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

其他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3期作者:郁建兴,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18)黄飚(通信作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58)内容提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关键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3年9月4日
其他

中国政治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通知

论文需注明题目、姓名、工作单位、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含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地址、电话、电子邮件)等内容,脚注格式参照《政治学研究》,投稿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会务组将编辑会议论文集。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2期作者:李慎明,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32)内容提要:当前,我们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较为全面论述了“两个维护”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深入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经验;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就要从思想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特别是人民群众与党的领袖的关系;习近平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个时代培养出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比较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任期制,更加坚定“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自信。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确立”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中国公共政策调适性稳定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3期作者:陈水生、祝辰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市,200433)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Weber)的论述,领土、主权、合法性、公民权、科层制、暴力垄断权、权力的非人格化被看作是一个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要素。芬纳(Samuel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技术赋能与复杂性化约——基于“健康码”的分析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作者:张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市,100871)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利益吸纳人情:城市基层腐败的社会交换逻辑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作者:董石桃、彭雪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006)内容提要:城市基层腐败是一种“吸纳式腐败”,即腐败行为主体能动地吸收容纳人情关系的非正式交换要素,完成腐败的非法利益交换;它根源于利益而非人情,包括利益吸引、人情吸纳和利益交换三大环节,人情吸纳是其中关键环节。城市基层腐败的权力资源体现在城市基层干部的行政审批权、人事话语权、行政信息权和行政裁量权当中。当事人在利益吸纳人情过程中往往注重时空、方式和中间人选择,持续性的腐败社会交换最终形成交换规范秩序。“利益吸纳人情”的根源在于公私要素的间接社会交换,功能在于规避腐败利益交换的风险,后果是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原则的消解。因此,城市基层腐败治理重点须强化权力和人情的双重规制。关键词:城市基层腐败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作者:孙学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81)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多元政绩竞赛:中国地方官员晋升的新解释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1期作者:陈科霖,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广东省深圳市,518060)谷志军(通信作者),深圳大学廉政研究院(广东省深圳市,518060)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干部选拔标准和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注意力分配的视角,从“创造政绩的约束条件”以及“创造政绩的理性选择”两个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赛的本质是地方官员在有限注意力前提下针对不同行政任务的注意力分配基础上的多元政绩竞争。对中国地方官员多任务竞逐的经验加以考察并进行类型学建构,可以发现地方官员面临着运动性任务、竞逐性任务、日常性任务以及约束性任务的多目标考核。在此基础上,中国地方官员的政绩竞争呈现出“直通赛”“锦标赛”“资格赛”“淘汰赛”并存的多元政绩竞赛格局。对“多元政绩竞赛”分析框架的“小切口”建构,有助于为进一步认识“地方官员行为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大问题”提供新的进路及可能。关键词:地方官员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检验真假民主的试金石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1期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市,100732)内容提要:真假民主的区分要看投票权的真实性,更要看参与权的广泛性;要看选举中的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承诺的实现;要看政治程序和规则性,更要看制度和法律的执行性;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的民主性,更要看权力的人民制约性。那种选举时朴朴实实、选举后各种政治权利不断得以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选举时感觉神圣、选举后神圣权利得到切实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票箱前让你有庄严感觉、离开票箱后让你无限幸福的政治是真民主。关键词:真假民主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

作者:景跃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北京市,100084)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超出了许多学者的预期。既有的主流民主理论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只能依靠“威权韧性”来作出回应。这一事实表明,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正面临来自中国实践的挑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超越“民主—威权”二分法,将二分法转化为包容性的“三位一体”概念框架,将中国政治作为一种与西方民主相并列的亚类型来看待,并在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基础上,重构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主理论。关键词:中国特色的民主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

Stiegler)在其2018年的著作《负人类纪》中提出,中国政府晚近关于互联网+、普遍化的自动化、“智慧城市”上的战略性政策,正在积极地催生出诸种“负熵性工业”。“人类纪”(the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32)来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6期内容提要: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根本原因不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蜕化变质所致,即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他们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反思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观、实践真理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主要矛盾。苏联解体警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高度警惕敌对势力对我分化渗透。关键词:苏联解体
2022年1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

作者:刘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市,100732)来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

作者:张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市,100732)来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
2021年10月2日
其他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

【主编按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特点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充分吸收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西方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民主的显著特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推进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是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我刊特邀三位青年学者,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制度优势、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和传统思想渊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关注与探讨,为更好地研究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问责总领:模糊性任务的完成与央地关系新内涵

