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教育

其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报告PPT: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

10月1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做客医学教育大讲堂,以题为“谋大局
2020年10月16日
其他

教育部|超常规加快培养紧缺创新人才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拟出台的《意见》,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有的学校还在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导师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为此,三部委出台《意见》,并为落实《意见》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旨在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育人导向,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内容来源
2020年9月26日
其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报告PPT: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报告PPT合集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教育部高教司报告PPT: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教育部长陈宝生《求是》撰文: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针报告PPT
2020年9月8日
其他

教育部长陈宝生《求是》撰文: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针

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必定有我!习近平总书记谈创新的意义、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人才创新教育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撰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20年9月3日
其他

国务院关于双创发展的十一条战略

实施社团创新创业融合行动,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推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案例,推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类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内容来源
2020年8月31日
其他

报告PPT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只有先和世界高等教育处于同一水平时,才能谈中国特色。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形成中国理论、中国范式、中国方案。赢得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2020年8月7日
其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 | 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必定有我!

全文字数:2379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红旅”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让“红旅”活动把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起来,“红旅”活动走出了一条新路,树立了新的人才培养观、新的教学质量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必定有我三年“红旅”活动直接经济效益超一百亿“红旅”活动到今天已经举办四个年头了。过去的三年,可以分别用启航、领航、远航来概括。2017年,起航我们当年开展“红旅”活动,组织了106个团队走进延安、走进梁家河,就是要把青春梦、创新创业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参加“红旅”活动的同学们非常激动,集体决定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活动的心情与感受,表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愿望和决心。8月15日,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深切勉励青年学生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肯定了青年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鼓励,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指明了航向。2018年,领航我们组织的“红旅”队伍从2017年启航阶段的106个团队、1000多名大学生参加,扩大到2018年14万个团队、70万名大学生参加,“红旅”活动进入领航阶段,成为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和创新创业的标志性活动。这年的“红旅”活动对接农户24.9万户、企业6109家,签订合作协议420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0亿元。总书记得知全国有70万大学生参加活动后,又专门委托教育部向同学们表达亲切问候。2019年,远航在总书记重要回信和亲切问候的巨大鼓舞下,全国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课全面展开。2019年,“红旅”活动从浙江嘉兴南湖正式启动,东到威海之滨、西到天山脚下、南到南海之域、北到龙江之岸,在全国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累计100万名大学生、22万名教师、23.8万个“红旅”项目对接农户74.8万户、企业24204家,签订合作协议168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约64亿元;并且设立公益基金480余项,基金规模达3.6亿元,“红旅”活动走向深入,使我们满帆远航。回想起来,我们从最初100余个团队到23.8万个团队,从最初1000余名大学生到100万名大学生,从最初有零星教师指导到22万名教师深度参与,生动践行了总书记所说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在过去的三年里,“红旅”活动全面对接精准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加起来超过一百亿元。这可以称得上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发出的最有力的青春宣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必定有我!青年学生努力践行了总书记的殷切要求和期望,并成为一支锐不可当的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力军。多一点“敢闯会创”有家国情怀的奋斗者“红旅”这堂课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以青春梦托起中国梦。我们在全国各地开展这项工作,工作成效异彩纷呈。比如,福建打造的“百千万”模式,就是百校与百乡、千院与千村、万队与万户融合共创。对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我想用“两个探索”“两个梦想”来谈一谈。两个探索第一,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探索。“红旅”活动把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路,树立了新的人才培养观、新的教学质量观。第二,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了新探索。原先我们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多读一些文学、音乐、诗歌、艺术的作品等,这些很好,我们需要风花雪月的“小情小调”,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在此基础之上,要有新突破,我们更需要“敢闯会创”和有家国情怀的“大情大调”。我们希望,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大学生要少一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一点“敢闯会创”有家国情怀的奋斗者,让青年投身于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这就是这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观。两个梦想第一个是青春梦。第二个是中国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人有梦想,叫青春梦;中国有梦想,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践行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我们组织的“红旅”活动,给广大青年学生搭建了成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发起总攻今年的“红旅”活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现在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但全世界的疫情仍在蔓延。世界政治和经济正经历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要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红旅”活动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融合”,打造“红旅”新模式。二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不谋而合。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我们在北京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同步启动全国“红旅”活动,目的就是大力弘扬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今年大赛的主题是“我敢闯、我会创”,与40年前的中国“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改革开放精神高度契合。三是与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发起总攻紧密结合。今年,全党全国人民最大的工作就是决胜脱贫攻坚。我们在6月30日启动全国“红旅”活动,就是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发起总攻,使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我想对亲爱的同学们说,人生中总有让你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时刻和事情。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便是你最美好的青春记忆!内容来源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双创教育新视角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重点——情商培养

