现,这些问题他不需要问家长,便已经得到了真实的答案。当学习成为工具,当大人告诉他这个工具并没有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他会在第一时间放弃这个工具,他会反问:“我为什么非要上大学?”,“我为什么要有好的工作?”,他吃不了我们塑造出来的苦,他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放弃。说到这里,家长们会问,那我们该怎样跟孩子说呢?怎样说才算是好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学习”的定义吧。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等这些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陈琦
2019年1月2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

当今的家长多数追求孩子的好成绩,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适得反?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给了答案了。一起来听一听闫老师的分享吧……《闫之有理》第六讲——学习需要这几项好品质的保驾护航嗨~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听我分享的多是家长朋友,那今天的家长最关心什么呢?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孩子的学习吧。从我今天的经历来聊起。今天跟一些好友聚会,大家相聚在一起自然是亲切问候,热烈交谈,谈什么呢?80%的内容都在谈各家的孩子,那家长聚在一起谈孩子的什么呢?谈孩子的学习呗。我的这些好友还有个共同的特点,相信是大多数家长很羡慕的特点——他们的孩子学习都很好。但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我朋友的孩子们也有很多有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我相信是和大多家庭差不太多的,也就是孩子不做家务。关于家长情绪上忽视孩子,生活上娇惯孩子的危害我在之前的分享中已经提到了,没有听到的朋友要去补上噢(点击蓝色文字即可查看文字版内容)。今天再次拿孩子的生活上不做任何事情来谈,是想满足家长们的一个愿望——让孩子们学习成绩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呢?我的回答是:“有好的学习品质。”家长们会继续问:“那怎样才能有好的学习品质呢?”我的回答是:“有好的生活品质。”一问一答,到这里家长们就会分流了,有一部分已经明白了,那就去执行了;还有一部分会问:“怎样才能有好的生活品质呢?”我们不妨问问已经明白了的家长,他们会回答:“自己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做到了孩子就能优秀。”听过《闫之有理》的家长会回答说:“首先要孝敬父母。就是我们家长要先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我们第一期的内容,但它仅仅是一个开头,今天我要给到大家一个更完善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我说的,是孔老夫子说的,他老人家在两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孩子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小孩子呢,首先要孝敬父母,他还要尊敬兄长,说话办事呢,要谨慎诚实,他要热爱生活热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接下来孔子说,做到了以上这些,如果他还有精力的话,那就学习文化知识吧。喏,各位,学习不应当成为人生的主业,更别说是现在孩子们呈现出来的人生的唯一,孔子建议孩子们先要修德,修身,他要心中有天地,有大众,生活有热情,然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我个人是非常认可孔夫子的这段话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为了当时的阶级统治,但我并不这样认为。首先,我认为,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夫子说的前几项,我们才能称之为“人”,也就是一个人必须是孝敬父母的,尊重兄长的,必须是谨信诚实的,必须是热爱大众的,必须是见贤思齐的,努力成长自己的,做到了这些方为人,缺一不可。其次,我认为孔夫子看到了一个人的好品质的重要性,没有好品质的好成绩,如同超速行车,出问题是必然的,不出问题则是当下的幸运,我们就心存感恩吧。第三呢,我认为文化知识亦是孔夫子推崇的,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德行都没有,有什么资格去学习知识呢?当一个人做到了前面说的几种品质,那么他就可以“厚德载物”了,他才载的起文化知识这么好的精华。我的朋友们也非常认可当今的孩子出现太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因为家长们太闲了。