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其他

迎新|北大数院喜迎2024级研究生新生

数学门启,智启新篇。2024年9月2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迎来2024级研究生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的210名硕博研究生来到燕园,开启人生新旅程。晨曦微露,数院师生志愿者们迎着朝霞来到了智华楼西门厅,有条不紊地布置迎新现场、梳理岗位工作流程,以最饱满的热情等待研究生新生们的到来。清晨七时,随着首位同学前来报到,2024年研究生新生报到正式拉开序幕。院长陈大岳老师来到现场,与新生亲切交流。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细心引导下核验身份、确认信息、领取礼包、完成报到。同学们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学院精心准备的“迎新大礼包”,感受学院对新同学的真挚欢迎。学院院长陈大岳、党委书记胡俊、副院长孙赵君、党委副书记董子静先后多次来到迎新现场,与报到新生亲切交流。
2024年9月2日
其他

迎新 | 212,北大数院人又添新成员!

2024年8月19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迎来了2024年入学的新生们。212位本科生带着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这座学术的殿堂,准备在这里书写他们人生的新篇章。01精心筹备,期待相遇在暑假的余晖中,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们已经开始了迎新的筹备工作,用心设计迎新展板,准备充满学院特色的"迎新大礼包"。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着学院对新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美好祝愿。02热情迎接,共绘未来天光微亮,迎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已经忙碌起来。院旗舒展,合影板静静等待着新生们的到来,吉祥物"识数鸡"以最萌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新生。早晨6点30分,随着第一位新生的到来,2024年新生报到正式拉开序幕。在工作人员的细心引导下,新生们顺利完成报到流程,提着新生大礼包,与吉祥物合影,留下了在燕园的第一份珍贵记忆。03温暖慰问,勉励前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龚旗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顾涛,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方,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姜国华及各部门领导来到现场,向迎新志愿者表示慰问,对新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新生们的关怀和期望,勉励大家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04亲切对话,共筑梦想学院院长陈大岳、副院长孙赵君、党委副书记董子静等学院领导亲临迎新现场,与新生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住宿和报到情况。他们的关怀和鼓励,让新生们感受到了学院大家庭的温暖。05宿舍走访,关怀备至当日下午,董子静带领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走访新生宿舍,深入了解新生的住宿情况和生活需求。辅导员、班主任们为新生解疑答惑,提供实用的生活和学习建议,并鼓励大家积极融入数院大家庭。06家校联动,共育英才下午16时,学院在智华楼文远堂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院长陈大岳、副院长李若及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出席,党委副书记董子静主持会议。陈大岳在致辞中对各位家长表达了祝贺与欢迎,他强调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他提到,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人才,并对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李若鼓励家长对孩子“放手”,让同学学会独立和自主。他强调,大学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阶段,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自己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崔曦文介绍了近几年学院本科生毕业去向情况,并讲解了学校资助育人政策。李珣就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分享,并强调了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至关重要。董子静指出,学院和家长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07系列教育,助力成长之后,学院将继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从多个层次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这个充满期望的秋天,让我们共同期待2024级新生在数学科学学院这片沃土上,扬帆起航,追逐梦想,成就未来。“
2024年8月20日
其他

2024“代数与数论”暑期学校研讨班正式开始

2024年7月15日上午9时,2024“代数与数论”暑期学校研讨班在北京大学智华楼丁石孙教室正式开始,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师生齐聚燕园,共同探讨、学习和交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教授致欢迎辞。首先他代表学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也借此机会向此次暑期学校的组织者、主讲老师及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他介绍了与本次暑期学校研讨班时间和地点有关的历史背景,强调老一辈数学家对代数与数论研究方向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他指出,做学问不像体育比赛那样简单地排座次,而是每个人利用好时间和优势,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他表示,相信大家经过6周的学习一定会有进步和收获,学院一定全力为本次活动做好保障工作,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陈大岳院长致辞本次暑期学校由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联合举办,分为提高班和研讨班,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举办,旨在为全国有志于代数与数论方向的优秀本科生提供高水平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暑期学校研讨班的授课时间是7月15日至8月23日,共为期6周,重点并不只是在于开设高级课程,而是让参加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探索中来,体验数论及相关方向研究的模式。研讨班由短期课程和科研实践两部分组成,上午开设4门短期课程,下午和晚上根据学生的兴趣,每3名同学分为一组,由一名导师带领进行前沿课题探讨和研究。第三周结束后,每组提交中期报告,并介绍三周以来的学习和研究内容,邀请专家对各组学生的学习研究进度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第六周课程结束后,每组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再次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为研究成果优秀组颁发优秀证书。活动合影第一门课程由首都师范大学赵斌老师讲授,主要讲授阿贝尔簇内容。后续将由北京大学肖梁老师、清华大学朱艺航老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春晖老师分别讲授伽罗华表示及其形变、朗兰兹纲领简介及
2024年7月15日
其他

2024“代数与数论”暑期学校

报名请扫以下二维码:
2024年4月16日
其他

数学科学学院举办“大中衔接,共育英才” 中学校长论坛

2023年10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数学学科创建110周年庆祝活动之“大中衔接,共育英才”中学校长论坛在智华楼善兰厅顺利召开。论坛旨在推动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深入衔接,共同推动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与成长。三十余位来自全国知名中学的党委书记、校长,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黄宗英,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方哲宇,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学院党委书记胡俊,学院副院长李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柳彬,院长助理王家军及多位数学学科教授出席本次论坛。论坛由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赵君主持。论坛现场黄宗英在致辞中强调,优秀数学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教育体系。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应紧密衔接,共同探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探索出一条适应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国家原始创新和科技实力整体跃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黄宗英致辞陈大岳对各位中学领导出席北大数学学科创建110周年庆祝活动表示感谢,并希望各中学继续将最优秀的学子输送到数学学院。陈大岳强调面对新形势,人才培养应立足国内,致力于高端培养,深化大中衔接,共同承担起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重任。陈大岳致辞孙赵君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四位中学校长和与会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的经验。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基于自身33年的工作探索经验,作了题为《数学英才早期培养体系建构——来自上海中学实践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提出:高中阶段在数学英才早期培养体系建构上要早做谋划并开展实践探究。数学英才的教育应从早期识别与培养、早期培养方式变革、深化大中合作推进培育体系三个方面开展,做到“顺势而为”、“强势而动”、“乘势而上”。冯志刚作主题报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围绕《“自华少年”:中学资优生的培育与拔尖》主题,以“天赋”和“才能”的中学资优教育理论为基础,重新界定“资优”,将“资优生”的识别、选拔与培育融合到资优教育的全过程,从个体特质、多元供给和机遇塑造三个方面培育学生,为大学的拔尖创新奠定基础。姚训琪作主题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葛军以《系统推进促提升,锐意进取育英才》为题,提出以数学发展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兴趣,引导深度阅读,开展数学探究,提升数学素养,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寻求多方支持等多种措施并举,推动资优生培养,拓展数学教育的空间,提升数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葛军作主题报告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田俊围绕《关于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几点思考》做主题交流,学校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使命,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断升级完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多元综合发展,形成能支持不同潜能学生的成长系统,致力于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田俊作主题报告李若介绍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人才培养情况。学院一直将人才培养列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多措并举,潜心育人,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内外数学及其它领域捷报传、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近50位院友当选两院院士,28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李若表示,北大数学会继续创造更好的环境,将各中学的优秀毕业生培养成为杰出人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把北大数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中心。李若作报告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学校特色和多元思维视角分享了自身宝贵的经验思考,围绕大中衔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共同致力于为提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与会嘉宾交流与会人员合影推荐阅读北大数学,110!百十峥嵘·芳华如故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百十峥嵘·芳华如故 | 数学科学学院举办2023年离退休教职工交流座谈会

编者按金秋重阳故人聚丹枫菊蕊情意浓重阳佳节之际谨向所有老年朋友致以温暖的节日问候诚心祝愿您身体健康,生活顺意2023年10月23日重阳佳节之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百十峥嵘·芳华如故”交流会暨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智华楼四元厅召开50余位离退休老师线上、线下参加会议座谈会上院长陈大岳汇报了智华楼建设历程并介绍了学院发展近况党委书记胡俊向老师们报告了学科发展成果及党员发展工作情况陈大岳发言胡俊发言老师们仔细倾听,认真翻阅报告思深忧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虽然早已卸下肩上的重担但他们依旧心系着学院的建设发展深切的关怀,诚恳的寄语正是前辈片片丹心筑造稳固基石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我们才能行于康庄大道坚守初心,乘风破浪陈大岳带领老师们参观了学院新家智华楼悉心向各位老师讲述楼宇布局及设计理念并着重介绍了离退休老师办公室及活动区域参观智华楼去年重九,我们相聚话情长,约好来年再会悠悠我心,悠悠我思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老友纷至沓来,齐聚一堂喜迎院庆,共享团圆时光流转,白驹过隙屏幕上闪烁着一帧帧熟悉的身影和蔼可亲的笑颜,温暖真诚的问候记忆荡漾起阵阵涟漪美好的瞬间历历在目老师们的退休生活精彩纷呈有的醉心自然,游山玩水在世界各个角落留下足迹有的伉俪情深,喜迎金婚,恩爱绵长有的儿孙承欢膝下,享尽天伦之乐有的躬耕教学,诲人不倦叶抗生老师热爱乒乓参加了犹他州世界老龄乒乓赛徐明曜老师忆起北大数学系的往昔趣事先人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王铎老师在苏州持续自己的教学研究工作传道解惑……诚挚的情谊能跨越千山万水每一句祝福蕴含延绵的牵挂愿您安好,长久相依百十峥嵘,弦歌不辍曾经您立足于三尺讲台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您将真理与知识熔铸成火炬点亮莘莘学子前行之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久别重逢心欢喜岁月荏苒情依旧共叙往事笑开颜在趣味丰富的学院知识问答游戏老师们都踊跃参加,交谈甚欢提及过往事迹更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会场萦绕着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长空秋雁声声唱,流水年华岁岁淌登高怀远风飞扬,一只茱萸思念长亲爱的老师们,感谢您一直以来的付出与奉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空常回家,学院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数学科学学院全体师生祝福离退休老师们重阳安康,生活幸福!合影文字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北大数学,110!