作者:李宇凯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事处副处长、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会员、全国高校党校工作研究会会员。建议深度阅读全文字数:2216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以强调创业运作模式及技巧的训练为主,忽视创业情商的教育培养,这会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挫伤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他建议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情商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让情商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情商即情绪智力,具体包括培养情绪情感自我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管理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情感施加影响的能力。李宇凯表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视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将二者有机融合,有利于从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三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责任意识。李宇凯表示,情商培养中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责任意识的培养。当前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还有待全面化,表现在对自身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缺乏明确的认识,尤其是缺乏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他建议,通过情商培养,使学生明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创新创业理想,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热潮,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培养合作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意识,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单打独斗”的现象。然而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团队成员间,团队成员与社会间接触、交流以及合作的过程,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李宇凯说:“高校通过情商培养,增强大学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和表达力,消除与他人的沟通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合作能力。”磨砺意志品质。在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李宇凯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过程,从初期的项目选择、团队磨合到实践阶段的项目运行及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部分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抗挫能力不强,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创业者而言显得格外重要。”李宇凯建议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情商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保持乐观心态,管理负面情绪,学会自我减压,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进行情商培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响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重视情商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麻省理工学院(MIT)是美国高校中第一个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高校,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整合资源,有机融入情商培养。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情商培训,李宇凯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细化情商培养举措,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让人人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而是重在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责任意识的培养。李宇凯认为,有的大学生在选择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的问题,有的认为创新创业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和享受人生自由;有的违背职业道德,甚至有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国际经验借鉴、地方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同时,更加重视情商培养环节的渗透,细化情商培养的目标举措,如: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积极回报社会的典型人物,树立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模范,通过他们的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真正使每一位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有胸怀、有境界,能明理守信,更懂责任担当。依托创新创业社团,提升合作交流能力。李宇凯说:“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创业者会面对各种沟通交流和项目展示,如何清晰表达和精彩呈现,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面对不同性格、能力和观点的团队成员,创业者如何凝聚团队,整合资源,这些都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高校可依托创新创业社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业热情。高校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有益于提升合作交流能力的社团活动,如企划书设计大赛,商战对抗赛,模拟风投答辩会等。通过社团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沟通中提升表达,在团队中加强合作。设计实战训练模块,塑造坚韧意志品质。爱因斯坦说过:“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优秀的性格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马云也曾经坦言,创业历程中坚韧意志是核心的要素。可见坚韧意志品质的塑造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设计实战模拟训练模块,能够精准发现大学生的情商短板,及时调节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正视困难挫折。李宇凯建议,高校在创新创业模拟实训过程中,做好周密安排,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拓展课程群,有机地将情商培养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通过实战训练和素质拓展,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创新创业的心理调适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作者
2020年7月17日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谈创新的意义、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人才创新

0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动力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2015年11月15日,《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02-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重大战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必须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抓紧抓好。——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推动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03-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为人才提供广阔天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青年要勇于创新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内容来源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图解 |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4.0?

作者|张福利内容来源|中国双创图片制作|昌明教育内容有部分删减,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关于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四个特点回顾大赛这五年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通过五个步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林蕙青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内容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图片制作|昌明教育内容有部分提炼删减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完整内容请点击公众号左下角【阅读原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这篇大文章体验式教育、跨学科项目、全球项目...美国双创教育未来将关注这六个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教育全程
2020年7月10日
其他

图解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我们是这样做的......

作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图片制作|昌明教育内容有部分删减提炼完整内容请点击公众号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一张图了解各省教育厅厅长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深入实施“国创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2020年7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一张图了解各省教育厅厅长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昌明教育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深入实施“国创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部解答
2020年6月12日
其他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继续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温度、更深程度上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如下。一、活动主题青春领航脱贫攻坚
2020年6月4日
其他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18条意见

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等十个双创相关问题“互联网+”大赛系列问题解答图解
2020年5月22日
其他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深入实施“国创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作者|吴爱华、侯永峰、吴昭、刘晓宁内容来源|中国大学教育图片制作|昌明教育内容有部分提炼删减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新通知
2020年5月22日
其他

回顾全国教育大会 |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以下是盘点讲话中的10个金句,一起来回顾学习。xxxx1.
2020年5月22日
其他

教育部解答 | 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等十个双创相关问题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2020年5月14日
其他

新通知 | 教育部关于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两则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报送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2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2020年5月14日
其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以“学习革命”推进“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

