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间KhekDhangKe
其他
上海“最守时”的男人——魏云寺和他的海关大钟
🔔魏老师近影“DUANG…DUANG…DUANG…”海关大楼《东方红》的钟声回荡在外滩上,对于生活在附近的居民来说这是最熟悉不过的声音了。而对那些从小就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钟声更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们和魏云寺先生(以下称为“魏老师”)聊了一会儿,《东方红》的曲调响了起来,魏老师说:“咱们聊得热络,不知不觉又过了半小时。”
其他
虎丘公寓的"嘎讪胡"大会
现虎丘公寓外观2022年2月10日,那时上海的疫情还远没有现在那么严重,城市考古小队又一次来到了外滩源区域,准备对即将拆迁的虎丘路上的居民再进行一次采访。不料这次本来很低调的活动,在居民群中不小心传开了,总共有20位左右来自于虎丘公寓和腾凤里的老居民到场。一场设想中的小规模采访活动,一不小心演变成了追忆虎丘公寓的“嘎讪胡”大会,伴随着时不时乱入的房产中介电话,我们收集到了许多居民生活记忆的碎片。身为采访者,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社区居民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这一切真的很“上海”。“我们对这里真的很有感情的,我们家是1963年就搬到这里,应该说是最早的那几户人家吧。”说话的是朱阿姨,从小学开始她就住在虎丘公寓里。“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1962年考虑到干部房屋居住条件困难,市政府管理局安排我们家住进来,那个时候住进来就有热水汀,还有锅炉房给整个公寓供暖,两部原装的奥迪斯电梯还在运行,并且还配专人负责操作电梯呢。”朱阿姨说起虎丘公寓的时候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老邻居们所居住的虎丘公寓落成于1920年,它原本的大名叫作“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大楼”。1844年,英国有一个叫作威廉斯的青年商人发现在外经商或谋生的年轻人生活单调,精神空虚,于是他联合了一批在英国的青年建立了一个俱乐部,俱乐部除了组织青年开展有利于健康的活动外,还主张以基督教的精神提高青年的灵性修养,这个俱乐部就是日后的基督教青年会(Young
其他
张阿姨的时光相册——圆明园路115号
年初的一天,城市考古团队与曾经住在圆明园公寓的张阿姨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让我们跟着城考的讲述,打开张阿姨的时光相册:“冬日里的圆明园路依旧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从女青年会大楼向后眺望,沿着这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式建筑摆起了一长溜时髦的摊位。身边不时有举着相机的小年轻对着拿起咖啡的朋友一阵猛拍,拍得不满意时还要上前指导朋友如何拗造型。如今的圆明园路已是上海的一块名片,成了一处网红地,谁能想这里曾是上海城市现代化开始的地方。然而今天我们并非来这享受冬日午后的阳光,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找到圆明园路115号——圆明园公寓,曾经的老居民张阿姨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一栋楼承载了她儿时满满的回忆。”——采访者
其他
原来,上海阿姨们的拍照姿势是这么来的
“人来疯”近期,神炁现形人来疯小组采访了黄月萍女士,她出生在长乐路,我们通过与她女儿合作的一部由黄月萍女士主演的舞台剧《长乐路爱美丽》而相识。她听说我们在做外滩的社区项目,回忆道:外滩虎丘路转角那里有一个老的戏院,她们早期的时装模特表演队的演出都是在那里进行的,以此带出了一段不容人忽视的珍贵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围绕在她身边的全是灰色,但是你看,她的裙子多么色彩。——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受邀来到中国,玛丽斯·加斯帕德作为第一个法国模特登上中国长城。她身穿皮尔·卡丹经典风格时装,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与精神冲击。图片来源:纪录片《卡丹之家》HOUSE
其他
江边电台——从上海到东方
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曾是广播电台的黄金时代,收音机里传出的亲切声音讲述着一代人的生活与时代背景。一代广播人用他们的努力与声音为大家带来那个时代的精神乐土。|从大西路到外滩
其他