1913年北京大学数学门招收新生标志着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学数学系(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数以求源,学而致远求真析理,常进常新从寥寥数人的数学门起步110年风雨兼程今天,北大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春秋代序,百十峥嵘一代代北大数学人以漫长岁月里的沉静与坚守探索着数与形的奥秘回应着真理的浪漫呼唤北大数学学科也正奋楫笃行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续写新的光荣与梦想点击视频,走进数学的纯粹世界01风雨路上开辟新天地1913年秋季北京大学数学门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新生在大变革时代开启了我国现代大学数学教育
2023年10月21日
其他

北京大学数学学科110周年庆互动平台正式上线!

北京大学数学学科迎来创建110周年值此佳际北京大学数学学科110周年庆互动平台正式上线距离难阻热情思念牵系于心我们邀请全体北大数学人及各界朋友线上线下相约携手为北大数学送祝福共庆学科110岁生日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110周年庆·数学学人 | 姜伯驹:育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

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春秋代序,百十峥嵘。2023年,北京大学数学学科迎来成立110周年,百十年经风雨而续薪火,再回首忆往昔而向未来。站在这个有着特别意义的节点上,我们推出了“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栏目,以人物专访、回忆征稿等形式,回望北大数学学人一路走来的足迹以及学科发展历程。一代代北大数学人,有着各异的面孔与志趣,也怀揣着相似的追求与理想。他们以学术为志业,为真理而奋斗,将数学之美融入生命的滚滚大河,以灵感之光照亮知识的未至之境。星火汇聚,春潮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原野上,我们透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次次深情的讲述,追想来路、展望明天,理解、记录与传承北大数学的初心与精神。姜伯驹:育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采访:王家军整理:吴星潼Q在您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有没有让您记忆深刻或者对您特别重要的人或事?姜伯驹:当然有,我想说几件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入学作为学生,我就发现这里的老师对我们很关心,而且要求很严格。老师千方百计地要真把你教懂,不是说你把习题做出来交上去就可以。最典型的一个事情是,那个时候我们学苏联,考试形式是口试。期末考试持续的三个星期里,每个学生每门课都要独自面对两位老师的提问,二三十分钟。我们一个年级有200多名学生,光靠任课老师是排不开的,教研室别的老师也要出动参战,工作量很大,组织安排很复杂。每位同学按排定的时间进准备室,抽到题签(一般是两道题)后有半小时准备时间。口试时学生在黑板前讲,老师随时提问,有点像现在的讨论班一样。我尤其记得二年级上学期高等代数课的口试。这个课是段学复先生教的。段先生亲自口试,辅导老师王萼芳也在。每人大约有15分钟的阐述时间。我倒是挺快就答完,感觉轻松了。但段先生还要追问答题时涉及的其他相关定理,问倒为止。他是为了试探学生,看你能理解到什么深度,不是光打一个分数。他们很认真地想对每一个同学有更多的了解。我觉得他们这种精神也是数院的传统,北大数学对教学是从来不马虎的。还有一件事情跟江泽涵先生有关。我跟江先生的接触有两段,三年级的时候跟他做学年论文,毕业以后又跟他做研究。中间四年级的时候是跟廖先生做毕业论文。江先生和廖先生都很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你的自信心。在我三年级写学年论文的时候,江先生给了我一篇匈牙利杂志上的文章。我不久就发现了问题,当数学归纳法的两个参数都是偶数的时候,论证有缺陷。江先生一开始不相信,要我给他讲,我讲了几次以后,他觉得好像是真有问题,他就说:“你能不能改正这论证,或者推翻其结论?”我真的花了一些力气,结果也没有搞出来。后来我了解到,1980年代国外杂志上有文章指出那篇文章的结论是错误的,这距离我发现问题已经时隔30年了。大四的时候我跟着廖先生写毕业论文,他给的题目是一个有名的猜想,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一筹莫展,很着急,他却胸有成竹,让我加一个补充条件试试看。加了这个补充条件以后,我就可以做出来了。那个猜想本身至今还没有解决。他们都是这样,根据学生的情况试着来,你能到哪一步,他帮你往上一步。有些问题本身就是难,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但老师们会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的答案。本科毕业后跟江先生做研究的时候,江先生给我一个问题,我写出来交给他,江先生说:“我看不懂,你算得好像都是对的,但你为什么要这么算?”重写9次以后,他相信了,这9次重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我的解题思路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江先生开始给我的题目看起来是比较具体的,我先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他就不断地要求我提高理论的高度。我在学生时代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很幸运能遇到这些老师,他们对我们严格地要求,又根据情况引导我们的兴趣。再说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是后来出国进修。1978年,文革后首次派遣赴美进修,全国才50个名额。当时江泽涵先生已经年纪大了,和我有联合招的研究生。江先生亲自跑到丁石孙先生家里去,说他希望我能够有进修的机会,不要因顾虑这会加重他的工作负担而不考虑我。这次进修对我来说影响非常大,因为来到了当时研究最活跃的前沿,亲身体验学问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国内人少,大家各自为战,出国后你就能看到交流、交叉、合作、竞争是怎么导致创新与进步的,也能看到学数学、研究数学的人怎么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发挥作用,这个情况跟国内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一下子让我对数学的理解、对科学发展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我后来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Q请分享一下您的治学态度,以及支撑您教学和研究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姜伯驹:第一我想说,不要怕困难,不要因为做事情碰到困难就轻易停下了、放弃了。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做数学研究,我们做过的人都知道,90%的时间是失败,东碰西碰,碰得头破血流,最后找到一条生路,都是这样的,要不然科学岂不是都变成很容易的事情了?所以这点是我觉得很要紧的一个事情。还有,对于教学研究方面的轻重缓急,我坚信这一条——育人是学校的第一使命。我自己带学生的时候也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那时已经开始提倡研究了,研究占的分量很重,有时候科研和教学还是会有冲突的,你就要调整一下你的计划。比如说带学生做研究,你要给他合适的题目,根据他的情况,给他一些引导,这个时候别的事情得稍放一下,得先考虑指导学生这个事情,如何安排、如何调整。高校跟科研单位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把培养人作为我们的第一使命。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和老师们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2010年姜伯驹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Q请谈谈您眼中的北大数学学科。姜伯驹:我觉得北大数学有一些很好的精神,从110年前到现在,或者在我自己经历的70年里面,外部环境当然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内部来讲,有一种精神一直没变,那就是自强不息。不管在如何困难的条件下,我们都能尽我们的努力。过去这些发展阶段我不想去细数,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难处,但我们都克服困难做出了成绩。这种精神非常重要,不单是领导,而是全体北大数学人都能够团结奋斗,葆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北大数学还有一个特点是敢为人先。北大有很多东西应该说都是在全国领先一步的。在我的学生时代,正好是1956年开始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提出几个重点,北大响应政策,成立了微分方程班、概率统计班、计算数学班。除了我们年级的部分同学分到这些班,还接收外校的同学,有时候班里外校同学的人数比我们本校的还多。这几个学科在国内的开端,其实就是从北大这几个班开始的。再看我们学校里很多的系和学院,其实说起来是从数学系发展出去的,比如说力学,一开始我们叫数学力学系,在同一个系里面,后来力学分出去了。计算数学里分软硬件,硬件的部分可能是无线电电子学系主导,但是软件的部分与数学系密切相关,比如杨芙清就是数学系的,比我高两个年级。文革的时候北大数学有很多人在搞计算机,比如李忠,那个时候李忠就是计算机方面一个部门的主管。更不要说后来信息科学的部分,像石青云他们做的指纹方面的研究,都是从数学系发展出去的。还有一批学数学的同学在文革以后转到经济学院。所以在学科的生态里面,我们有点像一个枝叶繁茂的“老树根”或者一只下很多金蛋的“老母鸡”。在培养人的措施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创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比如说关于课程的调整,关于怎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后来就是北大数学英才班。另外我们成立数学研究所,老师教了几年书以后,可以有两年书不教书,到数学研究所比较专心地做研究。我想,改革跟开放是我们一个总的方向,沿着这个总的方向,我们要有一些精气神,要有我们自己的想法。我相信我们继承这个传统,发扬这个传统,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绩。Q请您给我们的青年学者及学生提一些学习和科研的宝贵意见或期待。姜伯驹:有些事情其实是我做了院长以后才更深地体会到,因为以前自己做研究或者是带几个学生,范围还是比较小。我觉得一个是兴趣要广一点,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面。因为学科的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如果知识面太窄,你就没有胆量去吸收别的学科的一些好的想法。这一点跟另外一件事也有关系,就是要多提问题,本来你学数学就应该这样,对吧?你听别的东西,哪怕你不是很在行的或者是相当陌生的内容,你也要敢提问题,不要怕这个问题提得太菜鸟被人家笑话。你听不熟悉的东西,你注意听了,你思考了,就会有问题,这是自然的。然后经过交流,你对这个事情的兴趣和了解也会增加,所以扩大知识面、扩大兴趣和多提问其实也是有关联的。还有就是要善于交流、加强合作,这也是现在科学发展的趋势。对于个人来说,有时候你需要比较自觉地来参与和推进交流合作。当然有些人比较内向,能够埋头苦干,但是不太善于向别人解释你在干什么。我就很提倡研究生之间不仅有老师开的讨论班,还有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自己搞的讨论班,这种互相交流就联通了不同的方向,可以促成很多新的想法。现在科学发展很快,在这个情况下,兴趣要广,又要善于交流,这样不光是对你自己的工作有好处,对别人的工作也有好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数院毕业的同学,真正继续做数学教员或者在数学研究所里工作的人应该是少数,多数人都转行了。所谓转行,就是进入别的行业里面去建功立业。可能你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不如对口专业出身的人,但是你有数学根底的优势,善于在工作中发现数学问题,善于运用数学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我想这是数学对社会作贡献的主要方式。Q今年是北大数学成立110周年,能否用简单的几句话寄语学科发展?姜伯驹:我觉得很难概括。我想了这么几句话,一共有32个字,前16个字是一个意思,后16个字是一个意思。前16个字是“廿一世纪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院友代表于品在北大数院2023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各位师弟师妹,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天气闷热,很像我来北大报到的那天,学校有大巴从北京站把新同学接到学校,一路上暑热难当,但是一进南门绿树成荫就凉快了下来。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想:“这个园子的人应该都很厉害吧。”这次很荣幸有机会回来发言,看到了新的大楼、新的同学,每个人脸上洋溢着跃跃欲试的光彩,也真让人有了“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慨。我需要先完成开学典礼必须的辞令:祝大家在北大数学欣赏到数学的深邃和华美,体味数学的悲欢和跌宕起伏,祝愿你们在不远的将来或在学问上有所建树,或在其他方向找到值得一生追求的志趣。接到邀请时,我花了些时间考虑什么话题可能对同学们有启发,最终觉得自己到底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还是说说自己读书和教学的经验吧,即使这个话题也太大,所以,我就聚焦一个更小的点,谈一下读书的“勇气”吧。就像你们会在微分几何中学到的一样,为了理解空间的“弯曲”,要先理解什么是“平坦”。我以下就从勇气的对面“胆怯”说起吧。先举两个自己的例子。第一个是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总觉得可能基础不扎实,所以花了大量时间读各种教科书和文献,但是博士论文迟迟不能动笔;第二个是前一阵教书的经历,有两年多时间,我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备课、熬夜写笔记,教学的反馈或者说教学本身的确让人有一种满足,但如此这般学术上也不能专注了。我愿意分享自己真实的想法:多读书而不写论文,是因为学数学远比做研究简单;多教书以至于没有太多时间做科研,是因为对我个人而言教书远比做研究简单。数学中真正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未知的探索:这个世界瑰奇庄伟、气象万千,但也充斥着蛮荒,没有铺好的道路,做研究时孤身一人,你是否敢来闯一下,尤其是知道大部分尝试注定是徒劳。每每面对新的课题时,我也总会紧张。有了读书和教书这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和闪闪发光的借口,“怕”做研究的心理就会被这种光芒掩盖。再讲两个这几年在教学中对本科同学的观察,这在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中比较常见。第一个是同学们在“卷”谁学得快学得多(这里绝不否认竞争的正面意义)。大部分同学似乎认为懂得数学越多越好,在低(一)年级就以严肃竞争的心态,一本一本书读下去,每学期选大量数学课,从而“知道了”很多高级或者抽象的理论。然而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却越来越疲惫和迷茫,觉得数学不再有趣。我们要知道,课本上一切都明白地总结好,课堂上有老师的引领,这是被动地学习。能来这里的同学从小到大一直受这样的训练,只“读”书其实对大家是很简单的事情。选择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因为害怕困难的挑战。抛开研究仅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说,能够深入到数学的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追求知识的全面是更为重要的(深刻大于广度),也远比上课困难。本科同学到了高年级会找老师指导读前沿的论文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你可能花大量时间研究专门的一篇论文并在相关的小问题上磕磕碰碰最终没有任何进展,因此觉得还不如上课刷绩点或读书带来的成就感。我觉得隐藏在背后的原因终究还是因为你“怕”,怕失败,怕浪费时间。在你们这个年纪,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你觉得值得尝试和深入的东西上!第二个与保研、出国和工作的选择相关。我观察到最近选择保研的同学越来越多,这当然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比如我们国力的增长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等。抛开宏大的图像,我认为保送研究生从个人心理层次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般来说,北大和清华本科三年级结束就对保研有了结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可预见将来五六年(大四和研究生)的生活;如果选择出国、考研或者工作,整个大四学年都会在申请、在准备、在忙碌和在等待,一切都不确定,更不用说毕业后的生活。我想,是不是大多同学并不是那么向往一马平川的未来,而是因为不确定性放弃了其他选项,这就是勇气的问题了,希望大家能思考这个观点。还是回到数学吧,我有不少同学研究做得相当出色,是各自方向独当一面的数学家,回想起来,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胆子大,任何问题都敢动手去搞并且全力以赴,而自己往往会患得患失,在不确定性面前胆怯。愿你们在北大读书勇往直前,读北大只有一次,青春也只有一次,放手做那些值得做的事情。最后,我想用在教课时经常援引的一个寓言作为结束,这个小故事来自庄子的天道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这和学数学很像,没有老师能真正教会你,要有勇气去动手、反复地尝试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吧。院友简介于品,1998-2002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推荐阅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3年开学典礼在智华楼隆重举行110周年庆·数学学人
2023年9月8日
其他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3年开学典礼在智华楼隆重举行