5月1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教指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出席会议。以下内容是吴岩司长的讲话全文: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就疫情期间全国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的情况和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考虑作一简要的介绍。疫情发生后,教育部第一时间研判形势,果断决策,于2月4日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在线教学。指导意见发布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快速响应,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制定了一地一案、一校一策或一校多策的在线教学方案。从2月4日到今天,三个多月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有预案不乱、教师有准备不慌、学生有事做心安,有力保证了全国高校的大局稳定。我简要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应对危机。高校的在线教学平稳、顺利、高效。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实践,可以用“三个全”来概括特点,也就是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一是全区域,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都采取行动,开展了在线教学。我给大家报告一组数据,截至到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应该说,非常好地实现了所有高校大学生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目标。二是全覆盖,开设的在线课程覆盖了理、工、农、医、经、管、法、文、史、哲、艺、教全部12个学科门类。三是全方位,课程类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多种类别,授课模式包括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等多种形态。应该说,我们这些课程开出的品种、花色齐全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还原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和居家运动、“云”上健身的体育课也非常丰富,创新了在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与欢迎。本次在线教学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实验,不仅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的危机,稳住了武汉的高校,稳住了湖北的高校,稳住了全国的高校,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了在线教学的新高峰,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实践,形成了在线教学的新范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意义深远。第二,化危为机。教育模式推陈出新。在高校应对疫情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生了四个新的变化,我们把它概括为“四大新变化”。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教师从刚开始有一点紧张,甚至有一点抱怨,慢慢变成比较兴奋、比较从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空前提高,有很多老师以成为网红教师感到自豪和骄傲。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这次在线教学最让人兴奋的是,我们根据海量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家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师生互动性满意度之高,有的甚至超过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我们90后、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上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智能+”新时代学习的新特点非常喜爱、容易接受、容易适应,这让我们很兴奋。三是改变了学校的“管”。过去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多是面对面,现在的管理是背靠背。可喜的是,学校依靠大数据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数据,据此来进行管理,管理的成效让人非常满意。四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原先的大学是有围墙的,这次在线教学不仅打破了物理上、空间上的围墙,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心理上的围墙,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新的教育形态。第三,主动求变。“学习革命”催生“质量革命”。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或者说弥足珍贵的。其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人兴奋,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人兴奋,教学管理的精准性让人兴奋。今后,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求变,充分运用疫情期间我们掀起的改变了教、改变了学、改变了管、改变了形态的“学习革命”,扎实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一是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二是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在线教学虽然拉开了师生的物理距离,但是却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没有了传统课堂的面对面,却增加了师生点对点的交流互动,这些转变有效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即从满堂灌的“单声道”到互动交流式的“双声道”的转变。三是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在线教学促使教师积极通过慕课、SPOC等在线教学的形态,强化课堂设计,把学习内容制作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从过去注重教师“我教了什么”到更加注重学生“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第四,共克时艰。中国方案贡献世界。在世界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本着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分享在线教学中国经验和中国成果,推出了首批包括“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的国际平台。这两个平台秉持着“质量、开放、共享、责任、爱”的理念,首批上线了302门英文版课程,涵盖了八大领域,医学与疫情防控、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生态、经济与发展、艺术与设计、智能与虚拟仿真实验、面向未来与创新创业等八大领域,用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资源,服务世界数以亿计的大学生和全球的学习者,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教育最有温度、最有力量、最有穿透力的爱,为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国贡献。推出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是我们为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下出的一招先手棋,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不仅是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的服务平台,也是塑造中国形象、开展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和重要窗口,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首批在线教学的英文版国际平台,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平台,核心是自主研发、自主运营,平台将推进以慕课为代表的中国在线教育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从并跑到领跑的步伐。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充分展示了政府、高校、社会万众一心、凝心聚力的伟大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高等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布局。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们推出的37个率先免费提供课程资源、技术服务的平台,以及他们带动的全国100多个在线教育的平台,对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的大力支持。按照总书记在疫情期间的讲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的在线教育合作的共赢之路,不仅为未来的教育发展,还会为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下一步,我们将会把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转化为疫情结束之后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改革方案,以“学习革命”推进“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谢谢大家。内容来源
2020年5月14日
其他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关于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四个特点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两个转变图解
2020年5月9日
其他

教师职称评审材料整理大全,教你从零开始备战职称!

教师职称分为哪些等级?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评定教师职称需要哪些条件?1.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2.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3.身心健康。对填报与整理材料的建议1.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材料的填写一定要实事求是,且要依照职称评定的要求及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填写与整理。教师特别要注意“_____
2020年5月9日
其他

图解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

18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20年5月9日
其他

关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是这样说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大赛举办五年来,如果总结大赛的成果,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五个一”--------------------------<“五个一”>一是组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双创新锐大军。五届大赛累计有947万名大学生、230万个大学生团队参赛,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二是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国情和思政大课。三年来,累计170万大学生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助力精准脱贫扶贫和乡村振兴。三是开出了一堂最大的创新创业大课。大赛在高教、职教、国际版块的基础上,今年拓展了面向高中生的萌芽版块,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中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创新活动,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四是孵化了一大批高质量创业项目。大赛以赛促创效果显著,我们做了一个调研,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以上的融资。实践类项目2018年的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的占比为13%,最高的项目年收入已经突破2亿元。五是奉献了一场惊艳非凡的双创盛会。五年来,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万大学生参赛,一个全球最大双创教育交流平台,一场惊艳非凡的全球双创盛会正在形成。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参考内容: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教育部”网站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闻发布会——央广网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人民网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一届惊艳非凡的全球双创盛会——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图片素材
2020年5月9日
其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要加快在线教学由“新鲜感”向“新常态”的转变

新华网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金课”申报、评审全了解全是干货!@高校毕业生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互联网+”大赛系列问题解答