在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时候,经济并不富裕,家长们都很忙,孩子们长大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学校学习,而是跑去地里帮家里干活。能够上学的,都是家里开恩,所以也就格外珍惜那上学的机会,后来条件好了一些,大部分还是可以上小学的,但也会有孩子跟家长说:“哼啊,我不想上学了……”那个时候的家长并不会如同今天的家长一样那么地焦虑,他们只会淡淡地说:“啊不上就不上吧,去地里干活吧。”当我们很焦虑时,孩子就没有责任了,而且当我们很焦虑时,不上学就成了孩子对付家长的武器了。当然,有时候这“对付”是无意识的。我的朋友在聚会中一致认为,是因为今天的生活太优越了,太富裕了,家长们不用那么辛苦了,就留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折腾”自己家的孩子。然而在古代不是这样的,白居易有首诗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忙碌着劳作的,那少有的月闲才是孩子们可以读书的时候,也就是古代的孩子们是用三闲时刻来读书的。何为三闲?刮风下雨,不用去地里干活,此为日之闲;农忙过后或初一十五,此为月之闲;辞旧迎新,欢天喜地放年假,此为年之闲。大家看,当时学习是多么不容易的,孩子们也当然会非常非常的珍惜。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说,好想回去上学啊!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干了活的人都会知道学习其实是件轻松的事情,那么今天正在学习的孩子们为何不珍惜呢?因为他们只负责学习,别的事情都没有经历过。而家长对学习也多是要求学习成绩而不在意学习兴趣,或者如果想要去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学着学着学生就不爱学了,因为他也不是在为自己而学。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孔老夫子说的“德”。可能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德对于一个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德行,没有很好的做人的品质,他的未来一定是走向毁灭的。我们作为家长要强调孩子对自己对爱人的尊重与孝敬,我们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兄友弟恭,我们也要严格要求孩子谨慎诚实,我们要引导他心中有他人,永远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热情,我们也要帮助孩子亲近仁爱之人。那我们自己,当然啦,也要成为仁爱之人。亲爱的朋友们,你可曾知道,光是这些就已经够我们忙的了。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朋友站出来反驳我,他们会说:“如果我家不强调学习,别人家又是报班又是熬夜,又是写作业又是做卷子,我们光强调学习品质了,不就被比下去了嘛。”要我说,您可能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呢,您可知道好品质与好成绩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就是有了好品质一定会有好成绩,而有了好成绩可不一定有好的品质啊。有家长说,我不在意好品质,只要我家孩子有好成绩能考一个好的大学就行。您可别忘了我前面说的那句话:没有好品质的好成绩,如同超速行车,出问题是必然的,必然!不出问题是当下的幸运,我们要心存感恩,可不要心存侥幸啊。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啦,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朋友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公益课的通知,包括今天内容的文字版,都会在那里。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你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郭丽娜_yv:没有好品质保障的好成绩=超速行车!太可怕了!今后我要从培养孩子好品质做起,厚德载学!@在远处:有了好品质一定会有好成绩,而有了好成绩可不一定有好的品质。@天地间: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德行,没有很好的做人的品质,他的未来一定是走向毁灭的。孩子如此大人也如此,人人都如此。@wuc爱吃鱼:听了闫然老师的这次分享受益匪浅,身为新任宝妈的我,我要多多在知非学习,为将来教育孩子做准备。@枫:刚下班,听完闫老师安静的分享,疲惫感消除大半。好好陪伴自己,陪家人,爱自己,爱家人,和谐相处,自然就有诗和远方~感谢知非~......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闫之有理》第四讲——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闫之有理》第五讲——爱与陪伴
2018年12月30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五讲——爱与陪伴