9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3年开学典礼在智华楼文远堂隆重举行这是智华楼维修改造后首场大型活动典礼现场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党委书记胡俊,副院长章志飞、李若,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赵君,教师代表卢朓,院友代表于品出席典礼。新生班主任、学工办辅导员及2023级全体本硕博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典礼由党委副书记董子静主持。暖场视频回顾了新生们从报到至今与燕园初遇、相识、相知的点滴,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伴随着激扬的音乐,使每一位数院新生都沉浸其中。共同观看暖场视频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典礼拉开帷幕。董子静主持典礼院长陈大岳教授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他回顾了北大数学110年的历程及近几年的发展,勉励同学们尽快调整自己,追求全面发展,不断发现自我,善于求助他人,去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他表示北大数院将继续努力,为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高地而奋斗。院长陈大岳致辞教师代表卢朓副教授从自己的本科经历讲起,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吃苦,同时向同学们讲述了“万事开头难”的道理。卢朓表示北大的爱国传统源远流长,并作诗勉励同学们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传承中华民族的钻研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教师代表卢朓发言1998级本科院友、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于品教授祝愿同学们在未来感知数学的深邃和华美。他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同学们“什么是勇气”,勉励同学们不惧困难和挑战。他鼓励同学们深入前沿问题,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度过无悔的青春。院友于品发言本科生新生代表、2023级本科生胡殊闻同学讲述了自己与数院结缘的故事,表达了对北大、对数学的热爱。她立下了“人生豪迈,年轻没有失败”的青春誓言,希望同学们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问题,用严谨的思维解决新问题,通过创新创造奇迹。本科生新生代表胡殊闻发言研究生新生代表、2023级硕士生王楚凡同学作为第一届大数据专业硕士,描述了自己心里的北大风华。她结合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表示了自己将致力于向公众展现数据之美,体现大数据人的责任与担当。她希望与同学们一起探索永无止境的数学领域,传承数院精神,赓续数院薪火,不忘初心,铿锵前行。硕士研究生新生代表王楚凡发言研究生新生代表、2023级博士生史庭潇同学回顾了自己在北大的本科学习生涯。他表示基础数学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踏实地做学问,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才能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博士研究生新生代表史庭潇发言老生代表、2020级博士研究生杨晨曦同学为新同学们带来了期许和祝福。她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表示大学生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希望同学们追寻专注与热爱的力量,将自己的好奇心与热情化为动力,去经历这一段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老生代表杨晨曦发言“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在《燕园情》的合唱声中,数学科学学院2023年开学典礼落下帷幕。合唱《燕园情》一代又一代的北大数院人深耕学术,守正创新。今年正值北京大学数学学科创建110周年,新时代北大数学人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一代数院人的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期待他们在燕园历练成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北大数院人。典礼结束,全体新生与老师们拍下了智华楼前的第一张新生大合影推荐阅读新燕入园|数学科学学院喜迎2023级新生新燕入园|数学科学学院喜迎2023级研究生新生110周年庆·数学学人
2023年9月7日
其他

110周年庆·数学学人 | 王诗宬:从书房出发,到全世界去

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春秋代序,百十峥嵘。2023年,北京大学数学学科迎来成立110周年,百十年经风雨而续薪火,再回首忆往昔而向未来。站在这个有着特别意义的节点上,我们推出了“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栏目,以人物专访、回忆征稿等形式,回望北大数学学人一路走来的足迹以及学科发展历程。一代代北大数学人,有着各异的面孔与志趣,也怀揣着相似的追求与理想。他们以学术为志业,为真理而奋斗,将数学之美融入生命的滚滚大河,以灵感之光照亮知识的未至之境。星火汇聚,春潮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原野上,我们透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次次深情的讲述,追想来路、展望明天,理解、记录与传承北大数学的初心与精神。
2023年9月6日
其他

数学科学学院两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7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作为成果主要完成单位,荣获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田刚院士主持的《建设世界一流数学人才培养高地——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荣获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吴岚教授主持的《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开创和引领金融数学应用人才培养》荣获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名称:建设世界一流数学人才培养高地——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完成人:田刚,范辉军,刘若川,戴波,王嵬,张婧成果第一完成人田刚院士(点击查看特别报道)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开创和引领金融数学应用人才培养完成人:吴岚,杨静平,黄海,徐恺,何洋波,程雪,李东风成果第一完成人吴岚教授(点击查看特别报道)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审一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一直以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心怀“国之大者”、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引领未来的世界一流卓越人才。此次获奖成果集中总结并展示了近年来我院广大教师深耕教学一线、探求创新改革的优异成果。❖2022年是第九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高等教育(本科)共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共评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48项。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3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教学成果奖8项,
2023年9月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北京大学大数据专业硕士项目简介,欢迎报考!