“互联网+”大赛系列问题解答(参照第五届大赛常见问题)1.验证个人信息时显示“您的信息未通过学籍验证”,该怎么办?答:学生填写的个人信息应与学信网上的学籍信息保持一致(尤其是学历层次、所在院校、入学时间、毕业时间),才可验证通过(可填写非最高学籍信息)。若提示未通过验证,学生可登录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查看个人学籍信息后在大赛报名官网个人中心修改个人信息,提交后重新认证。如对学籍学历有疑问,可发送咨询邮件至kefu@chsi.com.cn,进行咨询。2.什么学籍学历可以报名参加第五届大赛?答: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博硕士研究生均可参加大赛。但各赛道及赛道内各组别对参赛对象的学历有不同要求,报名时请按照不同赛道、不同组别的学籍学历要求进行报名参赛。3.普通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或毕业5年内),可以报名哪个赛道?答: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普通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可报名参加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4.高职高专生(在校或毕业5年内)可以报名哪个赛道?答: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高职高专生可报名参加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5.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生(在校或毕业5年内)可以报名参加哪些赛道?答: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生可以报名参加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6.中职中专院校生(在校或毕业5年以内),可以报名参加哪个赛道?答: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中职中专生只可报名参加职教赛道。7.由于学校名称变更、就读于学校分校区导致的学籍学历校验不通过,怎么办?答:请联系所在省市负责人,省市负责人将统一汇总问题交由组委会处理。各省联系方式详见http://cy.ncss.cn/provincecontact8.创建项目的时候没找到自己所在的学校怎么办?答:此情况须联系所在高校负责大赛的老师,由学校联系省级负责人,并由省级负责人统一联系大赛组委会,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处理。9.肄业/休学/退学导致的学籍学历校验不通过,怎么办?答:须提供之前就读学校的就读证明(证明该生曾在该校就读,提供姓名+身份证号),扫描电子版,并发送到指定的邮箱。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咨询,并获取指定的邮箱。10.国外学生学籍学历校验不通过,怎么办?答: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如果在中国无学籍(以学信档案的学籍学历信息为准),则无法参加国内各赛道的比赛,但可以报名大赛的国际赛道。11.大赛的参赛顺序是什么样的(大赛赛制)?答: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校级初赛由各院校负责组织,省级复赛由各省(区、市)负责组织,通过各省推荐,进入全国总决赛。如对校级比赛、省级比赛有疑问,请咨询所在的高校或所在省市的相关负责人。12.如何报名参赛?答: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13.项目报名参赛过程中需要提供的材料有哪些?答:报名参赛的流程以及需要提供的材料,可以参考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首页——资料下载——《学生操作手册》。如想了解的更清楚,可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体验网上报名流程。14.参赛项目只能限于“互联网+”项目吗?答: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组委会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15.项目计划书有格式或固定模板要求吗?答:没有,参赛者可根据自身项目情况、评审要求等准备项目计划书。16.项目负责人如何添加团队成员?答:团队成员应先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上进行注册,并验证个人学籍信息。验证通过后,项目负责人可通过搜索团队成员“姓名+手机号”进行添加,特别注意:项目负责人添加团队成员后,需要相应的团队成员在个人中心“消息”板块点击确认,方可添加成功。推荐使用谷歌或360浏览器进行添加。17.参赛项目团队的人数有何限制?答: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含项目创始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团队成员上限暂无限制,项目可根据自身情况添加团队成员。到现场参加全国总决赛现场赛的参赛成员应为3-5人(含项目创始人)。届时会提醒团队,在系统内勾选确认现场赛的成员。18.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两个转变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在他看来,这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就业从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二是实现了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学科专业、产业学校的壁垒,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一整套任务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教育部狠抓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生根。吴岩介绍说,教育部大力推进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建基地树样板。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央财政共计支持8.8亿元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改革标杆示范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入。二是定标准提质量。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有了工作指南。三是抓课程固根基。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金课”,目前全国累计开课2.8万余门,各示范校开设2800余门线上线下课程,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与此同时,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推出了52门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慕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四是强师资优结构。推动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4492位导师。分年度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整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五是推政策释活力。全面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六是强实践练能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今年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万个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6.1万,项目经费达5.9亿元,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内容来源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精简学习 | 18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2.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图解 | 人民日报:如何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昌明教育内容有部分提炼删减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教育部:计划用三年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全覆盖精简学习
2020年4月22日
其他

全是干货!@高校毕业生 ,多地最新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一下

今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放宽落户、补贴社保
2020年4月22日
其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四个“新”

01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原先我们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更多在人文素质方面。比如我们增加他们的文学修养的能力,我们让他对美育,比如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音乐让人有一种美,增强他本身的厚度,或者增加它的宽度,让一个人不仅是机器人,还应该是一个很完善的、有情绪的、有文学修养的,有很多美的欣赏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来看,90年代和00后的这些孩子们,我们叫网上原住民,他们实际上某种意义和我们这种年龄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叫做用我们的行为表达,他们是用他们的兴为来表达,他们是通过网上来表达他们的情绪。我们不满,会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他不见得是这样的,会在网上发泄,或者宣泄他们的情绪。这样的新一代的青年,他们已经成为大学里面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具有小情小调,还要有大情大调,要有家国情怀,有民族复兴的担当意识,要有血性和狼性,狼性就是有团队精神,血性就是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东西,我们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要培养民族复兴家国情怀、有担当能力的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恰恰在这样一个方面里面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比如说学生在创新创业里面遇到非常多的问题,他需要锻炼他的百折不挠的能力、团队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突破。02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原先人才培养模式,我是80年代大学生,我们上学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业、就业的模式,大学毕业了,你得给我分配工作,我得要找一个岗位去工作。而现在我们创新创业,是要把从业、就业的模式向创新创业的模式的教育来转变。这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这种新探索,就是从原先的我毕业了以后,你得给我提供岗位,变成我毕业以后要创造一个岗位,我不仅自己能就业,我还得给别人创造就业的机会。所以,我们说这叫新探索。03展现自我、绽放青春的新平台当代大学生,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特点,但是他们都有心里面要展现自己、报效祖国、展示风采的一个需求,我们恰恰创新创业要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新舞台、新平台。所以,创新创业是给大学生展现自我、绽放青春、报效祖国提供的一个新平台。
2020年4月22日
其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教育全程

中国青年网内容有部分删减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原文阅读】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往期回顾(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教育部:计划用三年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全覆盖精简学习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教育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撰文: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导读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时路,教育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新时代新起点,中国教育将继续乘着改革的东风,砥砺前行,踏上新的航程。今天,一起看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的著名文章《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感受这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绘就了一幅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40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一锤定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恢复高考点燃亿万青少年学习热情,科教兴国逐步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中国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40年,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并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40年的发展是跨越性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85.6万人,研究生1万人。在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4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教育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2012年实现4%目标并保持连续增长,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3.4万亿元。197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899万人,2017年增加到1623万人,是1978年的1.8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形成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包括16部教育法规和一批部门规章、地方教育法规规章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40年的影响是世界性的。2009年,上海中小学生首次参加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取得优异成绩,我国教育引起全世界关注。40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局面。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385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533所孔子学院和114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中国教育的40年,是不断改革的40年,不断创新的40年,变革贯穿始终。40年来,党中央先后5次召开全国性教育会议,谋划改革、部署改革、推动变革。40年来,办学体制更趋多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从1993年“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到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确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再到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益补充”成长为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7万余所,在校生5100多万人。40年来,管理体制更具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教育职责权限逐步理清。义务教育从最初的“人民教育人民办”逐渐走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1998年部属高校调整撤并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从“条块分割”到“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变革。持续改进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40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更加科学,回归教育规律,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由“一考定终身”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1989年标准化考试到1999年“3+X”改革,从1984年试行保送生制度到2003年自主招生改革,考试内容与招生方式不断完善。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扩招的决策,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长47.4%。2014年,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成功试行新高考。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呈现历史性的变化。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有效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40年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受教育渠道大幅拓宽。纵向上,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横向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发展。目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2万所,在校生2680万人,中职和高职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建立了自考、函授、成人夜大、成人高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慕课等多种教育渠道,人人学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建立。40年来,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更有力的保障。2008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倾斜支持农村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改薄、教育脱贫攻坚等重大工程项目,全国超过80%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人。建立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40年来,人才培养和科技供给水平逐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迈入了历史新征程。今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到“九个坚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4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4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内容来源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大赛了解篇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道、赛制等全了解