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在就好,做就好,爱就好,让我们陪伴生命喜悦成长,让我们来听这次的分享……嗨~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句话——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这句话是十方缘基金会的价值观,十方缘基金会专注于老人心灵呵护事业,通过资助为重症、临终老人提供心灵呵护服务。他们的价值观深深地打动了我,因此我想拿来与大家分享。十方缘基金会活动照片如果我问大家,家是什么,可能很多朋友会回答,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跟亲人一起搭建的住所,家是一家人团聚的地方,家是心底最温柔最坚强的地方……我想不会有朋友告诉我说,家是睡觉的地方,是一家人凑在一起过日子的地方,是争吵不休的地方……那么我们的家中评价和否定多吗?我们的家中充满爱和陪伴吗?前几天我这样问我的一个朋友,他说:“啊……你别说了,我听不了这样的心灵拷问。”从遇到十方缘,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爱是什么?陪伴是什么?我该怎样做?提到爱,我想到的是温暖和尊重,温暖指的是心中有爱的我是温暖的,我不会随口扔出一句伤人的话,我不会翻白眼瞪我最爱的人,因为拥有我的爱,他们会如沐春风,非常舒适。那尊重呢?尊重指的是敬重他的价值,看重他当下的状态,不强求他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认识到他有权利如此,他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以上是我想到的爱,那么陪伴呢?关于陪伴,我想到十方缘另一句话,在就好,做就好,爱就好。我们先来看在就好。当我们想要陪伴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首先得在那里。那什么是“在”呢?我认为它不限于形体上的在,比如我们想要陪伴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心在那里就好,比如我们想要陪伴已逝的家人和朋友,心在那里就好,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场,能够与他相依在一起,能够注视他的目光,能够让他感受到我们均匀而有力的呼吸,能够拉着他的双手,那当然也是很好的。其次是做就好。我很喜欢这句话,做就好了,嗯,自己去做就好了。当我们内心接纳这句话,当我们开始践行这句话,我们会发现,我们只会由着自己当下最好的心意,去做我们最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不会跟自己执拗,不会批评、否定、要求他人,一切都会是融合的,美好的,在这样的时候,爱就在那里了。我在试着这样做,并且做的还不错,我的家庭融合了,工作顺利了,我自己也成长了。所以即便我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完美,我也想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想要影响大家成为同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在“爱与陪伴”这条路上修行。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在成为过往的那些日子里,如果我们能够像一股暖流淡淡地流淌在家人的心里,那今天我们的生活该有怎样的不一样呢?当爱人心情不好时,如果我们可以不跟他比着不开心,不用难听的话压过他,不指责不批评他,而是跟自己说,在就好,做就好,爱就好,大家能想象到我们的心情和言行的变化吗?我想我们会温暖他,允许他的当下,哪怕留他一个人在那间屋子里,都算是一个接纳与陪伴呀。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的不如我们所想时,如果我们可以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我们可能不会使一个少年逐渐与他的家长产生隔阂,我们不会培养出一个怼父母的孩子(毕竟孩子天天生活在被父母怼的家庭中),他不会不爱学习、不爱生活、不爱他自己。当他哭泣时,我们不会说:“你怎么了呀?你说说啊,哭能解决问题吗,好了,你别哭了……”我们会静下心跟他说:“爸爸在,妈妈在。”或者连这句话也不说,我们会拍拍他的肩膀,或者连这个动作也没有,只是在那里,爱他,陪伴他。他会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最原始的爱,他会感觉很舒服,就像小时候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父母用最温暖的眼神注视着他,那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和关爱。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对我们的同事,对朋友,对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我们都能够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都能够陪伴生命喜悦成长(十方缘愿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庭,甚至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和谐。谈完我们对家人和朋友的爱与陪伴,各位朋友,我想跟你,谈一谈,我们对自己的爱与陪伴。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的爱自己、陪伴自己了?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的跟自己在一起了?你有多久没有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对自己的刻意、没有对自己的执拗?