联系方式咨询电话:010-62759855咨询邮箱:zixun@math.pku.edu.cn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110周年庆·数学学人 | 张恭庆:我的数学人生

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春秋代序,百十峥嵘。2023年,北京大学数学学科迎来成立110周年,百十年经风雨而续薪火,再回首忆往昔而向未来。站在这个有着特别意义的节点上,我们推出了“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栏目,以人物专访、回忆征稿等形式,回望北大数学学人一路走来的足迹以及学科发展历程。一代代北大数学人,有着各异的面孔与志趣,也怀揣着相似的追求与理想。他们以学术为志业,为真理而奋斗,将数学之美融入生命的滚滚大河,以灵感之光照亮知识的未至之境。星火汇聚,春潮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原野上,我们透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次次深情的讲述,追想来路、展望明天,理解、记录与传承北大数学的初心与精神。张恭庆:我的数学人生采编:郭金海、赵振江考入北京大学,走上数学之路1936年5月29日,我出生在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高中时,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高中毕业前夕,学校教导主任赵宪初老师对毕业班学生讲话,向大家介绍怎样选择报考大学志愿。他是我们高一年级三角课的老师(多年后他担任校长),也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老师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他讲话时突然点我的名,在对我多加鼓励之后,说我经常做《数学通报》上的难题,有的题目他自己都做不出,建议我报考数学系。当时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数学专业是全国最好的。对于选择哪一个,父亲由我,母亲不想让我离开上海,我则想远走高飞。填报志愿时,我把北京大学放到了复旦大学的前面。结果我被北大数学力学系录取了。当年北大数学力学系的教授绝大多数是从欧美著名大学留学回来的。他们有真才实学,有为新中国数学、力学发展培养人才的事业心。那时中共中央施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高等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这种形势下,老师们都非常用心学习苏联的经验。我们基础课的大课都由一些著名教授讲授,如江泽涵教授教解析几何,周培源教授、王仁教授教理论力学,程民德教授教数学分析,徐献瑜教授教常微分方程。基础课要配备习题课并由高水平教师授课,这也是学习苏联经验的一个举措。像丁石孙、王萼芳、丁同仁、董怀允、陈永和等当年全系年富力强、很有实力的几位讲师都被安排来担任我们的习题课教师。无论大课还是习题课,老师们都十分敬业。他们针对同学情况,备课非常认真。苏联经验还提倡大学生做科学研究。1954年冬天,北大数学力学系从我们年级开始成立“科学小组”,后来又分成代数、几何、分析3个小组,我在分析组。1956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极大地提高了系里教师从事数学研究的积极性,燃起了系里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随后“科学小组”的活动在全系广泛扩展。当年系里许多教师在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都有研究报告。“科学小组”的学生也组织了学生科学报告会。班级里学习好的同学,都受到重视。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中,同学们的学习比较主动,不少同学都去积极找课外参考书来读。我身在其中学习积极性很高,1956年开始写数学小文章来练手。这使我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逐渐有了提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为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折服,朦胧地认为数学在理性科学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大学期间,我经历过反右运动,暴露了不关心政治,有成名成家的思想,被作为“白专典型”批判。但我心底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并没有熄灭。跻身数学研究主流,站到数学研究前沿我们年级虽然学制5年,但在大学3年级以后由于政治运动太多,没能扎扎实实地学过专业课,更没有安排科研训练。因此,1959
2023年6月9日
其他

110周年庆·数学学人 | 文兰:优美深邃的微分动力系统

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春秋代序,百十峥嵘。2023年,北京大学数学学科迎来成立110周年,百十年经风雨而续薪火,再回首忆往昔而向未来。站在这个有着特别意义的节点上,我们推出了“110周年庆系列文章”栏目,以人物专访、回忆征稿等形式,回望北大数学学人一路走来的足迹以及学科发展历程。一代代北大数学人,有着各异的面孔与志趣,也怀揣着相似的追求与理想。他们以学术为志业,为真理而奋斗,将数学之美融入生命的滚滚大河,以灵感之光照亮知识的未至之境。星火汇聚,春潮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原野上,我们透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次次深情的讲述,追想来路、展望明天,理解、记录与传承北大数学的初心与精神。即日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敬请期待。文兰:优美深邃的微分动力系统采写:辜睿皓、李鸣翀结缘数学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前行不忘耕耘者丨数学科学学院赴养老社区慰问退休教师

五月的暖阳如期而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党委书记胡俊,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赵君和学院教师范辉军教授、王家军教授等人赴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慰问居住在那里的学院离退休教职工。本次慰问采用茶话会的形式,共有4名老同志参加,包括学院最高龄退休教师、现年96岁的张芷芬教授,以及姜伯驹院士、张恭庆院士和文丽教授。慰问活动中,陈大岳首先对老教师们为学院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并向各位老师着重介绍了110周年院庆筹备情况及智华楼建设情况,诚挚邀请他们常回校看看。胡俊汇报了学院目前的发展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希望退休老师们继续关心和支持学院工作。孙赵君详细询问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在日常起居和看病就医方面是否有困难。与会的老师们互相交谈,畅聊近况。回望燕园的执教时光,老师们总是面带笑意。同住在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的袁守诚副教授因身体原因临时无法出席茶话会,学院派代表对他单独进行了看望和慰问,并送上慰问品。慰问活动现场今年适逢北京大学数学学科创建110周年,值此慰问之际,学院对几位老教授进行了专访,邀请他们分享求学治学态度及经历,老师们深情地回顾了自己所经历的学院发展历程,讲述在学院学习工作时的故事,寄语青年学者及学生,并在留言册上写下了珍贵的110周年寄语。祝贺北大数学学科成立110周年——张芷芬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Summer School Series on Probability and Related Fields

https://bicmr.pku.edu.cn/content/show/17-2925.html·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在北大数院学金融 | 金融数学应用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在2022年颁发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开创和引领金融数学应用人才培养”成果荣获一等奖。成果完成人为金融数学系吴岚、杨静平、黄海、徐恺、何洋波、程雪和李东风7位老师。2022年,金融数学系刚过完她25周岁的生日。今天,带您走近北大数院金融数学系,回顾北大数院在金融数学应用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廿五载前,争作弄潮游1997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决定建立金融数学系。据首任系主任王铎教授的回忆,这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急国家之所急”的划时代之举。1995年,北大在国内率先建立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姜伯驹院士指出:数学学科“不只是培养数学家”,也要“培养一大批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姜伯驹院士的高瞻远瞩,奠定了北大数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两面。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姜伯驹院士时值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加入WTO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国内真正懂得现代金融,特别是懂金融衍生品定价和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专家却是凤毛麟角。数学在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华尔街和学术界的证明:90年代以来,陆续有数学和物理博士进入华尔街从事衍生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Quant”工作,成为金融机构一支新兴的技术力量;而自1990年以来,从Markowitz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到Sharp等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特别是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公式等金融数学的研究成果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数学与金融开启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结合,两者相互融合促进,共同迎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1995年前后,年轻教师吴岚和杨静平在完成党支部的一项调查任务时发现概率统计在金融保险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也很深入,率先在概率统计系开设相关课程。1997年,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立足国家发展需求,成立了金融数学系,这是国内首个金融数学系,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金融数学命名的直接培养本科学生的院系。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对具有深厚数学基础、了解我国金融实际的数理金融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代表学院宣布建系决定时,时任院长姜伯驹强调:“金融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数学一定能为金融做出重要的贡献。”立于时代的潮头,北大数院人以服务国家经济、深耕学术的姿态,开启了新的征程。北大金融数学系首批教师:(左起)吴岚、王铎、黄文灶、杨静平今日回看北大金融数学的建系历程,“敢为天下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北大气质再次得到验证和创新。同时,金融数学系从建立到进入快速平稳的发展,也始终离不开北大数学学科坚实和全面的支持,离不开学院内师生的砥砺相助。创系伊始,金融数学系的教师们就为专业建设投入了大量心血,开创了金融数学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王铎教授曾亲自去金融系旁听一门金融的基础课,记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笔记,随后他开始在金融数学系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他为金融数学系培养了第一位博士和第一批金融数学方向的硕士,并与国际学者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启了金融动力学方向的学术研究。现任金融数学系主任的吴岚教授作为首批加入金融数学系的老师,将之前在概率统计系开设的利息理论(后改为金融数学引论)和风险理论课程带入金融数学系。二十五年来,金融数学引论课程成为金融数学系每位本科同学的必修课程,为经过两年基础数学训练的学生打开了解金融的第一扇窗,现金流和贴现两个基础的概念和运算成为伴随院友职业生涯的基石。吴岚老师自己也通过这样一门看上去最“不数学”的课程的教学和教材建设过程,不断刷新对金融本质的认知。2021年7月,吴岚老师与博士毕业生合影首批加入的老师还有杨静平教授,他还记得自己最初筹备寿险精算课程时的心情:“因为是新课,备课花了很多时间,有时候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觉得要讲授给学生的知识真的很有用。”站在讲台上的杨静平老师能感到学生们对这一新学科的期待。杨静平教授最初的研究方向是概率论,加入金融数学系后,他也经历着科研“转型”的考验。在金融数学系的头一个五年,他没有任何论文发表,前两篇投稿国际著名精算期刊的论文都被拒稿,直到第三次投稿论文才被该刊物接收,他很感谢当时学院所给予的自主科研环境。2021年秋,杨静平为研究生讲授“风险管理的数学方法”北大数院1994级本科、金融数学系1998级硕士院友张振勇同学,98年本科毕业后免试推荐至金融数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杨静平,现任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总精算师。回忆起建系之初的学习生活:“无论对做学问、对做人都有很深的影响”。在这里,学术研究严谨细致,扎实的学术训练给后续的工作留下深刻的烙印,“实际工作中可能不需要(像学术)那么严谨,但我依然以很严谨的标准来开展工作”;课程探索前沿,“每周吴岚老师带我们研究生一起分享文章,学到的东西非常丰富”,在“围炉茶话”中,开拓了专业视野。世间至理,学以致用,乘着时势的劲风,在师生们的共同探索和奋斗下,北大金融数学走在时代的前列。既开风气亦为师学科的建立与长足发展,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核心。由于金融数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需要摸索的问题:简单地将数学和金融的课程并列在一起就是金融数学的本科培养方案吗?金融数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国家金融专业人才还是应用数学家?如何针对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与数学完全不同的金融领域?如何处理热门专业的短期效应和学科的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学科建设中需要明确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金融数学系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也形成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从三年级进入金融数学系后,便会接触到由金融数学类课程、数学和概率统计基础课程、经济金融基础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的完整培养体系。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之上对金融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这样的培养模式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数院本科生。1997级本科生院友赵鹏同学,现为全球领先的做市商城堡证券(Citadel
2023年3月6日
其他