大赛简介“互联网+”大赛,全称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举办于2015年,目前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2019年12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工作研讨会上第六届大赛正式更名为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大赛特点五个“最”:全国知名度最大、覆盖的院校最广、申报项目的种类最多、参与学生最多、且涉猎国际项目、国家重视度最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考核方式互联网+大赛成绩已逐渐成为考核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双创师资的重要指标。大赛赛制(以全国第五届大赛赛制为例)大赛采用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的三级赛制。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全国共产生1200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港澳台地区参赛名额单列),其中高教主赛道60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200个、职教赛道200个、萌芽板块200个。国际赛道60个项目直接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高教主赛道每所高校入选全国总决赛项目总数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我们都是收信人!全国高校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接龙”进行中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3月27日,教育系统首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联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广学、深悟、精推、力行”的思路,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扎实行动,实现全国高校青年师生的全覆盖。在首场联学后,全国高校启动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接龙”活动,纷纷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大接龙”方式,掀起了全国范围内联学接力、互动分享的学习热潮。第一阶段首都发起,京鄂互动3月31日、4月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精选展示学习讨论成果后,分别@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进行接力展示,拉开了全国接龙的序幕。第二阶段双驱牵引,六点辐射4月7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发起了北京市、湖北省高校接龙活动。同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迅速带动上海、江苏、四川、陕西等地相关高校,进行深入展示。第三阶段省际传递,省内深化4月16日,北京、湖北、上海、江苏、四川、陕西的有关高校分别牵头对接一个省(区、市)开启接龙活动,形成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面覆盖。在全国联学活动中,各地各高校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重要作用,结合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学校优秀师生代表“校园巡讲、网络巡礼”,通过“微党课”“云班会”等形式,以及“学习强国”公众号、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平台,积极参与网上接龙,互动传递,生动演绎、深刻表达所学所悟。通过联学,全国大学生深刻领悟国的意义,学会爱的方式,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了家国情怀和制度自信。内容来源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学位论文如何指导?远程答辩怎样进行?高校推出这些毕业举措

导读目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毕业就业的重要时期和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在这期间,毕业生学位论文如何指导?远程答辩怎样进行......各高校推出了系列举措,确保2020年上半年毕业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有序进行。01线上论文指导如何进行?“
2020年4月9日
其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

导读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一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既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内涵,又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具有全新的世界意义。立足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跨越的新起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需要,我们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1.
2020年4月9日
其他

双创教育 |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的五件事

导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贯穿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那么创新创业教育怎么开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分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如何做。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类要想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先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以下四个大类:一是“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教育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二是“嵌入型”创新创业整合教育,教育对象是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主要目标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三是“专业型”创新创业管理教育,教育对象是不同专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四是“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教育对象是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陈宝生部长曾强调,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那么高校的双创教育就要做到以下五件事。一是抓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二是抓课程体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开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健全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抓教学方法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四是抓制度创新着力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释放教学制度改革红利。五是抓实践环节为大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特别是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渠道、搭建平台,加大投入、优化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资料来源
2020年4月9日
其他

教育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撰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3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金课”申报、评审全了解

硬指标课程和主讲人(含教学团队)以往的成果、头衔、职称、职务、获奖、项目等荣誉,与实际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之间的平衡。各种“硬指标”对于评审理解教师真实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极为重要。三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教育部:计划用三年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全覆盖

“近期我们将启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级负责人、骨干教师和高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的多层次交流培训,旨在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全覆盖。”在教育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创新创业教指委”)主任钟志华表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教指委将大力推动全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创新创业教指委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发挥好‘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和‘推动队’的作用。”钟志华说道。据了解,为促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指委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并联合青岛国际院士港,共建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产业)转化基地、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原型工厂和创新创业孵化空间。钟志华表示,推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创新创业教指委联合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挂牌建设了“新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目前,创新创业教指委正在发起、成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丛书编辑委员会,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思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丛书和创新创业教育“金课”系列的尽快出版。钟志华表示,“在未来,教指委将继续大力推动全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2020年创新创业竞赛参赛指南