你有多久不奔着某些意义去做一些事情了?你有多久没有这样静静地跟自己呆着了?我有一位朋友,她每周都会抽出那么两三次的时间来,在下班的路上请自己喝杯咖啡,她不读书、也不约朋友、她不做这也不做那,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跟自己呆一会儿,跟自己,呆一会儿。我还有一位朋友,她总是会约着爱人一起去看电影,她说她喜欢那种两个三十多岁的老父亲老母亲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十指相扣,或者抱着爆米花抱着可乐在电影院里相依相偎的时候,她说那一时刻,心是静止的,心是踏实的。没想着要增长自己,没想着要赚钱,没想着要为谁做点儿什么,只想就这么感受时间、感受生命、感受自己。那句话是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你们知道吗,当我跟生活中其他的朋友来分享我的这些朋友的故事时,我有一些朋友会说,哦,那是他们有钱亦有闲~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使我们的生活一地鸡毛,只有苟且没有诗意和远方,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相信这世间还有美好存在,我们也不相信那美好竟然握在自己的手里。亲爱的朋友,听完这段语音,请你,也爱与陪伴自己吧,在那个刻意的时刻,在那个无意的瞬间。总之,你是把自己放在心上的。总之,请你先做好自己,再做爱人,再做子女,再做父母,再做生活中的任一角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心存感恩,充满温暖,都能够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好了,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shuyan:爱与陪伴其实很简单,单纯的用心去陪伴去爱,不要索求什么。受益匪浅。@李建:听完心里挺难受的,没有陪好自己,也没有陪好家人,还觉得自己很爱他们@郭丽娜_yv: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在生活中修行这几句话——爱与陪伴自己,家人,所有人…自己做的很不够。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闫之有理》第四讲——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2018年12月28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四讲——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家长们往往带着答案“假装”征求孩子的意见,这份假装有时候家长不自知,真心以为自己是广开言路的民主型家长。但,一旦孩子的答案与我们预想的不同,我们便开启了说服。殊不知,这样的说服会使我们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闫然老师说这是埋了一颗炸弹,将来会收获一名叛逆的孩子。那么我们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从闫老师的讲的细节之处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来听这一讲的内容……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感谢大家来收听《闫之有理》这档语音栏目,来听我分享我的家庭教育理念。这次谈的话题是——当我们主意很正时,就别再表现出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依然先讲个故事使大家更了解我想要说什么。上周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到某一商场,那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到那里,所以大家对里面的内容都不太熟悉,因为路上的耽搁,到达之后,我们认为孩子应该是饿了,于是决定先带着孩子去吃饭。去之前有朋友推荐过一家儿童餐的商店,我们开启了在商场里的摸索。寻找的过程中,家人发现楼上一层有一家店铺很适合孩子去吃,于是跑来问我是否到上面去吃而停止寻找,我说,“这层马上就找完了,再看一眼,说的就是在这一层呢。”我的这一回答遭到了家人的反驳,他们说,“孩子这么饿了,不一定非要找那一家,上去就能吃,吃什么不行啊……”在他们还没说完时,我便叫了停。事后我反馈给家人,如果你们已经决定上去吃了,那应该用陈述句来告诉我,比如说:“走吧,咱们不找了,去楼上吃吧,先让孩子吃上饭。”这至少是一个真实的表态,我可能也就跟着上去了,而且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我依然愿意找一找,那么我们双方是可以讨论的。但如果跑来问我“是否上去”,这个“是否”,我是有权利说否的,可是当我否了之后,我就直接被否了,那一刻我是有不舒服的感觉的。但是,亲爱的朋友们,这并不是我矫情,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家人要供着我,要哄着我,要以我为中心,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家有孩子,我的孩子会长大,我的家人会以这样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我们会询问孩子的意见,却又快速地否定孩子的意见,再摆出来自认为更正确的做法来说服孩子。朋友们,当我们开始说服孩子的时候,问题也就来了。其实人们会无意识地自动地提防被他人说服,立刻也会产生说服对方的想法,如此便容易开启争吵之门。人们都会自觉的抵触外界观念的灌输,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任何损害到对方安全感的行为,都会让我们的说服功亏一篑,不要以为讲道理、摆事实,让人哑口无言、无法辩驳,我们的说服的目的就达到了,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大概离自己的目的更远了。