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2019年第9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
--
2019年第9期
1958年创刊/总第317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们特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建设”作为《特别策划》栏目的选题,呈现一所具有标本意义的学院完整的学科建设方案。以点带面,通过个案的充分展示,既可以看到过往所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探讨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未来的趋势。我们希望广大教育界的同行以前瞻的眼光审视这些建设方案,在一个更大、更开放的平台上共同讨论,以利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张仃先生曾准确地描述过这所学院——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学院的创始者们,在还没成立学院的时候就已经投身于国家形象的设计工作。1956年,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中央政府集中抽调一批优秀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国家级艺术设计院校。学院成立之后,即积极投入到以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最早一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去,投入到建国瓷的研发以及民生设计的多个领域,屡创佳绩。服务国家、服务民生的意识完全融入到了学院的血脉之中。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也成为专业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
从初期仅有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设计三个系和绘画、共同课两个教研室,发展到今天拥有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工艺美术系、绘画系、雕塑系、艺术史论系和基础教研室等11个教学单位,涵盖三个一级学科,另有4个校级研究中心,35个研究所,以及培训中心、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和《装饰》杂志社,学科建制齐备,发展的成绩可窥一斑。
规模与建制只是一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正使各国都在经历经济转型、文化转型,设计的定义、审美的范式在不断迭代,专业教育如何因应,是世界性的话题。其次,我国在经历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正转向更注重内涵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新时代迫切需要文化上的创新成果,院校的责任不可回避。第三,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规模已非几十年前可比,不同学院如何明晰自身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中,1999年是个重要节点。正是在这一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盟清华大学,并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光荏苒,至今已历20个春秋。在综合性大学的平台上,学院有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更为便利,同时在合作机制中,也得以更为广泛地介入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在李政道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倡导下,学院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作为发展方向,持续探索,业已取得可观的成效,国际排名稳步提升。
我们为共和国所取得的成就喝彩,为未来展开探索的努力,中国的艺术与设计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新时代的篇章,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热情和智慧去写就,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学科走在前面。
特别策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建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中国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密不可分。本期特别策划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建设”为专题,既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与纪念,也以此作为清华美院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在清华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加快“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本期专题汇集了学院和下设11个教学单位对各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回顾、思考与展望,直接反映了学院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科研成绩,分析学科定位、特色和发展现状,构想学科未来发展,是学院整体办学思想的全面体现。
专题开篇以鲁晓波院长《新时代下的美育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文,梳理了清华美院学科建设的历史,并提出对新时代下学院未来发展的展望。自1956年成立以来,中央工艺美院不仅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要工程的艺术设计做出巨大贡献。1999年加盟清华大学以来,美术学院本着“研究导向,实践为本,艺科融合,开放办学”的精神,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大力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面对新的时代与新的挑战,并深度地参与了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艺术设计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不断拓展着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各系发展的历史,既是学科建设的历史,也是祖国发展的历史。在新中国70年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些国家形象、建设工程与民生设计等重要项目的艺术设计与建设,都有清华美院各个专业的贡献。11个系成立的时间与先后各不相同,有的专业历经了更名、改建与合并等变化,也反映出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与设计教育思想的探索与成熟。在新时代下,美术学院将继续加强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院能力,开拓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路径。(赵华)
◆ 新时代下的美育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鲁晓波
内容摘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设计学为核心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艺术与科学、科技的交叉融合,以此立足于世界一流的著名美术院校之列。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也产生出一些必须严肃面对的全新问题。面对挑战,学院必须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应对。主要思路是在继承学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良学术传统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鼓励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最终,加快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院能力,开拓出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彰显自身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引领时代风尚。
◆守正出新 行稳致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建设
陈岸瑛
内容摘要:本文追溯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的学术传统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历史,总结教学科研成绩,分析学科定位、特色和发展现状,构想学科未来发展。
◆ 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