彭云、冯猛、周飞舟:《差异化达标“作为”: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基于M县精准扶贫实践的个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6]P.
2021年8月12日
其他

清源正本:解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

内容提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不仅是事关公共行政学身份危机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历史思辨中看似不言自明实则言之未明的关键问题。破解该问题的认知迷雾,迫切需要我们从范式概念的源头领悟中构建“学术共识”与“学科规范”的认知逻辑,从存在论、转换论与场景论的形式之争回到公共行政的事实本体,在本体视角解析中寻找破解范式之争的密码。并且需要以反思性、主体性、科学性的态度找到范式建构的传统基因与历史依据,从提出真问题、供给真概念、构建协同式学术生态与强化实践性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2021年6月15日
其他

王绍光 | 政治学本土化,时也,势也!

政治学本土化,时也,势也!作者:王绍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来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1期政治学本土化任重道远,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叫老生常谈?首先,我自己已不再年轻,过了耳顺之年,算是“老生”;其次,在过去二十年,我不时触及这个话题,可谓“常谈”。1980年底,中国政治会学成立时,我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读大三。当时,不仅北大,全国各大学都还没有政治学系,只有国际政治系,我还没有听说过有“政治学”这么一个学科,对政治学处于一窍不通的状态。如果说当时与政治学有什么关系的话,那是因为对“比较宪法”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授课老师是龚祥瑞先生。他是清华大学政治系1935年的毕业生,后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硕士;1939年回国后,辗转在包括西南联大在内的几家大学政治系任教;1954年(我出生那年)转入北大法律系任教。做本科毕业论文时,在龚先生指导下,我选择研究美国的压力(利益)集团及其政治影响力,算是摸到了政治学的边儿。没想到,政治学话题对自己的吸引力远大于法学话题。这样一来,1982年公派出国留学时,我擅作主张,选择申请政治学系,而不是进入法学院。龚先生带我登门拜访了两位他的老师辈学者:张友渔(时任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和钱端升(时任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凭着三位老先生的推荐信,我顺利进入了心仪的美国康奈尔大学。1990年,我已经拿到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任教。我就学的是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叫做Department
2021年4月11日
其他

朱云汉 | 百年变局与中国政治学的新征程

百年变局与中国政治学的新征程作者:朱云汉,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来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1期一、政治学的新征程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中国政治学者的学术任务是艰巨的,知识挑战的难度前所未有;然而,施展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历史机遇也是空前的。中国政治学者拥有宽广的思想与理论挥洒空间,有诸多的重大课题有待思想突破与理论开创,因为历史还远远没有终结,人类政治文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球社会的现状距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还有巨大的落差。中国政治学者责无旁贷,因为西方主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者目睹西方政治体制陷入长期衰败、跨国垄断性资本拥有支配社会游戏规则的空前权力、贫富悬殊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以及全球治理失灵与失序等这些严峻的挑战,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苍白无力。他们长期颂扬的新自由主义神话已经破灭,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中心世界秩序已经难以为继。他们难以适应21世纪涌现的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以及加速前进的历史脚步,因为他们画地为牢,身陷思想窠臼与意识形态牢笼无法自拔。他们无力回应这个历史巨变时代的知识挑战,因为他们长期奉行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遮蔽了理论视野,限制了分析工具,在结构剧烈变动及多重历史趋势同步翻转的关键年代,他们最擅长的知识技能骤然失去了时代关联性。他们深信不疑的理论框架无法解释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崛起,他们拒绝承认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挥的巨大拉抬作用,他们不愿看到由中国牵头的南南合作不断深化。他们固执地认定,美国霸权的陨落与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没落,只可能导致全球化倒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世界政治大范围的动乱与失序;他们却无法想象中国有可能带领广大的非西方世界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并通过修正全球化的路径与游戏规则,来更好地推进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他们更拒绝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有条件、有机会、也有意愿协同全球社会推进一个更符合对等与互惠原则的国际经济交换模式,一个更尊重文化与宗教多元性的全球公共论述领域,一个更能统筹兼顾地球上绝大多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全球经济秩序,以及一个更能体现“休戚与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秩序。正因为西方学者刻意忽视与回避这些21世纪重大课题,中国政治学者必须当仁不让。中国政治学者更有无可回避的崭新学术任务。人类社会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因为所有社会正跨入工智能(AI)以及新兴科技大爆发的时代,这场科技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爆炸性的冲击与影响,将给我们的生产与交换体制、社会治理模式以及行为与价值观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必然给所有社会带来极为严肃的发展道路与制度设计选择难题。一方面,我们如果能驾驭新兴科技蕴含的生产力倍数增长之潜力并实现其普惠作用,我们将第一次有机会打造一个接近乌托邦理想的分享社会与共享经济;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任由垄断性资本独占数字资产与超级数字平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将十分黯淡,因为AI科技、大数据与万物联网可以让地球上极少数人拥有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以及前所未有的独断权力,他们可以掌控世界经济运行的命脉,支配所有人的信息来源与思维模式,操弄所有国家的舆论与政治,并轻易摆脱任何主权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管辖与节制。在迈向智能社会与数字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秉持的社会主义发展愿景与所选择的制度创新路径,不仅仅将深刻影响十四亿人的根本利益,也势将影响全人类的共同未来。尤其在新冠病毒危机之后,如何为智能化生产时代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如何确保全民数字资产的公共属性及其利益分享与回馈机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全面转换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以及如何开创公民参政与民主监督的新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社会抉择。这些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难题是崭新的学术课题,各个文明体系下的政治学者都在同一个知识竞赛起跑线上。然而中国在智能社会与数字经济的道路上已经一马当先,中国政治学者应该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二、迎接历史巨变时代2008年10月我应邀做题为《身处大时代的政治学者》的演讲。我提醒政治学的同行,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历史巨变时代,我们正进入民主失落的时代、东西冷战再现的时代、美国金融霸权崩解的时代、非西方全面崛起的时代以及全球治理陷入失序的时代。“大时代”就是指这样一个人类社会结构与秩序剧烈变动的时代,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座标迅速消逝、全球秩序面临全面重组的关键时刻,我们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多重历史趋势同时出现转折的关头[1]。站在历史分水岭上,我们同时观察到四重历史趋势的反转,这四重历史趋势的出现与存续时间差别很大,而且彼此之间未必形成有机的联系,但这四重历史趋势之所以在今日同步式微或反转,都与中国兴起有关。第一重趋势反转,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这个历史结构形成于后冷战时期开端,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唯一超级强权,但是这个单极体系不到二十年就出现根基动摇,所以严格说来不构成一个历史趋势,更像是一个特殊历史空隙中出现的“例外”(aberration)。第二重趋势反转就是“第三波民主”退潮。第三波民主的起点是1970年代中期,高潮是1990年代初期,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2021年4月10日
其他