各项赛事简介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涵盖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社会服务等几大领域。通常“互联网+”大赛时间安排为年前启动,次年6月份校赛、省赛8月份、国赛11月份,参赛对象为本专科生、研究生、毕业五年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通常于4月进行校赛,5月进行省赛,10月进行国赛。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自2014年起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通常于4月进行校赛,5月进行省赛,10月进行国赛。大赛下设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3项主体赛事。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简称CUYMC,肇始于2014年,正式成立于2015年,是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英特尔公司承办的一项中美两国青年交流的赛事。真格基金提供特别支持的2015"共创未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系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重点活动,并已纳入成果清单。该项赛事旨在促进中美人文交流为特色,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交通、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前沿科技,打造具有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产品或应用。大赛通常于每年的5月份举行,在全国设立分站,选拔优秀作品进入总决赛,总决赛与系列活动于8月7日至11日在决赛举办地开展。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由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同主办,东华科技、恒逸石化赞助,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化工专业的学生,是国内化工类级别最高、参赛队伍最多、影响最大的比赛。参赛者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队5人,设队长一人。每位学生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鼓励学生多学科组队参赛。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为赛区进行,然后在初赛基础上举行全国总决赛。初赛作品经初赛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各赛区的获奖作品,并甄选进入全国总决赛的60支参赛队,其中赛区预选赛承办学校和全国总决赛承办学校各获得一个直升名额。决赛时参赛队要提交书面文档并进行口头报告和现场答辩,由评审委员会评选获奖队伍。大赛3月报名,7月赛区预赛评审,8月上旬赛区决赛,8月下旬全国总决赛。最新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于2019年8月17-22日在山西太原举行。“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将行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为搭建展示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才华与水平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举办高校设计创新实践竞赛与展示交流系列活动。此活动由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及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等活动组成。活动采取赛区制。赛区原则上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建,参赛作品由本赛区承办单位负责收集并组织专家评审,经各赛区初赛评选后,再进入全国总决赛进行评选。时间为3月,要求为作品格调鲜明,积极健康,具是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且作品须由作者独立创作,标题自拟,作品形式不限。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大赛科学引导高校学子参加科研活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了面向中国高校在校学生(含高职)的公益性软件设计大赛,即“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大赛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方针,以“催生多重效应,引领产业创新”为宗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产融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人才创新,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通常大赛在每年1月到4月各参赛队伍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网站进行报名,2月到5月辅导阶段,6月提交作品。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人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不论是在生活还是生产上,他的应用都越来越广泛。虽然我国机器人事业起步晚,但如今也有了一定发展,现今大学生接过了这把火炬,就一定会把他穿的更远。同时中国机器人大赛是教育部提倡的理工科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吸引鼓励广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在机械方面相关的知识,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巩固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我校培养工业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兴趣和知识基础。内容来源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教育热点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

导读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即将开启新征程的一年。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系统正在快速调整。那么,今年教育热点有哪些?教育如何应对?“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是长江教育研究院每年年初对当年教育发展与改革形势所作的前瞻性分析。自2016年首次推出以来,连续四年都较好地预测了当年的教育热点。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即将开启新征程的一年。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系统正在快速调整。长江教育研究院紧随这一时代脉搏,梳理出2020年十大教育热点。停课不停学(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导致开学延期期间,教育部门和全国中小学、高校积极应对,通过开展线上课堂和指导、开放免费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保障学生居家学习,为疫情后开学做好准备。教育部近日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部署“停课不停学”工作。首先,统筹开放已有学习资源,针对中小学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专用电视频道,免费提供教材电子版,部分省份向全国免费开放网络学习平台等;针对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等,结合教师线上指导保障课程学习。其次,在线上课程学习之外,提倡学生进行自主的、广义的学习,加强防疫、公共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的学习,加强体育锻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另外,大力保障学生在线学习条件,尤其是保障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停课不停学”是我国教育系统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为此,教育系统对在线教育、自主学习、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公平等多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这些必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社会实践本次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是对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深刻考验。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较完善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升。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从国外引入后,激发了一次在线教育建设的高潮。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本次疫情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并非常规在线教育,所有课程长期的在线教学、教师的在线教学准备不足,学生家庭网络条件不等,都给在线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次大规模在线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内的教育方式问题,而且激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本次实践检验了我国在线教育的建设成果、所暴露的问题,必将引导疫情后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建设,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是在各类学校和全社会普及公共卫生预防和应对知识,中小学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启发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的隐患,警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有待加强。2007年教育部曾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包括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都提出了分年级的针对性意见,要求学校将公共安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本次疫情暴发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迅速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频发,带来的风险极大,且极易酿成世界性问题。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塑造良好的生态观念,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类社会的健康安全。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是教育系统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的一系列预防工作和应对措施,包括制定应急管理规划、进行应急管理制度建设、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应对能力建设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是整个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的一部分。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着手制定各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实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学校等基层单位加强应急能力、机制的建设。2007年,我国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部据此于2010年成立了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2018年,国务院专门设置了应急管理部,教育部与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在诸多教育问题上进行联合治理。按照刚刚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是关系我国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大事,经过此次疫情,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应进一步加强。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通过学生资助、师资保障、校园建设等措施,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在各个阶段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实现了大规模减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实施教育脱贫”。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着力聚焦深度贫困攻坚难点。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其中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方式。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必将推进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是指秉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各级各类学校衔接融通的“立交桥”。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的一项权利。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国际上兴起。改革开放后,我国也逐步开始发展终身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大力发展终身教育。1995年《教育法》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贯彻落实这一点,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终身教育加速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作为战略目标。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成,必将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性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实质性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是要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评价促发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考试招生制度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改革试点。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多项人才评价改革意见,要求形成“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并强调教师评价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2020年初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强基计划”,进一步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高考改革正全面推进,破“五唯”各项行动也在陆续开展。建立健全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必将促进我国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是在明确中小学教师特殊地位的基础上,依法保证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优化薪酬体系,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职业。提高教师待遇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1993年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并对中小学教师的津贴和退休金给予特别规定。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继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专门要求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申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尤其强调“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建立相匹配的待遇体系,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教,激励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创新。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坚决将教育发展放在第一位,全面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法律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正式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1995年,“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写入《教育法》。自提出以来,我国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尤其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坚持优先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系。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关键,必须不断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优化教育经费结构,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迄今即将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教育事业自“八五”时期起,开始单独进行规划,称为“全国教育事业第八个五年计划”。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称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自此以此形式命名每五年的教育规划。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高度肯定规划的意义。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必须在保障圆满完成“十三五”任务的同时,评估“十三五”时期教育成就,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描绘蓝图。作者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体验式教育、跨学科项目、全球项目...美国双创教育未来将关注这六个点!