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
内容摘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最早的学科交叉(美术、建筑、设计)以及在国家重要工程项目中坚持设计实践是在建系之初和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的成因。梳理六十余年的发展脉络,探讨在当代环境设计学科新诠释,如何精准专业定位,将学科特色发扬光大、续写新篇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探索研究型大学工业设计学科建设的哲学基础与实践框架
赵 超
内容摘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作为中国工业设计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在经历了从“现代工艺”到“工业美术”,再到的“工业设计”和“信息艺术设计”的沿革与传承,承担了为国家、社会、产业培养设计创新和设计管理领军人才的使命。近年来,通过引用结构主义教育理论重新思考和审视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重构了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学科建设新范式。
◆ 发展变革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陈 磊
内容摘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在60多年的历程中,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教学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虽已基本完整成熟,但在社会变革与设计观念快速发展与更新的今天,相应的教学理念与专业课程体系仍显得有些滞后,与国际前沿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要建设一流专业,就必须具有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内容通过系列课程架构出的知识传授系统,是专业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保障,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和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的科学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系现有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经验和不足,结合对国外院系的优秀教学方法调研,通过对比、分析整理,提出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可行性方法,对专业教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 面向未来的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臧迎春、张宝华、肖文陵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创建和63年的发展历程,明确指出染服系作为中国现代染织服装设计教育的开创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为基础,文章通过与国际著名设计学院的横向比较和对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的分析,深入阐释了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注重前瞻性、跨学科、研究性、创新性,围绕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搭建高水平研究和实践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染服系的国际影响力。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白 明、郑 宁、杨 帆、李正安
内容摘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时最早设立的三个专业之一,从成立到发展一直顺应时代的变革与需要,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人才,丰厚的教学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提升,对国内陶瓷设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育20年
洪兴宇、杨佩璋
内容摘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立20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了优良育人的理念,并继往开来。工艺美术系的金工、漆艺、纤维、玻璃各专业顺时而为,人才培养不偏离设计学科方向,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当代人的生活。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在保持各自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工艺美术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设置与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大框架取得统一。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术研究影响力和引领性,为推动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 信息艺术设计:在艺术和科学融合的“临界点”上
师丹青、王之纲、徐迎庆、付志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2005年成立以来富有成就的发展历程,梳理了经过反复迭代改进而成的教学和研究体系,特别是基于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这一核心特色和理念,如何推动与各个不同学科间的跨界创新。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在技术高速更迭的时代,本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构思和规划。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周爱民、文中言
内容摘要:在当代艺术教育的背景与框架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各专业方向之间秉承相互学习吸收、相互促进、多样并存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既强调造型艺术基础的重要性与主导作用,又提倡深入传统、面向当代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并在创作、研究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向史而新、循脉而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二十年
董书兵、陈 辉
内容摘要:清华美院雕塑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扎实、理论过硬的优秀雕塑专业人才。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在不断完善之中,并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专业特色。
◆ 艺术基础教育的坚守与变革
邱 松
内容摘要:艺术基础教育是本院艺术人才培养的根基,并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呼应。本院基础部自成立以来,就义不容辞地担当了全院通识基础教育的重任。历经三十多年的艰难发展与磨砺,先后进行了六次重大的基础教学变革,但其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定型。究其因:社会和科技在快速发展,学科格局在不断变化,而且我们的认知观念也在逐步提升。由此可见,艺术基础教育变革已然是常态,我们必须直面应对。然而,艺术基础教育也有不可全盘否定,而且大多数内容、思想和方法还需坚守与传承。实际上,艺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正是在“坚守”与“变革”中不断寻找符合时代发展的平衡点。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象征性与民族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思想与案例分析
郭秋惠
内容摘要:论文以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为基础,以象征性与民族化为切入点,论述1949年至1966年间国家形象的经典设计。展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从设计的角度,以案例的方式,多元呈现许多珍贵的档案文献、设计图纸、历史照片、产品实物、产品谱系和案例研究图示,并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历程与设计思想,突出历史性、文献性、系统性、学术性和体验性。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介绍“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7期介绍“城市家具”
《装饰》杂志2019年第8期介绍“设计奖项“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