欢迎回家 | 关于北大数院校友及亲友预约入校的说明

北京大学数学学科将迎来110周年庆典百拾岁月芳华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祝贺张瑞勋团队荣获标普全球ESG学术研究奖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与治理)这一主题设立,旨在表彰对ESG金融实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本届的主题是“碳中和之路:金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The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未名学士”黄柏贺:数学是散发独特魅力的艺术品、一位无言的挚友

他是2022年北京大学“未名学士”,获得“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等多项荣誉,入选北大数院应用数学及统计拔尖计划,本科阶段就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多篇文章……勤奋、认真是他亮眼的标签,他是同学眼中的“黄神”,但每当这样称呼他时,他总会……笑着说膜膜膜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金融数学系成立25周年系庆活动举行

经过二十五年的不懈努力,金融数学系在教育教学方面完成了国内领先的金融数学系列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金融数学应用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贡献。截至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北大数院多位教师、院友荣获2022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奖项

11月18日,2022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英文简写为CSIAM)各大奖项在学会第二十届年会上重磅揭晓。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李若教授获吴文俊应用数学奖;吴朔男助理教授获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院友黄鸿慈教授获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罗智泉教授获王选应用数学奖;朱天琪副研究员获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此外,学院教师陈松蹊院士、院友王筱平教授当选2022年学会会士;院友翟起龙副教授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奖教师李若获吴文俊应用数学奖吴文俊应用数学奖设立于2017年,奖励在数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李若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1996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麦克斯韦分布位于三维13矩系统的双曲区域边界上的惊人事实,系统发展了动理学方程模型约简的一般化理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玻尔兹曼方程Grad方法双曲性缺失问题,此理论“最终会变成求解玻尔兹曼方程的有效等价方案”;提出了傅立叶拟谱方法的Hou-Li过滤器,大幅度提升了三维不可压NS方程的计算精度,获得的“涡结构附近的几何特征”,“为欧拉方程动力学的奇性结构提供重要洞见”。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中组部科技领军类万人计划,获得冯康科学计算奖,在第九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做一小时大会报告。在工程应用领域,李若发展的算法和程序将计算效率比传统算法提高100倍以上,满足了“武器系统中工程化实现的需求”。为了应对科学计算软件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他领衔开发“北太天元”(Baltamatica)通用数值计算软件,最近发布的2.0试用版已经可以支持基本的教学工作,正在多所高校推广试用,成果已经获得多项专利及著作授权,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吴朔男获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是为了表彰和奖励杰出的青年工业与应用数学工作者,促进应用数学青年人才的培养而设立。吴朔男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2009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特别是有限元方法的理论、算法和应用,他对电磁场等多类强对流问题设计了内蕴鲁棒的新型有限元方法,并建立了其数学理论,被评价为强对流磁流体数值模拟中“最有希望的”算法;他在HJB方程、高阶椭圆型方程的非协调元构造和分析中取得若干成果。他是2020年第26届区域分解法国际会议、2021年第十届有限元会议大会报告人,并两次在德国黑森林数学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获奖院友黄鸿慈院友获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是应用数学学科在国内的最高奖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资助,奖励在推动应用数学研究、发展与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黄鸿慈院友1957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他是我国计算数学界的先驱,我国有限元理论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数学方面的人才,为我国计算数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国务院颁发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当选Member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鲁剑锋:由钉造锤,让应用数学穿梭于多学科前沿

奖,该奖项每年只颁发给一位获得博士学位十年内的数学科学家,旨在表彰其对数学科学及其应用产生的革命性影响;2022年当选美国数学会会士,同期入选的院友包括96级院友唐翔、04级院友徐宙利。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姜宇:北大数学人的梦想,绽放在祖国大地上

以数学为始北大数院的学子们奔赴各方胸怀学术理想,肩负社会责任如果要问,数学之美在于何处?答案也许是——在于其绝妙、其精深、其广博……更在于每位学子的人生选择与梦想征途之中院友简介姜宇,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3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院友,于2007年获学士学位,本科论文指导老师为卢朓老师。现为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极端轨道力学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制定国家级标准5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7篇SCI论文;所在团队进行的多项航天领域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中央电视台CCTV-7“正午国防军事”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1理想与现实之问「理想与现实」,将二者放到一起,似乎总给人无奈、冲突与残酷的联想。然而在姜宇的选择中,理想和现实完美地契合了——他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在一起,“很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方向,但这个方向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国家所需要的,我觉得这就够了”。本科毕业后,姜宇选择投身科研一线。在北京、上海等地诸多研究院所的工作机会面前,姜宇并未作额外的犹豫,回到西部,进入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回到了高中曾切身感受过的航天梦想的起点,是自然而然、遵循内心梦想的选择。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理想与现实”之问,随着姜宇进入工作领域、深入国家重大工程攻关项目、积累科研成果,而逐步得到了回答。边做边学,快速成长刚工作时,姜宇做的研究项目是星座摄动,以及卫星的确定姿态机动的控制。“上级给出一个重大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锻炼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在工作中,姜宇的研究问题起源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提炼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前沿性。在研究方面,姜宇的数学功底在导师李恒年研究员的指导下得以发挥。“数学基础好的话,工作中还是成长比较快的,我工作最初那几年学了很多知识”。在进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到两年时间里,姜宇就突破了卫星四项核心关键技术之一。他与团队重新推导的从80年代就一直沿用的陀螺标定星技术,在保证计算速度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计算精度,被评为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在工作期间,姜宇还参与重点型号卫星任务多达29次,解决了星座构型演化、卫星编队绕飞构型设计与控制一体化等多项难题。图源:央视军事瞄准重点,攻关克难后来,姜宇的研究领域是各种极端条件下的轨道力学问题及其应用。研究内容是广阔的,在选择细分方向上,姜宇说道,“尽量选择没人研究,或者说极少有人研究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当前和未来几十年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是源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我所在实验室是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宇航动力学的国家队,当然要瞄准国家重大工程,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在研究小天体平衡点及其附近的轨道问题时,姜宇所在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打破学界原有的、权威的小天体平衡点直观现象分类,提出了平衡点拓扑分类,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论文发表之后,国际上很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关注并引用了这一成果。“不迷信权威”的信条,走出燕园,向着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去述说它的深远意义。学术研究的创新离不开扎实的数学功底,姜宇表示,“在我们数学学院学的一些知识,可能在学的时候没有觉得它有多么重要,因为当时根本想不到它的应用。但是很可能过了5年、10年甚至更多年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会发现数学理论基础对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前沿创新,数说新语电影《地心引力》曾描述了这样的故事——在一次意外的废弃卫星爆炸后,卫星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太空垃圾到处高速穿梭,飞船被摧毁,宇航员流落太空,以生与死的救赎,拼尽全力朝向故土前进……现实中,电影故事也有可能会成真。空间二次溅射碎片云轨迹碎片云面值比与特征长度谈及最近在做的研究,姜宇提到了空间碎片。根据凯斯勒(Kessler)效应,太空碎片越多,越有可能发生碰撞,并产生更多碎片,最后失控造成连锁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太空垃圾,严重时甚至干扰近地轨道,阻碍卫星的使用与发射。姜宇所在团队在研究空间碎片时,将其视作流体来研究,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空间碎片的熵的概念及数学定义,并首次进行了解体碎片二次碰撞计算等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影响,“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很大的”。数学的浪漫一面,在工作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宇宙选择了数学作为语言,我们发现,其中,它选择了熵的语言来书写空间碎片云”。姜宇团队部分科研成果2“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工作5年后,姜宇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继续向知识的边界进发。在清华航天航空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姜宇的兴趣点依旧围绕在小行星附近的动力学上。他另辟蹊径,采用黎曼几何学方法,为小行星探测器的环绕轨道设计这一国际难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博士提前毕业后,姜宇回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2017年,姜宇与导师李恒年合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小行星探测动力学领域的专著《小行星探测器轨道力学》,帮助人们理解太阳系中各类小行星、双小行星系统、三小行星系统的早期形成与演化机制。出版后,姜宇特将专著赠给北大数院的李若教授。姜宇赠给北大数院李若教授的《小行星探测器轨道力学》一书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外方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留下担任高级研究员,但他全部婉拒,毅然选择扎根中国的航天事业。“这里有更好的平台,现在,国家在航天方面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里有更多的需求等着我们去解决,我觉得更有意义!”2019年访学期间参观诺贝尔奖博物馆3为什么选择学习数学?为什么选择学习数学?这个问题,往往是与数学人交谈中的必会提及的问题。对于姜宇而言,问题的答案始于“实业”——既是历史课本上“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的振聋发聩,也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先学好数学,未来踏实做份事业”的朴素赤忱。幼时仰望星空,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高中时去参观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航天事业带来的震撼……心中交织的梦想,以数学为坚实的基础。在十余年的探索后,姜宇的这份答案,更有属于数学的浪漫一面。“其实,几百年前的数学发展与当时的太空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数学的思路和灵感与太空息息相关”——浩瀚宇宙,选择了数学作为语言。4在北大数院,艰深但致广博2003年,姜宇从西安市长安一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初至燕园,感觉新鲜而蓬勃。在数院,个人的学术思维乃至性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塑造;老师们作为表率,“心无旁骛,在数学的世界中探索”,更是给姜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张平文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行云流水;范后宏老师讲课总是激情澎湃,极富感染力;还有史宇光老师,李若老师……,姜宇也在后来的工作中与学院老师保持着交流。图书馆、未名湖……这并非对着燕园的“一塔湖图”如数家珍,而是姜宇数院生活的写照。课业紧张,总是往来于教室和图书馆,埋头钻研;畅想遥远,喜欢健身,也愿意去探索燕园的变换景色。学习数学,则有自己的规划与思考。在数院,丰富的专业资源为“自由”保驾护航。大三时,数学学院的学生要进行专业分流。姜宇选择了科学与工程计算方向,计算数学作为“连接数学与科学的桥梁”,具有较强的连接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范围更广。这与姜宇的“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理想不谋而合。同样在数院,专注、沉浸思考是数学人的习惯。走在路上,姜宇总是渐渐陷入沉思,这种习惯也一直保持到工作之中。2006年回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的卢朓老师,指导姜宇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姜宇回忆,当时每周至少一次的讨论,为他完成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启蒙”。“我经常去找卢老师讨论问题,能放开去讨论,包括有的时候,我去质疑他,他也质疑我……有的地方我不懂,我去请教他,有时他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来问我”。从春寒料峭到炎炎夏日,树影掩映下的第一教学楼,见证着师生们无数次的精彩讨论与思维碰撞。卢老师鼓励姜宇把本科毕业论文整理发表,“当时不会整理凝练,未能如愿”,而这样师生间的默契一直延续着,“我工作之后,还是很重视总结东西去发表。现在我带团队,特别希望他们把成果凝练出来发表,哪怕没有多少人引用,但是别人可能将你的成果应用到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师生间还有很多共享的回忆,卢朓老师仍清楚记得当时的论文主题和学生的点滴进步,“姜宇的毕业论文做出了一些创新,现在想想还真是不容易,首先他没有拘泥于大师的做法。只要自己琢磨,实际上都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不要迷信权威”,提到姜宇,“印象很深,他挺内敛,动手能力很强,理论功力也很不错,愿意踏踏实实去做东西,有现在的优秀成绩,并不让人惊讶,我相信他早晚都会有很好的成绩”。回首燕园岁月,姜宇则感慨,“我个人的一点成绩,得益于在北大打下的良好基础,特别是在数院受到老师们的悉心教诲,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感谢老师的指导!”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后在蔡元培先生像前专注艰深,但致广博。在数院严格的学术训练之后,专注艰深的学子抬头远眺,看到的却是更为广阔的世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今天,张益唐向北大师生讲解朗道-西格尔猜想的证明