导读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创业教育进入逐步完善和良性循环阶段,政策法律环境与社会支持网络都在日益完善。开设创业课程的大学呈现爆发式增长,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院校在2003年初达1600多所,共开设2200多门相关创业教育课程,有227个创业教育捐赠席位,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至2007年,提供2年制和4年制的创业课程已超过5000门,创业教育在美国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学术领域之一,已形成了完整且各具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01PART体验式教育美国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职人员把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机会作为本校项目优势所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实习、商业计划竞赛、专家咨询等活动机会,鼓励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之外。麻省理工学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本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创业教育体验和实践机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和创客技能项目,由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主办,主要面向两所学校中对硬件制造和产品开发感兴趣的创新创业者。项目为期两周,在这两周中参与的学生将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志同道合的创新者们交流和合作;了解中国工厂大规模生产的机制和程序;选择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模型,开发商业案例并陈述方案潜在风险;培养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发展扎实的软硬件开发技能。02PART社会创业佩雷多和麦克林(Peredo
2020年3月19日
其他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 建设“双一流”,高校困惑如何解

导读对于高校校长来说,在建设“双一流”的征途中,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困惑总是相伴而生。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不少高校校长和专家一起敞开心扉,谈经验、聊困惑,而很多困惑也是当下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高校如何兼顾个性化需求和大班额的两难?地方高校如何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创新人才究竟该怎样“冒”出来?校长和专家有自己的见解。大班额能不能教出好学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援引数据指出,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3.3%上升到48.1%。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有3833万人,正加速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与此同时,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家长对教育也有新的需求:个性化发展、小班化教学,一些高校因此试点书院制等模式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材。然而这个时候,一个矛盾出现了:生师比降不下来。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对此深有感触,“大国办大教育”,这个“大”,可能首先体现在大班额上。“在很多高校,生师比超过20:1,而发达国家大学平均为11:1。”这似乎成了一个难题。邬大光用了一个实例说明此事的难度:“某省高校在校生平均2.5万人,如果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的生师比,该省想要完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还需要再建14所大学。”因此,邬大光认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大”,应该是探讨适合我国办学经验的起点。大班额能不能教出好学生?他借用北大老校长丁石孙的事例说明这个问题,“丁老1954年开始给北大本科生上课,当届240个本科生。他教大课,同时还给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开小灶,还要答疑。这样的情况下,四年下来,他教出了七个院士,两个火箭卫星的总设计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大班一样出人才?今天我国大学基本都是大班授课,专业规模大,校均规模大,这是中国国情,是我们现阶段发展的特殊性。”邬大光说。“什么是扎根中国大地建世界一流大学?用今天大学的现实发展水平来结合我国国情,扎根大地就要在这些基础上探索发展路径。”邬大光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认为,当务之急是先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精英和普及并不矛盾,这是发展的必经过程。一些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可以尝试小班化、个性化教学,一些应用型、教学型大学可以不为此所限,相关评价方式也不应该相同”。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如何办出特色早在1928年,我国高校还在学习欧美办大学经验的时候,时任南开校长张伯苓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土货化办学经验”,为当时的南开大学蹚出一条道路。今天,在“双一流”建设的征途中,校长们遇到了新的问题。比如,地方重点建设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地方大学,尤其是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然而有的地方大学却面临着资源支撑不足、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满足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该如何整合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是校长们必须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兰州文理学院校长郑伟强认为,“首要任务是为国家战略服务。我们学校的定位是服务粮食行业,学校财经专业是主打,重点服务国家粮食储备安全。”北京工业大学纪委书记杨建新则认为,首要任务是“找定位”,“我们是一个多科性的大学,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研究型大学,现在我们在校生2.5万人,研究生已经超过1万人,我们有这个定位就要坚定不移往前推。”“第二个是树目标,我觉得这个目标不一定要高大上,而是要适合学校发展。第三就是强中抓强,发展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去补短板。”杨建新说。山西大学副校长程芳琴表示,她是带着困惑来的。从1902年建校开始,山西大学和浙江大学、河南大学等几所大学一样,走的是向欧美大学学习的路。“当时,学校教职工中一半是欧美留学归来的,一半来自本土。”之后,又经历了学科建设全面向苏联学习的阶段,山西大学的法学学科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几个人文社会重点学科并入北京大学。100多年过去了,今天走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征程,程芳琴发现,他们还面临“搞科研和一流大学之路是否矛盾”的问题。面临困惑的不只是山西大学,青海大学也是如此。“青海省科技进步奖每年评30项左右,有10项来自青海大学,我们为地方发展贡献智力支持。然而,人才缺乏却是我们自身发展的瓶颈。”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李丽荣告诉记者,硕士生和博士生留不下,后续“双一流”建设学科也会受到影响。13年前,青海大学申请了全国第一个藏医学博士点,在“双一流学科”评选时却落选了。还有一些地方高校面临着“同质化发展”的质疑,“不少人批评我们没有特色了,原因是什么?”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凤春说,“在办学方面,一个是学科,一个是专业,我们需要有一种张力在里面。”创新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也是萦绕在校长和专家心中的问题。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用经济学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来形容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感。拉美国家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由于大学教育跟不上,学校缺乏科研能力,学生缺少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跟不上国家发展需要,于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到9000美元之后,很多国家难以跨越13000美元的水平。“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重要标志,要解放思想、有创新能力和开放意识,这几点非常重要。”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他们学校门口有一条商业街,街上有一家书店,往来学生人流如织。他进去一看,里面出售的全是复习题,“一到考试,学生就去买很多题型复习,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不少大学搞的还是应试教育。”“如果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完全是一个题型匹配的模式怎么可以?大学教育要注意驱动学生的激情、好奇心、参与感和梦想,这些方面往往我们都比较忽视。”曾勇说,“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是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对于工科学生来讲,比较强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还要有商业意识在里面,要有设计和艺术相关的课程保障;二是创新能力,工科学生一定要有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在课上被老师逼着考试。他们有好奇心,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在将来的工程和产业里才有引导力,才能成为未来的合格人才。”当前,不少高校采取的“大类招生”模式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清华大学规划处处长杨殿阁谈到清华的经验,“从2017年开始,我们49个本科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2016年我刚刚接任车辆学院的院长,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最为关键、最复杂的是大类培养,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识教育,比如理科学生修基础读写课程,文科必须修基础理工课程。”西安交通大学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认为,评价方式的改革或许是破题之解。“我们目前评价高校教育,更多是从‘教’的角度,讲教师上课、讲学科投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面还不太够。目前,从学校和国家层面来讲,都要有回归学生的努力。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强调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陆根书说。内容来源
2020年3月19日
其他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创新绝不是聪明人的灵光乍现

