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5月29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前沿讲座第55讲。本次讲座主题为“《呐喊》《彷徨》与鲁迅个人精神史的关联”,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林分份副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陈洁副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林分份教授指出《呐喊》和《彷徨》是鲁迅以现实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两部小说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其中主体主要是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林分份教授看来,鲁迅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深入骨髓的描写是其小说艺术创造中最让人惊艳且回味无穷的地方。紧接着,林分份教授将两部小说中正面描写的知识分子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的“科场鬼”,第二类是虚伪、“卫道”的新旧知识分子,包括四铭、高干亭等;第三类是现代的“独异个人”,即对庸众宣战的个人或“国民之敌”,他们拥有“个人的自大”,是政治、宗教、道德等领域的改革先锋。根据“独异个人”的性格、命运与阶级,林教授又将他们区分为“理想型”的与“世俗型”的。“理想型”的“独异个人”主要集中在《呐喊》中,如《狂人日记》的斗士狂人、《药》的夏瑜等。他们都来自旧文化,但接受与信奉新思想,站在旧势力的对立面,是知识分子群体中极少数做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士。而“世俗型”的“独异个人”主要出现在鲁迅思想的彷徨期,是一群接受过新教育但又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的灵魂,他们的经历、思想和处境与鲁迅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之处。林分份教授主要以《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为例,同时联系《孤独者》《范爱农》等材料,分析出文本中的知识分子存在思想与行为的分裂、矛盾以及妥协,认为它们不仅是小说人物精神矛盾的原型,更是鲁迅、范爱农这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原型。其后,林分份教授严谨地梳理了鲁迅加入《新青年》阵营的过程以及坚持思想革命的心路历程。他简要介绍了鲁迅加入《新青年》阵营前的波折经历,再详细地介绍了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各类作品,指出鲁迅虽较晚进入《新青年》,但其创作是紧密配合新文化运动进程的,且其精神是昂扬和乐观的。面对《新青年》阵营的分化,鲁迅明确表示编辑权应当归属于创刊者陈独秀。1920年陈独秀在寄给胡适与高一涵的信中向北京同人约稿并提出“《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胡适则在回信中提出了三个解决“色彩过于鲜明”的办法,分别为“另创杂志”“将编辑部移回北京,并‘声明不谈政治’”“停办《新青年》”,此后二者又多有争论。面对二人的“争执”,鲁迅表示胡适的三个办法都可行,但反对《新青年》不谈政治,且赞成《新青年》在北京编辑。后来为了解决稿源问题,陈独秀继续向鲁迅、周作人约稿,且极力催促鲁迅创作小说。周氏兄弟持续供应文艺稿件使得《新青年》在杂志激进赤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此前思想启蒙的特色。从《新青年》的八卷一号到九卷六号,鲁迅发表的文字始终延续了他此前“启蒙主义”或称“思想革命”的风格。林教授认为,鲁迅坚持“思想革命”使得他远离现实的政治斗争,这有利于他身处党派之外,且一直保持战斗的姿态。随后,林分份教授阐释了1933年鲁迅在《序言》对自己对创作历程的回顾——“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等,并提出“鲁迅早在此前就已经被奉为左翼联盟的盟主,为什么他偏偏要回过头来,对之前自己‘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状态大发感慨”的问题。他分析道,第一个原因是《新青年》阵营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以及由此形成的“联合战线”,使得鲁迅“为人生”的文学观有了具体的“着落”,即鲁迅与《新青年》同人达成了“思想革命”的一致立场,其启蒙事业与改革事业也由此展开。广州时期的鲁迅曾有与创造社共同作战的想法,却遭遇失败,并与创造社的后来者李初梨等人发生论战。但到了左翼作家联盟时期,他又不计前嫌地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足见其对“联合战线”的重视。与此同时,他又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不随声附和。第二是因为鲁迅对“联合战线”的追念不仅与他主张的“思想革命”密切相关,更与他倡导的斗争哲学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韧性的战斗”。林教授重点阐述了学界对狂人康复的矛盾结局的两种解读——历时性解读与共时性解读,进而引用英国作家伍尔夫的话指出鲁迅在狂人结局中隐含的“难以解答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中的“独异个人”,到底是以决然的姿态同体制对抗,还是选择暂时寄居在体制之内韬光养晦?林教授认为鲁迅与范爱农等人的选择是后者,并推测狂人或许是与徐锡麟一样选择进入敌人内部筹谋“反戈一击”,但他们杀身成仁的结局并不是鲁迅所期待的。自加入《新青年》阵营起,鲁迅就一直提倡“壕堑战”和“韧性”战斗的方式,因为“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反对张岱《越绝诗小序》中的“急起收之”、反对青年去请愿是为了留下更多力量,以“在敌人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最后,林分份教授罗列了《鲁迅自选集》中收录的12篇小说。他指出鲁迅不选录更具浓烈批判和战斗色彩的《狂人日记》《药》《风波》等作品不仅是为了让《鲁迅自选集》通过书报审查,更是为了避免给君子之徒们陷害作者的机会,这正体现了鲁迅“壕堑战”与“韧性”战斗的方式。除了《呐喊》《彷徨》,鲁迅这种“韧性”战斗的精神与策略,在其小说集《故事新编》中亦有体现。林教授认为鲁迅对女娲、后羿、大禹、老子、庄子、墨子等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是与其对现代“独异个人”精神世界的描写存在一脉相承的。随后,主持人陈洁副教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提醒同学们要深入思考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入发掘鲁迅“联合战线”与“韧性战斗”的思想内涵和学习林分份教授对鲁迅创作材料细致梳理的学术精神。讲座最后,林教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交流与互动。本次“前沿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文案:陈永竣摄影:梁春怡美工:谢思欣初审:王颜玉审核:朱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