2022年11月8日上午,著名华人数学家、北京大学闵嗣鹤数论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张益唐以在线视频方式作学术报告,与北大数学师生分享他围绕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所做的研究工作。点击视频,听张益唐教授的分享今年11月4日,张益唐教授公开了他证明该猜想的一个变体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一个狄里克莱特征,可以定义相应的狄里克莱L函数。当是平凡特征时,这就是熟知的黎曼ζ函数。函数在复平面上有亚纯延拓,满足一个函数方程,且在的实部大于1时非零。广义黎曼假设断言:狄里克莱L函数的非平凡零点都在的实部取值为1/2的这条直线上。黎曼假设及其推广(广义黎曼假设)是数学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数论学家的最终梦想之一。朗道等人在上个世纪初证明:若不是实特征,则存在可计算的绝对常数,使得当时,,这里的正整数是狄里克莱特征的最小周期。若是实特征,他们证明了在上述区域内,狄里克莱L函数最多有一个零点。这个可能存在的非常靠近1的零点被称为西格尔零点。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即断言西格尔零点不存在,它是广义黎曼假设的一个重要特例。如果能够排除西格尔零点,对于很多解析数论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例如对算术级数中素数的分布可以给出精确的结果。张益唐的新结果表明:若是实特征,则存在可计算的绝对常数,使得当时,。张益唐的结果远超出之前在朗道-西格尔零点问题上的所有结果,如果被数学界确认为是正确的,将在诸多数论问题上有重大应用。在8日上午的报告中,张益唐教授介绍了他在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研究中如何将原有的筛法推进到极致,并在最后引入的一些新的思想和技术。报告通过公共视频网站面向海内外数学爱好者直播。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主持。田院士指出,北大数学在数论领域有很好的传承和积淀,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北大数学精神在于对数学对真理的纯粹热爱,也在于自信自强、敢于挑战大问题,更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锲而不舍地坚持努力。张益唐教授多年来全身心投入于大问题的研究,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北大数学人的精神。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博教授主持提问环节。现场和线上的听众就证明中的一些具体构造、结果的潜在应用等问题与张益唐教授进行了互动讨论。张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北京大学2022年优秀中学生数学学科探究拓展活动报名通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对数学相关学科研究的兴趣,促进我国优秀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学数学教育与大学数学教育更好衔接的途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定于2022年11月18-20日分地区举办“北京大学2022年优秀中学生数学学科探究拓展活动”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1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数学文化节来啦!

2022年1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二十五届数学文化节开幕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本届文化节主题为“数群英累累结硕果,学众杰孜孜问通途”。数学科学学院1980级院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副院长李若,党委副书记董子静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大学各个院系的近百名师生一同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现场李若为开幕式致辞。他从数学文化节的发展历史谈起,结合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论述,表达了北大数学始终坚持“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育人理念。他说,百余年来,一代代北大数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祖国大地上谱写下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如今,正值青春的北大数院学子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循着前辈的脚步不断前进,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能力,不断展现出北大数院人的风采。他指出,大家不仅要专注数学学习与科研,还要不断推广数学文化,展现数院学子对于数学的独特理解,描绘数学的别样风采,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数学。李若致辞本次开幕式特别邀请张占海院友讲述自己“走进南极”的故事。张占海曾担任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带领科考队在南极奋战近三个月,完成27项科考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他依次向大家介绍了人类如何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南极科考及重要科学发现、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发展现状、数学文化的力量等内容。他通过梳理历史事件、分析重要人物,穿插讲述数学在南极科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不断突破的重大成就。他指出:“数学是现代理性文化的核心,数学与气候变化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数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大家通过不断努力,唤起全社会对于数学的理解、了解和支持,促进数学以及数学文化的发展。张占海作主题报告在提问环节,张占海就自己走进南极科考与气候研究的经历,与同学们展开热烈互动。他鼓励大家要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国家所需,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同学提问环节学生代表为张占海献上鲜花,陈大岳代表数学科学学院向张占海赠送北京大学文创纪念品。陈大岳代表学院赠送纪念品数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其文化魅力也不断彰显。在开幕式中,来自数学科学学院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各个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择相关研究方向的缘由,讲述了自己“灵光一闪”的瞬间感受。他们分享道,尽管解决全新的问题总是伴随着突破性想法的产生,但各类问题的解决往往基于长期的知识储备与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克服的困难远比取得的成绩更多。他们鼓励同学,要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对数学真正的喜爱。师生观看视频暖场环节,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鸣翀以一首歌曲《最伟大的数学》,带领大家回顾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细数伟大的数学家与重要的数学命题。2022级本科生闫索用纸牌魔术向大家展示了数学中的概率问题。他通过魔术表演告诉大家,研究数学是一个不断解谜的过程,谜题千变万化,需要我们不断扩展思路,发现奥秘。李鸣翀演唱歌曲闫索表演魔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魏易凡介绍了本届数学文化节的主题及相关安排。本届文化节主题为“数群英累累结硕果,学众杰孜孜问通途”,旨在鼓励大家学习前辈,继往开来,力争用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在各自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做出开创性的成果。他介绍道,本届文化节内容丰富精彩,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参与,从中发现数学之美。内容包括:模拟期中考大师报告学术午餐会百讲文化展示赴饭空间数学一小时……魏易凡介绍本届文化节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张益唐教授学术报告 | 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

916407bilibili直播https://live.bilibili.com/25879004·
其他

“一段很长旅程的开始” | 专访12级博士院友胡凯博

据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官网消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2级院友胡凯博获得2023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计算科学与工程早期职业奖,以表彰他对有限元外微分,尤其是磁流体力学(MHD)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张平文院士:勇担科教兴国使命,发挥数学支撑作用

北大数学师生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并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瞭望访谈|张平文:应用数学人才将持续供不应求数学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2022年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师生交流会举行

