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必要性|《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41)

2016-08-25 IMI财经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的重点研究领域。自2012年研究所首次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并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以来,已经连续三年编写并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尽管时间不长,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同步发布,在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均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IMI研报》栏目将于每周四连续刊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系列四十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必要性。

一、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严重制约沿线国家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但大多数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速不匹配,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例如,中亚五国中只有哈萨克斯坦情况稍好一点,其余四国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几乎停留在独立前原苏联的水平上,严重阻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合作。经济增速居全球第二位、经济总量居全球第八位的印度,基础设施的全球排名仅为第87位[1]。据麦肯锡公司2009年发布的报告,基础设施不足可能导致印度年经济增速下降1.1%,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2]经济总量居东南亚第一、全球第16位的印度尼西亚,基础设施状况仅排名第56位[3],营商便利度仅排名120位,[4]其落后的港口、频繁的停电以及糟糕的道路,让许多跨国公司望而却步。[5]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是打破长期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对此各国已经形成了共识。

二、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迟缓,总需求不足,总体上仍呈现低增长、低通胀的特征。IMF在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5%,较2014年10月的预测降低了0.3个百分点。[6]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等影响,新兴经济体近期增长率也有所放缓,IMF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2015年增长率调降0.6个百分点至4.3%,其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预测从6.6%降至6.4%。[7]外需不足使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增长率下降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投资建设阶段,只要存在闲置资源,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就会导致总需求成倍增加,获得投资乘数效应;在建成使用阶段,不仅能够直接降低各经济主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还能够提高其它要素(比如劳动、其他资本)的效率,提升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形成良性循环。

三、亟需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7760亿美元,包括内部基础设施投资7470亿美元和区域性基础设施投资290亿美元[8]。据民生证券研究,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说,区内仅铁路建设规划就已达到1万公里左右,按照目前每公里建设需要3000-5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额估算,预计总投资大约3000-5000亿元人民币。若分3-5年建成,每年投入资金规模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据兴业证券测算,从亚太区域来看,未来10年内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近8万亿美元建设资金。资本当先行,不解决这个巨额资金缺口,“一带一路”建设就无从谈起。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无论出于机构设立宗旨的考虑,还是基于资本金对其出资能力的限制,都不可能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如此巨额的资金。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期限长、风险高、回报低、见效慢等特征使得私人投资难以承受,也不愿介入。因此,资金已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必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动员更多的公共资金、私人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资料:

[1]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4,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 September 2014.

[2]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2-05/2762436.html.

[3]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4,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 September 2014.

[4] World Bank, 2014, Doing Business 2014, November 2013.

[5]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206/20120608193636.html.

[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anuary 2015.

[7]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5,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anuary 2015.

[8]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2010, “Estimating Demand for Infrastructure in Energy, Transport, Telecommunications, Water and Sanit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10-2020”, September 2010.


观点整理  赵雪情图文编辑  李欣怡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的人民币份额测算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40)

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利于深化“一带一路”区域对华贸易合作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9)

“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支持机制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8)

“一带一路”贸易对沿线国家有重要意义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7)

“一带一路”贸易对中国 有重要意义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36)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