我们应该挖掘对方的心理需求,引导对方进入我们的思考模式,让他们自己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论,这样我们便可以绕过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便是我前面说到的,我建议家人能够说“咱们不找了”,这个“咱们”便是拉起同盟,我也建议家人说“先让孩子吃上饭”,这能引起每一个爱孩子的人的共鸣。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跟孩子交流,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想做的就一定得做,我们坚信自己那么的正确,但是我们还得落一个广开言路的好名声,我们坚信自己是民主型家长,事事都曾征求过孩子的意见,但其实你的主意很正,不是吗?孩子的意见可能从来就没有被听进去过。我身边有许多朋友在跟子女交流时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当我们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或者中学生交流时,这样的询问和交流往往会引发孩子的负性情绪,家长们若不深究自己,若不能够知非的话,会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反倒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叛逆、不好沟通。曾经,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倾诉这样的状况: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辅导孩子写作业,单位出了状况,他需要马上去单位,赶上爱人出差,所以他不得不把孩子送往父母家。他问孩子:“爸爸单位现在有急事,你愿意到爷爷奶奶家去吗?”孩子说:“不愿意。”他便生气了,“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赶紧收拾下,爸爸单位出事儿了,你赶紧的!”孩子说:“我不愿意。”然后父女在这个紧急的时候大干了一场。他跟我说后,我问,“如果你当时跟孩子说,‘女儿,爸爸单位有急事儿,需要马上去一趟,你快收拾下,爸爸先送你去奶奶家,安顿好你爸爸再赶去单位,快点孩子,情况紧急,快,快。’,那你的孩子会怎样呢?”他回答说,“那她可能直接收拾东西就跟我走了呀。”我说:“对啊,你看,你直接表达自己,比带着答案去询问要好得多啊,我们绕那么大的圈子,还不是又想让孩子听话又想落个好么,你干嘛不直接表达呢。”我这位朋友羞愧地笑了起来。朋友们当我们主意很正时,不妨直接表达自己,而不要拿“广开言路”来美化自己,对方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我们可以讨论,甚至辩论,但是当我们表达出询问时,请在对方给予了我们答案之后,也给予那份答案一个本应该有的尊重,即使它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即使我们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要尊重的不仅仅是那个具体的答案,而是跟我们对话的那个人,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我们要在意他的感受。我们用询问式的表达,就相当于把权力给了对方,当他的答案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再及时的收回那份权力,这其实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玩儿的游戏,可是你知道吗,这个收回的过程,很容易伤害到对方。所以,听这次分享的朋友们,你是否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是否会带着答案自以为真诚地去提问呢?那里面的假装,久而久之可就埋了炸弹了呀。所以,做我的家人会非常的辛苦,他们会随时随地得被我挖出炸弹,当面引爆,咚!而您则需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好好反思喽。好喽,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与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的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的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的新希望。感谢大家的收听,愿你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晓敏:谢谢闫然老师的语音分享。我就是那个很有主意,却有“尊重”孩子的家长,很惭愧,一定努力改正。感觉自己太可笑了,想让别人听自己的,又表现出来很民主的样子。@郭丽娜_yv: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争吵辩论,也不是什么大事,却让心里很不舒服,还真的不知道哪儿不对了,今天明白了:本来是“一”,却被自己的询问弄成“二”,又接受不了“非一”,这不明摆着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嘛!@平安喜乐谦卑柔和:早上五点半,被对面楼的公鸡唤醒,打开闫老师的分享,即使还躺着,但是思绪却已经被调动起来。现在的我是一个孕妈,很有幸能够听到这样温柔且有力量的分享,对以后的家庭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感恩感谢。......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
2018年12月26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