当我们讨论社区时,零零后们在想什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客堂间·故事》的第四期报纸在九月份如期而至!想要获取纸质报纸的小伙伴,可以前往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站”,亚洲文会图书馆、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前厅以及外滩街道虎丘居委会领取,具体地址请见下文。于此同时,报纸的完整内容也将于“客堂间”公众号陆续发布,敬请期待。欲了解更多“客堂间”社区项目介绍,请点击首期推送:《客堂间里的故事正在发生》。下面,让我们先预览一下本期报纸的内容吧!当我们讨论社区时,00后们在想什么?本期《客堂间》呈现的是在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同创中学老师带领下,同济黄浦创意中学2021春季高一PBL的社区项目课程教学成果。PBL(project-based
其他
普通人就很伟大!「肆陈相识」EP发布
孙大肆和“神炁现形”团队受外滩美术馆「客堂间」项目的委约,发起了子项目「人来疯」——自2020年10月起深入外滩社区,寻访了4位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来到美术馆6楼吃酒聊天。他们抓住了每个人的灵光时刻,发表了四期「人来疯」视角的报道。同时,音乐人孙大肆为四组受访者量身订写了四首歌曲:《见招拆招》、《爱之道场》、《一天世界火玉坊》、《他说的让我想起属的问题》,由于四组受访者恰巧都姓陈或有姓陈的人士(《一天世界火玉坊》有三位受访者,其中二位姓陈,)最终我们把这四首歌收录在这张叫做《肆陈相识》的EP里。最近,数字EP《肆陈相识》刚刚完成,你可以在各大音乐平台收听这张专辑,感受音乐创作者收集到的——人间光彩。🎉以下是关于「肆陈相识」的一期独家电台关于「肆陈相识」这张EP专辑,孙大肆和神炁现形团队邀请了RAM策展主管徐天天录制了一期电台,来和大家讲述专辑背后的故事。
其他
一道来苏州河南岸白相相!客堂间包包覅忘记特带好!
亲爱的街坊们:拖着最后一丝凉意的四月悄然离去,立夏已至,暑意渐浓。脱去最后一件御寒的衣裳后,路上行人的脚步也随着棒冰和冷饮的出场显得轻快了起来。这个夏天来之不易,小间在这里祝大家夏天快乐!
其他
人来疯 | 现在还有什么年轻人要做老上海本帮菜唷!
陈阿姨:是的呀,我女儿2000年到日本留学,跟着皇族学习,当翻译做通讯,后来么又开了一家拉面店,回来之后说要开饭店,怎么好像去过日本的人回来都要开饭店的?好日子不过,肯定被洗脑了。
其他
城市考古|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1874-2020
“这个漫长的句号,并不甘心就此被划上。一群卖弄学问的人?1874年3月25日,这是我们今天故事的起点。这一天,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以下简称文会)的年会上选举出了文会博物院的各部负责人,确定了将新建成的文会会所二楼中的一间房间作为馆址。此时,谭卫道(Father
其他
城市考古 | 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1857-1874
“我们,与上海的志向与名誉共存。1857年这是一个散发着古早味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从1857年这个年份说起。这一年的上海,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发生,在大多数历史书上它只是一个毫无特征的四位数字,所以我有必要用最简练的文字描述一下那个年份上海的情形。这一年,离开这座城市被世界打开仅仅过去了14年。洋泾浜以南的老县城和她几百年前看上去没什么两样。但在我们今天称为外滩到人民广场的矩形区域里,崇尚效率,讲究规则的英国人,已经按照他们的步骤,建成了一座现代城市应有的雏形:一座英国圣公会教堂竖立在了九江路上,那也是它今天矗立的位置;一所西医院搬进了山东路,用来拯救那些经历了4个月海上颠簸而健康状况岌岌可危的水手们;一个为西式运动提供场地的巨型娱乐场建立在了西藏中路的东侧,不久之前他们刚刚卖出了位于河南路上,颇显局促的老地皮。雪后的圣三一堂,1858年Source:Photograph
其他
虎丘路的9年