秋意正浓的燕园,多了些寂寥的美。与之伴随的,是北大基础数学师生对纯数之美的热忱。正是扶风织梦、万般明朗的时节,镜春园秋叶掩映,2022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师生交流会正在此举行。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基础数学拔尖计划委员会主任田刚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主任王嵬,副主任刘保平、周斌,教师报告人丁一文、方汉隆、葛灵睿、刘毅、唐林、田志宇、向圣权、徐晓濛、张栋和学院基础数学拔尖计划共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会议现场田刚院士致开幕辞。他指出,北大数学拥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及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科研上很多方向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拔尖计划交流会为基础数学方向的师生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意在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北大基础数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前沿,拓宽专业视野,助力大家的方向选择和学业发展。田刚为本科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在充分感受后,主动依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之锲而不舍地努力;二是多独立思考,在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后,多思考其背后的缘由,在此基础上获得独到的见解,这样自我水平才能得到提升。田刚致辞会议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共有十位北大基础数学的教师作了专题报告。他们中有的已在北大数学学科指教多年,有的是新近加盟的“新面孔”。他们向同学们阐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有成果,以由浅入深的讲述,带领同学们一窥基础数学各方向的神奇奥妙。老师们风趣十足,用数学人独有的幽默博得捧腹;严谨细致,从专业角度揭示数学问题的全貌;广博多闻,注重展示某领域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报告给现场同学们带来了不少启发与思考。唐林作报告王嵬作报告刘毅作报告田志宇作报告丁一文作报告方汉隆作报告徐晓濛作报告向圣权作报告葛灵睿作报告张栋作报告在场的同学们备受感染,每场报告结束后,都会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向讲台上的老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对报告中题目的思考,到该领域与其他数学方向的联系,老师们一一耐心解答。现场讨论交流的学术氛围浓厚,数学人的共鸣亦汇聚于此。师生互动精彩的报告倏忽而过,本场交流会也落下了帷幕。秋意正凉,从报告厅迈步而出的同学们却感到舒爽畅快。十位老师的报告给大家展示了当今前沿数学的部分发展方向,拓宽了同学们的数学视野,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向选择。截至今年,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拔尖计划交流会已成功举办六届,已经成为北大基础数学一项传统的学术活动,极大促进了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北大基础数学的持续发展。今天,从这里踏出的是满怀信心、志向坚定的同学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在各自领域成长为新一代耀眼的学术之星。文字:刘柏希、张婧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北太天元通过国产化适配认证!

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以下简称“北太天元”)V2.0正式版已于2022年8月面向全球公开首发,填补了国产科学计算软件在通用型软件领域的空白。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北大数院获三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 特等奖特别报道

“世界一流”——北大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纪实在北大“001”号院系,探索宇宙之美!打造数学高地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导师代表袁新意教授在2022年英才班导师见面会上的发言

10月15日2022年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导师见面会举行2022级全体数学英才班学生到场参加英才班导师代表袁新意教授发言回忆了自己的数学研究之路向同学们传达了导师的期望与嘱托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很荣幸作为导师代表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主要听众是同学们,因为你们是今天会议的主角。我想给同学们提三点建议,每一个建议有一个关键词。这些建议是我20年前在这里学习时所经历过的,有方法或思想上的挣扎,同时也是一些经验的分享。第一个关键词是理想,也就是将来你想要干什么。英才班的宗旨是希望培养数学家或者与数学相关的研究人才,但我认为即使你将来从事的不是数学研究,是与数学相关的杰出工作,甚至是跟数学无关的杰出工作,那你依然非常成功,那也依然是英才班的成功。现在的你们或许还没有想过未来要做什么,但当你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就会去思考:我到底要不要做数学?要不要做纯数学?要不要做应用数学?也会思考是否要转行投身计算机、经济、金融或者其他的行业。这是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我也有过这样的挣扎。如果你碰到了这个阶段,请不要慌张。可以跟同学交流,跟学长交流,也可以找老师交流。对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没法树立一个十年左右的长远目标,那么你可以树立一个短期的目标。比如:未来两年你要干什么?毕业的时候你想干什么?是去业界工作,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读研?如果读研,那么读哪个方向的研究生?这种短期目标是比较容易树立的,你的心里也比较容易清楚自己的短期目标是什么。树立好短期目标之后,就为短期目标而努力,这样就不会荒废时光。如果你非常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很有可能荒废了。大学4年稍纵即逝,如果因为迷茫导致整日玩游戏浪费时间,等到保研或是申请出国时发现自己的GPA很糟糕,那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树立短期目标并为之奋斗非常重要,等到这个短期目标达成时再树立下一个短期目标,直到你清楚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第二个关键词是踏实,也就是学习上的踏实。北大数院有着优良的学风,老师们倍感欣慰,大家在学习方面积极向上,甚至有点内卷。但是学得太多、选课太多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低年级的同学选高年级课程和研究生课程;高年级的同学选研究生课程和前沿讨论班。这样选的东西太多,成绩单上的课程太多,甚至还有很多不在成绩单上的课程。结果导致精力和时间不足,每一门课都没学好。连一些基础性的课程都没有学好,更别说那些高级课程了。对此,我给大家建议是,选课时要量力而为。我们会赞成你在低年级时选高年级的课,但是你需要自己确定自己是否真正把低年级的内容弄懂了,是否把高级课程的先修课程内化于心了,这样你们才能选高级课程。上台阶需要一步一步地走,无论快慢,都得一步一步地攀登。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凝心聚力迎盛会 奋楫扬帆向未来 | 北大数学师生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并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

喜迎二十大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北大数学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以多种形式收看、收听开幕会。理科一号楼1114教室座无虚席,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党委书记胡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教师、博士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集体观看开幕会。数院师生集体收看数学中心党支部集体收看本科生党支部的同学们早早来到学院1560教室,他们中有部分刚转正的同学正在参加党校政治素养提升班的培训,开幕会前,他们热烈讨论并期待着大会召开,会议开始后,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总书记的报告。本科生党支部集体收看学院的会议室、教室内,都是观看开幕会的师生。全部学生党支部和团校也都组织了集体收看和学习讨论。同学们在理科一号楼各分会场集体收看南门附近19-21楼的楼道中,总书记做报告的声音从各个讨论室中传出,这里是学院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工作地点。他们一早来到楼内,或相约观看,或自行收看。同学们在19-21号楼内集体或自行收看开幕会结束后,北大数学师生心潮澎湃,思绪激荡。学院党委在理科一号楼1366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党委班子成员、党委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博士后与教职工代表、本硕博学生代表、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参加座谈。大家激动地表示,总书记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看完开幕会,深受触动,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祖国统一、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等内容让大家感受很深。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重任在肩,要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踏踏实实做学问,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教师群体表示,正如总书记所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脚踏实地做好自身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拔尖人才。座谈会现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北大数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北大数学师生将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再创佳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数院师生热议大会\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2022年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导师见面会举行

10月15日上午,2022年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导师见面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王博,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教务部副部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元培学院党委书记李喆,学院领导班子,数学英才班导师及2022级全体数学英才班学生参加见面会。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委员会主任田刚院士以线上方式参会。见面会由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主持。会议现场为充分发挥杰出学者引领作用,数学科学学院为英才班配备了学术功底扎实、科研成果斐然的“明星导师”。王博与学院党委书记胡俊为英才班导师颁发聘书。2022级学生代表向导师献花。颁发聘书王博代表学校对2022年入选数学英才班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英才班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数学英才班是北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探索实践,目的就是要通过超常规的举措,加快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数学英才班2018年启动以来,得到了教育部以及国家诸多部门地高度重视,今年在继续保证选拔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规模和范围,使得更多优秀的同学进入北大学习数学。他向2022级数学英才班的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直面变化,满怀信心。他指出,很多学科都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就意味着拥有更深厚的学术根基,未来的选择十分宽广。同学们面对诸多变化和不确定性时,不要慌张,踏实走好每一步,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塑造清晰的目标与未来规划。二是加强交流,激发潜能。北大有杰出的师者和优秀的同窗,要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加强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让自身潜能在思想的碰撞中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三是要“做自己,在一起”。他指出,北大是一个个性可以充分施展、共同体可以充分实现的地方。同学们要努力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同时也要把北大和数学英才班看作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与伙伴们团结起来,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讨氛围,营造团结友爱、轻松愉悦的班级环境,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强身健体,行稳致远。王博表示,英才班要形成有雄心的共同体,立志攀登学术高峰,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北大对同学们充满期待,希望同学们都能在这里成长为数学乃至更多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王博讲话田刚通过视频向同学分享了自己学术路上的感受。大学是自由求知的殿堂,他希望同学们尽快适应新变化、新环境,做好自我管理。田刚表示,同学们能进入数学英才班,都有能力、有潜力在数学研究中取得成绩,但学习研究并非一路坦途,要学会面对变化与挑战,有耐心,有信心,就算慢一点也没有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找准特点,将特长发挥到极致。田刚指出,中国数学的希望在青年人,经过多年发展,北大数学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要加油走在世界最前沿,这需要一代又一代数学人的努力,青年时期是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利用英才班一流的导师资源,踏实进取,不负时光。田刚致辞刘建波指出,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是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的标杆之一,是在国家、教育部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成立发展的,是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他提到,好学生、大先生、好制度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希望同学们加强与导师们的交流,在学业上取得成绩的同时,拥有推动基础学科发展的坚定志向、坚忍不拔的学术品质、勇于探索学术无人区的勇气。希望在座的老师们充分理解导师制内涵,给予同学充分的学术指导,与同学们形成学习研究共同体;以身作则,给予同学们更多的精神感召和人生指导,使他们真正地学以成人。刘建波肯定了北京大学数学学科过去人才培养中取得的优秀成绩,勉励学院师生秉承传统,不断开拓,持续创新,力争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成为北大、国家乃至世界的标杆。刘建波致辞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若对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的基本情况、培养计划和阶段成果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数学英才班项目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选拔培养,希望通过导师团队建设、特色课程、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拔尖培养项目为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同学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研究资源。李若介绍英才班项目英才班导师代表、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代表成员袁新意教授回忆了自己的数学研究之路,通过具体的数学学习方法,向同学们传达了导师的期望与嘱托,他送给同学们三个关键词:第一,理想。他建议同学们要勇于树立理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可以树立多个短期目标并且努力实现。第二,踏实。在学习过程中要踏实前进,量力而为,切忌盲目攀比和跟风。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牢学术基础,为未来更艰深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思想。要尽快转变数学学习思维,从刷题转变为探究数学定理背后的思想,逐渐地将收获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直觉,探索更深更广的数学问题。袁新意发言2019级英才班学员何世航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讲述了英才班对自己成长变化的巨大影响。2022级英才班新生罗方舟也讲述了自己与数学结缘的故事,并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四年里充分感受数学魅力,和老师同学共同探索数学的世界。“北大给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她给了我可以自由选择的学术平台。”英才班学长代表何世航发言英才班新生代表罗方舟发言数学英才班导师与新生进行面对面座谈,就导师制度、研究方向与导师选择、学习方法、数学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师生交流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项目于2018年启动,招收“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学业优秀”并在数学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在前几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数学英才班在坚持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使得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数学英才班学习。通过本次导师见面会,为2022级数学英才班新生和导师建立了沟通桥梁,给予同学们进一步的指导和激励。希望一代代北大数院人接续奋斗,勇于探索,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青春奋斗铸就辉煌!合影文字:毋泽鹏、面面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因果推断,贝尔不等式和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Zeilinger获次殊荣。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胡文杰、苗旺简要回顾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背景,以及其中的统计和因果推断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2022年授予科学家Alain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北京大学数学学科创建110周年回忆征集公告