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它们叠加在一起,便形成了许多孩子的问题。情感上的忽视,使孩子们心灵受伤并对家长关上心门,生活上的娇惯,培养了孩子们的自我为中心,并降低了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剥夺他们一切生活幸福学习优秀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孩子是有问题的……来听这一讲吧,家长们可以反思到自己错的多离谱,也会了解养育孩子,我们当怎样做。《闫之有理》第三讲——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问题孩子”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这是《闫之有理》这档栏目的第三期。第一期我分享了“教育子女当从孝敬父母开始”,第二期我分享了“作为家长,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冲孩子发火”,这一期我想分享的内容与第二期是递进的关系,我给它起的题目是《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会产生一个个所谓的“问题孩子”》。情感上的忽视,生活上的娇惯,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它们叠加在一起,便形成了许多孩子的问题。我们先来谈生活上的娇惯吧。了解知非的朋友们都知道,知非曾有过一个很特殊的项目——黎明计划。它是为休学的孩子以及其所在的家庭服务的,希望通过心理学的理念以及方法,加上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影响,使家长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问题,使人生处于黎明前黑暗的孩子能够回归学校,重新热爱上学习。项目因为几名细节控的心理咨询师而成功,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家长们到现在都还保持着与知非的频繁互动。当然啦,我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要重启“黎明计划”,是为了跟听语音的朋友们分享当我们溺爱孩子时,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黎明计划最初的三个男生,在九月份来到知非。有一天,知非的老师们请他们吃西瓜,买了西瓜后,按照知非的惯例——能让孩子们动手的,老师们坚决不动手。于是老师们把西瓜往桌上一放,说,你们三个把西瓜洗洗,切开,分给大家。孩子们很听话,赶忙去洗了洗西瓜,拿了刀,站在桌子前开启了他们深刻地讨论。那真的是一场深刻地讨论啊。三个男生,最高的一米九,最矮的也近一米八了,他们就像一堵墙一样围着那张桌子讨论着西瓜是该这么切还是该那么切。他们拿刀比划着,几分钟过去了,愣是没有一个人下手切瓜,甚至逐渐地开始互相推诿,你来吧,啊你来吧,你推我,我推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最后他们也没切开那个瓜。他们不得不开始讲述他们在家里的生活,一个高二,两个高一,一个16岁,两个15岁,在他们十几年的生活中,他们三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切过西瓜。亲爱的朋友们,若不是三个孩子真诚地描述,若不是亲眼看到他们的惆怅,那时的我竟然是无法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是不会切瓜的。我知道很多家庭会溺爱孩子,不让孩子们做家务,但是我认为不让孩子自己剥鸡蛋、不让孩子自己洗袜子的家庭实在是极其特殊,实在是少之又少。我没有想到,来知非的三个孩子,在这个问题上竟然如出一辙。我可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当时的震惊,真的是震惊啊。曾经一位妈妈跟我说,中学时代学习那么紧张,我的孩子只管学习就好了,那些生活技能等到他考完之后,一个暑假,什么都能学会。我不禁问她,你真的确定这样下去,你的孩子还能学习好吗?还能状态很好的参加高考吗?还能在考完之后热爱生活的跟你学习各种技能吗?那位妈妈仿佛预见到了什么,她的脸色突然就变化了。亲爱的朋友们,来知非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我不敢说全部,但是青少年中有90%是因为家长在情感上太忽视他们,而在生活当中又太娇惯他们而导致了许多问题。情感上的忽视,使他们内心很受伤,父母总爱用一些话来回绝他们,比如当他说他最好的同学转学了,很多家长会说:“哎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放假了还可以约着一起学习,你不是跟谁谁谁也挺好的吗?”甚至有家长会说:“哎呀,让你去学校去交朋友呢?人家转学关你什么事儿,人家转到了好的学校,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人家考得好了才不跟你做朋友,你还傻乎乎的在这里伤感友谊呢。你们认为这是我编的吗?No,这是孩子们在心理咨询室中告诉我的。那么心理咨询师会怎么回答呢?当他听说一个孩子最要好的朋友转学了,他会说:“噢,最好的朋友不能天天在一起,真的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啊,换作是我,我会像你一样,一样的难过。而且从这件事情当中可以看到你是一个重感情的人。那么你希望我们一起谈谈这件事,还是在这份悲伤里先呆一会儿?”亲爱的父母们,倘若我们能够真诚地跟孩子们如此交流呢,他还会关上自己的心门吗?当我们在孩子们难过、伤心、委屈、愤怒、愧疚时,没有真正的与他们情感互动,当我们着急地推动他们进行下一步事务性处理时,孩子们的内心是受到了二次创伤,第一次可能来源于父母之外,那第二次绝对是父母们的责任了。我们不仅没有关心他们,反倒伤害了他们。最近我在推“临终关怀”的事情,这里面有类似的成分,当我们的家人生命垂危时,我们所有人都忙碌着奔波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内,很少有人安静地坐在那个生病的家人床边,拉着他的手,跟他说一说我们的感受,并感谢他一路相伴,告诉他我们知道他此刻身体的难受,我们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在这里跟他呆一会儿,仅仅是呆一会儿,用我们的生命去陪伴他的生命。当我们情感上忽视孩子时,我们又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他们衣食住行的照料上。家长们会一遍遍地叫孩子们起床,会准备好早餐,拿好他们要换洗的衣服,我们会催促着孩子们赶时间,我们会车接车送,每顿饭我们都会绞尽脑汁地去做他们爱吃的或营养搭配均衡的,孩子们只需要把饭吃完,那餐前的准备和餐后的收拾他们是绝不用参加的。洗衣服啊、墩地啊这样的事情他们也都是不用理会的。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一个孩子,是否像是被架空了一般,当他学习不好的时候,他会被说,你看,什么都给你弄好了,这么好的条件,你只管学习,结果你还是没有学好。我们是否想过,这种情况下,他其实是一定学不好的呀。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希望这样被家长对待吗?其实大家可以去查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溺爱孩子的家长就是在做感觉剥夺的事情,其实我们剥夺的更为严重,因为我们剥夺的是一个孩子生活的主权,以及相应的生活能力。我们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我为中心,我们降低了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我们也无法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迎难而上。也就是我们拿走了他们一切生活幸福学习优秀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孩子们是有问题的。好吧,这就像最近很火的电影《狗十三》一样,我们认为孩子们是有问题的,家长们,我们认为孩子们是有问题的。我不知道听到这段语音家长们是否真正的思考过,我们竟然认为孩子们是有问题的。好吧,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听语音的各位及各位的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的文章在知非的微信公众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的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与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的新希望。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粉丝留言:@舟妈_x8
2018年12月23日
其他