转眼9年已过。9年前的8月11日,我们一家人来到上海。每人手里拖着两个大箱子,背上还背着双肩包,即将在中国度过的两年海外生活。与4年前外派到韩国首尔不同,这一次,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我们是不会说中文却长着中国人面孔的外国人。待全家安顿停当,我开始了自己的城市漫步,去了解2011年刚萌芽不久、方兴未艾的上海艺术圈。彼时,我去过M50创意园的各家画廊,又在闲逛红坊时发现了民生美术馆。之后,我又摸索着找到了虹口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和浦东的喜玛拉雅美术馆。外滩一带亦聚集了不少当代艺术画廊,包括周围空间、沪申画廊、艺术门画廊等,此外,还有一些专营昂贵古董的空间。2012年3月的某天,我沿着北京东路闲逛到充满烟火气的虎丘路,差点儿被一辆飞驰而过的滑板车撞上,那时的我绝想不到这条小马路会成为我日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时引起我兴趣的展览是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样板屋:2012林明弘》,从中得以一窥上海的社会现状。顺着美术馆门前石阶进入门厅,我不认识艺术家林明弘,但我知道样板屋的概念。在美国,样板屋指的是地产商“布置”(十分有品)的展示房,以吸引购房者。然而,这个展览却丝毫无关优雅家居。林明弘呈现的样板屋位于展厅正中,由廉价的临时材料制成,面积仅为一间单人间大小。屋顶用蓝色铝板建成,逼仄的休息区仿若牢房。在我看来,艺术家揭示了上海房屋建设中蕴藏的讽刺性:那些为这座城市建造出一栋栋宏伟高楼的人,卖力苦干一天后却只能睡在如此狭小阴湿的格子间里。犬吠工作室、林明弘,《RAM(工棚)》,2012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样板屋:2012林明弘”展览现场。通过这个展览,我了解到“户口”制度及其对城市外来人口的影响。展览并不说教,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别人。相反,它实现了一种沉浸却非侵入式的展示方式。我觉得自己是林明弘的客人,不过他并非邀请我们去他家,而是进入他为那些用双手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的人所营造的家。展览释放出热情而包容的气息,因其本身便是艺术家与建筑师、建筑工人、家具制作者、声音艺术家、城市研究学者合作的结晶。9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站在虎丘路上。此时,我对中国的户口制度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亲历了古朴的石库门被推倒重建为高档商场和高层住宅。我见过因为能够脱离老旧房屋脏乱的居住环境而热泪盈眶的老人,也见到过不舍搬离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而恸哭的老人。社区项目“客堂间”就像一枚小小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荡,最终落在虎丘路上。一群怀着共同愿景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围绕虎丘路和周边的外滩区域共同展开一系列合作和志愿工作。在疫情的影响下,当前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受限,这也给了我们去阅读、思考、讨论和分享的时间。照片来自:城市考古蒲公英的种子希望落地生根,同样地,“客堂间”也希望能生根发芽,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真正成为外滩区域老房子和街区环境的一部分,成为这里社会和地理生态的一部分,更深入地参与这里的生活图景,更好地了解那些坚守着这处家园和自己的小生意的老人们和店主们。外滩的繁华与烟火气相映成趣,从这些居民身上我们希望能够保留下一些独特的回忆。我们相信,这是一片有故事的区域,那些故事尚未被人知晓,但却值得我们去挖掘。这里有些建筑已经悄然夷为平地,没有留下一丝可供追忆的痕迹。但这条街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他们每天食饭休憩安身立命的地方。虎丘路街景(摄影师:仙人掌、张文易)在上海已近十年,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我想起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参观的第一个样板屋展览。家的意义远远不止房子。那是生活建立的地方,是安居乐业、产生归属感并结识社区其他伙伴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客堂间”希望成为类似客厅的亲密空间,欢迎大家前来做客,与我们交流,增进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文
其他
客堂间里的故事正在发生
Laurila),副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资深顾问、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创新课程负责人;潘旻,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主管;帕茹儿·里华尔(Parul
2020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