徐飞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力争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创新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徐飞指出,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不仅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征程上,也令人欣慰地呈现出跟跑和并跑并存、一些领域领跑的崭新格局。“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中国在创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徐飞坦言,以美国为例,从表面上看,似乎美国有的中国现在都有。“但是,一看先后,高下立马可见。周知,是雅虎在先,搜狐、新浪在后;是谷歌在先,百度在后……,人家是leader,我们是follower;人家是引领、创新,我们是追随、模仿。进言之,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诸多方面,中国与美国也处于很不同的应用层级,中国更多的是在生活消费级,而美国则是工业级、国防级和宇航级。”徐飞表示。“2018年的‘中兴事件’带给中国人的心理震撼相当深远,作为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缺乏、原始创新不足是中国当下最大的隐患。”徐飞坦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差距很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诸如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基础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技不如人,根本出路在于全力提升原始创新创造力”。当前,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徐飞在论坛上呼吁,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健全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支撑体系,扎根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做出更多原创发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谈完创新,再聊创业。关于创业精神,徐飞认为,应深化对它的理解。“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创业的理解仍停留在诸如‘创业就是创办企业’的认知上。”徐飞说,诚然,创业可以是创办一家企业或谋求一份职业,但创业更是开创事业,追求志业。在他看来,“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比如开一家网店或咖啡屋解决生计、殷实即安,更应当注重所创之‘业’的质地和品质”。而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有素的知识青年,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优势,在高技术、高智能、高知识密集领域奋发有为,以创新创造引领创业,充分发挥创投和创意的作用。实际上,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的增强,当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颇为强烈。据中国人民大学此前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吸引了457万参赛大学生和109万参赛项目,总计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高中生)参与其中。据了解,这个大赛下一步还将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力争做成世界的“双创奥运会”。面对浓郁创业氛围,徐飞也提到,“创新需要如工匠般的脚踏实地、需要摒弃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也需要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这些都是创业精神的精华和要义”。他强调,“创新绝不是聪明人的灵光乍现,聪明人也需要下笨功夫”。产教融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除了创新创业,作为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强调的第三点便是深化产教融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这三者间,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徐飞表示,前两者是大学和科研院的重要任务,大学更善于也更应该提出新科学理论、探索新技术方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主力作用。产业发展是则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更善于通过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完善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推广新产品。大学和科研院的“发现发明”,与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实现的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基础。“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融合。”徐飞表示,通过融合解决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更好地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看,徐飞认为:“产教融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瞄准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现实需求。”着眼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科技界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合作,并使合作贯穿产品开发、技术供给以及包括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专利保护乃至产品流通在内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在徐飞眼里,“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哺科学研究”,通过产教协同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也可培养造就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内容来源
2020年3月19日
其他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什么样的大赛?

01大赛由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参赛学生。他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中国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02大赛定位中国创业大赛第一赛事◆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精简学习 | 双创教育要实现几对关系的转变

导读高职扩招百万,吹响了职业教育大步前行的号角,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人数扩增、生源多元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实现以下几对关系的转变提升。“小众”变“大众”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是“小众化,精英式”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大一就要安排创新创业通识课,且这门通识课不能是枯燥的理论,而应是改变学生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双创欲望的启迪课。“看客”变“创客”“分界”变“跨界”一是团队组合。团队组织上,不限于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二是校地融合。主动链接地方资源,建设嵌入式、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与当地政府共建以“小商品创新设计”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创意园,并与负责当地市场开发、运作和管理的商城集团共建“商城设计学院”,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蝶变。三是师生同创。带领学生共同创业。学校同时可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做兼职创业导师,建成一支由创业教师、企业家、优秀创业毕业生等组成的“混编”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帮助学生养成以小企业家或企业高级人才的视角看待问题的习惯。“受挫”变“耐挫”作者:徐美燕内容来源
202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