《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

基本上每位家长都有冲孩子发火的经历,但每一位家长本意却不愿冲孩子吼叫。闫然老师说,家长要学的不是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而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从根本上不产生负性情绪,与孩子温暖相伴。如何改变认知呢?该怎样认识亲子关系呢?新一期的《闫之有理》来啦。每周二、四、六晚八点,知非各微信群准时开课。《闫之有理》第二讲——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欢迎大家再次赴约来听今天的分享。在这一次分享之前,我首先要感谢每一位,感谢你们支持这档语音栏目,支持知非,支持我。不瞒大家说,我第一次这么兴奋这么紧张地等待八点钟的到来,对于我来说,这真的是一次奇妙的体验。因为有你们,这个冬天变得很温暖~上一条语音我们分享了“家庭教育从孝敬父母开始”,我也为大家阐述了这句话的逻辑。今天的分享,我想回答一位家长的提问——作为家长,怎样才能不冲孩子发火?我先来讲一个故事吧。现在是12月,2018年的年末,我还记得今年一月初时,我带着孩子在医院住院,同病房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听话,把生病中的孩子拉出了病房。我听打水回来的其他家长说,那位妈妈把孩子拉到楼道的尽头的窗户下,要求孩子罚站,孩子自然是不愿意站的,于是妈妈歇斯底里地冲孩子大吼了一通,最后还是扬起拳头把孩子打了一顿。妈妈生气地走回来,站在病房门口,冲楼道尽头的孩子大吼到:“你要是不听话,就一直给我站着。”那孩子当时一岁半左右。我还记得他哭得差点儿憋过气去,他哇哇地哭着,哇哇地叫着妈妈。许多家长为孩子求情,那位妈妈说:“他没事儿,天天打他也不管用,真的是非常气人。”住院那几天,因为住的是儿科,所以全是生病的娃娃们,然而家长吼叫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我陪孩子躺在床上,不禁想,我们的家长们是怎么了呀?看着熟睡的孩子,我跟他说:妈妈要好好地增长自己,不要在你长大的时间里,把生命把精力都花费在冲你发火上。在我们还在怀胎十月时,我们会根据检查单的结果还有医生的建议吃这个补那个,孩子们缺什么我们就赶紧补什么。那时,母子连体,孩子物质上缺的,我们会用自己的身体补给他。然而,当孩子出生,与妈妈从身体上分开,难道此时他一切的错误都要怪罪于他自己了吗?妈妈们再也不愿意通过补自己的灵魂来滋养孩子了吗?如果一个孩子在选择妈妈时他知道自己出生后会是有这样的待遇,他还会选择我们做他的爸爸和妈妈吗?所以在我当了妈妈之后,我变得很忙,忙着增长自己。很多家长会讲到“严加管教”这个词,家长们把这个词用在了孩子身上,也就是我们作为家长,要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我不是,我一直在严加管教我自己,我会管我自己当下是怎样的状态,会教我自己成为更好的一个人,所以在我这里,严加管教就是对自己严格一点儿。当我这么要求自己时,不会再冲孩子发火。并不是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本质上要好多少,他也会打翻饭碗,那个时候我知道他还在那个阶段,我也没有十分尽心的训练好他,让他好好拿东西,他也会拿着画笔满墙乱画,我知道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可以买一些易擦洗的笔给他,也没有完全使他明白哪里能画哪里不能画,他也会在我想穿外出服给他时满屋子乱跑,我知道是我没有提前跟他沟通好,他还不知道妈妈接下来要做什么,他只看到一个拿着衣服满屋子追着他的妈妈,嘴里说着他听不懂话的妈妈,不允许他做当下想做的事情的妈妈,而妈妈把他的奔跑却叫做乱跑。当我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当我从孩子的眼中去解读自己的言行时,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冲孩子发任何的一次火,我总是勉励自己,跟自己说:嗯,你做的还不错,继续加油,你就可以了解眼前的这个小朋友,他也会因为(有)一位明理而温和的妈妈而幸福与平和。就像孕期曾经为了孩子健康而吃钙铁锌一样,现在的我希望他勇敢,我就会勇敢,希望他守时,我就会守时,希望他乐观,我就会乐观,希望他大气,我就会大气。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为人父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们不应该那样不经心的做一个孩子的父母,做他最重要的人。父母像是一碗饭,孩子像是老天发给每位父母的那一根银针,如果饭是有毒的,银针插进去是会变色的呀,然而很多父母这个时候会用尽力气去擦那根银针,殊不知,那是我们身上的毒啊,我们骂那根针为什么每次都会变色,可是我们没有想过,象征那碗饭的我们一直还都在有毒着呢。我知道很多朋友会花很大的力气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在骂完孩子之后后悔不已。我们会非常生一个孩子的气,却忘了他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有没有踏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他所犯的那个所谓的错误,真的值得我们那样大吼大叫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发展好呢?我们想要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不是要为自己的所想去努力呢?为他成为那样的人去耐心铺路呢?如果有一名摄影师拍下发火时的我们,大概会是我们最难看的表情吧。各位家长,希望我们能够以孩子为镜,照出自己的不足,能够知非,能够改正,能够明白,我们的一言一行,也许是无意的表达,也许是其他事情造成的愤怒,但是却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一生的幸福。当我们明白我们自己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正确,当我们明白我们对孩子的吼叫会影响他多么深远的发展,我想您会如同我一样,每天都生活在自己还不够好的努力中,再也没有时间和谜之自信冲孩子发任何的一次火了。愿我们都能够成为优秀的智慧型的父母,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幸福成长。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我很期待听到大家更多的反馈。我是闫然,用这样的方式期待各位朋友、各位家人越来越幸福。我写了许多文章在知非的公众微信号里,那里也会有我的公益课的通知,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关注知非,知道的知,是非的非,我希望同大家一同知非,一同改错,一同迎接每一天新的希望。感谢大家的收听,愿朋友们一切安好。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往期《闫之有理》回顾:《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
2018年12月21日
其他