李慎明 |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作者: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治学会来源:《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6期01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这十分重要和及时。前些年甚至到现在,理论界和社会上对民主本身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多样的认识及多样的认同。比如:一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二说“讲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不是说民主没有问题,没有局限性”即说“民主是个不坏的东西”;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搞不好是个坏东西”。如果把民主放到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就会必然得出如下结论:在当代中国,对于最广大人民来说,人民民主是个好东西,资产阶级民主是个坏东西。民主既是国家形式,即政体;民主又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即国体。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有机统一,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的上位。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联系起来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思想。02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2021年1月20日
其他

黄振乾 唐世平 | 现代化的“入场券”

Weingast)对17世纪英国制度演化的分析,即便能够解释英国率先完成制度变革,但无法解释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英国一样完成变革。[4]多案例研究在理论外延上较为有用,托马斯•艾特曼(Thomas
2019年1月17日
其他

《政治学研究》投稿说明

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都会给作者反馈。由于来稿量大,编辑部反馈意见时可能会有疏漏,因此,自投稿日起3个月内没有接到反馈,可自行处理。
2018年10月18日
其他

《政治学研究》相关规范及说明

1.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时,要用最新版本。目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已经出201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摘编》于2009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出了若干卷新版。
2018年10月17日
其他

邓大才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家户功能及中国经验——基于“深度中囯调查”材料的认识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家户功能及中国经验——基于“深度中囯调查”材料的认识作者: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来源:《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4期01内容提要家户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社会具有家户底色,家户的底色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治理。具有家户底色的中国与个人主义的欧美很不相同,家户承担了很多本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功能。国家与家户在社会功能上有分工,也有合作。家户承担着最“私域部分”的社会功能,国家承担着最“公域部分”的社会功能,家户无法解决的社会功能就由国家承担。在国家不在场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主要取决于家户的规模和家户的治理能力,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与家户规模、家户治理能力呈正向关系。在国家在场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则取决于国家治理能力和家户治理能力,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与家户的治理能力呈正向关系,与国家治理能力呈反向关系。因此,国家要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家户的治理能力,及时调整家户和国家承担功能的份额和负担比重,合理处理家户的社会功能和国家的家户功能的关系。02关键词家户功能
201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