致北大数学人、各界朋友们:1913年秋色初现,北京大学数学门的招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先河;110年间日月更迭,北京大学数学学科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百十年的路程,从自强出发,走向辉煌;百十年的成就,以数学为始,挥洒四方。
其他

祝贺!07级院友唐云清获2022年度拉马努金奖

2022),以表彰她在算术几何和数论方向取得的显著研究成果。获奖公告SASTRA拉马努金奖评奖委员会主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数学教授Krishnaswami
其他

丹桂留香又重阳,相聚金秋话情长

重九开秋节,金风飘菊蕊值此重阳佳节之际谨向所有老年朋友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祝愿您重阳享安康吉祥伴身旁2022年9月29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丹桂留香又重阳·相约金秋话情长”交流会暨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召开40余位离退休老师线上线下参加会议会议现场座谈会上院长陈大岳汇报学院发展现况介绍了新楼建设、110年院庆等相关情况党委书记胡俊向老师们传达了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及暑期战略研讨会重要精神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赵君向老师们汇报了退休老师系列访谈等相关工作情况数学系主任王嵬邀请老师们多回学院看看院系领导与退休老师交流老师们翻阅报告,仔细倾听积极发言,建言献策肩上的担子虽已卸下心中的关切却丝毫未减老师们请放心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必将看得更高,走得更远现场老师们积极建言献策学院发展每一次温情相约都呈现别样精彩老友们彼此问候,聊近况,话家常线上线下互动畅谈重逢的喜悦不言而喻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三十载时光与耕耘 | 今年这几位北大数院教师从教满三十年

三十载时光悠悠三十载光阴荏苒今年的燕园数院又有几位师者迎来了他们从教三十年的日子回眸的深情里满载时光和记忆平凡的日夜中播洒耕耘的汗水一帧帧光影是如歌岁月的印记一步步前行是赓续奋斗的足迹9月,数院举办“薪火相传”感谢从教三十年教师暨2022年新入职教职工欢迎会,感恩奉献,勉励新师,传承风范,接续奋斗!会议现场“从教三十年表彰”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全球数学竞赛,北大数学人再创佳绩!

9月26日2022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获奖名单本届竞赛吸引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5万余人报名参赛最终77位获奖者脱颖而出其中有35位北大人总数位居全球高校第一4位金奖获得者中有3位北大人6位银奖获得者中有2位北大人10位铜奖获得者中有5位北大人57位优秀奖获得者中有25位北大人新的“黄金一代”正在冉冉升起本届大赛中,北京大学数学学科23位在校生、12位校友获奖。国内其他高校中,清华大学6人,南京大学4人获奖,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各1人获奖。海外著名高校中,麻省理工12人获奖,斯坦福大学3人获奖,普林、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波恩大学各2人获奖,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巴黎高师、俄罗斯高经均有1人获奖。祝贺,获奖的北大人!金奖卢维潇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金奖陈泽坤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金奖饶正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银奖田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银奖周胜铉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铜奖江元旸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铜奖郭子棋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铜奖宇占浩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铜奖欧阳铭晖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铜奖常弋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
其他

祝贺!鄂维南院士荣获2023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麦克斯韦奖

2002)作45分钟报告。2003年获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颁发的Collatz奖,2019年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瑞士苏黎世工学院联合颁发的Peter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静水流深,未名舟渡 | 2022年北大数院“未名学士”虞家伟

在进入燕园之前,“数学家”这个名称已经是潜藏在虞家伟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但成为一名数学家意味着什么,却是他在本科四年的燕园时光中孜孜探寻方始明白的。课堂上老师天马行空的讲授,《古今数学思想》里揭示的浩瀚宇宙,研究时浮想沉思的瞬间……成长的列车呼啸而过,回忆里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是因为与数学为伴,这一趟旅程显得如此从容愉悦。1内向男孩的数学之旅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北太天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线上专题培训顺利举行

北太天元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组织科研力量,瞄准解决重大基础领域卡脖子问题,以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为依托,研制开发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为帮助全国高校师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更熟练地使用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9月8日,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基础软件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举办了“北太天元与数学建模”线上专题培训。本次培训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按拼音首字母排序)等20余所高校,500余名师生参加。培训主要包含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以下简称“北太天元”)介绍、北太天元语言介绍、数模相关应用三个部分,从多维度介绍北太天元概要及应用。中心数值计算实验室技术支持工程师张睿从软件界面、帮助系统、软件技术优势等方面讲解了北太天元;并且从软件语言基础知识、数据导入导出、矩阵的生成和运算等方面介绍了北太天元语言。北太天元语言是一种可采取数字表达式的矩阵语言,适合向量化编程,可移植性高,可拓展性强。中心数值计算实验室软件研发工程师高兆坤从工具箱、曲线拟合、傅里叶变换等方面为大家演示了北太天元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相关应用。最后,两位培训讲师与大家进行了互动答疑,同学们纷纷留言点赞,表示将会把培训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实际竞赛中。相信通过本次专题培训,能让高校师生更好了解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更好掌握软件操作技巧,更好迎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推荐阅读北大出品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双节同庆,感恩与祝福!数学科学学院召开教师节座谈会

教师节、中秋节快乐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百余历史的北大数学讲台见证了无数老师的辛勤耕耘他们解惑析理,立德育人以“甘为人梯”之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英才值此第38个教师节及中秋佳节数学科学学院祝愿所有教师双节快乐9月8日,数学科学学院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主题,举办2022年教师座谈会。院长陈大岳,党委书记胡俊,副院长章志飞、李若、刘若川,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赵君,党委副书记董子静以及教师代表20余人参加了会议。胡俊主持会议。会议现场胡俊指出,本次教师节和中秋节双节相遇,实属难得。首先代表学院党委,向全院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学院改革发展奉献心血和汗水的全体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举办本次交流会一方面是将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和战略研讨会的精神带给各位老师,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我院教师对学院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再上台阶,迎接党的二十大。胡俊主持会议并讲话陈大岳表示,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全院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教师队伍是学院事业的根基。希望能在教师中广为树立优秀的师德师风榜样,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明年,数学学科即将迎来110周岁生日,大家也即将搬到电教楼,希望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再续华章。陈大岳讲话交流中,教师代表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从教感言、育人感悟和师者建议。同时,围绕招生、学生培养、就业、文化建设、师德师风等各方面展开讨论。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高素养、涵养师德,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杨静平“我的父亲,是位中学数学教师,课讲的很好,为人很正直。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喜欢上数学,走进了大学教师这个行列。最近,在整理父亲从前的讲义时,发现了‘给儿孙做个榜样’的文字。父亲是我最敬佩的老师,是我从教三十多年的楷模。从91年开始,自己已陪伴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走出校园,深感为学生做个榜样的重要性。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做则,是对学生最具感召力的。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品格锤炼的指引者。踏实严谨,严于律己,服务社会,创新进取,永远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职责。”吴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央视特别报道:我国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实现“根技术”突破

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以下简称“北太天元”)是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若教授,实验室执行主任首席技术官、数学科学学院卢朓副教授的领衔下,由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数值计算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国产科学计算软件。该软件实现了国产科学计算软件领域“根技术”的突破,将为我国科研工作提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支撑。近日,央视新闻对此进行了特别报道。点击视频观看央视特别报道科学计算软件是解决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的核心基础软件,通俗地说,科学计算软件是为通过运算得出分析数据的科研而打造的“根基”软件,作用类似计算器,但其具备的运算功能更为复杂。据介绍,科学计算软件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困扰我国在教育、科研、核心软件研发等方面的发展。以高校举例来说,全国各高校的理工科基本上都会用科学计算软件进行教学,每年有数千门课程会以此为辅助工具。对于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企业产品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基础软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若:典型的像比如说化学系,在我们的印象中是瓶瓶罐罐做实验,但是在现代的化学系,几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科学家,实验过程是在解一个自洽场迭代(求解)密度泛函方程。这个方程根据它的应用背景,把它最后设计转换成一个算法,算法的底层会变成一个计算程序,这个程序里面所有的基础的计算就需要一个科学计算软件去实现。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数值计算实验室历时一年多,从架构设计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全独立自主研发,打造出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支撑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中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目前,该软件已经在150多高校进行试用。据悉,今年8月将进行正式版全球首发,支持多种国内外操作系统。来源:央视新闻推荐阅读北大出品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群星璀璨!6+8!

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近日在芬兰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圆满落幕来自全球五大洲的数学家们相聚云端、共襄盛举分享交流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果与进展本届数学家大会上北大有6位教授、8位校友受邀作报告彰显了北大数学学科强劲的实力和日益跃升的国际影响力一起走进北大数学人在本届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了解最前沿的数学科学问题专属数学人的国际盛会当地时间2022年7月14日,第2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