《闫之有理》首次分享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敬请期待下次相约……

当我们的孩子与我们产生隔阂,不爱学习,没有生命的动力,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时,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孝敬父母吗?自己的父母,爱人的父母,是从内心深处的爱与敬吗?如果不是,不妨来听听为何我们孝敬自己父母则会收获一名好孩子……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闫然,我来了。今天的这档节目我将以语音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心理学的知识与我的学习心得,所以这档栏目不是课程,我与大家是同修,我们一同前进。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家庭教育方面感悟最深,所以这档语音栏目从“家庭教育”开始,又不限于家庭教育,它或许还会包含婚恋、职场、时事新闻等内容。在我的心理咨询中,接触到的最多的是青少年与家长们,我想通过心理学知识使更多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的人生。也希望婴幼儿家长、准家长们可以防范于未然。我希望这档栏目可以促进我与朋友们更多的交流,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反馈自己的感悟与疑惑。也希望大家在收获幸福生活时,能够将那份喜悦回传给我。我从大学时学的心理学多是西方的理念和技术,那厚厚的课本中多是西方的心理学家的人名,但我分享的内容是心理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我看来,中华文化中心理学的理念和大师非常多,非常优秀,也更适合我们中国人。我暂且叫它“本土化心理学”吧。听完今天的分享,大家收获满满,期待闫然老师下一次的分享。每周二、四、六晚上八点我们不见不散~!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知非助理微信,入群一起收听闫然老师带给我们的《闫之有理》免费课程。
2018年12月19日
其他

日本最穷的外婆,把悲惨的生活过成了神级剧情

二战结束后,德永昭广(《佐贺的超级阿嬷》的作者)的父亲只身“回广岛看看”,却因受核辐射而死去。因无力抚养两个孩子,母亲只好将年仅八岁的昭广寄养在佐贺乡下的外婆家:一所位于河边的破茅屋。
2016年11月9日
其他

双十一,你的购物车里少这件宝贝

2013年情人节时译毕。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遂感百无聊赖。到2013年5月,忽动念想从人们心理健康的角度解读一下《老子》。动念就起笔,25天里完成了《袁解〈老子〉》的写作,
2016年10月29日
其他

斐乐蒙个人成长课程

上完斐乐蒙初级班已三天,不可思议的效果已经显示出来,您教我无条件地去对待爱人,当我照着做了几天后,他真的能感受到了,内在感情的增长我也体会到了,我还将继续拭目以待,继续“不分敌我”,哈哈。
2016年10月19日
其他

重磅推荐:袁立壮老师的三本书

2013年情人节时译毕。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遂感百无聊赖。到2013年5月,忽动念想从人们心理健康的角度解读一下《老子》。动念就起笔,25天里完成了《袁解〈老子〉》的写作,
2016年10月19日
其他

【知非-黎明计划】休学的孩子去哪里?

学生A:我现在在家挺好的啊,每天在家就是吃饭睡觉,在我父母答应的情况下可以打打游戏。我是因为我身体不好我才休学的,现在我身体好多了,不过,我还是不想去学校,因为我觉得一去吧,身体就又不好了。
2016年9月5日
其他

【知非-黎明计划】休学的孩子去哪里?

学生A:我现在在家挺好的啊,每天在家就是吃饭睡觉,在我父母答应的情况下可以打打游戏。我是因为我身体不好我才休学的,现在我身体好多了,不过,我还是不想去学校,因为我觉得一去吧,身体就又不好了。
2016年9月2日
其他

知非电影节——来知非看电影~

时至今日,电影的意义已不只是娱乐那么简单了,它同时也承载了智慧启迪、文明教化等社会功能。一些经典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也带给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向往。
2016年9月1日
其他

让自己的生气高大上一些……

随后我继续逛街。看到一对情侣在一家店门口争吵,男生极力拉扯女生,女生生气的想要走开。走近,听到女生说:“我讨厌你,我不想理你,你松开我。”他们为买东西而生气,两个年轻人,看上去二十岁的样子。
2016年8月10日
其他

今日头条:知非婚恋课程报名开始了!

本课程由闫然老师设计,借由“普赛克”的爱情故事希望大家在课程中了解自己、认识爱情,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在爱情及生活中的错误认知,提升自己,早日收获幸福美满的爱情。
2016年8月5日
其他

重磅推荐:袁立壮老师的三本书

2013年情人节时译毕。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遂感百无聊赖。到2013年5月,忽动念想从人们心理健康的角度解读一下《老子》。动念就起笔,25天里完成了《袁解〈老子〉》的写作,
2016年8月1日
其他

袁立壮老师讲座:“这里不是夏令营”背后丨汇总篇

因微信公众平台对音频时长的限制(最长30分钟),我们把袁立壮老师在“知非论坛004期”上的录音剪截成几段依次发送给大家;至昨日止,已发送完所有片段,为方便大家学习,今天发送一个汇总贴。
2016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